快乐是一种习惯.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510289 上传时间:2019-06-0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8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快乐是一种习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快乐是一种习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快乐是一种习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快乐是一种习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快乐是一种习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你快乐吗?焦灼的空气我们身边的空气都弥漫着焦虑的气息 一心理咨询专家 你快乐吗?这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曾就这个问题询问过许多朋友,大家的反应出奇的相似,先是一愣,然后便是神色茫然。 “快乐?偶尔有,但很短暂。 ”一位朋友沉思良久后回答。“平时有那么多的事情让你烦心,周围的人有的买了房,有的升了职,有的出了国这世界变化太快啦,你能不急吗?你得拼命地往前赶呐,哪儿有时间快乐呢?快乐?将来吧!” 看看吧,我们身边的许多人是不是每天都在不停地奔忙着?是不是许多人都把“忙着呢” 、“烦着呢” 、 “真让人着急”等等的语言挂在嘴边?“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所有的人都迫不及待,甚至我们身边

2、的空气都弥漫着焦虑的气息”一位心理咨询专家的话道出了问题的实质。你快乐吗?金钱与快乐有钱人普遍因拥有庞大的财富而出现难以调适的心理机能障碍,因此,人们对这些富豪们,实应比照对贫苦大众的同情心给予关怀。洁西欧尼尔 “等我赚够了钱,就没什么揪心的事儿了。 ”另一位朋友说。 “到时候我会很快乐” 。有了钱就会快乐吗?我的一个朋友是个股票大户,每个交易日都去证券公司的大户室上班。他谈起他的隔壁有一个超级大户,是个金融学博士,也是中国最早的股民之一,靠原始股和期货掘得了第一桶金,并使自己的财富积累迅速增长。现在他的几个证券账户的资金超过 2 亿。大家都认为这样一个富翁有足够的资本快乐,不论是精神的还是物

3、质的。可是大家相处几年,发现这个富翁并不快乐,而常见的面相是愁眉不展,整天忧心忡忡。原来他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要让自己的财富每年增长 20%。可潮涨潮落,这个目标实现起来甚是艰难。而他的资金量又太大,买进卖出十分不易。所以今年世道好就赚了一些,明年世道不好又赔了回去。富翁万分苦恼。朋友们就向他建议,这么大的资金一个人不好控制,不如拿出一千万成立一个财经研究所,招揽若干高手为自己工作,一组人做操盘手,一组人做市场调研,寻找绩优成长股,做长线战略投资。这个富翁大摇其头。为什么?无论从学历、能力和成就看,他自己就是一个地道的高手,他不相信也瞧不起任何人。而究其根本,他不愿意自己的资金让别人来操纵,还

4、是拢在自己手里放心。 因此,他只好年复一年地期望,日复一日地忧思,没有轻松,没有快乐。马来西亚星岛日报曾报道一位一夜暴富的美国富翁的经历:来自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的惠特克,曾被公认为是全球最幸运的人,他于 2002 年赢得美国历来最庞大的强力球博彩累积奖金 3亿 1500 万美元。在中奖后,他决定一次领取整笔奖金,经扣除税项后,他在 2002 年 12 月获派发 1 亿 1390 万美元。自此,惠特克决定尽情放纵,频繁出入赌场,疯狂购物,到娱乐场所鬼混。随后,惠特克引来连连厄运:他的私家车两次被窃,损失了车内 18 万 5 千美元现金及其他贵重物品;连续卷入诉讼案件:被控恫吓杀死一名酒吧店主、酒后

5、驾驶和性骚扰;在娱乐场所消遣时被人用药迷昏,醒后发现车内装有 54 万 5 千美元的皮箱被盗惠特克感慨地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商人,曾经尝尽成功与失败的滋味。在我中奖后,庞巨财富冲昏了我的头脑,我必定要为自己的狂妄行为负责。 ”根据英国天空电视台新闻报道,心理咨询师洁西欧尼尔女士在美国威斯康辛州兴办“财富综合症候群计划” ,为肥马轻裘的富家豪门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协助有钱人化解因富裕而生的一切苦恼。因客户众多,洁西欧尼尔女士的日薪高达一万至一万五千英镑。她指出,有钱人普遍因拥有庞大的财富而出现难以调适的心理机能障碍,因此,人们对这些富豪们,实应比照对贫苦大众的同情心给予关怀。你快乐吗?快乐是容易

6、的如果我今天能够醒来,就高高兴兴地做人。 许哲 快乐真的很难,是吗?在我认识许哲以前,我几乎也是这样认为的。可是,当我结识了这位在新加坡被称为“106 岁的年轻人”的世纪老人,感受她发自内心的持久的快乐,品味她言行举止间自在圆融的快乐习惯,我意识到,快乐是容易的。是的,快乐很容易!因为,快乐只是一种习惯。习惯非天成扫帚与笔在旅居新加坡的数年间,我多次听到新加坡的朋友谈起一个快乐的人,一个没有烦恼、生活充实并习惯于快乐的人。我的直觉告诉我,这是一个平凡生活中的传奇人物。我内心生出访问她的渴望。 这个人就是许哲。2003 年 11 月 30 日,我刚刚告别了北风凛冽、下了两场初雪的 北京,又来到了

7、永远是盛夏的热带岛国新加坡。我选择了 12 月 5 日,星期三的一个晴朗的早晨,从新加坡的西南部达曼裕廊,几乎横跨了整个新加坡到东北部,来到后港一道 130 号老人院隔壁的许哲女士家。那是一座门口环绕着热带花木和椰子树的小院落。像很多新加坡人一样,院子的栅栏门是敞开的。走进院子按了居室的门铃,有一位风度翩翩的大胡子长者来开门。 “Ah! Good Morning! Madame Sang Ye. Im assistant of Teresa Xu, Liu Zhongyi.”大胡子长者微笑道。翻译温蕾小姐翻译给我:“早上好!桑叶女士。我是许哲的助手刘仲义。 ”走进许哲的客厅,环顾四周,只见陈设

8、极为简单,两壁书架满是书。这时从客厅的套间走出一位满头银丝、身板硬朗、笑容可掬的小个子老人家。她双手合十,微笑着向我点头致意,那种不卑不亢、平和宁静的神态,安祥优雅的举止,让人眼睛为之一亮。显然,许哲不属于那种热情奔放的人,但她却像山间一潭深幽平静的水,在高亢的群山中,衬托出深邃、平实和与众不同。不知是因为耳朵有些背,还是因为她一生漂泊多个国家,常年以英文与人沟通使得国语有些生疏,她希望我用华文文字和她交流。我便在纸上写出和她交谈的话题。这时,我发现她的眼睛明亮,隐隐约约还闪动着一种令人难以捉摸的火花。这种动感的眼神,绝不像一位暮色中的百岁老人,而是充满了年轻的朝气。经过一番长谈,我认识了一个

9、真实的许哲,领悟了许哲一生快乐的源泉。 我不想一辈子当清洁工,因此要求修女让我与孩子们一起学习,她们同意了。许哲 许哲 1898 年出生在中国广东汕头的一个穷人家庭。按照过去的传统,女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被要求照顾家务而不是去读书。许哲渴望读书。当她抗议她的小叔握笔而她却要拿扫帚时,别人告诉她,女孩子是不该读书的。扫帚与笔的强烈对比刺痛了她幼小的心灵,成为她自强不息的动力。许哲的母亲是对她一生影响最大的人。 “我妈妈很好。假如有人来向我们乞讨,我妈妈就毫不吝啬的将我们要吃的饭,高高兴兴的拿给他们吃。我们做子女的觉得妈妈做得很对。见到乞讨的人吃饱饭很高兴,我们也很高兴。 ”许哲说, “我妈妈就是这样

10、子,我长大了也这样。我妈妈 104 岁,在没有任何病痛的睡眠中安详过世。 ”对她而言,生活是从她二十七岁时,她母亲带着她和姐妹及弟弟到马来西亚槟城的一个教会做清洁工才真正开始的。 她解释说:“我不想一辈子当清洁工,因此要求修女让我与孩子们一起学习,她们同意了。 ”她一边做清洁工一边学习英语,四年后,她通过了剑桥高级考试,具备了基本的读写知识。后来,她闯荡到香港做工,依然是一边做工一边上夜校学习英语,掌握了速记与打字的技能,并终于找到了一份速记员的工作。 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她还为一同做工的工友争取公平。她捐钱建立贫穷人协会之友,帮助无家可归者、穷人、残疾人与被遗弃者。从此走上一条终生致力于服务社

11、会的道路。习惯非天成命运的转折如果人是同一造物主创造的,这个男人就是我的弟兄。我在那儿做什么呢?我在富丽堂皇中大吃大喝而我的弟兄却在挨饿! 许哲 1937 年,许哲来到重庆,成为一家德国新闻社的秘书。 当时,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因为德国老板的关系,许哲还曾经为蒋介石和宋美龄发英文新闻稿给每日电讯报 、 曼彻斯特卫报 、 新闻纪事报等英、美媒体。那一段日子,许哲过着富足优裕的生活。当时,一般人平均月薪是二十元,许哲却已经领取一百五十元的高薪。 抗日战争爆发后,一个英国的救伤队来到重庆。这是一个反战的和平组织,成员里大都是一些十七八岁、正在服兵役的男孩。这些初次离家的大孩子置身在一个语言不

12、通、人地生疏的异国山区,生活很不适应。因为许哲能说英语,他们便希望许哲能到救伤队帮忙。 许哲了解到,这是一个反战的救难组织。于是,她毫不犹豫地辞去原有的高薪工作,加入志愿者行列。在救伤队里,许哲扮演起“母亲”的角色,为那些离乡背井的大孩子们充当翻译,并且为他们打扫、煮饭、洗衣,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 也是在那时,她爱上了一名同为志愿者的丹麦人,她几乎要放弃永不嫁人的誓言。 1945 年的冬天,许哲正在上海。她那时衣着光鲜,刚从一群英国朋友款待她午餐的时髦酒店里走出来。这时她看到一个乞丐。 “面黄瘠瘦的一个男人,几乎支撑不住了,靠在墙上。 ”许哲回忆说。这个乞丐向她要几分钱买面包果腹。许哲想:“如

13、果人是同一造物主创造的,这个男人就是我的弟兄。我在那儿做什么呢?我在富丽堂皇中大吃大喝而我的弟兄却在挨饿!”所以一回到住处,她就把口红、胭脂、指甲油通通扔掉。那是许哲人生的一个新起点,从此她就无忧无虑了。 ” 1945 年是许哲人生的转折点。她目睹了许许多多伤残人和穷人的痛苦,激发起她为他人服务的决心。当时,英国伦敦护士学会在重庆招收学生,但要求年龄在 17 岁-25 岁。许哲已超龄。她就找到该学会的负责人,表达了她学习护理专业的渴望:“我报读护士课程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照顾那些病人和穷苦人。 ”她的真诚心终于感动了对方。她于战争结束后赴英国参加培训。 到了伦敦后,许哲的男友与她约定在伦敦见面

14、,但途中飞机失事,男友不幸遇难。许哲付之一笑:“我想这是上天的安排,否则也许就半途而废了。 ” 习惯非天成一生的事业我视每一个人为我的兄弟姐妹。人类就像一个大家庭。我只是尽自己的力量去照顾需要我照顾的人。 当然,我没有权力要求他人也那么做,我只能身体力行。这种事,须发自内心才行。 许哲 在伦敦,她花费八年的时间学习和培养自己的护理技能,并同时加入国际和平志愿服务组织(IVSP) ,周游欧洲帮助病人和穷人。毕业后,她就在英国一所医院工作,月薪 17 英磅,扣除房租和简单的生活费,每个月都会存下 10 英磅。这笔钱也全用来帮助穷人。 1953 年,她应一家德国犹太难民组织之邀,到南美洲的巴拉圭的一

15、所慈善医院当义工。当时,她没有要求任何薪酬,只要他们答应她一个条件免费为穷人看病。医院只有三位医生,许哲是医院里唯一的一个护士,工作格外繁重。他们为两千多名难民服务,同时还接生过数千名巴拉圭儿童,并经常骑马访问病患。她所得到的报酬,只是食物与住宿。虽然忙和累,但她内心始终是愉快的。能将自己所学奉献在穷人身上,为他们减轻病苦,她感到很欣慰。 1961 年,已离开母亲三十多年的许哲,突然收到母亲的来信。八十四岁的母亲在信中说到:“世界各地,到处都有穷人,妈妈只有一个。我老了,你回来吧!” 听到母亲的召唤,许哲从遥远的巴拉圭拉回到马来西亚槟城的家,照顾年迈的母亲。同时,她还出任马来西亚阿桑达(Ass

16、unta)基金会的负责人。 1963 年,许哲携母亲来到新加坡和姐姐厄素拉同住。许哲从姐姐口中得知有一个穷人医院,从 1910 年创办至当年,没有一个护士。当时里面三百八十个病人,因为医疗人员不足,无法得到适当的照料。她便自荐到医院来照顾病人。许哲的想法是,如果一家医院有钱,可以很轻易地花钱请到护士来照顾病人,可是这家穷人医院,因为没有钱,没有人要去,所以她去。 在医院服务了两年七个月零十九天,许哲决定自己办老人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忍老人们受饥饿煎熬。 在那所医院的老人,一日只进食两餐。早晨七点一杯咖啡,十二点吃午餐,下午一点两块饼干,下午四点吃晚餐,晚上八点再给一杯咖啡。从下午四点

17、到隔日中午十二点,整整二十个钟头,对那些身体虚弱、行动不便的老人们来说,漫漫长夜里,躺在床上没有别的事,就是想着肚子饿。 许哲看到这些,心里非常难过。她为老人们向院方争取多一餐饭,得到的答复却是:“他们在这里,已经比他们在自己家里好多了。 ” 经过多次沟通,得不到院方的善意回应,许哲感到很失望。当时她得到姐姐财务上的支援,每天买面包给三百八十位病人吃,亲手派送,楼上楼下的跑。姐姐深受感动,决定支持许哲办老人院。 许哲的姐姐厄素拉是新加坡一所学校的校长,有一些积蓄。厄素拉为许哲对病人与穷人的责任心和献身精神所感动,于 1965 年以 15 万元在新加坡的惹兰大巴窑买下一栋占地 1.5英亩的别墅。

18、这栋别墅后来成为一个贫病老人之家。 “我小时候在汕头的家乡,透过家里的窗户,看到外面许多的乞丐。一些人残废了不能走路,另一些人坐在街上哭喊着求助。我的心在哭泣。我说人不该这样活着,我告诉自己长大后有钱了我要给这些穷人。 ” 谈到创办老人院的原因时,许哲说。 “我所要做的就是帮助穷苦无助的人。我们也曾无助。我说不要有人再过我们以前过的无助生活。人不该生活在物质极其匮乏的情况下,最起码要有食物、住处和医疗的基本物质需求的满足。 ” 后来,姐姐去世,她把所有遗产都给了许哲。许哲拿这些钱,在新加坡买了 5 个公寓,在马来西亚买了 2 个公寓,用于帮助那些无家可归的人。 “我们目前领养的老人,都是曾经于

19、世间有恩的人。 ”许哲说, “他们当年从中国来这里做建筑工人,一个月才挣两块钱,一年才于年初一休息一天,却还把钱寄回去给中国比他们更穷的人。现在他们老了,没有家庭,无依无靠,单独住在一个小房间里。一个 75 岁的姐妹,有五个儿子,两个去吸白粉,两个不知去向,剩下一个在身边,却是又聋又哑的,而她本身行动又不便。因为又儿子,政府拒绝帮助,有人告诉我这件事,我叫人赶快去,先帮她交房租,在安顿生活所需。其实,除了微薄的物质,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一只温暖的手,一声问候,几句安慰,一个拥抱。 ” “有一天,我梦见姐姐在天上,我对她说我马上来,姐姐说:你不能,时间还没到。你要做很多事情,你的工作没有做完。 我知

20、道,她一定很高兴,因为我把她的钱都花光光了。 ”许哲笑着说。 在一群志愿者的协助下,许哲成立了“心连心”服务组织,给生病的老人分发食物和钱,成了昵称为“新加坡的特丽莎妈妈” 的知名人物(注:特丽莎,1910 年出生在马其顿。她于 1950 年在印度加尔各答创立仁爱会,并于 1979 年荣获诺贝尔和平奖。她于 1997 年病逝,享年 87 岁。她的善行赢得了印度教徒、回教徒和世人的敬仰) 。她的信念很简单:“我的愿望就是帮助最贫困无助的人。我们也曾贫困无助。每个人都应有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那就是食物、住处和医疗服务。 ” 83 岁时,许哲卸下老人院的工作后,就私下负担起照顾 27 名老人的责任,把

21、白米、食油、牛奶、咖啡和罐装食品,送去给这些老人。而这些老人,年纪都不比她大。 此外,她还把朋友和善心人士送给她的现款,亲自送去给这些老人。单单为这 14 个家庭的 27 个老人支付房租和水电费,每个月就需要约 600 新元。她说,这些老人给她最大的礼物,就是他们开心的笑容,他们的笑容使她年轻。 “我是最开心的人,他们每个人只有一份开心,我有 20 份开心。 ”。 许哲认为,助人不应分种族、国家和宗教,大家应视人如己、视天下如一家。 “我视每一个人为我的兄弟姐妹。人类就像一个大家庭。我只是尽自己的力量去照顾需要我照顾的人。” 许哲说, “当然,我没有权力要求他人也那么做,我只能身体力行。这种事

22、,须发自内心才行。 ” 所以许哲不但照顾身边的贫病老人,还时常收集旧衣服,分送给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及印度的穷人,并亲手编织毛衣和缝制被单,送给越南难民。去年,许哲已 105 岁高龄,还千里迢迢到柬埔寨山区救济贫苦人,照顾孤儿,把粮食和日用品分发给那里的村民。 有人曾问过许哲,是否后悔没有结婚。许哲回答:“假如我结婚,我顶多照顾丈夫和两个小孩。现在我可以照顾十个家庭,一百个老人,我的工作和时间更有价值。 ” 目前,许哲住在新加坡后港 1 道的贫病老人之家,这所老人之家是从惹兰大巴窑搬过来的。许哲每日勤练瑜珈和阅读哲学书籍。她说:“我读书,是希望能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学习成为各兄弟姐妹的好姐姐

23、。我正计划多开办一些贫病老人之家,继续照顾无依靠的人。 ” 习惯非天成一杯水我所做的只是很平凡的事,就好像当有人渴了,我就自然地倒一杯水给他喝。这是一种本能,我从不把它看成是一种成就。 许哲 许哲今年 106 岁,一生照料他人,持之以恒。她把这种工作看作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日日循环往复的去做,越做越欢喜,使自己的生活充满了快乐。许哲得到全世界多个机构的奖励与表彰,被邀请在数个研讨会上发言,并接受许多的采访。1988 年获颁吉尼斯顽强努力奖。1994 年因其所作的慈善工作而获得人寿保险协会奖。2000 年 3 月,由于她默默地为人们奉献的可贵精神,获得了新加坡时报期刊属下杂志她的世界颁发的

24、第九届“杰出女性特别奖” ,作为对她的一种肯定。2003 年 4 月,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授予她荣誉博士学位,以表彰她对社会所做的巨大贡献。经公众投票评选,许哲成为“2003 年新加坡最活跃乐龄人士奖”得主。面对这些荣誉,许哲平和地说:“我所做的只是很平凡的事,就好像当有人渴了,我就自然地倒一杯水给他喝。这是一种本能,我从不把它看成是一种成就。 ”习惯非天成习惯的力量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 从她生命的活力中,我感觉到的第一信号是:她是一个快乐的人,而且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我想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以岁月来计算,还是以心理年龄来计算,这是一个值得重新认识的问题。心理年龄的最基本要素是快乐,

25、快乐的人才会永远年轻。从和许哲的接触中,我感到了她超凡脱俗的大智大慧在于:把世界上一切复杂的纷扰都能化“繁”为“简” 。她“吃”的简单、 “住”的简单、 “穿”的简单;把自我的“小”爱,化为人类的“大”爱, “爱一切需要帮助的人” ;只给予不索取,成为一个轻松愉快不欠任何“债”的人。她过着最简单的生活,坚持把所有的资源用在真正需要的人身上,这就是她的生活哲学。她没有占有和控制人和物的负担,没有攫取金钱、财富、名利等等的欲望,就像一个长途跋涉者,甩掉了一个又一个沉重的包袱,生命的路途上是何等的轻松快乐啊!沿途的大自然景色是何等的美丽啊!其实,她并不像我想象中,一个有宗教信仰或因为生活孤独而以作善

26、事来打发自己空虚人生的老人她一生的习惯似乎都是在她深思熟虑的智慧安排下,是一种予人予己均健康、快乐,合乎大自然规律的生活习惯。她好像没有宗教信仰,又好像信仰一切与人为善的宗教。 “我并没有人们所称的宗教信仰。我的宗教信仰就是我的人生哲学凭自己的良心。 ”许哲说, “良心的宗教。良心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良心看人家辛苦,我就跑去帮忙,尽我可能做的去帮助他们。因为我相信全世界的人都是兄弟姐妹,只要有人告诉我他饿了,他就是我的兄弟姐妹。 ”她似乎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在悄悄地改变着她和她周围人的命运。在探索“人”生存的意义上,也许是一个重要启示。大智若愚,一切伟大都潜藏在平凡之中。她不懂什么是缘

27、分,也就是说她和每个人都有缘分,她爱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她不懂什么是失望,所以她的心中永远存着希望和快乐;她把自己对大自然的索取的欲望降低到几乎是零,也就没有了占有和失去的烦忧她把人性中善行的美德,用爱心、耐心和宽容打造出一艘人类希望的“诺亚方舟” ;她又以勤劳、理性、不屈不挠的勇气,在“诺亚方舟”上营造出一个有希望到达彼岸的快乐人生。快乐无所谓“有” ,也无所谓“无” ,只是一种感觉。一切贪欲和刺激得到的满足,都是短暂的。只有在平和、平静、平凡中去体味人生,才能像涓涓泉水,滋润你的灵魂,源源不断地流淌过你的生命。从许哲身上,我感悟到:年轻不只是外表,更是一种心境,一种亮丽、快乐、蒸蒸日上的心

28、境;是一种节奏,像钟表一样从容、自如的不停摆动,具备一定速度和节奏;是一种品味,是在多年的无私追求和志愿服务中历练出来的一种气质。年龄的生物钟,必须用智慧的指针去引领。 。衡量生命意义的尺度是快乐。快乐包涵了希望的曙光、成功的喜悦、善行的满足、无债的轻松、对生命的信心及对大自然的回报大自然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它把阳光和雨露毫不吝惜的洒在每一个人的身上,温暖、滋润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所以有些宗教解释为“上帝爱每一个人” 。大概上帝的眼中并没有富人、穷人、高贵的人、低贱的人人与生俱来就是平等的。能力强的人,应该帮助能力弱的人。除了那些没有行动能力的人(老、幼、病、残)每个人都有权力表现自己的才能,

29、从事适合自己的工作,享受工作的乐趣,靠劳动所得生存。有能力的人,靠能力所得,过优裕的生活,完全是应该的。因为在能力的背后,他付出的艰辛也是巨大的,在基本能够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里,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如果还能把自己所得的剩余部分,帮助能力差的人,施舍给失去了行动能力的人,这将是一个公平的充满爱心的健康社会。像许哲这样阅历丰富、周游世界,并在许多国际组织服务过,完全有资本和能力成为一个过着优裕生活的上流社会的人。可是她宁愿把自己的财富献给失去了行动能力的需要帮助的人,自己却过着一无所有的清贫生活。对于“贫”和“富” ,她提出一个值得世人思考的问题。人生的目的应该是快乐的,还是一味地追求财富?失去了

30、童真的人叫老于事故,而不是成熟。成熟也不等于衰老,正如孟子所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许哲被称为“106 岁的年轻人,正是对她快乐人生的一个最完美的注释。快乐是我们个人的选择,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心理习惯来养成快乐的行为习惯。面对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结论,好坏优劣,大多源自我们不同的心理感受。所以快乐的习惯是一种自我选择,快乐就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心都像是一块磁石。当我们心存快乐、充满友善的时候,周围快乐美好的因素就自然被吸引到我们身边;反之,当我们悲观失望、忧郁冷漠的时候,周围忧伤、压抑的事物也会追踪而至。如何营造心灵的磁场,完全

31、取决于我们自己,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心理习惯。习惯成自然简单最快乐从她身上,我感觉到做人就应该简单,因为我们需要的实际很少。 “心连心”组织义工王邦定 许哲每天的饮食很简单,早上喝一杯牛奶,中午吃一些青菜和水果。有时青菜用水烫过,不煮不炒,不加油、盐,切了就吃。她认为生吃能完全保持蔬菜的养分,水煮过养分就少了一半。晚餐喝一杯酸奶,若不饿就不吃。她觉得人不需要吃很多东西,吃东西很浪费时间,先要去买,还要煮、洗,吃完了又要洗碗。假如吃生的,只要洗干净,吃了就算了,节省的时间,可以看书,可以做有益他人的事情。 她从来不买衣服,穿的衣服都是从垃圾桶捡回来的。能穿的洗一下就穿;不能穿的就修改。她认为世间还有

32、很多穷人没有饭吃,没有衣穿,自己要去买一件新衣服太浪费了,觉得对不起那些苦难的人。 她自己住一个房子,除了在书桌、书柜及床头柜上放一张母亲的相片,其他的什么摆设都没有。厨房多半是烧水用的。有些社会人士送纪念品给她,有的她就收起来,有的就丢掉。如果有人跟她照相,照了她就撕掉,她觉得留这些没有用,这些东西是累赘。 她每天早上四点钟起床,第一件事是静坐,其次做瑜珈运动,然后到外面散步,练脚力,下雨天就拿着雨伞行走,从不间断。现在一个星期有两天出去教人瑜珈。她的生活就是这样简单而有序。 她每天一定读书,有时晚上看到一、两点,或三点多,如果好看就忘了睡觉。她读书是有取舍的,好的内容就留下来,不好的就当作

33、陌生人走过一样,完全不为所动。我问许哲:“ 你的爱好是什么?”她回答说:“读书。书像鸦片,一读就放不下来小时候女孩子,尤其是穷人家的女孩子,根本没有条件读书。在香港做工时,做清洁工扫地自己意识到没有读书就永远要做工,永远受穷,不可能有自己追求的自由 。 ”她现在开始学古代印度的梵文。事实上,此前许哲已掌握了英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巴拉圭土语、马来语等多种语言。 习惯成自然想年轻就会年轻我们想老就会老,想年轻就会年轻。假如你脑筋不要想老,一百多岁还是可以做很多事情。 许哲 她从来不发脾气。因为她认为,如果发脾气,第一、伤害自己;第二、伤害对方;第三、其他人听到也受影响。生气害自己,也害很多人

34、。发一分钟的脾气,要三天才能恢复得过来,浪费时间,浪费精神,所以不要生气。有人问她:如果有人对你发脾气,你怎么办?你会怎么做?她回答说:那是他发脾气,不是我发脾气;是他的事情,不是我的事情。 在养老院里,如果跟同事们处不好,她总认为是自己不会做人、不会做事,做得让别人不欢喜。决不说别人的过失。 看到社会上有恶人恶事,就像平常在马路上看到一些陌生人一样,完全不落印象。看到好事善人,她会记住,向这样的人学习。 她眼不花,耳不聋。她认为我们想老就会老,想年轻就会年轻。假如你脑筋不要想老,一百多岁还是可以做很多事情。她每天都在为大家做事。她自己不需要照顾自己,只要照顾别人。她相信老天会照顾她。她一向觉

35、得自己这个身体是为一切老人、病人、苦难人服务的工具,天天要利用这个工具。现在一百多岁了,还是利用这个工具,这个工具还很好,还没有坏。 有时人家会给她钱。她自己不需要钱,就拿这些钱去做好事。她现在照顾二十几个很穷的老人,每个月送一些米、油、糖和罐头给他们。如果有人捐钱给她,她就拿这些钱,替这些老人付房租、电费、水费,甚至付医药费。她对待每一个穷人,就像对待总统一样的恭敬。记者采访她时,曾很客气地问她:“请问您老人家,是怎样保养身体的?”她幽默地回答:“老人家?不是我。 ” 习惯成自然只有现在我们最主要的是看今天的工作要怎么去做。只有现在,没有过去,没有未来。 许哲 有人问许哲为何能保持年轻和健康

36、?她说,最重要的是天天开心,不停地奉献,不停地做事。这是她的长寿秘诀。许哲说:“早晨四点、五点起来,快快乐乐的过一天。明天一觉睡不醒也说不定,一天过一天。如果我今天能够醒来,就高高兴兴的做人。每天看到的太阳都很漂亮,鸟儿唱歌很好听,树叶跳舞也很好看,这个世界很美丽。心情轻松,就健康长寿。这种健康长寿的礼物,是大自然送给我的。别人的快乐是赚钱的快乐,我是享受大自然的快乐。我没有帮助别人,只是做我应该做的事情。早晨起来就静坐,静坐后,就做 瑜伽运动 。做完瑜伽后,就到外面散步。散步回来,就做该做的事情。不想过去,也没想明天,今晚睡觉,明天起不来也说不定,我们最主要的是看今天的工作要怎么去做。只有现

37、在,没有过去,没有未来。 ”的确,许哲有着习惯于快乐的心灵。她用快乐的心态应对每一件事情,所以快乐就成为自然的习惯了。拥有快乐的心理习惯,我们自然会有快乐的行为习惯。而若只有忧郁的心理习惯,那么我们也只能有忧郁的行为习惯。 习惯成自然境由心生如果你说难,就是难;你说这条路很远,就是很远;说辛苦,就是辛苦。 许哲 多年前听到的一个故事一直让我记忆犹新:一个父亲有两个性格迥异的儿子,一个天性乐观,一个天性悲观。父亲试图改变他们的这种性格极端化的倾向,于是把乐观的儿子关到马棚里不许出来,而给悲观的儿子卖了许多玩具,让他一个人在屋子里玩儿。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去观察结果。他先到马棚,看见乐观的儿子在兴奋

38、地用铁锹挖着马粪堆,干得大汗淋漓。父亲很奇怪,问这个儿子有什么事让他这么高兴?乐观的儿子高兴地回答说,爸爸给我关到马棚里一定有道理,所以我想你一定是有礼物送给我,并把礼物埋在了马粪堆里。父亲又到了屋子里,看见悲观的儿子蹲在墙角哭泣,而那些玩具几乎原封未动。父亲很迷惑,问这个儿子为什么悲伤?悲观的儿子回答说,这么好的玩具我怕让我弄坏了,想玩儿又不敢玩儿,所以伤心。美国宾州大学心理学教授马丁沙里曼在研究乐观心态激励人心的重要性时发现,对保险公司业务员的业绩来说,一些乐观测试成绩高的业务员比悲观型的业务员第一年超出21%,第二年超出 57%。在一次次的被客户拒绝后,悲观的人在心里告诉自己:“这一行我

39、干不了,一张保单也别想卖出去” 。而乐观的人则会告诫自己:“可能我的方法不对” 、 “不过碰到一个情绪不佳的客户” 。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讲过: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一次,有记者同许哲谈到她每日习练的瑜珈功,就问:“听说瑜伽功很难练?” “如果你说难,就是难;你说这条路很远,就是很远;说辛苦,就是辛苦。 ”许哲不假思索地回答。的确,有什么样的心态,就决定我们会有什么样的生活状态。佛教讲“境随心转” ,的确道出了人生的大智慧。但这种大智慧绝不高深莫测,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随时在生活中捕捉得到的,因为拥有什么样的心

40、态,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思维习惯。每个人都是自己心态的主人,也是自己所面临环境的主人。 所以许哲说:“境由心生。一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期望而保持年轻快乐。 ”习惯从容 放松生活愿望的重负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庄子 在亚洲国家的一次民意调查中,当父母们被问及他们对自己孩子的最大期望是什么时,绝大多数父母的回答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功。当被问及同样的问题时,美国的父母们则普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快乐。是啊,在中国,我们每一个人几乎都背负着父母对我们的厚重希望,形成渴望成功的沉重的心理习惯。 我们总是有太多的愿望,为自己定下太多的目标,所以我们总是把快乐放到未来,把快乐供奉在内心深处,而逼迫着自己付出当下

41、全部的精力去为未来的快乐不停地努力,从而忽视了手边的快乐。我们总是在想:如果能够如何如何的话,我就会快乐。而这个“如何” (可能是赚更多的钱、买到房子和汽车、升迁至理想的职位或找到一个可心的爱人等等)并不在眼前,那么快乐就要等到将来“如何”实现后才能享受,所以快乐就被我们收藏了起来。姑且不说将来“如何”能否实现,会受到种种条件的制约而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使快乐成为一种人生的赌注;即使将来“如何”真的实现了,你可能会发现你并没有真的快乐起来,因为你已习惯于把快乐放到未来,你又会为自己设定新的目标。这种习惯使你忽视并浪费了当下生活的快乐。有一个故事说明了这个问题: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美国老太太在天堂

42、聊天。中国老太太忧伤地说,我辛苦了一辈子,攒了一辈子钱,终于买到了属于自己的好房子,可我却死了。美国老太太则快乐地说,我住了一辈子好房子,可我到死也没把银行的房屋贷款还清。 近年来,一些社会学家开始关注中国大陆城市中的“49 岁现象” 。在一些知识分子集中的研究院、科研所、大中学校等单位,频频出现一种怪现象:许多早些年退休的六七十岁、甚至八十多岁的老知识分子还健在,而在职的 49 岁左右的中年人却有的已英年早逝了。从表面看,许多 49 岁左右就故去的中年人,大多事业有成、子女长成,看起来生活安定,并没有早逝的原因。专家们研究发现,这种“49 岁现象” ,有其历史根源和社会因素。这个年龄段的人群

43、,青年时期大多经历过上山下乡等较多磨难,在随后的返城、求学及工作过程中,他们比其他人付出更多的心血和努力,这种特殊的生活阅历,使他们形成自己独有的观念,在工作上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在生活上对自己也十分苛刻。在单位他们是骨干,在家里他们是主心骨,事业和生活的更高目标使他们承受着沉重的压力,所以他们拼命地工作,加班开夜车已司空见惯。实现目标的愿望如此强烈,使他们忽视了健康保健和平常生活的快乐。 列子中的一则“攫金者”寓言十分有趣:一个人进入集市,见了金子就拿,如入无人之境。当然,此人很快就被人们抓住了。当人们问他怎么竟会如此大胆,答曰:当时只看见金子,没有看见人。是啊,他太想得到金子了,金子是他唯

44、一执着的目标,他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这个目标上,周围的一切人和事自然都视而不见。所以庄子说:“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 “天机”是什么?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天赋灵性啊!我们想一想,自己是不是经常像那个“攫金者”一样,脑子里只有远大的目标之“金” ,而对身边的快乐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呢?是不是已让对目标的深切欲望耗磨掉自己太多的“天机”呢?庄子又言:“至人无梦” 。我们是否该从梦中醒来,放松心思,恢复固有的灵性,从容地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快乐呢? 看一看许哲吧,她曾讲过:“别人的快乐是赚钱的快乐,我是享受大自然的快乐。 ” “每天看到的太阳都很漂亮,鸟儿唱歌很好听,树叶跳舞也很好看,这个世界很美丽

45、。心情轻松,就健康长寿。 ”赚钱的快乐是单一的并且是不确定性的,而享受大自然的快乐却是无穷无尽并随处可得的。 “天机”深浅,不言自明啊!许哲还讲:“太阳照着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不是单单照着我一个人的。 ”听了这句话,我们是否该有所领悟呢?习惯从容 放松生活对己对人皆从容我一生没有什么苦恼,因为我没有欲望、没有希望,所以没有失望、没有烦恼。 许哲 人们普遍有一种攀附心理,就是总喜欢把自己的生活和别人的生活相比,以此作为获得快乐生活的参照。英国经济学家周刊的一篇文章中谈到,美国哈佛大学的学生们曾接受过一项调查,问他们是希望一年挣 5 万美元,而其他人的收入是他们的一半,还是一年挣 10 万美元,而其

46、他人的收入是他们的两倍。大多数人都选择了前者。他们宁愿挣得少一些,只要比其他人好就行。事实上,这是一种生活的惰性。即使我们通过努力达到或超过了其他人的参照标准,快乐也会十分短暂,因为我们会发现,又有另外的人群提供了更高的参照体系。我们只好又从新的起点起步,向新的目标进发循环往复,至死方休。我们会感到快乐就像赛狗场上的那只诱惑狗儿们拼命奔跑的电动“兔子” ,无论我们怎样疲于奔命,那只快乐的“兔子”永远都只能在前方。 “你这一生中有没有遇到烦恼的事情呢?”曾有记者问许哲 。 “我一生没有什么苦恼,因为我没有欲望、没有希望,所以没 有失望、没有烦恼。 ”许哲平和地回答。有人问她:“你曾忧虑过健康和金

47、钱吗?”许哲笑道:“ 人们常问我,如果不存钱,到了死的时候谁给我买棺材?我说,我会走到一个小山前,就倒在一个洞里死去。他们笑了。我保持健康不是因为我想长寿,而是因为如果我病了,会给他人带来麻烦。 ” 以提倡“快乐经济学”著称于世的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曾对金钱与快乐问题做过深刻的阐述。他认为“不少人把钱作为一切行为的最终目标,这是非常错误的。因为钱只是达到目的的诸多手段之一。最终目标应该是以人为本,追求每个人的快乐,使全社会的快乐极大化,而不仅仅是全社会财富的极大化。 ”许多人不快乐,是“因为已经把自己交托给钱,成了钱的奴隶。做奴隶是痛苦的。当今社会虽然变富了,可是许多人没有更快乐,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人生真谛,做了钱的奴隶而变得痛苦。 ”而 “人所追求的不仅是物质享受,经济学一开始就认为人的物质欲望是无穷的,资源是有限的,也就是把人放在一个永远满足不了的痛苦中。真正要解决一个社会的问题,是要解决每一个人怎么看待人生,怎么看待快乐的问题。 ”年轻的知名指挥家彭家鹏对此大约深有体会。彭家鹏早年在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和指挥,被认为是很有天赋的青年指挥家。可在获得硕士学位之后,他却出人意料地告别了音乐。为什么?因为音乐家“太穷、太苦” 。他来到香港,成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