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預科中國歷史 宗教傳播史,禪宗南派何以、如何影響中國學術思想?,禪宗南派之特色,禪宗南派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因此人人皆可成佛。成佛的途徑不在身外,而在身內。慧能曾說: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又說:迷即佛眾生,悟即眾生佛。就是心有覺悟,眾生即成佛;心有迷惑,佛即成眾生。,禪宗認為一切心外事物,都是相。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離一切相,即名諸佛。所以要成佛,便要盡力掃相,而發明本心。南派宗旨便在於淨心、自悟四字。淨心即心絕妄念,不染塵勞;自悟即一切皆空,無有煩惱。能淨能悟,便頓時成佛。,南宗既認為無心外之佛,那麼凡造寺、布施、念佛,都是心外之相,並沒有成佛的可能。故慧能說: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必
2、在寺。這樣,成佛不是靠著外在的功德積久而能成,而是在於發明自己的本心。一旦發明本心,即成了佛,所以慧能說:一悟即至佛地。因此南派主張頓悟。,南派既主頓悟,因而反對繁瑣的理論,認為文字也是諸相之一。慧能不識字而能解佛經,且說:諸佛理論,若取文字,非佛意也。因此慧能輕視佛經,主張不立文字,不念佛經。,禪宗自六祖以後,其說法不用高深學理,只用平常說話,求表達佛學之深意。無論問對說法,常引用村言俗語,妙語如珠,這使佛教由莊嚴肅穆變成輕鬆詼諧-這是佛學的中國化,也是佛學的平民化。但是,禪宗南派把佛性從西方極樂世界,移植到人們之內心,把佛性人性化,因而低貶了佛性的尊嚴,最後把禮佛、敬佛轉為呵佛罵祖。,錢穆
3、中國思想史所謂佛學中國化,最要的是在其沖淡了宗教精神,加深了人生情味。 禪宗只就人的本心本性指點,就生命之有情處下種,教人頓悟成佛。此種教義,是中國思想裏的人文精神滲透到佛教裏去以後所轉化表現出來的一種特色與奇釆。 六祖只把人心的知見,完全從外在他在的對象中越離,而全體回歸到內在自在的純粹知見即心本體上來。此一心本體,卻是絕對平等的。宗教必然帶有崇拜性,到六祖始說成絕對平等。宗教必然帶有出世性,而六祖卻說成不待出世。知見只是在世中的知見,只不著於此知見而已。六祖這些說法,已把佛學大大轉一彎,開始轉向中國人的傳統精神,即平等的與入世的,禪宗中國化 惠能,按錢穆先生之言,禪宗中國化最大的特色是入世
4、的反身自求這便與各位早前學到學術思想史的宋明理學(新儒學)十分相近了,禪宗南派何故受士大夫歡迎?,提示一:王安石詩:身如泡沫亦如風,刀割得涂共一空。宴坐世間觀此理,維摩雖病有禪通。提示二:唐中葉至宋代政局不穩,黨爭不斷,士大夫抱負屢屢受挫士大夫從禪宗中得到精神自由的滿足感。,提示一: 張文定:儒門淡薄,收拾不住。(大慧宗杲宗門武庫)提示二:朱文公(朱熹)答張敬夫書曰:少時喜讀禪學文字。見杲老與張侍郎書曰:左右既得此杷柄入手,便可改頭換面,說向士夫,接引後來學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1 儒學心性論宇宙論修養論未及禪宗,禪宗思想比儒學更吸引。,提示:有源律師來問:和尚修道,還用功否?師曰:用功。曰
5、:如何用功?師曰:饑來吃飯,困來即眠。曰:一切人總如是,同師用功否?師曰:不同。問:何故不同?師曰: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須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也。景德傳燈錄卷6早期佛教恬守清規戒律,苦苦自守的生活方式已讓位給自然適意的生活方式.早期佛教對經、律、論的研讀和對偶像的崇拜,已經讓位給直觀體驗早期佛教經院學究式的談論已經讓位給了隨機應變、妙語連珠的應答藝術.,這種生活態度更合士大夫個性!,禪宗對中國文化影響,對宋明理學影響對朱熹的影響:程朱對理本體論之提出,很大程度得益於他們對佛禪學理論的借鑒和吸收,最明顯的例子是朱熹以月映萬川之喻來說明理一分殊的道理,顯然脫胎於玄覺一性圓通一切性,
6、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切攝永嘉證道歌這段文字,朱熹吸收方式是對某種理論模式的借鑑。程朱對理的特性和理本體的提出,將理作為最高本體,是源於禪化的華嚴宗;對本體與現象的關係方面,萬物統一於理,也源於禪化的華嚴宗。,人性論方面,朱熹同意性是心理活動內在本質,而情是這本質的外部表現,心統性情,但不是以心為性,兩者處於不同層次。人性本善而已,才墜入氣質中便熏染得不好了。雖熏染得不好,然本性卻仍舊如此朱子語類,反映朱熹亦受佛教唯識宗的影響。對王陽明學說又如何? 試查查學術思想史之筆記綜合一下!,對詩詞影響提示一:王維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提示二:辛棄疾青玉
7、案 元夕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參禪與參究創作,表現手法,審美意境,題材運用,對中國畫的影響中國文化科提及中國畫的特色,哪些與禪宗思想有關?,宋 梁楷 潑墨仙人,明 沈周 廬山高,有負面的影響嗎?,提示一:宋代杭州徑山寺還有一個和尚,叫做至慧,算來也是個出家多年的禪僧了,可是他仍然戀著世俗生活,等到他腰包滿了,氣大財大的時候,就離開禪寺不幹了,在還俗時寫了一首詩說:少年不肯戴儒冠,強把身心赴戒壇,雪夜孤眠雙足冷,霜天剃髮滿頭寒。朱樓美酒應無分,紅粉佳人不許看,死去定為惆悵鬼,西天依舊黑漫漫。堅瓠四集卷3,提示二:德山宣鑒禪師宣告:這裏無祖無佛,達摩是老臊胡,釋迦老子是乾屎
8、橛,文殊、普賢是擔屎漢,等覺妙覺是破執凡夫,菩提涅槃是系驢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瘡疣紙,四果三賢、初心十地是守古塚鬼,自救不了。五燈會元卷7對倫理觀念和行為操守有何影響?,小結:禪宗與宋明理學有何分別?,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下冊然李翱之說,實亦可為儒家之說者,因其仍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離儒家之立場也。李翱及宋明理學家皆欲使人成儒家的佛,而儒家的佛必須於人倫日用中修成。此李翱及宋明理學家所以雖援佛入儒而仍排佛也。(頁254)朱子以佛家與儒家之不同在於佛家以性為空,儒家以性為實。若佛家之說,都是無。以前也是無,如今眼下也是無終日吃飯,卻道不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著衣,卻道不曾掛著一條絲。朱子語錄卷2
9、6,朱子評論佛家以為吾人之性,即太極之全體,其中眾理皆具;故無論如何,理世界不能是空;吾人之性,不能是空。(頁337)釋氏實誤以心為性。(頁338)蓋朱子言性,注重於其包舉萬理,故言儒家以性為實,佛家以性為空。陽明言心,注重於其靈昭不昧。吾人有此靈昭不昧之本心,發為良知,吾人但順之而行,不可稍有擬議增損於其間。(頁363)王陽明認為佛氏有意於不著相,有意於求無。有意於不著相,此有意即是著相;有意於求無,此有意即非無。惟順良知之自然而為,對於一切俱無所容心於其間,而不有意計較安排;則有為正如無為。以此求無,真無當下即是矣。(頁364),即是,禪宗最終目標是出世,拋開現實世界欲望的。理學最終目標仍是入世,進則兼善天下,退則獨善其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