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抢抓“黄金十年”战略机遇期建设富强湖北许克振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五个湖北” 建设的新使命,开启了加快支点建设的新征程。作为全省各级政府综合经济部门的发展改革委员会系统,必须在学习领会党代会精神上深入一层,在加快推进富强湖北建设上先行一步,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抢抓“黄金十年” 战 略机遇期, 为 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推进“ 富强湖北 ”建设争作新贡献。一、科学把握“黄金十年”机遇和挑战,进一步增强建设“富强湖北”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通过深入学习领会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结合对世情、国情,省情的综合分析, “黄金十年” 可集中概括 为以下几个“十年
2、” 。(一)黄金十年,是湖北机遇叠加的十年1、中部崛起的机遇。2008 年国家实施“扩内需” 政策以来,中部六省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由 2008年的 21提高到 2011年的 221,三年上升了 11个百分点;相比之下,东部沿海十省市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则由 2008年的 60下降到 2011年的 584,三年下降了 16个百分点。最近,国务院通过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中部崛起已如同满弓之箭,不得不发。2、政策惠顾的机遇。一是享受政策优惠的机遇。恩施自治州整体纳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范围,省内其他 28个县(市)比照享受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武汉、黄石等 5个城市比照享受振兴东北
3、地区老工业基地有关政策,大别山区、武陵山区、秦巴山区被纳入国家新一轮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地区范围。二是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政策机遇。未来 5至 10年,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将进入整体、系统、实质性推进阶段,长江流域的发展战略正由长三角地区向中上游地区加快推进。三是一批国家级重大改革试验政策倾斜机遇。武汉城市圈“ 两型 ”社会 综改试验 区、东湖国家自主 创新示范区、低碳试点省、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等一批含金量高的重大改革试验事项相继落户湖北。央企、民企和国际知名企业加速向湖北布局,承接产业转移仍将大有可为。3、内生增长的机遇。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等得到国
4、务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沿江城市带开放开发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将成为国家下步启动城镇化建设的政策支持重点。国家加大中部地区“三基地一枢纽” 建设支持力度,必将对湖北省发展农田水利、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提供机遇。国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对湖北实施老工业基地改造、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循环经济和现代农业等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二)黄金十年,是湖北应对挑战的十年1、复杂外部环境的挑战。从国际看,国际环境更趋复杂,贸易、科技、环境、政治、军事等领域的斗争和合作相互交织,世界经济再平衡陷入长期化、复杂化。随着反恐十年结束,美国战略重心重返亚太,对华遏
5、制不断增强,在军事上对我国构筑包围态势,周边国家在南海等地频频挑起事端,钓鱼岛问题升级,叙利亚、伊朗、朝鲜半岛形势紧张,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增加。从国内看,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经济增速连续 9个季度放缓,近 3年来中国经济季度增速首次降到8以下,由此我国可能正在进入一个中速增长周期。这轮下行与 2008年相比有很大不同:本轮影响范围更大、持续时间更长、成因更加复杂、政策调控难度更大。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丝毫不能盲目乐观。2、区域竞争的挑战。一是中部地区产业“同质化” 竞争日趋激烈。以汽车产业为例,湖南提出以长株潭为核心发展汽车产业,到 2015年汽车产值将达到 2500 亿元;江西南昌形成了全顺
6、、江铃、陆风等本地品牌汽车产业;安徽奇瑞、江淮、华菱、昌河、扬子、全柴等发展态势较好,产量过 120万辆。二是面临沿海转型的倒逼。沿海加速转型给内地省份带来的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内地在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产业“双向流动 ”步伐也在加快,一些公司 总 部外迁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三是区域竞争加剧。郑州加快构建中原城市群,湖南合力推进长株潭“ 同城化” ,安徽将巢湖一拆 为三,全力做大做强合肥,大有赶超武汉态势。3、“中等收入陷阱” 挑 战。当前湖北省已 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下个十年正是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要努力翻过“中等收入高山”,力避落入“ 中等收入陷阱”。总体看我们面临三大矛盾。一是产业结构
7、矛盾。湖北省产业总体处在国际分工和价值链 U型曲线的低端, 传统支柱产业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能力偏弱,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未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如果我们不能尽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很可能陷入“高端低端双被动” 的困难局面。二是 “未富先老 ”的矛盾。我国 65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 7上升到 10,仅用了 16年,而法国用了 75年,美国用了 30年,预计 2026年左右我国将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但人均收入水平还不高,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人口与发展的矛盾不容忽视。三是收入与成本的矛盾。当前物价不断上涨,住房、医疗、教育、食品等生活成本不断上升,已进入高成本时代,如果不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
8、革,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长很可能放缓甚至下降。4、可持续发展挑战。湖北省将面临市场与要素的双重紧约束,去产能化、去库存化、去成本化和有效需求不足将趋于长期化,发展成本更高、代价更重、难度更大。在继续做大经济总量的同时,调结构、转方式的任务更加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三)黄金十年,是湖北跨越赶超的十年一是经济总量要不断跨越。 “十二五” 时 期,湖北省将实现“四个跨越 ”,即经济总 量由 15万元向 25万亿元跨越,力争实现 3万亿元;规模以上企业从 1万家向 2万家跨越,投资规模从 1万亿元向 2万亿元跨越,力争达到 25万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从 1千亿元向 2千亿元跨越,以此为基础,力争综合实
9、力在全国和中部的地位继续前移。二是经济发展质量要明显改善。传统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光电子、生物、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等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走在全国前列,现代服务业走在中部前头。三是活力要明显增强。武汉城市圈“两型” 社会综 合改革试验区、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鄂州城乡一体化、仙洪新农村试验区等改革示范要形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叫得响、可推广的典型。四是民生要明显改善。要实现跨越赶超,必须以舍我其谁、勇立潮头的精神区位,以超乎常规的奇思妙想和扎实有效的工作举措,以高于、优于、重于、异于其他地区的发展实绩,奋力推进“五个湖北 ”建设,确保省十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实现。二、
10、坚持创新思路、统筹谋划,切实批准推进“富强湖北”建设的路径和着力点十分重要。(一)坚持把保持经济适度较快增长作为建设“富强湖北”的长期任务。一是着力解决发展总量不够的问题。湖北省面积比江苏大 8万多平方公里,人口少 2100万,2011 年江苏的经济总量为 486万亿元,是湖北省的 247倍,人均生产总值是湖北省的 18倍。按照湖北省“ 十二五” 规划目标,到2015年预计达到 25万亿元,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二是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2011 年,武汉市经济总量占全省的 345,宜昌、襄阳市合计占 218,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个三分之一” 的目标有较大差距; 过千亿元的市州只有 5
11、个,市州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相差悬殊,全省还有贫困人口近 600万人,生产力布局仍然不平衡。三是着力解决发展不可持续的问题。湖北省与东部沿海相比,基数小、起点低、要素成本低、政策机遇更加有利,比东部快一些、比全国快一些,很有必要,各方面的条件也都具备。(二)坚持把调结构、转方式作为建设“富强湖北”的中心环节。一是坚定不移地把保持投资持续、较快、健康发展作为建设“富 强湖北” 的主要抓手。投 资要 继续保持较快发展。要维护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投资形成的大好局面和强大气场,必须一鼓作气,以 20以上的增速大干几年,为“富强湖北” 建设 打下基础 。投资要保持可持 续发展。要围绕“ 固本强基
12、” 谋项 目,围绕 重大战略谋项目,围绕 国家政策谋项目,围绕发挥优势谋项目。投资要保持健康发展。要从源头抓起,严格防止低效投资、重复投资、过剩产能投资和“两高” 产业投资。二是坚定不移地把扩大消费作为建设“富强湖北” 的最大潜在动力。以投资促消费。汉宜铁路通车拉动了沿线城市乃至鄂西地区的旅游消费,武汉至孝感、黄石、咸宁、黄冈等四条城际铁路也要争取早建成、早发挥效益。抓好国家正在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等系列政策的落实。以环境优化促消费。硬环境可以通过投资来改善,但软环境却要通过文化教育和制度建设等长期努力来完成,最重要的就是讲诚信和服务,要树立口碑和品牌。以结构升级促消费。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信
13、息等服务消费。三是坚定不移地把“三化” 协调发展作为建设“富强湖北 ”的战略重点。坚定不移地推 进新型工业化。超前谋划,捕捉国家下一轮扩内需的战略方向和重点,下大气力做大做强 9个千亿元产业,加快谋划新千亿元接续产业,形成良好的产业梯队。坚持把新型城镇化作为突破口。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道路。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层次和综合竞争力。坚持规划先行,着眼于未来发展的需要,适度超前,留有余地。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鄂北岗地的“旱包子” 和江 汉平原的“水袋子”。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一批在全国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14、品牌和园区。积极推进农民组织化、农业机械化、经营规模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抓紧研究推进服务业跨越式发展的具体措施,努力建设服务业强省,为“三化” 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三)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建设“富强湖北”的主攻方向。一是大力加强技术创新中心和转化平台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实验基地等,改善科研条件,创新科研体制机制,让科研人员研究出真正管用的“大成果、好成果 ”。二是着力引 进一批国际知名大企业和带动力强的大项目,支持一批本土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三是深化科技金融创新。武汉市去年被批准为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城市,今年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又被批准开展“新三板”
15、 试 点,一定要抓住机遇, 让武 汉市的科技产业优势率先凸显出来。四是坚持“好中选优” ,对发展基础好、市场潜力大的项目,集中力量予以重点支持,对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和项目一定要谨慎决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序、有效发展。(四)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建设“富强湖北”的根本动力。加快推进行政审批“ 四减五制三集中” 改革。大力 发展民营经济。各部委 42个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实施细则已经全部出台,国家正在启动一批对民间投资开放领域的项目,这是一个重大机遇。各地要早做准备,争取有更多项目进入国家笼子。加强前期调研,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强与湖南、江西两省的合作交流,争取将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上升为国家
16、战略。争取国家层面启动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推进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与俄罗斯伏尔加河流域地区战略合作。尽快启动三省在高速公路、北煤南运通道等项目建设上的合作,共同研究制定支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政策措施。认真落实“双层全覆盖 ”的工作机制和“有限无限结合” 的援疆模式, 积极推进“ 智力援疆、 项目援疆、产业援疆” ,扎 实做好援疆工作。三、不断加强系统建设,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能,进一步提高发展改革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适应发展新形势、新阶段的需要。当前正处于战略机遇期、矛盾凸显期、重要转型期、改革攻坚期,湖北省总体迈进“三化” 协调发 展的新阶段。面临的国际环境、
17、政策环境、市场环境、要素环境、竞争环境都在发生深刻变化。面对新形势,各级干部要做到与时俱进,深化对新形势下经济规律和工作规律的认识,牢固树立机遇、市场、服务、依法行政“ 四种意识” 。二是 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着力打造一支干事创业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面对省委、省政府赋予的新使命,要着力打造一支能力强、作风硬的干部队伍,着力提升研究制定政策和规划的能力、谋划和推进项目的能力、破解要素瓶颈制约的能力、谋划和推进改革的能力,确保各项任务顺利完成。三是进一步改进作风,增强执行力、落实力。围绕湖北省十次党代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抓住关键,集中力量,真抓实干,干出成效。继续坚持反腐倡廉和发展改革“力度统一论” ,以党 风廉政建设的实际成果为发展改革工作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