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球科学大辞典断块构造说断块构造说总论【断块构造说】theory of faultblock tectonics一种阐述地球岩石圈块断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假说。是中国主要大地构造学说之一,由张文佑于 20世纪 50年代提出。应用地质力学分析和地质历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形成与形变、建造与改造以及断裂的力学机制及其与褶皱的伴生关系等,并侧重研究地球上部岩石圈的块断结构。1984 年出版的断块构造导论 ,系统阐述了断块学说的基本理论、学术观点及对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的认识。它认为岩石圈被断裂分割成大小不等、深浅不一、厚薄不同和发展历史各异的断块。由此构成岩石圈的多层、多级和多期发展的断块构造格局。断
2、块分为岩石圈断块、地壳断块、基底断块和盖层断块四个等级;边界断裂按其深度、规模和地球物理特征,也可分为相应的四个等级:岩石圈断裂、地壳断裂、基底断裂和盖层断裂。还有一种层间滑动断裂。断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由剪切开始、拉张完成,即首先形成共轭剪切断裂网络,继而形成锯齿状张断裂。按其力学性质分为七种活动方式;按组合形式分为型、X 型、V 型、Z 型和 Y型五种断裂体系。断块不仅沿断裂面滑动,而且也沿着软流圈、莫霍面、康拉德面、变质基底与盖层界面滑动。沿断块边界断裂面产生错动和沿断块的顶底而产生层间滑动,是岩石圈层状块体相对运动的两种基本方式。浅层构造受深部断块运动所控制,深层构造又受浅层构造的影响
3、;基底断裂常可控制盖层褶皱,盖层褶皱也可影响基底断裂。大陆型地壳在拉开作用下可形成地堑,产生小海洋到大洋,而大洋型地壳在挤压作用下,也可挤压成岛屿或陆缘山脉,变成大陆。大陆和海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构造应力场产生的基本原因是地球内部的热力和重力所引起的胀缩交替作用,加上外部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角速度变化和地球自转轴摆动的不均一性对地球的影响等,是大地构造形成、发展的主导原因。【块断构造作用】faultblock tectonism产生断块的作用过程称块断作用,所形成的构造块体称断块。断层(裂)将岩石圈切割成各种规模、各种深度、不同时期断块,这些断块的水平和垂直运动可影响以后地壳的沉积建造、岩浆活
4、动、构造形变。由于岩石圈构造介质是很不均一的,在地壳运动过程中,构造作用力的不均一性岩石圈所受作用力大小、快慢和方向上有差异,导致块断构造作用的结果所产生的形变图像复杂多样。【断块构造层】tectonic layer of faultblock 代表地壳发展历史中一个特定的阶段,它的分布代表此阶段断块构造运动影响范围的岩石组合或岩石建造。各构造层之间常以区域不整合或假整合所分划,不同构造层往往具有完全不同的构造格局和形变特征。主要依据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变形 变质程度和应力系统等四个方面的差异来划分。断块构造说(1959)划分了三大构造层,即前寒武纪基本构造层、古生代海相沉积盖层构造层和中、新
5、生代“活化”构造层。每一构造层又可进一步划分出若干“亚构造层” 。【断块构造分析】geotectonic mechanics analysisoffaultblock 是着重分析构造形变在空间上的配置格式。作为分析构造的基本原则,断块构造学说主张力学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因建造或形成属于物质范畴,而改造或形变则属运动范畴,要使建造与改造的空间配置与时间演化得到统一;并特别注意构造介质的不均一性和构造作用力的不均一性。它包括:形成与形变分析相结合,形成是形变的基础;建造与改造分析相结合,建造是改造的基础;历史演化与现存状态研究相结合,历史演化是现存状态的基础;空间分布与时间发展研究相结合,空间分
6、布是时间发展的基础;小型构造与大型构造分析相结合,小型构造是大型构造的基础;深层构造与表层构造研究相结合,深层构造是表层构造的基础。【隆起区受力模式】mechanical model of upwarping region由水平挤压形成的隆起区,相当于背形的应力状态,完全可以比拟为材料力学中的横梁弯曲,其梁内的应力分布是不均一的。在背形顶部平行于弯曲横梁的方向遭受拉张而伸长;在背形背形和向形的断裂系统1 中和面; 2X 形剪切网格内侧则受到平行于弯曲横梁方向的挤压而缩短。在拉张区和挤压区之间,有一个既不受拉也不受压、横梁弯曲后其长度不产生变化的面,即中和面。因此,反映在菱形剪切网络的锐角指向上
7、则表现为:背形的中和面以上其钝角对着区域水平挤压方向;中和面以下其锐角则对着区域水平挤压方向(见图)。【凹陷区受力模式】mechanical model of sag region由水平挤压形成的凹陷区,相当于向形的应力状态,完全可以比拟为材料力学中的横梁弯曲,其梁内的应力分布是不均一的。在向形内侧平行于弯曲横梁的方向遭受挤压而缩短;在向形底部则受到平行于弯曲横梁方向的拉张而伸长。在挤压区和拉张区之间,有一个既不受压也不受拉、横梁弯曲后其长度不发生变化的面,即中和面。因此,反映在菱形剪切网络的指向上则表现为:向形的中和面以上其锐角对着区域水平挤压方向;中和面以下其钝角则对着区域水平挤压方向(参
8、见“隆起区受力模式”附图)。【断块构造驱动力】drive dynamics of faultblock tectonics断块构造说认为地球内部的热力作用所引起的膨胀(并使比岩石圈物质重的地幔物质向外运移)和重力作用引起的收缩(并使重的物质向内聚集)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在地球演化的各个地史阶段中,有时热力作用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有时重力作用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当热力作用起主导作用时,一般是内热外冷,因此外层块体收缩,内层块体相对膨胀,在内层与外层块体界面上产生层间滑动。反则反之。总之,由于地球内部热力作用和重力作用,引起地幔和地壳物质的交换和混合、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以及岩石圈各层之
9、间相对的层间滑动。在这种质量再分配的过程中(兼之外部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轴可能发生一定程度的偏转;地球自转速度与自转轴的摆动又将导致离极力、科里奥利力、旋转速度不均一效应,以及地球内部各圈层相对扁平的变化。岩石圈各断块间的相互错动、碰撞与拉开,即在此过程的相互交替与联合作用下发生。据现有天文、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分析,可初步认为地球的膨胀与收缩在地球演化过程中是交替出现的,总的发展趋向是以收缩为主。但迄今科学所积累的事实还不足以彻底解释断块构造运动的驱动力源,这些认识难免还带有很大的推测性质。【断裂构造控矿】orecontral by fracture断裂构造对内生矿产、外生矿产的控
10、制作用。一是断裂对内生矿产的直接控制:岩浆作用提供成矿物质来源形成的矿床,空间分布明显受断裂控制;断裂活动不仅为含矿岩浆侵入开辟了上升通道,而且为侵入岩浆及其伴生矿产创造了冷凝分异和停集赋存场所,导致含矿岩浆岩带、地球化学异常带乃至地球物理异常带的空间分布与断裂构造带相一致。不同方向的构造 岩浆带的交会点常是成矿有利部位,穿层断裂的控矿意义已获公认,顺层滑动断裂对矿产的控制作用也不可忽视;褶皱(背斜和向斜)的控矿作用已有较清楚的认识,但层间滑动正是形成褶皱的决定因素。不同切割深度的隐伏断裂对内生矿床的控制也日益引起国内外关注,裂谷对内生矿产的控制更为显著,由于裂谷轴部裂开最深,常出现与镁铁质、
11、超镁铁质岩有关的钒、钛、铁、铂、镍、铜乃至金刚石和铬等矿藏。因断裂的空间分布常具规律性,故受其控制的含矿岩浆分布也常在下列部位较为发育:锯齿状断裂的齿尖或拐折部位;羽状分支断裂与主干断裂交接部位;不同方向断裂带的交会部位;断裂与成矿有利岩层的交接部位;背斜中和面以上的转折端和向斜中和面以下的转折端;不同构造单元过渡的地段;断裂与褶曲的交会部位等。二是断裂对外生矿产的间接控制:含油气、含煤盆地常沿一定方向呈线性展布,反映隐伏深断裂对盆地形成和发育的控制作用。由于深部地壳和上地幔物质常沿断裂上涌造成地壳厚度减薄,使盆地的展布也常与上地幔隆起带一致。断块的断隆和抬斜运动对古潜山油气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
12、义:不同断裂的交叉部位最易形成古潜山;古潜山带的走向严格受区域大断裂控制;古潜山的雁行状排列是基底中雁行状剪切断裂的反映;同生断裂的持续活动过程,既是古潜山幅度增长、面积扩大的过程,也是古潜山油气运移聚集成藏或使之遭到破坏的重要过程。此外,成矿后断裂对内生矿产和外生矿产都有破坏作用,也影响矿产的赋存和分布。【断裂构造控震】earthquakecontrol by fracture断裂对地震的控制作用。一是断裂构造孕育地震的发生:地震是断裂活动的一种方式,因而地震的孕育与断裂的形成之间有紧密内在联系,除极端脆性岩石材料外,岩石破裂和地震发生常经历三个阶段:岩石松弛或扩展阶段,与之相应的是孕震阶段
13、;岩石硬化阶段与之相应的是临震阶段;岩石裂开阶段,相应的是发震阶段。从发震角度可将断层滑动分为稳定滑动(蠕滑)和黏滑两类,前者表现为断层蠕动,后者则往往伴生地震,两种滑动形式交替贯穿于断裂运动的全过程,形成明显的阶段性。断裂活动与地震活动的阶段性和周期性是两个共同的重要特征,断裂活动的阶段性、周期性与地震孕育、发生之间的对应关系,不但揭示了断裂与地震间的内在联系,而且可据此作出正确的地震预报。二是断裂带控制地震带的展布:据控制发震的断裂带活动方式,可分为:由锯齿状剪切 挤压(或锯齿状挤压)断裂控制的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 喜马拉雅地震带;由锯齿状剪切 拉张(或锯齿状拉张)断裂控制的地
14、震带,典型实例为洋中脊地震带、陆间裂谷和陆内裂谷地震带;X 型剪切断裂网格控制的地震带,所控制的地震为走滑机制,常有强震发生,且挤压应力区与引张应力区内的扩容现象有所不同。三类不同断裂控制形成的地震带,在空间上互相穿插、共同组成区域地震网络系统。三是断裂带决定地震区的划分:从贺兰山、六盘山、龙门山、川滇断裂带至横断山南北构造带将中国分为东、西两区,此带是中国大陆上浅源地震最密集的地带,即南北地震带,其东以北北东或近北东向地震带为主,地震相对较少;其西则以北西西或近北西地震带为主,地震甚为密集。有人曾指出北半球还有北美大陆、地中海、伊阿巴等三个类似的地震分区,反映北半球断裂分布的空间规律。四是地
15、壳破裂网格系统决定地震网格系统,后者则反映前者,中国大陆的活动地壳破裂网格系统的特征为:既受不同时期老断裂的控制,又有其新生特点;表现为北东向和北西向的近代破裂网格,但在南北构造带两侧破裂网格的两组剪切破裂发育程度及其所夹锐角指向不同;不仅欧亚大陆上的地震活动反映有北东向、北西向的近代破裂网格,非洲、北美洲也都存在,说明是在全球规模的统一应力场作用形成的行星际剪切断裂网格。【构造模型试验】experiment of tectonic simulation采用模拟方法进行的构造试验。断块构造学说继承和发展了地质力学的思想,根据地质构造力学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的原则,把野外观察、室内模拟试验和理论
16、探讨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根据野外地质现象进行了 X型剪切断裂模拟试验、锯齿状断裂模拟实验、弧形构造模拟试验、深层构造控制浅层构造模拟试验、仰冲与俯冲构造模拟试验等大量模拟试验;还不断将弹性力学、断裂力学的研究成果引入,在定量化和古构造应力场方面已获得重要新成果,为完善和发展断块构造学说理论起到重要作用。断裂与断块类型【断裂深度分类】classification of faults on depth根据断裂深度与侵位岩浆物质来源和成分的关系,以及地球四类断裂示意图物理场特征和地震活动等划分的断裂类型。1974年按切割地球各层圈的深度把断裂由浅到深分为:岩石圈断裂、地壳断裂、基底断裂和盖层断裂(见图
17、)。断裂深度分类是断块大地构造学说的核心和纲要,此四种断裂形成于各构造阶段(期),最新时期的断裂可切过以前形成的地层,早期形成的断裂若有继承性活动可切至以后的地层,若无继承性活动则仅限于同构造期岩层,不直通地面。锯齿状断裂图【锯齿状断裂】zigzag fault迁就较早形成的两组 X型剪切断裂而形成的、参差不齐的张性断裂,形如锯齿,故名。其形成是从剪切开始、拉张完成,故常为剪切 拉张性质。现代大洋中脊断裂、大陆裂谷,如东非裂谷、莱茵地堑、中国的汾河地堑、渭河地堑、冀中地堑等,均由锯齿状断裂构成(见图)。曳裂型断裂简图【曳裂型断裂】fault of sheartensile type具曳压型断裂
18、简图有剪切 拉开(部分剪切,部分拉开,交替出现)性质的断裂。断裂两侧块体作相背(相反方向)运动,多形成锯齿状断口,故称曳裂(见图)。第一级曳裂型断裂,相当于现代大洋中脊裂谷带、现代大陆裂谷带(地堑)等。【曳压型断裂】fault of shearcompressive type具剪切挤压(部分掩冲,部分剪切,交替出现)性质的断裂。当发生仰冲、俯冲时,断裂两侧块体相向运动,故称曳压(见图)。最大一级曳压型断裂,相当于现代海洋与大陆板块之间的俯冲断裂带或消减带。【岩石圈断裂】lithospheric fault切割整个岩石圈到达软流圈的穿层断裂,(相当于板块边缘断裂)它是已知切割最深的断裂,现代大洋
19、中脊断裂、沿海沟的断裂带、巨大的转换断层皆属之。大陆地壳各地质时期者可按以下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判定:超镁铁质带,分布有橄榄岩、榴辉岩、金伯利岩等;低温高压变质相带,有指示矿物蓝闪石出现和混杂岩堆积等,是挤压性断裂标志,相当于板块消减带;高温、高压变质相带,如麻粒岩相带,为岩石圈张裂带,相当于板块的生长带;沿断裂带出现重力、地磁的高梯度带。中生代以来的,尤以近代活动者常表现为强地震活动带、高地热带。优地槽发育初期的断槽(谷)即为将大陆地壳拉开,或发育在大洋的岩石圈断裂。中国的北祁连山、西昆仑山、后龙门山、北喜马拉雅和台湾海岸山脉,在未褶皱隆起前属岩石圈断裂带。它对金属成矿带往往有重要控制作用。【地
20、壳断裂】crustal fault 切穿地壳达到莫霍面的穿层断裂。现代大洋地壳内的火山岩带,多为地壳断裂作用形成。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壳断裂标志:镁铁质岩(辉长岩、玄武岩)带或镁铁质岩体分布线;古、中、新生代盆地、地堑的排列线,且盆地、地堑中有玄武岩或其他镁铁质岩与沉积地层同期生成,如东非裂谷、汾河地堑、冀中地堑、长江地堑、燕辽断陷、淮河断陷等;沿断裂带常表现出重力、地热和地磁异常,沿活动的断裂带有浅源地震。对区内金属矿带有控制作用。【基底断裂】foundational fault,basement fault切穿花岗质岩层基底,到达玄武岩层顶面的穿层断裂。地质历史上的基底断裂主要特征:酸性岩浆岩
21、(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流纹岩)呈带状或串珠状分布,有少量的中性和基性岩浆岩;出现线状或串珠状沉积盆地,其中有少量中、酸性岩浆岩与沉积岩同期生成;温泉、湖泊呈线状分布等;出现局部的重力、地磁和地热异常;沿断裂有浅源地震活动。基底断裂对金属成矿和石油天然气分布有控制作用。【盖层断裂】superficial fault,sedimentary cover fault地壳表面出露的、切穿沉积盖层的断裂。其标志是:沉积岩层和岩浆岩体等有错开、位移等现象;泉水的带状分布、河流的袭夺现象等可能标志新生代以来产生的盖层断裂。【层间滑动断裂】interlayergliding fault沿地球各层圈之间的界面(
22、如康拉德面、莫霍面、古登堡面以及结晶基底与盖层之间的高速层与低速层、高导层与低导层的界面等)产生滑动的断裂。可分为岩石圈层间滑动断裂、地壳层间滑动断裂、基底层间滑动断裂和盖层层间滑动断裂。是一种重要的断裂构造类型。【断块缝合线】suture line of fault blocks岩石圈断块边界的一种岩石圈断裂,为古大陆型地壳和古大洋地壳的接合断裂;是古大陆地壳向古大洋型地壳仰冲或后者向前者俯冲的场所。可切割岩石圈而到达软流圈或上地幔,其成因与特征可能与现代太平洋西缘的板块消减带相似,可称为消减型断裂。【断裂活动方式分类】classification of faults based on di
23、splacements断裂是在长期的地史中各阶段形成的。先前形成的断裂,在晚期构造阶段中产生再活动。在两组断裂走向夹角不大于 30的情况下,在新的构造阶段统一应力场内,同一条断裂可具有不同的活动方式。根据模拟实验和野外观察,有五种活动方式(见图):纯挤压;纯拉张;纯剪切(分左旋和右旋两种);剪切 挤压;剪切 拉张。地球表面巨型和大型断裂带,常为剪切 拉张和剪切 挤压型。还有两种剖面上断裂的活动方式。断裂的活动方式【断裂组合型式】type of fracture group又称断裂体系(fracture system)。五种断裂组合型式在区域统一应力场内,断裂在平面上所表现的组合形态和交接型式。
24、在断块大地构造学中,把长期活动的基底断裂、地壳断裂和岩石圈断裂划分为X、Y、V、Z 和 I五种组合型式(见图)。其中,X 剪切组合型式、Y 型剪切 拉张组合型式和I型张性组合型式三种,为最基本的组合型式。【I 型断裂体系】Ishaped fracture system在平面上组成 I型的断裂体系型式。多为张性的锯齿状断裂。地质历史上的大洋地壳的地槽断谷或现代大陆的中、新生代裂谷(地堑)多属之。是受平行于断裂方向的挤压与垂直方向的拉张联合作用的结果。它是由于在断块两端存在与之近正交的平错断裂,易产生侧向滑动而形成的。相当于岩块在实验中受压而两端易自由滑动的情况。冀中地堑即典型者,其北为阴山断裂,
25、南为黄河断裂。【X 型断裂体系】Xshaped fracture system两组走向在平面上呈 X型相交的断裂体系。两组断裂多为剪切性质,地壳自形成以来即存在 X型剪切断裂,大都形成于 45亿35 亿年。霍布斯(Hobbs,1911)提出地壳上存在 X断裂。詹德尔(Sander,1938)将地壳上存在 X型断裂划分为三套六组,即北北西与北北东,北东与北西,北东东与北西西。中国西部地区(六盘贺兰山至龙门山、横断山以西)主要发育北西西与北东东对 X型断裂,东部地区主要发育北北西与北北东一对 X型断裂。X 型断裂是由于断块两端受压后不易滑动而形成的。【Y 型断裂体系】Yshaped fractur
26、e system平面上呈 Y型的三组断裂所组成的断裂体系(如图)。上部两组断裂多具剪切性质,Y 型断裂体系下部一组断裂多具拉张性质,共同构成剪切 拉张的断裂组合。其形成条件是一端不易滑动,即上部边界条件不如下部自由。中国横断山区的龙门山断裂(北东向)、甘孜-康定断裂(北西向)和西昌断裂(南北向)组成的典型Y型断裂体系。V 型断裂体系也是这种条件下形成的。【Z 型断裂体系】Zshapcd fracture system平面上两组平行断裂之间夹有一组斜向断裂组成的断裂体系。上、下两组断裂可同受挤压应力或拉张应力作用,分别产生平移断层、逆断层或正断层,而中间则产生一组剪切拉张或剪切挤压的断层。挤压应
27、力下产生的 Z型(或反 Z型)断裂组合的形体较长,拉张应力下产生的形体较短。在侧向挤压和拉张应力下,也可产生成因相同的 N型断裂体系、反 N型断裂体系。Z 型多发生在纬向隆起带和凹陷带,N型多发生在经向隆起带和凹陷带。【断块】fault block?岩石圈内被断裂构造所围限的构造块体。张文佑 1958年提出。1974年把断块与断坳、断褶并列为大地构造的基本单元。其后,按其规模和边界断裂的深度、分为岩石圈断块、地壳断块、基底断块、盖层断块等四大类。按其形成与形变特征又曾分为台块、槽块和坳块三类,现已基本不用。?形成于南华纪之前、具有地台型形成和形变特征的台块,并与断褶相对应。【菱形断块】loze
28、ngeshaped block?在地表平面上,由 X型交叉剪切断裂切割、围限呈菱形的块体。由于岩石受力破裂首先形成 X型剪切断裂网格,它是地球、乃至不同星球普遍存在的构造类型。在水平挤压形成的隆起区(相当背斜区)与凹陷区(相当向斜区)两组剪切断裂的锐角方向互相垂直,所以它的长轴方向也彼此垂直;无论隆起区或凹陷区,中和面上、下菱形断块的长轴方向也相垂直。这正是中国西部(隆起区)和东部(凹陷区)出现的构造景观。?由于差异升降运动,断块内的次级断块在剖面上形成边界大致互相平行的菱形块体,上升的称为菱形断隆,下降的叫菱形断陷。若次级块体呈楔形,即楔形断块;上升的是楔形断隆,下降的为楔形断陷。【断块深度
29、分类】classification of fault block on depth根据切割和围限断块的断裂深度类型所做的断块深度分类。它们可分为:被岩石圈断裂所切割和围限的岩石圈断块;被地壳断裂所切割和围限的地壳断块;被基底断裂所切割和围限的基底断块;被盖层断裂所切割的盖层断块。它们分属于四个不同的构造级别,在岩石圈发展、演化中有着各不相同的构造意义。【岩石圈断块】lithospheric fault block地球表部(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圈以上)被岩石圈断裂切割和围限的最大一级的断块。可沿软流圈滑动,相当于板块学说的岩石圈板块。如现代的太平洋、非洲、美洲、欧亚、印度、南极洲六大板块即与之
30、相当。现代大陆区和大洋区可划分出许多各地质历史时期的岩石圈断块。如大陆上的古槽块(地槽断块),相似于现代大洋断块;古台块(地台断块)相当于现代的大陆断块。【地壳断块】crustal fault block地球表层的第二级断块,也是岩石圈断块内部的次一级断块,比岩石圈断块薄。它被地壳断裂切割和围限,可沿莫霍面滑动。现代大洋被火山岩带断裂所分割的断块,现代大陆被地壳断裂所切割的台隆和台陷,以及槽块内的槽隆和槽陷均属之。现代槽块、台块内中、新生代含玄武岩及其他镁铁质岩的沉积盆地,也多属之。【基底断块】foundational fault block地壳断块内部更次一级的、被基底断裂切割和围限的断块。
31、它可沿康拉德面滑动,均分布在现在大陆区。大陆台块内的台凸和台凹,槽块内的槽凸和槽凹多属之。大陆及大陆边缘的中、新生代不含基性火山岩的红层盆地也属之。如华北台块上规模较小的中、新生代盆地、槽块上的红层盆地等。【盖层断块】superficial fault block被盖层断裂所切割和围限的断块。它存在于现代大陆及大陆边缘,是沉积盖层发育的构造单位。【台块】platform block曾作地台断块的简称。大陆区的第一级断块单位。相当于岩石圈断块。具有地台型的形成(建造)和形变(改造),由基底和沉积盖层组成。此词现已基本不用。【槽块】geosynclinal block曾称断褶带(faultfold
32、 zone)。曾作为大陆和大洋构造区的第一级断块。属岩石圈断块,分为优槽块和冒槽块两种,相当于优地槽和冒地槽。大陆上有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时期形成的槽块。其形成初期是剪切-拉张或拉张型的岩石圈断裂带,类似现在的大洋中脊裂谷,在它发展的晚期阶段两侧大陆断块相向运动,向大洋地壳仰冲,同时海底扩张使海洋地壳俯冲于大陆之下,在其间形成剪切 挤压型断裂带。可与现代的岛弧 海沟比拟,具有优地槽性质。此词已基本不用。【坳块】faultwarp 过渡性构造区的第一级断块,形成于南华纪以后,较稳定,具有冒地槽型的形成和形变特性。相当于冒槽块。此词已不再使用。【活化台块】activization platfor
33、m block中生代以后,上地幔活动加剧引起台块产生较强烈的构造变动、岩浆活动、老断块复活和上地幔隆起等形成的一系列大陆裂谷、地堑、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和强地震活动带等台块地区。华北台块是强活化台块,扬子台块边缘也有活化现象。【断块的地壳性质类型】crustaltype of fault block按断块的地壳性质可分为大陆型地壳的断块(大陆型地壳构造域)、大洋型地壳断块(大洋型地壳构造域)和过渡型地壳断块(过渡型地壳构造域)三类。它们属于地球的一级大地构造单元,彼此在物质组成、地壳厚度和性质、构造稳定性和构造变形特征、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以及地球物理场等都具有显著差别。还可根据地壳性质和形成、形变
34、特征,可进一步划分出二级和三级构造单元(见表)。各级构造单元命名系统(1986)一级构造单元二级构造单元三级构造单元大陆型地壳断块构造域断块区如中朝断块区断块如冀鲁断块断褶系如昆祁秦断褶系断褶带如祁连山断褶带块褶区如西藏 印支块褶区断块如羌塘 唐古拉断块断褶带如班公湖 奇林湖断褶带块褶带如三江 印支块褶带过渡型地壳断块构造域边缘海断块区如西北太平洋边缘海断块区断块如南海断块海沟 岛弧断褶系如西北太平洋海沟 岛弧断褶系断褶带如菲律宾断褶带大洋型地壳断块构造域成熟洋壳断块区如西太平洋成熟洋壳断块区稳定性断块如西北太平洋稳定性断块活动性断块如西南太平洋活动性断块新生洋壳断块区如东太平洋新生洋壳断块区
35、【大陆型地壳构造域】continent crustal structure domain岩石圈断块的一级构造单元。它包括现代的大陆和大陆架。地壳厚度为 3070 千米,由玄武质、花岗质和沉积岩壳层组成,相对稳定、构造活动微弱。但由于不同性质岩石圈断块之间的挤压和拉张,地壳或褶皱增厚、或拉开减薄,并伴有强烈的浅 深源地震和火山活动。如青藏高原和中国东部沿海,布格重力一般偏低,部分地区为负值区,高山区更低,甚至低于-500 毫伽。还可进一步划分为断块区、断褶系和块褶区。【大洋型地壳构造域】oceanic crustal structuare domain岩石圈断块的一级构造单元。包括洋盆、火山链、
36、海底隆起、海底平顶山和洋脊等地貌单元。主要由玄武质壳层和很薄的深海沉积层(几百米)组成,地壳厚度为 611 千米,构造变形轻微,但在海沟附近洋壳挤压上拱,形成外隆。洋底以洋脊为中轴向两侧有大规模水平移动,在某些地质时期有大范围的垂直升降活动。热流值洋脊最高、洋盆次之、拗陷区最低;磁条带以洋脊为轴呈对称带状分布;布格重力为大片正值区,基本反映玄武岩层的起伏状况。亦可进一步划分为成熟洋壳断块区和新生洋壳断块区。【过渡型地壳构造域】transitional crustal structure domain岩石圈断块的一级构造单元。它包括现今的海沟、岛弧、边缘海和大陆斜坡。地壳厚度为 630 千米,由
37、玄武质、花岗质和沉积岩壳层组成,其中花岗质壳层厚度比大陆型地壳构造域减薄很多,而且不连续。沿岛弧外缘有强烈挤压变形,内缘火山活动频繁。边缘海内部拉开较深,出现洋壳物质。它实质上是陆壳、洋壳的混生区,二者相互穿插、交替出现。布格重力为正值区,在海沟有小幅度的下降;边缘海磁条带以扩张轴为中心呈不明显的对称分布;地震活动剧烈,浅震多发生在海沟附近,震源深度向大陆方向逐渐增大;热流值海沟最低,一般小于 41.7毫瓦/米2(1HUF),岛弧中等,边缘海最高。还可进一步划分为边缘海断块区和海沟 岛弧断褶系。【断块区】fault block area大陆型地壳断块的二级稳定型构造单元,属古陆壳。其主要特征是
38、:具有前南华纪变质基底和不整合于其上的沉积盖层,即双层结构(二元结构),隆起区基底直接出露地表;基底为相当洋壳的岩石建造,盖层属陆壳沉积建造,空间展布较稳定,厚度较小;区内岩浆活动微弱,仅沿深断裂有岩浆侵入和喷发;内部地壳相对稳定,主要产生大型隆起和凹陷,边缘构造活动增强,可出现线型褶皱和逆冲断裂;内部发育各种沉积矿产,边缘则发育与小型侵入体和陆相火山岩有关的内生金属矿床;布格重力异常多为变化平缓的正异常(或在正异常上有小负值区),磁场也是平缓的正异常区,地块越老磁性越高,形成古磁核;属岩石圈断块,如中朝断块区。【断褶系】faultfold system大陆型地壳断块的二级活动型构造单元,属古
39、洋壳。其主要特征为:一般呈狭长的带状,围绕断块区分布;地表主要出露南华纪以来沿岩石圈断裂发生拉开而形成的洋壳和过渡壳类型的沉积,前者为优地槽建造,后者与冒地槽建造相当;岩浆活动频繁而强烈,拉张阶段出现喷发、侵入和深海沉积共同构成的蛇绿岩套,挤压褶皱阶段先后出现一系列中酸性喷发、侵入活动;断褶系内部常有古陆壳残块;构造形变强烈复杂,多呈规模宏伟的线型复式褶曲和逆冲断裂,有时形成扇形构造或迭瓦状构造和推覆构造;洋壳经多次挤压和褶皱后转化为陆壳,致使基底构造层均有不同程度的变质,并出现双变质带;以内生金属矿产为主;布格重力异常梯度变化剧烈,常呈宽数十千米、长几百千米甚至达千千米以上的梯度带;磁场为正
40、负交替的异常带。如昆祁秦断褶系。【块褶区】bruchfault area大陆型地壳断块的二级构造单元,属过渡壳。是位于断块区与断褶系之间的过渡型构造带,包括被一系列近平行而又长期活动的岩石圈断裂或地壳断裂分割所形成的断块与断褶带相间排列的地区,建造类型和构造变形都具有过渡型的特点,即靠近断裂带为洋壳建造,远离断裂为陆壳建造,两者之间则为过渡型建造;断裂带附近地层褶皱强烈,地层不整合接触较多,远离断裂带则多为整合接触,产状近水平。如西藏 印支块褶区。【成熟洋壳断块区】mature oceanic crustal faultblock area大洋型地壳断块的二级构造单元。其特点是远离大洋中脊,地
41、形较复杂,既有规模宏大的洋盆,又有高耸的海底高原;洋壳年龄较老(主要形成于侏罗纪白垩纪时期),地壳厚度较大(611 千米),构造形变较明显(断裂及褶皱常见),玄武岩层之上常有 200600 米厚的沉积物,热流值接近全球平均值 62.52毫瓦/米(1.5HFU)。可以西太平洋成熟断块区为代表。它三级构造单元为稳定性断块(如西北太平洋稳定性断块)和活动性断块(如西南太平洋活动性断块)。【新生洋壳断块区】young oceanic crustal faultblock area大洋地壳断块的二级构造单元。包括洋脊及其附近的洋底,地形较简单,洋壳形成时期较新,至今仍有海底喷发和炽热熔岩涌出,玄武岩层之
42、上几乎无海底沉积物覆盖;地质和地球物理调查表明,洋脊下有一条串珠状的岩浆囊存在,热流值一般较高。可以东太平洋新生洋壳断块区为代表。【边缘海断块区】marginal sea block area过渡型地壳断块的二级构造单元。包括边缘海和大陆斜坡,主要特点为有新生洋壳形成,或正处于向洋壳转化过程中。以西太平洋边缘海断块区为典型代表。【海沟 岛弧断褶系】trenchisland arc bruchfault system过渡型地壳断块的二级构造单元。包括海沟、岛弧和弧间盆地,主要特点为有新生陆壳形成,或正处于向陆壳转化过程中。西北太平洋海沟 岛弧断褶系可作为典型代表。【断块地质特征分类】classi
43、fication of fault blocks by geological property按断块形成(建造)和形变(改造)特性,分为台块、槽块和坳块,是第一级断块单位,与岩石圈断块相对应;台隆和台陷、槽隆和槽陷、坳隆和坳陷为第二级断块单位,与地壳断块相对应;台凸和台凹、槽凸和槽凹是第三级断块单位,与基底断块相对应。按断块的活动强度,并吸收地台地槽说优点,分为断块、断坳和断褶,分别相当于地台、冒地槽和优地槽,代表大陆型地壳、过渡型地壳和海洋型地壳的阶段转化。因此断块、断坳和断褶之首均应分别冠以年代或构造运动期,如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断块、断坳、断褶等或吕梁、晋宁、贝加尔、
44、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的断块、断坳、断褶等,以表示其发展演化过程。此两种分类现已不用。断裂与断块作用【断块活动方式】active type of fault block断块作为一个块体发生的运动及其与相邻断块的相互运动和相互影响。是断块的运动学问题,主要有三种活动方式:拉张与挤压分裂与拼合,大多表现为剪切拉张和剪切挤压。某一区域或某一地史发展过程中的具体活动方式复杂多变,拉张使原存的断块发生破碎、分裂,各新生断块间发生相背运动并经历不同地质发展历程;而挤压却使断块间互相靠拢、汇聚,若干具不同发展历程的断块拼合成新断块并开始统一的地质发展阶段;断隆与断陷,抬斜与掀斜,即断块内的次级断
45、块相对抬升和沉降,往往形成次级断块隆起和断块凹陷,并产生抬斜和掀斜,为常见活动方式;层间滑动水平错动,顺层滑动断裂不仅把岩石圈切割成不同厚度的块层,而且使厚薄不等的块层间作层间剪切滑动,可沿不同深度的各种界面(如沉积盖层和结晶基底间、康拉德面、莫霍面、软流圈顶面等)上发生,也可在各层圈内发生,可形成不同规模的推覆体和远程运移,据滑动过程中构成的撕脱岩片的岩石性质和组合,可判断滑动深度。它具有圈层构造的独立性,多层构造间的不和谐性等基本特征,并导致地震震中的层状分布。【断裂转化】faulting inversion断块学说把断裂转化与褶皱回返作用相比拟,认为地槽由断裂转化同样可进入地台的发育阶段
46、。以岛弧造山带和安第斯造山带的回返运动为例,地槽沉积与上覆地层常呈平行不整合或轻微角度不整合,几乎不发生褶皱运动,地槽的回返是通过断裂所控制的强烈逆冲隆升达到新的重力均衡而完成的;沿断裂有大规模花岗岩类岩体侵入。这种断裂回返与褶皱回返在本质上并无区别,尽管基底刚化程度可能较低,但二者地球动力学环境相同,即由于遭受拉张沿先存断裂而解体的陆壳,块体间的相背运动导致其间出现开阔的新生洋壳和过渡壳(地槽);随应力场由拉张转变为挤压,地槽两侧的刚性陆壳块体转变为相向运动,从而使地槽闭合,进而转化为地台并隆起成山。此作用反映了地壳发育由能量积累阶段转变为能量释放阶段,由下陷接受沉积转变为上升隆起遭受剥蚀,
47、由拉张状态转变为挤压状态。【断裂造山】fracture orogeny断块学说认为,断裂作用足以使地槽或裂谷等回返并造成山脉。褶皱造山的基本特征是褶皱控制断裂,整个造山带为一巨大的褶皱带。而断裂造山形成的造山带是一条巨大的断裂带,由一系列近平行的逆冲断层组成,地层主要不是水平方向上的缩短,而是被断裂切割成大小不等的块体并发生不同程度的隆升;地层的褶皱是受断裂活动所控制的。造山带中的花岗岩带、变质岩带、糜棱岩带、混合岩带等的发育都受断裂控制。断块学说认为,不仅有褶皱造山形成的磨拉石建造,还有断裂造山的磨拉石存在。二者特征不同:前者形成于与山脉平行的、相对狭窄的山前坳陷中,属典型的挤压型盆地,是大
48、山块体强烈水平侧压力的产物;后者则多形成于以正断层为边界的张性断陷盆地中。【断裂变质】fracture metamorphism断裂活动产生的变质作用。通常区域变质作用被看作是褶皱造山和岩浆侵入事件在时间上、空间上的一个共生组成,因而它同褶皱造山带走向相平行。断块学说认为,可把区域变质作用区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由褶皱造山运动引起的褶皱变质和由断裂造山运动引起的断裂变质,无论变质程度还是变质带的规模二者均可比拟,甚至可以出现更复杂的地质景象。其时间序列是片理化绿片岩相变质作用、角闪岩相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再生花岗岩浆侵入作用。断裂区域变质带的空间组合是区域变质岩类、混合岩类和花岗岩类的三位一体
49、。断裂变质概念强调了形变期间的应力与温度和压力条件对物质组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机械活动性可引起化学活动性、基底岩系和沉积盖层在形变期间都参与物质交换。【洋壳陆壳转化】oceanic crustal and continent crustal transformation断块学说关于洋陆互相转化,可表述为:大陆型地壳区在剪切拉张作用下,可通过裂堑(aulacogen)及其进一步发育而转变为大洋型地壳区;大洋型地壳区则在剪切 挤压作用下通过造山带或岛弧(山弧)和海沟的形成而发展成大陆型地壳区。其地壳演化发展的剪切 拉张造洋、剪切 挤压造陆的过程,组成一个完整的构造旋回。一个完整的构造旋回常包括两个构造运动幕:初幕为(剪切) 拉张幕、即造洋幕(thalassogenesis phase);终幕为(剪切) 挤压幕,即造陆幕(epeirogenic phose)。前者又称前期造洋作用,后者即后期造陆作用。【剪切 拉张造洋】shearextension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