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南京市江宁区桃红中学 刘继妹摘 要: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与组织中必须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次地对话交流,读出自己的见解,得到一种精神上的共鸣或感触。挖掘课文的人文价值,善于把握触发点;多角度品读,激发共鸣;回归传统,让语文课更有滋有味。让我们共同探索、共同思考,塑造新语文形象,让语文之鸟展翅飞翔在每一个教师、学生的心中!我一直在想: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语文水平、语文能力体现在什么地方?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到底怎么上?答案可以有很多,但语文课堂教学肯定不是培养注解家、阐释家、而是为了培养会思考、敢质疑、善表达和沟通能力的人。按照对“语文”这门学科最普
2、通的理解, “语文”包含着三个层次:语言与文字、语言与文学,以及语言与文化。这里,我以为语言文字更偏向于语文的工具性。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他应该注重训练学生熟练运用语言的能力。如今我们大多数老师上课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浅” ,上课浮光掠影,不肯让学生慢慢地读,细细地品。这样,学生的精神底子很难积淀。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与组织中必须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次地对话交流,读出自己的见解,得到一种精神上的共鸣。以下是我的一些粗浅探索和思考: 一、挖掘课文的人文价值,善于把握触发点 每一篇课文,都有不同的切入点,但重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循序渐进地浏览、品读,挖掘课文的
3、人文价值,真正读出自己的感觉来。如七年级下课文竹影 ,主要叙述了我和小伙伴夏夜乘凉时看竹影,描画竹影以及听父亲讲解中国画的知识。在文中丰子恺先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了儿时的一段美好记忆,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饱含了他对父亲谆谆教导、平等民主、关注孩子和谐发展的教育方式理念的感激之情。婆娑的竹影,朦胧的月光,牵动了作者他们天真无邪的心,从单纯的画竹影游戏上升到进入艺术的殿堂。这些就是这篇课文最具价值的人文性体现。另外,初一学生与当时的作者他们年龄相仿,他们的生活内容、活动情形、心理意识也是相通的,抓住这一点,相信就能让学生较好地进入文本与作者对话,真正读懂课文并有自己的感悟。2基于以上认识,
4、我在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组织上始终围绕这么一条主线:通过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感受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理解父亲的谆谆引导教育对孩子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安排上主要设置三个环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从语言层面上感受文字的美、感受烂漫的童真童趣;结合文本及生活体验感悟父亲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整体感知、品读、合作讨论、探究性学习能较好地得到落实。一堂课下来,优美的自然环境、天真可爱的三个孩子及有如良师益友般的父亲,在学生的心头难以忘却。其实,在新教材中有许多作品都具有深厚的人文性。如教学社戏一文,以社戏为题,按理说该写戏,但文章真正写看戏的内容并不多。用大量篇幅写了我对平桥村的热
5、爱(以为是“乐土”)和因看不成戏的焦急心情,写了赴赵庄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归途中“偷”豆、剥豆、烧豆、吃豆和事后谈豆等事。这样花笔墨写,似乎有点离题。但社戏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写看戏反映“我”与农民孩子的美好深厚的友情,歌颂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同时也流露出对儿时生活、“故乡”的怀念之情,正因为如此,戏的内容写得并不多(甚至并没有写出戏究竟好在哪里,相反倒写了许多对戏不满的内容),围绕看戏,选取了一些戏外的生活素材,这些材料都是集中反映主题思想的。如果教师把握到了这一点,相信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组织不会偏离文本了,作者在“平桥村”难忘的人和事也自然会让学生难忘
6、,鲁迅先生浓浓的“乡愁”及原因,学生也会有更实在的感触了。二、多角度品读,激发共鸣。 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过程中,对文字的品读理解不能简单地作一元预设,应注重鼓励学生的多角度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给学生一种思考的方法,甚至于帮助学生创造一种思考的环境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把思考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思考的过程还给学生, ,同时也让他们体验自己成功的快乐。当学生惊异于自己的理解感受被其他同学、老师肯定赞赏时,脸上的幸福表情让人动容。记得在给初一学生上竹影时,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优美的文字并进行赏析
7、及代表丰子恺先生向他父亲说一句话,当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并被老师肯定时,我观察到有好些学生越说越兴奋,连续五六次发言,并且越说越精彩,同时带动了更多的学生积极思考发言,使整个课堂气氛达到了3高潮。课堂教学不仅要让程度好的学生充分活动起来,更要让程度差的学生找到一种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如在这堂课中,有一位学生找出这么一个句子“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地减弱,我把眼睛守定西天看了一会儿,看见那光一跳一跳地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换救。 ”那位学生说不知道怎么分析,如果老师轻易地让学生坐下去,那学生就失去了一次极好的学习方法体验的机会。当时我提醒他这个句子用了什么
8、修辞方法,那学生马上说是比喻,然后我又问这句话写什么,他想了一会儿说是天空光线的变化,我又追问,这样写与“太阳下山了,天色暗了”哪一句好,为什么?那学生回答:更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光线变化的全过程,非常具体逼真至此,我相信他肯定理解了这文字的妙趣。我认为学生对一篇课文的多角度品读并不能随意割裂文本,随意地抛弃文本进行所谓的解读,教师必须理性引导学生的多角度理解,而不能一概肯定。如对背影中父亲形象的分析,有一学生批判“父亲”没修养,理由是他不守交通法规,横穿马路而这位老师对此却大加赞赏!可以相信,这样不加指正的多角度品读,语文教师、语文课的价值也就一文不值了,学生还能学到什么呢?三、回归传统,让语文
9、课更有滋有味。语文界一直很浮躁,东西南北风几乎年年刮,使得语文课游离于真正的语文课外,语文课有时成了思想政治课、自然历史地理课传统的语文教学尤其重视朗读和背诵,因为朗读和背诵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习得,是学习规范、优美的书面语言的必由之路。 “疯狂英语”之所以效果显著,不外乎就是痴迷地去说,投入地喊,在激情中积累句子、培养语感。同为语言教学,语文学习也理应如此。朗读,应该是一种“美读” ,把作者的感情在学生感知全文时表达出来, “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使学生从正确的语音、语调、节奏等方面对作品内容直接受到感染,引起情感强烈流动,从而入情、入境、会心。我想我们现在的新课标下语文
10、教学,应把教学的重点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语言上来。如竹影12 节写景,文字生动优美,确实值得学生细细品读,必须要让学生自由朗读,如果教师能进行声情并茂地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或结合多媒体画面来呈现这些文字的内容,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美,激发他们朗读4的欲望。又如伟大的的悲剧一文,叙述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已经捷足先登,只好无奈但又十分坚毅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
11、、坦然、镇定地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如果条件允许让学生自由朗读两节课,让他们去品读:文中哪些情节深深地打动了你?为什么?相信学生应该会找到这些情节:1、接受为挪威人作证的任务。2、威尔逊博士临死不放弃科学观察。3、奥茨英雄似的死去。4、斯科特三人安静地死去。5、斯科特的绝笔。对重点的语段、句子,像“奥茨英雄似的死去” 、 “斯科特三人安静地死去”等情节中的语句要组织学生朗读,对关键词语要反复品读,以此加深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所谓“教学千法读为本” ,即是指出声的朗读。因此,我主张读得多一些,讲得少一些,练得多一些。 ” 的确,要多读,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在读中感悟、品味语言,
12、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水平,理解作品内涵。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才能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比如教学安塞腰鼓 ,文章的感情基调是热烈奔放的,要用高亢激越的语调来诵读,但是于细微之处又有变化。在读到“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时让学生自己揣摩: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学生用轻柔低缓的语气读完此句后,再次要学生读描写腰鼓的句子:“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 ,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寻找课文中的美,并将找出的句子、语段美读,进一步深化自己的感受。朗读、赏析、赏析、朗读,使整堂课有一定的纵深度,有比较开阔的思维、
13、联想空间,避免了课堂教学的“平” 、 “淡” ,也避免了教师的简单说教。1、语文课堂教学,拥有活生生的学生,也拥有充满活力的语言文字作品,自然更拥有不同的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鲜活的情感,我们没理由一成不变地死板地用一种模式上课,只要你心中有这样的意识:我已被文本感动了,还怕学生感动不了吗?那语文课肯定是一道亮丽的风景!最后,让我们共同探索、共同思考,塑造新语文形象,让语文之鸟展翅飞翔在每一个教师、学生的心中!对格式的要求5知网学位论文检测为整篇上传,上传论文后,系统会自动检测该论文的章节信息,如果有自动生成的目录信息,那么系统会将论文按章节分段检测,否则会自动按每一万字左右分段检测。格式对检测结果可能会造成影响,需要将最终交稿格式提交检测,将影响降到最小,此影响为几十字的小段可能检测不出。都不会影响通过。系统的算法比较复杂,每次修改论文后再测可能会有第一次没测出的小段抄袭(经 2 年实践经验证明,该小段不会超过 200 字,并且二次修改后论文一般会大大降低抄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