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招专业人才 上一览英才 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1招专业人才 上一览英才 目 录前言.1一、发展现状 .2(一)取得的成就 .2(二)存在的问题 .5二、发展环境 .6(一)环境分析 .6(二)需求预测 .7三、指导思想及主要目标 .7(一)指导思想 .7(二)基本原则 .8(三)主要目标 .9四、主要任务 .10(一)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10(二)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14(三)加快企业技术进步 .15(四)加大重金属污染防治力度 .17(五)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18五、重大专项 .20(一)资源开发专项 .201(二)节能技术改造专项 .21(三)精深加工产品专项 .21(四)重金属
2、污染防治专项 .22(五)发展循环经济专项 .23六、保障措施 .24(一)强化规划指导 .24(二)完善产业政策 .24(三)加大科技投入 .25(四)加强资源保护与储备 .25(五)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25(六)健全节能减排政策 .26(七)完善行业管理 .26子规划:铝工业“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 .2723前 言有色金属工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产品种类多、应用领域广、产业关联度高,在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常用的有色金属有铜、铝、铅、锌、镍、镁、钛、锡、锑、汞等十种。“十二五”时期是深入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艰时期。有色金属工业“十
3、二五”发展规划,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 年) 编制,是加快有色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部署,是推动未来五年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一、发展现状(一)取得的成就“十一五”期间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技术装备、品种质量、节能减排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为进一步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实现由大到强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1.生 产 持 续 增 长 。 据初步统计, 2010 年 10 种有色金属产量 3121 万吨,表观消费量约 3430 万吨, “十一五 ”期间年均分别增长 13.7%和 15.5%
4、。其中 , 精炼铜、电解铝、铅、锌、镍、镁等主要金属产量分别为 458 万吨、1577 万吨、 426 万吨、 516 万吨、 17 万吨和 65 万吨,年均分别增长 12%、 15.1 %、 12.2%、 13.7%、 12.5%和 7.7%,分别占全球总产量的 24%、 40%、 45%、 40%、 25%和 83%。2010 年有色金属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销售收入 3.3 万亿元,实现利润总额 2193 亿元, “十一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29.8%和 28.1%。专栏 1:十种有色金属生产及消费量 生产量(万吨) 表观消费量(万吨)年均增长率(%)年均增长率(%) 品 种 2005年20
5、10年 十五 十一五2005年2010年 十五 十一五十种有色金属 1639 3121 15.9 13.7 1670 3430 16.2 15.5精炼铜 260 458 13.7 12.0 374 753 14.0 15.0电解铝 780 1577 21.1 15.1 712 1592 14.0 17.5其中 铅 239 426 16.6 12.2 198 424 25.0 16.54续表2.工艺技术 及装备水平 提高。 “十一 五”时期国 内自主开发 的液态高铅 渣直接还原、 底吹炼铜、 海绵钛大型 还蒸炉等技 术实现了产 业化,新型 阴极结构铝电解等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目前技术装备具有国际
6、先进水平的铜、镍冶炼产能占 95%,大型预焙槽电解铝产能占 90%以上,先进铅熔炼及锌冶炼产能分别占 50%和 80%。多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铜、铝加工生产线投入生产。3.产品结构有所改善。 铜、铝、铅、锌、镍等 10 种产品的 64 个品牌已先后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注册。通过引进技术及装备并经过消化吸收与再创新,铝板带箔、大型工业铝型材、精密铜管箔、钛棒、镁压铸件等产品实物质量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基本满足了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及国防科技工业等重点领域对高精尖产品的需要。4.节能减排取得初步成效。 “十一五”期间累计淘汰了落后冶炼能力铜 50 万吨、电解铝 84 万吨和铅 40 万吨
7、。2010 年综合能耗氧化铝 508 千克标煤/吨、铜 347 千克标煤/ 吨、铅 376 千克标煤/吨、镁 5 吨标煤/吨和精锡 1.5吨标煤/吨,比 2005 年分别下降 41.6%、43.7%、15.1% 、 38%和 60%,铝锭综合交流电耗为 14013 千瓦时/吨,比 2005 年下降 620 千瓦时。二氧化硫回收率由 2005 年的 90%提高到 2010 年的 95%。5.循环经济实现较快发展。 2010 年再生铜、再生铝及再生铅产量分别达到 240 万吨、400 万吨和 135 万吨,“十一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 11.1%、15.6%和 37%。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进入了产业
8、化应用阶段,赤泥回收铁、铝电解槽废内衬回收、镁渣回收等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取得初步成果。6.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 中铝公司重组云南铜业、焦作万方、包头铝厂、兰州铝厂、连城铝厂、抚顺铝厂等,成为全球第二大氧化铝和第一大电解铝生产企业;中冶集团重组葫芦岛有色集团,中信集团重组白银有色金属集团,中电投集团重组青铜峡铝厂以及鲁能晋北铝业等,企业实力得到显著增强。2010 年,前 10 家企业的冶炼产量占全国的比例分别为铜 76%、电解铝 67%、铅 45%、锌 50%、镁 55%。7.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 有色金属冶炼产能已开始逐步向资源能源丰富的地区转移,2010 年西部地区电解铝产量占全国比重达到 5
9、1%,锌占 56%,镁占 50%,分别比 2005 年提高 5 个百分点、2 个百分点和 3 个百分点。(二)存在的问题1.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随着生产要素的变化,部分产品产业布局亟待优化。电解铝、镁冶炼等产能严重过剩,2010 年开工率分别只有 70、60%。航空航天用铝厚板、集成电路用高纯金属仍主要依靠进口。企业数量多,实力弱。铜、镍等资源对外依存度高。2.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有色金属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 0.65%,低于国内平均水平。自主开发的新材料少,新合金开发方面基本是跟踪仿制国外,关键有色金属新材料开发滞后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3.环境污染问题突出。长期的矿产资源开采、
10、冶炼生产累积的重金属污染问题近年来开始逐渐显露,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尤其是近年来发生的重金属环境污染事件以及血铅污染事件,对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构成了严重锌 278 516 7.1 13.7 325 560 16.9 11.5生产量(万吨) 表观消费量(万吨)年均增长率(%)年均增长率(%) 品 种 2005年2010年 十五 十一五2005年2010年 十五 十一五镍 9.5 17.1 13.2 12.5 19.7 52 27.9 21.4锡 12.2 16.4 1.9 6.1 10.2 12.4 15.3 4.0锑 13.8 18.7 4.1 6.3 7.45 7.1 14.4 -0.1汞 0
11、.11 0.16 40.0 7.8 0.11 0.16 2.4 7.8镁 45.1 65.4 17.4 7.7 10.7 23 33.2 16.5钛 0.92 7.4 37.1 51.7 1.1 7.1 26.5 45.25威胁。4.节能减排任务繁重。2010 年,有色金属行业能耗占全国能源消耗的 2.8%,但工业增加值只占全国的 1.99%;国内电解铝平均吨铝直流电耗 13084 千瓦时,距国内先进水平 1210012500 千瓦时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吨海绵钛电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约 0.71 万千瓦时。废金属回收再利用率低。此外,到 2010 年底,国内尚有部分落后冶炼产能没有淘汰。二、发展环
12、境(一)环境分析“十二五”期间,是有色金属工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从国际环境看,全球经济逐步恢复增长,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快速发展,为全球有色金属工业提供了持续的发展空间。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有利于我国企业广泛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全球经济治理和均衡增长趋势明显,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围绕资源、市场、技术、标准等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新形势,使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从国内发展环境看,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
13、化、信息化深入发展,内需进一步扩大。交通、能源、保障性住房、城镇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等重大工程继续实施,为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带来了更大市场空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需要有色金属工业提供重要支撑,在高精尖产品发展方面需要重大突破。上下游产业相互融合、企业重组步伐加快,为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同时,随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的推进,对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目标和任务,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制约因素日趋强化,迫切要求有色金属工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速实现转型升级。(二)需求预测“十二五”期间有色金属需求将保持一定的增长,但与“ 十一五 ”相比,增速将
14、明显放缓。综合应用弹性系数法、消费强度法、专家经验法以及线性回归模型等多种方法分析预测了 2015 年十种有色金属的消费量。专栏 2:2015 年主要有色金属需求预测品种2010 年表观消费量(万吨) “十一五”年均增长率(%) 2015 年表观消费量(万吨) “十二五”年均增长率(%)十种有色金属 3430 15.5 4900 7.4精炼铜 753 15.0 970 5.2电解铝 1592 17.5 2400 8.6铅 424 16.5 620 7.9锌 560 11.5 720 5.2 其中镍 52 21.4 70 6.16锡 12.4 4.0 19.1 9.0锑 7.1 -0.1 11
15、9.2汞 0.16 7.8 0.18 2.4镁 23 16.5 75 26.7钛 7.1 45.2 15 16.1三、指导思想及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加快转变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推进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兼并重组和环境治理为重点,立足国内需求,严格控制冶炼产能过快扩张,积极发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国际合作,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增强有色金属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实现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二)基本原则坚持结构调整。立足国内需求,严
16、格控制总量扩张,着力调整和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和布局结构,全面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积极发展精深加工产品及新材料等。坚持科技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对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着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和共性基础技术,促进重大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坚持绿色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作为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着力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广绿色、节能、低碳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国际合作。把国际合作作为提升有色金属工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积极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加快国内电解铝等过剩产能向境外转移,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坚持两化
17、融合。把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作为有色金属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企业技术进步中的推动作用,提高生产智能化、工艺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水平。(三)主要目标“十二五”期间,有色金属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进展,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10%以上,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1.产量目标。十种有色金属产量控制在 4600 万吨左右, 年均增长率为 8%,其中精炼铜、电解铝、铅、锌产量分别控制在 650 万吨、2400 万吨、550 万吨和 720 万吨,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7.3%、8.8% 、5.2%和 6.9%。2.节能减排。按期淘汰落后冶炼生产能力,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单位产
18、品能耗进一步降低。铜、铅、镁、电锌冶炼综合能耗分别降到 300 千克标煤/吨、320 千克标煤/ 吨、4 吨标煤/吨和 900 千克标煤/吨及以下,电解铝直流电耗、全流程海绵钛电耗分别降到 12500 千瓦时/吨和 25000 千瓦时/ 吨及以下。3.技术创新。重点大中型企业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达到 1.5%,精深加工产品、资源综合利用、低碳等自主创新工艺技术取得进展,绿色高效工艺和节能减排技术得到广泛应用。4.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及组织结构得到优化,产品品种和质量基本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2015 年,前 10 家企业的冶炼产量占全国的比例为铜
19、 90%、电解铝 90%、铅 60%、锌 60%。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5.环境治理。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防控, 2015 年重点区域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比 2007 年减少 15%。6.资源保障。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国际合作取得明显进展,主要有色金属资源保障程度进一步增强。7专栏 3:“ 十二五”时期有色金属工业发展主要目标指 标 2010 年 2015 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 (%) 15.8 10新材料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 8 15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 (%)0.65 1.510 种有色金属产量(万吨) 3121 4600淘汰落后淘汰落后铜冶炼产
20、能(万吨) 50 30淘汰落后电解铝产能(万吨) 84 80淘汰落后铅冶炼产能(万吨) 40 120淘汰落后锌冶炼产能(万吨) 20 40节能减排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 18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 18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 10注: 内为五年累计数四、主要任务(一)大力调整产业结构1.调整优化产业布局统筹规划,坚持上大与压小相结合、新增产能与淘汰落后相结合,优化有色金属生产力布局。以满足内需为主,严格控制资源、能源、环境容量不具备条件地区的有色金属冶炼产能。积极引导能源短缺地区电解铝及镁冶炼产能向能源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有序转移。逐步推进部分城市有色企业转型或环保搬迁
21、。在沿海地区,利用进口原料有序布局建设若干铜、镍基地。选择条件合适的区域,依托拆解园区,充分利用国内外废杂铜、铝资源建设若干规模化的再生金属基地。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鼓励在境外建设氧化铝、电解铝、铜、铅、锌、镍等产业园区。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支持建设若干资源基础雄厚、产业链完整、特色鲜明、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友好的有色金属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支持建设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的东、中、西部产业转移合作示范区。2.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产品以发展精深加工、提升品种质量为重点,以轻质、高强、大规格、耐高温、耐腐蚀、低成本为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铝、镁、钛等高强轻合金材料,以提高性能、降低成本为方向,加快发展高性
22、能铜合金材料、铅锌镍各种合金及其他功能材料,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国家重大工程的需求,形成若干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产8业聚集的有色金属精深加工产业生产基地。铝:开展航空用高抗损伤容限合金、高强度铝合金品种开发,以及铝合金薄板、厚板、型材和锻件的工程化技术开发,满足航空及国防科技工业对高性能铝合金材料的要求。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轨道交通用大型铝合金型材、具有较好成形性能的汽车车身用 6016 类及 6022 类合金,以及液化天然气船(LNG)船用 5083-O态合金板材生产技术。大力发展高纯高压电子铝箔,满足特高压铝电解电容器的需求。镁:以开发生产汽车、高速列车及轨道交通车辆、电子信息、国防科
23、技工业、电动工具等领域应用的大截面型材、板材、大型压铸件为重点,采用产学研用相结合,通过增强创新能力及示范工程建设,加快高性能、低成本镁合金及深加工技术及产品研发,实现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建设以镁合金铸件、型材、锻件、板材为主体,终端产品相配套的完整产业化体系。钛:针对国家航空航天等重大工程需求,着力发展大规格棒材和锻件、紧固件用丝材、宽幅板材和钛钢复合板、大直径管材、大型铸件和粉末冶金件。积极发展钛带材、焊接钛管及挤压型材等,并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其他有色金属:重点发展镍及镍合金板带材、高性能锌合金,高强高导引线框架材料、水箱铜带、变截面带材、高精度异型铜合金材、超细毛细管、
24、高速列车及铁路电气化高性能专用铜材、5ppm(百万分之一)以下高纯无氧铜、小于 18 微米压延铜箔等高性能铜合金,锡锑精细深加工产品、高性能稀有金属材料等。专栏 4:精深加工产品发展重点铝:高性能铝合金半固态坯料及零件,涡轮发动机压叶轮材料,汽车铝合金板,航空航天用 2 系、7 系列铝合金及材料,铝锂合金,深冷设备用铝合金板材,大型、超大型及微型铝合金工业型材,可焊铝合金薄板,超高纯铝,高压阳极铝箔等。镁:耐热铸造镁合金,低成本挤压型材,高性能镁合金挤压型材,大截面镁合金中空型材,宽幅镁合金板材,镁合金铸轧板材,镁合金热轧板材,镁合金薄带材,镁合金精轧薄板材,镁合金锻造汽车轮毂,镁合金锻件等。
25、钛:优质宽幅冷轧纯钛板材,高性能宽幅钛及钛合金厚板,钛合金型材,钛及钛合金带材,大规格宽厚钛合金板材,高精度、宽幅钛合金薄板材,大规格钛合金棒材及特征锻件,紧固件用丝材、大型钛铸锭及锻件,新型钛合金结构材料,专用钛合金材料,钛及钛合金模锻件,钛基多孔材料等。铜:铜合金引线框架,高强高导新型铜合金接触导线,无铅新型环保铜合金,高性能无铍弹性铜合金,高性能耐蚀镍铜合金,铜包铝,低松比雾化铜粉,高纯铜合金溅射靶材,压延铜箔等。其他有色金属:镍基高温合金、镍基合金无缝管,镍基金属多孔材料,高性能球形氢氧化镍,高性能锌合金,无铅锡焊料、锡化合物,先进锑阻燃材料,纳米晶及特粗晶粒等高性能硬质合金、ITO 靶材、大规格钨钼靶材、核级锆材等高性能稀有金属材料等。3.积极推进企业重组按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结合优化布局,大力支持优势大型骨干企业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积极推进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竞争力。充分发挥大型企业集团的带动作用,形成若干家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企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