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十一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生物产业是新兴的高技术产业。 “十一五”期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加快生物技术在工业、农业、医药、能源、环境等领域的应用,对培育我省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为引导我省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加快发展,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特制订本规划纲要。一、发展现状我省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较好的基础。至 2005 年,全省已拥有相关重点实验室 37 个,其中国家级 12 个(含部级和部省共建 6 个),省级 25 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3 个,其中国家级 2 个,省级 2
2、1 个;工程中心 1 个;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6 个。至“ 十五” 期末,这些研究开发的基础设施已累计投资 15.6 亿元,其中国家或部委投资 2 亿元,省有关部门投资 5.22亿元,单位自筹 7.86 亿元,其它方面投入 0.58 亿元。我省具有一定优势的生物技术研究领域主要是:1工业生物技术。我省工业生物技术在生物加工过程的优化技术、生物工程下游技术、传统发酵产品的优化升级技术、清洁生产与环境友好材料、手性化合物等领域,在国内有较强优势。南京工业大学建立了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的“反应分离耦合技术及其在酶法合成手征性化合物中的应用” 研究成果 2001 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3、酶法合成手性化合物的新技术研究”成果获化工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一步两酶合成法 ”制备 D羟基苯甘氨酸工艺技术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并建立起离子法介导微生物外源 DNA 转导的研究体系,为微生物转基因工程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途径。我省已在该中心建立了江苏省工业生物技术创新中心。江南大学的教育部工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在生物转化与合成、发酵过程的优化以及在生物反应器的研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完成的“发酵法生产甘油 ”和“微生物酶拆分制备 D泛解酸内酯”分别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校将食品工程和发酵工程的技术进行集成,在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增值、增效以及新型酶制剂、有机酸、氨基酸、食品添加剂等方面
4、,取得了一批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工业化成果。2农业生物技术。我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在国内同行业中,技术积累丰富,人才水平较高。以南京农业大学和江苏省农科院等为主的科研院所,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作物分子育种、作物细胞工程育种、微生物农药和微生物兽药、农用基因工程疫苗、鱼类生物技术等研究领域在国内有较强优势。(1)农作物新品种。我省超级稻和转基因棉花的生物技术育种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资源丰富,技术先进,产品技术含量高,形成了以两系稻和棉花转基因育种的技术特色,目前仍然是国内技术高地之一。(2)植物转基因技术。我省形成了多样化的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法和花粉管通道法,适合于我省的研究发展,两种
5、基本方法相结合,可以实现大多数有效转化,成为有关研发的重要技术基础。(3)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长期以来,我省在水稻品质、小麦抗病性、棉花纤维品质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材料,形成了一批新产品、新品种,并已应用于生产,如小麦“生抗 1 号” 等。(4)生源性分子制剂。我省以清洁生产要求为标准,研发了分子改良的微生物。如植源性农药,作为替代农药,应用于生产,技术先进,效益显著。(5)基因工程疫苗。我省在动物基因工程疫苗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可喜进展。成功构建以沙门氏菌载体运送 NDV F基因、AIV H5、H9 亚型 HA 基因的核酸疫苗;研制成功动物去势基因工程疫苗;传染性法氏囊基因工程
6、疫苗和猪伪狂犬病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也取得突破。(6)转基因动物制药。我省这项工作处在国内领先水平。我省在扬州大学建有省转基因动物制药工程研究中心。该校与中科院等有关研究院合作,目前已具备了利用转基因系统开发医用珍稀蛋白的能力。(7)单克隆抗体研制。我省在这方面处于国内领先的地位。我省研制成功的单抗所针对的抗原种类已覆盖了大多数常见畜禽传染病病原,特别是对鸡常见病毒性传染病的覆盖最完全。(8)经济动物胚胎工程。我省在动物胚胎生物技术方面取得长足发展,一些研究居国内外先进水平。另外,我省在培育抗病鸡、猪品种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3医药生物技术。我省医药生物技术在基因工程药物和基因工程
7、疫苗、中药生物技术、发酵工程药物和其它生物技术药物、转基因动物制药、基因治疗、生物芯片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具有较强的优势。我省拥有一批生物医药研究创新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包括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药物研究所、江苏省微生物研究所、南京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南京市中医药研究院等,科研力量雄厚,聚集了一大批生物医药研究人才,储备了一批产品,为江苏省生物医药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保障。我省在传统生化药物上已经建立了相应的天然大分子分离纯化技术平台,研制的人神经生长因子注射液获国家一类新药。我省已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血栓药物,如符合国
8、际标准的低出血抗血栓药物、低分子量肝素、具有靶向性的选择性抗血栓药物(如人胎盘抗凝蛋白变体,尿激酶原,rPA)等。我省已研制出具有江苏特色的自主创新的抗肿瘤药物,如多糖类免疫调节剂、抗肿瘤坏死因子、重组内皮抑素、Decoy 核酸类等多种抗肿瘤药物,具有多免疫调节功能的糖类和肿瘤靶向性药物。我省在基因重组药物研发方面已形成体系,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建立了成熟、完善的基因工程研究技术平台,从上游到下游的仪器设备齐全,掌握了基因工程药物研制的关键技术,在新药研发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4能源生物技术。我省能源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已有较好的基础。以江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大
9、学等为主的高等院校,多年来从事生物能源技术的开发利用研究,为我省生物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我省能源生物技术的开发应用主要集中在植物油料方面。规模发展油料植物以生产“生物柴油” 是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本着 “油料植物种植不直接和人类争夺地盘”的宗旨,针对沿海滩涂的开发,我省已开展了耐盐经济植物的研究。苏北盐城、张家港一带已经开始利用沿海滩涂地种植菊芋等能源作物,并以此为原料进行产品的开发。大丰县围堤内盐碱地上引种了美国海滨锦葵,种子萌发和直播育苗栽培试验均获得突破。对菜籽油进行深度加工,提炼出约 30%的保健油,而剩余产品非常适用为生物柴油的原料。另外,燃料乙醇在苏北推广获得
10、成功,引发了我省众多民营企业开始致力于生物能源技术的开发利用。5环境生物技术。我省环境生物技术在清洁生产与污染物源头的控制、废水生物处理新技术、固体废弃物生物处理技术、土壤与水体生物修复技术等研究领域,在国内有较强优势。我省在环境生物技术研究开发方面比较活跃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目前拥有科研人员约 260 人。“十五”期间,承担和完成了 60 多项国家、部省级研究课题,取得了一批较显著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同行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我省在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方面走在国内前列。2002 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在国内率先成立土壤与环境生物修复研究中心。目前,该中心在国内铜污染土壤、POP
11、S 污染土壤以及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方面实现了突破性进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省高校在生物技术应用研究及河湖生物修复方面处于领先水平。“ 十五” 期间,承担的国家 863 水专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省在高效生物处理反应器的产业化方面在国内长期居于首位,尤其在 20 世纪 90 年代领先较多,但最近几年浙江、山东等省市追赶较快,已接近我省的水平,增加了我省的产品进入市场难度。二、存在问题目前,我省生物产业企业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概括起来有四个特点:一是企业初具规模。江苏省经贸委对 153 家生物产业企业进行了调查。从行业结构来看,医药生物企业 85 家,农业生物企业23 家,工业
12、生物企业 21 家,环境生物企业 12 家,能源生物企业 4家。从所有制结构来看,民营企业占 70 家,股份制企业 45 家,外资企业 22 家,国有独资、国有控股企业 12 家。2005 年末总资产达312.6 亿元,户均资产 2 亿元,比 2001 年增长了 2.24 倍。二是经营状况良好。2005 年实现销售总额 341.3 亿元,户均 2.2 亿元,是2001 年的 3.2 倍,实现利税 52.8 亿元,户均 0.35 亿元, 是 2001 年的 3.5 倍。其中,销售额超亿元的企业有 46 个,占企业总数的30%,平均销售利税率为 15.5%,高于全省工业企业平均销售利税率,也高于全
13、省高新技术产业的销售利税率。三是产品开发加快。至 2005 年底已投放市场的生物技术产品 359 个,比 2001 年增加242 个。其中,医药生物产品 214 个,工业生物产品 51 个,农业生物产品 52 个,环境生物产品 18 个,能源生物产品 6 个。2005 年的生物技术产品销售总额 162.4 亿元,实现利税 29.9 亿元,生物产品销售利税率 18.4%。其中,近 80%的产品为产学研合作开发,只有20%的产品为企业自主开发。四是创新能力增强。153 家生物产业企业已建立研究开发机构的有 123 家,2005 年研发经费投入达 15.1 亿元,其中生物技术研发投入达 10.1 亿
14、元,占生物技术产品销售额的6.2%。拥有生物技术研发人员共 4162 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4%,其中高中级职称研发人员占 50%。拥有生物技术专利 468 件。2005 年正在研制开发的生物技术产品有 41 个,其中医药生物产品18 个,工业生物产品 4 个,农业生物产品 6 个,环境生物产品 4 个,能源生物产品 2 个。尽管我省生物产业和企业获得了较快发展,但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省市相比,其总体经济技术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规模仍偏小。我省生物产业企业的平均资产规模为 2.04 亿元,平均年销售额为 2.23 亿元,而美国最大的生物技术公司 2000 年销售额就已
15、达 24 亿美元,净利润 6.4 亿美元。二是生物产品技术档次偏低,附加值不高。我省 359 个生物技术产品 2005年平均销售额仅 0.45 亿元。三是生物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绝大部分产品技术来源于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四是生物技术人才缺乏,特别是缺少高层次研发人员。三、发展环境(一)国外生物产业的发展及其影响。近年来,全球生物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科研成果和技术突破,推动了生物技术产业迅速崛起。2005 年,全球 21 个国家共种植 13 亿亩转基因作物,10 年间增长了 50 倍。当前,生物技术产业正处于大规模产业化的起始阶段。预
16、计生物技术产业作为一个整体将在 20072010 年盈利。生物技术产业的未来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属于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目前,加速发展生物产业,抢占未来经济的制高点,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许多国家不约而同地把生物技术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纷纷采取加强领导、制定政策、增加投入、搜罗人才、抢占专利、建设园区、培育产业等措施,加速抢占生物经济“制高点 ”。世界上已有 30 多个国家提出了生物产业发展的战略举措。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新加坡、韩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根据自身优势,相继制订了生物产业发展战略措施,强化政府引导推动,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推进生物技术创新和生物
17、产业发展。各国对生物产业的重视和政策扶持一方面推动了全球生物技术进步,加快了其产业化进程,为我省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和创新资源,并为我省生物产业发展战略的制订和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另一方面,也加剧了这一新兴领域的争夺,增加了我省生物产业利用外部资源、参与国际竞争的难度。 (二)国内发展环境及其影响。我国政府对生物技术和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非常重视。从 1986 年开始,连续多个 5 年计划中都把生物技术产业列为重点发展方向,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扶持,使得我国生物技术和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如我
18、国是唯一的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发展中国家,完成了 1%的人类基因组测序任务,并独立完成了杂交水稻9311(籼稻)的基因组序列草图,迈入国际领先行列。目前,我国已成为美国、阿根廷、加拿大之后的第四大转基因作物种植地区。转基因抗虫棉累计推广面积超过 8000 万亩,新增产值 100 亿元以上。这些为我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科学和技术基础。总体来看,我国发展生物产业具备较好的条件。一是我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整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相对较小,是最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领域之一。二是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支生物技术人才队伍,特别是一些海外留学人员和华人在生命科学、生物技术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和
19、影响。三是目前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一批生物技术的企业正在迅速崛起,每年增加近 100 家新公司。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已建立了 20 多个生物技术园区,并在深圳、长春、石家庄建立了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同时,我国生物产业发展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生物企业发展资金缺乏,融资渠道单一。二是生物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国际化程度较低。三是政策、体制等方面尚不完全适应加快生物产业发展的需要,生物产业发展宏观管理缺乏强有力的协调机制,造成生物产业链条、价值链条被分割,有限资源投入分散、效率不高。四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在研究水平、创新能力、投资强度、产业规模、产业市场竞争能力和市场份额
20、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另外,产品重复生产,造成珍贵生物资源流失,优秀人才流失等问题也比较突出。我国生物技术和产业的良好基础为我省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技术和政策支撑,但由于全国尚未形成完整的生物产业链条以及合理的区域分工体系,加之生物企业税赋重,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省生物产业和生物技术企业的成长发育。四、战略重点“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时期。必须抢抓生物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给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将生物产业作为我省重要的新兴产业予以重点发展,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指导思想。着眼于我省“两个率先” 的战
21、略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人口与健康、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发挥我省科教优势,突出特色,重点发展工业、农业、医药、能源、环境生物产业,将生物产业发展成为增长速度快、带动效应强的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二)基本原则1统筹规划、远近结合。正确处理政府引导与市场配置资源、技术推动与需求拉动、促进生物产业发展与加强管理等关系,打破部门、机构之间的封锁和分割,加强产学研合作,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既要着重于近期突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瓶颈的急迫需要,又要充分考虑国家长远发展战略的要求,争取在若干局部领域实现率先突破,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2自主创新,重点突破。大力推进生物产业的体制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再创新。选择关系国家安全、具有比较优势、可有效缓解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瓶颈约束的产业领域作为重点,形成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实现突破性发展。3国际合作,集聚发展。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 相结合,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实现开放式创新,加快我国生物产业发展;遵循生物产业集聚化发展规律,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选择,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以大企业为核心、专业化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