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开发的探讨摘要:本文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目前课程设置的分析,按照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开发的理念,并通过我校与神州数码企业合作的项目,总结校企合作下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经验,并以此来探讨校企合作下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的开发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课程开发;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的开发; 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课程改革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而围绕职业教育目标开发课程、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改革与课程体系配套的质量评价方法,更是当前职业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 1 对中等职业学校目前课程设置的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目前课程设置的主要问题是:
2、(1) 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市场经济和社会有效需求脱节。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一条很重要的基本原则。 (2) 思想观念仍被普通教育的模式所束缚:套用学科教育的思维和个人经验办职业教育;复制或改造学科教育的专业建设模式;复制或改造学科教育的课程思路改革课程;复制或改造学科教育的教学模式。 2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流程 对于职业教育的培养方案,必须考虑在劳动任务中所表现的职业的工作实际,包括工作对象以及工作中工具、方法、组织形式等,并考虑其技术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有益于工作实际的教育目的。通过企业的劳动任务进行教学,可以激发潜能以发展技能,在此基础上形成和确定与此相
3、关的教育目标和资格目标,由此确定的职业教育课程与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有着根本的区别。因此,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开发包括调查社会需求、职业分析及关键技能分析、教学分析、确定课程、编写课程标准、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考虑具体课时目标、确定学习内容、选择教和学的方法及合适的教学媒体,同时考虑教学评价的方案以及依据教学评价的结果反思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诸环节。 3 校企合作下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开发 根据国务院要求,教育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联合组织实施了高职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已取得明显成效。这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启示。我校在 2006 年与北京神州数码网络公司进行合作,是教育部
4、牵头的 40 所校企合作办学的试验学校之一。我校引进了神州数码网络的实训课程,建立了神州数码网络实训室,对网络专业的学生实行毕业证和神州数码网络管理员(DCNA)认证证书同时获取的制度,让有能力的学生不出校门就可以取得国内知名网络厂商的职业资格认证,提高了中等职业学校网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就我校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分析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开发: (1) 调查社会需求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国内各行各业都处于全面的网络化进程中,对网络应用全方位人才的需求也与日剧增。所以计算机网络专业也是国家教育部紧缺人才培养之一。我校也将计算机网络专业作为我校的骨干专业之一进行重点建设。 (2) 职业分析及关
5、键技能分析 就目前市场的就业形式来看,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核心岗位有: 1) 各种大、中、小型网络管理员 能够完成网络的设计、配置、管理、维护等任务,独立管理 Windows 2000 server、Windows 2003 server、Linux 等网络操作系统。随着经验的积累,网络工程师的不可替代性将越来越强,企业的信息化进程将永远需要能够灵活应对各种网络应用,及时解决网络故障的有丰富经验的网络工程师。 2) 网络类设备销售、安装 能够熟悉常见的计算机软硬件和当今最流行网络互联设备(如:Cisco 公司、神州数码等大型厂商的主流路由器和交换机),具备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的能力;熟悉TCP/IP
6、 协议、交换与路由、网络安全等相关网络知识,并能熟练掌握服务器、工作站的常规配置方法。 3) 系统集成 能够胜任售前工作,根据客户需求进行网络设计、设备选型、工程报价、网络工程的建设。 4)Web 服务器管理员 能够熟练运用 Dreamweaver、Flash 和 Photoshop 等网站开发工具建设 Web 网站,熟悉ASP、JSP 等动态网页制作方法,具有网站建设与维护的能力。 5) 微机修理维护员 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能独立进行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组装、维护。 学生培养目标按核心岗位来进行,课程设置的目标也要按此进行。 (3) 教学分析 要确定某个专业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7、由哪几大专业方向课程组成,以及每类课程又由哪几门具体课程教学目标组成。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应按照培养目标来设置网络课程,具体可以分为三大专业方向课程:计算机网络管理类、计算机销售与维修类、计算机软件应用类。计算机网络类课程又可以具体包括: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实训(校企合作神州数码网络实训 )、操作系统与网络服务器的使用与管理、网络布线与小型局域网搭建。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网络的实际安装与维护技能。计算机销售与维修类课程又可以具体包括:现代化办公设备、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设备的使用与维修技能。计算机软件应用类课程又可以具体包括:静态网页设计、平面设计、二维动画、动
8、态网站建设、网络数据库。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应用软件设计与使用的技能。所有教学目标的实现都安排大量的实训内容来进行。 (4) 确定课程 计算机网络类课程的教材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国家紧缺人才用书、校企合作使用神州数码网络大学的指定教材、技能认证使用劳动部门的考试专用书。 课程结构开发是指课程按照什么顺序进行排列,以及如何对这些课程进行合理的课时分配。见表 1。 通过此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学校既可以拿到学校的毕业证,又可以拿到行业(神州数码网络公司的网络管理员证书 )证书,还可以拿到劳动部门的认证。使学生毕业后可以有更强的竞争力。 (5) 编写课程标准 应列出课时细目及内容,明确学习范围
9、的深度和广度,对学习目标可进一步分解并配合适宜的学习训练时数。还需提出各部分教学方法的选择建议,并列出配套的教学仪器设备与媒体。以及考核考试的标准和方法。例如,下面是ASP 动态网页设计教材的目标能力图表。 (6) 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考虑具体课时目标、确定学习内容、选择教和学的方法及合适的教学媒体,同时考虑教学评价的方案。 计算机网络类课程中可以通过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来进行。以私有 VLAN 的配置实验为例来说明“项目教学法”的应用。(1)明确项目任务。给出学生实训设备及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2) 制定计划。让学生对上面的实训进行规划,规划出计算机实训拓扑结构图。并创建网络的关
10、联表。(3)实施计划。让学生分工进行,按实验规划有的负责连线,有的负责输入命令,有的负责插拔网线测试实验结果。(4)检查评估。由学生根据实验的结果来说明推导出实验的结论。并通过不同小组的实验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教师指导学生帮助出问题的小组找出造成问题的原因。(5)归档或应用。项目工作结果应该归档总结到实验报告中并让学生进行拓展应用到现实的企业环境中。 案例教学通过把一些真实的典型的案例展现在学生面前,要求他们设身处地去做出反应,学生在分析案例的同时,一方面不断形成新的理论视野,增长案例分析的技巧;另一方面在探索思考理论如何运用于实际,从而及时而有效地促进了理论向实践的转化,真正达到理论
11、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网络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首先展示企业的成功的案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案例的分析讨论,最后再对现实的案例进行总结和应用。例如, 网页设计与制作这门课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后,给学生出了一个实际的课题制作个人求职网站,学生需要结合所学网页设计制作知识,根据设计任务,分析求职素材,独立做出设计,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 在课程开发中,不可缺少课程评价方法开发这一环。对学生掌握职业技能知识情况以及对教师授课质量情况等方面需要展开一系列的评价。评价结果能为课程开发决策提供重要信息,进而推进课程开发的不断完善,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12、计算机网络专业可多采用“能力本位评价法”对所开发的课程展开评价。 “能力本位评价法” 就是以对学习结果进行明确界定为基础而建立的一种评价方法。我们要按核心岗位能力要求形成岗位能力标准,相应的测试也按岗位能力标准来进行。比如,对于计算机网络管理类可以考核学生制作网线。给学生网线制作的必备工具,在规定的时间内考核学生制作网线的速度并自行测试网线的连通性。如果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制作并用两种方法测通网线就是优秀;用一种方法测试成功为良好;没有测通网线则为不合格。 (7) 依据教学评价的结果反思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诸环节依据教学评价的结果反思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诸环节的问题,并根据实际的教学运行情况和校企合
13、作企业的设备更新进行课程随时的调整与完善。 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开发任中而道远,我们会积极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中职计算机网络教学的课程体系,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网络人才。 参考文献: 1 俞仲文.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黄克孝. 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傅远志 ,网晓东,周一. 高等职业教育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研究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4,(11). 4 戴甲芳. 应用技术型本科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设想J. 职业教育研究,2007,(1). 5 黄克孝. 论职教课程开发的客观基础J. 职教论坛,2002,(1
14、4). 6 石伟平,徐国庆.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7 马庆发. 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 上海教育出版社,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在教与学方面的问题,介绍了思维导图理论及其教学优势。结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实例,说明了思维导图在辅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职业教育; 计算机文化基础;思维导图 G642 1 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存在的问题 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以下问题: (1) 基础知识缺乏。知识量少质次、结构紊乱。 (2) 学习行为懒散。作业抄袭,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不能集中精力听课。 (3) 情感意志薄弱,没有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15、 课程存在以下问题: (1) 课程目标与专业脱节。在利用计算机知识为专业课程学习服务方面做得不够。 (2) 内容多,课时紧。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内容包括基础知识、Windows 操作系统、Word、 Excel、PowerPoint、Access、网页制作、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Internet 应用、计算机信息安全等,仅安排 64 课时。 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 不了解学生差异。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结构差异较大,需要有一种符合学生自身实际的教学手段。 (2) 教学缺乏设计。落后的教学理念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2 思维导图理论的教学优势 2.1 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
16、MindMapping)是英国学者托尼巴赞在 20 世纪 60 年代所创立的一种组织性思维工具。思维导图按照发散性思维的特征,把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主题的主干从中央向四周放射,次级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关键词构成,并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并且末端开放。 思维导图采用文字结合图形的方式,通过联想和连线去帮助组织知识并使之结构化,符合信息加工“双编码”理论的要求。人脑自然的信息加工方式本身也是呈树状发散式的。思维导图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将发散性思维具体化、可视化的方法。绘制思维导图的步骤可简述为:(1)将中心主题置于中央位置,整个思维导图将围绕这个中心主题展
17、开;(2)大脑围绕中心主题内容进行思考,画出各个主分支和次级分支;(3)留有适当的空间,以便随时增加内容;(4)整理各个分支内容,用连线、颜色、图形等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2.2 思维导图如何提高学习绩效 信息提炼中的“梳理”和“压缩” 。思维导图仅用关键词、图形和连线等,把一节课、一个单元甚至一门课程的内容“梳理”并“压缩”成由关键信息及其联系所组成的一张图,删除了冗余杂乱的信息。这种方式将数据根据彼此间的关联分层、分类管理,使资料的储存、管理及应用更加系统化,从而提高大脑运作的效率,减轻了记忆的负担。 信息加工的可视化。思维导图运用图形化技术来表达人类思维的发散性特质。借助于文字、图像、色
18、彩和线条等组成的简单明了的图形把复杂内隐的思维过程呈现出来,便于理清思维脉络,回顾思维过程,促进学生反思,同时也便于交流和反馈。 培养良好思维品质。思维导图提供思维的“全景图”,可以使人的思维从焦点问题出发,在不同的分支上无限地发散和延伸,从而突破收敛性思维的束缚,激发出灵感的火花,产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的方案。 3 思维导图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可以由教师在黑板上或学生在白纸上画出。教师在备课期间可以通过专门的思维导图制作工具软件辅助完成。MindMapper 是一款绘制思维导图的软件,操作方法比较简单,使用者在较短时间内即可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图 1 是作者利用这一软件绘制的
19、“微型计算机系统”一节的内容。 图 1 使用 MindMapper 绘制的“微型计算机系统”内容 3.1 改进教学内容的展示方式 思维导图在协助教师分析选择教学内容和展示教学内容上有独到的用途。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确定教学主题,用一个词或短语而不是一个句子。这样可以对主题用各种不同的语气和形式加以解释,从而扩展出不同的思路,以便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主题,使得对问题的思考更加深入和全面。例如,在确定了“计算机的性能”这一主题后,可以把它解释成“什么叫性能?性能和功能有什么不同?可以从几个方面衡量计算机的性能?各种性能指标如何确定?这些指标之间有何联系?”等。对每一个方面的思考都可以用一个精炼的词汇作
20、为单独的次级主题标出。按照同样的方法,可以次级主题为核心,再衍生出下一级主题。如对于“性能指标”中的“运算速度”,可以进一步提出“什么是运算速度?如何刻画运算速度?用什么单位?速度与主频和字长有何关系?”等。在教学时牢牢把握这些主题,可以使教学张弛有度、形散而神聚,凸显教学工作的技术性和艺术性。 3.2 改进学生的笔记形式 传统的笔记基本上是提纲式的,看上去似乎条理清楚,但是比较单调,不容易对大脑形成有益的刺激,笔记内容相对独立,不便于进行比较。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改变了“笔记是课本的重复”这一怪圈,彻底打破僵化守旧的落后方式,把思维从整齐划一的框框中解放出来。 学生在预习时,不仅要在
21、课本的文字上画线、画圈、打问号等作传统的标记,还要创造出自己思维的语言符号,形象、简洁而生动地描绘出当时的思维状态,以此反映出思维的深度。同时,抓住思维的困惑和灵感,用准确的词语加以概括,并在合适的位置上及时记录下来,在进一步阅读此处时继续思考,可能会有惊喜的收获。 等到老师讲解时,要及时把老师传递来的信息与自己的理解挂钩,用简约的线条在老师展示的主题与自己确立的“难点”之间建立起连接。这种连接可能是一种诠释,可以解决自己的疑惑,但更可能是一种思维的碰撞,产生出智慧的火花。如在预习“存储器”的相关内容时,可能会产生以下的疑问:为什么要同时使用这么多不同的存储器?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本质的不同?计
22、算机在使用一种存储器时看重了它的哪些优势?有了随机存储器为什么还要高速缓存?带着这些问题和自己的思考去听课,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改进知识的生成方式 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能够识别基本概念,发现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多种联系,显示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这既能增加自信,又能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索答案。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是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可以支持学生达到高水平的有意义学习,有效防止死记硬背,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 学习者在阅读的过程中绘制思维导图,导图的形状各不相同。这其中反映出的是学习者思维过程的不同和初始知识结构的差异。思维导图的绘制需要学习者对自己的知
23、识结构有清晰的脉络,如果这一过程存在迷茫和矛盾,说明旧有的知识结构存在缺陷或对新知识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全面,不能很好地与旧知识挂钩,这时就有了学习的需要。 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以及类比和联想等过程,对旧知识进行改造和重组,形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这一过程改变了以往课堂灌输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思维,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充满探索的创造过程。 3.4 激发学生的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通过会议的形式,让所有参加者在自由愉快、畅所欲言的气氛中自由交换想法,并以此激发与会者创意及灵感,以产生更多创意的方法。在这种多人会话的过程中,每个人的发言都要作详细的记录。但由于基本
24、上是即兴发言,过后无可供查阅的书面材料,怎样才能做到既迅速准确又全面细致地反映发言者的意图和思路呢?在多位发言者中,难免有许多雷同之处,更会有许多发言是在受到之前别人发言的启发后而发表的,因此与前者所言关系密切。 如何将这种由多人承前启后的思想碰撞所产生的灵感如实地记录下来,做进一步思考和深化呢?所有这些现场即时发生的交流,都可以用思维导图来帮助处理。思维导图采用的可以从中心主题无限衍生出次级主题的记录方法既保证了主题之间意义关联,同时又避免了重复和雷同,还能从不同主题中比较异同,为事后的反思、总结和创造提供线索。 如在学习了各种存储器的不同性能、价格和应用后,学生讨论未来存储器的趋势。有的同
25、学从导图中比较静态存储器和动态存储器,发现静态存储器虽然存取速度快,但是存储密度低、制造成本高,影响了大面积推广使用,而动态存储器存储密度高、制造成本低,但由于需要刷新而存取速度慢。二者有矛盾又有结合点,联想到之前学习的计算机硬件发展的“摩尔定律”,学生进而断言,在未来,随着制造工艺的改进,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兼具二者优点的新型存储器必将取代现有的产品。更有发言的同学因此受到启发,进一步结合现在使用的闪存的特点,得 出结论说,未来计算机可以使用高速闪存作为统一的存储器,打破内外存的界限,彻底取代现有的内存、硬盘和光盘等设备。这些讨论体现出的是思维导图激发的头脑风暴。 4 教学效果与学生反馈 在
26、我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中,通过采用思维导图辅助备课、授课、引导学生讨论,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教师从写传统教案的繁重劳动中得到了解脱,有更多的精力去设计知识之间的连接并拓展新的探索点。从传统的“线性”教案和课堂板书,过渡到现在的“放射状”发散性教学主题,使知识的组织、展示和讲解更加清晰简洁、重点突出。同时,也便于引导学生就某一个问题展开联想和想象,能够很自然地引申出相关的概念和知识、比较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学生同样体会到思维导图带来的好处。他们在预习时能够尽快抓住学习重点,概念之间的联系更有条理,知识的系统性和层次感更强。听课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在复习过程中,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27、由于思维导图的图形化,与文字材料相比,更容易在头脑中长久保持,所以对学生来说记忆效果更好了。以往学生在准备课程考试的时候,常常一遍遍翻书,在密密麻麻的文字中画出重点,费时费基于 SOA 的企业应用集成框架设计关键词:企业应用集成; 面向服务架构;Web 服务; 企业服务总线 摘要:针对目前企业应用集成面临的问题,介绍了面向服务架构(SOA)的基本概念、基本工作原理,以WebService 为主要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 SOA 的企业应用集成框架。框架采用服务分层模型,具有敏捷性、松耦合、跨平台、分布式的特点,更能适应企业信息系统发展的需要。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 ,基于多种开发平台和工具的软
28、件系统得到大量应用,企业中的软件系统变得日益庞大和复杂。企业使用的软件如企业资源计划(ERP)、办公自动化(OA)、客户关系管理(CRM)等应用系统都是根据当时的业务需求而建设的它们分别归属为企业不同部门所使用,这些系统之间有很多功能属于重复开发,且相互独立运行,无法进行信息的交流和共享,导致了众多的信息被封闭在相互独立的应用系统中,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 。这就需要采用一种系统集成方式将企业内部的各个现有应用系统集成起来,以达到整合企业资源的目的。 企业应用集成(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fon)是指对企业中完成不同业务功能的应用系统进行集成,
29、在它们之间建立起可供数据交流和应用沟通的纽带,进而使他们之间的信息交互成为可能。通过这种方式使用户可以访问企业的整体信息,而不必考虑这些具体信息到底是属于哪一个应用系统的,即各个不同应用系统对用户来说是透明的。传统的企业应用集成的层次主要有数据级集成、应用接口级集成、业务逻辑级集成等,均属于紧藕合的应用系统集成方式,影响了系统的灵活性和扩展性及业务流程调整和优化,不利于企业业务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一种面向功能层的企业系统集成方式,该方式不仅能保证原有系统的数据安全性和逻辑安全性,且还能实现各系统之间的松藕合,方便系统流程的重组和优化。基于面向服务架构(SOA)的应用开发和集成可以很好的满
30、足此需求。 一、面向服务架构 SOA (一)SOA 架构的概念及特点 SOA 的一个中心思想就是使得企业应用摆脱面向技术的解决方案的束缚,轻松应对企业商业服务变化、发展的需要。SOA 是一个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通过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接口采用中立的方式定义,独立于具体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使得构建在这样的系统中的服务可以使用统一和标准的方式进行通信。SOA 是基于服务的分布式系统设计框架,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松散藕合互操作性位置透明 (二)SOA 的体系结构 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中共有 3 种角色,它们分别是服务提供者、服务请求者和服务注册中心
31、。其中服务提供者负责服务功能的具体实现,并通过注册服务操作将其所提供的服务发布到服务注册中心,当接收到服务请求者的服务请求时,执行所请求的服务。服务请求者则是服务执行的发起者,首先需要到服务注册中心中查找符合条件的服务,然后根据服务描述信息进行服务绑定/调用,以获得需要的功能。而服务注册中心则用来提供服务提供者注册服务、提供对服务的分类和查找功能,以便服务请求者发现服务(见图一) 。 图 1SOA 体系结构模型 ( 三)基于 SOA 的企业应用集成模型 采用面向服务的架构进行企业现有系统集成的主要步骤如下。 1.提取企业应用系统中核心功能模块,这些功能模块通常都是一些能够清晰完整地表现其业务的
32、软件实体,该软件实体包含了它所能提供的所有服务。 2.将这些功能模块封装成标准的服务组件。每个服务都能提供对外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lnterface),服务之间可通过 API 进行交互。 3.将服务组件在服务注册中心注册。将已实现的服务发布到服务注册器,供其他服务调用者进行查找和绑定。这个步骤可以视企业集成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4.服务请求者在服务注册中心找到所需服务,返回服务具体 URL 地址,并按使用协议,将服务绑定到自己的业务流程里,从而实现功能的调用(如图 2)。 图 2 企业应用集成模型图 二、基于 SOA 的企业应用集成的实现
33、方法 基于 SOA 的企业应用集成框架如图 3 所示。图中各个功能实体都以服务的形式出现,在特定的层次上为特定应用程序提供服务。整个框架中的服务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应用服务连接。此层主要提供访问企业数据库的数据接口服务和企业应用程序接口服务,集成企业各个应用系统和数据库。 核心整合服务(Coreltegrationservices)。主要由企业服务总线(ESB)、消息传输、数据转换及动态路由等几部分组成,是企业基础架构服务中的基础核心部分。企业服务总线是 SOA 体系中的基础架构,是在 SOA 架构中实现服务间智能化集成与管理的中介。各个服务通过总线来互相访问,消息传输、数据转换及动态路由
34、提供企业服务总线所需的必要服务支持,主要是总线基本服务,如消息分发/订阅、队列、数据转换/ 映射服务、动态连接和路由等。 业务支持服务。主要包括服务注册、服务管理和业务流程编排等。服务注册是企业应用 SOA 解决方案的一个基础部分。它用于定义、配置和实施业务服务,这些服务以集中方式使用在应用程序中。服务管理主要是对服务接口、相关性、查找和命名等方面进行集中管理,通过记录统一的服务描述和服务间的交互,进而实现服务间的串连以构成企业的关键业务流程。 用户交互服务。提供统一的交互服务,包括登录服务、用户统一管理、用户授权等。通过登录系统,可对应用系统的信息安全进行统一设计、统一开发,形成一个完整的、
35、通用的、透明的安全服务体系。该集成框架基于 SOA 技术,通过各类适配器服务接口将企业应用封装成统一的应用服务,然后发布到目录服务注册中心,并通过企业服务总线中的基本服务,如统一数据格式转换和消息传输等来实现各个应用系统间的通信。在该集成框架中,应用服务既可以是已有的旧应用,也可以是新开发的应用。该集成平台是连接各类应用的桥梁,采用松散藕合的方式,任何应用都以独立服务的形式连接到系统中来,真正实现了“即插即用” 。通过企业业务流程来定义服务、开发并注册服务,通过服务管理功能,在一定的规则下把服务编排成业务流程,并通过统一的视图表现出来。 图 3 基于 SOA 的企业应用集成框架图 三、结束语
36、SOA 为企业应用集成提供了理想的集成框架 ,在应用层通过 Web service 实现松散的应用集成,能够满足各种信息集成要求,体现了松散藕合、位置透明、协议独立的特点,能够支持随需应变的动态业务需求,很好地解决了传统企业应用系统集成存在的问题。上层设置服务总线利用面向消息的中间件技术实现服务的路由、编排、安全管理、事务管理等功能,将面向应用的集成转到面向服务的集成。这就意味着在不用对现有的企业系统作修改的前提下,系统可对外提供 Web 服务接口 ,为企业的现有资产或投资带来了更好的重用性。总之,SOA 简化了 IT 的计算环境,其兼容性、互通性以及最终实现的商务自主的能力,满足了高度动态的
37、商务环境。 参考文献: 1叶宇风.基于 SOA 的企业应用集成研究,徽电子学与计算机,2006,23(5):211-213 2赵松林.基于 Web 服务的企业应用集成J.微型机与应用,2003(8):56 一 57 3廖建军,胡宏涛.基于 SOA 实现企业应用集成J微机发展,2005,15(9):114-116 4宋磊,吴伟明.Web 服务在企业应用集成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科学技术评论,2005(2):56-58 5翁晓翔,罗键.基于 Webservice 的企业应用集成方案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05(10):101-102 6李建华.基于 SOA 的企业应用集成系统计算技术与自动化 ,2
38、005,24(4):87-89 7于瑛,张韬,罗明忠.基于 WEB 服务的架设计与实现 J.沈阳理工大学学报,2006 8吕鸣剑,孟东升.基于 SOA 架构集成企业信息系统 J.福建电脑,2006(9):106 一107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对日软件外包行业的人才现状,指出高校人才培养需要抓住机遇,在专业上大胆改革创新。通过凝练天津科技大学中日合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办学特色,探索一条培养对日软件外包行业本科层次适用型人才的道路。关键词: 软件外包;中外合作办学 ;校企合作; 本科层次;适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IT 行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信息沟通的速度,使许多传统产
39、业的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许多国家已经将 IT 人才的培养作为国民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IT 业的竞争愈演愈烈,日本作为全球数一数二的软件产品和服务市场,目前仅有不到 2%的业务外包,而凭借地缘和文化上的优势,我国软件外包收入的一半以上来自日本,已成为日本软件项目的主要承接国,市场潜力十分巨大。 残酷的市场竞争使企业有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需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开发创新,而各种因素的实现最终依赖于人力资本的提升,尤其是兼备较高技术层次和较高教育层次的技术型人才。然而,由于我国面向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的计算机人才培养起步较晚,高校在人才培养上仍处于
40、摸索阶段,因此更侧重专业知识,而在国际视野、外语应用、职业素质与能力等方面重视不够,使得培养的计算机人才很难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此外,我国的外语教学体系一直以英语为主,日语仅作为辅修语言,这必然造成了对日软件外包人才的缺乏。因此发展对日软件外包,适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瓶颈。行业对人才基本素质提出的要求使高校开始对适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1新时代下软件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求 1.1 我国计算机行业适用型人才的培养现状 由于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战略调整发展阶段,生产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高科技知识型转变,高职作为高级技术蓝领的培训基地,对本科层次人才的就业造成了巨大
41、的冲击,如图 1 所示。 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虽然国内各大高校计算机专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但是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产学结合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在具体方面,就是实践环节与当前产业需求脱节,课程体系不能以职业需求为导向,高校在人才培养上逐渐陷入误区。 1.2 我国对日软件外包行业人才培养现状 来自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04 年,中国占据了日本软件发包业务的 60%,如图 2 所示,且以每年 50%以上的速度增长,人才缺口非常大。因此,如何明确对日软件外包业务对本科层次人才技能的需求,培养出合格人才,成为高校计算机专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企业作为触及
42、市场波浪的先锋,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以上问题,很多企业开设了日语与软件开发实战技能的短期入职培训,以加强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适应市场的能力,但是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缺乏的问题。相比而言,高校作为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主力,并未形成科学的培养模式,对外企的人文知识、企业文化及企业运作模式等相关教学和实践环节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1.3 优化课程结构,更新管理模式 随着对日软件外包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企业迫切需要大量既掌握相关技术,又能用日语进行熟练交流的专业人才。然而,高校计算机专业仅以辅修方式学习日语的教育体系,远远不能满足对日软件外包行业的人才需求。况且目前高校普通专业的外语教学主要以理论授课
43、为主,学生的听说能力远远低于读写能力,多数不能利用外语进行自由交谈。因此,在语言教学方面,高校应当加重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不应仅仅停留在表层,而应在跨文化交际的教学中真正体会外国文化的内涵,在对外工作中游刃有余。 另一方面,我国绝大多数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实践课程学时在总学时中的比例远远低于许多发达国家,专业理论与实践学时还没有达到一个优化配置的比例。因此,在设计培养计划时,我们应考虑到课堂与实践教学的学时分配要有恰当比例,正确处理原有实践课程与企业实训课程的关系,避免理论脱节或实践课程重复。高校培养计划的调整讲究稳定性和发展性的统一,教学方式和结构先进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工
44、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关系到教育教学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 因此,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办学经验,对目前本科层次计算机专业的理论教学、实践环节进行改革,使理论着眼于应用实际,这样才能有正确的导向。从教学管理制度上来说,在本科层次教育中采用嵌入企业的实训课程,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2 天津科技大学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创新培养 2.1 特色专业的设置 天津科技大学国际学院中日合作办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有 8 年历史,在设置该专业前的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各院校急剧扩招,今后毕业生结构必然呈现“橄榄型”,即企业急需的高端开发人才和低端操作人员是橄榄的两头,中间是本科毕业生,特别是在各院校所有相关专业设置
45、的课程与教学模式基本雷同的大环境下,本科层次必将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因此,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加大了特色的建设,与日本京都计算机学院合作,在国际学院开拓了一个第一外语为日语、大学英语为第二辅修课程、软硬件兼施偏重软件开发特色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全国本科院校中率先进行对日软件外包人才培养,预见了我国对日软件外包行业的需求。 2.1.1 语言特色 在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日语课程学时达到了理论教学学时的 36%以上,如图 3 所示。语言基础课采取了小班授课的模式,用互动的课堂活动,比如表演、演讲等形象化方式取代传统死板的灌输模式,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锻炼了口语交流能力和写作能力。由于日语语言教学贯穿了四年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