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唐山境内明代长城的走向及保存现状.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515077 上传时间:2019-06-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述唐山境内明代长城的走向及保存现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简述唐山境内明代长城的走向及保存现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简述唐山境内明代长城的走向及保存现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简述唐山境内明代长城的走向及保存现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简述唐山境内明代长城的走向及保存现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简述唐山境内明代长城的走向及保存现状摘自文物春秋 1998年第 2期总第 41期 孟昭永唐山地处华北东部,北靠燕山,南临渤海。这个地区历来是中原通往我国东北地区的必经之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长城就分布在境内北部,燕山山脉南坡,沿山脊自东向西北延伸,成为华北平原的北部屏障,同时也是我国古代中原和北方各民族文化频繁交流和经济交往接触的主要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古迹。通过实地调查,我们了解到唐山境内的明代长城位于北纬 40104030之间。东起秦皇岛卢龙,西接天津蓟县,横贯迁安、迁西、遵化三县(市),长达 200.4公里。整个城墙(边墙)沿着陡峭的山脊盘旋而上(图一)。从明代府县志可以看到,明

2、朝是在修补旧有长城之时,又在险要、外族侵扰频繁之处新筑长城。沿长城筑有城堡,城堡之间视地形筑有疏密相间的敌台,远则里许,近则半里,加之错落有致的烽火台,绵延不断伸向远方。据明史兵志统计,边防先后共设有九百余卫,实际兵员二百余万人,充分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明朝进一步得到发展。下面依据唐山境内现存长城的分布位置分三段加以概述。一、迁安段迁安县辖长城长 41公里,其中砖砌城墙(包括单面包砖及双面包砖两类)约占 13,石砌城墙(包括砖砌垛口墙)约占 23。遭受自然和人为严重破坏的约占 7580。迁安县段长城现查共有敌台 157座,其中较好的 44座,破坏严重的 72座,仅存基座或残址的 45座

3、。墙台 15座。长城由卢龙县的刘家口一直向西北进入迁安县徐流口。徐流口关口两侧山坡较平缓,建筑已毁。由徐流口第 19号敌台开始,长城分为内外两道,内长城大部分倒塌严重,只有个别地段的砖砌城墙较好。向北分出的外长城均为石城,而且没有敌台建筑,内外城中间有老辈子沟村居内。两道长城约以 2公里的间距向西平行,约在 2公里的 33号敌台西侧交汇,然后继续向西。过来的一段长城主体城墙大部分用砖砌,保存较好。从 33号敌台开始长城向北至河流口,河流口两侧山势陡峭,关口处原是一条季节性河床,曾有水门和关门,现建筑已毁。过河流口继续向北基本上全为砖城,靠近河流口村的一段长城毁坏严重,较远的一段保存较好。到 4

4、3号敌台长城转向西后,为石筑长城,一直到冷口基本上全部为石砌城墙。 冷口关东西山势低平,关内外道路平坦开阔。现在关城城墙的砖石砌部分大部分被毁,但墙基残存,仍能看出原来的建筑规模,城南门砖券拱门洞尚存(照 1)。冷口关也有两道长城,外长城在关口北,与关口相距约 1.5公里。现在冷口关破坏严重,建筑遗址所存无几,在冷口关东侧山顶上有一谎城遗址,当地人称为“马圈”,现保存较好(照2)。长城由冷口转向西北,经西二道河,过一海拔445米的大山,到大龙庙村北。这段城墙为石城,照 1:冷口关城南门照 2:谎城遗址损坏严重。由大龙庙村北,长城向北凸出,形成一个口袋形状,将军坟山居口袋中,将军坟山东侧有一段砖

5、城墙,包括垛口均保存较好,东南侧有一山沟,名为教场沟。将军坟山至大龙庙村两山间的石砌墙体保存较好,个别地段砖垛口尚存。长城由大龙庙村西山顶上的 95号敌台转向西南。95 号敌台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平面是长方形,当地俗称扁楼,保存较好(照 3)。再往西过一海拔 503米的大山后是白羊峪。从 96号敌台往西有一段山险墙,就是以山体为城墙,在陡峭的山尖上开出宽约 2.5米的山道,个别地段有垒砌的痕迹,倒塌严重,现存高度不超过 1米。从 108号敌台开始,城墙加宽而且内外包砖,往西 75米处有界碑两块,碑上文字分别为“东协燕河路西界”、“中协太平路东界”(照 4)。界碑以西城墙外侧每隔 3米有雷石孔。

6、此段墙体保存较好,个别地段有垛口。白羊峪口关城现仅存东侧约 200米的城墙,关口两侧建筑基本残塌无存。在关口东侧靠长城南侧有一谎城,当地俗称“马圈”,现保存较好。从白羊峪口再往西过大嘴子山就到红峪口村北长城。白羊峪口西的一段长城先是一段石城,倒坍严重,后改建为砖砌城墙。虽然墙体残破,但未全部倒塌,而且到 125号敌台以东的长城,墙体内外均有垛口和雷石孔,并发现一种独特的建筑,在墙台(马面)上建有一个仿木结构的楼子,门额上嵌有阴刻楷书匾为“神威楼”三个大字。楼体保存基本较好。过神威楼往西 25米,砖墙改为石墙,至红峪口段,大部分石砌城墙倒塌较重,特别是几处因山势较险,构筑简单的地段,几乎塌平成石

7、溜堆状。靠近红峪口在四道沟、小官北部有一段约 500米的城墙,内外垛口皆存,连铺漫的地砖都很整齐。长城过红峪口到将军帽山东侧止,是迁安县和迁西县交界处(照 5)。二、迁西段迁西县境内所辖长城 90.5公里,其中砖砌城墙(包括双侧、单侧包砖两类)约占 14,石砌城墙(包括石砌砖垛口城墙及山险墙)约占 34。现查有敌台 196座,其中较好的72座,倒塌的 78座,只存残址的 46座。长城由迁安县红峪口往西,将军帽山始为迁西段长城。向西至擦崖子口这段长城毁坏严重。擦崖子关口设在东、西两山的咽喉要道上,地势险要,关城仅存残址,调查时在村民家发现长城碑刻两块。长城由擦崖子口至了望山只有遗迹可寻,就连敌台

8、也只存夯土基础(照 6)。过山到小牌楼沟,然后北上至城自岭,城墙残破严重,个别地段因山势险峻,用碎石垒砌的墙体十分简陋低矮,现已成碎石堆。长城在海拔 490米的山上,转偏西向前平分为两道,外侧墙为石砌,坍塌严重,向西在头道沟与主城墙汇合,主体城墙继续向西至大岭寨。这段城墙大部分为石筑,坍塌严重,但有几个敌台保存较好,其中有一座敌台内有“名垂千古”石碑一块,为万历十五年(1587 年)丁亥春立,碑体保存完好,字体清晰。照 3:扁楼照 5:迁安、迁西交界处敌台大岭寨北,长城成南北走向,经兰城沟村至榆木岭。这段长城全部为石筑墙,构筑简单。另外在这段城墙还发现了 5座实台敌台,台顶四周有垛口,垛口上有

9、了望孔,台高 7.7米,底部长 8.55米,宽 8.7米。兰城沟村原名烂柴沟,是明戍边城堡,军兵驻扎于此,屯田操练,现今存有约 100米东城墙,墙高 2.5米,宽 1.5米,墙南有一拱形门,总高 2.5米,宽 1.5米。榆木岭向北长城仍为南北走向,直到青山口。城墙大部分为石砌,小部分为砖砌,砖砌城墙保存较好,甚至还存有垛口,很有气势。垛口上的了望孔是用方砖或石板预制成圆孔嵌在垛口上的(照 7)。榆木岭关,古为蓟北雄关,四周群峰对峙,极为险要。现今城围墙残塌,只可辨别大概轮廓。关北有几个敌台保存很好,而且各有特色。其中一敌台,当地人称之为“七十二券楼”,此楼内外墙上的结构采用了多种拱券式,外部的

10、窗、门、踏梯顶、了望孔、射孔,内部的壁槽、佛龛、楼顶的楼橹、四周宇墙下的射孔、排水孔均用青砖做拱券,合起来 72券,故得其名。还有一座墙台上铺房四墙尚存,铺房坐落在城墙顶部正中,城上士兵来往要从铺房前后绕行,而且前后外侧均有垛口与城墙垛口相连,现存基本完好。青山口紧靠长城,依山筑有一座关城,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大致保存原有规模,分南北两门,南门门额上嵌有一石匾,上书“青山关”三个大字。城内有庙宇,北门外西侧有一水井,当地称“扳倒井”。水井东侧有一水门,旧时有铜闸,现闸槽尚存,闸门口保存较完整(照 8)。长城由青山口向西北约 2公里到 279号敌台,当地称“月亮楼”,然后转向,过海拔 830

11、米的八面峰到董家口。青山口至月亮楼大部分为砖墙,墙体保存完好,垛口残塌。由月亮楼起,长城折而向北,至八面峰再折向西。八面峰是唐山境内最高峰,山势险要,在其山脊之上未筑城墙,个别地方垒砌一、两米石城,也已坍塌,并且未建敌台,只有 7个烽火台残址(照 9)。八面峰山峰西坡开始有石筑城墙,坍塌严重,在靠近关口的一段城墙,外侧包砖,墙体保存较好,在董家口南侧靠城墙有一谎城(马圈),坍塌严重,但东侧墙体尚存。董家口关,南北大路平坦、宽敞,是长城内外的交通要道,其战略地位更显得重要。现今关口建筑已毁,只有原关门两侧的残墙尚存于河西岸。由董家口向西北为石城,保存较好,但墙顶上的砖垛口残毁。长城到贾庄子顺山梁

12、到女儿山。女儿山海拔 700米,山崖陡峭。在女儿山东靠长城内侧有一谎城(马圈),此城分东西两门,城内地势较高,未发现任何遗物、遗迹,整个墙体保存较好。女儿山山脊上没有筑墙,只是在较凹的地段添垫石块。过女儿山向西是铁门关,城墙是从女儿山西侧山崖下开始修筑的,均为石城墙,大部分坍塌。铁门关现已是长城内外的交通要道。过铁门关向西上山后,城墙为砖包城墙,至喜峰口水库淹没区,这段长城除一些山险的地方砌筑简单或未筑墙外,其余的石砌城墙或砖包城墙均保存较好。 照 4:长城界碑照 6:擦崖子至了望山残破墙基照 7:圆形了望孔喜峰口和潘家口地带的长城城墙很多已被水库淹没(照10),没被淹及的城墙好象从水中伸出,

13、被人们称为“水下长城”,别有一番壮观景象。但是在实地调查中,我们却无法将库区长城记录得细致详明,只能越过库区,从库区西侧的西城峪开始,过龙井关至二道城子,西出迁西县入遵化市界(照11)。这段长城除因山险未筑墙外,大部分为石砌城墙,但墙体均保存较好,只有墙顶部的砖垛口坍塌严重。龙井关也是著名的长城关隘,因当地的西旗山有三道深不见底的天然水井而得名。三、遵化段遵化市境内长城约 68.9公里。其中砖砌城墙(包括单侧、双侧包砖墙)约有 5846米,石砌城墙约有 63000米,遭受自然和人为严重破坏的约占95。遵化市段长城共有敌楼 309座,较好的 17座,破坏严重的 292座。墙台 31座,烽火台 7

14、座,没有发现谎城。长城由迁西县二道城村西进入遵化市洪山口地界,始点是一座敌台(即 354号敌台,现仅存遗址,见照 13)。该处距迁西二道城子 2华里,距遵化野鸡峪约 3华里。从此楼向西经白草洼山尖至洪山口,城墙大部分为石城,洪山口东西两侧为砖砌城墙,人为破坏严重,顶宽一般为 35 米。洪山口为明长城重要关口,曾有参将在此镇守,现关城只残存北墙,城内有一座明代戏楼,保存较好(照 12)。从洪山口西经南城子村后,长城折而向南,至河口(原称活口),经前山寨之黑锅顶、舍身台到马蹄峪。城墙为石城,大部分保存较好。特别是黑锅顶山顶的一段长城多攀崖而筑,十分壮观。黑锅顶西段的石城因地势情况不同而异,有的仍存

15、有石砌垛口,但近马蹄峪处石城坍塌严重。从马蹄峪向西经蔡峪、秋科峪到甘渣峪,再向西南到罗文峪442号敌楼,这一段城墙除中间有 322米砖墙外,其余均为石墙,部分地段墙外侧有箭孔和了望孔。河口西 405号敌台外侧有一段石砌防护坡,即长城支城,墙宽 1.4米,高 4.4米,距主城 30米,长约 30米,保存较好(照 13)。照 8:青山关北侧水门照 9:八面峰山顶烽火台照 10:水库淹没的长城从罗文峪向西北,长城经一海拔 248米山峰后,又经一海拔 450米的山峰折向南,至大抓脚山。从大抓脚山向西经小抓脚山到河坡峪,中经后杖子、口门子两段。这段城墙大部分包砖,个别地段以山体为墙。在河坡峪口两侧有 6

16、09米的包砖城墙,保存完好,是遵化段保存最好的砖砌城墙,存有垛口、了望孔和射孔,射孔内口形状类型多样。调查时在河坡峪西段发现了当时分段修筑城墙的分界缝,可能是由于计算有误出现了墙体错位现象,错位尺寸 0.3米。从河坡峪向西南经冷嘴头、双义到大安口。过大安口向西经一海拔 321米的山峰后折向西南,再过一山峰又折向西北至上关湖水库。城墙均为石城,大安口东部地段保存较好,顶部平坦,现存高度 4.3米,顶宽 3.7米。上关水库东有一段石城也保存较好,顶部平坦,垒砌整齐,顶宽 3米,内侧有吐水石槽,长 0.6米,外径 0.6米,内径 0.12米。在城墙内侧山顶发现石臼。库区东有一段新修砖墙,长 227米

17、。长城由上关湖库区向西北,经海拔 353米的山峰转向西南,后又折向西北,再转向南到马兰关。城墙为石墙石垛口,其中579号敌台至 580号敌台外侧距城 10米处有支城。马兰关为长城重要关隘之一,明时曾在此设马兰路,归蓟州中路副总兵管辖,有参将镇守。现紧挨城墙有两个方形石城,当地人称东营、西营,西营保存较好(照 14)。长城由马兰关至龙洞峪段,始为石墙,虽有坍塌,但墙体尚存。由五花岭正北向西,长城只能看到遗迹。据当地老乡说,清康熙年间修东陵时,因昌瑞山上这段长城挡皇家风水被拆,现长城走经山脊两侧仍有被推下的原砌墙用石。此段长城个别地段存有城墙石基,可辨出墙宽 5米,个别敌台可寻遗迹。站在这段长城遗

18、址上,向南观看,可把气势雄伟、景色秀丽的陵区风光尽收眼底。清东陵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皇家陵寝建筑群,埋葬着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五个皇帝和他们的 14个皇后、136 个嫔妃,共计 15个陵墓,方圆 30余公里。长城由龙洞峪口向西约 3华里,经一独立山峰,转而向南至楦门子。在楦门子北 646号敌台始,城墙又分为两道,支城为石筑,在今兴隆县境内,破坏十分严重,有些地段仅可辩认出长城走向。在主城与支城之间有一烽火台,已残破。从楦门子城墙又转向西,过一季节河,有几十米石墙筑于西山崖下。由于楦门子西山陡崖峭,石墙由山顶起再向西过烟筒山,就是遵化至天津蓟县交界处的钻天缝(照 15)。此段

19、石墙据调查也是修东陵时被拆,钻天缝南有一海拔 895米的高峰,唐山境内的明代长城到此为止。照 11:迁西、遵化交界处的敌台照 12:洪山口戏楼照 13:河口西城墙外侧的“二道防线”通过对唐山境内长城走向及保存现状的调查,我们发现,在这 200余里蜿蜒曲折的长城中,虽然总体走势自东向西,但是较为显著的转折点有三处,一是河流口,二是大龙庙处,三是大岭寨北到青山关。可见当时修建城墙时是在对北方地形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进行的,完全遵循着易守难攻、居高临下的原则,并且在适宜建筑设施之处。另外从长城保存现状观察,长城的破坏主要有两方面因素,自然原因在所难勉,人为原因却使长城破坏殆尽。总起说来,凡是山势陡峭、远离村庄的地段保存就好些,而地势平缓、挨近村庄的地段破坏就严重。在唐山境内最具代表性的长城就是迁安四道沟、小官一带山顶城墙,至今城墙两侧垛口尚存,墙面水漫较完整,这里就是处于山高路陡之处,下山还要穿越狭窄的山谷方可到达村庄。其它保存较好的城墙如白羊峪东段、红峪口北段、大岭寨北段、青山口南段也都具有以上特点。(作者单位:唐山博物馆) 照 14:西营遗址照 15:遵化、蓟县交界处的钻天缝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