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细说西安事变台湾 王禹廷坚守西安 杨氏功高是年冬,国民军与奉军在直隶(河北)发生战争,邓宝珊受任为第二、三联军总指挥,率兵北上助战。奉军游败,直隶(河北)督办李景林率残部撤往山东。孙岳调任直隶(河北)督办,三军主力撤离陕西。国民二军师长李云龙继任陕(西)督,杨虎城为帮办。李云龙旋率部开赴河南作战,西安即由杨虎城部驻守。十五(一九二六)年春,吴佩孚在汉口东山再起,自任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以刘镇华为讨贼联军陕甘军总司令,令其率部进攻陕西。此时国民二军在河南战败,几至全军覆没。李云龙间道回陕(西) ,收集残部,进入西安,会同杨虎城、卫定一两师,共图战守。三原、泾阳一带,则由田玉洁师负责防御。刘镇华
2、集中全力圈攻西安,日夜猛扑,伏尸枕藉,而不能克。乃掘长沟、筑土垒,环绕城垣数重,作久困逼降之计。并破坏近郊农田,阻塞交通,断绝粮道,使城中军民无以为生。如不开城投降,亦将突围出走,即可诱歼守军,进占西安。谁知刘镇华的此一如意算盘,并未打响。盖因三秦健儿,在李、杨诸将领督率之下,把他们的强靱精神发挥到了极点,誓死扼守,决不屈服。军民饥疲不支,凡犬、马等动物及草根树皮,可资果腹者,均已罗掘俱穷,宰杀殆尽。军民饥饿之状,至于走仆立死,尸骸遍地,惨不忍睹。城内缺乏燃料,所有树木,砍伐无余,仅有文庙中的古柏,差得保存。西安城中困急的状况,刘镇华很明了,几度派人入城劝降,皆为杨虎城所杀,以示决绝。城中大老
3、绅耆,为了保全地方及民命,亦有以和平为言者,李、杨等皆峻拒,守且益坚。盖二虎(李云龙别号也叫虎臣)守西安(当时陕西人如此相称。 ) ,论官阶虽以李为高,论意志则以杨为坚,实力亦以杨为强,所以杨虎城的决定,他人皆无法动摇。杨在情况最危急的时候,曾对李说:咱们弟兄死守到城破的那一天,我在这边钟楼,你在那边鼓楼(钟楼、鼓楼,是位于西安市区中心的古代建筑物) ,一个一条绳子上吊。 因其具有如此坚强的决心和表现,对于士气民心,鼓舞甚大,此乃西安孤城久守不破的主要原因,也给杨虎城一次更大的考验,再度奠定了他以后飞黄腾达的坚实基础,西安守城战的持久,不但是民国建立以来历史上的空前之举,尤其对于国民革命军的南
4、北会师,完成北伐,统一全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盖关中天险,保持于革命军之手,遥应两广(广东、广西)方面出动的北伐之师,在全盘战略上,关系至为重大。倘或西安不守,陕西为刘镇华所得,则甘肃的情势,亦必发生剧变。以后在五原誓师的国民军联军,势难顺利的进出甘(肃) 、陕(西) ,东出中原,与由两粤(广东、广西)北伐的大军会师。那么,国民革命军的北伐大业,能否很快的完成,恐怕大有问题。当时刘镇华率领十万之众,攻一粮尽援绝之孤城,久不能下,其志已懈,其气已馁。此时由两粤(广东、广西)出动的北伐大军,已在湘(湖南) 、鄂(湖北)两者,击败了吴佩孚的主力。由苏俄回国的冯玉祥,也在督率所部,横越朔漠,经过宁夏,
5、进入甘肃。以孙良诚为援陕总指挥,率领七个师的大军,东进援陕(西) 。于右任先由五原起行,兼程回陕(西) ,收集国民二、三军的余部,组成联军,以与孙良诚的大军相呼应,协力解西安之围。为便于统一指挥,国民联理总司令冯玉祥,特任于右任为国民军驻陕总司令、邓宝珊为副司令,设临时总司令部于三原。孙良诚部主力沿平凉、西安大道东进,十月中,进至西安近郊对刘镇华部痛施进攻,城内守军亦出而来击,里应外合,刘部败退,西安之围遂解,时为十月二十七日,虽刘部于三月大举围攻,历时达八月之久。于右任旋由三原进入西安,目睹城内残破伤亡的状况,惨绝人寰,即行抚辑子遗,妥筹善后。当将西安新城易名为红城,以纪念守城将士不屈不挠,
6、以血肉之躯苦守此一名城的奋斗精神,企望他们再接再励的创造国民革命的更大功业。十六(一九二七)年一月,冯玉祥抵达西安,积极策划东出潼关会师中原的军事行动。于右任受命为陕西省政府主席仍兼总司令。陕西全境乃尽入国民军掌握,军政粗形统一,情势渐告稳定。西安解围后,于右任、冯玉祥先后入省,办理善后。他们认为为革命而死的军民,不可湮没,乃于西安城内东北隅,建立革命公园,合葬阵亡殉难的军民骸骨数万具为两巨冢。冯、于两总司令躬率军民数万人,负土成坟,遥相对峙,即以后习称之负土坟也。是年三月十二日国父孙中山先生逝世二周年纪念日,举行革命大祭。并竖立丰碑,由于右任撰为诔词,以资纪念。殉难人民碑词:长安之民,为革命
7、守。长安之城,为革命有。以牺牲而求解放兮,将脱人群于锁钮。世方同此饥疲兮,郁长围之既久。伫白日兮青天,慰英灵兮不朽。阵亡将士碑词:民族之战士,战于是,守于是,葬汝骨于是。世界不平,决然扫荡。民生困穷,孰为此状。以主义为垣墉,以精神为甲仗。碧血兮人间,繁华兮冢上,革命成功兮歌永壮。检讨西安孤城久守之功,以杨虎城为最著。冯玉祥乃升编杨部为第十军,任杨为军长,加入国民革命军序列,出(潼)关作战。军行之初,杨虎城与官兵并肩步行(马匹在守城期间杀吃光了) ,转战于河南、山东各地,开始他另一阶段的革命行动。三城固守 攸关全局于此值得大书一笔的,就是杨虎城在驻军陕北期间,听说广东办了一所黄埔军官学校,培养军
8、事干部。他也在耀县办了一所三民军官学校,网罗优秀师资,提升干部素质。该校于西安围城以前,移驻西安新城,被围期间弦歌未辍,直到西安解围,军队改编以后,始行停办。此中有一值得探讨的问题,就是李着一书中,下面的一段记述,似有商榷的余地。他说:杨虎城早在民国十四年担任国民军第二军(按:应为第三军)第三师师长时代,即与共产党发生联系并进行合作。杨在耀县曾设立过一所三民军官学校 ,由共产党员魏野畴在政治部主任,政治课程的教官也多是共产份子,部队中的下级军官也有些是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共党干部。 这一段话,与事实颇有出入。杨虎城为了提升干部水准,加强部队的革命精神和与广东方面的关系,曾经网罗了几位出身于黄埔军校
9、的人,担任三民军官学校的教职。如追随先总统蒋公赴俄考察、回国后曾在黄埔军校任事、十多年前病逝台北的国大代表、国策顾问陕籍大老王宗山,当时即被杨虎城聘为军事顾问,兼任三民军官学校校长。王氏不常到校,由教务长唐嗣桐负责主持。该校设有学生及学兵两队,分别由现住台北郊区的国大代表陕籍某将军,曾在监察院服务多年、现已退休的陕籍某先生,担任队长。还有湖南籍某将军(在大陆时曾任总司令,现住台北) 、陕西籍的徐经济(曾往胡宗南部任师长,未来台)等人,皆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忠党爱国,数十年如一日,唐嗣桐且于大陆剿共时期,作战殉职。除此而外,该校另无黄埔出身的学生,更无黄埔出身的共产党徒。该校有政治教官二人,但
10、未设政治部。魏野畴是政治教官之一,并非什么政治部主任。十六(一九二七)年清党之初,即被杨虎城驱逐离军,除此以外,杨军中那时另无黄埔或非黄埔出身的共党份子。如果就此断定杨虎城早年即与共产党发生联系,并进行合作。 似非持平之论。因为那时正值联俄容共时期,国民党各阶层组织及国民政府所属各军、政机构中,共产党徒担任重任职务者,比比皆是。假定依此推论,岂非对当时的军政要员,都可加上与共产党发生联系并进行合作的恶名?杨虎城晚节有亏,罪及妻孥僚属,于幽囚十多年之后,已被处决。但对他早年的革命事迹,应该如何记载,似乎值得商榷。于此值得大书特书的,民国十五(一九二六)年北伐期间,北方有三大守城战,对于北伐全局,
11、贡献至大,那就是西安、信阳和南口三大战役。西安之守,已如前述。现在简述信阳和南口。信阳为豫(河南)南重镇,毗连湖北,为军事上的要冲。民国十五(一九二六)年一月,吴佩孚以寇英杰为讨贼军第一路总司令,率领大军十个旅,由鄂(湖北)北攻,第一目标是河南的岳维峻,第二目标是直隶(河北)的冯玉祥。想不到他的大军推进到信阳,却遭到国民二军第十一师师长蒋世杰的坚强抵抗,由一月底打到三月中,吴军未能越过雷池一步。此时信阳城内弹尽粮绝,无法再守。国民二军又已全面溃败,守信阳亦无若何价值。蒋世杰才接受信阳城内外国传教士担任保证,与攻城军签订和平条约停战开城。如非蒋世杰这一坚守,挡住吴佩孚的大军,不能迅速北上,解决北
12、方战局,那就不会有以后顿兵南口的苦战和损失,以延迟他挥师南下,抵御由两粤(广东、广西)出动的北伐之师。则国民革命军打倒吴佩孚的初期作战目标,恐怕不一定能够很快实现。南口是北京与张家口之间的长城上的要隘,国民军因受直、奉军合力压迫,退出北京,即在张家口到南口之间,沿线设防,而以刘汝明师守南口。吴佩孚图功心切,北上后进驻长辛店,亲自督师,分兵数路向国民军大举进攻,南口正面由于刘汝明防守得力。吴军从四月打到七月,毫无进展。而由两粤(广东、广西)出动北伐的国民革命军,则已进出湖南,逼向湖北,风声越来越紧张,吴佩孚不能不对现实低头。乃与张作霖达成协议,由奉军、直军、直鲁军(张宗昌) 、晋(山西)军,联合
13、对国民军猛力进攻。一直打到八月十五日,国民军所有的防御设施,均被敌军的炽烈炮火摧毁殆尽,官兵伤亡也很多,实在无法支持,才向察哈尔、绥远地区撤退。吴佩孚挥动大军,掉头南下,业已抵挡不住国民革命军的强烈攻势,终于落败。不可一世的吴佩孚,从此一蹶不振。总而言之,民国十五(一九二六)年这一年,乃是国民革命军和北洋军阀势力消长胜败的转捩关头。在广州没有誓师北伐以前,国民军孤军奋战于北方,当数倍之强敌,四面受攻,力战不懈,对于以后北伐统一的大业完成,确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上述三大著名的防御战,更是有声有色,各有其不朽不同的价值。蒋世杰守信阳,迟滞了吴军北进的时间,延长了吴佩孚早定中原,挥师北上,与张作霖夹
14、攻国民军的里程,对于战事演变发生了很大的影响。杨虎城守西安,保持了西北重镇以及革命的势力于不坠,使得冯玉祥在五原誓师之后,顺利的底定甘(肃) 、陕(西) ,会师中原。刘汝明守南口,牵制了奉、直大军四、五十万,不克转用于南方。由两粤(广东、广西)出动的北伐大军,乃克顺利的底定东南,向北推展,先后各个击破了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完成了北伐统一的大业。由是观之,南口之战的价值,较西安、信阳两役,更为特出而重大。两恶相济 构成巨变民国二十五(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发生的西安事变,转瞬将届五十周年。此一事变,堪称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件大事。由于此一事变的结果,使得中共于败亡边缘上起死回生,伺
15、隙坐大,窃据大陆,建立政权。经过三十多年来残民以逞的暴力统治,陷大陆同胞于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且形成仅次于美、俄两大超级强国,为举世所侧目的一个强大假象。为祸中华,殃及世界。我中华民国政府由于大陆沉沦,播迁海隅,保持了握机致胜的复兴基地。三十多年来励精图治,已经成功的建立了政治民主、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民生乐利的三民主义模范省。成为举世称重的反共堡垒,大陆同胞系心望救的光明灯塔。尽管我们由反攻大陆、光复大陆,而至以三民主义统一全中国的策略号召,因形势演变而有所不同。但对解救同胞、重建中华的基本目标,则是始终一贯,坚定不移,必底于成。这就是当前台海两岸对峙的基本形势与演变经过。此一形势的造成,其
16、远因则出于西安事变之所种。如说西安事变是一次改变中华近代历史的重大事件,似不为过。发动西安事变主角是张学良和杨虎城。倘若他二人不联手,则此一事件就可能不曾发生。盖如张学良不曾首蓄异谋,则以杨虎城的形单势孤,兵力薄弱,他绝不敢有此轻举妄动。又如没有杨虎城的附和建议,张学良纵然位高势雄,恐怕也不至一意孤行,冒然发难。正因他二人协力济恶,乃以兵谏为借口,鲁莽灭裂的劫持了最高统帅,造成震惊中外的悖逆事件。从张、杨两人的身世背景及其军系的历史渊源来加分析,这两人实在没有合作为恶的可能。先就张学良说:他于民国十七(一九二八)年易帜归顺,十九(一九三)年入(山海)关靖乱以来,一直披肝沥胆的效忠中央,拥护领袖
17、。尤其于二十三(一九三四)年初欧游归国以后,表现的更为恳挚。他历年来受任最高统帅的副手,位居一人之下,应属志得意满。蒋先生也对他推心置腹,倍加倚重。他此时手握重兵,肩负大任,为什么却于剿共战事将收全功之际,突然转变?再就杨虎城说:他在北方将领中,一直站在国民革命的阵营,较诸他人见风转舵、朝三暮四的行径,大异其趣。民国十九(一九三)年他衣锦还乡,封疆、专阃成为西北地区的头号人物,算是踌躇满志。西安事变前几年来,虽然迭遭不大如意的事端,尚不至走上犯上作乱的险途。且当张学良大兵西进之时,他感觉泰山压顶,心存戒惧,为什么却与之沉瀣一气,同恶相济?凡此,似均有难解的谜团存在。根据我们所能接触的公开史料,
18、诸如事变结束之初,蒋先生立即发表的西安半月记 、蒋夫人宋美龄女士所作的西安事变回忆录 ,及以后陆续问世的孔祥熙西安事变回忆录 、张学良的秘书李金洲西安事变亲历记 、张学良西安事变忏悔录(或作反省录) 等等,自然都属于第一手的可信资料。此外,一些或躬与其事,或洞悉内幕,或掌握一般人难得一见的资料的史学家,所写的若干短篇散文,杂然纷陈,也不在少,自都各有其价值。尤其数年前出版的李云汉教授所着西安事变始末之研究一书,更是广搜中外史料、论证详审的权威佳作。笔者细读上述各种著作之后,深觉他们的共同论点,一则是属于事变发生后处理过程的叙述,一则是认定此一事变的发生,乃是张学良和杨虎城中了中共的统战阴谋。这
19、类说法,当然都相当正确。可是据我早年亲身体察及长期搜证研判的结果,觉得这一论定,尚不足尽事实的全貌。而有其更多的错综复杂、利害攸关的因素,环绕纠结,乃酿巨变。古人说: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 张学良和杨虎城的甘冒不韪,盖因迭经变故,疑惧丛生,积渐而成,其来有自。如不探究其形成的远因,单就事变发生之前及发生以后处理过程中的表象,加以论断,似欠周延。于此,我想就前述各种著作中隐而未说的若干问题,以及其中与事实不符的某些细节,提出探讨,以就教于国人,并供研究现代史者的参考。靖国军兴起与解体先从杨虎城的发迹及其势力消长,对于西北大局的影响说起。杨虎城是陕西蒲城人,原名彪,后易名
20、忠,别号虎臣,北伐时改为虎城,此后即以字行。蒲城乃陕省名邑,历代贤豪辈出。民国初年享誉国际的水利专家李仪祉,继胡景翼为国民二军统帅的岳维峻,即某著者。 (满)清、民(国)鼎革之际,关中豪侠并起,各自称雄,戮力于排满、倒袁(世凯) 、护法诸役,乃是北方各省中致力革命,行动最炽烈的一省。杨虎城崛起于黄龙山,备历上述各役。惟因他出道稍晚,势力较弱,其声名事功最初并不彰着。那时起义的各部队,都是各领导者自行号召成军,既非正式编组,亦乏严格训练,所需粮饷,全赖自筹,皆须取之于地方,强索苛取,实所难免,因而纪律多欠严整。杨虎城的作法也同然,不过他跟其它各部队,有一不同的特点,就是他需索的对象,多指向比较富
21、裕的人家,且尝劫富济贫,站在穷人的一边。民国六(一九一七)年,国父孙中山先生在广东组织军政府,号召护法。陕西靖国军兴起响应。次(民七,一九一八)年,于右任被推为总司令,由上海绕道回陕就职,设总司令部于三原。下辖七路,共有三十二个支队,杨虎城为第三路(司令曹世英)第一支队司令。靖国军全部兵力三万余人,在关中地区大事活动,且曾两度进攻西安省城。所占领的地区东至黄河沿岸,西至陕(西) 、甘(肃)两省交界,辖地近二十个县,关中地区几乎全在掌握之中。其中以第一(郭坚) 、第四(胡景翼)两路装备较佳,战力最强,乃是靖国军的主力。各路分途攻取,声势大振。北京政府派任的陕西督军陈树藩(陕西安康人)所属陕军,省
22、长刘镇华(河南巩县人)所属镇嵩军,合力抵御,几不能支。北京政府鉴于北方各省,只有陕西战乱不已,影响南北大局。乃增调奉军第一师,直军第四、第五两混成旅,以及晋(山西)军、甘(肃)军,连同陈树藩、刘镇华等部,不下十万之众。由东、西、南三面并进,分途合击,企图将靖国军澈底消灭。靖国军以骤合之杂军,当数倍之劲敌,遂陷于四面苦战之境。民国七、八、九(一九一八、一九、二)三年间,关中各县,大都在两军鏖战之中。靖国军损失极重,据地多告陷落,势已无力支持。民国九(一九二)年,北方发生直(曹锟、吴佩孚) 、皖(段祺瑞)战争,直胜皖败。吴佩孚雄踞洛阳,虎视中原,以陕西地居上游,有高屋建瓴之势,应为兵家所必争。陈树
23、藩原来党于皖系,自为吴氏消除的对象,乃于民国十(一九二一)年夏,以阎相文为陕西督军,率领阎治堂之第二十师、冯玉祥之第十一师(原为第十六混成旅,入陕后作战有功,升编为师。 )及原在陕西的吴新田之第七师、张锡元之第四混成旅等部,合力驱陈(树藩) 。陈树藩不支溃败,率残众走陕(西)南,刘镇华自此即依附直系。阎相文进入西安,就任陕督,驱陈(树藩)之愿固达,地方纷扰未已。他为了收拾陕局,首须统一军事,故对靖国军绝难优容。乃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以相逼迫,一面诱惑改编,一面威胁进攻。靖国军此时处于极端劣势,各将领为了受编与不受编的问题,主张纷歧,争执激烈,甚至患难朋友,变为仇雠。其主力之一的第一路司令郭坚被
24、诱入西安,为冯玉祥所杀,所部即告涣散。阎相文以情势复杂,内外交迫,不久自杀身死。北京政府以冯玉祥继其任。冯氏做事知积极,对于改编靖国军,更行加强推动,信使往还,不绝于途。靖国军各将领慑于冯氏威势,倘不受命,则战事爆发,无与以卵击石,陷于危亡。因而斗志消沉,各欲保全实力,以作后图。靖国军另一主将胡景翼,力持此说。几经接洽,终于改编为陕西陆军第一师,又两个独立混成旅、一个独立混成团。胡景翼为陕西陆军第一师师长,下辖岳维峻、田玉洁两旅。独立混成第一、第二两旅由田维勤、曹世英,分任旅长。杨虎城部编为独立混成团,杨任团长。称盛一时的陕西靖国军,至此乃告解体。北方各省仅有的这一枝革命武力,遂归消失。杨虎城
25、孤军撑义旗就在此时,杨虎城的远见卓识,及其大义凛然矢志革命的节操,乃给突显了出来。原来于右任以文人而典兵,虽居总司令高位,却不具备实质上应有的权力。他对于所属部队的运用指挥,只能操持大端,而难确切掌握。这出其总部所需的粮饷,尚须向同域而处的所属第四路司令部领取供应,即可见其处境艰窘之一般。迨冯玉祥对之强力逼降,于右任虽然义不为屈,所部将领却纷纷变节。胡景翼受编为师,依旧与于总部同城偪处,多年战友,竟成敌国。于右任被逼移居于三原县城以北东坐堡之半耕园,悲痛怆怀,义愤填膺,其志其境。于所着民治校园纪事诗二十首中,发抒无余。他以靖国军的艰难事实,比托于花草树木,凡所吟咏,皆有所指,惜局外人不知耳。所
26、谓祇余民治园中路 ,就当时情况言,确已到了穷途危境。于氏旋被逼离开三原,前往高陵、淳化等处,劝促曹世英诸将领仍持正义,皆未得到所期的效果。此时驻在扶风、武功一带的杨虎城,却毅然拒绝了冯玉祥对他的改编和任命,并联络散在岐山、凤翔一带活动的郭坚旧部李夺、麻振武等,力请于右任西巡。杨虎城且将被战火破坏的扶风、武功两县城郭,修复完整,欢迎于右任移节其地。于是于氏乃西行,设行营于武功,置总部于凤翔,重复建立陕西靖国军,继续与强敌搏斗。可是杨虎城连同李、麻等部所有兵力,不满万人,与数倍之强敌血战匝月,终告不支,败退到凤翔以北的桃园。于右任驰往其营,恳切慰劳。杨虎城对于表示矢志保持义旗,决不屈服,然以力所难
27、能,事不可为,将远走陕北求活路,期相从于他日。于右任过于事实,即行离军远走,绕道甘肃、四川,复赴上海。陕西靖国军血战五年的西北革命大业,至此告一段落。杨虎城率残部退驻于陕北耀县一带,仍然高举靖国军旗帜,暂求生存,再图发展。冯玉祥也未长驱紧追,此一枝硕果仅存的革命武力,乃得保持于不坠。这是杨虎城第一次卓立不翼的革命志节的表现。其后民国十五(一九二六)年坚守西安,则是他第二次的卓越表现。民国十一(一九二二)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陕西督军冯玉祥率领所部及胡景翼师、曹世英旅,开赴河南,助直作战。不久战事结束,直军获胜。冯玉祥调任河南督军,旅改任陆军检阅使,移驻北京。胡景翼部驻防翼(直隶、北伐后改为河北
28、)南顺德一带。十三(一九二四)年第二次直奉战事爆发,冯玉祥、胡景翼、孙岳等,联合发动首度革命 ,回师北京,所部改编为国民军第一、第二、第三等三个军。次(民十四年、一九二五)年春,胡景翼出任河南军务督办(按系督军改称) ,率领其国民二军,进驻中原,大事扩张。原留陕西境内的靖国军各部,皆接受胡景翼的号召,纷纷投归其旗下,惟杨虎城不与焉。其时杨虎城仍驻在陕(西)北耀县及淳化一带,利用近半年来陕西局面的演变,乘机扩充,兵力亦较昔增强。是年七月,孙岳出任陕西军务督办,率领其民国三军入陕(西) 。因为孙部兵力薄弱,国民二军第十一师李云龙部,先期开回陕西,以为三军之助,李云龙当被任为陕西军务帮办。此时杨虎城部,已由陕(西)北推进到关中地区西安以西的武功、兴平,西安以东的渭南、华县、韩城、合阳等县。迨孙岳入陕(西) ,杨部即受编为国民三军第三师。 (李云汉着以后简称李着。 西安事变始末之研究中记载为国民二军第三师,实误。二军第三师是田玉洁。 )杨虎城原系陕西靖国军的一部,一般人都认为他应该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