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容量衰减原因分析.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517704 上传时间:2019-06-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锂离子电池容量衰减原因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锂离子电池容量衰减原因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锂离子电池容量衰减原因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锂离子电池容量衰减原因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锂离子电池容量衰减原因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51 锂电池网专业的锂电池商务平台 最全最经典的锂离子电池容量衰减原因分析(附各原因专家分析)本质原因锂离子电池在两个电极间发生嵌入反应时具有不同的嵌入能量,而为了得到电池的最佳性能,两个宿主电极的容量比应该保持一个平衡值。在锂离子电池中,容量平衡表示成为正极对负极的质量比,即:=m+/m-=xC-/yC+式中 C 指电极的理论库仑容量, x、y 分别指嵌入负极及正极的锂离子的化学计量数。从上式可以看出,两极所需要的质量比依赖于两极相应的库仑容量及其各自可逆锂离子的数目。一般说来,较小的质量比导致负极材料的不完全利用;较大的质量比则可能由于负极被过充电而存在安全隐患。总之在最优化的质量比处,

2、电池性能最佳。对于理想的 Li-ion 电池系统,在其循环周期内容量平衡不发生改变,每次循环中的初始容量为一定值,然而实际上情况却复杂得多。任何能够产生或消耗锂离子或电子的副反应都可能导致电池容量平衡的改变,一旦电池的容量平衡状态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就是不可逆的,并且可以通过多次循环进行累积,对电池性能产生严重影响。在锂离子电池中,除了锂离子脱嵌时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外,还存在着大量的副反应,如电解液分解、活性物质溶解、金属锂沉积等,如图 1 所示。Arora 等3将这些容量衰减的过程与半电池的放电曲线对照起来,使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电池工作时发生容量衰减的可能性及其原因,如图 2 所示。一、过充

3、电1、石墨负极的过充反应:电池在过充时,锂离子容易还原沉积在负极表面:LieLi(s) ,沉积的锂包覆在负极表面,阻塞了锂的嵌入。导致放电效率降低和容量损失,原因有:可循环锂量减少; 沉积的金属锂与溶剂或支持电解质反应形成 Li2CO3, LiF 或其他产物;金属锂通常形成于负极与隔膜之间,可能阻塞隔膜的孔隙增大电池内阻。由于锂的性质很活泼,易与电解液反应而消耗电解液.从而导致放电效率降低和容量的损失。 快速充电,电流密度过大,负极严重极化,锂的沉积会更加明显。这种情况容易发生在正极活性物相对于负极活性物过量的场合, 但是,在高充电率的情况下,即使正负极活性物的比例正常,也可能发生金属锂的沉积

4、。 2、正极过充反应当正极活性物相对于负极活性物比例过低时,容易发生正极过充电。正极过充导致容量损失主要是由于电化学惰性物质(如 Co3O4,Mn2O3 等)的产生,破坏了电极间的容量平衡,其容量损失是不可逆的。(1)LiyCoO2LiyCoO2(1-y)/3Co3O4 O2(g) yLiCoO2 y0.4同时正极材料在密封的锂离子电池中分解产生的氧气由于不存在再化合反应(如生成H2O)与电解液分解产生的可燃性气体同时积累,后果将不堪设想。 (2)-MnO2锂锰反应发生在锂锰氧化物完全脱锂的状态下:-MnO2Mn2O3+O2(g) 51 锂电池网专业的锂电池商务平台 3、电解液在过充时氧化反应

5、当压高于 4.5V 时电解液就会氧化生成不溶物(如 Li2Co3)和气体,这些不溶物会堵塞在电极的微孔里面阻碍锂离子的迁移而造成循环过程中容量损失。影响氧化速率因素:正极材料表面积大小 集电体材料 所添加的导电剂(炭黑等) 炭黑的种类及表面积大小 在目前较常用电解液中,EC/DMC 被认为是具有最高的耐氧化能力。溶液的电化学氧化过程一般表示为:溶液氧化产物(气体、溶液及固体物质)+ne-任何溶剂的氧化都会使电解质浓度升高,电解液稳定性下降,最终影响电池的容量。假设每次充电时都消耗一小部分电解液,那么在电池装配时就需要更多的电解液。对于恒定的容器来说,这就意味着装入更少量的活性物质,这样会造成初

6、始容量的下降。此外,若产生固体产物,则会在电极表面形成钝化膜,这将引起电池极化增大而降低电池的输出电压。 二、电解液分解(还原)I 在电极上分解1、电解质在正极上分解:电解液由溶剂和支持电解质组成,在正极分解后通常形成不溶性产物 Li2Co3 和 LiF 等,通过阻塞电极的孔隙而降低电池容量,电解液还原反应对电池的容量和循环寿命会产生不良影响,并且由于还原产生了气体会使电池内压升高,从而导致安全问题。正极分解电压通常大于 4.5V(相对于 Li/ Li+),所以,它们在正极上不易分解。相反,电解质在负极较易分解。 2、电解质在负极上分解:电解液在石墨和其它嵌锂碳负极上稳定性不高,容易反应产生不

7、可逆容量。初次充放电时电解液分解会在电极表面形成钝化膜,钝化膜能将电解液与碳负极隔开阻止电解液的进一步分解。从而维持碳负极的结构稳定性。理想条件下电解液的还原限制在钝化膜的形成阶段,当循环稳定后该过程不再发生。钝化膜的形成电解质盐的还原参与钝化膜的形成,有利于钝化膜的稳定化,但(1)还原产生的不溶物对溶剂还原生成物会产生不利影响; (2)电解质盐还原时电解液的浓度减小,最终导致电池容量损失(LiPF6 还原生成LiF、LixPF5x、PF3O 和 PF3) ;(3)钝化膜的形成要消耗锂离子,这会导致两极间容量失衡而造成整个电池比容量降低。 (4)如果钝化膜上有裂缝,则溶剂分子能透入,使钝化膜加

8、厚,这样不但消耗更多的锂,而且有可能阻塞碳表面上的微孔,导致锂无法嵌入和脱出,造成不可逆容量损失。在电解液中加一些无机添加剂,如 CO2,N2O,CO,SO2 和 Sx2-等,可加速钝化膜的形成,并能抑制溶剂的共嵌和分解,加入冠醚类有机添加剂也有同样的效果,其中以 12 冠 4 醚最佳。 (4)成膜容量损失的因素:(1)工艺中使用碳的类型; 51 锂电池网专业的锂电池商务平台 (2)电解液成份; (3)电极或电解液中添加剂。 Blyr 认为离子交换反应从活性物质粒子表面向其核心推进,形成的新相包埋了原来的活性物质,粒子表面形成了离子和电子导电性较低的钝化膜,因此贮存之后的尖晶石比贮存前具有更大

9、的极化。Zhang 通过对电极材料循环前后的交流阻抗谱的比较分析发现,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表面钝化层的电阻增加,界面电容减小。反映出钝化层的厚度是随循环次数而增加的。锰的溶解及电解液的分解导致了钝化膜的形成,高温条件更有利于这些反应的进行。这将造成活性物质粒子间接触电阻及 Li+迁移电阻的增大,从而使电池的极化增大,充放电不完全,容量减小。 (5)II 电解液的还原机理电解液中常常含有氧、水、二氧化碳等杂质,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6)电解液的还原机理包括溶剂还原、电解质还原及杂质还原三方面:(7)1、 溶剂的还原PC 和 EC 的还原包括一电子反应和二电子反应过程,二电子反应形

10、成 Li2CO3: (8)Fong 等认为,在第一次放电过程中,电极电势接近 O.8V(vs.Li/Li+)时,PC/EC在石墨上发生电化学反应,生成 CH=CHCH3(g)/CH2=CH2(g)和 LiCO3 (s),导致石墨电极上的不可逆容量损失。Aurbach 等对各种电解液在金属锂电极和碳基电极上还原机理及其产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发现 PC 的一电子反应机理产生 ROCO2Li 和丙烯。ROCO2Li 对痕量水很敏感,有微量水存在时主要产物为 Li2CO3 和丙稀,但在干燥情况下并无 Li2CO3 产生。DEC 的还原: (9)Ein-Eli Y 报道,由碳酸二乙酯 (DEC)和碳酸二

11、甲酯 (DMC)混合而成的电解液,在电池中会发生交换反应,生成碳酸甲乙酯(EMC),对容量损失产生一定的影响。2、电解质的还原电解质的还原反应通常被认为是参与了碳电极表面膜的形成,因此其种类及浓度都将影响碳电极的性能。在某些情况下,电解质的还原有助于碳表面的稳定,可形成所需的钝化层。(10)一般认为,支持电解质要比溶剂容易还原,还原产物夹杂于负极沉积膜中而影响电池的容量衰减。几种支持电解质可能发生的还原反应如下:最后一步: (11)3、杂质还原(1)电解液中水含量过高会生成 LiOH(s)和 Li2O 沉积层,不利于锂离子嵌入,造成不可逆容量损失:H2OeOH1/2H2OHLiLiOH(s)L

12、iOHLieLi2O(s)1/2H2 生成 LiOH(s)在电极表面沉积,形成电阻很大的表面膜,阻碍 Li+嵌入石墨电极,从而导致不可逆容量损失。 (12)溶剂中微量水(100-30010-6)对石墨电极性能没影响。 51 锂电池网专业的锂电池商务平台 (2)溶剂中的 CO2 在负极上能还原生成 CO 和 LiCO3(s):2CO22e2LiLi2CO3COCO 会使电池内压升高,而 Li2CO3(s)使电池内阻增大影响电池性能。【李伟善】(3)溶剂中的氧的存在也会形成 Li2O1/2O2+2e+2Li+Li2O (13)因为金属锂与完全嵌锂的碳之间电位差较小,电解液在碳上的还原与在锂上的还原

13、类似。三、自放电自放电是指电池在未使用状态下,电容量自然损失的现象。锂离子电池自放电导致容量损失分两种情况:一是可逆容量损失;二是不可逆容量的损失。可逆容量损失是指损失的容量能在充电时恢复,而不可逆容量损失则相反,正负极在充电状态下可能与电解质发生微电池作用,发生锂离子嵌入与脱嵌,正负极嵌入和脱嵌的锂离子只与电解液的锂离子有关,正负极容量因此不平衡,充电时这部分容量损失不能恢复。如:锂锰氧化物正极与溶剂会发生微电池作用产生自放电造成不可逆容量损失:LiyMn2O4+xLi+xeLiy+xMn2O4 溶剂分子( 如 PC)在导电性物质碳黑或集流体表面上作为微电池负极氧化 :xPCxPC-自由基+

14、xe (14)同样,负极活性物质可能会与电解液发生微电池作用产生自放电造成不可逆容量损失,电解质(如 LiPF6)在导电性物质上还原:PF5+xePF5-x (15)充电状态下的碳化锂作为微电池的负极脱去锂离子而被氧化:LiyC6Liy-xC6+xLi+xe (16)自放电影响因素:正极材料的制作工艺; (17)电池的制作工艺; (18)电解液的性质; (19)温度; (20)时间。 (21)自放电速率主要受溶剂氧化速率控制,因此溶剂的稳定性影响着电池的贮存寿命。(22)溶剂的氧化主要发生在碳黑表面,降低碳黑表面积可以控制自放电速率,但对于LiMn2O4 正极材料来说,降低活性物质表面积同样重

15、要,同时集电体表面对溶剂氧化所起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23)通过电池隔膜而泄漏的电流也可以造成锂离子电池中的自放电,但该过程受到隔膜电阻的限制,以极低的速率发生,并与温度无关。考虑到电池的自放电速率强烈地依赖于温度,故这一过程并非自放电中的主要机理。 (24)如果负极处于充足电的状态而正极发生自放电,电池内容量平衡被破坏,将导致永久性容量损失。 (25)长时间或经常自放电时,锂有可能沉积在碳上,增大两极间容量不平衡程度。 Pistoia 等比较了 3 种主要金属氧化物正极在各种不同电解液中的自放电速率,发现自放电51 锂电池网专业的锂电池商务平台 速率随电解液不同而不同。并指出自放电的氧化产物

16、堵塞电极材料上的微孔,使锂的嵌入和脱出困难并且使内阻增大和放电效率降低,从而导致不可逆容量损失。 四、电极不稳定性正极活性物质在充电状态下会氧化电解质分解而造成容量损失。影响正极材料溶解的因素有:正极活性物质的结构缺陷; 充电电势过高; 正极材料中炭黑的含量。 1、结构变化(相变)其中电极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结构的变化是最重要的因素。(26) (1)锂锰氧化物在充放电过程中存在 2 种不同的结构变化:一是化学计量不变的情况下发生的相变化;二是充放电过程中锂嵌入和脱嵌量改变时发生的相变。例如锂锰氧化物完全充电脱锂形成 -MnO2,可能在化学计量不变的情况下发生相变化,经 -MnO2 转变成没有活性

17、的 -MnO2;当锂锰氧化物深度放电嵌入过分的锂时,原来的立方晶系尖晶石发生晶格扭曲,转变成四方晶系的尖晶石,即发生 Jahn-Teller 扭曲,晶胞中 z轴伸长 15%,x 和 Y 轴收缩 6%,这样多次循环后,正极材料便会粉化。LiMn2O4 在深循环下容易出现容量衰减。(27)Xia 等认为在低电压区,电压曲线呈“S” 形,此时对应着单一的立方晶体结构,而高电压区“L”形则说明存在两相,正是由于两相结构共存的不稳定性导致了容量的衰减。作者还发现存在氧缺陷的正极材料在循环过程中容易发生相变,在 4.0 及 4.2V 处均发生容量衰减;而无氧缺陷的样品在循环过程中不易出现相变,仅在过放电时

18、发生容量衰减。 (28)制备富锂型 LiMn2O4,使锂占住部分锰的位置使锰的平均化合价升高,可以大大减小 Jahn-Telle 形变。合成富锂或富氧化合物还能改善 LiMn2O4 高温电化学性能。掺杂尖晶石 LiMn2-xMxO4 (M=Ni,Co,Fe 等)的充放电性能有明显的改善。原因在于:由于 Ni,Co,Fe 等原子半径小,由他们所制备的 LiMn2-xMxO4 的晶胞相对较小,在锂脱嵌时,所承受的结构变形扭曲小,因而在充放电过程中其结构更容易保持,其循环性能也就更好。由于 Co,Ni 价态均小于 3,以 Co,Ni 等代替 Mn,将提高锰的平均价态,减少 Mn3+的含量,从而避免在

19、深度放电时由于较多的(50%)Mn3+存在.而引起结构向四面体的形变。Mn3+是造成 Jahn-Teller 效应的内部原因。 (29) (2)锂钴氧化物在完全充电状态下为六方晶体,理论容量的 50放电后生成新相单斜晶体,所以 LiyCoO2 通常在 0.5y1.0 范围内循环。【李伟善】(3)锂镍氧化物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涉及斜方六面体及单斜晶体的变 LiyNiO2 通常在0.3Y0.9 范围内循环。 负极碳在嵌锂和脱锂过程中也涉及晶相的变化,但普遍认为负极活性物质的相转变不会造成电池的容量衰减。 注:LiCoO2 和锂镍氧化物电极也可观察到相变,但与容量损失关系不大38。LiyNiO2 电极

20、通常在 y=0.3 和 0.9 之间循环,而 LiyCoO2 在 y=0.5 和 1.0 之间循环,可避免循环过程51 锂电池网专业的锂电池商务平台 中明显相变。 2、正极溶解影响正极材料溶解的因素有: 3、正极活性物质的结构缺陷LiMn2O4 和 LiNi2O4 结构中氧原子缺陷能削弱金属原子与氧原子之间的键能,从而导致锰和镍的溶解。溶解在电解液中的 Mn2+和 Ni2+,最终会以单质形式在负极上沉积,不仅使正极活性物质消耗,而且堵塞负极上的微孔,使锂在负极嵌入和脱出困难,造成容量损失。据文献报道,正极 LiMn2O4 中的锰溶解进入电解液后,有 25%的 Mn2+沉积在负极表面,使用高纯度

21、的 LiFP6 和低比表面的 LiMn2O4 可以减少 Mn2+的溶解。充电电势过高;正极材料中炭黑的含量电解液在炭黑表面氧化产生的具有催化性能的物质使金属离子溶解速率增加,因此对正极材料溶解产生不良的影响。 4、催化氧化还原Robertson 等认为,催化氧化还原导致锰从 LiMn2O4 正极材料中脱出,生成 Li2MnO3 和Li2Mn4O9。其中 Li2MnO3 呈电化学惰性,Li2Mn4O9 在 4v 附近无充放电容量,会导致不可逆容量损失。此外,Mn3+的歧化溶解形成了缺阳离子型的尖晶石相,使晶格受到破坏并堵塞 Li+扩散通道。 但是长期以来,尖晶石电极以何种机理溶解一直是有争议的。

22、较为经典的是 Hunter 所提出的通过歧化反应进行溶解的机理,总反应如下:4H+2LiMn3+Mn4+O43-MnO2+Mn2+2Li+2H2O (2)这是一个由于酸的存在而导致尖晶石的溶解过程。该机理的实质是 Mn3+氧化状态不稳定,发生歧化反应而形成 Mn2+和 Mn4+。Mn2+既可以进入溶液中,在负极上沉积为 Mn(s),也可以和 Li+一起与电解液的氧化产物反应,在电极表面形成含有锂和锰的钝化膜。这两种情况都会增大电池内阻,导致容量损失。在完全放电状态下,锂锰氧化物是三价锰占总锰量一半的尖晶石 LiMn2O4。三价锰在酸性条件下发生岐化反应:Mn3+(固体)Mn2+( 溶解)+Mn

23、4+(固体)酸来自于电解质与电解液中杂质水的作用:LiPF6+H2OPOF3+2HF+LiF Inoue 认为,高温下 LiPF6 的分解产物对锰的腐蚀溶解造成了 LiMn2O4 晶格缺陷,结构无序化使得 Li+扩散受阻。他们排除了 Mn2+在负极上沉积而对 SEI 膜造成的破坏、及其对电池性能造成的影响。 认为不论 Mn 的溶解是如何发生的,重要的是其间伴随着质子化的过程,这才是容量衰减的原因所在。 HF 导致的锰的溶解是造成 LiMn2O4 容量衰减的直接原因。含 F 电解液本身含有的 HF 杂质、溶剂发生氧化产生的质子与 F 化合形成的 HF、以及电液中的水分杂质或电极材料吸附的水造成电

24、解质分解产生的 HF 造成了尖晶石的溶解。值得一提的是,LiMn2O4 对电解质的分解反应具有催化作用,从而使锰的溶解反应具有自催化性。锰的溶解反应是动力学控制的,40以上溶解速度加快,且温度越高,锰的溶解损失就越严重。 然而锰溶解所造成的直接容量损失只占不可逆容量损失的一小部分。显然必定有锰溶解51 锂电池网专业的锂电池商务平台 以外的其它原因:即随着锰的溶解,材料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但结构如何变化,锰溶解的机理怎样,目前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Pasquier 的研究证明, LiMn2O4 在电解液中高温贮存后除表面形成钝化膜外,材料颗粒的核心部分形成了具有低电化学活性的部分质子化的 -HzM

25、n2-xO4 相,导致 Li+嵌/ 脱反应活性降低及容量下降。 Wen 也指出高压区的容量衰减是由于 Mn 的溶解,电极材料逐渐转化为具有低压特性的缺陷尖晶石相LixMn4O9。Blyr 研究了 Li1.05Mn2O4 的锂锰尖晶石在 55电解液中放电态贮存时的容量衰减问题,指出离子交换反应导致锰的溶解并形成低电位的缺陷尖晶石相。Xia 认为,室温下循环过程中的容量衰减仅发生在高电位区,在该区共存的两相在 Li+嵌/ 脱过程中通过MnO 的损失转变成稳定的单相结构(LiMn2-xO4-x) ,这一结构变化构成容量损失的主要部分;而在高温下循环时容量损失则主要发生在高电位区,该区内两相结构更有效

26、地转变成稳定的单相结构,且同时在整个 4V 区发生 Mn2O3 的直接溶解。其中,结构变化仍然是导致容量衰减的主要因素。 锂钴氧化物的溶解也有报道,钴在电解液中的溶解量取决于锂钴氧化物合成时的热处理条件。 LiCo2O4 锂离子电池充电电压超过 4.2V 时,容量损失与在负极检测到的钴含量直接相关,并且充电截止电流电压越高,钴溶解的速率越大。另外,容量损失(或钴的溶解) 与合成活性物质的热处理温度有关。 五、集流体铜和铝分别是负极和正极集流体最常用的材料。集流体腐蚀与电解液有关,在 LiPF6-EC/DMC 电解液中,电压为 4.2V(vs.Li/Li+)即可腐蚀铝箔;而在 LiBF4-EC/

27、DMC 及 LiClF4-EC/DMC 中,低于 4.9V 的电压均不能腐蚀铝箔,这是因为 LiPF6 易生成 HF。 1、铝箔铝箔无论是在空气中还是在电解液中都比较容易在表面形成氧化物膜,同时,集流体表面全面腐蚀和局部腐蚀(如点蚀)以及粘附性差等原因都会使得电极反应阻力增大,电池内阻增加,导致容量损失和放电效率降低。2、chen 等应用阻抗谱,光电子能谱,俄歇技术等研究了铝在 PC/DEC 和 EC/DMC 电解液中的孔蚀。他们认为,经铬酸盐处理后在铝集流体表面形成的包覆层对其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J. Electrochem. Soc,1999, 146(4):1310-1317】通过添加

28、氟化物可以明显抑制铝的腐蚀过程(Solid State Sciences, 2002, 4: 1385-1394)2、铜箔铜集流体在使用过程中腐蚀生成一层绝缘腐蚀产物膜。致使电池内阻增大,循环过程中放电效率下降,造成容量损失。当过放电时,铜箔会发生如下反应: CuCu e- 所产生的 Cu(I)在充电时会以金属铜的形式结晶沉积在负极表面上,形成铜枝晶,极易穿透隔膜造成短路甚至出现爆炸。特别注意的是在选择负极极片时绝对不允许有掉料露铜的极片存在,否则在露铜处极片容易生成枝晶损坏电池。防止铜集流体溶解最好是放电电压应不低于 2.5V。为了减少这些原因造成的影响,从市场上购得的集流体最好进行预处理(酸碱浸蚀、耐腐蚀包覆、导电包覆等) ,以提高耐腐蚀性与粘附性能。因为集流体表面粘附力太小,电极局部可能会与集流体分开,增加了极化作用,对容量有很大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