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鹃枝上杜鹃啼一、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杜鹃的有关知识,感知悠久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 2.揣摩作者在貌似纯知识性的介绍中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深情。 二、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作者是如何以所谓“东拉西扯”的语言形式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思想 感情的。 三、 教学设想: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杜鹃被诗人词客称为“天地间愁种子”,而在作者的心目中,杜鹃是一种益鸟,杜鹃的啼叫不乏愉悦之声,说它啼声哀切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因此,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要紧紧把握住本文的感情基调,努力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1、学生自读为主,教师指导点拨。2、加强思维拓展,进行阅读迁移。3、进行课外练笔。四、 课时安排:一
2、课时五、 教学过程1、导入课文,提出教学目标。2、 朗读欣赏,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大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3、揣摩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中心。5、延伸思考。6、小结。一、 导语: 夏去秋来,转眼之间我们又迎来了一个金灿灿的秋天,的确,秋高气爽,秋天是一个明媚的季节,也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可是在中国,历来就有文士悲秋的说法,正所谓“自古逢秋悲寂廖” 。在古代,秋士就是指那些失意落魄的文人。所以古代文学作品中,秋总是与落叶、孤雁、古道、西风、瘦马这样一些悲愁的意象连用,久而久之,秋也就不自觉地成了悲愁的代名词。其实像这种现象还有多,比如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将课文杜鹃枝上杜鹃啼中的杜鹃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现在先
3、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十四页,我们开始学习今天的新课。二、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学生齐声回答)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渎课文,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主要围绕这两点展开。整体感知什么?要感知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在揣摩重点语句的过程中,了解作者的情感。 (展示教学目标)三、 解题:文中提到“花鸟同名,最为难得” ,确实如此。大家可以设想一下,“杜鹃枝上杜鹃啼”会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展示花鸟图片,可由学生自由想象) 四、 之前大家已经充分预习过这篇文章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整体感知一下,本文主要写了什么?明确:主要表现了古人、西方人、作者对杜鹃鸟啼的不同理解。1、 我们先从作者谈起,从标题和作者
4、的姓名看来,都与杜鹃有关。用文中的第一句话来说就是“鸟类中和我最有缘的,要算是杜鹃了。 ”为何这样说?要求用自己概括的语言来回答.明确:因创作“哀情小说” ,偶据前人诗句取笔名“瘦鹃” (含意是“我是一只哀啼的瘦弱杜鹃” ) ,且因著述广传,沿出至今,倒成了正式的名号。2、 为何要以“瘦鹃”为笔名呢?明确:因为习惯上认为杜鹃惯作悲啼,甚至啼出血来,从前的诗人词客称之为“天地间愁种子” ,鹃啼而瘦,其哀可知,作者当时正在创作哀情小说,以“瘦鹃”为笔名,十分妥帖。 (展示幻灯片别号的研究 )3、 看来作者深知杜鹃在传统文人词客心目中的印象了。诗人词客称之为“天地间愁种子” ,那文章中有无支持这一说
5、法的依据。明确:望帝啼鹃的神话、宋代范仲淹诗、康伯可满江红词、李时珍的介绍;古人关于杜鹃不仅有神话,而且有诗有词。总的来说,古人把杜鹃定位于一种悲鸟,是一种“悲愁”的象征,正如鸽子象征吉祥和平,喜鹊象征吉祥,乌鸦预示着灾祸,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内涵。 (展示幻灯片)4、 那么,西方人对“杜鹃”的态度是什么?明确:小杜鹃 、杜鹃钟,给人欢快愉悦的感觉。 (展示小杜鹃的歌词,播放小杜鹃 )5、 作者在文中是否仍把“杜鹃”定位于一种悲鸟呢?请找出体现作者思想情感的句子,加以揣摩。明确: 1)可是波兰有支名歌小杜鹃,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 2)往年亡友马孟容兄给我画杜鹃和杜鹃花,
6、题诗也有“诉尽春愁春不管,杜鹃枝上杜鹃啼”之句,句虽平凡,我却觉得别有情味。 3)看它帮助田家兴农事,食虫蠹,分明是一头益鸟,它的啼声哀切,也许是出于至诚,。 4)大概四川的杜鹃到了苏州,也变此腔,懒得说普通话了。 5)我以为杜鹃声并不悲哀,为什么古人听了要心酸,要断肠,多半是一种心理作用了吧。 明确:引述有关杜鹃的文字的主要作用是:借物喻人。杜鹃的一悲一乐,表达的都是作者的感情。 (1)作者用“可是”一转,看似不经意,却对有关杜鹃的古代传说表示了小小的否定。 “料想它定然是一片欢愉之声,悦耳动听”,表明作者希望杜鹃也能啼出欢愉之声的思想,体现了作者热爱杜鹃之情。 (2)表面交代题目来历,还有
7、让人觉得那杜鹃的啼声怕也不仅仅是哀鸣了吧。作者从容地一点一点地为否定古代有关杜鹃的传说作铺垫。 (3)介绍杜鹃分明是一头益鸟,既是替杜鹃说话,又增添了读者的见识,同时也对杜鹃的鸣声的哀切作了合理的解释。隐含着作者认为古代传说并不确切的看法。 (4)看似幽默的句子,显示了作者随和风趣的文风,委婉地道出了对杜鹃啼声含义的不赞成,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杜鹃的喜爱之情。(5)表明作者的看法,杜鹃就是杜鹃,无所谓高兴,也无所谓悲伤,一切悲喜都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表明了作者既尊重传统文化,又不以自己的观点强予于人的谦和态度。重点分析最后一句话:思考: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明确:杜鹃就是杜鹃,无所谓高兴,也无所谓悲伤
8、,一切悲伤都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其实,在文中,杜鹃只是一个媒介,一方面作者对杜鹃的传说寓意并不十分反对,但又不十分赞同,而是有自己的理解,那就是,他希望能从杜鹃的啼叫声中找出特殊内涵,想寄寓杜鹃一种愉悦之情。 (求异思维)综观全文结构,看似飘荡随意,很有几分“东拉西扯”意味,然而读至最后,作者心中的意思也表现得十分鲜明。散文的形散神聚,在这里体现得十分分明,只是表达得委婉含蓄,绝不咄咄逼人。这也是散文与论文的区别所在。作者并不计较谁是谁非,并不“惟我正确” ,仅是在达一己之意,抒个人之情而已。正确孰属,在作者的心中并不重要,他看重的是自己心中之情的抒写。文章结构飘忽而内存其序,篇幅虽短而涵蕴丰盈
9、;容含知识丰富却又要言不烦,让人既有知识上的收益,也让人体会到了作者潜在流淌的个人情感。但这情感又把持有度,谦和柔婉,并不强予而能细润读者心田。至于涉笔成趣,那是显现了作者语言功力根基的雄厚;文风委婉、平实而使人绝不产生强抑感,读文章如轻凉微风拂面,享有一种柔静中的美感。文章有益而耐读。6、 课文理解我们暂告一段落。我们可以将以上的文章内容分析归纳为两个字:“入境” 。“入境”不是阅读理解的最终目的,它只是登峰的第一步。人们登山,只能上去,不算成功,只有还能下得山来,方为真正胜利。读书也是如此,既要入境,又要出境。下面,我们进行第二步:延伸思考出境(板书)。请大家讨论一个问题:作者的“心理作用
10、”一说可以用于其他事物吗?(自由讨论)五、 拓展思维阅读:杜鹃 郭沫若杜鹃,敝同乡的魂,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恐怕任何鸟都比不上。我们一提起杜鹃,心头眼底便好象有说不尽的诗意。它本身不用说,已经是望帝的化身了。有时又被认为薄命的佳人,忧国的志士;声是满腹乡思,血是遍山踯躅;可怜,哀婉,纯洁,至诚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了爱的象征。这爱的象征似乎已经成为了民族的象征。而且,这种感情还超越了民族的范围,东方诸国大都受到了感染。例如日本,杜鹃在文学上所占的地位,并不亚于中国。然而,这实在是名实不符的一个最大的例证。杜鹃是一种灰黑色的鸟,毛羽并不美,它的习性专横而残忍。杜鹃是不营巢的,也不孵卵哺雏。到了生殖季
11、节,产卵在莺巢中,让莺替它孵卵哺雏。雏鹃比雏莺大,到将长成时,甚至比母莺还大。雏鹃孵化出来之后,每将莺雏挤出巢外,任它啼饥号寒而死,它自己独霸着母莺的哺育。莺受鹃欺而不自知,辛辛苦苦地哺育着比自己还大的鹃雏;真是一件令人不平、令人流泪的情景。想到了这些实际,便觉得杜鹃这种鸟大可以作为欺世盗名者的标本了。然而,杜鹃不能任其咎。杜鹃就只是杜鹃,它并不曾要求人把它认为佳人、志士。人的智慧和莺也相差不远,全凭主观意象而不顾实际,这样的例证多的是。因此,过去和现在都有无数的人面杜鹃被人哺育着。将来会怎样呢?莺虽然不能解答这个问题,人是应该解答而且能够解答的。思考下列问题:1、 作者认为杜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2、 此文和上文都提到了评价杜鹃的原则和标准问题,试将二文的原则进行对比:周文评价杜鹃的原则是什么?郭文评价杜鹃的原则是什么?六、 口头作文训练:介绍某种花鸟虫鱼,或借某种花鸟虫鱼抒发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