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教育局长眼中的美国教育.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521380 上传时间:2019-06-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个中国教育局长眼中的美国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一个中国教育局长眼中的美国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一个中国教育局长眼中的美国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一个中国教育局长眼中的美国教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一个中国教育局长眼中的美国教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一个中国教育局长眼中的美国教育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 李希贵编者按 据报道,上世纪 70 年代,我国曾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等教育。回国后,考察团写了一份 3 万字的报告,在 见闻录都分有四段文字:学生无论品德优劣高低,无不趾高气 扬, 铸躇满志,大有“我因我之为我而不同凡响”的意味。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加减法 还在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他们眼里,让地球掉个个儿好像都易如反掌似的。重音体美,轻数理化。无论走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茶,而数理化则乏人问津。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 挤眉弄眼,或 谈天说地,或饶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结

2、论是类国的基础教育巳病入膏肓。可以 预言,再 过 20 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并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然而,二十多年过去了,仅仅在 1979 年到 1999 年的 20 年 间,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育了 43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 197 位知识型亿万富翁。这次预言为何“失误” ?我们认为,这很在程度上源于 观察者们仅看到了美国教育中有形的 东西,却没有参透它们背后所隐藏的思维和观念、 态度和价值观。这些看似抽象的东西,并不像教学模式、班级授课制那样,可以被简单地移植,却是一国教育的本真所在。要领悟这些“木真” ,不仅需要一双慧眼,更需要一 颗善于思考、善于关注的心灵,尤其

3、是在今人热衷于照搬、照抄西方教育的 现成经验时, 这样的观 照就显得更加重要。否则,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就成了教育界的“买椟还珠”。善待功利心与一些美国的学生和家长讨论社区服务的动力时,他们神情自若、表不掩饰地说,一位中学生如果没有社区服务的经历,是不可能被大学录取的;为了上大学,就必须坚持为别人服务,做足大学所要求的义工时间。在国内,一直不明白美目的孩子为什么那么愿意做“义工”,听一些访美归来的朋友分析起来,往住都把原因归结为西方人的素质。到今天才明白,美国的孩子最初做“义工”其实也大都是因为功利之心。只是通过一次次的“义工”活动,使他们有了直接的刻骨铭心的愉悦体验,这才慢慢地感受到了为他人

4、服务的快乐,逐步形成服务他人的习惯。原来如此!美国人行动的原动力,也并不像我们原来想象的那么高尚,只是他们最后提到的结果高尚罢了。长期以来,讲求功利,在有些人看来,基本可以和“损人利己”相提并论。因此,国富论出现之前,人们认为利已心与撒旦同义,以为那是直通地狱的单程车票。可是,亚当斯密在这个时候却高高地举起了他的手,发表了不同的看法,他鲜明地提出,只有利已心才能让人们成为有钱的人,才能将国家推向富强。讲求功利,不但不是罪过,反而应该正大光明地登堂入室。是呀,仔细想来,功利之心其实是致富的根源,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动力。因为比尔盖茨追求微软的绝对利益,全世界的人才有了越来越好用的视窗系统;因为福特、

5、丰田要争夺汽车市场,我们才源源不断地用上了日新月异的新款汽车。利用好功利之心,让它造福人类,求得高尚的阳光和空气,又有什么不好?在教育部历次论证高考方案的座谈会上,我们总是会遇到几位对高考的“功利性”不屑一顾的专家。他们认为,中学生、中学教师、中学校长,还有中学生的家长们实在是太功利了,太过于看重高考分数了。所以,这些人对目前高考录取只看分数的方案所造成的利弊处之泰然。而对于考生、家长和老师如此重视分数的现象不能理解,公开声称,要“把人们的功利之心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让家长和师生们不要太看重上什么大学。据说还有一个省的领导同志在批判了分数的危害之后,甚至有点气急败坏地批评一些家长为什么不把自

6、己的孩子送到职业学校。呜呼!你的方案是如此重视分数,以至于差一分都不能录取,把分数的功利价值强调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你还有什么理由去反对别人重视分数?而且,有心的人们还发现,即使那位“很高尚“的省级领导在家里同样也很重视自己孩子的分数,也并没有让自己的孩子放弃上大学的努力。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用好人们的功利之心,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案,让人们在各自追求自我功利的同时,实现社会高尚的追求。这是一种科学的态度,也是一种坦诚的态度。唯此,我们才能理清问题之所在,也才能平心静气地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一个民族来说,把功利之心坦然地暴露在阳光之下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倒是那些不屑于谈论“功利”的人们,

7、其实很容易成为前进道路上的羁绊。最崇拜的人就在身边在沃特福德高级中学的餐厅里和孩子们一同用餐,顺便给 10 位五年级的孩子发了一张调查问卷,其中的一个项目就是希望他们写出自己崇拜的人来。结果,孩子们崇拜的对象叫我十分失望。因为,在所有的问卷中。没有一名学生崇拜华盛顿、林肯或者比尔,盖茨这样一些连中国的孩子都崇拜的伟人们,他们崇拜的反而大都是他们的爸爸妈妈、哥哥姐姐,还有两位学生崇拜的则是他们最要好的同学、朋友。10 位孩子竟没有一位崇拜伟人。记得在国内也曾经搞过一些同样的调查。结果发现,我们的孩子所崇拜的几乎全是轰轰烈烈的人物,极少一些崇拜老师或者爸爸妈妈的孩子,一经发现,便遭到同伴们的讥笑。

8、为什么?因为,我们从小便给孩子树立了一些我们自己也不曾实现过的目标,把一些虚无缥缈的理想装进于他们幼稚的大脑。我们的教育总是把目标定在天上,却并不怎么注意脚下该怎么走。我们总喜欢把伟人们塑造为没有缺点的“神灵“,我们希望成为伟人的多,我们希望轰轰烈烈的多,我们做不了小事。什么时候,能让我们的孩子崇尚平凡?什么时候,能让我们的孩子从不屑于平凡中真正走出来了?没有别的办法,只有从我们的教育开始。我曾经在一个班做过一项调查,让全班所有同学写一下身边同伴闪光的细节。结果,得到的几乎全是大而无当的空话,没有人还记得有谁做过什么让他感动或诸能够留住记忆里的事情。其实,并不是没人做过什么,而是我们的孩子早就

9、没有了发现的眼睛,他们并不在乎身边的人在做什么,反而更加关注的是明星、“大腕”和“超女”。我们必须在家庭里塑造感恩的灵魂,在校园里播撒互敬的种子;我们必须擦亮孩子们一双双眼睛,让他们看到身边的善良、美好与崇高;我们必须雕塑孩子们脚踏实地的品格,让他们从平凡里寻找伟大。感受母爱,珍重父爱,小心地呵护好身边的每一次感动,这就是人生,这就是真实而丰硕的人生。当孩子们以感恩的心对待身边的平凡,当孩子们以崇敬的心打量周围的世界时,也许,世界会变得更加真实,也更加美好。避免三六九等大使馆二等秘书方先生在美国考驾驶执照的经历,给我很深的启发。方先生告诉我。在美国考驾照 80 分就可以合格,所以,当你在计算机

10、上完成了 80 分的时候,计算机就自动关闭。你即使希望考个满分都没有机会。原来,美国人不想让大家活得太累,不会把考驾照的人们分成个三六九等。在学校里,美国人也从来不评三好学生、优秀干部。其实,他们班级里根本没有学生干部,班里所有的班务,分给所有的学生,而且定期轮换。在哥伦比亚大学附属学校的三年级二班教室里,挂着一张这样的分工表:作业分发比尔;图书角管理约翰;教学助理汤姆;供应经理亚历山大;邮政员以马内利17 位同学,每人有每人的责任。在美国人的课堂里,许多时候是以小组的方式展开学习活动的,可是,小组里却没有固定的“组长“;召集人也是定期轮换的,而且,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全有自己的头衔:记录员、

11、提问者、资料管理员,等等。即使是这些一般性的头衔,也是分阶段戴在不同的人头上。总之,他们所采取的一切措施,都是为了确保孩子们的平等,给他们同样的机会,不仅使他们能够在形式上平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些形式,锻造他们骨子里的平等意识,为美利坚的共和奠定万古长青的基石。我想起了 10 年前在一所初中担任助理班主任时遇到的那个撼人心魄的故事。一位从幼儿园就开始一直担任班长的孩子,在初二的一次班上选举中落选后,竟找不到了自我,以至于很长时间在班级里扮演着一个尴尬的角色。用老师和家长的话说就是,他从来不会当群众,他只能做班干部,而且必须当班长。是什么让我们培养了这样一些不会当群众的孩子?长期以来。我们一

12、直把孩子们分成三六九等,他们已经习惯了在“上流社会“生活,习惯于“管理“别人,一旦处于被别人管理的处境,便手足无措起来。想一想,这实在太可怕了!可是,生活中,我们还在强化着这些已经给我们带来不良后果的东西。媒体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在一些学校里,竟然依据学生学费的高低把校服分成两种不同的颜色,义务教育阶段的实验班则完全是重点班的代名词,就连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关注度,也已经让学生明显地感觉到他们地位的不同。在一次学生座谈会上,有位学生竟然不经意地把自己称为“平民学生“,叫我们在座同。叫我们在座的老师们既尴尬又心酸。后来我们才知道,上初中都快两年了。还没有老师在课堂上主动提问过他。不要让孩子带着“等

13、第“进人社会,不能让孩子用等级观念去审视社会,我们的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什么要孩子们都在课间挤厕所?在美国的学校,课间基本是 5 分钟,还有的学校是 3 分钟。确定课间时间的长短,依据的是教室之间相隔的距离,只要学生能够有足够的时间跑到下一个教室即可。在沃特福德高级中学,校长甚至很认真地告诉我,因为他们把课间缩短了 1 分钟。胖孩子们的体重就平均减轻了 l 磅。其实,我关心的不是孩子们是不是减轻了体重,我更关心的是另一个问题,因为他们从初中就开始走班上课,不同的学科要到不同的学科教室上课去,我担心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孩子们既要跑教室,又要去厕所,时间够用吗?校长却以异样的目光看着我,然后很疑

14、惑地反问:“为什么要孩子们一定在课间去挤厕所?”原来,在美国的任何学校里,不管是什么时候,当然包括上课时间,只要需要,学生随时可以不需任何人的批准就可以到厕所去,他们甚至认为,这是人权的一部分。原来是这样!接下来,校长问起了中国学校的情况。当得知中国的学生都是统一在课间才能到厕所的时侯,他像是在听一个古老的神话,似信非信。过了一会儿,见我很认真地重复了一遍,他才问了一句:如果大家都在课间去,厕所不就太紧张了吗?是呀,学校的厕所早就紧张了几十年了,校园里的人们早就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为了使课间不至于太拥挤,一些财大气粗的学校不是正在研究建设越来越宽敞的超豪华厕所吗?我们为什么不能改变一下思路,

15、放开学生上厕所的时间呢?同样的问题还有许多,臂如,迟到了为什么要喊报告,他自己迟到不说,还要用一声“报吉“去干扰其他同学的学习吗?还有,课堂上发言的时候为什么要站起来?那样不是暗示孩子们尽可能少发言吗?还有,我们为什么要全校几千人一同上课间操?为什么要让有着不同体育爱好的学生,做一样的体操?而且,从效率的角度来说,4 分钟的课间操锻炼,我们却用掉了 8 分钟的集合时间。这样的“为什么”在我们的校园里其实还有许多,只是我们已经熟视无睹了,像一堆很久远的历史垃圾,人们早已将它视作古迹文物。只有当某一天,有人跟我们较起真来,一定要弄清事情真伪的时候,大家才开始一惊一乍地陷入沉思。多问一问自已吧,长期

16、在校园里的老师、校长。“你不要对她说NO!”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华人女教授向我诉说了家里的一场文化之争围绕着照看她那一岁半的女儿而发生的矛盾纠葛。她的丈夫是一位美国白人,而他们请的保姆则是一位不懂英语的上海人,这下问题就来了。一直以来,丈夫就对保姆照看孩子的方法存有看法,今天终于对着保姆比划起来。在他看来,保姆总是在限制孩子,孩子的自主行动处处受到保姆的阻止。他认为,不能随意对孩子说“不”,在这个幼小的年龄,如果对她过多地设置一些障碍,就会扼杀她的创造精神和自主意识。而保姆则十分委屈,她认为自己应该对孩子的安全负责,处处都要小心呵护,不敢有丝毫马虎,不想反而出力不讨好。女教授夹在东西方文化之间,

17、面对不同肤色的脸色,左右为难。我曾领教过那位白人丈夫照看孩子的功夫。有一天,这位先生带着年历己的宝贝女儿来到我的住处,任由那个一岁半的小公主在我那两室一厅里搞起了“大搜查”,把所有的房间全都搞得乱七八槽。连冰箱、微波炉都弄了个稀里哗啦。最后,当小家伙跑到厕所里要喝马桶里的水时,爸爸这才和颜悦色地与孩子商量换一种玩法教孩子爬椅子。孩子很高兴,因为在家里,保姆害伯摔伤孩子,从来不允许她爬椅子。这下好了,有爸爸撑腰,子是,她把椅子搞得在地板上吱吱乱叫。任由孩子怎么折腾,爸爸统统不加干涉,他的任务只有一项,就是在女儿爬椅子时,确保椅子本身不倒,至于孩子会不会自己倒了,他反倒不怎么在乎。在他看来,在孩子

18、的成长过程中,必须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地学习,你不给他这样的机会,最终他就不会有这样的本领。如果我们一味地对孩子说“No”,那么,孩子对一切都只能缩手缩脚,最终形成不良的性格。想一想我们的一些家长吧,他们总是埋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可是,仔细想想,如果我们的孩子事事顺从家长的要求,那就只有做一个木偶了。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可以说是多如牛毛,这“不准“,那“不行“,那孩子到底可以干什么?我们当家长的,留给孩子的空间太小了。其实。不只是家长,就是我们学校里制定的规章制度,也大都是以“不准“开头;在单位里,我们对员工说得最多的也常常是“不能“怎么做;翻一翻上边下发给我们的文件吧,一年下来,有多少不是枷锁和镣铐

19、?在这样的文化下,开拓进取成了标签,锐意改革也不过是唬人的旗号罢了。悲哉!一生中,我们遇到说“不”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人生规划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新的高中课程方案中,增加了一项培养学生人生规划能力的目标,可别小看这个小小的变化它其实是对我们教育的重大挑战。到曼哈顿的一位朋友家作客,刚好他那上初中的女儿 Anna 在家。很自然地,我与 Anna 聊起了她未来的选择,她非常明确地告诉我将来她希望学医,而且希望学儿科。初中生就把自己的未来想得这么清楚!我有点惊异,其实,打开我在康狄尼格州一所小学搞的调查问卷,同样令人吃惊: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未来的选择已经非常清晰。我记得一位小学生在回答职业选择的时候说,大

20、学毕业后,他首先要到日本开发游戏,然后从事机器人研制,因为,他不仅喜欢这项工作。而且认为自己也有这方面的天赋。而另一位小学生则希望上麻省理工学院学工程学。他们自信而执著的眼神,向你传递着令人羡慕的理想。在国内,因为工作关系我也经常地向孩子们了解他们的未来选择,可是,每次面对的总是令人失望的眼神。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发现我们的学生不仅对自己的未来十分茫然,就是对眼前的自己到底有什么特长,也浑然无知。每年一度的高考志愿填报,每一位高三学生的一句“随便” ,更是难为了家长和老师,因为,自己将来要干什么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孩子不知道!其实,这怨不得我们的孩子。因为,我们没有给他们提供可以了解社会、可以选择理

21、想的机会。尽管我们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批了个体无完肤,可奇怪的是,嘴上的批判换来的却是“心向往之“,我们并没有真正领悟个中的危害,并没有从心底拒绝、排斥。想一想,一个不了解社会、不了解职业的人怎么可能选择、判断职业?在美国,人们普遍重视孩子们对社会的了解;每个学生做义工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曾经认识一位马里兰大学教育学院的博士生陈博瑞(Brecken Chinn)小姐,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后,在哈佛读完硕士又到北京外交学院教过一年国际关系。陈小姐告诉我,她从 12 岁就开始了她的打工生涯,到今年 32 岁了长长短短已经换了近 50 份工作。第一次是到她邻居家,一个韩国餐馆的老板家去做

22、家教,当时她 12 岁去教老板家的一个 10 岁、一个8 岁的孩子学英语,每小时可以获得两美元。到 18 岁,她竞跑到众议院去谋得一份议员秘书的工作,这对她非常重要,因为她从中学到了好多在校园里学不到的东西。她告诉我们在美国,必须不断地选择不断地学习,而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也是不自觉地审视自我,为自己不断定位的过程。在牛顿北高中,有一间特别的职业生涯中心,外厅里是几排书架,很大一部分图书是各个大学基本情况的介绍,也有一部分是关于职业介绍的。与外厅相连的则是几个小房间,这是咨询师们专门用来与学生谈话的地方。我们去的时候,刚好一位学生正在与老师探讨如何在暑期找一份临时工作,而旁边的另一间咨询室里,一

23、一位女孩子正在为高三选什么样的 AP 课程(AP 是 Advanced Placement 的缩写,AP 课程即是提供优秀高中生选修大学学分课程。编者注)与老师交流,而 AP 课程的选择实际上就是她大学选报专业的基础,也是未来职业的选择。在沃特福德高中,学校的责任声明指出:“沃特福德中学作为学生、家长、教师和社区的伙伴其责任就是保证所有学生获得成为终身学习者和有责任的公民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培养终身学习者和有责任的公民,显然是沃特福德高中的培养目标。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学校领导介绍学校时又进一步得到具体的阐述:学校一赢致力于全国性的高中标准与个人发展关系的恰当处理。教育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教育的

24、责任是引导学生往大看、往上看、往前看,学校应该每一个孩子做好整体安排,让学生走上社会时感到:我已经准备好了。在整个高中阶段,学校应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明确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学会自主做出职业和人生选择。沃特福德高中的中央办公室(指导办公室) 是负责职业规划和就学指导的常设机构。这一工作的领导、组织与协调,由学校主管、主管助理、人事和特服主任等 3 人负责;还有指导主任和教师 5 人,秘书 1 人。指导人员有非常明确的指导责任:实施本校的发展指导计划, “通过专业开发和与同样致力于这个计划的同事合作,指导办公室在沃特福德高中实施这个计划的同时也在丰富和发展这个计划。 ”指导目标

25、具体表述如下:目标一:学生将达到与年龄和能力相适应的智力发展,包括审美情感、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和求知欲。目标二:学生将发展对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尊敬。目标三:学生将进入发展非教条的道德和伦理价值的过程。目标四:学生将学会有效地与别人交往。目标五:学生将通过激励和对成就的自豪形成积极的自我印象和对人格魅力的感觉。从很小的时候,美国人就开始让孩子在体验中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未来,而他们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也正是为自己的职业做准备,更是为自己的人生做准备。想想我们的教育,每一个学段的学习只是进入下一个学段更好学校的“敲门砖” 。如果仅此而已,我们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些。大制度与小规矩在终身教授评审委员会年

26、度会议上,又一批教授面临着新的选择,要么被认定为终身教职,要么不被认可在学年结束的时候“走人“。终身教授评选、审定时,评审委员要公开表明自己的观点而且要记名投票。大家怎么敢于这样?因为学院有规矩,如果有谁把评审过程的事情透露出一个字,那么你立即“走人“,没有商量的余地,这样才保证了信息的可靠性,才没有人担心自己的观点被别人披露。大规矩管着小规矩,有了大规矩小规矩就没有什么办不好的。有了聘任制,其他制度的执行就变得十分自然了。在国内为什么许多事情听上去很好,就是没法操作,实行不下去呢?这其实是应了人们那句老话 “经“是好“经” ,容易被小和尚念歪了。再如教师的推荐信,这也是美国大学录取新生特别重

27、视的,但在国内也同样面临着诚信的考验。一些教师什么溢美之词都敢写,可到头来,谁也对他无可奈何。人事制度是铁板一块,冰河里怎么可能长出荷花、牡丹?在我们的中小学,大家常常为“大锅饭“所苦恼, “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孬干好一个样”的机制,难以保障学校的活力。其实,在西方国家的学校这种“大锅饭”的分配制度也同样存在,可是,学校的活力却经久不衰因为每一个应聘者都是自愿找上门领薪水的,从没有谁一定要把他“绑”在这里,双向约定的责任和义务非常清楚,如果有谁无视这些而试图当一当南郭先生,恐怕于人于己都耽误不起。大制度下,谁都可以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你自己选择了,你就没有多少理由不去尽心干好,或者说,你不喜欢

28、这份工作也没有谁挡着你去做出新的选择,这样一来,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在现有的岗位尽心尽力?所以,有了这样一个大制度,美国的管理者们完全可以变得宽容一些。而一到我们的学校,事情就变了。因为用人体制僵化陈腐,死水一潭害得我们不得不在一些细枝末节上挖空心思地搞一些“伤筋动骨”的改革,对教师的考核要“量化打分” ,几乎什么都折算成了分数,工资薪酬要算完了课时算成绩,把本来没法衡量的东西非要弄出个“子丑寅卯” ,一路下来,免不了“按倒葫芦起了瓢” ,根上早就出了问题,只开花不结果的毛病也就在所难免了。记得在教育部参加高考方案论证时曾经遇到的尴尬,当我们提出把大学招生录取的权力交还给大学的时候,偏偏就有在座的

29、几位大学校长首先反对,他们的理由很简单,他们“要不起“这个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力。很明显,一位由大学以外的权力机构任命的校长,是难以办出一所具有独立精神的大学的,而一所没有独立精神的大学,更是难以抵挡来自社会购买权力的大潮的,校的权力并非来自学校,我们有什么理由一定要他义无反顾地对学校负责?于是,本该由大学各自独有的录取权全部收起来,本该对不同的专业制定的各不相同的录取标准也只好暂且不谈,全国水平高低不等的大学、千差万别的专业,却只能由同一个考试机构用同一个标准为大学录取学生。他们依据的标准,除了分数,还是分数,什么综合素质,什么多元智能,通通抛到九霄云外了。这种价值判断传递到社会,再由社会、家长

30、转换成巨大的压力传递到中小学校,于是乎,校园里的“分数命根”理论大行其道。于是乎,教育官员们无奈:“三十多个减负的文件管不了一个中小学生的负担过重。“于是乎,教育这项事关民族明天的千秋伟业成了家长们实现家庭目标的跳板。环环相扣的“死结“竟来自我们自己留下来的人事制度的锁链,大制度之下小规矩难免无可奈何。沉痛之下,人们在思考:根深蒂固的人事制度堡垒何时才能被攻破?作业与“目中有人 的教育波士顿学区是在学前的一套作业中让孩子认识时间的。但是,与我们不同的是,他们把认识时间放在了一个较长的时间段里进行,而且是与孩子们的生活情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认识时间的作业总共在作业簿中出现了十次,第一次的三个钟

31、表标注的时间分别为上午 7 时、下午 4 时和晚上 10 时,与之相对应的是起床、踢球和就寝三个生活情节,作业要求孩子把相应的生活与时间连线:第二次标注的时间则是上午 8 时、中午 12 时和下午 3时相应的生活情节则是坐校车、用餐和请爸爸讲故事:第三次出现的钟表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半小时的标注单位,生活情节也变得抽象了一些,如“在学校“和“写家庭作业”等情节。看来,认识时间的难度是在逐步加深的。家长告诉我说孩子在上小学之前一个暑期不仅很轻松地认识了时间,而且有了很好的时间观念。因为,在学习时间的过程中,向他们强化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在什么时间就要干什么事情,不能乱来。我想起了国内的小学数学教材

32、认识时间被编在了教材中的一章之中要求孩子们在两节课里全部完成。这样一来,不仅孩子们学起来很辛苦,而且容易“回生“,特别值得反思的是,我们的教材仅仅是就认识时间学习认识时间而很少考虑与孩子们的习惯养成和情感培养相联系。不过国内也有一些教师开始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在实践中进行了探索。曾经到广州考察教育。主人带我到一所小学听了一节美术课。课堂上,教师要孩子们画一个以“海底世界”为主题的图画。我发现,身旁的一位小女孩,一边画画,一边在念念有词地说着什么。我很好奇,就向那位 6 岁的孩子请教图画的内容。谁知,她告诉了我一个很有些复杂的故事。她说:“有一天,大象鱼在路上碰到了狮子鱼狮子鱼对它说,我要生孩子了。

33、大象鱼说,嗨!我已经生啦。狮子鱼不相信,因为它看大象鱼还挺胖,大象鱼就指着后面说,你看孩子在后面呢。这时,海底的小丑鱼眼睛在往上翻,它想去刺大象鱼和狮子鱼。美人鱼说,小丑鱼不要翻眼睛,我在看着你呢。吓得小丑鱼再也不敢碰它们了。你看,美人鱼真了不起,它怀里还抱着刚生下的孩子呢。 ”听完这个故事我开始佩服起那位美术教师来,她能让孩子们在画画的过程中,不仅让创造的灵感跃动,而且,还“煽动”起他们爱憎的火苗,这样的教学才是“目中有人”的教育。看美国的教师怎么布置作业在朋友的帮助下,终于拿到了一个四年级的孩子比尔开学以来的全部作业,整整半天的时间,我都在研究这位四年级学生的作业。很有意思,与我在英国看到

34、的一样,美国小学四年级也是在学习 20 以内的乘法。与我们国内安排在二年级学习相比,他们在学习的难度上与我们差距较大。但是,从孩子们做的作业上分析,他们所看重的价值却与我们有所不同。同样是“20 以内的乘法”作业,我们常常是给学生列出许多个乘式,让学生算出乘积,似乎列出的越多,学生算出的越多,达成的目标就越高。而美国的老师却不这么干,他们只是把 20 作为一个乘积结果提供给孩子们。让他们想出越多越好的算式来。在比尔的作业本上他列出了这样一些算式:102=20,210=20 ,45=20,54=20,120=20,201=20 ,252=20,522=20,52211=20,5221=20,10

35、121=20,415=20,5411=20,111120=20,522111=20。在我们看来,一些算式似乎有点“胡来” ,可是,美国的老师却赞赏有加,他们甚至认为。这是孩子创造性最好的表现。譬如,在比尔列出的算式中,那些重复相乘的数字里,就可能藏着孩子一个个神秘的世界。其实我们的作业也没有什么不好,不过,只是一味地让孩子们囿于相对封闭的作业里开放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难以实现。还有一个特别的作业是让孩子们填一些结构图形,作业纸上画好了一些方框,方框与方框之间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关系,要求学生自己决定在第一个上位方框中填写何种物品,然后由此决定下列相关的方框中所应填写的内容,包括它的形态、颜色、

36、味道、运动方式,等等。学生不仅需要正确地填写英语单词,还要自己不停地选择、判断。此时,更多的是动脑思考,而不是简单的识记单词。每月一次填写自己的月历则是一项固定的作业。教师给每位学生印好了一份空白的月历表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计划填写本月份每一天的内容。比尔的妈妈告诉我,这项作业特别受家长的欢迎,因为,它不仅使孩子养成了做计划的习惯,而且还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了家庭和社会,包括爸爸妈妈的生日、民族的传统节庆、国家的重要纪念日,都通过这样一个作业得到了了解,效果很好。还有一些是分不清学科的作业,譬如,找出你存在的两个问题,比较两幅画并找出它们不同的地方,而且要求找到的不同越多越好,写出男女之别,等等。但是,要完成这些作业却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必须不断探究,反复思考,甚至还要约请同伴共同讨论,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借助家长的力量,与爸爸妈妈一起讨论。美国孩子的作业并不像我们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既轻松又愉快,其实,要完成这些作业,他们常常要付出很多,有时也很辛苦,甚至做作业到深夜的时候也时有发生。但是,他们的作业常常是有趣的,值得付出的,一旦得出结果,也常常令孩子和家长感到欣慰。所以,有人说,美国孩子的作业多而不累,作业任务重而没有负担,说的不是没有道理。(责任编辑李 帆) 摘自人民教育第 11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