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一讲 逻辑推理(二)上一讲我们介绍了有关逻辑推理问题的简单例子,它并没有用到专门的数学原理,而是直接运用正确推理,解决逻辑问题的.这一讲我们将利用图表解决一些较为复杂的逻辑推理问题。例 11 一次数学考试,共六道判断题.考生认为正确的就画“”,认为错误的就画“”.记分的方法是:答对一题给 2 分;不答的给 1 分;答错的不给分.已知 A、B、C、D、E、F、G 七人的答案及前六个人的得分记录在表中,请在表中填出 G 的得分,并简单说明你的思路。分析 由于 E 得了 9 分,说明他只答错了一道题.先假定答错的是第1 题,这样就有一个标准答案,并由此可分析其他人的得分.如出现矛盾,再假定 E
2、答错的是第 2 题,直到判断出 E 答错的题号为止.有了正确的答案,就可以写出 G 的得分。解:假设 E 的第 1 题答错,那么 A 至少错 3 道题,一题未答,最多得 5 分,与 A 得 7 分矛盾.所以 E 第 1 题答对。假设 E 第 2 题答错,可知 A 最多得 3 分,矛盾.所以 E 第 2 题答对。假设 E 第 3 题答错,则 B 最多得 3 分,矛盾.所以 E 第 3 题答对。假设 E 第 6 题答错,则 D 最多得 3 分,矛盾.所以 E 第 6 题答对。由于 E 得 9 分,因此 E 只答错一题,因此 E 第 4 题答错,于是 A 的第 2、4 两题对,3、6 两题错.而 A
3、 得 7 分,说明 A 的第 5 题是对的.由A、E 两人的答案,可得一标准答案如下表:按此标准评分,与题中所给 A、B、C、D、E、F 得分相符合,所以 E的第 4 题确实答错了.上表的答案是正确的.故可知 G 得 8 分。例 12 李英、赵林、王红三人参加全国小学生数学竞赛,他们是来自金城、沙市、水乡的选手,并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现在知道:李英不是金城的选手;赵林不是沙市的选手;金城的选手不是一等奖;沙市的选手得二等奖;赵林不是三等奖。根据上述情况,王红是_的选手,他得的是_等奖。解:为了便于分析,我们画表帮助思考.根据条件,在相应的格中打上“”。由条件得出:如果王红是沙市的选手,他得
4、二等奖,那么由条件可知:金城选手不是一等奖,只能是三等奖.又因为李英不是金城选手,只有赵林得三等奖.这与条件矛盾.所以王红不是沙市选手,沙市选手应该是李英,他得二等奖.这样金城的选手只能是王红,他得三等奖。例 13 李云和他哥哥参加一次集会,同时出席的还有其他两对兄弟.见面后有的人握手问候,没有人和自己的兄弟问候,也没有人和同一个人握两次手.事后李云发现除自己外每个人握手次数互不相同,问李云握了几次手?李云的哥哥握了几次手?解:设除李云(用 0 表示)之外的五个人分别是 A、B、C、D、E,他们握手的次数分别是 0 次、1 次、2 次、3 次、4 次,那么他们的握手情况可以用右图来表示,其中一
5、条连线表示握过手一次,没有连线即表示没握过手。从图中很容易看出:李云握手 2 次。那么,谁是李云的哥哥呢?因为 A 是唯一没有和 E 握过手的人,所以 A、E 是一对兄弟.D 只和 A、B 没握过手,而 A 已经是 E 的兄弟了,所以 B、D 也是一对兄弟.这样只剩下 C 是李云的哥哥,他握手的次数也为2 次.例 14 红、黄、蓝、白、紫五种颜色的珠子各一颗,分别用纸包着,在桌子上排成一行,有 A、B、C、D、E 五个人,猜各包珠子的颜色,每人只猜两包。A 猜:第二包是紫的,第三包是黄的;B 猜:第二包是蓝的,第四包是红的;C 猜:第一包是红的,第五包是白的;D 猜:第三包是蓝的,第四包是白的
6、;E 猜:第二包是黄的,第五包是紫的。猜完后,打开各纸包一看发现每人都只猜对了一包,并且每包只有一人猜对.请你判断他们各猜对了哪一包?解:我们把题目中的条件列成一个表,就更清楚了。根据已知条件,每一包都只有一人猜对,而第一包只有 C 猜,所以C 猜对了第一包,是红的;又根据每人只猜对了一种,所以 C 猜第五包是白的,猜错了;第五包只有 C、E 两人猜,所以 E 猜第五包是紫的,猜对了;那么 E 猜第二包是黄的,猜错了;紫颜色的珠子,只有 A、E 两人猜,那么 A 猜第二包是紫的,猜错了;第二包有 A、B、E 三人猜,其中A、E 都猜错了,所以 B 猜第二包是蓝的,猜对了;那么 B 猜第四包是红
7、的,猜错了;D 猜第三包是蓝的,也猜错了;所以 A 猜对的是第三包,是黄的;D 猜对的是第四包,是白的。总结以上推理判断,A 猜对了第三包是黄的,B 猜对了第二包是蓝的,C 猜对了第一包是红的,D 猜对了第四包是白的,E 猜对了第五包是紫的。注如果题中只给了一个条件:“每人都只猜对了一包”,你能判断他们都猜对了哪包吗?例 15 有 A、B、C 三个足球队,每两队都比赛一场,比赛结果是:A 有一场踢平,共进球 2 个,失球 8 个;B 两战两胜,共失球 2 个;C 共进球 4个,失球 5 个,请你写出每队比赛的比分。分析 解决本题首先要明白两点常识:一个队踢进一个球,对方就失去一个球,所以三个队
8、的总进球数应等于总失球数;两个队踢平,显然该场球的进、失球的总数应相等。根据已知条件,可以列成表格如下:解:已知每两个队要赛一场,一共要赛三场球.B 是两战两胜,显然一场胜 A,另一场胜 C;A 踢平一场无疑是与 C 比赛的这场球。由总进球数等于总失球数,则 B 队的进球数应为 9 个。因为 A 与 C 两队进球总数是 6 个,那么除去 A、C 对 B 的那两场球赛中,踢进 B 队的那 2 球外,剩下的 4 个球便是 A 与 C 踢平那一场中双方各自踢进对方的进球数的和,因此 A 与 C 踢成 2 比 2。现在从 C 的进球数分析,由于 C 进球 4 个,除去与 A 两平外,另外进的两个球是对
9、 B 比赛进的球数;再从 C 的失球数分析,因为 C 对 A 失两球,表中 C 共失了 5 个球,因此另外失的 3 个球就是对 B 失的球数.所以 C 对 B 是 2 比 3。再因为 B 进球共 9 个,除去对 C 进的 3 个球,那么对 A 就进了 6 个球,A 对 B 没有进球,所以 B 对 A 是 6 比 0。例 16 北京至福州列车里坐着 6 位旅客:A、B、C、D、E、F.分别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扬州、南京和杭州,已知A 和北京人是医生;E 和天津人是教师;C 和上海人是工程师。A、B、F 和扬州人参过军,而上海人从未参军。南京人比 A 岁数大;杭州人比 B 岁数大;F 最年轻。B
10、 和北京人一起去扬州;C 和南京人一起去广州。试根据已知条件确定每位旅客的住址和职业。分析 由于职业可由住址确定,所以只需考虑确定旅客的住址。解:下面我们利用表格进行推理.表格中记号“”表示这个人是来自这个城市;记号“”表示这个人不来自这个城市。由可知,A、C、E 既不是北京人,也不是天津、上海人;由可知,A、B、F 不是上海人,也不是扬州人.于是得到 D 是上海人.那么他不是其他城市的人.如图(a)。由知,A 和 F 不是南京人,那么 A 一定是杭州人.而其他旅客都不是杭州人.如下图(b)。由可知,B 不是北京人,也不是南京人;C 不是南京人,那么 B 是天津人,C 是扬州人;故 F 是北京
11、人,E 是南京人.如下图(c)。综合上述推理,我们得到:A 是医生,来自杭州;B 是教师,来自天津;C 是工程师,来自扬州;D 是工程师,来自上海;E 是教师,来自南京;F 是医生,来自北京。例 17 甲、乙、丙三人分别在北京、天津、上海的中学教数学、物理、化学.已知甲不在北京;乙不在天津;在北京的人不教化学;在天津的人教数学;乙不教物理。根据以上情况判断,甲、乙、丙三人分别在何处教何课程?分析 根据已知条件,我们把人、地区、科目这三类分别用点表示在三个集合内.规定:两者之间有关系用实线连接,没有关系用虚线连接.这样把问题转化为用图进行推理(如图(a).据此,下面的结果是显然的:如果某一点用虚
12、线连接某一个集合的两个点,则这点与这一集合内的第三个点应连实线;如果在以不同集合内的点为顶点的三角形中两条边是实线,则第三条边也应该是实线.这样,上述三角形中若一条边为虚线,另一条边为实线,则第三条边一定为虚线.这两条结论是解题的依据.解题的关键是找到三个以实线为边的三角形。解:根据题意,甲与北京、乙与天津、乙与物理、北京与化学之间连虚线;天津与数学之间连实线(如上图(b).这样,根据上面的结论,乙与数学应连虚线,乙与化学应连实线。从而天津与化学连虚线,上海与化学连实线,乙与上海连实线(如下页图(c),即乙在上海教化学.由图(c)进一步可以看出,甲与上海应连虚线,甲与天津连实线.因而甲与数学连实线(如下页图(d).由此得出:甲在天津教数学,而余下就是丙在北京教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