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释《史记.货殖列传》所说的“陶为天下之中”兼论战国时代的经济都会.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524806 上传时间:2019-06-0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5释《史记.货殖列传》所说的“陶为天下之中”兼论战国时代的经济都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15释《史记.货殖列传》所说的“陶为天下之中”兼论战国时代的经济都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15释《史记.货殖列传》所说的“陶为天下之中”兼论战国时代的经济都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15释《史记.货殖列传》所说的“陶为天下之中”兼论战国时代的经济都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15释《史记.货殖列传》所说的“陶为天下之中”兼论战国时代的经济都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释史记货殖列传所说的“陶为天下之中”兼论战国时代的经济都会远在西周灭掉商人之后,因为丰镐距离东方过远,对于新征服的土地不易统治,就在洛水岸上营建雒邑,作为周室的东都。周公对于东都十分重视,说这是天下之中,四方入贡的道里都能够平均。按照当时的情形来说,这“天下之中”是不错的。由雒邑东至齐、鲁,西至秦的西垂,距离相当仿佛。就是南至汉阳诸姬,北至邢、卫,也是差不多的。以这样居于全国中心的都城控制当时的诸侯封国,就周王室而论,乃是最为合理的事情。后来的发展确实也符合了周公的意思,成了一个政治的都会。从春秋末年以迄于战国,另外有一个新的“天下之中”的都会兴起,这是济水流域的陶。陶和雒邑不同。雒邑乃是一个

2、政治都会,陶却是一个经济都会。根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和货殖列传所载,范蠡既佐越王勾践灭掉了吴国,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后来就辗转到了陶。他对于陶十分注意,认为这是“天下之中” ,乃是诸侯四通的地方,也是货物交易的地方,因而他就在陶居住下来,经营商业。他个人既有经营商业的才能,陶又是“天下之中”的经济都会,所以他经营的商业获得厚利,为当时和后世所称道。 见 史记 周本纪 。陶在后来秦汉时代称为定陶,当于现在山东定陶县附近。再往以前推究,乃是西周和春秋时代的曹国所在地。西周史料缺乏,当时曹国的情况已经无由确知。春秋时代,诸侯争霸,曹国在国际间一直无声无誉,不大为当世各国所推重。春秋战国之际,陶繁荣起来

3、;而且成为“天下之中”的都会。从此以后,陶的繁荣就蒸蒸日上,其余各地都难和它比拟。春秋战国时代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成了若干城市的繁荣。陶能成为经济都会当然也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不过陶能在这若干新的经济都会之中独成为“天下之中”的重要的经济都会,是有并特殊的原因的。要说明这个问题,应该先明白当时的自然地理的情况。从古代以来,江、淮、河、济即被称为四渎。江、淮东流入于东海,河、济则东北流入于渤海。江、淮二水各自成为一个系统,没有若何关系。河、济二水入海处虽不相同,济水的上游实际是由黄河分出,所以应该和黄河归入一个系统。几条主流既是如此分布,再加上所有的支流,就形成几个不同的流域。即以中原来说,伊、洛与

4、汝、颍相距本不甚远,伊、洛二水北流入于黄河,汝、颍二水却东南流入淮水。再往东方来说,汶水与泗水虽同出于泰山蒙山之间,汶水入济,泗水却南入淮水。如果由嵩山以南和泰山以南的适当地方各取一点,连接成一条直线,就可显然地看出南北不同的水系。古代交通,水道实较陆道便利。黄河由西向东流去,中间济水由河分出,其所流经的地方相距也不十分过远。济水既是由黄河流出,交通的利用自然没有很大的差别。就是因为这样的缘故,河、济二水及其支流附近的地区交通就较为方便。西周、春秋时代这里的诸侯封国虽然很多,就文化方面说,应该都是属于同一个体系。江汉之间的楚国就另是一个样子。由于交通的因难,楚国在悠长时期中显示出和中原诸国的隔

5、离,甚至入春秋之后,楚人还是以蛮夷自居,与中原诸国不能在文化方面融合无间,长江下游的吴人距离中原遥远,也有很多地方表现出独特的风格。因为长江中下游交通的阻塞,吴、楚之间也未能完全一致。由于当时人民不断互相交往,这种自然地理方面的困难终究不会阻碍住人民的活动。春秋末年,吴国在江淮之间开凿邗沟,使江淮之间的交通得以便利起来。吴国接着又掘沟于商、鲁之间,连接济水和泗水。济水由黄河分出。泗水下游入于淮水。商、鲁之间运河的开凿,使以前南北两方长期隔绝的水道系统能够联络起来,在交通方面自有其了不起的意义。具体地说,这条新的水道是从陶的东北分济水东南流,在湖陵附近合于泗水。陶为今山东定陶县,这是不必说起的。

6、湖陵在今山东旧鱼台县东南。也就是说这条新河是在今山东的西南部。现在这里有一条万福河,可能就是它的故道。这条新河后来被写在禹贡里面,称为菏水。 禹贡所说的徐州贡道是“浮于淮泗达于河” 。这里所说的“河”并非黄河,正是指的菏水。荷水能够开凿成功,正显示出当时人民对于自然环境的善于利用。因为济水东北流,泗水东南流,在这里算是比较最近的地方。也就是南北不同的水道系统距离最近的地方。当然像这样距离近的水道在别处也并不是没有的,但作为开凿河道来说,这里是有更优越的条件。这里的地势平坦,又是一个湖泊区域,开凿河道自然容易施工。就这里的湖泊来说,较大的湖泊除大野泽外,还有菏泽。荷泽正在陶的附近。荷泽流溢的时候

7、往往可以灌入孟诸泽。孟诸泽故地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北。荷泽能够灌入孟诸,正说明这一带地势的低下。在现在舆图上可以看出,定陶以东,泗水以西,海拔也只是在五十公尺之内,仍不能说是很高。当时人民能在这里开凿水道必然是经过一番正确的观察的。 见 水经 济水注 。 见杨守敬 前汉地理图 。 见胡渭 禹贡锥指 。 见 汉书 地理志 。 见 尚书 禹贡 及前引胡渭书。因为这条新的水道是沟通南北不同水道系统的交通,又是当时人民长期所怀想的希望,所以这条水道凿通之后,南北的交通很快改观。当然也立刻促进了陶的繁荣和发展。范蠡去越远游,为吴国灭亡不久的事情。范蠡到陶的时候,陶已经发达成为天下之中的经济都会,致使范蠡留连

8、不能舍去。其发达的速度超过了当时的任何城市。这种情形,自然是济、泗之间新河道开凿之后的必然结果。陶不仅居于交通的枢纽,而且是在一个富庶区域的中心。至少从战国时代起,历秦时而至汉初,陶的附近正是一片盛产五谷的地区。也可以说是当时全国重要谷仓的所在地。就地势来说,陶的附近正是一望无垠平原。由陶以东至于泗水沿岸,就现在说起来,固然都是在海拔五十公尺之内的平原,就是陶以西,一直到当时的黄河沿岸,由现在舆图来看,也都没有超过海拔二百公尺。平原之地本来是适于农业的发展的。陶以西,济水上游,于战国时代属于魏国,苏秦说魏王时,曾经指出魏国庐田庑舍的众多,农业经营的普遍,甚至没有刍牧牛马的地方。可见魏国的富庶和

9、农业的发展。陶以东,为齐、鲁的地区。齐、鲁之间虽有泰、绎、龟、蒙诸山,连绵高峙,然平原的地方正复不少。齐国带履山海,膏壤千里;鲁国也有桑麻之业,正是一个富庶的地区。后来秦始皇开河南地,还曾飞刍挽粟,由黄、腄、琅邪等地转运到北河,供给边防的需要。这几个地方都在今山东半岛沿海一带。若不是海滨之地盛产粮食,秦始皇如何能老远地从这里转运?所以齐、鲁的富庶地区应该当时蝴动可是由现在河南滑吴、濮阳以西向东北统”见战国策魏策 m 见史记*货殖列传见汉书主父偃溥 。河南地指今内蒙西南部河套而言。赀在今货里东珣,睡芘今 li 山县兹甫,玻邪在今诸城县附近,是一直到了东方的海滨。如果说这盛产五谷的地区是西起魏国都

10、城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之西,而东至于黄、腄、琅邪海滨的地方,则陶应该正在中间。而济水上游流经魏国,下游又流入齐国,泗水又绕过鲁国,陶在济水岸上,这一片地区所产的五谷,自以陶为集散的中心地方,不仅农业如此,就是若干手工业的发展,也助长了陶的繁荣。齐鲁两国是遍野桑麻的地区,襄邑和临淄两处更是盛产丝织物的城市。襄邑在今河南睢县,临淄为齐国的都城,也就是现在山东的旧临淄县。它们也恰好是分在陶的东西。这些丰富的物产必然会增加往来于陶的商人们互相交易的项目。前面已经指出,陶的繁荣主要是由于菏水的开凿,这是春秋末年兴修水利的结果。战国时代人们继续兴修水利,其中鸿沟的开凿对于陶的繁荣,尤其起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11、根据史记河渠书的记载,鸿沟的工程是由荥阳引黄河开始的,鸿沟下游分别与济、汝、淮、泗各水相联络,涉及到宋、郑、陈、蔡、曹、卫诸国的地方。这样说来,鸿沟的水流当然不是只有一条,而是一些水流系统的总名。根据水经注的记载,鸿沟系统应该包括狼汤渠、汳水、获水、睢水、鲁沟水和涡水等。这里所说的汳水和获水本是一条水道,在今河南商丘县以上的一段为汳水,以下就称为获水。如果说得更明白一点,应该是汳水、睢水、鲁沟水和涡水都是由狼汤渠分出。因为最初由黄河分流出来的只是一条狼汤渠,狼汤渠继续前流,才先后又分出这几条渠道,这几条渠道分出后,狼汤渠本流仍然单独存在。为了更容易明了起见,应该把这几条渠道的来踪去脉具体地加以

12、说明。狼汤渠分河的地方是和济水在一起。狼汤渠和济水一块由 水经 : “汳水出阴沟水于浚仪县北 ”。 注 : “阴沟即蒗荡渠也 ”。蒗荡渠也就是狼汤渠。荥阳附近分河东流,在荥泽东南才分开各流。济水由黄河分出本是很早的事情。狼汤渠后开,实际乃是引用济水,因为济水就是黄河的一支,所以追究原始,也可以说是狼汤渠是由黄河中分出来的。狼汤渠的本流和济水分开后,在今河南开封县南折向东流,一直流到今河南淮阳县东南入于颍水。淮阳在春秋时代为陈国, 河渠书所说的陈就是指的这里。陈国之南为蔡国,蔡国本来的地方是在汝水沿岸,当于现今河南上蔡县,后来一再向东南迁徙,一直迁到颍水入淮附近处的州来。所以沿颍水而下,就已到了

13、蔡国的地方。汝水也是流入淮水,颍、汝二水附近的交通本来可以绕道淮水的。所以狼汤渠既开之后,中原和陈蔡之间的交通是愈加便利了。由狼汤渠分出来的水流,最北的为汳水。汳水分狼汤渠的地方在今河南开封县北。汳水东流,经现在旧陈留县北,兰封县西,至旧考城县南为甾获渠。甾获渠再往东流,就是获水。获水东流,经今河南虞城县北,江苏砀山县北,至于徐州入泗。汳、获二水东流会过商丘县北,商丘为春秋战国时代的宋, 河渠书所说的宋就指的是这里。睢水分狼汤渠的地方在今河南旧陈留县西。睢水分狼汤渠东南流,经今杞、睢二县之北,宁陵、商丘之南,又经夏邑、永城之北,再经今安徽宿县、灵壁之北,过今江苏睢宁县北,至宿迁县入泗。睢水在汳

14、、获二水之南,几乎是平行向东南流去,汳、获二水过宋都北鄙,睢水却是经商丘城南。鲁沟水分狼汤渠的地方也在现在旧陈留县附近。东南流至今太康县西入于涡水。涡水分狼汤渠在今河南扶沟县东。这是分狼汤渠诸水中最南的一条。涡水自扶沟东流,经今太康县北。太康以下与今涡水所流的河道大致相同,直至安徽怀远县入淮。鲁沟水和涡水应该是流过宋、陈两国之间的。 关于这些水流参见 水经 渠水注 、 阴沟水注 、 汳水法 、 获水注 及 雎水注 。鸿沟由黄河分出的地方是在荥阳附近。荥阳于春秋战国时代属郑。鸿沟与济水同由黄河分出,济水流过陶,这也就是说鸿沟的水道是与陶有联系的。而陶正为曹国的故地。至于卫国和这些水道的连系,却是

15、有赖于济水以北的濮渠水。濮渠水为济水一条分支,由今河南封丘县附近分出,东北流经今河南长垣、东明两县北,再经濮阳县城南,又折而东南入于巨野泽中。濮阳县为春秋战国时代卫国的都城,所以河渠书在说到鸿沟水道的交通肘,既提及曹国,又提及卫国。不过应该指出,曹、卫两国和鸿沟水道的交通,并非直接的联系,因为济水很早就是四渎之一,不能算作鸿沟的一支。濮渠水由济水分出也与荥阳引河无关,当然也不是属于鸿沟范围之内的。鸿沟的开凿说明了战国时代水利事业的规模,也显示出当时人民利用自然的情形。就地理情形来说,宋、郑、陈、蔡之间本是一片平原,这片平原的东南部又比较低下。由现在舆图观察,商丘、淮阳和上蔡三地之西,一直到荥阳

16、黄河附近,海拔没有超过二百公尺。商丘等三地之东,海拔更低到五十公尺,或者还不到五十公尺。正因为这样,所以这一带的水道都是向东南流去。推求春秋战国时代的情形,可能不会有很大的悬殊。根据水经注的记载,荥阳以东至中牟,由嵩山以东的坡地流下的一些小水道,也都是向东南流去。荥阳、中牟已经距离黄河很近,而地势还是这样带有向东南倾斜的情况,这显然是对于开凿水道具备了有利的条件。当时的人民能够这样利用自然环境,确实是难得的事情。 水经注记载狼汤渠在流往东南的途程中,还容纳了一些小水道,仿佛 见 水经 济水注 。 参见 水经 渠水注 。 渠水注 所说的不家沟水就是这样的情形。在鸿沟未开凿以前,这些小水道是怎样流

17、法,现在自然无从得知。可是在鸿沟断流之后,这些小水道却是向东南流去,并非向北流入黄河的。是向东南笼去,并非向北滋入黄河的。在狼汤渠未开凿之前,这里本有向东南流的小水道,狼汤渠就是利用这些小水道开凿的。不过汳水、获水和睢水却不是如此。这几条河流的上游并没有容纳什么小水道,显出它们的开凿乃是平地兴工的。好在这些地方本为湖泊地带,利用湖泊自是减少工程困难的一个好办法。虽然如此,但如果不是对于自然地理观察周到,是不容易作出这样的设计的。鸿沟的开凿增加了江淮流域和河济流域互相联系的水道,但这样并未减轻陶的重要性,相反的倒使陶更重要起来。因为由于鸿沟的开凿和其它有关水道的联系,在济、汝、淮、泗之间构成了一

18、套水道交通网,而陶又恰正处在这套水道交通网的中间。所以鸿沟的开凿对于陶说来,正如锦上添花一般,自然会使陶愈加繁荣富庶的。陶的详细情况,已经难以备知。不过还可由当时其它城市推知一二。春秋时代一般城市有了很大的发展,到战国时代这种情形尤其显著。当时一般城市大概是所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在这三里之城中,大致可以容纳到一万家的人家。不过更大的城市则是要远超过这样的数目的。这里暂以宜阳为例。宜阳在今河南宜阳县东北,战国时代属韩,为一个军事重地。当时城方八里,可驻军队十万。这样的情形还可说是边防险要的地方,不能不如此。另外,薛也可以作为说明。薛在今山东滕县东南。战国时代 见 孟子 公孙丑 下。当时这种城市

19、乃是普遍的情形。 战国策 齐策 六载田单告鲁仲子的话,说他曾以五里之城 ,七里之郭,破亡余卒,破万乘之燕。按田单当时困守即墨,以齐国情形来说,即墨并不能算是一个大城。 见 墨子 杂守 篇。 战国策 赵策 二,苏秦说赵曰, “韩弱则效宜阳,宜阳效则上郡绝 ”。 韩策 一又载其说韩的话是: “韩有巩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阳常阪之塞 ”。又 秦策 二, “甘茂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 ”。 见 战国策 东周策 。为齐孟尝君的封邑,因为孟尝君喜招致天下的任侠奸人,所以薛的人口曾达到了六万家的数目。论起薛的地方,在当时并非一个十分重要的城市,然而已经

20、有了这样的情况,正说明当时城市发达的迅速。再以齐国的临淄作为典型的例子来说。 战国策载苏秦说齐宣王时所提到临淄的情形是:“临淄之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已二十一万矣,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踘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苏秦是一个辩士,他说的话可能有夸大的成分。但苏秦足迹遍于当时的七国,他对于其它的国都没有称道,只提出了齐国的临淄,可见临淄是有可以值得称道的地方。再说在当时一个不十分重要的薛还有六万户的人家,则临淄的七万户并不算是特别的。临淄如此,则作为“天

21、下之中”的陶也应该是有相当规模的。陶既已形成繁荣的经济都会,对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就不能没有影响。陶本为曹国地方,春秋末年,曹国为宋所灭。宋国灭曹在吴、晋黄池会盟以前,那时陶还没有得到发展的机会,所以曹国的灭亡在当时并未引起若何的波折。到了战国时代,陶逐渐发展,宋国的国势却没有显著地强盛起来。如果和其它强国比较,宋国倒显得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弱小国家拥有一个被称为“天下之中”的经济都会,是会引起他国的觊觎的。战国时代的人们曾一再提到午道。苏秦说赵时所提出的合纵计划,其中有一点就是说,秦若攻齐,楚国就截断秦国的后路,韩国守住成皋,魏军塞住午道。张仪说赵,也以控制午道来恐吓赵王。他说如果赵国不服从秦国,

22、秦国 见 史记 孟尝君列传 。 见 战国策 齐策 一。 见 战国策 赵策 二。将要发三军攻赵,一军出成皋,一军出渑池,另一军则塞住午道。楚国有人说楚王,也提到“夜加即墨,顾据午道”的话,以为这样就可以控制住齐国。郑玄说,一纵一横谓之午道。郑玄的话是有道理的。因为根据上面所列举的事实来看,午道的位置是与各国都有关系的。秦国进攻齐国,魏国守住午道,秦国就无能为力。如果秦国在进攻赵国的时候,预先控制住午道,就可断绝赵国的外援,尤其是齐国的援助。如果楚国控制了午道,也就进而按制住齐国。这样说来,午道的地方固然与当时各国都有关系,应该和齐国的关系更大。午道究竟在什么地方?据司马贞的解释,说是在齐国的西界

23、。这样说法可能是由张仪说赵的话推衍出来。刘伯庄更具体指出在博州的西境。这是和司马贞的意思差不多,唐代博州治今山东聊城县,正当齐的西陲。这样说来固然可以解释张仪所举的事实,但对于楚人说楚王的话就有点说不通了。如果午道的所在正如刘伯庄所说的,那末,楚人怎样设想通过这里而控制着整个的齐国?再说秦兵进攻齐国,也就不应由魏国出面来守住午道了。就当时的情形来研究,这一纵一横的地方当是指陶而言。因为济水、荷水分流正是一纵一横。陶在齐的西南,由此西通韩、魏,秦师向东侵略,魏国正好断绝他们的归路。秦兵侵赵,以一军控制陶,自可使齐人慑服,不敢再去援赵。陶既在齐的西南,则楚人可以通过对于陶的控制而使齐国就范。由当时

24、交通的情形来说,以陶为午道是可能的。战国时代有关各国更进而争夺陶。陶为宋国所有,所以宋国在国际间所受的压力较大。魏国一再向东发展,其目的分明是想攻 见 战国策 赵策 二。 见 史记 楚世家 。 见 史记 张仪列传 索隐 引。 见 史记 张仪列传 索隐 。 见 史记 楚世家 正义 。击宋国,因为鸿沟一部分水道通过宋国,正予魏人向东发展造成若干有利的条件。实际上魏人取宋国的土地也是最多的。楚国为了阻止魏国在东方的发展,还曾打算过袭击定陶(即陶) 。这样不仅可以削弱魏国在东方的力量,还可以夺取魏人东部的土地。宋虽弱国,但其末年亦尝有一度的强盛。宋王偃的败齐、败魏、败楚,固曾强盛一时,不过后来到底为齐

25、魏楚三国所瓜分。齐国所夺取宋国的土地中就包括着陶。齐国取陶本为他们一贯的打算,因为获得陶既可掌握繁荣的经济都会,而且又可进而威胁魏国。齐国既守取宋国的土地,立刻引起秦昭王的愤怒。宋国距秦悬远,齐国伐宋,究与秦何干?且参加灭宋的国家,齐国而外,还有魏、楚两国。秦国为什么单只对齐国发怒?这正说明齐国夺取宋国的土地较之魏、楚两国所得的独为重要。秦国正是不愿看见齐国占去这个繁荣的城市。其实齐国这一举动,不仅激怒了秦国,而且也使其它国家为之不安。后来秦国就纠合韩、赵、魏、燕、楚诸国共同伐齐,战败了齐国。燕国因为和齐国还有其它宿怨,五国兵退以后,燕兵独深入穷追,齐国几乎灭亡。齐国失败,陶就为秦国夺去,作为

26、秦相魏冉的封邑。魏冉死后,秦国收陶为郡。秦国得到陶,为它向东侵略奠定下良好的基础。陶在当时诚然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都会,但并非唯一的经济都会。事实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地都应该兴起新的经济都会,就是以前的经济都会也更加繁荣起来。不过那些经济都会都带有相当的地方性,不能当“天下之中”的称号。前面所说的临淄就是这样的经济都会之一。临淄本为齐国的国都,它的位置正当泰山的东北,附近乃是滨海的平原。那里有肥沃的土壤和遍地的桑麻,再加上沿海的鱼盐,天然是一个富庶的区域。这些情形都能构成使临淄获得成为经济都会的条件。远在太公及管仲的时候齐国就已经不断提倡商业,加速临淄和外地的联系。不过临淄只是濒于淄水,距离济水

27、还有一段路程,交通究竟不算方便。这自然使临淄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后来淄水和济水之间,开凿了运河。这不仅沟通了淄水和济水,而且更进一步通过济水再联系其它的水道,使临淄和其它经济都会都能发生密切的关系,这样就自然增加了临淄的繁荣。战国时代的人们常以卫与陶并称。这是说卫的情形和陶相仿佛,自然卫也是一个经济都会了。所谓卫当时指卫国的都城而言。春秋时代卫国已迁都于帝丘。战国时代一般称帝丘为濮阳,正是由于它位于濮水之北的缘故。濮水上承济水,下游又仍入济水,这样就方便了陶、卫之间的往来。也决定了濮阳作为经济都会的地位。卫国在春秋时代本为晋、齐两国交通必经的地方。晋国分裂之后,卫国仍然通过南阳和太行、王屋

28、以西有适当的交通。战国时代秦国向东发展,晋国故都的绛和魏国故都安邑为秦国通往陶的北道。既通过绛和安邑,当然也要通过卫的。赵、魏二国都城东 见拙著 论战国时代宋国的疆域 。 见 史记 楚世家 。 见 史记 宋微子世家 。 史记 田敬仲完世家 载齐侵宋前苏代说齐王的话语就显示出齐人夺取陶的企图。据 世家 所载,齐湣王时,秦昭王称西帝,并遣人请湣王为东帝,当时苏代自燕到齐,对湣王说: “愿王明释帝以收天下,倍约宾秦,无争重 ,王以其间举宋。夫有宋,卫之阳地危。有济西,赵之阿、东国危。有淮北,楚之东国危。有陶、平陆,梁门不开 ”。此事亦见 战国策 齐策 四。 齐策 作苏秦,其时苏秦死已久,应以苏代为是

29、。卫国的阳地,指的是濮阳,阿为东阿,当时为赵国的土地。平陆,在今山东汶上县。梁即魏国,又 汉书 地理志 载 :宋亡之后齐得济阴、东平。济阴、东平为汉时郡名。陶于汉时称定陶 ,为济阴郡治所。 见 史记 田敬仲完世家 。 见 史记 秦本纪 及 穰侯列传 。按 , 纪 、 传 载穰侯封陶的时间在齐灭宋前,其时秦尚未取得陶地,疑 纪 、 传 所说的时期有误。 见 史记 河渠书 。 见 史记 穰侯列传 。绛在今山西侯马市。安邑在今山西夏县。迁,卫与大梁、邯郸之间的交通自然也有新的发展,尤其是通过邯郸(今河北邯郸市)更能达到太行山东平原各处。卫居于济、河之间,济、河之间本为禹贡兗州区域,素以产丝产漆著名。

30、这更说明濮阳之成为经济都会并非偶然。 史记货殖列传又以郑与卫并称。这一个中原国家本来就处在四通八达的地位,郑国的商人又久已有名于当世。荥阳引河成功后,郑不能说是没有受到一点影响。虽然郑国本国的人民是处于“土陿而险”的国度里,度着“山居谷汲”的日子,但是这种情况反来助长了郑国人民从事商业并且和其他各地的交往。荥阳引河开凿鸿沟后,河、济、淮、泗之间水道纵横,新的经济都会自然会接踵而起。获水、睢水之间的睢阳和获水与泗水交会之处的彭城都因交通的发达,得到了繁荣的机会,睢阳、彭城之间的土地虽不如齐的膏腴,但后来汉初的梁国,实包括睢阳附近的地方,以富庶为人所称道,则其土壤实非特别瘠薄,可以推见。宋国后来为

31、魏人所逼,自睢阳迁都于彭城。宋人的迁都,固由于睢阳的地势平衍,无险可守,不如彭城风俗的劲悍,可以有所凭借。如果就经济情况来说,彭城或者也要出于睢阳之上。睢阳南有睢水,北有获水,这两条水道可以说是平行的,它们所发生的作用,实不比两条交叉的水道为大。至于彭城则由于获水和泗水的会合,就已使它的地位超过于睢阳。况且彭城还邻近齐、鲁,而泗水又是 见 汉书 地理志 。 睢阳即商丘。 史记 宋微子世家 集解 引 世本 说, “宋更曰睢阳 ”。 汉书 地理志 : “今之楚彭城,本宋也。 春秋经 曰:围宋彭城。宋虽灭,本大国,故自为分野。沛楚之失,急疾颛己,地薄民贫,而山阳好为奸盗 ”。彭城为今江苏徐州。 见

32、史记 梁孝王世家 。 史记 韩世家 说, “文侯二年伐宋,到彭城,执宋君 ”。当是宋已由雎阳迁都于彭城。由鲁国南流,通过彭城附近。由于齐鲁的富庶,也增加了彭城的繁荣。不仅如此,彭城又处于东楚和西楚之间,作为一个地方性的经济都会,彭城是有此可能的。与雎阳彭城同在此一大水道网的附近而发展成为经济都会的还有陈与寿春。陈距狼汤渠与颍水会合处不远,当“楚夏之交”。而寿春则距颍水入淮之口不远,也得到交通便利的条件。 “楚夏之交”是司马迁指出来的。这是饶有意义的说明。夏为中原诸国的总称,这里用来和楚并举,等于说当时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对比。因为楚国在灭越国之后,已经统一长江流域的中下游各地。所以以楚为当时南中国

33、的总称正是非常合适的。南北之间的物产自有若干不同处,不同的物产在这“楚夏之交”的地方交易,当然可以使陈繁荣起来。再说以陈为“楚夏之交”也是恰当的。因为楚国的地方虽然扩大,但和北方诸夏之间的联系却没有一条最为便捷的交通水道,鸿沟中狼汤渠的开凿正是弥补了这个缺陷。因为狼汤渠连接河水和颍水。陈在狼汤渠入颍的地方,也是楚国北方的大都市,所以称它为“楚夏之交”,正是指出这个地方在地理上的重要性。由于颍水与狼汤渠相连接,而颍水下游又入于淮水,这样不仅促使陈繁荣起来,接近颖、淮二水交会地方的寿春也必然地获得了发展的机会。但是当时地方性经济都会的发展,并不仅限于鸿沟系统附近的地方,也见之于其他各国。就黄河以北

34、来说,太行山东的平原,在交通上构成了另一个系统,就在经济的发展上也自成一个区域。当时赵国在漳、滏二水附近修筑长城,燕国也有易水长城。这固 史记 货殖列传 说 :“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 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 ,此东楚也 ”。依此而言,则彭城正当东西楚之间 ,汉沛郡治所在今安徽宿县西北。陈郡治所在今河南淮阳县。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上蔡县西,南郡治所在今湖北江陵县。东海郡治所在今山东郯城县西。吴为今江苏吴县。广陵则在今江苏扬州市。 见 史记 货殖列传 。陈为今河南淮阳县,寿春为今安徽寿县。然是为了防止敌人的攻击,但也显示出太行山东边有一条主要道路,与太行山平行,纵贯南北,赵国都城

35、邯郸与燕国都城蓟就都是在这条交通线上。燕国富有鱼、盐、枣、栗,而邯郸也是产铁的地方。燕国北边邻近乌桓和扶余,东面接着秽、貉、朝鲜、真番,燕国和这些国家不断进行贸易,获得了很多的利益,蓟应该就是燕国进行对外贸易的中心。邯郸处于内地,当然不能像蓟一样能够作为对外贸易的中心,但是邯郸富有铁冶业,又当交通的孔道,因而促使它成为当时各地商人所麕聚的地方,吕不韦就是在赵国经营商业的人物。邯郸及与其相距不十分过远的中山及郑国,皆以倡伎众多闻于时,倡伎众多是当时城市繁荣的一种现象。史记货殖列传载到太行山南与黄河以北的温、轵两个城市。温在今河南温县西南,轵则在济源县之南。在今天说起来,都不算是交通干线所经过的地

36、方,尤其是轵的故地更是有点偏僻。但在战国时代却是相当繁荣的。据货殖列传的记载,这两个都市乃是“西贾上党,北贾赵中山”的地方。就温来看,这种情形更是显明。温北通赵中山,乃是循太行山麓向北的交通道路。在这条交通道路上的城市并非少数,为什么温独称重要?要明白这里面的道理,应该再往南看。由温渡河,西南就到了东周都城洛阳,这是说由中原西部通往太行山东各处,温应该是适当其冲的。还应该提到,温不仅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冲要,而且还是东西交通的孔道。从春秋时代起,晋国东向发展,南阳就是必经的地方。温、轵都在 见 史记 货殖列传 。 战国策 燕策 一载苏秦说燕文候,谓: “燕国南有碣石、雁门之饶 ,北有枣、栗之利。民

37、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此所谓天府也 ”。蓟就是现在的北京。 见 史记 货殖列传 。 战国策 秦策 五载吕不韦为濮阳人, 史记 吕不韦传 则称他为阳翟人。濮阳、阳翟皆当时的大都会。 见 史记 货殖列传 。南阳区域之内,显然又都是在由晋国东行的道路上。战国时代,魏国的土地有河东安邑附近的地方,又有河南大梁附近的地方,其间联系自然也是要依靠南阳这条道路。这种历史的渊源和当前的形势,决定了温在交通上的地位,当然也促成了温在经济上的繁荣。轵虽不如温,但由于地处南阳进入太行、王屋的隘口的关系,也是有相当繁荣的。黄河以南,荥阳以西的经济都会要数到洛阳。洛阳本为东周的都城,由于周室衰微,强国称霸,

38、洛阳已失去其政治都会的意义。但洛阳并未因此而萧条下去。前面说到洛阳的农业情况,曾提到洛阳的附近土地狭小,人口众多,使农业生产不能完全满足当地的需要。为什么洛阳及其附近的地方人口能够众多?这不能以洛阳为东周的都城来解释。因为战国时代东周只能算是一个小国,小国的都城是难与大国相比拟的。洛阳的人口众多当有其经济的原因。洛阳很早以来就是居于东夏和关西的要冲,这样的地理条件并不因为东周的弱小而告消失。洛阳人在战国时代以善于经营商业著称,当时名闻各国的白圭就是洛阳的商人。耕地不足固然是促成这种经商风气的一种原因。交通便利自然也是商人能够辗转贸迁的一个条件。根据史记货殖列传的记载,洛阳“东贾齐鲁,南贾梁楚”

39、。这是说洛阳的商人能够充分利用荥阳以下鸿沟系统中各水道,和东方富庶的区域作贸易的往来。这样说来,鸿沟开凿成功以后,距离较远的地区也都受到了影响。洛阳附近的阳翟与宛也都有相当的重要性。阳翟为今禹县,在洛阳东南。宛为今南阳,在洛阳正南。阳翟虽邻近郑、洛,土地却相当瘠薄,其俗多商贾。而阳翟的地势又使商贾获得若干便 见 史记 货殖列传 。 战国策 韩策 : “张仪为秦连横 ,说韩王曰: “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餍糟糠 ”。 史记 吕不韦传 : “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也 ”。利。因为阳翟在颍水上游,顺颍水而下,可达楚夏之交的陈。溯颍水而上,可经轘辕关而达洛阳,轘辕关在嵩山附近,为洛阳通往东南各地的要道,这样可使阳翟与洛阳有密切的关系。不过轘辕关究竟是在山岭地方,交通仍不算是十分方便,所以就洛阳对各地贸易来说,还是偏重在利用荥阳以下的鸿沟。宛富有铁矿,当地铁冶业的发展,直可与邯郸相媲美。这样就使它具有成为经济都会的重要条件。宛也和邯郸一样,为商贾所聚集,这当然与铁矿的采掘冶炼有关。不过邯郸是赵国的都城,而赵国又是当世强国之一,所以还不至于引起国际间的觊觎,宛的情形却与陶相仿佛,成为一些强国互相事夺的城市。宛在春秋时代本是楚国的北鄙,为楚国由郢都北上经营中原必经的地方。战国时代,宛正当秦、楚、韩三国之间,其间一度属韩,最后终于属秦。前面说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