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_必修四【生活与哲学】+_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共38条).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528164 上传时间:2019-06-0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政治_必修四【生活与哲学】+_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共38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思想政治_必修四【生活与哲学】+_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共38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思想政治_必修四【生活与哲学】+_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共38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思想政治_必修四【生活与哲学】+_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共38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思想政治_必修四【生活与哲学】+_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共38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思想政治 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前言:1生活和实践的观点应该是哲学的重要的和基本的观点。2哲学上讲的世界包括三部分,一是自然界,二是人类社会,三是人的意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又称为物质世界或客观世界;意识又称为精神世界或主观世界。3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一课 美好生活的向导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1)哲学源于生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2)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指导生活。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正确地看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

2、,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哲学的含义?(1)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3.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1)区别: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

3、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2)联系: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4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1)区别: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2)联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本质和规律;哲学则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

4、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2)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

5、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3唯物主义及其三种基本形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4唯心主义及其两种基本形态?唯心主义认为,意识

6、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5什么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1)从思想观点上看,哲学上存在“两个对子” ,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2)从基本派别上看,哲学上只存在“两大阵营” ,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哲学史上,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

7、和唯心主义之外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独立派别。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要么与唯物主义结合,要么与唯心主义结合。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2)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3)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1哲学与经济和政治的关系?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1)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2)一定形态

8、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经济和政治;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哲学与时代的关系:(1)( 2)2如何正确理解“真正的哲学” (为什么说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3哲学对社会变革的先导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1)哲学对社会变革的先导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2)哲学对社会变革的先导作用,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

9、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3)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自然科学基础:19 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位、基本特征、作用或意义:(1) 地位 :马哲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思想结晶,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

10、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是伟大的认识工具,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2) 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且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因此,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其科学性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其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 作用或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

11、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少走弯路;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从而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

12、本质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为什么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3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是由古猿转化而来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

13、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物质和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1)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紧密联系的。物质是从万事万物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没有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物质,物质只能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具体的物质形态是物质的表现。 2)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又是有区别的。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具有共同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我们既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而看不到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看不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4什么是运动?

14、含义:哲学上讲的运动 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即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离开运动谈物质,或者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6什么是静止?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

15、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区别: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8什么是规律?规律具有哪些特征?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方法论要求是什么?(1)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具有客

16、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规律。(3)方法论要求: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1什么是意识?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

17、发展的产物。(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人的意识是从动物的心理发展而来的。(2)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2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意识的作用,即意识的能动性)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

18、条件。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要求?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是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1、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事物。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意识一经产生就反作用于物质,加速或延缓客观事物的发展进程。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推动人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从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从而阻碍客观事

19、物的发展。方法论: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客观事实决定我们的工作方针、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用正确的思想和科学理论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反对两种错误倾向:既要反对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地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4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哲学依据是什么?含义: 就是 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

20、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5.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因此,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本要求。(2)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6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21、,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1什么是实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对象的物

22、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2实践具有哪些特点基本形式?特点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变革社会的实践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认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则阻碍事物的发展。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

23、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正确的认识是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认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实践处于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6什么是真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7如何理解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人们对

24、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产生的多种不同的认识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3)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照抄、生搬硬套,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8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世界观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2)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

25、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9、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1)认识的反复性:人的认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的认识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要受到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

26、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这种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联系的含义?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3联系的客观性:原理: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

27、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4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5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要求辩证关系:区别:含义不同: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 ;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 (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联系: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

28、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6系统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含义: 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即系统和要素的关系。)7系统优化方法第一、从实践方面来说,掌握

29、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第二、从认识方面来说,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第八课 唯物辩证的发展观1发展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论求?(1)原理: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发展的。(2)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促进新事物的成长。2发展的实质?发展: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

30、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注意:正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3如何理解发展的途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原因: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旧事物是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的事物。 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

31、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原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事物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因此,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准备走曲

32、折的路。4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要求?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状态。量变是指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如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如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关系: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总是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不能割裂二者的关系而片面强调某一方面,

33、激变论与庸俗进化论都是错误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反对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1)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是 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

34、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斗争性是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3)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

35、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2矛盾的普遍性(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2)方法论要求: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或全面的观点)看问题。3矛盾的特殊性(1)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2)方法论要求: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矛盾

36、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辩证统一关系?(1)辩证统一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重要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37、(哲学依据) ,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2)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3)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1)含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方法论要求: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注意: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但次要矛盾反

38、过来也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1)含义: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2)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方法论要求:看问题要全面; 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注意: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8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1)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2)坚持两点论,就是在

39、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3)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4)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基于它对世界的理解,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主要表现在: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