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狭义的教育是 指 对 年 轻 一 代 所 进 行 的 学 校 教 育 , 即 教 育 者 根 据 一 定 社 会 或 阶 级 的 要求 , 对 受 教 育 者 所 实 施 的 一 种 有 目 的 、 有 计 划 、 有 组 织 的 传 授 知 识 技 能 、 培 养 思 想品 德 、 发 展 智 力 与 体 力 的 活 动 。教育学是 研 究 培 养 人 的 教 育 现 象 及 其 规 律 的 一 门 社 会 科 学 其 涉 及 面 包 括 根 据 什 么来 培 养 人 ( 规 律 与 目 的 ) 、 培 养 什 么 样 的 人 ( 目 标 与 规 格 ) 、 用 什 么 去 培 养 人 (
2、内容 与 手 段 ) 、 怎 样 培 养 人 ( 原 则 与 方 法 ) 等 。教 育 学 是 解 释 教 育 中 的 一 般 问 题 的 , 元教育学 是 解 释 教 育 学 自 身 的 ; 教 育 学 的 任 务是 要 揭 示 教 育 中 的 一 般 规 律 , 元 教 育 学 的 任 务 是 对 既 存 的 教 育 理 论 和 研 究 现 状 进 行分 析 、 论 证 ; 教 育 学 的 研 究 对 象 是 教 育 现 缘 及 其 规 律 , 而 元 教 育 学 则 是 教 育 学 的 自身 反 思 , 其 研 究 对 缘 是 知 识 形 态 的 教 育 理 论 , 即 教 育 学 理
3、论 形 态 的 研 究 和 教 育 学 研究 的 研 究 。教育学的研究大 致 有 四 种 类 型 : 一 是 总 结 经 验 性 的 研 究 , 二 是 调 查 分 析 性 的 研 究 :三 是 科 学 实 验 性 的 研 究 ; 四 是 理 论 概 括 性 的 研 究 。教 育 学 的 任 务 在 于 认 识 和 揭 示 教 育 的 客 观 规 律 , 解 析 教 育 理 论 , 全 是 教 育 实 践 ,提 升 教 育 质 量 。教育学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科学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前瞻性原则。教育学体系建构的发展走向:教育学体系将进一步拓展;教育学体系将进一步开放;
4、教育学体系将促使教育科研方法进一改进;教育学体系将不断勃发出新的生长点。教师是向教育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培养教师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专业劳动者。教 师在教育教学中使学生信从的力量或影响力。教师的专业素养既包括专业知识结构,又包括相应的 专业智慧,同时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的作用:(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2)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引导和促进作用:(3) 教师在人格教育中的感召作用; (4)教师是办好学校的依靠力量。知识结构要素:系统的马列主义基础理论;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丰富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开拓创
5、新能力:自我调控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基本要求主要有。感性:规范性;科学性;启发性l教育性。合格的教师: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师生关系的内容及含义主要包括:(I)教育关系: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实现教育任务而建立的种工作关系;c2)人际关系:是建立在师生作为普通人基础之上的,是指向于满足教师和学生的交往需要3社会关系:指教师作为成人社会的代表和学生作为未成年的社会成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代际关系、道德关系及组织关系等心理关系 :教师和学生为了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而构成的内再联系主要包括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师生关系建构的主要
6、因素(1)教师方面:教育观念:领导方式和智慧;个性特征;(2)学生方面; (3)社会及学校环境方面和谐师生关系的标准和特征:(1)教育关系:教学相长(2)人际关系:尊师爱生3)社会关系:民主平等(4) ,心理关系:宽容理解师生关系的定义: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各样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各种活动和接触形成的多层次、多纬度的复杂关系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师生关系的作用:(I)和谐的师生关系是 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条件c2) 和谐 的师生关系能促进教帅教学水平的提高3和谐的帅生关系能够促进学校的发展不良关系:疏远与 冷漠;实
7、用与 功利:对立.与 冲突。如何建立: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关爱、尊重和信任学生;采用公平民主的教育方式;主动与学生交往,善于做教育沟通;提高自我修养,以人格塑造人格学制是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日标、入学年龄、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问的连接关系,是国家教育制度中最严 密、最有效和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义务教育是由国家法津保障的普及教育,即为每个适龄 儿童、少年提供其一生发展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使其潜能能 初步的开发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教育寓于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之中;教育具有全民性;有性别差异,根源在于分工;教育以传授劳动经验和生活经验为内容,形式简单。奴隶社会
8、教育的特征:学校教育从社会母体中分化出来:教育有了阶级性,学校教育开始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封建社会教育的特征:(l)封建教育制度逐渐形成(2) 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3)学校教育依然同 生产劳动相分离。资本主义教育特征:(I)教育目的具有二重性; 2.学校教育制度日趋完扇:(3) 学校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到逐步结合社会主义教育特征:(l)社会主义教育是为全体人民服务的: c2,实施德、智、体、美全湎发展的教育;3教育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我国基础教育的使命(要点):(1)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以人为本(2) 在发展方针上,把普及作为重点(3) 在培养目标上,着力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4)
9、 在资源配置上,突出各级政府的主体地位(5)在管理规范上,要强调统一性。生产力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律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日的和培养目标的制定(3)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课程设置(4)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的改进教育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教育不仅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反过来,它对社会生产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l)教育是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主要条件(2)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3) 教育通过转化和应用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总之,教育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既表现在生产的
10、精神潜力方面,也表现在劳动力再生产方面,它间接或直接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l)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制定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总之,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直接的,持久的、稳定的制约性,这种制约性是本质的,客观的是教育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因。一定性质的教育决定于 其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但它并非消极地反映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又具有积极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l)通过传播和灌输一定 的社会意识,使受教育者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中发挥积
11、极作用(2)学校教育培养大量的统治人才,直接作用于政治经济制度(3) 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来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对教育的影响(1) 民族文化传统和特点对教育的影响(2) 中国文化传统对我国教育的影响(3)文化素质和水平对教育发展的影响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的文化传递与保存功能(2)文化选择与整理()文化交融与创新功能 因材施教原则 是指教学要在面向全体学生、保证统一般格的同时注意从 学生个体实际出发,量力适度,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与效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扬长补短、学有所获,得到充分、和谐
12、、自由、全面的个性发展。它是由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学过程的本质特点所决定的。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生动活泼地运用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最大限度的发展能力。它是由知识与智力辩证统一的发展规律和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所决定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自身的发展需要而形成的关于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以一种自觉观念的形式而存在并发挥作用。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就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本,强调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的一种教育目的观。教
13、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就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零要为本,强调以 个人 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观。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1)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内蕴(1)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对我国教育目的社会性质的规定(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3)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要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1)人的发展
14、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相一致(2)人的全面发展与分工齐头并进(3)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4)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5)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体目标:为了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实现,针对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材料中存在的种种弊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提出6具体目标: 要 1求“改变课程过于朱总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以实
15、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 2现状”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 3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实现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 4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课程评价 5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建立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 6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或
16、相统一的活动,具体地说,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教学的任务:1 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2 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教会学生学习3 发展学生的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科学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学过程基本规律:教学双边交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学生的发展依存于知识传授的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系统的和谐优化的规律。教学模式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稳定而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及其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教学模式实践创新:(1)
17、正确的理解和辩证地把握教学模式的精髓。 (2)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教学模式(3)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4)在教学实践中创新并完善教学模式(5)积极倡导并建构“学会学习”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与学双边活动过程中为有效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所采用的方式 和手段 的总称。它主要 解决教师怎么教以及教师知道 学生 怎么学的问题,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有效组合。发现法是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在20世纪60年代所提出来的是教师通过提供适宜于 学生进行“再发现”的问题情境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独立的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方法。其一般过程是:确定讨论
18、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发现和总结。讨论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以班级或小组形式式围绕某一课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进行争论、磋商,以提高认识或弄清问题的方法。谈话法亦称问答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师生问的问答而使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而获取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运用发现法的基本要求: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产生发现的愿望:明确发现的日标,提供发现的条件,作出发现的假设;拓展学生思路,分析有关资料,开展自由讨论,引出应有结论,提炼原理和概念:引导学生展开争论,检验假设:对“发现”做出科学总结,使伺题得到最终解决。常用
19、方法(1)语言性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法、指导法;(2) 直观性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3)实践性教学方法,包括实验法、实习法、练习法;(4)研究性教学方法,包括讨论法、发现法等。课程:从狭义角度讲,课程即课业及其进程,是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从广义角度讲,课程即学校中有组织的教育内容,是指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表现形式:课程标准,教材,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有关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主要类型:学科、综合、隐形课程.活动课程亦
20、称经验课程-或生活课程或学生中心课程是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其基本的特征是:第一,活动课程以学习者活生生的直接经验为课程开发的核心,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习者的经验及其生长需要 第二,在活动课程中,学习者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存在。第三,在活动课程中,学习者是整体的存在。第四,活动课程重视学习者的个性差异。三种取向:l、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2、课程实施的适应取向3、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而按一定要求将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组织起来进行教学活动的方式。具体说,教学组织形式是从教师、学生、内容、手段、时间、环境等要素如何协调一致的角度,来研究用什么样的形式有效
21、地控制和利用这些条件以实现教学目的的问题。课堂教学是现阶段我国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文化程度组成教学班,由教师根据课程计划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同一进度,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连续性分科教学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又称班级上课制。课的类型是指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或按一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来划分的课的种类,它集中地反映了每一类课的性质和面貌衡量一堂课上得好坏的确是因人而异的,这是因为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复杂。但是它应有一个基本的、一股性的标准,即大多数人所认可的标准。衡量一堂课的情况和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目的性指标,科学性指标,教育性指标,双边性指标,质量性指标,时
22、效性指标,创造性指标,审美性指标。教师备课内容的主要方面:(1)钻研教材(2) 了解学生(3)确定教法(4)设计教学方案,包括:学期(或学年)的教学进度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备课的基本要求:(1) 处理好入与出的关系。 (2)处理好博与约的关系。 (3)处理好实与活的关系。(4) 处理好述与作的关系。 (5)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狭义的德育是指道德教育。德育一般是指广义的德育,它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和促进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道德品质的
23、过程。德育过程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过程,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以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特点,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教育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的身体力行,以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简言之,德育过程是把一定的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过程。德育过程的特点:.是实现思想政治观念,伦理道德观念以及社会规范化的专门过程。是带有主体性的专门化教育过程。是协调,控制各种社会影响一保证个体的品德健康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的规律:(1)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2) 德育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
24、过程(4) 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德育的任务是指通过德育活动,使个体在思想品德发展的质量和规格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学校德育的任务具体可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德育途径,是指为完成德育任务而选择的活动方式和程序。在现代社会,由于教育日益社会化,学校德育的途径也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1.思想政治课,各类教学,课外活动,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组织德育原则是教育者进行德育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要求它是德育规律的体现,又是对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实践
25、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贯彻要求: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民主性原则, “心理匹配”原则德育方法是学校德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教育者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标,贯彻德育要求和传授德育内容的途径和形式运用德育方法的基本要求:德育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要围绕德育目的的实现;德育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要遵循德育方法论的原则;重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力求教育 ;与自我教育相结合;重视实践性,使说理教育与品 德践行相结合;重视暗示教育,使明示教育和暗示教育相结合:构建科学的德育方法体系;注重开放性,不断开拓新的方法体系。德育的主体性原则,是指学校德育要以培养德育主体、促进道德自律为目的,以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贯彻主体性原则的要求:(1) 在德育过程中,必须尊重受教育者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o(2)重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o(3)把培养道德主体和注重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统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