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与社会国家是这样安排一个人的一生的:在进入学堂之前,先由亲人对其进行学龄前教育,而后进入小学,再步入中学,随之进入大学,最终以一个经过全方位打造的成年个体融入社会。乍然一看,这种安排似乎是合理的,而且几乎完美无缺,但将其付诸于实际,结果如何呢?答案暂不讨论, 还是先分析一下教育的各个 阶段吧。首先是婴幼儿。自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父母亲对 其万般呵护,要么给孩子讲述各种各样的美好故事,要么买种类繁多的童话书籍.其最终目的都是给孩子创造一个快乐、美好、和谐的环境,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多么祥和的世界。随后是小学。从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老师就对学生们亲切得讲:“大
2、家要和睦相处,不要打架,不能欺 负比自己弱小的同学啊;吃东西时,记得拿小的,孔融就是这样的喔;有玩具也要和同学一起玩。 ”老师的话语是那么甜美,人那么和蔼可亲,引导小学生们完全沉浸在天堂一般的美好世界中。接着是中学。老师们也真够可怜的,苦口婆心的劝同学们赶快学习。上课时,老 师用和蔼的语气说道:“大家看课文,大体意思是这样的:作者在空旷的油菜地里,看见蜜蜂嗡嗡地在花朵上采蜜,其间伴着几只彩色的蝴蝶在花丛间飞舞。这象征着人们安逸的生活以及人与人之间美好和谐的景象。 ” 是啊,课文里描写的可谓是太美了,令学生们深深地陶醉其中。然后是大学。初进校园一看,大学和中学还真是不一样啊。大家都暂且放下往日的
3、家乡话,讲着一口流利又标准的普通话,作起了文明人。见面打招呼用语也截然不同:“Hello,吃饭了吗?今天气色不错啊,红光满面的,有什么好事啊?” 唉!说话就是不一样,就是有水平。十多年的寒窗苦读还真是没有白费啊。到学期末,班级评选优秀学生时,来自某些地区的“聪明”的同志们在全班同学面前尽力夸耀自己的“丰功伟绩”,虽然那实际 都是凭空捏造,信口开河的。但是,对他们来说,拉拢到选票才是目的。其最终是冲着那一张张的人民币去的。这个时候,坚守课本理论的同志们却是傻乎乎的,似乎看出了些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没看到。谁晓得呢!最终是社会。好不容易在一家私营企业谋到一份饿不死人的工作。上班没几天,总觉周围人做事
4、的原则和准则与自己向来所坚守堂堂正道有着太大的不同:这件事明明是该拒绝的,怎么通过了呢?那一项支出实际上只有三百二,怎么报价单上写的是一千零九十 针对这些问题, 还专门 找上司说明了一下,以示错误。 谁 料第二天一早刚到公司大门口就接到被辞退的通知,为什么呢?不清楚,鬼才知道呢。之后,在几家大公司里也都是还没扎下根,就被人炒鱿鱼了。悲惨啊!难道那么多证书、文凭还不能证明一个人最基本的工作能力吗?好像不是;所有的工作绝对都是从社会主义道德方向出发,并且严格按照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实行的,怎么还不能赢得上司的赏识,以至丢了饭碗。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不知道,还是自己琢磨琢磨吧。最后终于忍不住发泄一下:“他妈的狗屁教育,他娘的混球社会,操他奶奶的统统见鬼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