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学家仲富兰著述(2).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530478 上传时间:2019-06-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俗学家仲富兰著述(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民俗学家仲富兰著述(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民俗学家仲富兰著述(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民俗学家仲富兰著述(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民俗学家仲富兰著述(2)完颜绍元撰著中国风俗之谜序言 完颜绍元撰著中国风俗之谜序言仲富兰中国风俗之谜是完颜绍元在民俗文化方面的又一本著作,本书从春节风俗是怎样形成的到十二生肖的来龙去脉;从“入赘”的众说歧出到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从古代的算命术是怎样形成的到泼洒在道上路口的药渣,遐搜博采,洋洋大观,就我所读过的这一类民俗文化读物中,把林林总总的民俗事象,将云里雾里的风俗谜团,汇于一炉,萃成一册,这大概还是首次。我有一种私见,千百年留传下来的风俗文化,特别是流变的过程,是受到多种复合的因素造成的,现代人的许多阐释,有不少也只是一种假设而已,大量的谜团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知识的积累而得

2、到准确的解释。完颜绍元用“之谜”的形式来列举民俗文化中的问题,以启迪人们的思考,我觉得是对于中国民俗文化学一种饶有价值的贡献,可喜可贺。中国民俗,或者说中国的风俗文化,是中国人民世代相承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传统的积淀,它虽然没有高雅文化那样纯净与雅致,但它是一种未经提纯的、作为原生态的鲜活的文化,她具有朴实与生动的本色,充满野性与活力,并常常成为社会文化进步的源头活水,因此我们在品味精致文化大餐的时候,不要忽略了与中国人的日常起居、衣食住行最为普遍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社会毕竟是由绝大多数普通的民众组成的。风俗文化不仅构成我们中国文化的底色,而且其中蕴蓄着丰富的文化养料和发人深思的生活智慧。然而,

3、大概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政治的辐射,时局的动荡,吹皱一池春水,把“民俗学”等同“资产阶级的东西”无异于焚琴煮鹤,此中况味,感受已多,好在近二十年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民俗学园地,百花齐放,孽乳繁衍,标志着中国民俗文化学正处于潮平岸阔,月白风清,前程未可限量。本书以中国风俗之谜冠名,我看,它恰恰是触及到民俗文化的一个主要特性,即民俗文化的神秘特性,正因为神秘,故而才会形成许多至今难解的谜团。借此机会,我想主要谈谈中国传统风俗文化的神秘特性,以佐证于中国风俗之谜 。中国传统民俗古朴原始而又神秘奇异,这与中国人所经历的独特的社会背景和历史道路相关,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的风雨历程,虽然被称之为“圣人”的

4、孔夫子早就说过“不语怪力乱神” ,并形成中国文化的理性传统和在历代文人圈子里的习惯,可是,在中国社会生活底层的民众,却并不买孔老夫子的“账” 。民间大量传承的古老风习, “万物有灵”论极具市场,鬼魂神怪的原始观念依然浓烈,诸多的民俗事象被蒙上了神秘色彩。再加上佛、道二教的传播与流行和对民俗生活的介入,使中国传统民俗的神秘色彩更为浓厚。当然,民俗的神秘性长期存在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 ,自然科学的不发达,深受压迫和剥削的民众生存环境没有明显改变,人们在风雨飘摇中生活,既没有足够的能力保障自己的安全,又无法应对自然与社会的种种挑战。因此信奉神秘力量、使用神秘法术以缓解自

5、身的精神压力、服务现实生活的民俗必然会大量存在。大量的风俗之谜表现了中国民俗文化的神秘特性:在人们从事某项民俗活动时,在人们自己的心理定位上,抱有某种神秘心理,乞求超自然的力量保佑平安顺遂,如名目繁多的巫术信仰、动物崇拜、图腾与祖先崇拜等等,都有一种不可理解的神秘性;另一方面,许多民间的民俗活动的场景本身所具有的一种神秘气氛。如本书所提到的“怪异费解的祈雨方法” 、 “月夜里的偷瓜送子” 、 “神秘的阴阳八卦” ,以及各种驱邪赶鬼的神秘仪式等。前者表现出人的神秘的主观心理,而后者在各种民俗事象中,又是客观场景的展露。主体文化心态和客观物质世界的紧密结合,进一步加固了神秘特性的谜团。神秘性在巫术

6、民俗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如“作法事” 、 “念咒语” 、 “请神会” 、 “画符” 、“占卜”等等,都源于某种神秘观念,它的施行也大多依赖某种神秘行为或者语言魔力信仰,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中浓浓的原始与神秘气息。在任何的巫术仪式中,施术者都离不开咒语,只要念动咒语,似乎就有魔力发生。 西游记中唐僧的紧箍咒就是这一类咒术的夸张描写。民间巫术中使用咒语的现象十分普遍,捕鱼者有捕鱼的咒语,农耕者有农耕的咒词,此外,医者、工匠、术士各有行业咒语,其中医家的咒禁还是古代治病的方术之一。语言的神秘观念又导致另一结果,即谶语的产生。谶语具有兆验性,属于预知巫术,它基于人们相信语言与事件之间有某种神秘联系的心理

7、。谶语在历史上的王朝更迭中曾起过重要的舆论作用,新进者往往利用谶语论证自己的崛起的合乎神意。所以说谶语是“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的一种作法,离开了神秘性,谶语也就失去了效用。神秘性在禁忌民俗中也多有表现,当然,它随禁忌内容的不同有程度的差别,与人性命相关的禁忌其神秘性强,如上山伐木、下海捕鱼都是危险性作业,所以伐木者、渔民有着特别的语言、行为禁忌,决不能犯禁。而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性禁忌,其神秘性相对就比较弱,因此只是作为俗信,习惯性遵循,如吃年饭不能喝汤,否则来年出门就遇雨,小孩不能吃鸡爪,不然的话,字就写不好,还有在乘船时吃鱼忌讳将鱼翻过来食用等,这些民俗虽都隐含着一种神秘心理,但缺少其他巫术信

8、仰所具有的威慑力。其他如星命、术数、选择、服食、房中、道引等都是中国神秘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样是中国民俗神秘性的重要表现,人们依赖天象、物候、体征等自然或人事现象预测成败吉凶,指导日常活动或大事的抉择。这些活动往往有专门的术士主持,他们使用种种神秘手法,刻意营造神秘气氛,让卜问者深信不疑。导引气功之术本是古人健身术,但后来逐渐蒙上了神异色彩,有的蜕变为空中取药,起死回生的法术,时至今日,这种法术仍在民间有一定的市场,可见风俗文化在广大民众中的神秘信仰依然顽强存在。风俗文化的神秘特性,以及民众对其的信仰并不是当代人简单地归纳为“封建迷信”所能了事地。就如同当今还存在地如造房子上梁仪式中发糕和披红;

9、关于对蛇的崇拜;丧家为何办豆腐羹饭,等等,这些风俗事象在形成之初,大抵系人们对自然与社会的一种不自觉地适应和协调,在天长日久的岁月中,逐渐渗进了人们的自觉意识,人们希望利用神秘力量达到为自己服务的目的,具有积极自觉状态。中国的民间信仰没有正统宗教的那种神圣和崇高的情感体验,追求的是世俗物质生活的满足和精神愉悦,因此人们对神灵族属谱系并不看重,他们关心的是神灵能否给人们带来吉祥,能否帮助人们实现自己的愿望,具有很强的功利性。所以有学者称中国是一个“泛神论”的国度,无论山精水怪、狐仙鬼魅,还是观音大士、玉皇大帝、现世英灵,它们来自何方,又去向何处,人们并不关心,唯一关心的是神灵的“灵气” ,只要“

10、显灵” ,哪怕是荒郊野外的一棵树、深山老林的一座庙, “有灵则行” 。人们在各色神灵前祷告、祈求、供奉,采取各种近乎“媚神”的方式,包括演戏、宰牲、烧钱、上酒等,以求取神佑,消灾祛病。正如陆游在赛神曲中所记“老巫前致词,小姑抱酒壶,愿神来享常欢娱,使我嘉谷收连车” 。与此同时,对一些长期不显神灵的偶像,人们不仅不供奉,还采取责问拷比的方式,或者使用一些厌胜法术,来“胁迫”其为民众服务。如祈雨民俗中就有一种在太阳底下曝晒龙王菩萨的做法,让不显灵的菩萨切身体验一下百姓无雨的苦处。所以说在民间信仰中人与神并不总是上下级关系,他们更多的是一种平面的相互利用的关系,人们为自己的需要造神,这种在风俗文化的

11、信仰民俗中的直接功利性,将它与一般的宗教信仰区别了开来。当然,中国民俗的实用性,不仅仅表现在信仰心理方面,更重要的是许多民俗活动在民众实际生活中发生着切实的效用,有着实用价值。我想,所谓民俗文化研究,不是简单地铺排资料,而应当通过大量生动真切的具象材料,提出或者回答人们的种种问题。本书在这方面作了有别于前人的工作,而且对于不少问题,作者都有颇为巧妙的注解和相当精妙的阐释,使我获益匪浅,殊为敬佩。以下谈谈本书的特色和我的感想:中国风俗之谜大体按照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社会生活、娱乐游艺、祭祀信仰、兆验禁忌等门类铺排,庄容隽语,婉喻微讽,玄思遐想,抒情感怀,体貌品类,大致具备,而通体整齐和谐,显示了

12、作者的学养和识力。我更加欣赏的是本书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民俗事象进行了一番钩沉索颐的工作,除对所述风俗文化诸种事象探其缘起、考其流变之外,作者尤为注重隐藏在这些民俗事象深处的民俗文化心态的开掘阐释,既有对民俗事象的具体描摹,又有结合人们主观感受的人文关怀和心态感受,老式民居的幽静,蒙古族敖包的苍凉, “杂花生树、群萤乱飞”的江南,以及长流于心的各地风土人情在本书中均有所涉及。要说本书的特色,我粗粗地归纳了三点:一是取材广泛;二是观点丰富;三是文笔活泼。举凡古籍文献、三坟五典、神话传说、民间采风均信手拈来,是以取材深广;因本书不是一本对民俗事象下结论的书,而是一本提出问题而又列举

13、多说的著作,对于古人今贤、学者通人、专家教授的研究成果或观点成说均仔细考证,广泛涉猎,无法定论者,则一一备案,留待今后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是以观点宏富;作者在本书的撰作上,对文风和文字也下了一番功夫,并且尽可能地配有图片,文图结合,图文并茂,故称文字活泼。一本书有此三个特点,应该是一本好书是毫无疑问的。读起来有味,放下来备索,我相信本书的出版,对于普及民俗文化知识,对于读者的增广见闻,陶冶精神,都将大有裨益。就是对民俗文化学具有一定研究的专业人士,也是一本很有用的案头参考书。从当代社会的实际状况来看,改革开放的大潮正在向纵深推进,民俗文化正在成为各地发展经济的重要资源,围绕一年的岁时节令和本地的

14、民俗资源,各种灯会、庙会、花会、茶酒文化、服饰艺术活动,以及各种艺术节,文化展览异采纷陈,这些活动的大量举办,当然有发展经济的内在驱动力,同时也迫切地需要理论上的总结与提高、操作上的出新与创意。本书比较注重“民俗心态”的发掘和进行人文阐释,可以看作是作者在这方面的努力。但请原谅我的苛求,本书在民俗事象与人作为主体的心态、心理揭示方面仍嫌不足,囿于本书毕竟是民俗文化的普及读物,读者定位有所不同,就不必对作者勉为其难了。读着中国风俗之谜的校样,还使我感触良多。这十几年来,我与包括完颜绍元在内的一批有志于中国民俗文化学的朋友,聚集在一起,可以说走过了风风雨雨的艰难历程。1988 年 12 月 26

15、日,我们一起发起成立了上海民俗文化学社(亦即今天的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的前身) ,由我主其事,被推选为社长兼秘书长。当时学社的成员几乎集合了上海高校、科研、新闻、出版以及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史志馆和全国各地的不少友人,将近200 人,大抵是一些好学上进、学有专长的英气勃发的热血青年。我欣喜地看到,如今民俗文化研究、传播和普及,渐入佳境。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的成员已经并继续用自己对于学术文化的钟爱,孜孜以求、默默无闻地做着艰苦踏实的开创性工作,用以报效祖国和养育我们的民众。我们学会中有人将民俗文化学引进到高校的讲台和研究领域;有人将民俗文化写进了中学教材,还编撰了民俗文化学的专门论著和教材,还有

16、不少成员以民俗文化为题撰写博士论文、硕士论文等等。随着岁月的流逝,当时那一群英气勃发的青年人如今都已步入中年,目前大抵已成为上海民俗文化研究和教学的中坚力量和骨干,本书的作者完颜绍元也是其中的骨干之一。在研究成果方面,本会出版的民俗文化研究通讯和学术集刊国风出版了几十辑,在国内外民俗文化学界,享有一定的影响,十几年来,本会成员出版的民俗文化专著有一百五十多本,包括即将由学林出版社出版的四卷本图说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大型项目。应该说,完颜绍元的这本中国风俗之谜也从学会诸位同仁已经发表的著述中汲取了不少养份。我可以自豪地说一句,随着上海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城市地位的提升,上海民俗文化学的研究、传播

17、和普及,在中国民俗文化领域里,可以称得是别辟一境,令人欢欣鼓舞的。为中国风俗之谜作序,我也许不是适当的人选。但当完颜绍元将书稿校样推到我面前时,于公义、于私交,我又感到没有推却的理由。为此我要特别说一说我与完颜绍元的相知相识。从上个世纪的 80 年起,是中国民俗文化将我们联系在一起,交流和切磋,探讨和争论,使我们成为学业上的诤友和砚友。我们和上海许多青年学者一起共同发起成立了上海民俗文化学社,此后又一起共同分享着民俗文化学带给我们的烦恼和快乐。我比完颜绍元年长几岁,算起来,可以称得上是他的兄长。十几年来的交流与切磋、合作与砥砺,使我对他有了比较深入地了解。完颜绍元是满族人,我不知道他祖上是否是

18、旗人,他生活俭朴,嗜书如命,为人正直,勤奋刻苦,不仅在民俗文化学方面取得很多成果,而且对民国史也有着很深的研究。迄今为止,已经有数十种著述和读物付梓出版,涉猎的范围也相当广泛。说起来真不容易啊,一个在成长中特别需要接受教育的青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到工厂当了一名工人,高中毕业辍学后再也没有进过教室,完全靠着自己顽强的毅力自学撰述,乃至维持生计。完颜绍元现在供职于一家文化出版机构,囿于特殊时期的特殊经历,所造成学历上的缺憾,如今却是一个连职称都未能解决的“白头” 。职称评定的名与实之间的反差,令人唏嘘!我坚信,苍天不负苦心人,只要完颜绍元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必将在学术方面取得更大成就!我们热切地期待着完颜绍元的下一本著作问世。对中国风俗之谜 ,由于心折,难免偏爱,拉杂陈词,妄言多失,请读者诸君原谅。(本文作于 2002 年 7 月 18 日, 中国风俗之谜一书已经由上海辞书出版社于 2002 年出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