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年民俗一图说介绍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仲富兰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百多年的中国社会是一个风雷激荡、人心丕变的艰难历史过程。西方列强用洋枪洋炮轰开中国的大门,对于中国社会向何处去的问题,曾经是引发当时的中国人较多思考的问题,变法与反变法之争,几乎笼罩朝野而独步一时。而这个时代也是中国民俗流变最为激烈之时。时人曾感叹“为自有国家以来未有之奇变” 。社会生活中民众的生死、盛衰、浮沉、悲欢都是不容易忘记的,它们一旦出现,就会从结果变成原因,影响了后来的中国历史,也制约了后来的中国历史。以夷夏之辨来比对中西,是用一个时代来度量另一个时代,其间的尺寸常常与实
2、事和实理相去太远。但作为千年历史孕育出来的一种凝固意识,它又在强邻交迫之世为众多的中国人提供了可以依傍的精神支托。因此,当夷夏之辨及其派生的种种观念在震荡中分崩离析之后,随之出现的是一片迷离和虚空:旧的民族心理防堤已经倒塌,新的民族心理防堤还重建无期;两间所余,是一群一群曾经久惯依傍而突然没有了依傍的人们。庚辛之际的新旧消长与这种广涉众生的人心丕变发生在同一个过程之中,两者虽然各成一脉,却因之而既相羼又相融。由于旧消新长,开新便成为涌起的时潮;由于失所依傍,追蹑时潮便成了愿想中的依傍。新旧消长于一个没有依傍的时代里,为当日的中国和后来的中国带来了急迫的奔涛和吹卷的浮沫,理想的摩荡和人心的燥动,
3、天边的五色祥云和脚下的岐路舛错。印刷术是中国赖以自豪的四大发明之一,中国历史文化主要的传播手段,基本依赖于文字的记载。文字表达,有其简明扼要、理念明确、主旨清晰、叙述直接的优点,但是,从直观效果上来讲,图片所能给予读者的那种鲜活的、逼真的、身历其境的、栩栩如生的视觉上的满足,便是文字所不能营造得出的氛围了。因为中国近百年民俗资料太过丰富,收藏地点各有不同,时代久远难窥全壁,珍贵文物深藏不露,不是每个读者都能有幸一一亲历。因此,作为优秀中华文化的后人,当然希望有一部图文并茂的讲述中国民俗的书籍。所以,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的同仁们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末,就试图通过用图片的方式来图说中国百年民俗的历
4、史画卷,经过断断续续近十多年的努力,如今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的四卷全新读本,由学林出版社付梓印行,作为主其事者,我此时的心情,可以说是百感交集,欣喜莫名。百年民俗一图说,本书通过直观的图片形象,以及诠释的文字,讲述了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到 1949 年的中国民俗状况。一书在手,等于将一部图片化的中国近代民俗史 ,放置在自己案头。这是一部充满了画面、场景、实物、风景、人物肖像、图片的历史长卷,和读一部纯文字书籍不同,读这部图文并茂的百年民俗流变的史书,有如走进时光隧道,又顺历史河流,回溯到“往者如斯”的场面中去。效穿洋服、剪辫风潮、佩饰演变、西式菜肴、饮食观念的养成、以及花间宴集的风流蕴
5、藉;“夷场”社区、租界效应、新式里弄、欧化住宅、家具与居室设备的更新;礼仪更新、称谓变化、跪拜废除、握手盛行、婚姻变革的流行;传统节俗传承、西洋节日引进、南北乡情式微和区别;新式教育、戏剧革新、电影滥觞、报业发达、新闻传播、广播出现、通讯发展、新兴公共文化事业的兴建和兴起;交际舞和室内乐、球戏和棋牌、赛马和跑狗、彩票和奖券、以及近代体育事业的发生和发展;以及白衣举子、科场落魄、王谢人家、桥头野花的世态变幻一件件、一幕幕在眼前展现出来。读这部书,不仅能把握中国百年民俗的全貌,还能了解具体而微的细节,正是这些弥足珍贵的生动形象,能使读者从画面上,生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这或许就是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这部书,以史为线、以图为主的用意了。2002 年 1 月 22 日于沪上原载 2002 年 2 月 1 日上海新闻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