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反切法(古汉字注音)反切法是用兩個漢字合起來為一個漢字注音的方法。是中國傳統的注音方法。有時單稱反或切。漢語本來的注音方式是讀如某字,隨著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傳入,其聲明學為漢語引入了反切這種注音方法。 另據考證,反切的產生,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 音辭篇雲:“孫叔言創爾雅音義,是漢末人獨知反語,至於魏世,此事大行。 ”(孫炎,字叔然,名炎)陸德明經典釋文也說:“孫炎始為反語,魏朝以降漸繁。 ”事實上,孫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東漢服虔注漢書 “惴,音章瑞反” 。孫炎對反切進行了整理,並編成了爾雅音義。用作反切的兩個字,前一個字叫反切上字,簡稱切上字或上字,後一個字叫反切下字,簡稱切下字或下字。被
2、注音字叫被反切字,簡稱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則是上字與被切字的聲母相同,下字與被切字的韻母(包括介音)和聲調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讀音。例如, 廣韻 “冬,都宗切” ,就是用都的聲母、宗的韻母和聲調為冬注音。反切的產生,是為了補救讀若、直音注音方法的不足,是漢字注音方法的一個巨大的進步,標誌著漢語語音學的開始。隋唐的反切是研究中古漢語語音系統的基本資料,是漢語音韻學的基礎之一。據歷史學家範文瀾研究,音韻學開始于東漢末年,當時某些儒生受梵文拼音字理的啟示,創反切法來注字音.孫炎作爾雅音義 ,用反切注音,一般認孫炎為反切的創始人。 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第三編第一章(人民出版社 1965 年 11
3、月版) 。反切是中國傳統注音方法,即用兩個漢字合起來為一個漢字注音。古人因為沒有拼音文字,用兩個漢字來注一個字的反切原理反切的基本原則是上字與被切字的聲母相同,下字與被切字的韻母(包括介音)和聲調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讀音。反切與拼音主要有三點不同:1.拼音是用一個或幾個音素符號來表示聲母、韻母的實際音值,而反切所用的每一個漢字都代表一個音節,單純表示輔音的漢字不存在,以母音開頭的漢字也是少數。所以代表聲母的反切上字不能不帶韻母,代表韻母的反切下字又常常帶有聲母。這樣,代表聲母和韻母的反切上下字都含有多餘的成分,在拼合的時候,必須去掉多餘的成分上字的韻母、下字的聲母。進一步細說反切的原則應
4、該是這樣:反切上字只取它的聲母,不計較它的韻母和聲調;反切下字只取它的韻母和聲調,不計較它的聲母。2.理想的拼音字中的一個聲母或一個韻母,只能用固定的一個或一組字母表示,絕不允許隨意更動;反切上下字的選用則是靈活的,選用與被切字聲母、韻母相同的任何字做反切上下字,都不會改變被切字的實際讀音。例如, “孤,古胡切” 。假如上字不用“古” ,而用“過” 、 “姑” 、 “公”等字,下字不用“胡” ,而用“乎” 、 “吳” 、“都”等字,被切字的讀音都不會變。這是因為前者聲母都是k,後者韻母都是u。從原則上說,同一類聲母或韻母,各用一個字表示就可以了。假如規定只用一個字來表示,那麼就無法給這個字自身
5、注音,因此同一類聲母或韻母至少得用兩個字,而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又遠不止兩個。 廣韻同類聲母的上字最多有 17 個,同類韻母的下字也基本類似。3.現代漢語拼音除了有雙拼法之外,還有三拼法、四拼法。從書寫形式上看,一個音節可以用 14 個音素字母表示;而反切只能用雙拼,只容許用兩個字。即使是零聲母字,也必須有反切上字。例如在普通話裏, “愛,烏代切” ,被切字“愛”ai 是零聲母。如果是拼音,聲母就可以不必表示了。反切注音法,則必須用一個“烏”字代表零聲母來做反切上字。即使是既有韻頭又有韻尾的韻母,也只能用整個字做反切下字。例如, “勸,去願切。 ”被切字“勸”的韻母是 an,包含 3 個音素。反切注音法只用一個與“勸”韻母相同的“願”字做反切下字。二九年七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