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古籍穿上“防蠹衣”.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531719 上传时间:2019-06-0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给古籍穿上“防蠹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给古籍穿上“防蠹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给古籍穿上“防蠹衣”发布日期: 2013-02-18每年有多少古籍由于虫蛀、酸化等原因,遭受不同程度的损毁,这个数字已很难精确统计。“600 年前的古籍论页卖;400 年前的古籍论册卖;元代以前的古籍论块(残页)卖。”这条在收藏界流传已久的定律,似乎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古籍的现状。曾有学者估算,我国现存古籍的数量至少在 3500 万到 4000 万册以上。除了国家收藏单位图书馆、博物馆、文献收藏单位以外,民间还有大量古籍藏于个人、寺庙。我国古籍“家底”惊人,消亡速度也同样触目惊心。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文献保护修复部主任、跟古籍修复打了 20 多年交道的张品芳说,仅从 1996 年上海图书馆成立

2、古籍保护小组算起,经她和同事之手修复的古籍就不下 5 万册,“破损的原因大多是虫蛀,有的整册书都被咬穿了,损失无法挽回。”古籍保护中的虫害防治,历来是藏书机构极为重视的课题。记者采访多位业内人士了解到,传统防蛀手段中药物毒性较大,目前的防蛀手段已经有了很大改进,比较多的藏书机构采用樟脑精,对人体无毒,但缺点是对于书蠹只有趋避作用,不能杀灭,且需要每年定期更换。通过低温物理杀虫也是较为普遍的做法。国家图书馆就采用低温冷冻法进行杀虫,所有图书在入库前都将在-22到-25中冷冻 7 天左右。还有不少有条件的机构采用真空充氮灭虫杀菌设备,上海档案馆就采用这种方法,杀灭效果好,对人体无毒无害,消毒过程中

3、对书籍也不造成损伤,但花费相对较高,需要配备专人负责设备使用维护。有没有可能找到一种无毒无害、简便有效的方法,在现有条件下让古籍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在上海图书馆善本书库,叠放的古籍间,差不多每隔 1.5 厘米的书间就夹着一张薄薄的淡黄色纸。张品芳说,这是上海图书馆研制成功的“防蠹纸 2 号”,可以在长达 5 年的有效期内有效阻断蠹虫对古籍的蛀蚀危害,为图书馆界、档案界提供了一种短期杀灭与长期防治相结合的古籍防蛀解决方案。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副主任陈建华介绍,作为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上海图书馆肩负着馆藏 170 余万册珍贵古籍文献的保藏保护工作。从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上海图书馆就

4、着手“用拟除虫菊酯对馆藏图书、资料防蛀方法的研究”科研项目,研制出“防蠹纸 1 号”,弥补了传统化学与物理灭虫防蛀法的诸多不足。项目获得了国家文化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及上海市文化局科技进步一等奖。“防蠹纸 2 号”的防虫防蛀性能和安全性则进一步提高选取多种拟除虫菊酯进行纯化、复配,并通过增效剂提高熏蒸效果、增强药物活性,对文献纸张、字迹均无任何损伤和影响。复合配方也解决了蠹虫的抗药性反应问题。给古籍穿上“防蠹衣”并非一劳永逸。张品芳担忧的是,古籍修复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古籍消亡的速度。她告诉记者,目前上海地区在职古籍修复专业人员约 25 人,40 岁以下的约 16 人。一般破损较严重的古籍,一个修复师每天能修复一两页就算不错了,破损较轻的每人每天也只能修复 8 到 10 页。“古籍保护就是和时间赛跑。由于环境污染和人为原因,古籍的酸化和老化在加快,我们的保护还处在入门阶段,和国际上有关温度、湿度等控制标准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经费投入不足,保护和修复人才匮乏,要呵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只有做得更多,更努力。”(颜维琦 曹继军 陈茜) 光明日报 ( 2013 年 02 月 18 日 01 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