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古诗鉴赏题审题五步走撰稿人:兴宁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杨国朝 罗益平古诗词鉴赏历来都是高考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考题赋分值是 610 分,这道题也是高考语文试题得分难度最大的题目之一。考生在这道题上失分严重,究其原因,其一是古诗词素材浩如烟海,不可捉摸;其二是考试大纲对古诗词的考查范围也越来越广;其三,最重要的一方面,便是考生不知道如何去“读懂”古诗词,当然也就无法圆满完成答题。我们认为,古诗词鉴赏题的解答可分为两大步骤:一为审读准备,二为答题表述。答题表述我们平时提得比较多,这里就古诗重点举例说明如何进行审读。审读准备阶段要把握四个要点,即审读标题、审读作者、审读注解、审读尾联、审读题干,我们
2、称之为“审题五步走” 。下面一一解说。1、审读标题遇到古诗词鉴赏题,首先要注意对标题进行审读,通过审读标题,我们可以大体把握诗词类别和题材内容。例如标题为送魏万之京 金陵酒肆留别 别董大 赠汪伦等,它们带有“送” “别” “留别” “赠” (还可能是应酬劝勉诗)等字眼,我们就知道它属于送别诗,内容上主要表达离情别绪;如标题为山居秋暝 归园田居 鸟鸣涧 滁州西涧等,它们带有“山、水、溪、涧”等字眼,我们就知道它属于写景诗,内容上主要描绘山水景致以抒发情感;如标题为咏梅 小松 蝉 菊花 石灰吟等,它们带有“吟、咏”等字眼或直接以某动植物为题,我们就知道它属于咏物诗,内容上主要刻画物的形象以托物言志
3、;如标题为念奴娇赤壁怀古 题乌江亭 汴河曲 贾生 赤壁等,它们带有“题、曲、怀古”等字眼或直接以某古人古迹为题,我们就知道它属于咏史诗,内容上主要描绘昔今的变化,反映昔盛今衰或以借古讽今;如标题为春夜洛城闻笛 江南逢李龟年 江村即事 春晓 旅夜书怀等,它们带有“即事、有感、书怀”等字眼或直接以某事为题,我们就知道它属于感怀诗,内容上主要抒写诗人的所见所闻以发所感;如标题为从军行 塞下曲 雁门太守行前出塞 从军北征等,它们带有“行、征、从军、塞上、塞下、出塞”等字眼,我们就知道它属于边塞诗,内容上主要描绘边塞风光或抒写战士情怀(思乡、思亲、建功立业或厌倦战争等) ;如标题为人日思归 静夜思 九月
4、九日忆山东兄弟 游子吟等,它们带有“思、忆、思归、游子”等字眼,我们就知道它属于思乡诗,内容上主要抒写旅人(学子、游子、宦者等)对家乡或亲友的思念;如标题为闺怨 秦楼月 行宫 春闺怨 秋闺怨等,它们带有“闺怨”字眼,我们就知道它属于闺怨诗,内容上主要抒写女子对丈夫的思念或控诉。读懂了标题,对诗词的主旨也就把握了一半。2、审读作者通过审读作者,我们可以大体了解诗人的个性特点及诗歌的语言风格,所谓“知人论世”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可以积累一些著名诗人的诗歌风格特点,临考时或许派得上用场。例如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
5、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苏轼的豪放旷达、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等等。读懂了作者,就等于走进了诗人的心灵。3、审读注解(包括序文)做古诗词鉴赏题时,很多考生会忽略诗词下面的注解,这是非常错误的。其实,注解有时能提供给我们很多有用的信息,对我们准确答题大有帮助。注解一般或介绍作者生平或介绍创作背景或解释关键词句的涵义,通过审读注解,我们可以更全面详尽地把握诗词的主旨内涵。2笔者以 2005 年广东卷古诗词鉴赏题为例加以解说: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登楼怀归 寇准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荒村生断霭,古
6、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注:此诗约作于 980 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这是一首宋诗,从标题中“怀归”字眼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首思乡诗。但一般的思乡诗或抒写诗人对羁旅漂泊的厌倦,或抒写诗人落泊失意后的感伤,并因此而生出的一种乡愁乡思,而这首诗却不同,要准确理解诗人情怀,就要好好审读一下注解了。审读注解,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时年十九,又是新官上任,正是春风得意欲大展宏图之时。审读注解,我们可以知道,诗人的家乡在陕西渭水边,结合注解可知他现在刚到湖北巴东县任知县。结合对二个注解的审读,我们就可以理解这首诗中作者的思乡之情没有太多的感伤哀
7、愁,而更多的是带有一种轻松惬意。4、审读尾联无论是诗、词还是曲,结尾的几句都是表达思想情感宣示诗歌主旨的句子。以近体诗而言,尾联或直抒胸臆,或含蓄蕴藉、令人回味无穷。通过审读尾联,我们可以基本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主旨,还可以获知诗歌情感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如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审读尾联我们可知诗歌表达的是汪伦送别我的深情, “汪伦送我情”直抒胸臆;如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 审读尾联我们可知诗歌表达的是陆游对祖国的热爱及对子女的期望之情, “毋忘”直抒胸臆;如送孟浩然之广陵 “
8、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审读尾联我们可知诗歌表达的是送别好友的深情, “孤帆尽” “长江流”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如三闾庙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 审读尾联我们可知诗歌表达的是对三闾大夫屈原的缅想叹惋之情, “秋风起” “枫树林”借景抒情,含蓄蕴藉。所以,审读尾联可以说是把握诗歌主旨和抒情方式的一个捷径。附:知识短文从结构解读近体诗(一)律诗的结构特征:一、二、七、八句完成对诗题的表述,把这四句抽出来,意思也是完整的;三、四、五、六句是对题旨的渲染。我们解读律诗的时候,要简易、快速、准确地把握律诗的主要内容,只要把律诗
9、的一、二、七、八句先抽取出来读,就能很快捷、准确地把握它了。旅夜书怀 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首一、二句写近景,岸上的小草在微风中飘摆,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孤独地停泊在月夜的江面上。月夜孤舟,微风阵阵,寂静和孤独笼罩着一切,揭示了诗人浪游漂泊的孤清处境,扣住了诗题的“旅夜” 。尾七、八两句触景而情发,景以自况,运用形象的比喻收结全诗。诗人以天地间一只形单影孤的沙鸥来寄托自己功业未成的慨叹,有一种强烈的感染力量。此诗的内容3就是:通过旅夜所见,抒发了作者自己身世不遇、漂泊无定的感情。我们把此诗的一、二、七、八句抽取出来
10、就能准确把握此诗内容了。那么,我们对三、四、五、六句又怎么理解呢?它是对题旨的渲染。三、四句是承一、二句而写旅夜所见,五、六句诗人以自嘲口吻诙谐地说出自己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是对题旨的渲染。难点攻坚:作为律诗,最出彩的部分是在三、四、五、六句,历来传颂的律诗其精彩之处多在三、四、五、六句中。如上诗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就是。高考也会揪住此处命题。这是律诗鉴赏的一个大难点。但是,这部分虽然精彩,在全诗中它也只是对题旨的渲染,起到的只是辅助、渲染作用,处于从属的地位。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写得非常壮阔雄浑,但也只能是反衬诗人的孤独冷清的处境。不能因此而把此诗理解成抒发了杜甫豪迈壮阔
11、的情怀。(二)绝句的结构特征:一、二句完题(扣题) ,要带描述性,第三句抛出立意,第四句接住。绝句的意思落在三、四句中,把握了三、四句的意思,就把握了该诗的主旨。渭 城 曲 王 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一首送别的名曲。一题作送元二使安西 。诗的首二句扣题,点明送别的时令、地点、景物,描述性的字眼“浥” “青” “新”是显而易见的,这描述性的语言为送别提供了一个大背景;三、四句写惜别,是诗的立意部分。写频频劝酒,表达依依惜别的离情。 (三)高考近体诗解读示例考场回放一2005 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邯郸冬至夜思家 唐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
12、,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2)作者是怎样写“想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第一问在第句设问,要求考生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如果我们明了绝句的结构特征,一、二句完题(扣题) ,要带描述性,就会很快捷地把握好这 一、二句的意思:驿店逢佳节,抱膝思亲人。而描述性的字眼就落实在 第句的“抱”和“伴”字中:抱膝枯坐,只有影子陪伴着自己,孤寂之感,思家之情,油然而生。揪住了关键字眼,准确解读第句就容易多了。第三、四句是主旨部分,说白了就是诗题上说的思家。不过,这次高考考的不是内容,而是手
13、法和语言特点,转了一个弯。但是,准确把握三、四句的意思,也对我们理解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有莫大的帮助。第三、四两句正面写“思家” ,可是用的是想像。不说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到几时,而说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是典型的主客移位的写法,语言也显得质朴厚实。参考答案(1) “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 ,而“伴”字又将“身”和“影”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 ,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是的一种孤寂的心情。(2)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深夜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的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诗的语言质朴无
14、华。考场回放二2005 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4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江苏卷设置了以下三个问题:此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具体说明;第三联渲染了什么氛围,表达了什么心情;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江苏卷一在开头针对诗题的“闻风”设问,一在蕴涵寄思主旨的结句出题,正好把此诗的主要内容囊括住了。而针对第三联的出题,则明确告诉考生,它的作用是渲染,不过请指出渲染的是什么,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可以这么说,不管命题者有意还是无意,江苏卷的命题环节,是完全扣住律诗的结构特征
15、命题的,考生能准确把握律诗的结构特征,就能快速解读这首诗,也就能做到准确答题了。参考答案(1)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 ;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 (2)清冷、幽静 孤单、寂寞。 (3) “为拂绿琴埃” 。5、审读题干审读题干包括分析题干中提出的问题和明确答题要求。审读问题:主要是看看题干中提出了几个问题,各是什么问题。明确要求:明确要求主要是精读题干和问题后,明确应该从哪或哪些方面作答。下面以 2008 年广东卷古诗词鉴赏题为例加以解说: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木芙蓉 窗前木芙蓉 吕本中 范成大 小池南畔
16、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审读问题:本题分析:有二题三问。 (1)二问:一问木芙蓉的自然属性,二问运用的修辞手法;(2)问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异同。明确要求:本题分析:(1)一、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哪方面的自然习性,二、两首诗都运用到哪一种修辞手法;(2)两首诗各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木芙蓉形象。附具体思路分析:(1)一、从吕诗中“霜前” ,范诗中“破小寒” “青女留连
17、”等词句可以看出,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抗冷耐寒的自然属性;二、从吕诗中“着意” ,范诗中“辛苦、愁、怨”等词可以看出,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从吕诗中“小池南畔” “胜桃李”等句可以看出描写的是一个逍遥洒脱,任由风吹雨打的闲适之士形象;从范诗中“孤花” “花心似客心酸” “未作愁红怨绿看”等句可以看出描写的是一个虽然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依然豁达的乐观者形象。真题演练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与胡兴安夜别 何逊居人行转轼,客子暂维舟。念此一筵笑,分为两地愁。路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方抱新离恨,独守故园秋。注:居人:指送行者胡兴安。行转轼:将要掉转车回去。维:栓、系。5
18、(1)诗中的“笑”字,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全诗分析。(2 分)答: (2)本诗的颈联历来为人称道。有人说它所写为眼前实景,也有人认为是联想之景。请谈谈你的看法。(4 分)答: 1(1)“笑”是苦笑,强颜欢笑,离别之际,设宴相送,但只能强作笑颜,这是以“笑”衬“愁”。写出诗人不忍分别的心情。(2)A 写眼前实景:露水无情地浸湿了寒塘边的冷草,凄清酸楚,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夜别之时眼前所见之景,颈联(五六句)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夜色图,渲染了清凄悲凉的离别氛围。(分析的内容属于颈联(五六句),1 分。分析言之成理,3 分) B 写联想之景:颈联(五六句 )写诗人想到自己与
19、友人离别后,在清凄的夜晚,冷月之下孤独艰难前行,路边寒塘的冷草被露水浸湿,月亮映照着清澈的水流,是诗人联想之景,表达了诗人寂寞惆怅的情怀。(分析的内容属于颈联,1 分;分析言之成理,3 分)【审题五步走】审题目,此题为送别诗,什么送别背景什么离情别绪是一般思路。审作者,不熟悉,略过。审注解,可只是朋友行车送别。审尾联,“离恨”“ 独守”透出悲凉离别的氛围。审题干,两问两分析。2阅读这首诗,回答问题。 (6 分)白云泉 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1)本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 3 分)答: (2)本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20、试作赏析。 ( 3 分)答: 2(6 分)(1)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神情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士人。(2 分) 诗人的这一思想性格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这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1 分)6(2)诗人采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2 分,“象征手法”“托物言志”只提及其一即可),以白云泉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1 分),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1 分),言浅意深,理趣盎然。【审题五步走】审题目,此题为托物言志诗,什么物什么志是一般思路,“白云泉”应该有寓
21、意。审作者,可知其诗风:明白如话。审注解,无。审尾联,“何必”表明作者的感情指向:要“自闲”不要“奔冲”。 审题干,两问两分析。3 阅读张舜民村居一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9 分) 村 居 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1)一、二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4 分) 答: (2)动静结合的写法是这首诗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 (5 分)答: 3(1) (4 分)描绘了流水绕田,青竹绕篱的宁静的田园风光(1 分)和榆钱落尽,槿花残存的冷寂的清秋景象(1 分) 。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而又略带清愁的心境。 (2 分) 。意思相近即可
22、) (2) (5 分)一、二两句主要描写绿水、田地、翠竹、屋篱、榆树、槿花等静景(1 分) ,三、四两句主要描写了行步迟迟的老牛,悄立牛背的寒鸦等动景(1 分) ,前后动静结合(1分) ,烘托出了宁静平和的氛围(2 分) 。 【审题五步走】审题目,此题为写景抒情诗,什么景什么情是一般思路。审作者,略过。审注解,无。审尾联,“夕阳牛背”很悠闲的田园风情,“寒”则稍带冷寂的味道。审题干,两问三回答一分析。4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题目。 (6 分)赠刘景文 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注 刘景文:作者朋友,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与他交谊颇深。(1)结合诗中
23、字词谈谈作者描写景物和抒发情感的层次性。 (3 分)答: (2)写荷、菊的作用是什么?全诗表达了什么意思?(3 分)答: 4(1) (3 分)“已无”“犹有”“最是” (1 分) ,写出随着时间推移,荷的衰朽,菊的凋零,橙橘当令的景物特点(1 分) ,表现了作者由惋惜到肯定再到赞美的情感变化7(1 分) 。(2)写荷与菊意在衬托(1 分)橙与橘的盎然生机(1 分) 。赞美了不畏恶劣环境的坚贞气节(或:告诉了人们一个哲理:严酷的环境才能锻炼人,才能检验、识别一个人的风骨) 。(1 分)【审题五步走】审题目,此题为题赠诗,题赠什么什么感情/志趣/劝勉是一般思路。审作者,要注意苏轼的人生经历。审注解
24、,注意“慷慨奇士”的意思及和苏轼的关系。审尾联,注意“须记”叮嘱的内容。审题干,三问四层内容回答。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6 分)钱塘逢康元龙 明谢肇淛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注钱塘:与诗中的“江关”都指钱塘江边的杭州城。康元龙:作者同乡诗友,“尝游历边塞,无所遇”而归故乡。(1)请分析此诗起句中的“暗”字有对全诗有什么艺术效果。 (2 分)答: (2)请结合全诗,具体评析“马上相逢须尽醉”所表现出来的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情感。(4 分)答: 5 (6 分) (1)“暗”是昏暗的意思,起句一“暗”字形象传神地描绘出黄梅时节,杭州城细雨纷飞暗淡凄迷
25、的景象,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氛围,也给全诗蒙上一层依依惜别的感伤色彩(或:为全诗定下伤感的情调) 。 (2 分) (此题是关键词类题型,比炼字类题型要多答一步结构上的作用,见划波浪线部分)(2)诗人要与诗友一醉方休,表现了诗人异乡邂逅同乡诗友喜出望外的心情;“明朝知隔几重山”是刚见面又须分手将难得见的忧郁离情别绪(或也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不得志的朋友的劝慰,以及彼此羁旅漂泊的感慨等等) 。诗人想借酒表达感情,借酒化解悲愁,“须尽醉”率真豪爽,情感真挚热烈;“隔几重”忧愁满腹。诗人情感表达复杂而丰富。 (4分,意思对即可。 )【审题五步走】审题目,此题为即事感怀诗,什么事什么情怀是一般
26、思路。审作者,略过。审注解,注意同乡, “尝游历边塞,无所遇”所寓含的关系和落寞情怀。审尾联,注意“须尽醉”隐含的意思和怎知“隔几重”的无限惆怅。审题干,两问两分析。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6 分)寄诸弟 韦应物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1)总体把握全诗诗意,分别说明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在诗中的作用。(2 分)8答: (2)诗的第四句,历来被人称之为点睛之笔。请说说你的理解。(4 分)答: 6(1)诗的第一句点明白露时节秋草生满庭院的季候特点,说明了思念诸弟的原因;诗的第二句则与诗的题目呼应,直接点出了思念诸弟的题旨。(2)这句诗描写了“芭蕉叶上
27、独题诗”的生动细节,“芭蕉”的意象,历来与怀人有关;而蕉叶题诗寄人,既新颖又别致。句中一个“独”字,更是集中体现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寞思念之情。填充:审题目,此题为 思亲 诗,什么 事 什么 情怀 是一般思路。审作者,。审注解, 无 。审尾联, 。审题干, 问 答。7.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 分)流 莺 李商隐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注李商隐:唐代诗人,颇具才华,但受尽冷遇排斥,飘零潦倒终生。流莺:不知所往、飞落无依的黄莺。凤城:这里借指长安。(1)这首诗颈联的对仗很有特点,请
28、简要说明。 (3 分)答: (2)金圣叹称此诗“托流莺以见意也” ,叶燮称此诗“寄托深而措辞婉” 。请结合此诗谈谈你对二人评论的理解。 (3 分)答: 7.(1)颈联对仗,不仅上下两句相对,而且句子内部“风朝”与“露夜”,“阴”与“晴”,“万户”与“千门”,“开”与“闭”又各自成对,音节和谐、深沉幽婉,写出了流萤无休止的啼啭、漂荡,寻找渺茫无日的佳期。(答出“对仗”结构特点 1 分,音节特点1 分,句意说明 1 分。)(2)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寓怀。答“象征”亦可)的手法,(1 分)通过流莺的飘荡不自持(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表现了诗人自身漂泊无依的境遇(1 分),借流莺的徒自巧啭难遇佳期抒写
29、不为人赏识运用(怀才不遇)的精神苦闷(1 分)。(大意对则可)填充:审题目,此题为 诗,什么 什么 是一般思路。审作者, 9。审注解, 。审尾联, 。审题干, 问 分析。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1) “春江正渺茫”与“征帆何处泊”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 (2)诗的前三句和第四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4 分)答: 8 (1) “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 ,形成一个强烈对比,阔大的背景衬托出一片征帆的渺小,真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
30、泊的处所,表现出诗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 (1 分)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1 分) 。(2)前三句主要写景,饱含感情,含蓄委婉(1 分) ;末句则卒章显意, “断人肠”直抒别情(1 分) 。前三句蓄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 ,结句点破,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2 分) 。10.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 分)好事近渔父词 朱敦儒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注】朱敦儒,宋高宗绍兴十九年( 1149 年)辞官离开朝廷,长期隐居浙江嘉兴。(1)从内容和结构两角度简
31、析“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4分)(2)词的下片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4 分)10. (1)从内容上看,是作者远离官场后的生活写照,定下了全词的感情基调。(2 分)从结构上看,“出红尘”是全词的“词眼”,统领全词。因为“出红尘”,才有了下文所描写的悠闲自在、超然旷达的生活情景。(2 分)(2)词的下片通过晚来垂钓时月映江面、水天一色、孤鸿明灭等情景的描写,展现的是一幅澄澈清雅、闲适宁静的月夜垂钓图(2 分),表现了词人对红尘官场的轻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情怀,寄寓了作者坚持纯洁高尚的操守,向往自由宁静生活的人生追求。(2 分)10 阅读下面一首元曲,
32、回答后面的问题。 (6 分)(双调)蟾宫曲 扬州汪右承席上即事 卢挚10江城歌吹风流,雨过平山,月满西楼几许华年,三生醉梦,六月凉秋按锦瑟佳人劝酒,卷朱帘齐按凉州 客去还留,云树萧萧,河汉悠悠。注: 卢挚曾于大德七年(1303 )七月寓扬州,逢朋友汪右压。 凉州:指唐天宝年间的乐曲,多表现边塞题材,流传极广。(l)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举出一例。 (2 分)(2)本曲开头三句和结尾两句都是写景,但表达的感情有所不同,试作分析。(4 分)10 . ( l )对偶( 1 分) 。全词除第一和第九句外,都用了对偶句,如“云树萧萧,河汉悠悠,”( 1 分)( 2 )开头三句写良辰美景(或描
33、述画面), ( 1 分)表达了与朋友重逢的喜悦之情;( 1 分)而结尾两句则写萧瑟感伤之景(或描述画面), ( l 分)抒发了相逢不久又要分别的惆怅之情。(1 分)10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 分)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南宋 辛弃疾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注释:“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人物,很有才干。这首词上片画线句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 (3 分)有人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出诗人的豁达,有人则说表现的是诗人沉重的忧伤。你的看法怎样?为什么?请联系全诗说
34、明。 (3 分)10参考答案:画线句用了移情入景(或化静为动,或 拟 人、比喻)的手法,本是人望山,却说青山想要向叶丞相倾诉衷肠,如万 马奔腾而来(1 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之连绵(1 分),并借此含蓄表达对叶丞相的倾慕之情,同 时也表现出诗人对指 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热切希望(1 分。答对所表现的情感其中一点即可得这 1 分)。(评分标准:联系诗句内容具体说明艺术手法, 1 分,答 “移情入景 ”或“化静为动”,得 1 分。答“拟人、比喻”,也得 1 分。但只答“拟人”或只答“ 比喻”,不得分。不联系诗句内容,不得分。 作用分析共 2 分,其中,写出山的 连绵 1 分,人物情感 1 分,人
35、物情感答对一点即可。 )参考答案一:我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的是诗人沉重的忧伤。 (1 分)人们都说头发总是在愁在变白,那沙鸥岂 不一身都是愁?(1 分)明写 鸟之愁, 实写人之愁,因为所盼望的事情“望来终不来 ”,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理想无法实现,故诗人心中充满无尽的愁情。 (1 分)(评分标准:观点 1 分;分析 2 分对诗句内容的解说 1 分,对诗人情感的分析 1 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答案二:我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的是诗人豁达的心境。 (1 分)人们都说头发总是在愁在变白,那沙鸥岂不一身都是愁?( 1 分)诗人故意 发此痴想,而且拍手而笑,是对沙鸥的调侃,也是对自己的调侃,显得诙谐幽默。表明诗人虽然因为所盼望的事情“望来终不来”,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理想无法实现而心情充满忧愤,但却想要努力驱散心中的阴霾,表 现了诗人的豁达。 (1 分)(评分标准:观点 1 分;分析 2 分对诗句内容的解说 1 分,对诗人情感的分析 1 分。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