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思想的三维意义结构.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535343 上传时间:2019-06-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个代表”思想的三维意义结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三个代表”思想的三维意义结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三个代表”思想的三维意义结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三个代表”思想的三维意义结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三个代表”思想的三维意义结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三个代表”思想的三维意义结构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摄了一个动态、开放的意义结构系统。它不仅横向地表现在其三个部分内容之间的有机联系上,而且纵向地表现在其意义结构的立体感、层次性上。本文旨在揭示这一重要思想三个方面的丰富内涵。一、唯物史观内涵:“一体两翼 ”式的理论构架,发展了社会主义 “两个文明论”,并赋予其明确的价值指向所谓“一体两翼式的理论构架”,是就“三个代表” 思想的内容构成而言的。其中, “一体”就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共产党人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根本目的,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价值指向;它以人民为最高的价值主体,以人民群众的实践及利益实现程度

2、为价值评价的基本标准,集中体现了“人民主体论” 的价值观,构成“三个代表”思想的精神内核和价值灵魂。而要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必须不断满足其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由此,在人民利益这个“体” 上,就必然性地生长出 “两翼”来,即“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搞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两个 “翼”,依托于人民利益这个“体” ,表现为相辅相成的双向互动关系。从上述理论构架来看, “三个代表 ”思想很象一只翱翔于九天之上的大鹏,具有优美的动感和坚实的立体感。与传统“平面”式的“两个文明论”相比, “三个代表”思想在继承前者的

3、同时,又大大地往前推进了一步,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从继承的意义上说,一方面, “三个代表” 思想肯定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第一位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这一思想认为,社会文明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因此就要“ 全面把握两个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注:江泽民: 论三个代表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年,第 158 页。 ) ,并为前者提供精神动力和政

4、治指南。“三个代表” 思想对“ 两个文明论” 的推进,主要表现在从唯物史观层面明确规定了两个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和指向。毫无疑问,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两个文明是有机统一、缺一不可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强调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道理正在于此。但进一步思考,就会发现 “两个文明论 ”中内涵了一个“价值悬设” 问题,这就是:两个文明,为谁建设?这个问题,传统的“两个文明论” 没有明确的回答,而 “三个代表”思想则作出了响亮的回答: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两个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民群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主体、建设成果的受益者和最高评判者。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

5、众的利益作为改革和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 ”(注: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 ,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 691 页。 )这一规定,赋予两个文明以至关重要的实践主体和价值指向,使两个文明得以统一于人民利益这个“体”,并在理论上获得了“ 一体两翼” 式的跃动型立体结构,很好地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创新品格。这种推进显示了马克思主义者登高望远的理论眼光和把握时代的自觉能动精神。它表达了这样一种理论自信: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本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推进现代化建设,就一定能把握住历史发展的规律,把握住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把握住社会主义的前途

6、和命运。二、发展观内涵:从发展哲学层面表达了一种社会经济文化坚持“以人为本” 原则的可持续发展观江泽民同志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人民出版社,1997 年,第 29 页。 )在“ 三个代表”思想中,这一战略同样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首先, “三个代表”思想凸显“ 发展” 这个主题。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思想,就是为了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它是我们在新世纪“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 ”(注:江泽民:论三个代表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年,第

7、 153 页。 )从“三个代表”思想的内容看,无论是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都体现了强烈的发展意识。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牢牢抓住发展这一主题,不断推进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只有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的不断发展中,“三个代表” 思想的正确性才能得到证明,其指导实践的巨大理论威力才能得到发挥,实践“三个代表”思想,掌握理论是前提,推动发展是关键。其次,就发展的内涵而言, “三个代表 ”思想坚持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它固然强调 “坚持以经济建

8、设为中心”,“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注:江泽民:论三个代表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年,第 154 页。 ) ,但并不是把发展狭义地理解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的积累,不是用经济增长指标来取代社会发展的全面指标,而是从社会文明的总体构成着眼,强调“先进生产力” 和“先进文化” 的协调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 ”因此,就必须全面把握两个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 “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注:江泽民:论三个代表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年,第

9、 157-158 页。 )其中体现的是一种兼容经济和文化的全面、系统的发展观。第三,在发展主体上, “三个代表 ”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 的发展原则。其表现之一是把维护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这集中体现了“三个代表” 思想的先进性、人民性;表现之二是强调“人的现代化” ,并视之为发展的本质和关键。所谓“人的现代化” ,就是人们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历史性变迁过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其知识、心理、能力素质的发展程度,既是测量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尺,又对社会发展发挥着决定性的影响。因

10、此,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就要“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江泽民:论三个代表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年,第 156 页。 ) ,不断推进“人的现代化”,促进入的自由全面发展。这种发展观,就是“人民主体论”的发展观。与资本主义社会“为物的增长而牺牲人”的“ 资本拜物教”相比,这种发展观体现了历史的进步。第四,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上, “三个代表” 思想内涵了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与不可持续发展观是相对而盲的,它主张人类的发展不应该破坏自然界的丰富性和多

11、样发展的可能性,这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当代人的发展不能削弱后代人发展的能力,包含了对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双重关系的总体性协调。江泽民同志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 人民日报1995 年 10 月 9 日。 )这可以看成是“三个代表” 思想在发展观上的逻辑指认。理由是:(一)前述兼容经济和文化的系统发展观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实际上构成了可持续发展

12、观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实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共同进步,还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必须通过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 (二)可持续发展包括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双重关系,这双重关系不是分裂的,而是彼此关联互动的。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特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和决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要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最根本的是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公正合理的社会制度。我们无法设想,在一个工业文明高度发达但人们利益存在严重对立和冲突、少数人剥削多数人的社会里,人与自然的关系会处于“田园牧歌” 式的和谐状态。当今世界,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严

13、重恶化,很大程度上,这是近代以来以私有制为基础、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的孽。对此,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作过深刻的分析,并指明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道路,即“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第 519 页。 )也就是说,只有消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资本主义制度,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才能重建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三个代表” 思想所要指导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这为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想保证和制度基础。社会主

14、义两个文明的发展,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归依,中国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结成的是团结、平等、互助的同志式关系,其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此,以“三个代表” 思想为指导的中国社会发展,将同时致力于协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双重关系,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可持续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表现为一个不断实现的过程。当前,我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矛盾有所激化,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表明,社会主义与可持续发展虽然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但二者并不能等同,并不是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可持续发展问题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了。社会主义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它只能为可持续发

15、展提供不断实现的条件。在“七一” 讲话中,江泽民同志要求全党既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又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断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不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着未来推进,这很好地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辩证法。而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走向共产主义, “三个代表” 思想是基本的思想保证和理论指南,在其指导下,我们还需要诉诸长期的、艰苦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 “三个代表” 思想关于社会发展的未来目标指向是共产主义。当共产主义社会到来之时,人类的发展将如马克思所展望的那样:“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

16、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人民出版社,1979 年,第 120 页、122 页。 )届时,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得到全面的、真正的实现。三、党建内涵:21 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理论指南,它很好地体现了“三个统一”“三个代表” 思想着眼于思考和回答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党的建设构成“三个代表”思想

17、直接的、主要的理论关注域。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最新形态, “三个代表”思想在形成过程中,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在理论形态上,体现了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在指导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三个方面的统一,使“三个代表”思想构成博大精深、生动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一) “三个代表”思想在形成过程中,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恩格斯指出:在理论思维中, “逻辑的研究方式是唯一适用的方式。但是,实际上这种方式无非是历史的研究方式,不过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而已。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

18、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致的形式上的反映。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第 122 页。 )就此而言, “三个代表” 思想是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时代精神的逻辑体现,是对历史的逻辑总结。这一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的理论总结。江泽民同志在“七一” 讲话中指出:总结80 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展望新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起来,就是要始终坚持“三个代表 ”。这是对党的历史经验的高度理论概括。这一思想是对执政数十年的前苏东国家共产党和世界上的一些大党、老党丧失政权教训的深刻反思和总结。总结这一教训,江

19、泽民同志清醒地认识到:其中的根本原因是党的内部出了问题,丧失了执政基础。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 ”(注:论党的建设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 年,第 442 页。 )而要赢得最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就必须真心诚意为人民谋福利,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也就是说,要坚持做到“三个代表”,否则,历史兴亡的周期律就有可能重演。这一思想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所处的国际、国内新形势的战略应对。当今世界,和平和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这两个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霸权主

20、义和强权政治反而有新的发展;我国已加入 WTO,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进程,既带来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又对我们构成严峻的挑战,各大国间综合国力的较量和竞争日趋激烈。从国内情况看,面对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后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 “如果我们思想上不清醒,工作中不注意,是很容易搞散的。 ”(注:江泽民:论三个代表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年,第 172 页。 )世纪之交,着眼于完成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 思想,体现了我们党把握世界的理论眼光和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这

21、一思想是对新时期党建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逻辑思考和理论解答。现阶段党建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突出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党的队伍状况发生重大变化,新党员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处于新老交替过程中;二是党内存在的腐败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并已造成巨大危害。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新时期党建工作的实际出发,中央强调要围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三个代表” 思想,既是我们党在解决自身问题上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又是对在 21 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这一基本问题的总体性理论应答,堪称 21 世纪党

22、的建设的伟大纲领。“三个代表” 思想的三维意义结构 来自: 免费论文网(二) “三个代表”思想在理论形态上,体现了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这就是说, “三个代表”思想既是立场,又是观点和方法,是三者的有机统一体。概括起来,就是从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立场出发,建设一个“三个代表 ”的党,按“三个代表” 的原则来建设党。这三者的有机统一,既是“ 三个代表”思想科学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正确理解“三个代表” 思想的关键。1、这一思想集中体现了“两个先锋队”的立场。所谓“ 两个先锋队”,就是江泽民同志在“ 七一”讲话中概括的:“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

23、(注:论党的建设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年,第 520 页。 )这是对中国共产党性质的科学论断。对这个问题,一种比较常见的误解是认为“三个代表”思想强调的是人民性而不是阶级性,甚至认为主张“ 三个代表”就是摘所谓“全民党” 。这种看法,是对“三个代表”思想的严重误读。从“三个代表”思想所体现的立场来看,它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坚持这种统一,我们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三个代表”思想,反之,如果割裂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性关系,就会造成认识上的严重错误和实践上的严重危害。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这是我们党在成立之初就明确规定了的。中国共产党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工人阶

24、级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不是为了本阶级的特殊利益,而是为了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共产党执政,实质是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把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这“两个先锋队”的立场是有机统一、不能割裂的。一方面,坚持党的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是确保党真正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必要前提。 “三个代表” 思想自始至终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这在其每一部分内容中均得到强有力的表现。工人阶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主体,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正是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在生产力层面的典型表现;工人阶级以外的其他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体现者,其他阶级的政

25、党也不可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工人阶级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其阶级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的严格科学性和彻底革命性,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正是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在文化层面的典型表现,工人阶级以外的其他阶级不可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也不可能创造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他阶级的政党也不可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工人阶级是在解放全人类的世界历史运动过程中不断实现自身解放的,它消除了以往一切阶级的局限性,实现了阶级利益与全体人民利益的最大统一。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正是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在社会利益层面的典型表现,工人阶级以外的其他阶级谋求的都是与阶级外部成员

26、利益相对立的特殊利益,其他阶级的政党也不可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里,我们必须对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有正确理解。所谓“工人阶级先锋队”,就是指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前进方向、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并组织和指挥工人阶级为实现自身的历史使命而奋斗。它并不是只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违背人民群众的利益,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就是实现全人类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就必须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若离开这一前提,党的先进性和人民性都将不复存在。另一方面,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必然要求。

27、工人阶级政党之所以是最先进的政党,就在于它丝毫不带有剥削阶级政党的政治狭隘性,始终能以解放全人类的宽阔胸怀,不断扩大自己的群众基础。党只有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带领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真正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政治本色,反之,党如果忽视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就会“画地为牢” ,就会丧失其群众基础,其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政治本色就无法保持。 “三个代表”,既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立场,就是“三个代表” 思想的根本立场。2、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最新观点。在马克思主

28、义党建理论发展史上,经典作家们曾从不同的侧面对共产党与先进生产力的关系、共产党与先进文化的关系、共产党与人民利益的关系作过深刻的论述,从实践上看,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多年来,领导人民投身于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中国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究其原因,正是我们党在客观上做到了“三个代表” 的结果。然而,从上述三方面关系相统一的角度来加以有机整合,并由此凝炼、提升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使之成为一个崭新的理论体系,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总体性世界观,这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它既是我们党在 21 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自身的准确定

29、位和严格要求,又是我们党对有小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目标、任务的总体性理论指认。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把党建没好是个基本的大思路。其中,最关键的,是要立足变化了的国内、国际形势,理清党的建没的新思路,提出我们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 “三个代表”思想,就是 21 世纪我们党的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战略观点,它把“先进生产力观点”、 “先进文化观点”、 “人民主体观点”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强调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建设一个“ 三个代表”的党,不断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世界历史性的事业。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与时俱进的务实、创新精神。3、这一思想涵摄了党的建

30、设的方法论原则,即按照“三个代表”原则来建设党。 这一原则从方法论层面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统一:一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着眼,一方面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党的建设必须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先进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大作用,党的建设必须体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并把这两个方面统一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它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合力”, “开 ”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唯一正确的路径。二是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统一。党中央最近强调,要在解放思想

31、中统一思想,所谓“统一思想” ,就是把全党的思想统一到 “三个代表”思想上来,这是确保我们党凝聚力、战斗力的思想前提,也是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思想路线的必然要求。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这是一个必须明确的基本点。要使“三个代表”思想真正成为党的组织肌体的灵魂,就必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把党建设成坚强的领导核心,把“三个代表”思想灵魂与党的组织肌体有机地统一起来。 “三个代表”思想同时又必须具体化为党的作风。这“三大建设” 中,思想建设是灵魂,组织建设是实体,作风建设是具体化表现。三者的有机统一,是“三个代表”思想内涵的党建方法论的一个重要特色。三是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一方面,要看

32、到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最高纲领与其先行准备的各个历史阶段的内在联系,坚持用共产主义思想来教育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把握社会发展的未来方向,否则,就会丧失正确的前进方向;另一方面,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制定和贯彻符合现阶段实际的实践纲领和现行政策,不断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扎扎实实把现阶段的事情做好,而不摘超越阶段的“穷过渡” 。这两方面的结合,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辩证法。(三) “三个代表”思想在指导 21 世纪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 “三个代表” 思想具有强烈的实践特质,直接服务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

33、御风险能力的现实目标。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既是“三个代表” 思想的内在要求,又是我们正确理解和贯彻“三个代表”思想所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三个代表”思想在走向实践、转化为巨大物质力量的过程中,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关节点”:1、学风建设。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这一学风能否在实践中得到真正贯彻,事关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江泽民同志指出:“学风问题也是党风问题,是关系党的兴衰和事业成败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 ”(注: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 ,人民出版社,2000 年,第 495 页。 )理论联系实际,既包括联系客观实际,也包括联系主观实际。就前者而言,学习马克思主义,一

34、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这是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学习“三个代表” 思想必须把握的基本点。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镜子来对照自己的思想,找出深层次问题,并加以改正。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该好好想一想,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下什么?”(注:论党的建设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年,第 472 页。 )只有把这些问题想清楚、想正确,才能做到行动

35、上的一身正气、堂堂正正。在理论学习过程中,领导干部要有省察之功,自知之明,克治之力,完善之求,掌握理论武器,立足自身实际,加强自我改造,提升思想境界。唯此,才能使理论学习触及思想深处,凝聚人心,改造灵魂,真正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层面解决问题;而不至于从文件到文件,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2、制度建设。抓党的建设,教育固然重要,但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和完善能够保证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和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一整套制度,并用法律、法规、政策、纪律、教育等各种手段来保障这套制度能够得到严格遵守。按照“三个代表” 要求来建设党,关键是如何做到 “三个代表”,把“

36、 三个代表”思想诉诸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实践。而党的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则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实践活动。反之,若只强调思想改造,而忽视制度建设, “三个代表” 思想的贯彻就失去了制度保障。多年来,针对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等问题,我们党开展了深入持久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无疑是必要的,也收到了不小的成效,但腐败现象仍难以扼止,个中原因,值得深思。 “从根本上来说,这涉及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条件下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问题。 ”(注:论党的建设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年,第 546-547 页。 )也就是说,我们党的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尚有不成熟、不完善之处。要改革和完善它,最根本

37、的是加强制度建设。党在革命战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要靠制度来坚持;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新鲜经验,要靠制度来坚持;“三个代表” 思想要转化为成功的实践,也要靠制度来保障。在这方面,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来建设党与“从严治党、制度管党”是根本一致的。以上从唯物史观内涵、发展观内涵、党建内涵三个方面分析了“三个代表” 思想的意义构成。不难看出,这三个方面内涵是有机互动的,并在互动中整合为开放式的三维意义结构。其中,唯物史观内涵是“三个代表” 思想深层次的哲学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理性思维;发展观内涵是“三个代表” 思想的实体性内容, “三个代表”思想只能通过经济社会的发展来实现;党建内涵是“三个代表” 思想的发生点和直接的理论关注域,解决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关键在党,它体现的是“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的科学逻辑。这 “三位一体”式意义结构,既赋予“ 三个代表”思想以稳定性、科学性,又赋予“三个代表 ”思想以鲜活的生命力,内在地推动着 “三个代表”思想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起前进,成为我们时代精神的精华。“三个代表” 思想的三维意义结构 来自: 免费论文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