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讲记.doc

上传人:sk****8 文档编号:3535483 上传时间:2019-06-02 格式:DOC 页数:94 大小: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字经》讲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三字经》讲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三字经》讲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三字经》讲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三字经》讲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三字经讲记刘宏毅2引 言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合称“三百千” ,是我国传统启蒙教育的第一书,知名度极高,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不知。其中三字经为首,称为“经” ;千字文垫后称为“文” 。在综合难度、知识水平、文学素养等方面,自然是千字文的要求高,没有一定的文字基础和文化程度, 千字文是既读不懂,也欣赏不了。从时间上看, 千字文成文于六朝时期,出现得最早。 三字经成文于南宋末年,直到元朝才开始流通,真正流传开来已经是明清时期的事情了。从教学顺序上看,历来是三字经第一, 千字文殿后。其中的道理,一是先简后繁,这很好理解;二就是“经”与“文”的根本区别。经者经舆大道,是天下车马行人经行的通衢,引伸义

2、就是规律、原则与方法。自古以来,圣贤人的话叫做经典,因其讲述的是亘古不变的宇宙真相,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三字经既被称为经,又被千古传颂,这就非常耐人寻味了。千字文是用一千个不重复的汉字编缀而成的一篇韵文,词藻华丽,语言优美,文学价值极高,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 三字经则不然,它“字有重复,词无藻彩” ,即不讲究对仗,语言也不甚优美。但它朴实无华,用极简洁通俗的白话讲出了亘古不变的大道理。因此“三百千”中最难理解的是三字经 ,最难讲的也是三字经 。没有扎实的功底和丰富的学识,仅仅凭借文字是无法理解经义的。相反,随着阅历的增加与人生经验的积累,对三字经每一句话的理解会越来越深,以至越到晚年

3、越喜欢,这也是为什么来听三字经讲座的老年人很多。与千字文同理, 三字经也是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国文化简史。所不同的是, 三字经不受文字限制,以通俗的文字将中国文化各部类的知识揉合在一起,真正是“淹贯三才,出入经史” 。清人王晋升就称三字经是“蒙求之津逮,大学之滥觞” 。清人贺兴思称其是一部“袖里通鉴纲目也” 。近代的章太炎也称赞三字经 “其启人知识,过之急就章与凡将篇之比矣。今之教科书,固勿如三字经远甚也” 。在三字经出现之前,几乎所有的蒙学读物都是四言的,也就是四个字一句。例如千字文 百家姓都是四言,四个字读起来不上口,小孩子不容易唱颂。 三字经则以三言形式出现,三个字一句,四句一组,读起来轻松

4、愉快,更符合儿歌的特点,所以明朝赵南星称其“句短而易读,殊便于开蒙” 。此次我们介绍三字经的形式,不同于千字文 。 千字文讲座是讲者解字说文,学者随文入观,体会文义。这次的三字经讲座,则是以经义为纲文句为目,纲举目张,文义也就自然现前了。三字经全篇内容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个独立的中心,但六个部分又合成一个整体,似江河之水风起浪涌,层层推进,在编排顺序上极有章法,体现了作者一以贯之的学术思想,这是我们在学习之中应该加以注意的。 3第一讲关于三字经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历代说法不一,但是大多数学者的意见,倾向于“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 ,以课家塾”的说法。王应麟(1223-1296 年) ,字伯

5、厚,号深宁居士,进士出身,是南宋著名的学者、教育家、政治家。他祖籍河南开封,后迁居浙江鄞县,历事南宋理宗、度宗、恭帝三朝,位至吏部尚书。王应麟博学多才,对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都有研究。南宋灭亡以后,他隐居乡里,闭门谢客,著书立说。明代著名诗人、王应麟的同乡黄润玉在先贤赞中称颂王应麟:“春秋绝笔,瑞应在麟。宋诈讫录,瑞应在人,尼父泣麟,先生自泣。出匪其时,呼嗟何及。 ”王应麟隐居二十载,所有著作,只写甲子不写年号,以示不向元朝称臣。他一生著作甚丰,有困学纪闻 、 玉海 、 诗考 、 诗地理考 、 汉艺文志考证 、 玉堂类稿 、深宁集等六百多卷。但是知名度最高的反而是这部三字经 ,这可能是他做梦也想

6、不到的事。王应麟晚年为教育本族子弟读书,编写了一本融会中国文化精粹的“三字歌诀” 。他是通古博今的大儒,举重若轻的大家手笔写出这部“三字歌诀” ,当然是非同凡响。 我们现在见到的这个本子,是清朝王相(王晋升)的训诂本。王晋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学者,他训诂的是王应麟的原本。王应麟是南宋人, “三字歌诀”原本的历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为止,所以王晋升训诂本的历史部分也只解到宋朝为止。随着历史的发展,各朝代都有人对三字经不断地加以补充,最著名的是清朝道光年间贺兴思增补的关于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共计二十四句话。中国的正史是二十四正史,辅以清史稿也不过二十五史,所以三字经的历史部分也就到清朝为止了。历史上的

7、启蒙读物,能与三字经媲美的只有千字文 ,二者配合起来,可谓珠联璧合。 千字文短只有一千个字, 三字经长有一千一百四十五个字。 千字文囿于有限之文字,文思不得舒展。 三字经就没有这个局限,所以把中国的历史文化全部概括进来。一个人如果能够在幼年时将三字经背诵下来,将受益终生。我们现在要数一数中国历史上哪朝接哪代,每一朝代有几个皇帝、多少年的历史,恐怕一下子说不出来。如果会背三字经就能脱口而出。能将中国通史纲要、中国文化史纲要、文化百科知识等全部浓缩在一千多个字以内,这对求学中的孩子们是多么重要啊!我们现代人,将三字经从头到尾读过一遍的已经为数不多,更何况能背诵、能够理解经义呢?在 2004 年中国

8、召开的一次关于小学教育研讨会上,有专家指出中国小学国文教育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以识字为例,小学六年毕业的识字标准是 2450 个汉字。小学六年、托儿所一年、幼稚园一年,八年学 2450 个汉字,每年 365 天,八年平均每天学 0.84 个汉字,还不到一个。我们再看传统教育, 千字文是 1000 个汉字, 三字经是 1145 个字, 百家姓568 字,加起来有 2700 多个汉字,去掉重复的也绝不会少于 2450 字。需要多少时间呢?在一年左右就完成了。况且传统教育是“礼乐射,御书数”的全面发展,不只是学文。如果我们真的对子孙后代负责,不想再自误误人,就应该认真地检讨一下,传统教育是否就真的一

9、无是处。恐怕是要重新下结论了,更何况章太炎早就在高声呐喊“今之教科书,固勿如三字经远甚也” 。4三字经全文虽然分为六个部分,但全篇内容连贯,自始至终突出了“教之道,贵以专”这一主题,六个部分均是围绕这一主题的展开,体现了作者完整一贯的教育思想。第一部分谈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第二部分强调教育的内容和顺序,第三部分讲授基本的文化常识,第四部分介绍代表中国文化的重要经典和读书的次第。第五部分是中国通史纲要,第六部分谈勤奋刻苦是接受教育的基础,可见三字经是一部教育专著。传统教育与现代通行的西式教育,走的是截然不同的两条路。传统教育是道德伦理型的教育,西方教育是知识技能型的教育,因为中西文化背景不同、价

10、值观念不同、教化的对象不同,所以教育的方式和内容也就有所不同。传统教育有四个组成部分,每个人一生中都要接受,包括家教(家庭教育) 、师教(学校教育) 、进修(社会教育)和明理(宗教教育) 。人的一生必须四种教育都接受、都身体力行,做人才能够圆满。现代的教育制度只剩下学校教育一种了,顶多再加上一个社会教育,二者还都是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并不是教育的全部。传统教育的根本是要教人化性、立命、明道、行道,也就是怎样做人。有成人才有成事,不会做人,就不会做事。韩愈师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传道就是帮助学生化性立命,教授做人之道。见闻觉知的知识传授是次要的,所谓“有余力则学

11、文” ,没有余力宁可不授业,也要先传道。学生不化性,老师不会放你出山,你硬要走老师就将你除名。这不是老师存心与你过不去,而是真心要对你负责任。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道德为手段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现代教育的目标是以竞争为手段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在传统教育中,知识的传授可以暂缓,道德一定要首先确立起来,所以才强调“首孝悌,次见闻” 。我们的现代教育什么都教,偏偏缺少了道德。有人说现代教育是“缺德”的教育,学历越高的家庭越不稳定,可见我们的教育很成问题。当然,生活质量不是不重要,它毕竟只是初步的,而提高生命质量,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够转迷为悟、转识成智,最后达到转凡成圣,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要有这样的认同,

12、首先就要辨别清楚几个基本概念:一是谋生与人生要分清。谋生是人生的初级阶段,人生才是人的终极目标。谋生只是满足人的动物属性的生存利益的需求,谋生阶段实现以后就要向人生阶段转变,开发人的社会属性。如果对此没有认同,人的一生都会被局限在物质利益的圈子里,小房换大房,小车换大车,糟糠之妻换个美女,没完没了总是在谋生阶段里打转,人生的价值就永远不会实现。二是事业与职业要分清。职业是你的饭碗,可以喜欢可以不喜欢,它与你的事业并不矛盾。你的兴趣所在、你的爱好与追求,你一生奋斗的目标才是你的事业。事业在多数情况下是不赚钱的,古今中外的大家,无论是大艺术家还是大哲学家,都是死了以后才值钱的,活着的时候苦得很。职

13、业与事业能合一最好,如果不能一致就要用职业来养事业。事业之志一旦定下来,就义无返顾地走下去,否则将一事无成。三是知识与学问要分清。知识是通过“见闻觉知”逐渐积累起来的常识,学问是将知识具体落实到生活中去,用所学到的“文”去修正自己的心身行为,变化自己的气质。如此有“文”有“化”方为有“文化” ,否则我们充其量只是个“文人”而非“文化人” 。现代人脑袋里装的统统是百科知识,垃圾信息太多,真正的学问功底却一点也没有,既不会5做人也不会做事。几十年来学的文不少,但是有“文”没“化” ;虽然接受过高等教育,结果还是没有“文化” 。这可怎么得了呢?以上问题在家庭教育阶段就要解决,古人说“三岁看老” ,儿

14、童时代的幻想和理想是一个人一生事业的破题,以后的知识积累都是围绕着这个幻想和理想展开的,步入社会就是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人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想象,没有异想就没有天开。没有幻想和理想的人生一定是平庸的,人没有理想就没有根,没有追求就没有进步,没有事业就没有办法圆满你的人生。现在开始一部分一部分地讲解经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这几句话是总纲,是三字经立论的基础,是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教育的准则。三字经的所有经文,都可以说是这几句话的展开。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为什么要对人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这是“教之道”在认识论上,首先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这个根本性的问题是什么呢?

15、那就是“性”和“习”的关系 。 谈到人性,中国文化里面有三种学说,基本概括了诸子百家的各派学术观点,即“性善论” 、 “性恶论” 、 “性不善不恶论” 。提出“性善论”的是孟子,孟子说:人有恻隐之心,有羞恶之心,有辞让之心,有是非之心。人为什么有这四种心呢?因为这是天赋与人的本性,天道本是仁道,所以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如果没有这四种心,就“非人也” ,既然不是人也就没有什么好说了。 另一位诸子百家的名人叫荀子,他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但是他的观点是“性恶论” , 荀子书中有“性恶”篇。他认为人性是“生而有好利焉” , “生而有疾恶焉” , “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 。小孩子生下来就会吃奶

16、,两个小拳头攥的紧紧的,一降生就来捞世界。长大一点和别的孩子一起玩就会抢别人的东西,这些行为都不用教天生就会。善良之性在哪里呢?不教育绝对出不来善,所以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伪为通假,就是教育转化的意思,善是后天环境和教化学习的结果。所谓“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才,谓之伪” 。与孟子同时代的还有一位告子,在孟子七篇文章中就有“告子篇” 。告子认为,人之本性像一张白纸,无所谓善和恶,近朱则赤近墨则黑。好像生丝一样,染苍则苍染黄则黄,生丝本身是没有颜色的,人性也是如此,可东可西可善可恶。中国历史上对人性的认识大概就是这三种结论:性善,性恶,

17、性不善不恶。 “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讲的话,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这是前面几句话的出处。人之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呢?人性的真实面貌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这三种观点各说了人性的一个方面,象瞎子摸象一样,如果将三者综合起来,意思就完整了。人之性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天性,天赋之性,是纯善无恶的,这就是孟子说的“性本善” 。人本来就有善良的天性,看到别人受苦遭罪,我们心中不忍,这就是仁爱之心的初起。孟子举了个“孺子坠井”的例子,看到别人的孩子掉到井里,我们的第一意识是快去救人。你是为了受嘉6奖吗?不是。你与这个孩子有亲属关系吗?没有。你为什么要这样去做呢?因为这是你仁慈的本能,是你善良

18、的本性,这就是天赋之性。人还有一种生物属性,生物属性是纯恶无善的。人类作为动物的一种,其生命体是由遗传基因控制的。现代遗传学给基因下的结论只有两个字“自私” ,是“自私的基因” 。其本质是无限制地占有一切资源,无休止地复制自己,无限地扩张,疯狂地复制,只有自己不顾他人。这就是基因的本质,也是一切生物的本质。从这一点上来看,旬子的“性恶论”说得一点都不错。人既然作为动物的人,其动物性需求就要首先解决。正如孔子在礼记中说的,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不让他吃饭,不让他有两性的需求,这是不可能起码是不人道的。天地既生人,人就有生存的权力。最新的行为科学研究发现,不仅仅是生物属性遗传,人的行为也

19、是遗传的。父母有什么习惯,例如喜欢赌博、打牌等,一点不会浪费,完全以基因的形式遗传下去。将来子女一但有条件隐性基因爆发,也会吃喝赌嫖,所以行为也是遗传的。但这种隐形遗传基因什么时候发作?能不能不让它发作?能不能化掉它?这可就是大学问了,这就是“习”的问题,就是孔子讲的“习相远也” 。行为科学研究的结果表明,动物生活的周围环境和生活方式对动物的成长发育影响很大,有些时候几乎就是决定性的。动物园圈养的老虎,几代繁殖下来看见活鸡都害怕,再也当不了兽中王了。为什么?后天的生活环境变了,习性改变了。人也是如此,人有盲肠,那是千百年以前茹毛饮血时代消化毛发用的,以后改为熟食盲肠退化,只剩下一个小尾巴,叫阑

20、尾了。人类生活的环境、接受的教育、受到的感染,都会对人产生影响,形成人的习气。习气日久形成一种惯性势力,深植在大脑之中就是习性。习性一代代积累并遗传下去,就形成人类的劣根性,这种劣根习性会使人的动物属性膨胀,遮蔽人的天性,所以说“苟不教,性乃迁” 。苟本是一种草名,俗称“狗尾巴草” ,其草子有刺,或沾在动物身上,或随风飘荡,生命力极强,引伸义是“苟且” ,就是凑凑合合、得过且过、随遇而安的意思。人生下来如白纸一张,善恶之性都潜伏着,只看外面的环境也就是佛家所说的“缘”如何。如果因循苟且得过且过,不抓紧对小孩子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他的天性就会迁移变化。一旦习气形成习性,就如同“墨悲丝染”一样,再

21、也纠正不过来了。因此教育的第一目标即是教人“去习性,化秉性,圆满天性” ,也就是韩愈说的“传道” 。“去习性”是将后天习染养成的恶习和坏毛病去掉,人的恶习古人总结为“吃喝赌嫖抽”五毒,也叫五鬼。五鬼缠身会使人害病身亡,五鬼闹宅会让人家宅不安,必须戒掉恶习,改掉坏毛病,这是做人的第一步工夫。“化秉性”是要将父母遗传下来的人的劣根性,也叫做秉性化除掉。人的秉性古人也总结为“怒恨怨恼烦”五样,人的私欲一旦不能满足,秉性就发作,怒恨怨恼烦就来了,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人的禀性之根最深、最难拔除,因为它是人类始祖遗传而来的,修行没有别的,说到底就是化秉性,秉性一化就是得道。化不了的一触即发,像

22、被鬼迷住了一样,根本管不住自己,所以修行必须在这方面下手,才不会浪费时间。“圆满天性”是前面两步功夫的果报,是自然而然实现的,不是求出来的。天性是天所赋的天德之性,天之德就是“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五常之德的根本是仁德,有仁才7有“义礼智信”四德。仁是本体,表现出来的形式就是慈,慈是无条件的爱,爱是有条件的慈,所以孔子说“仁者爱人” 。果真能够去习性、化秉性,你的天性一定会圆满,就是成道了。自古成道的大德,无一不是“性本善”的,所以“人之出,性本善” ,是三字经的立论基础,也是教育的初级和终极目标,道家叫做“归根复命” ,儒家叫做“返本还原” ,佛家叫做“明心见性” 。人都是由于习性作祟,所以

23、才争贪不已。争不来就生气,贪不着就上火;因争生气因贪上火,气火攻心,整天烦恼。 “怒恨怨恼烦”一来,五鬼就现前了。毛病越大的人脾气秉性越大,怒恨怨恼烦越厉害,就越遮蔽他的天性,仁义礼智信就越难表现出来,也就越没有办法做好人。即使他想迷途知返,无奈五鬼当家,本性做不了主,想当个好人太难了!常常见到这样的人在痛苦挣扎,想摆脱五鬼的魔掌控制,有些人摆脱不了,干脆就自杀了,果报异常的惨烈,我们看得泪水直流,很想救这些人。圣人都愿意代众生受苦,佛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基督耶稣被钉上十字架,还说“我替世人赎罪” 。但是自己吃饭自己饱,自己的因果自己了,圣人只能为我们现身说法,讲清事实真相,路要靠我

24、们自己去走。自助而后天助,自立而后人立,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因此教育一定要尽早,越早越好。什么时候开始叫早呢?胎教就够早了吧,不!胎教已经晚了。要从还没有做胎之前就对父母进行教育,这叫改种留良,是播种前的育种与平整土地。优质受精卵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将对胎儿心性的发育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中国人对此已经实践研究了几千年,出了多少代的圣贤之人。你如果相信、接受并且照着去做,你就生贵子,一辈子幸福。你如果不信,将来很可能会后悔一辈子。家里多个逆子,社会上就添一个败类,父母造的罪业可就大了。做父母的人要猛醒,要挑起责任的担子,不能把对孩子的教育都推给社会。父母自己动不动就耍性子、闹离婚,你的孩子怎么办

25、?他的心灵一旦受到创伤,心理就会扭曲、就会畸形,这个孩子就毁了。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教育是百年大计,是一个人一辈子都要干的事,不是上几年学就结束了,就完成了,所以是“活到老,学到老” 。荀子也说:“学不可以已” ,教育是不能停止的,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为“苟不教,性乃迁” ,所以一天也松懈不得。根据以上立教的基础,下面提出教育的第一个原则“教之道,贵以专” 。 “专”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含有多重意思。第一,教育要持之以恒,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不是高中毕业了,大学毕业了,研究所毕业了就成功了,我们要对孩子负责任,为孩子的一辈子着想。 第二,教育的

26、方法要专一,教学的内容要精专,这是教育能否取得效果的主要原则。比较一下就会发现,现代的教学原则是“教之道,贵以杂” ,方法杂、内容杂,无一不杂。周末休息二天,看看家长给孩子安排的课外学习有多少:学字、学画、学琴、学电脑、学游泳、学英语等等,不一而足。内容杂,教课的老师自然也杂,两个老师说两种话,三个老师是三叉路口,四个老师是十字街头,小孩子就失去方向了。有些老师还自赞毁他,教8音乐的说音乐好,学画就那么几种颜色,只有音乐才能充分表现大自然。到了下午学画,教画的老师又说画有多好,色彩丰富绚丽,只有画才能充分表现大自然。你说孩子究竟听谁的好?反正家长都交了学费,不学交待不了,就苟且着凑合学吧。孩子

27、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根本没有自己的中心。如果能够“贵以专”地用两年、三年的时间,专心学习一门技艺,一通就百通。更何况“琴棋书画”同属中国文化“乐”的范畴,为的是调谐身心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一门足以。专的第三层意思是对学生讲的,就是要专心专注,一心一意。现在的孩子边看电视边写功课,根本就专不了。还有些机构开设课程,专门训练小孩子一心多用的,纯粹是胡说八道,误人子弟!老祖宗总结了几千年的经验,要我们身心合一,不能在同一时间干两件事情。孔子就说:“食不言,寝不语” ,一心不能二用。现代教育专门培养“精神分裂症” ,人的精神一旦分裂了,就什么事情也做不好。我们的生命之所以能够常存,就是因为

28、我们的心身是统一的,古人修心修身的目的就是要“身心合一” ,怎么能够让它分离呢?一个专字,概括了传统教学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我们教育孩子成才也一定要从专这个字入手。教育要持之以恒,不能放松;教学要专一,要精不要杂,广学多闻是孩子们有了基础以后自己深造的事情,那是后话。老师、家长要做的就是专,学习的时候一定要他专心致志、一心一意。下面给我们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孟母三迁,一个是燕山五桂。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抒。 孟子名柯,字子舆,小的时候家里面很穷,家里只有几亩薄田,父亲激公宜在孟子三岁时就外出谋生计,以后就音讯皆无了,家里全靠母亲仉氏纺线织布生活。孟子家住今天山东省邹县乡下的一个小村庄,

29、庄外不远处是一片坟地,总有送葬出殡的人家在那里吹吹打打。孟子好学,看了以后回来就学人出殡打幡、哭丧祭拜。孟母非常担忧,小孩子从小就学这些事,将来怎么得了呢?于是决定搬家,给孟子换个环境。孟家迁到了庙户营(今山东邹县县城西北) ,这里是个大镇甸,母亲的原意是让孟子多长一些见识,开阔眼界。但这里十天赶两个集场,喧闹异常。孟子倒是兴高采烈,看了回来不是用棍子挑两块石头学卖菜,就是用木头作刀子比比划划地学杀猪。孟母觉得不对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呢?于是决定再次搬家。这一次孟家搬到了因利渠畔(今邹县县城南关)隔壁是个学堂,周围都是读书人。孟子每天都看到上学的人举止文雅、落落大方,也学着读

30、书演礼,孟母这才放下心来,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三迁”是多次迁居,这里的“三”是形容词,有多次的意思。类似的例子还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是说禹王多次经过家门口都没有进去。 孟子十分聪明,上学以后什么东西都一学就会,慢慢就觉得学堂的课实在没有意思。有一次,孟子一连三天没有上学,早上出门说去上学,下午还准时回家,孟母以为他是放学了。三天不去学堂老师不放心,派人到家里探问,看孟子是不是病了,这下子孟母才知道儿子逃学了。下午孟子又回来了,母亲问他到哪去了?孟子回答说上学去了。孟母大怒,拿起剪子就把织布机上的经线齐着机杼给剪断了。这一下孟子害怕了,因为他们维持家计9的唯一来源就是母亲织的

31、布。孟母让他将断了的线头全部接上,几百根经线全剪断了,哪里还接得上。孟母于是将道理讲出来说:读书与织布一样不能截断,截断了就接续不上了。即使能接续上,但织出的布满是疙瘩,还有人要买吗?你贪玩逃学,荒废时光,怎么能学到安邦定国的本领呢?千万不要走你远祖孟僖子的老路,给祖宗丢脸、抹黑。孟子的远祖(高祖的父亲)孟僖子曾任鲁国的司空,有一次陪鲁昭公出访楚国。楚王在郊野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孟僖子因不学无术,不知如何演礼,急得满头大汗,自己丢丑不算还给鲁国也抹了黑。以后孟子的高祖才拜孔子为师,成为七十二贤之一。孟子这才明白了自己的身世,他痛下决心刻苦学习,终于成为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亚圣,这就是“子不学,

32、断机抒”的故事。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窦燕山,名禹钧,北京幽州人。古代幽州属于燕国,燕国有山名燕山,故以地名尊称他为窦燕山,就像诗圣杜甫住在京兆少陵,被人称为杜少陵一样。窦燕山是五代后晋时的人,年轻的时候不学好,做生意欺行霸市、缺斤少两、昧心行事,虽然赚了钱,但直到三十岁还没有子嗣。有一天夜里,他死去的父亲给他托梦,说:“你心术不正、心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不但无子而且无寿。你要赶快改过迁善、大积阴德、广行方便,还有可能挽回。 ”窦禹钧醒来以后,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他痛下决心改邪归正。从前之恶不敢再犯并且广行善事,在家里兴办义学、积德行善克己利人。一天夜里又梦到他父亲对他说:“尔今

33、阴功浩大,善名张注天曹,后有五子齐登科甲,尔寿至八十九岁” 。他醒来以后,行善更为积极,后来果然生了五个儿子:仪、俨、侃、尔、僖。窦家教子有方,比如他的家庭之礼都按照古礼进行,家中男不乱入,女不乱出,男耕女织,和睦孝顺,所以才有五子联科。其中大儿子做到礼部尚书,二儿子做到礼部侍郎,其余三子也都做了官。侍郎冯道赠诗曰: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以上举的两个例子说明,做父母的教育子女,第一要善于教育,第二要持之以恒。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这是教育的第二条原则,家教与师教相结合,现代概念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家中的长辈对子弟的教育,学校教育是

34、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这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两种教育的背景不同,内容也不一样,有些话老师说不出口,有些话家长说不出口,所以老师教孩子要孝敬父母,家长教孩子要尊师重道,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圆满。 家教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教育,叫做扎根教育,没有家教的小孩子,即使学校教育再优秀,一生都不会有大成,因为他没根。小孩子在三岁以前,是离不开母亲的,母亲的10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的活教材,小孩子都在模仿与记忆,这叫母仪母教。 千字文里就有“外受傅训,入奉母仪”的话。 “外受傅训”是在外面要接受老师的教诲, “入奉母仪”就是在家里要向母亲学习,以母亲的仪表做为自己的行为规范。父母自己不自尊、不严格要求自

35、己,你的小孩子将向你学习什么呢?根据古制,母亲怀孕作胎以后就要开始对胎儿进行胎教,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要认为,胎儿时期小孩子的感官在发育阶段,还没有感知能力。你怎么知道胎儿没有感知能力?你怎么知道胎儿感知不到外界信号呢?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三个月的胎儿就开始有听觉了,也就是从三个月开始就可以用声音进行胎教了。听神经元的发育在零岁到三岁时完成百分之六十到八十,三岁以内的儿童听音乐,只要听一遍终生都不会忘。父母想培养小孩子为音乐家的,一定要趁早。胎教的总原则就是一个正字,时时按“正”的原则去做就可以了。无论是行住坐卧、举止言谈都不能离开正字,站着不能歪,躺着不能歪,坐着不能歪。你外面有正,胎位才能

36、正,将来这个小孩子才能正,这是胎教的关键,也是教育的关键。什么是正呢?正字的下面是止,上面是一,止于一就是正。一切专一、合一才有正。这是教育的准则,如果只生养子女而不负责教育,这是父母的过失。人多生几个孩子容易,但是个个都教育好是非常困难的。父母要是怕麻烦就考虑好,少生几个孩子,这样既对孩子负责也对人类负责。尤其是现代的母亲,自己都有工作,教育子女既没时间也没耐心,于是就花钱请家教。母仪母教必须自己来,外人代替不了。现在辛苦三年,将来你能省心一辈子,算算账看看哪头划算?所以在教育问题上母亲想大撒把是绝对不行的,女强人可以缓一缓再当,先考虑小孩子的教育,这是他一辈子的大事,将来他还会有后代,这个

37、因果关系可绝不是一两代人的事。如果师教有问题、老师教育的方法不对,那是老师的失职,同样是大问题。传统教育的师道,老师是绝对的牺牲者,一辈子办教育默默无闻,视年长的学生为弟、年幼的为子。弟子们的地位再高,回来看老师也一定行大礼,感谢老师的大恩。现在搞教育的都是走投无路、迫不得已,用钱钟书的话说, “这个人不是死了,就是教书去了” 。传统教育中的师,分为“经师”与“人师”两类。传道、教学生做人的是“人师” ,授业解惑的是“经师” ,两类老师的职责不同,家长一定要区分清楚。家教和师教都有了,但父母和老师教什么?这在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中是截然不同的。传统教育的第一步是帮助学生化性子,有的孩子生下来就拧种一个,脾气大得很,非得依着他的性子不可。如果父母不帮助他化性,今后这个孩子的命就很难立起来。上学以后,老师如果不能帮助学生化性立命,就是误人子弟。当老师的必须详细考察学生的天命、宿命与阴命,按学生命的大小来教育他,才算尽了师道。人的命如车轮,性如车轴,性子不正,命轮一定会跑偏,所以韩愈才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传道就是帮助学生化性立命,教他做人之道,比较起来老师的作用比父母还重要。为师者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就很可能误人子弟,好材料也被你毁了。古人叹曰:“我眼本明,因师故瞎” ,不正是对那些滥竽充数的“瞎师”的控诉吗?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