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指禅清周梦觉清泉凡例八则叔和脉经兵燹【xin, 玉篇:燹,野火也。 】之余,无复睹其全本,五代迄今,千有余年,脉 诀迭出,尽失灵、 素、 难经原文。是编取缓字为平脉,以定病脉,根柢 内经以平人定病脉之谛。其余阴阳对待,恰好安置二十七脉。一奇一偶,配合天成。灵、 素、 难经词旨深邃,非后学所能蠡 测管窥,是编一字一句,悉宗经文。编中相为表里,六部脉位,三焦包络,极力将经文阐发明晰,以辨宋明改撺之非。生人性发为情,情莫着于欣戚,而修仙修佛之基,以身为本,即皆寓于膻中、丹田中,从未有疏明其义,如数掌上罗纹者。是编畅发内经未发之旨,透写世人难写之情,而金液还丹之说,可知其非是外来。论症首列男女异尺,
2、剖别阴阳之蕴,即 周易上卷首乾坤,下卷首咸恒之 义。论症自痨至咳嗽篇,溯源先天主宰,以通元之妙手,写济世之婆心。语语自圣经出,却语语从心坎中出,医见之为医,元见之为元。论症自泄至哮喘篇,发挥后天功用,饮食劳役,病有四百四种,立论难于悉备,而大端却已 括无遗。论症自春温至温疫篇,所有外感诸症,率根据于四序乘除,五行衰旺之理,经经纬史,抉汉分章。是儒家吐属,是医家经论,是草元家用,令人把玩不尽。论症自室女以后,凡杂症亦略见一斑,可引伸而触 类,无得以挂漏 议之。其所著之方,皆道人四十余年之经验,因统名之曰 “经验方”。以上八则,实道人得手应心,有功世道之作,特 为表出,用公诸同志云。总论医理无穷,
3、脉学难晓,会心人一旦豁然,全凭禅悟。余未及冠,因病弃儒,留心医学,研究诸书,并无一字之师,独于脉,稍得异人指示,提一缓字,而融会之,全身脉症,于瞬息间,尽归三指之下。距今四十余年,所过通都大邑,探取病情,无一不验。今不敢以自私,立 为主脑,对以阴阳,注释多本古人体裁,实非臆造,就正同学,幸其教我。脉学源流轩辕使伶【lng,古乐官名,相传黄帝时有伶伦,世掌乐官】伦截谷之竹,作黄钟律管,以候天地之节气;使岐伯取气口,作脉以候人之动气。黄 钟 之数九分,气口之数亦九分,律管具而寸之数始形。故脉之动也,阳浮九分,阴得一寸,合于黄钟。黄钟者,气之先兆,能 测天地之节候;气口者,脉之要会,能知人命之死生。
4、本律管以定脉,轩岐之微蕴,诚有未易窥测者。越人著难经,推明十变;叔和撰脉经,演成十卷,而脉始得灿明于世。迄五代高阳生脉诀出,士大夫多议之,由是才人杰士,咸驰骤于笔墨之 间,各据其理,各抒其 见,而真诀几几乎晦矣。齐澄论脉,女子阴逆,自上生下,左寸为受命之根,心肺脉诊于两尺,倒装五脏,谬妄已极。赵维宗论脉,心肺在上, 为浮为阳。肝 肾在下,为沉为阴。脾居中州,半浮半沉,半阴半阳。意义肤浅,更属无稽。吴草 庐宗内经取之于气口,未尽 内经之奥。朱考享推 内 经,求之于遍身,未达 内经之专。若二李者(濒湖、士材)将前人所流传之脉,依 样画葫芦,演成诗句,字字晓畅。叔和而后,幸有 传人,究未得平脉诀,医
5、无权度,殊失内经以平人定脉之旨。是编揆【ku,测量方位。 说文:揆,度也。 】之前哲,虽则别开生面,实亦不过发明内经及难经、 脉经之义云尔。定脉部位晦庵朱子跋郭长阳医书云“ 予尝谓古人之于脉,其察之固非一道矣。然今世通行,惟寸、关、尺之法为最要,且其说具于 难经之首篇, 则亦非凭空 结撰也。故郭公此 书,备载其悟,而并取丁德用密排三指之法以释之。夫 难经蔓乎尚已,至于丁德用之法则,余窃意 诊者之指有肥瘠,病者之臂有长短,以是相求,或未为定论也。盖尝考经 之所以分尺寸者,皆自关而前却是。 则所谓关者,必有一定之处,亦若鱼际,尺泽之可以外见而先 识也。然考诸书,皆无的论,惟千金方内,以为寸口之处,
6、其骨自高,而关尺由是而却取焉。则其言之先后,位之进退,若与经文相合。独俗间所传脉诀,五七韵语,其词浅陋,非叔和本 书明甚,乃能直指高骨为关,而分其前后,以 为尺寸阴阳之位,似得难经本旨。余非精于道者,不能有以正也,姑附于此,以俟明者而折衷焉。 ”按内经十八卷,即三坟古书 ,既未 经孔子删定,复未经朱子集注,医喙争鸣,互相排诋,分门别户,莫知适从。独指高骨为关,以定尺寸,得朱子之跋,而脉之部位始得其准。尺寸解高骨为关,从关至鱼际得一寸(脉浮九分),而寸以名;从关至尺泽得一尺(脉见一寸),而尺以名。以关为间隔,而尺寸不得混为一家。合寸、关、尺为三部,其解最为直捷,不得曲 为分晰。六部脉解六部之脉,
7、候之寸、关、尺,出于脉要精微篇。左寸以候心,左关以候肝,左尺以候肾;右寸以候肺,右关以候脾,右尺以候命门,以明六部各有所属。究之候脉,分而不分,不分而分, 则得诀矣。 脉 经曰“ 春弦夏洪秋似毛,冬石根经分节气。婀婀缓若春杨柳,此是脾家居四季。 ”假如春脉弦,岂 有肝脉弦而余脉不弦之理乎?弦则俱弦,不过言春乃肝气主事,非 谓独候之左关。但得浮洪,即属心火,不必定拘左寸;但得短涩,即属肺金,不必定拘右寸;但得沉细,即属肾水,不必定拘左尺;但得和缓,即属脾土,不必定拘右关。五脏之脉分,五脏之部不分也。是以伤寒之脉,仲景一书曰浮、曰紧、曰长、曰弦、曰沉、曰微、曰伏、曰代,但统分脉之浮、紧、长、弦、沉
8、、微、伏、代,并未专指何经。内伤之脉,叔和一 书,失血宜沉细,不宜浮紧;水症宜浮大,不宜沉伏;上气宜浮滑,不宜沉数;腹痛宜沉伏,不宜浮洪;消渴宜数大,不宜虚细;咳嗽宜浮缓,不宜细数。但分脉之宜与不宜,亦不必辨其何脏,此其明白可 证者也。要须知先天一点真阳之火,潜于水中,寄居两尺,在右火用事,水为之涵。火生土,是为脾土,居右关;土生金,是 为肺金,居右寸。在左水用事,火为之温。水生木,是为肝木,居左关;木生火,是为心火,居左寸。自无而生有,由下而生上,各有其位而不可易者。 难经 曰 “取寸口以诀五脏六腑之死生吉凶。 ”寸口者,手太阴之动脉。 内经曰“心脉 满大,痫螈筋挛;肝脉小急,痫螈筋挛;肾脉
9、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肾肝并沉为石水,并浮为风水。 ”此又于部分之间,而别有会心者。分而不分,不分而分,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左心膻中肝胆肾小肠、右肺胸中脾胃命大肠辨天下之理,有不必辨者,有必欲辨者。不必辨而辨,则其理晦;必欲辨而不辨,则其理亦晦。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形 质既已相配,气脉自然相通。而以为大小肠之在下,不得候之于上,相为表里,则可;同居其部,则不可。易为左心膻中肝胆肾小肠,右肺胸中脾胃命大肠。亦思气类相感,有不 见其端倪者。琥珀拾芥, 悬空亦起;磁石吸铁,隔碍潜通。而何论大小肠之在下,心肺之在上也乎?且胸中膻中
10、,间不能寸,小肠丙火,何得与肾水同居,大肠庚金,何得与命 门同宿乎?此 则不必为之穿凿而辨者也。而有不得不辨者,左肾以藏水,右肾以藏火,既已力辨其非,何以两肾俱藏水,列诸左右,独候之左尺,有是理乎?不知两肾皆藏水,即皆藏火,不过左以水 为主,右以火 为主耳。吾为之正其名曰左心小肠肝胆肾膀胱,右肺大肠脾胃肾命门。定至数持脉之初,先看至数。欲知至数,先平己之呼吸,以己之呼吸,定人之呼吸,未尝不同。盖人之五脏不可见,所可见者,脉而已。呼出于心肺,心一至,肺一至;吸入于肝肾,肝一至, 肾一至。一呼一吸,脉来四至,名一息。脾脉不见者,以土旺于四季也。是为平脉。惟是邪扰于中,斯脉不得其正耳。亦有平人脉来五
11、至而无病者。二十七脉名目微、细、弦、弱、濡、牢、浮、沉、虚、实、滑、涩、洪、伏、缓、 迟、数、长、短、芤、革、结、促、紧、散、动、代诀以 缓为极平脉,余二十六 为病脉。定清缓脉,方可定诸病脉;精熟缓脉,即可以知诸病脉。脉之有缓,犹权度之有定平星也。缓(和缓也。张太素曰“ 应 指和缓,往来甚匀。 ”杨元操曰“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 )四至调和百脉通,浑 涵元气此身中。消融宿疾千般苦,保合先天一点红。露颗圆匀宜夜月,柳条摇曳趁春风。欲求极好为权度,缓字医家第一功。不浮不沉,恰在中取;不迟不数,正好四至。欣欣然、悠悠然、洋洋然,从容柔顺, 圆净分明。微于缓者,即为微;细于缓 者,即 为细。虚实长短、弦
12、弱滑涩,无不皆然。至于芤革 紧散、濡牢洪伏、促结动代,以缓为权度,尤其显而易见者也。有胃气者生四时之脉,和缓为宗,缓即为有胃气也。万物皆生于土,久病而稍带一缓字,是为有胃气,其生可预卜耳。 (统六脉而言,不得独诊右关。 )脉贵有神无病之脉,不求神而神在,缓即为有神也。方 书乃以有力 训之,岂知有力,未必遂为有神,而有神正不定在有力。精熟缓 字,自知所 别裁。读缓字法焚香跌坐,静气凝神,将缓字口诵之,心维之,手摩之,反复而详玩之,久之,缓归指上。以此权度诸脉,了如指掌。四时平脉天地之气,分寄四时,化生万物。故春木、夏火、秋金、冬水,皆乘其令以分司,独土则通旺于四季。分阴分阳,迭用柔刚,盖言平也。
13、人得天地之气以生,而脉即与之为比附。春为肝木,脉弦,夏为心火,脉洪,秋为肺金,脉毛;冬 为肾水,脉石。惟胃气属土,其脉从容和缓,散布于弦洪毛石,以默运于春夏秋冬,浑沦元气,流畅贯通,生生不已,平孰甚焉。如春肝宜弦,弦而缓者,若 风柳梢,抑扬 宛转。夏心宜洪,洪而 缓者,若活火烹茶,薰灼舒徐。秋肺宜毛,毛而 缓者,若拣金砂砾,渐次披搜。冬肾宜石,石而缓者,若水 泽腹坚,徐形 绉透。四季脾胃用事,厥脉宜 缓,不问可知,此平脉所以获生也。盖平者,和也,所以和其脉,使无躁急也;平者,准也,所以准其脉,使无偏胜也。以缓平之,而后四时之脉,得其平耳。夫 缓即胃气,原秉天生地成,与诸脉互相主辅,而不可须臾离
14、焉者,经所云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皆以胃气为本,诚得诊脉之大宗也。惜医不知察,囫 囵读过,毫无心得。未知有胃气者。为平为生;无胃气者,为病为死。遂使一成不易之理,徒蓄千载莫破之疑。余因揭而论定,以着是编。浮、沉、迟、数四大纲立缓为标,言平脉,即统该乎弦、洪、毛、石;提病脉,先分着于浮、数、迟、沉。而二十二脉之旁见侧出者,无不寓于其中,举其纲而目自见。浮(脉经曰“举 之有余,按之不足” 。崔氏曰 “如水上漂木,主表” 。)浮从水面悟轻舟,总被风寒先痛头。里病而浮精血脱,药非无效病难瘳。浮紧伤寒,浮虚伤暑,浮数伤风,浮迟伤湿。亦有里病而浮者。浮而云腾蜃起,多属阴虚;浮而绵软葱空,半由失血;浮而月
15、荡星摇, 预知精败;浮而羽铩毛散,可卜神消。沉(脉经曰“重手按至筋骨乃得。 ”杨氏曰如石沉水底,主里。 ”)沉居筋骨有无 ,着骨推筋仔细摩。有病而沉兼别脉,沉而无病世人多。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积,沉紧冷痛。多有无病脉沉者。沉居命脉悠长,足征寿考;沉居肾脉恬静,咸颂仁人;沉居关脉调匀,允称秀士;沉居寸脉圆活,定是名姝。迟(脉经曰“一息三至,去来极慢。 ”迟为阳不胜阴,脉来不及)迟惟三至欲亡阳,好与医家仔细详。总是沉寒侵脏腑,只宜温药不宜凉。浮迟表寒,沉迟里寒,有力积寒,无力虚寒,未有无寒脉迟者。迟为内病壅阏,温养阳刚;迟为外病浸凌,温消阴翳;迟为缓病缠绵,温 补元气;迟为 急病驰骤,温散客
16、邪。数(脉经曰“一息常数六至。 ”素问曰“脉流薄疾。 ”数 为阴不胜阳。 )数脉为阳至倍三,脉中数脉实难谙。而今始识诸般数,嘱咐医人莫乱探。五行之中,金木水土,各居其一,惟火则有二。而推其火之类,不特本经之火。海枯被火, 则为肾火;榆能生火,则为肝火;石可取火,则为肺火;壤内藏火,则为脾火。不止有二,而有六矣。而充其火之尽,不特当时之火。风热而炽,则为风火;寒郁而 热,则为寒火;暑伤而温,则为暑火;湿积而蒸, 则为湿火;燥过 而枯, 则为燥火。是内有六,外亦有六矣。而穷其火之变,不独五运六气之火,又有无根之火,痰结之火,血燥之火,莫可名状、莫可纪极之火。综此以观,无病不有火,无火不脉数,无药不
17、可以治数。君火而数,芩 连固为 折火之正敌;相火而数,桂附亦为归火之灵丹。脾倦生火,数非参莫疗;肝盛生火,数惟柴芍可除。数缘肾虚,两地滋阴,不必降火;数由肺 损,二冬泄热,即以清金。解痰火之数,惟恃法夏;润血燥之数,须用当归。伤风发热,可以去风,即可以治数,防风、羌活;伤寒发热,于焉去寒,即于焉治数,麻黄、桂枝。 疗暑热之数脉,焦术、川乌,极为妙品, 调湿热之数脉,苍术、黄柏,实有神功。阿胶养秋燥之金,脉数自减,元参泄无根之火,脉数以除。区别内外,分析经络,以脉证病,以病证脉,斯得之矣。安得有心人,与之谈数脉哉!对待总论人之一身,不离阴阳;而见之于脉,亦不离阴阳。浮、沉、迟、数,阴阳相配之大者
18、也,举其余而对待训之。事以相形而易明;理以对勘而互见。微与细对微为阳弱欲绝,细乃阴虚至极,二脉实医家剖别阴阳关键,最宜分 晓,故继浮、沉、迟、数后,举以为对,以冠诸脉。微微脉有如无,难容一吸呼。阳微将欲绝,峻补莫踟蹰。(轻诊犹见、重按全无、黄 白术,益气归元;附片干姜,回阳反本。 )细细脉一丝牵,余音不绝然。真阴将失守,加数断 难痊。(举之极微,按之不绝。天麦二冬,清金生水;生熟两地,滋阴养阳。 )虚与实对二脉举按皆得,而刚柔异质。 实为邪气实,虚乃本气虚。虚虚脉大而松,迟柔力少充。多因伤暑毒,亦或血虚空。(迟大而软,按之无力。按脉经言“隐指豁空。 ”非是。诸脉中,惟芤、革二脉言空,以虚脉而言
19、空,能别乎革,难别乎芤。 濒湖曰脉虚身热,为伤 暑,亦主血虚。 ”)实实脉大而圆,依稀隐带弦。三焦由热郁,夜静 语犹颠 。(浮沉皆得,长大带弦。按脉经言 “应指幅幅然。 ”非是。幅幅, 坚实貌,乃牢紧脉,非实脉也。伤寒胃实谵语,或伤食气痛。 )长与短对寸、关、尺为脉本位,长则过乎本位,短则不及本位。欲辨长短,先明本位。长长脉怕绳牵,柔和乃十全。迢迢过本位,气理病将痊。(按长而牵绳,阳明热郁;长而柔和,病将解矣。朱氏曰“ 不大不小,迢迢自君。 ”言平脉也。 经曰“心脉 长,神强气壮;肾 脉长,蒂固根深。 ”)短短脉部无余,犹疑动宛如。酒伤神欲散,食宿气 难舒。(按短与动为邻,形与动实别。动则圆转
20、如豆,短 则濡滞而艰。 濒湖曰 “短而滑数酒伤神。 ”杨氏曰 “短脉为 阴中伏阳,三焦气壅,宿食不消。 )弦与弱对脉而弦,脉之有力者也,雄姿猛态,可以举百钧;脉而弱,脉之无力也,纤质柔容,不能举一羽。 (同一弦也,在肝经则泻之,攻之;在胆 经则和之解之。 )弦弦脉似张弓,肝经并胆宫。疝 瘕疟,象与伤寒同。(素问曰“脉端直以 长。 ”刊误曰“从中直过,挺然指下。 ”按弦属肝胆经,疝 瘕疟,肝胆经病。肝胆经有泄无补。 )弱弱脉按来柔,柔沉不见浮。形枯精自减,急治可全瘳。(脉经曰“极 软而沉,按之乃得, 举手无有。 ”弱宜分滑涩,脉弱以滑,是有胃气,清秀人多有此脉,脉弱而涩,是为病脉。 )滑与涩对脉
21、之往来,一则流利,一则艰滞,滑涩形状, 对面看来便见。滑滑脉走如珠,往来极流利。气虚多生痰,女得反为吉。(沈薇垣曰“滑主痰 饮,浮滑风痰,沉滑食痰,滑数痰火。亦有呕吐、蓄血、宿食而脉滑者。 ”万氏云 “脉尺数关滑而寸盛,为有胎。 ”)涩涩脉往来艰,参差应指端。只缘精血少, 时热或纯寒。(脉经云“涩 脉细而迟,往来艰,短而散,或一止复来。 ”素问云 “参伍不调。 ”按血不流通,故脉往来艰滞。 )芤与革对同一中空,而虚实分焉。虚而空者为芤,实而空者为 革。悟透实与虚,旁通芤与革。芤芤字训慈葱,中央总是空。医家持拟脉,血脱 满江红 。(戴同父曰“营 行脉中,脉与血为形。芤脉中空,血脱之象也。 ”)革
22、革脉惟旁实,形同按鼓皮。劳伤神恍惚,梦破五更 遗 。(按革主亡精,芤主亡血。 脉经言均为失血之候,混淆莫别。不 过革亦有亡血者。 )紧与散对松紧聚散,物理之常。散即松之极者也,紧即聚之极者也。紧如转索,散似飞花。紧散相反,形容如生。紧紧脉弹人手,形如转索然。热为寒所束,温散 药居先。(诸紧为寒为痛。人迎紧甚,伤于寒;气口紧甚,伤于食。腹痛尺紧,中恶浮紧,咳嗽沉紧,皆主死症。按浮紧宜散,沉紧宜温。 )散散脉最难医,本离少所根据。往来至无定,一片杨花飞。(柳氏云“无统纪 ,无拘束,至数不 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 )濡与牢对浮之轻者为濡,平沙面雨霏千点,沉之重者为牢,锦 匣里绵裹一针
23、。濡濡脉按须轻,萍浮水面生。平人多损寿,莫作病患 评 。(脉经曰濡脉极软而浮,如帛在水中,轻手乃得,按之无有。 ”按濡主血虚之病,又主伤湿,平人不宜见此脉。濒湖曰“平人若见似无根。 ”)牢牢脉实而坚,常居沉伏边。疝 犹可治,失血命 难延。(脉经曰“似沉似伏, 实 大弦长。 ”仲景曰 “寒则牢坚,有牢固之象。 ”按牢长属肝,疝 肝病,实病见实脉,可治。扁鹊曰 “失血脉,脉宜沉细,反浮大而牢者,死。 ”虚病见实脉也。 )洪与伏对浮之最着者为洪,水面上波翻浪涌;沉之至隐者为伏,石脚下迹遁踪潜。洪洪脉胀兼呕,阴虚火上浮。应时惟夏月,来盛去悠悠。(经曰“诸腹胀 大,皆属于热。 ”呕,初起为寒,郁 则为热
24、 。经曰 “诸逆上冲,皆属于火。 ”阴虚阳盛,脉多洪。惟夏日应时。 濒湖曰“拍拍而浮是洪脉。 ”素问曰“来盛去衰。 ”)伏伏脉症宜分,伤寒酿汗深。浮沉俱不得,着骨始能 寻 。(伤寒一手伏,曰单伏;两手伏,曰双伏。乃火邪内郁,不得发越,阳极似阴,故脉伏;必大汗而解。又有夹阴伤寒,先有伏阴在内,外复感寒,阴盛阳衰,四肢厥逆,六脉沉伏,须投姜、附,灸关元,脉乃出。按二症极宜分。 )结与促对迟而一止为结,数而一止为促。 迟为寒结,则寒之极矣;数 为热促,则热之至矣。结结脉迟中止,阳微一片寒。诸般阴积症,温补或平安。(越人曰“结甚 则积甚, 结 微则积微。浮结内有积病,沉结内有积聚。 ”)促促脉形同数,
25、须从一止看。阴衰阳独甚,泄 热只宜寒。(濒湖曰“三焦郁火炎炎盛,进必无生退有生。 ”按促只宜泄热除蒸,误用温补,立见危殆。 )动与代对动则独胜为阳,代则中止为阴。 动代变迁,阴阳迭 见 。动动脉阴阳搏,专司痛与惊。当关一豆转,尺寸不分明。(脉经曰“动 乃数脉见于关,上下、无 头无尾,如豆大,厥厥动摇。 ”仲景曰 “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 ”濒湖曰 “动脉专司痛与惊,汗因阳动热因阴。 ”)代代脉动中看,迟迟止复还。平人多不利,惟有养胎 间 。(结促止无常数,或二动一止,或三五动一止即来。代脉之止有常数,必根据数而止,还入尺中,良久方来。滑伯仁曰“若无病羸瘦,脉代者危。 ”有病而
26、气不能续者,代为病脉。伤寒心悸脉代者,复脉 汤主之。妊娠脉代者,其胎百日。代之生死,不可不辨。 )奇经八脉本来督任一身中,寻得仙源有路通。剖别阴阳维跷界,调冲运带鼎炉红。八脉者,督脉、任脉、阳维、阴维、阳跷、阴 跷、冲脉、带脉是也。以其不拘于经,故曰奇。督、任、冲起于会阴穴,一源而三脉。督脉由长强穴贯脊上行,过巅顶,至龈交而止,为阳脉之总督,故曰阳脉之海。任脉上行脐 腹, 过咽喉,至承 浆而止, 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阳 维起于诸阳之会,由外踝之金门穴,而上行于卫分。阴维起于 诸阴之会,由内踝之筑宾穴,而上行于营分。夫人身之经络繁密,二脉能于阴交阳会之间,加一 紧缚 ,举纲齐目,而阴阳斯
27、得维持之力。阳跷之脉,起于足跟,循外踝上行于身之左右。阴跷之脉,起于足跟,循内踝上行于身之左右,所以使机关之跷捷也。冲脉前行于腹,后行于背,上行于头,下行于足,凡筋骨脾肉,无处不到,十二经络上下之冲要,故曰十二经络 之海。 带脉横围于腰,状如束带,所以总束诸脉。医家知乎八脉, 则十二经、十五 络之旨得矣;修 炼家知乎八脉, 则龙虎升降、开牝幽微之窍妙,于此入其门矣。养生者无事之暇,撮起督脉,循尾闾夹脊双关,上行 脑顶,下通乎任,循环无端,终而复始,久久调息,二脉贯通如一脉矣。人身元阳之气,自下而生者,亦自下而竭。督任相联,转运不已,有其生之,断难竭之,而寿有不稳固者乎?!鹿顾尾闾,能通督脉;龟
28、纳鼻息,能通任脉。二物俱得 长寿,有明征矣。提督而上行也,阴阳维跷,随督而升;通任而下行也,阴阳维跷,随任而降。一升一降,阴阳维跷,亦得为之疏畅。由是从会阴穴起,上至天,下至渊,所以运其冲也;从季肋穴起,左转三十六,右回三十六,所以运其带也。第见营卫和而颜色日以滋 润,机关利而手足日以轻捷。三百六十骨节,节节光莹,八万四千毛窍,窍窍亨通。血不蹇涩,气不停滞,六淫不得而干之,七情不得而伤之。却病延年之方,未有过于此者。何必采商山之芝,贮盘铜之露,而后永其寿乎!从知紫府长生诀,尽在奇经八脉中。(参同契曰“ 北方河车,即此法也。循而 习之,疏 经畅脉,可以养生;进而求之,还精摄气,可以延年;神而明之
29、,进火退符,可以夺丹。 ”仙经所传,抽铅添汞,降龙伏虎,擒 鸟捉兔,霏雪产莲,无不寓于其中。浅者得之为 浅,深者得之 为深。 )脏腑说人身一太极也。静而生阴,则为五脏;动而生阳, 则为 五腑。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吸门内气管所系,手太阴肺、手少阴心,居于膈上;足太阴脾、足厥阴肝、足少阴肾,居于腹下。 脏数五,其形象地,静而得方。食管所系,足阳明胃,手太阳小肠、手阳明大 肠,一路贯通。足太阳膀胱(有下口而无上口)、足少阳胆(有上口而无下口),两腑对照。腑数五,其气象天,动而行健。手少阳三焦、手厥阴心包络,有经 无形。以五脏位置言 离为心火,居南;坎 为肾 水,居北;坤 为脾土,居中;肝不全居左,而
30、震为肝木,居左,气自行于左;肺本不居右,而兑为肺金,居右,气自行于右。以五腑位置言 初以胃,统纳 水谷;次以小肠,厘清水谷;于是大肠消其谷,膀胱渗其水,胆则司其事。以阴阳匹配言心与小肠合,丁丙共宗;肺与大肠合,辛庚一本;脾与胃合,己戊伴居;肝与胆合,乙甲同体;肾与膀胱合,癸壬并源;包络与三焦合,营卫相亲。以阴阳交媾言 三阴从天降,手太阴肺、手少阴心、手厥阴心包络,列之于上;三阳从地升,手阳明大肠 、手太阳小 肠、手少阳三焦,列之于下。其中脾阴胃阳、肝阴胆阳、肾阴膀胱阳,更迭相 济。以 脏腑经络言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太阴肺,从中府而走手大指之少商;手少阴心,从极泉而走小指之少冲;手厥阴心包络,
31、从天泉而走中指之中冲);手之三阳,从手走头(手阳明大肠,从手大指商阳,而走 头之迎香;手太阳小肠,从手小指而走头之听宫;手少阳三焦,从手四指关冲,而走头之 丝竹)。所以肺、心、包络、大小肠、三焦,皆称之曰手。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太阳膀胱,从 头睛明,而走足小指之至阴;足阳明胃,从头头维而走足次指之厉兑;足少阳胆,从头童子而走足四指之窍阴);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足太阴脾,从足大指隐白,而走腹之大包;足少阴肾,从足心涌泉,而走腹之 俞府;足厥阴肝,从足大指大敦,而走腹之期门)。所以膀胱、胃、胆、脾、肾、肝,皆称之曰足。以阴阳多少言太阴、太阳为正,少阴、少阳次之,厥阴(阴尽也)、阳明(并左右之阳,
32、两阳合明也)又次之(本王启内经注)。肺、脾得正阴之气,以太阴称,心、肾属少阴,包络与肝,则厥阴矣。受阴气,以是 为差。膀胱、小肠,得正阳之气,以太阳称,三焦与胆,属少阳,胃与大肠,则阳明矣。受阳气,以是 为差。以脏腑功用言主宰一身者心,而小肠为受盛之官;宣布万事者肺,而大肠为传导之官;谋胜千里者肝,而胆 为决断之官;颐养四体者脾,而胃为仓廪之官;精贯百骸者肾,而膀胱为津液之官,三焦 为气之父,包络为血之母。夫一脏一腑,五脏而称六腑者,以三焦属腑,故言六腑。然三焦属腑,而称六腑,包 络属脏,宜亦可称六脏。由斯而论,言六腑,必言六脏;言五脏,只可言五腑,以合天地之数。何必参差其说,而言五脏六腑哉!
33、缕陈脏腑, 灿然可考,而有不离乎脏腑,亦不杂乎脏腑,非形象之可绘,言语之可传者,妙在元关一 窍。命门提要(详后论中)人身以命门为本,而论命门者,不一其 处。 为此坎为水,一言尽之。盖坎阴包乎阳,一言水而火在其中,如必象坎之形,两边一画为阴,中 间一画为阳,则拘矣。独不闻画前原有易乎!三焦辨难经注三焦,一则曰有名无形,与手厥阴相表里。再则曰有名无形,其经属手少阳。 词旨极为明白。叔和定脉经,因之以立论,可谓善于祖述矣。辨脉诀者,不求甚解,以 为明有其经,又曰无其形,自相矛盾,为此不经之谈。而有为之原者, 脉诀出于六朝高阳生假名伪撰,叔和脉经中决不为此语。不知叔和实根于难经, 脉诀亦未背乎叔和,辨
34、之者愦愦,而辨原之者亦冥冥。而原 读难经者,将三焦对诸脏腑读 之, 涣然冰释矣。肾之形如豇豆,而三焦之形何似?脾之形如 马蹄,而三焦之形何类?心之形如莲苞,而三焦之形何若?肺六叶而形如华盖,肝七叶而形如甲拆,三焦亦有叶可数,形可拟乎?五 脏无不皆然。 经则起于关冲,终于丝竹,凡二十三穴,左右四十六穴,岂不有名无形,而行经于上、中、下乎?究其源,滥觞于宋儒,将高阳生一辟,庞安常倡其端而指其瑕,戴同父和其说而辨其 谬。厥后一派名流,俱以耳 读书而不以心读书,凡脉诀之本于灵、素、 难经 ,微词奥旨,有 难晓者,概 归于高阳生之僭拟。高阳生阳受其贬,阴实受其褒。夫高阳生立七表、八里、九道之目,而遗数脉
35、,其罪实无可逃。其余不过文不雅训,荐绅先生 难言之,而乃于 词之晓畅 者,亦 谓高阳生杜撰,高阳生不应受如是之诬。学未深造而轻议古人,多见其不知量也。考三焦之功用,乃人身最关要之腑,如天地之三元总领五脏、六腑、 营卫、 经络之气,而为诸气之宗。以其资生于肾,与肾合气,肾为元气之正,三焦为元气之别,并命门而居,候脉者,亦候之右尺,可谓深知经脉者。余谓不然,上焦主内而不出,其治为膻中;中焦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脐旁;下焦主出而不内,其治在脐下一寸。既平列上、中、下三焦,候脉自宜候寸、关、尺三部。心包络辨灵兰秘典称心为君主, 二十五难称包络为心主。盖心主有形之君,包 络是无形之主。柱下史云 “常有欲以
36、观其徼,常无欲以观其妙” (徼,如游徼之徼。中边洞彻,无所不周。惟朕兆甫萌,端倪乍露,乃能灼见其真,故必于常有时观之。妙,如元妙之妙。宇宙洪荒,无所不包,惟机关未启,意念未兴,始可洞彻其质,故必于常无 时观之。亦仿佛无名天下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之言。后世梁王份对高祖曰“ 陛下 应万物为有体,至理 为无 ”。盖暗合此意耳)是也。宋元 脉诀,不知仿自何人,因包络动则喜笑不止,与十二官内膻中喜 乐 出焉相吻合遂以包络即膻中。亦思膻中 为臣使之官,君臣大义,名分森然,何以止知 读下一句而不知 读上一句乎?且将包络绘其图于简编,独不闻心主与三焦相表里,俱有名无形,何以能知着 脉诀,而不知 读难经乎?包络之
37、经,虽起膻中,以无职统众职,尊卑原是攸分。心有形,心主无形,天下惟无形者,其用最神。所以君主无为,心主用事,空空洞洞之中(天至地,八万四千里,空空洞洞;人心至肾,八寸四分,空空洞洞),总视心主何如耳。心主泰然,志气日以清明,义理日以昭着。仰无所 于天之高,俯无所于地之浓。率性而行,梦寐亦形其畅适于以想见。箪瓢陋巷之回,春风沂水之点焉。心主愦然,物欲莫辞其憧扰,精神莫定其从违。未尝临深,而若 临渊将陨 ;未尝登高,而若登山将崩。任情而 动,宴安亦露其张皇于以想见。因石据藜之象, 杀 缓之音焉。余用是而知天地之道,其犹橐乎,无底曰橐,有窍曰,中 间一窍,无人摸着,指心包 络也。解悟此窍璇玑,立跻天
38、仙地位。其候脉也,菩提本无树,明镜 亦非台(传灯录 五祖宏忍大师欲求法嗣,令寺僧各述一偈,时有上座神秀者,众所宗仰,于壁上书曰“ 身是菩提 树,心如明 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六祖慧能,时为行者,闻之则曰 “芙 则美矣,了则 未了。 ”至夜潜书一偈于秀偈旁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 惹尘埃。 ”五祖见之,嗣遂定)。有非灵、 素 、难经之所及者,请读无字之经(梵典南土遗使诣西竺取经,国王将 经秘函给使者, 还至中途,开视书中,并无一字,因复至西竺,国王笑曰“吾念南土至诚,不惮跋涉,故将上乘无字 经给发 ,岂知止知读有字之经,不知读无字之经。 ”故南土所传,皆有字下乘经)。反关脉解寸口为脉之大会,诊家于此候吉凶死生。间有脉不行于寸口,由肺列缺穴斜刺臂 侧,入大肠阳溪穴而上食指者,名曰“反关”,非绝无仅有之脉也。人,一小天地也,盍观于天乎?日至为天之大经,七政 为纬(七政,日月五星也。二十八宿,左转为经,七政右旋而行,为纬)。周行于天而 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