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建国以来思想政治、品德课程的沿革回顾与反思(2003 年 10 月 31 日)一、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1、课程设置的大体沿革情况2、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要求变 化情况二、设置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是党和政府意志的要求1、课程的名称确定反映党和政府的意志要求2、课程的基本理念进一步体现 了党的意志三、不断完善以公民素质教育 为主要内容的初中思想品德 课程暨九年义务教育德育课程体系四、1985 年通知和 1994 年 若干意见是指导思想政治 课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1、遵循“三个面向 ”思想和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教学的通知精神,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坚持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 为思想政
2、治课教学的中心内容。2、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遵循青少年学生的品德形成 规律,充分考虑到受教育主体学生对学习内容能够接受的程度。3、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科学规划各阶段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4、注意与各教育阶段的德育课 程、 读物,教育和管理方法,学生思想品德表现的评定标准及方式等加强整体衔接,防止 简单重复或脱节。5、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6、探索思想品德课程的评价改革目的:通过陈述思想课程的沿革, 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 课的性质, 进一步明确思想政治课改革的指导思想、依据,明确改革的重点。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德育课程,它的教育 过程涉及情感、 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因素,核心是“ 教
3、什么”“达到什么 预期的目标”,它的设置、内容要求都体现了国家的意志要求,它的改革是德育工作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施素质 教育的重要措施。从 1950 年教育部颁布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确定全国中学各年级设置“政治”科目课程至今,已有 53年的历史,虽然这门课程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特殊重 视,但在学校的教育中仍属于薄弱学科。在不同阶段的调查中始终属于多数学生最不喜欢的学科之一。究其原因是什么,这是对我们所有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志提出的一个需要反思的问题。研究建国以来思想品德课程设置沿革与反思,有助于对课程 标准的理解和深入贯彻实施,有助于从另一角度理解现代德育课程理论。下面仅从我对课程的了解
4、、认识角度谈几点体会,与大家交流。一、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一)课程设置的大体沿革情况政治课的设置发展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1950 年-1956 年;1957 年-1966 年;1980 年-1985 年; 1986 年-1994 年;1994 年-今。其 标志是:1、1950 年 8 月教育部颁发中学 暂行教学计划。 计划明确 “除各科均应贯彻政治思想教育外,初高中各年级均设政治 课目” ,确立了 “政治课”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2、毛泽东 1957 年关于“中学应 开设政治课”的讲话。 1951 年秋季1956 年教育部曾一2度以“为了有系统地通过各科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政治思想教育”为
5、由取消了“政治课名称”,增设了“时事政策” ,初中一、二年级停开政治课,初中三年级开设“中国革命常识”,高中一、二年级开设“社会科学基本知识讲座”,高三年级开设“共同纲领和宪法读本”。1956 年因为初三和高中课本没有编写出来,决定停止授 课。 为此 1957 年 3 月毛泽东专就中学政治课问题致信周恩来、陈云、彭真、陆定一等同志,明确要求 “恢复中学方面的政治课”(摘自 1983 年教育科学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 1957 年 3 月 7 日毛泽东和七个省、市教育 厅局长座谈中小学教育问题时明确提出我国“中学应当有政治课”(摘自中央文献研究室、教育部编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教育
6、);1958 年 9 月中共中央国 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严厉指出“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拒绝在学校中设政治课,不论用什么借口,都是错误的”(摘自教育部年鉴编辑部编中国教育年鉴)。1957 年秋季教育部又决定在初、高中增加了政治课。3、1980 年 9 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改 进和加强中学政治课的意 见。 文革后,1979 年 4 月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会 议中专题讨论 了“政治课”工作。据此,1980 年 9 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学政治课的意见,明确设置“政治课”的意义及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并重申了 课程的性质、任 务及课程设 置。4、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
7、德和政治理 论课程教学的通知 。继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文件印发 之后, 1985 年 8 月中共中央 专就大中小学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印发, 进一步确定中学政治课的地位、性质,并对课程如何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5、教育部 1995 年关于进一步加 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 教学工作的意见。 1994 年 8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对新时期思想政治课建设提出新的目标要求。为落 实若干意见教育部 1995 年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文件, 阐述改革的具体措施。 2000 年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再次确定在初中开设思想
8、品德课,在高中开设思想政治课,并提出了基本的教育要求。(二)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要求变化情况最初设“政治课” 时,教育部还没有制定统一要求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各地均是选用代用教材授课。如,北京市:初一,毛泽东青少年时代、青年修养、革命故事;初二,中苏关系、土地改革、五四运动;初三,中国革命读本、政治常识;高一,社会发展史;高二,人生观;高三,新民主主义论、知识分子问题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 产党。1957 年毛泽东首次对政治课内容设置、教材的 编写提出指 导性意见要求,指出 “政治课要联系实际,生动有趣,不要教条式的,要使中学生知道一些为人在世的道理”, “讲猴子变人的社会发展史” ,“课本要两三年
9、修改一次,使之不脱离实际 ”(摘自毛泽东、邓小平、江 泽民论教育)。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精神,1958 年中共中央国务 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进一步明确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要 对学生进行“ 工人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和集体观点, 劳动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清除资产阶级思想影响, 发展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为进一步学 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打下基 础。毛 泽东的讲话和中央的指示奠定了文革前中学政治课程内容设置的基础。1957 年 8 月教育部印 发关于在中学、示范学校设置政治课的通知,确定了政治的目的和任 务及课程设 置,确定初中一、二年级开设“青少年修养”,初三开
10、设“政治常识”,高中一、二年 级开设“社会科学常 识” ,高三开 设“社会主义建设”。 1959 年教育部首次制定中等学校政治课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确定了政治课的任务、课程设置、教学时间安排、教材 编写原则、成绩考察、操行评定及各年级教学纲目。据此纲目,各地编写了 32 本教材供 选用。 1963 年教育部成立教材 编写小组,刘凯风副部长任组长,于当年定编写了一套教材。各年级基本设置为“共产主 义道德”;“社会发展简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政治常识” ;“经济常识”;“辩证唯物主义常 识”。由于受政治形势变化的影响,3这阶段课程频繁变动,还开设 有“ 列宁主义万岁”;“中国革命和中
11、国共产党”;“毛主席著作选读(乙种本)”。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教育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精神,1980 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学政治课的意见确定中学政治课教育目标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知识武装学生,提高学生 认识问题的能力和政治 觉悟,培养学生的共 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学生坚持又红又专的方向,逐步树立无产阶级世界 观和人生观,立志为人民服务,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献身。确定各年 级课程设 置为,青少年修养、政治常识、社会发展简史、政治经济学常识 、辩证唯物主义常识。1982 年教育部颁布了上述课程教学大纲,委托华东师大、北师大、上海市教育局、北京市教育局分别编写了一
12、套教材,东北师大编写了“法律常识”。1985 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教学的通知,首次提出适应新时期形势要求课程改革问题。具体要求在初中 阶段, “要 进行道德、民主和法制、纪律教育,进行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 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常识 教育”,目的是“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道德品质和高尚审美情趣,了解和遵守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法制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树立遵守法律和纪律的观念,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树 立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 。在高中阶段,要 进行初步的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教育。据此 1986 年国家教委制定了中学思想政治
13、课改革实验教学大纲确定了各年级课程设置,初中一年 级“ 公民”,初中二年 级“ 社会发展简史”,初中三年级“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 ,高一“科学人生观”,高二“经济常识”,高三“政治常识”。委托北京、上海、天津、吉林、广东、贵州等省市河北师大编写了 7 套建材供选用。批准北京和广东开设“法律常识”试验。1992 年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到新的历史时期, 1994 年中共中央做出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 “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 ”指导学生“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1995 年国家教委印 发关于进
14、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贯彻落实若干意见和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精神,以 邓 小平理论为指导,整体 规划了小学、初中、高中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的基本教育内容。自 1992 年始,各年级的思想政治课不再分别列课名统称“ 思想政治” ,以避免追求学科化,强调各年 级之间的有机配合,强调课程的综合性。2000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和 2001 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共同要求,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公德教育、社会常识 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国情教育、法制教育、 纪律教育和品格教育。高中阶段,要注重有针对性地对学
15、生进行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基本观点教育,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 点教育。要 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2001 年 9 月中共中央印 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确定了对全体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目 标、方 针原则和主要内容。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 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意见、 决定、 纲要是确定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育内容的依据。二、设置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是党和政府意志的要求总结 50 多年开设思想品德课(政治课、思想政治 课)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出,设置政治课程是党和政府的意志要求。 这是这门课程的一
16、个重要的性 质。1、首先是课程的名称确定,反映出这门课程是党和政府的意志体 现。1957 年毛泽东明确要求恢复设置“ 政治课” (略);1985 年中央关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的通知明确小学设置“思想品德”;4中学设置“思想政治” ;1996 年李岚清同志,针对有的地方 讲思想政治课改名为“ 公民”课问题,在 4 月 30 日接见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与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联合评选的 100 名全国优秀思想政治课教师讲话时,针对当时有人反映上海市将中学思想政治改名称为“公民”课一事,明确指出“尽管目前 政治课名称不是十分理想,但是 公民不能涵盖政治 课 的内容。要求凡是将 政治课改名 为
17、 公民 的要立即改回来”。并在反映问题的群众来信中做出明确批示。这样一个涉及学科名称问题,为什么中央 领导会有这样敏感的反应? 这说明什么?为什么“公民”不能涵盖“政治课”内容?我想大家会得出结论的。在思想政治课程的管理上,60 年代关于各年级设置课程暨讲 授内容上,教育部党 组要请示中宣部决定;80 年代初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管理在教育部思想政治司;之后才转到基础司(中学司)德育处具体负责。2、课程的基本理念进一步体现 了党的意志课程是教育内容的体现,教育的作用通 过课程和教学发挥 出来。在 现代课程中一般都设有理科课程、实用性课程、人文社会课程,他们各自承担一个方面的独特功能, 实现教育的任务
18、与要求。人文社会课程主要包括公民(政治 经济)、社会研究、历史、哲学等,它突出体现了教育的政治方向。纵观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开设有人文社会 类的公民教育课程。与理科课程相比,各国人文和社会课程的差异性最大。理念,使这次课程改革中使用最多的一个 词汇。其 实“理念 ”在国外使用是很多的, “理念”来自一个哲学名词,柏拉图哲学中的 “观念”通常译为“理念”。康德、黑格尔哲学中的观念指理性领域内的概念,有时也译 作理念。 理念实际上阐述的是 问题的基础观念,是问题建立的基点。但实际应用中对理念的理解各有差异,这从目前颁布的九年 义务教育 20 个学科的课程标准、高中的 15 个学科课程 标准的表述可以
19、看出对理念的理解基本上是没有相同的。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我们所讲的理念含义,我列 举一些国家设 置公民类课程的理念,以加深 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从 90 年开始,我先后围绕德育、课程、教学等课题考察过朝鲜、韩国、澳大利亚、新西 兰、俄罗斯、美国。其中美国我去 过三次,考察了美国两个从事公民教育的 组织(基本是属于社会民主党)开展教育情况,并分别 邀请他们来中国,与国内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的教师、教研人员交流经验。我粗略地研究过他们的教材和课程标准,并有目的地考察交流有关教学内容等方面的问题。在考察中明显感到,国家阶级利益在各国的德育教育中均 处于重要地位。在朝鲜,从小学到大学始终围绕“金日成、金正
20、日”理论、讲话进行教学;在韩国, “南北韩统一”问题是贯穿小学到高中的主要内容;俄罗斯自苏联解体后,原来的政治课停开了,新的教学体系 还不成熟,此时美国的“ 公民”教育渗透到了俄罗斯,西方的民主思想教育成了俄罗斯一些地区和学校教学的主要内容。美国进行“公民教育” 有近 200 年历史,但他们没有统一的教材,各州进行什么教育是由各社区和学校的学生家长委员会来决定的,但是基本公民教育的目 标是确定的:培养丰富知识、有理性、有人味的,能致力于实践美国宪政式民主政治的公民。汤玛斯.杰佛逊所阐述的“我知道,社会上的至高无上的 权利,最安全的保 护所, 应该 就是人民自己,没有什么地方比5这儿更安全;假如
21、我们认为人民的聪明智慧还不足以良好、且慎重地运用这些权利,那么,辅救之道,不是剥夺他们的权利,而是告诉他们所享有的充分行 动,以及必须谨慎行事的自由”。(奠定了美国为什么进行公民教育的理论基础)。林肯 “民有、民治、民享”思想进一步阐明“人民有权利管理他们的政府。但是,除非人民具有管理政府的知识和能力,并且具有负责任地管理政府的人格特质,否则这 是毫无疑义的”。 美国宪法政治的理念是(麦迪逊)“由人民制定的宪法,政府是不能加以改 变的,而由政府制定的法律,是可以由政府加以改 变的。这里所讲的人民,与我们的人民有什么区 别?(创立美国立宪政府自然 权力哲学的核心概念,如所有人都有生命、自由、财产
22、,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只因为它是人类;而政府的责任乃在保障人民的权利。立宪政府的中心理念,人民具有主 权。他们是创建、改编于废弃政府权力的最终来源;就设定政府的组织,并授予 权力而言,一部成文的宪法是必要的;宪法是能授予政府权力的,而且使其成为有限制 权利的政府。94 年美国教育首次颁布了“公民教育课程标准”(非教学大纲,这些标准不仅是公民教育的目标,也是历史、文学、地理、 经济学等相关学科,乃至非正式课程,行政监督等必须努力的方向。 ),目前深入 50 个州千所学校、2000 多万学生中使用的由“公民教育中心”编写的教材,其很有代表性的公民教育理念是:权力、 权威、责任、隐私、公正、参与、自
23、由。目标是:培养丰富知识、有理性、有人味的,能致力于实践美国宪政式民主政治的公民。它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教育始终围绕这些理念展开进行。目前他 们正在把 这些理念输入到 40 多个国家。 综述这些国家设置公民类课程的理念,可以看出是极具反映国家政党意志的。总结我们开设思想政治课的经验,我 们遵循的理念大体是: 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宪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这三点是我们设置思想政治课的基础。爱国、守法、忠孝(现在美国的孩子,不知道忠孝
24、,只讲权 利)、责任、 权利、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奉献、勤俭、自 强。这些贯穿于我们的教育内容中的基本理念。我们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教育对象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我国思想品德课程的变革,几乎就是 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社会政治 经济改革动向的一面镜子。 设置思想品德(政治、思想政治)课的 50 多年来,多次 变化的 课程名称也是德育课程改革的一个标志,但无论课程名称如何 变化,作 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品德 课程的性质始终未变。所以这是我们课程的一个重要的理念。人不仅是自然实体,还是社会关系 总和。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都非常关心和重 视教育事业,重
25、视对人的培养。他们根据时代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教育思想,目的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具有忠实于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丰富知识、良好思想品德、实践能力,致力于社会主义祖国建设的,能够接班管理好政府的公民。他们相继指出,教育是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培养发达的专门的 劳动力必不可少的手段;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 发展的人的途径;教育必须有 坚定的思想政治方向,必 须联系实际,必须给学生打好文化科学知 识基础;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 业;强调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进一步指出, 发展教育和科学是百年大计,对社会生产力和民族素质的提高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这些关于教育的理 论对于
26、教育改革, 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6三、不断完善以公民素质教育 为主要内容的初中思想品德 课程暨九年义务教育德育课程体系初中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每年尚未普及高中教育的地区有近 1/2-2/3 的毕业生走向社会,打好公民教育的基础是初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目 标。以 进行“ 培养社会主义公民必须有的教育”为指导安排初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这一思想逐步贯彻在思想政治的建设中,并得到不断的完善。多年来初中思想政治课基本上围绕, “青少年修养”、 “公民”、 “社会发展简史”、 “法律常识”、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涉及公民素质教育的道德、法律、心理健康、国情等
27、课程进行教育。57 年教育部通知在中学设置“政治课”,初中一、二年 级设具有公民品德教育性质的“ 青少年修养” (57)教指中林字第 1 号 。59 年,中学政治课任务:以共 产主义道德和社会发展常识 、政治常 识、经济常识、辩证唯物主义常识,党的方针政策等内容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共 产 主义道德品质、工人阶级观点、群众观点、集体主义观点,劳动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清除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发展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为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打下基础。80 年,中学政治课的任务:以 马列主义、毛 泽东思想的基础 知识武装学生,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和政治觉悟,培养学生的
28、共 产主义道德品质 ,教育学生 坚持又红又专的方向,逐步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和人生观,立志 为人民服务, 为实现 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献身。初中一年级“ 青少年修养” 具有公民教育的性质,但是在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并未提及。86 年,在初中一年级首次开设 “公民”,目的是:使学生懂得做一个社会主义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社会生活准 则;逐步培养爱 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道德品质及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劳动观念;初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自觉的纪律观念,养成遵纪守法、遵守民主集中制的良好习惯;具有初步的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 纪律的公民
29、打下良好基础。92 年,明确:对学生进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 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的基础教育,使他们初步明确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准则,树立集体主义的思想,培养学生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关心集体、遵守纪律、热爱劳动、艰苦朴素、尊重他人、孝敬父母、遵守社会公德、诚实守信等良好品质和分辨是非的初步能力。懂得维护祖国的统 一与安全, 维护国家利益和荣誉是公民应尽的义务。95 年,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 见首次明确:“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03 年,课程标准“ 帮助学生学习作负责任的公民, 过积极健康
30、的生活是本 课程的追求”。通过不断增强对思想政治的认识,不断修 订完善课程标准,不断确定初中总体教育中的公民教育内容要求。逐步明确应对学生进行公民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方位教育。用什么方式呈现课程标准:一是知识体系方式;二是专题教育方式。92 年大纲高二教学内容的呈现是一探索。美国的课程标准是以问题方式编制的。如, 责任。四、1985 年通知和 1994 年 若干意见是指导思想政治 课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为了使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产生教育的实效,达到 预期的教育目 标,需要 对确定的教育内容加以有效的组织,使其产 生相互强化的作用。中央 关于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确定了
31、德育工作及课程改革的原则,确定了以培养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7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为目的的课程基本设计的思路。1、遵循“三个面向”思想和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教学的通知精神,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坚持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 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中心内容。重视对中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最基本观点的教育,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中学思想政治课实施教育是通过组织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有关社会科学常识进行的。长期的社会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不能把马克思主义搞成教条;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不能把马克思理论 看成一成不变的真理。 “马克思主 义的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
32、准的,同时又是随着时代和其他科学的 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封闭的、凝固的体系。因此,在他的教学中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时代,面向未来;同 时必须紧密联系青少年不同时期的思想、知 识、心理 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 观,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去积极地思考并回答自己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认清和履行我国青年一代的崇高 责任”。 (1985年通知)对中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学,一定 坚持用 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联系实际、生动活泼的开展教学,使学生愿意学、学的进、消化得了。为此,教育部不断根据有中国特色的社
33、会主义理论,修 订教学大 纲,例如, 1986 年改革试验教学大纲的“ 经济常识”的教学中,突破了原保持多年的教学体系,突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商品经济的内容; 1992 年“ 教学大纲”增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1995 年“课程标准”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作为重点讲述, “剩余价值”内容放到初中社会发展简史中作为历史过程讲述。对于劳动价 值论部分内容的调整,引来不小的争议,但大家还是对此给予了理解。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实质是把价值归结为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不是人与物的效用关系,并将这种社会关系视为历 史运动的结果。他告 诉人们 ,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因此无论是通
34、 过资本私有和通过土地私有占有价 值都是对劳动的剥削。 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在价值观上告诉人们,人 类劳动的社会性质是通过 自发的、人本身不能控制的、异化的形式实现的,本来是人 类劳动生产的物,却表 现为人 们不能支配并反受其支配的物,人们的劳动要通过交换来间接地证明其价值,这本身就是 对人的经济活动的某种异化。之所以有这样的历史扭曲,是因为 存在私有制。要克服异化就要消灭私有制。 应将这是对商品关系和市场 交换的一种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逻辑线索:从商品这一普遍现象出发,分析什么是商品,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没有 这一矛盾, 产品就不成其为 商品。那么为什么产品
35、成为商品,成为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体呢?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过程的性质有了历史性变化,劳动过程成为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 具体劳动 生产使用价值,抽象 劳动形成价值。正式劳动过程的这种特色矛盾性,是 劳动的结果成为使用价 值与价值的矛盾统一体。那么 为什么劳动过程会成为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对立统一过程?因为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生产的私人性和生 产的社会性的对立统一, 成 为社会经济中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私人性使得生产的劳动过程总是具体的、个 别的劳动过 程,而生 产的社会性又要求劳动具有一般的社会必要劳动的性质,要求个 别劳动从开始就必 须是为社会的劳动并最终须经社会承认
36、。那么为什么社会生产 的矛盾以及由此规定的生产 的性质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为什么具有私人性与社会性的矛盾?因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本制度条件伴随生产力发生了变化,出现了社会分工制度和生 产资料私有制,私有制使得人们的生产总是私有的并切实为私人利益进行的,但社会分工有要求人 们必须交化产品,要求私人生产必须为他人提供产品的社会性,因而,社会生产 成为私人性与社会性的对立统一矛盾涌动过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正是通过这种矛盾的逻辑分析, 揭示了商品价值作 为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如何制度8性地发生并运动的。如果把马 克思劳动价值论分析得最为 根本的历史逻辑基础-私有制抽去,代之以公有制,那么构成商品关系
37、的这一系列特殊矛盾是否成立。劳动价值论遇到的挑战:1、公有制与市 场经济能否统一,即是否纳入市场经济。按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逻辑,公有制社会是不可能成 为市场经济 社会的。 2、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应不应该以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或者 说应不应该 肯定市场经济在社会义的历史进步性和正义性。马克思否认 一切存在私有制和存在市场 的社会的公正性。 认为未来理想社会不需要交换、商品、货币、价值、市 场等插手其间。 这从价 值观上否定了公有制社会存在市场关系的合理性和正义性)2、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遵循青少年学生的品德形成 规律,充分考虑到受教育主体学生对学习内容能够接受的程度。学生是教育工作的主要
38、对象,学生又是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因此我们的课程内容必须兼顾二者的需求,即必 须体现党和政府对青少年学生教育目 标要求,并保 护、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几十年的思想政治 课教学中,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考虑的就是党和政府的要求,考虑的是 给予学生头脑中打下多少“ 钉子”,几乎不去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 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德育工作,也是思想政治确定内容要求的原则:要遵循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确定了学生在接受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为解决长期困扰思想政治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奠定了理 论和政策基 础。以学生 为本的思想,在制定“思想品德课 程标准” 是首次提出。据此
39、,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原 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基 础上, 确定了应遵循的基本课程理念是,初中学生逐步 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 础;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 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 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3、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科学规划各阶段的具体内容、实施途径和方法。思想品德课程确定的教育内容,是一个通过教育逐步形成的 过程。各种教育内容的深浅度和侧重点,均应针对不同年 龄及学习阶段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所不同,逐步提高。因此在教育内容的组织上,必需考 虑到教育内容的连续性、 顺序性和整合性及教育内容的 逻辑顺序要与心理顺
40、序相统一。自 1992 年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大 纲制定,到 1996 年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制定,逐步突破学科的界限,力图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统筹安排教学内容。例如,法律常识的教育内容 贯穿 12 年的教学内容中;社会发展简史内容,与社会主义建设常识内容社会统筹考虑;经济常识中关于剩余价值学说的内容放到“简史”中讲述等等。在制定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时,首先将其置于人文社会学习领域中考虑教学内容的安排。并基于学生成长的主题,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 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课程标 准又为各
41、地根据学生的不同 实际情况,灵活 选择各自的呈现教学内容的方式,创造了施展的空 间。4、注意与各教育阶段的德育课 程、 读物,教育和管理方法,学生思想品德表现的评定标准及方式等加强整体衔接,防止 简单重复或脱节。“整体”是指将各类课程按横向关系组织起来,使各门课程、读物在差异得到尊重的前提下互相整合起来,产生合力,使学习者的学习产生整体效 应,促进学生人格整体发展。整体设计九年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是 96 年以来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一个特点。如,社会发展简史教育多年来一直是政治 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始终难以避免与“历史”科教学的重复。毛泽东曾就此提出过调整意见“讲猴子变人的社会发展史如果同历史有
42、重复,历史课可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讲起, 讲胜利,讲困难,不过猴子变人还要讲,阶级斗争也要讲” (摘自毛泽东、 邓小平、江 泽民论教育)。但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不断改革,9尤其是江泽民同志提出要加强“两史一情”教育要求后,历史学科增强了唯物史观的教育力度,因此在社会发展史的教育内容上两个学科之间不必要的重复越来越多。同时讲“史”不可能不讲“观”;讲“观”如不与“史” 结合是不可能 讲清观点的。 为提高教育的 实效,避免教育内容的简单重复,1957 年教育部在关于中学、示范学校设置政治课 的通知曾要求“ 社会发展简史”可在“社会科学常识” 中概要地讲讲,不必再单设为一科,以免与历史课重复。 1
43、996 年和 2001年教育部又两次调整思想政治课中有关教学内容。目前 思想品德 课程标准首次将原安排的社会发展简史教育内容全部调整下来, 这项教育主要有 历史课程承担。 这既增强了课程之间的联系,又有利于增强教育的 实效。 还有环保、禁毒、预防艾滋病、国防、青春期等等专项教育,均在相关课程中作统 筹安排。5、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现代科学技术、政治经济 社会的迅速发展,知 识更新周期 缩短,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中学教学中,不 仅要重视传授知识, 还要让学生学会分析观察问题的能力、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在美国的公民教育中,他们非常重 视对学生“ 1、批判思 维的培养 ,帮助学生学会如
44、何分析不同媒体的宣传;教给学生分析获取的资料的能力;教给学生学会辨认结果的能力;学会辩证分析事物的能力。2、参与的能力:倾听意见的能力;说 服、表达自己意图的能力;通过共同认识达到自己的意图。为此要教 给学生公民的意向意识 (态度);为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3、培养公民的态度:A、个人的性格(道德、自律、责任、尊重意见的多样化);B 、我的态度,公德包括(尊重法律、参与公共事务、愿意尊重多数人的意志,又尊重少数人的 权利;愿意和平、依法手段改变不合法意图;自己感兴趣公共利益协调好”。 设计了“公民培养方案”:1、确认社区存在的公共政策问题;2、选择 班机研究的问题;3、收集要研究问题的信息;4、
45、编制班级方案;5、 报告方案;6、总结学习经验。 其中对于班级讨论: 1、强调在讨论中可以有争议、妥协和意见一致;2、努力抓住有争 议问题的核心;3、 强调历史上的例子,以便使学生了解类似的冲突在过去是如何解决的;4、通 过鼓励学生在没有偏见的基 础上考察并发表不同意见, 强调不同意见的合理性;5、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 讨论或分析的 观点、立 场上,而非人物上;6、帮助学生辨认具体意见相同点在那里或不同点在那里,可能妥协的方面以及不可能妥协的方面。我们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都 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要求。1959 年大纲提出:要培养学生发展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1980 年“ 意见”提出
46、:培养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1986 年大纲提出:培养学生初步明辨是非、善恶、美丑、抑制不良影响的能力和具有正确 观点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1992 年大纲提出: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这里提出的能力均属于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的社会生活中 经常会遇到大量需要他们必须解决或面对的问题,但由种种原因,影响了他们对问题的正确解决,其中很大程度是由于他们看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态度、角度不当造成的。因此思想政治 课结合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方法,培养他们具有分析、 观察问题 的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现代社会对每一个公民的要求。培
47、养应变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合作能力是社会的需求。帮助学生提高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是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各版本的教材中,都涉及了促进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作业”。6、探索思想品德课程的评价改革评价即是对事物估定价值。在思想品德 课程中, 评价主要为 了预测教育的需求;确定课程目标达到的程度;诊断课程内容是否适当等。改革考 试评 价制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思想品德(政治)课 程的评价与考试改革对于课 程的改革能否成功起着非常重要10的作用,但它又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难题。多年来各地在改革思想品德(政治)课程学习的评价上作了很多探索,但仍无非常成功的经验可以借取。 2001 年我访问美
48、国时曾对他们高校招生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办法很感兴趣。美国在高校招生时,除看学生参加全国 统一学习水平考试(SAT)外,还要看学生在高中三年的学 习成绩, 还 要看反映学生自身素质的申报材料(一篇论文、介绍一名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在社会活 动 及体育文艺活动方面的突出事迹或成绩、为学校选择两条录取学生的 标准等)。对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研究性学习活动如何评价:一、活动方案各个部分应具备的标准。1、完整性(每一部分是否包括了学 习内容;是否学 习内容有更多的材料)。2、清晰性(活动组织的好吗;你们的方案是否撰写的清楚, 语法是否正确;主要 观点和论点是否容易理解)。3、信息性(信息是否准
49、确;信息是否涵盖了主要事 实 和重要观点;所提供的信息对于理解你们的观点重要)。4、说服性(是否提供了解释或支持主要 观点的例子;是否对方案的主要观点提供了有见地的解释)。 5、图表性(图表是否与方案的各部分内容直接有关; 图表是否显示了信息,是否每一个部分都有标题;图表是否能帮助人 们理解方案要显示的内容)。 6、文献性(是否有充分的事实说明方案的主要观点;是否使用了可靠的、值得信赖的信息来源;在引用资料时,是否每一次都注明了信息来源;文献资料是否与演示有密切清晰的关系;是否选择了最好和最主要的信息来源)。7、 宪法性(是否解释了你 们的建议的政策不违宪)。 二、活动方案整体应具备的标 准。 1、说服性(方案是否证明你们选择的问题是重要的;所建议的政策是否直接阐述了问题;方案是否解释了你们如何就所建议的政策获得公众支持;2、实用性(所建议的政策是否使用和现实;为获得对所建议的政策的支持而制定的计划是否现实)。3、一致性(在不重复信息的情况下,方案的演示部分之间是否有关联;方案的文献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