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章源于科技论文发表网: QQ:1003 59168 中小企业绩效管理论文员工绩效管理论文:企业持续改进式创新战略下的绩效管理研究内容摘要 文章从持续改进创新战略视角分析企业各项改进活动的实施难点,认为持续改进组织对员工行为控制机制具有指导作用,并从持续改进行为控制系统的获得机制、诱发机制和保持机制的角度,提出了员工参与各项改进活动的管理模型。关键词 持续改进 组织绩效 员工活动 人力资源管理持续改进(Continuous Improvement)是一种贯穿于整个公司的、集中性的、且不断进化的创新过程,是企业维持生产竞争力的关键战略,也是组织不断寻求改进机会的持续的过程。持续改进强调,在实践
2、中,许多企业持续的产品创新是成功的检验性指标(Brown,1997) 。只有企业内部成员充分发挥创造性,努力工作,组织才能得到发展。借鉴质量改进的基本方法,组织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可能为员工与企业的协同发展做出贡献。一、持续改进的研究视角(一)持续改进的难题自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组织发展遇到了很多新问题,需要有新视角来加以破解。为使企业保持竞争力,组织需要员工接受和参与组织的持续改进活动,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力。然而,这种持续改进的过程必须通过强有力的组织结构来支撑。为使组织效率最优、员工满意感最高,控制好组织中的团队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此外,员工参与方式也对企业持续改进过程有巨大影响
3、。随着质量文章源于科技论文发表网: QQ:1003 59168 管理方法的不断发展,持续改进的先进管理模式应运而生,且其方法也经过了理论论述和实践检验的证明是优于激进性变革的。持续改进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是其组织问题,即管理者改进活动、改进团队活动和员工参与活动三者的行为方式和相互作用机理是怎样的,以及三类活动对于持续改进绩效的影响方式和程度是怎样的,关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成为了持续改进活动中的难点。只有回答了以上问题,才能解决持续改进过程中的行动模式问题,理清不同行动模式类型与持续改进绩效的关系。(二)持续改进的内涵现有理论有些认为持续改进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个支流,有的则认为它是一种提高创新能
4、力、取得竞争优势的全新方式(Oakland,1999;Caffyn,1997;Gallagher et al1997) 。持续改进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并迅速成为包括制造业、计算机、管理等学科的研究热点。许多文献从不同的角度对持续改进行研究,对其内涵提出了多种看法。从众多学者对持续改进概念的阐述中可以归纳出其核心含义:持续改进主要是指应持续、渐进地做细小的改革,以积少成多,达到不断提高绩效的目的的一种公司层级创新能力的持续递增过程。日本在管理方面更注重持续改进,而西方则更注重突破性创新,而持续改进是介于维护和创新之间的一种状态(Kaizen,1986) 。(三)持续改进
5、的动因Chase 和 Aquilano 将持续改进的驱动因素概括为内部需求拉动文章源于科技论文发表网: QQ:1003 59168 因素和竞争需求拉动因素两类。实际上,除了内部需求拉动与竞争需求拉动之外,社会需求的拉动也会影响企业的持续改进活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鼓励理性消费,而非奢侈浪费。因此,驱动持续改进的重要因素,即以改进与创新促进生产发展与产品质量改善,从而节约和高效利用各种资源,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满足社会需求,承托企业发展。二、员工参与视角下的企业持续改进机制分析在针对持续改进的研究中,越来越将员工参与列为一种重要的组织活动。Wagner 提出,员工参与是影响决策制定是一个
6、重要流程;Miller 认为,员工的知识可以提高决策质量; McGregor 则指出,许多员工可以对组织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但其潜力常常没有被完全开发。此外,还有研究建议,应重视员工参与活动组织的细节。相比之下,针对专家团队改进活动中的技术与工具使用方面还缺少足够的理论研究,员工参与同改进团队绩效的关系分析不太丰富。传统管理是限制和管控员工,而持续改进过程则是通过授权提高员工参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将员工的活动变被动为主动,赋予员工进行创新和有效执行的权力、自由、能力。从员工角度,其持续改进行为的获得、诱发与改进机制包括以下几方面:(一)获得机制依据孙绍荣的理论,行为的获得过程是资源主导的。由
7、于员工能拥有的资源主要是工作经验,所以其行为能从经验中得到改进,文章源于科技论文发表网: QQ:1003 59168 也即员工参与中持续改进行为最重要的获得机制。对自身经验的总结是个体对环境刺激的反应,也是直接的学习,而员工间工作经验的分享则使个体完成了替代性学习,两者相辅相成。此外,员工了解公司或所在部门的战略或目标,也是其所拥有的另一项重要信息资源。对于组织战略目标的了解,使员工能共享组织的核心信息,加强决策能力,任务执行行为会更指向企业目标,并且通过组织战略目标与当前工作内容的对比,其间的落差就成为了改进的空间,这也可以视为一种改进的内驱力。(二)诱发机制从诱发机制角度看,员工对企业的主
8、人翁责任感是重要内容。主人翁责任感实质上是员工与企业目标相一致的价值观,而要提升这一观念的强度,则应将企业发展与员工个人发展统一起来,让员工对企业发展给个人带来的回报有明确的认知和结果预期。员工只有存在这样的结果预期,才会更有动力改进行为。同时,员工主动寻找学习、个人发展的机会的行为其实也是一种诱发性行为。因为在持续改进的组织中,员工既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价值和需要,也是组织的有机组织部分,要在组织中“积极”扮演角色。此时如果员工需要能与组织愿景相协调,且其能力扩展可以不受岗位制约,可以根据兴趣、能力甚至潜力来获得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就会产生出改进行为的需求。可见, “学习与发展”的目标需要通
9、过改进自身途径方能达到, “学习与发展”是驱动改进的“回报” ,也是激励改进行为的引导内在机制。文章源于科技论文发表网: QQ:1003 59168 (三)保持机制在相应的项目流程支持下,就可使改进行为被“保持”下来。从员工参与角度而言,主要有两方面的活动。第一,员工从发现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是闭环形式,这是持续改进中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比如,PDCA 等质量管理的方法都是以闭环形式出现,其能会对改进行为发挥良好的控制作用,从流程上帮助改进行为更加有序和有效,并避免对改进行为畏难情绪,而提供了有力的行动指导。第二,在与其他雇员合作方面,员工应在改进活动中以内部和外部客户为导向。日本的 TQM 专家
10、石川馨曾提出, “顾客是任何一个你工作的下一家,而不论是他在组织内部还是组织外部” 。在内部顾客概念的基础上,按照内部供求关系建立的“内部顾客链”表示组织的每个成员和部门都有自己的直接顾客,即其所提供服务的直接“接受者”也都是顾客,从而形成了一环套一环、不间断的顾客链。 “内部顾客链”的运行原则是,每个部门、个人首先要服务好自己的直接顾客。实际上,所谓“内外部客户导向”是一种心理暗示,即在员工内心时刻提示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监控,这无疑是一种对于行为的良好的保持机制。总之,持续改进的员工参与活动主要包括了从经验中改进、了解公司战略、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提升学习与发展主动性、闭环式解决问题、实行内
11、外部客户导向等内容。结合三个持续改进机制和按照组织行为主体差异划分的三种组织活动,就形成了持续改进活动表现。文章源于科技论文发表网: QQ:1003 59168 三、员工参与活动与企业持续改进的绩效Ichniowski 和 Shaw(1999)分析了日本与美国制造类企业后发现,美国只采用有限的员工参与活动(包括信息分享)的企业的生产力改进绩效,低于 12 采用整体范围活动(包括对于新员工的贯穿其职业生涯的全面训练、岗位轮换、工作安全和分红制)企业的改进绩效。员工是组织的重要组织部分,参与活动对组织效率的提升与改善有着巨大的影响;同时,员工参与活动是否活跃,也是组织活力的一个重要参照指标。员工参
12、与活动是团队创新成果得以实施的直接途径,生产与技术绩效的提升必须有员工参与活动的支持,否则改进团队创造出的新成果是不能实现的。员工是所有产品与服务的具体操作者,其参与活动的情况将直接影响产品与服务质量的改进绩效。企业持续改进的组织行动模型主要研究的是,组织在持续改进过程中管理者改进活动、改进团队活动和员工参与活动之间,以及层面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互相协同、互相支持、互相配合的关系,以及通过这种良好的运作模式可以促成持续改进,进而提高组织绩效。持续改进的益处在于,通过全员参与,促使管理人员、团队与员工更好的融合,同时员工在鼓励之下可以更快更好地创新和改善现有的工作状态。通过这些现象可以看出,持续改进
13、的实施是由包括管理者、改进团队以及员工在内的全体人员的活动启动的,而这些组织行动又转而提升企业持续改进的绩效。文章源于科技论文发表网: QQ:1003 59168 通过发展面向持续改进的组织行动模式,能使得企业的组织活动分工明确、有序执行,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在持续改进过程中,应将员工参与活动作为重点,提升组织行动中全员行动程度,注重其整合效应,进而全面实现组织持续改进。同时,在执行过程中,可以依据企业的资源状况选择与实际需求相匹配的方式加以实施,并在适当时候采取外包战略,进行持续改进的“减法” ,集中优势力量打造自身核心优势,实现企业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S.L.Brown,K.M.Eise
14、nhardt.The Art of ContinuousChange:Linking Complexity Theory and Time-pacedEvolution in Relentlessy Shifting Organizations.AdministrativeScience Quarterly.1997,42(5):1352Y.Malhotra.Rol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Managing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Organizational Interdependence.URL http:/ Key to Ja
15、pans Competitive Success.Random House.New York.1986:2430 981054H.Boer,F.Gertsen.From Continuous Improvement toContinuous Innovation:A(Retro)(Per)Spective.International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3,26(8):8058275Chaneski,Wayne S.The Power of the ContinuousImprovement Event.Modern Machine Shop.2006,8(l):48-50文章源于科技论文发表网: QQ:1003 59168 6B.Ambos,B.B.Schlegelmilch.The Use of InternationalR&D team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SelectedContingency Factors.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04,39(1):3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