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理滴论】勘义(前二品).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554660 上传时间:2019-06-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理滴论】勘义(前二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正理滴论】勘义(前二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正理滴论】勘义(前二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正理滴论】勘义(前二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正理滴论】勘义(前二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正理滴论】勘义法称菩萨造论烈火实验室烈火巴图鲁(曳剌拔都)索南雍仲 (张兵) 勘义【烈火实验室】辩才无碍【烮火.巴图鲁(曳剌拔都). 索南雍仲 】淘宝http:/视频http:/ QQ693866669【烈火实验室】菩提.2000 人超级 QQ 群1099255651唵嘛呢叭咪吽皈依顶礼供养本师释迦牟尼佛、如来、应供大阿罗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三界天人师、世尊薄伽梵、世间唯一量士夫;及三世十方一切诸佛、菩萨、阿罗汉等圣者。皈依顶礼供养金刚根本上师、大密乘法王、大圆满虹化成就者:阿宗珠巴仁波切土丹白玛逞列。与诸佛性法恩无分别。佛法莲花事业吉祥贤。我心自性光明永恒

2、住。诚祈彻证四相愿成就。嗡阿吽 牟尼(佛) 夏萨那(法) 巴玛(莲花) 嘎尔玛(事业) 歇惹(吉祥) 巴乍(善) 萨尔瓦(一切) 斯得(成就) 啪拉吽(赐给我)【烈火补充】陈那论师集量论颂敬礼定量欲利生 大师善逝救护者为成量故从自论 集诸散说汇为一商羯罗主菩萨因明入正理论颂能立与能破 及似唯悟他现量与比量 及似唯自悟法称论师释量论颂众生多著庸俗论 由其无有般若力非但不求诸善说 反由嫉妒起嗔恚故我无意谓此论 真能利益于他人然心长乐习善说 故于此论生欢喜法称论师释量论颂彼诸慧能无劣弱 亦无通达甚深性彼诸增上精进者 亦无能见最胜性诸众生中我相等 继持善说不可得如众河流归大海 吾论隐没于自身2凡例【徐

3、】徐梵澄译本,译自梵文本此勘义以此徐译本为底本【王】王 森译本,译自梵文本【汤】汤铭钧译本,译自梵文本【何】何建兴译本,译自梵文本【剧】剧宗林译本,译自藏文本【杨】杨化群译本,译自藏文本【韩】韩镜清译本,译自藏文本【李】李润生译本,译自英文本【烈火】烈火实验室义烈火巴图鲁(曳剌拔都)索南雍仲注。( )译者自己补加的文字 译者补充或注解的文字天犼按烈火实验室补注的文字目录第一品 现量品第一节 论宗趣 第二节 论体性第三节 论差别 第四节 论所缘境第五节 论量果第二品 为自比量品第一节 论差别、体性与量果 第二节 论因三相第三节 论因三类 第四节 论比量的表诠义第五节 论比量的遮诠义 第六节 论比

4、量遮诠的差别第七节 论比量遮诠的域限第三品 为他比量品第一节 论体性与差别 第二节 论同法式第三节 论异法式 第四节 论同法式与异法式的关系第五节 论宗义 第六节 论不成因过第七节 论不定因过 第八节 论相违因过第九节 余因过商榷 第十节 论喻义第十一节 论喻过 第十二节 论能破与似能破3唵!归敬一切智【剧译顶礼吉祥童子 ,杨译敬礼妙吉祥童子 ,韩译敬礼儒童相曼殊室利 】第一品 现量品李译第一节 论宗趣成就一切义理。正智【正智汤译正确的认识 ,何译正确的识知 】为先。是此,今当解释。李译第二节 论体性正智有二:现量【现量何译知觉 】及比量【比量何译推论 】 。此中现量,谓离分别,及非谬误【谓离

5、分别,及非谬误剧译谓离分别不错乱其他译本多类剧译】 。现似形象,堪合名言,决定见知,是谓分别。 【现似形象,堪合名言,决定见知,是谓分别王译辨察智中,所现影像,其像适于安立名言。即此辨察,名为分别 ,汤译适于跟言辞相结合而显现的一种明确的认识,就是分别 ,何译其显现相能与言语结合的了知是为分别 ,剧译“分别” ,谓识上所显堪为言说表白者 ,杨译分别者,谓混言诠名种显现之识 ,韩译分别者:谓适与言说相杂显现 】离此分别,非由翳眚,剧动,乘舟,昏乱等所成谬误,此智为现量。李译第三节 论差别此有其四种:一,五识现量【五识现量剧译五根现量 ,汤译感官的认识 ,杨译其中五根现量者,谓各取现境之等无间俱缘

6、境识 ,韩译根智 】 。二,由五识身智,自境以他境为助伴,等无间缘生,是意识现量【由五识身智,自境以他境为助伴,等无间缘生,是意识现量王译意根智,谓五根缘境,自有根智无间而生,即以此智,境为助伴,作等无间缘,有意识生。此初生意,名为意根现量 ,汤译意识的认识,是感官认识随同与自己的对象无间断的对象,作为相应的无间断的条件“samanantarapratyaya” (相应的无间断的条件) ,古译“等无间缘”而产生的 ,何译以一作为(感官知)自境之无间境的共作者的感官知为等无间缘所生者,是为意识知 ,剧译意识现量(用“与自境之前刹无间境同时俱起的根识”作自己的“等无间缘”所引生的意识现量) ,杨译

7、意现量者,谓与五根认识相应之等无间缘所生之意识 ,韩译自境无间具有能俱起境由根智等无间缘能生起之意识 】 。三,一切心心所,返照于自体【返照于自体王译自证分 ,汤译自我认知 ,何译自证知 ,剧译自明 】 ,是自证现量。四,修习真实谛,极诣至究竟,从此生圣智,是定心现量【修习真实谛,极诣至究竟,从此生圣智,是定心现量王译四者定心,谓修定者,修真实义,至究竟位,所起瑜祗智 ,汤译以及瑜伽师的认识,是对于真实的境义进行观想的至高境界所产生的 ,何译最后,修习真实境至最胜位究竟所生的(识知) ,即是修瑜4伽者的直观 ,剧译瑜伽现量(由修真实义,最后所得的瑜伽现量) ,杨译瑜伽现量者,谓修习正确境物最终

8、所生之瑜伽识 ,韩译修习如实义最胜边际所生瑜伽智 ,李译瑜伽现量:彼修观行者,谛观彼真义,达最胜边际,此现量得生 】 。李译第四节 论所缘境云何现量境?其境是自相【云何现量境?其境是自相何译这(知觉)的对境是自相 ,剧译瑜伽现量(由修真实义,最后所得的瑜伽现量) ,杨译现量智所缘之境为自相 ,韩译彼之境界即自能相 】 。现非现前境,智相有分别,此则是自相【现非现前境,智相有分别,此则是自相王译言自相者,谓若由其境之远近,识中影像,现差异者,此所缘境,名为自相 ,汤译自相是由其境义的邻近和不邻近,而认识显现为差异的 ,何译若由于它的接近与非接近而有识知显现相的差别,则该对象即是自相 ,剧译即:凡

9、事境鉴于其远近分而于识上显为不同清晰度者即是“自相” ,杨译自相者,谓从近或远之境物所生之认识,各照自境,现见各异 ,韩译若义邻近及不邻近、于智上显现差异,即此、为自能相 ,李译若以能缘智,了取所缘境,能随境远近,差别影像生;此彼所缘境,得名为自相 】 【烈火:依诸本对照,此中义与境同义】 。唯此是真际为实【唯此是真际为实王译唯此自相,为胜义有 ,汤译惟此(自相)是第一义的存在 ,何译唯有这(自相)是胜义实在 ,剧译它存在为“胜义” ,杨译此种境物之所以名为胜义有 ,韩译即此、为胜义有 ,李译唯此自相者,为胜义实相 】 。实境之自相【实境王译实有事 ,汤译实在 ,何译实事 ,剧译事物 ,韩译事

10、体 】 ,是能作用故【能作用王译能为境(起识) ,汤译能作的功能 ,何译目的实现之能力 ,杨译表彼之功能 ,韩译唯能作义之能相 】 。非此是共相【共相韩译共能相 】 ,彼是比量境【境汤译、何译对象 ,韩译境界 】 。李译第五节 论量果且唯此现量智,即是量之果【且唯此现量智,即是量之果何译这知觉即是量果 】 【烈火:量之果诸本多作量果 】 。了知境性故【了知境性故王译证境亲明,为性相故 ,汤译以对于境义,具有明确的认识这样一种表征故 ,何译因为(它以)对象的了知为体性的缘故 ,剧译以其唯是“了境”之当体故 ,杨译盖唯以了境为其性故 ,韩译唯以了知义为自性故 】 。知境如性相【知境如性相王译带境而

11、起 ,汤译与境义相同表征的 ,何译对象相似性 ,剧译与事境相应 ,杨译与境物相应 ,韩译与义相似性 】 ,是则为现量。由此,境了知成就。以上 第一品 现量品 竟5第二品 为自比量品李译第一节 论差别、体性与量果比量有二:为自及为他【为自及为他汤译自义和他义 ,杨译自利及利他 】 。此中由具三相因,生彼所量智【所量智汤译对于所比的认识 】 ,是则为比量。量果建立,于此亦如现量。李译第二节 论因三相又因有三相:因在所量中【所量王译、汤译、剧译、李译所比 ,杨译推论比度之事 】 ,唯遍是有性;唯于同品遍有性;及于异品唯决定无性。所量,于此谓所欲知有差别之有法。所立法由共相均等义品【所立法由共相均等义

12、品汤译同品是与所立法的共性相同的境义 ,杨译概与所成立之法相符之事 】 ,说名同品。非同品是异品,谓非是,违是,与无是。李译第三节 论因三类唯三因,具三相。 【烈火:具备三相的正因,只有三种】何等三因?谓无得无得 ,唐译曰无体【无得王译、汤译、李译不可得(比量)因 ,剧译体不现现因 ,杨译未缘到因 】 【烈火:无得因亦译可见不可得因 】 ,自性【自性剧译自体现现因 】 ,及果【果汤译生果 ,剧译果体现现因 ,李译果性 】 。【第一、 (可见)不可得因】此中无得者,如说:此某处无瓶。所可得相,无由得故【所可得相,无由得故王译瓶可得相,虽已具足,而瓶不可得故 】 。【第二、自性因】得相可得,以此而

13、知,是具足他缘,及自性差别。 【此句汤译具备可得的特征,就是认识到(它)的其他条件已经完备,以及(它)自己是特定的存在 】若余可知缘具,唯是现量者,彼则是自性。自性于自实真有性,于所立法为因。 【此句王译言自性比量因者,因之自体,若为实有,即于所立法能为正因 】如:此是树。是兴奢波树名故。【第三、果(性)因】果谓:是处有火,有烟故。李译第四节 论比量的表诠义于此,二是事义能立因,一是能遮因。 【此句汤译此中,两种是能成立实在的(因) ,一种是遮止的因 ,剧译此中后二是能立有物因,初一是能破因 ,杨译此三种因,概括为二种,一为立物因,一为否定因 】若有自性相合【相合王译相属 ,汤译联系存在的情况

14、 ,杨译相系6属 】 ,则此义可以明彼义【此句王译故举一义,馀义定随 】 。与所立不相合者,与彼不离性决定无有彼谓所立 。如高性,绿色,于树可有可无,斯非不离性,亦即非决定性。如兴奢波性,于树为不离性,无此必无树故。离性即不决定性。又此因之相合性,必于所立义中有。于事,则由有自性性,由所立义生故。无此自性及非由彼生者,于此由非相合自性故。有自性而生自彼,为自性与果,唯由此二因,而事义极成【唯由此二因,而事义极成汤译因而,实在的成就惟是由于(自性和生果)这两种(标记) 】 。李译第五节 论比量的遮诠义成遮【烈火:遮与遮止 、 破 、 否定同义】 ,如前所云,以无得故。若于事有,则其无得性非可有故

15、【若于事有,则其无得性非可有故汤译如果实在存在,彼(不可得)就不会出现 】 。非然者,若无得相可得,若与时,方,自性相远,于自体现量成遮,是则非有,决定无有故。 【此段汤译又因为,否则,如果是可得的特征尚未具备,地点、时间和自己的存在都极为遥远的各种境义,由于脱离自我的现量, (其为)不出现就无法决定 】 【决定无有故剧译亦不遍是“无物”故 】作为无妄忆念者,过去,现在,及正知现量者,遮无有论,能立。 【此段王译若观察者于过去时,或现在时,现量曾得,其念不失,由此心行(物不现前)说为非有,方能成立 ,汤译(而)在清醒的忆念运行的情况下,脱离观察者过去和现在的现量,就能成立(其为)不出现的施设

16、】唯彼非有【唯彼非有王译唯由此义 】 ,是决定故。李译第六节 论比量遮诠的差别其用分别【烈火:不可得因使用方式的不同】 ,有十一种:【一】自性不得,如:此处无烟;得所得相,不可得故。【二】果不得,如:此处无具无碍性能烟之种种因,无烟故。【三】遍同亦可翻为能持【此处遍同诸本皆译能遍 】不得,如:此处无兴奢波,无树故。【四】得自性相违,如:此处无冷触,有火故。【五】得相违果,如:此处无冷触,有烟故。【六】得相违遍同【此处遍同诸本皆译所遍 】 ,如:虽有生者之灭,亦非决定,待余因故。【七】得与果相违,如:此处无具无碍性能冷种种因,有火故。【八】得与遍同相违【此处遍同诸本皆译能遍 】 ,如:此处无冰霜

17、感触,有火故。【九】因不得,如:此处无烟,无火故。【十】得与因相违,如:彼无身毛冷竖之殊异,近火殊异性故。【十一】得与因相违果,如:此处无身毛冷竖差别人,有烟故。7李译第七节 论比量遮诠的域限凡此诸果不得等十不得用【此句王译自第二式果不可得,以下十式 】 ,虽由初立或成遮余义一异相续,而用有分别,皆可于自性不得中摄尽。以十用反复故,唯由自而简别显了,亦将于为自比量中有,为此说诸用。遍处凡于能立无得中立无有之说者,必于得自性相违等,及因不得等,说为遮。当知唯是彼得所得相之得与不得。非然者,相违与因果性不极成故。 【此段汤译而且,在这每一种能成立(其为)不出现和(其为)不出现的施设的不可得中,如前

18、已说的遮止是凭藉自性相违等的可得和生因等的不可得,而可得和不可得惟在可得的特征已经具备的情况下,才是可以认知的。因为,除此而外的(对象) ,其相违、其生果和生因的出现和不出现都不成就 】远离境不得,阙现量比量相,是犹豫因。 【此句汤译复次,极为遥远的对象的不可得,以脱离现量和比量为特征,所以是犹豫因 】量阙而义无有,不极成故。以上 第二品 为自比量品 竟第三品 为他比量品李译第一节 论体性与差别三相支说言,是为他比量因三相说,乃托名言,意在悟他,是为他比量。属果于因,假言说故名言安立,属果于因,言即比量,生正智故。此有二种,用分别故。一如同法,一如异法。观于义,二者了无分别;非是而用有分别。李

19、译第二节 论同法式此中如同法者:彼有所得相可得者不得,彼境无有说极成。异乎此而有所见,则如兔角等。于某地不得其可得之相,如瓶。自性因之用如此。凡是有者,皆是无常,譬如瓶等。是净自性因之用。凡能起者,即是无常,由自性法分别法以自性而成,自性即法,故曰自性法,是自性之用。凡所作者,即是无常,由属性分别;于自性成实中,望他作用而有故,谓之所作。如是缘分别破灭性等,皆可见知。有,能起,或所作言,示宗法。凡此诸能立法,如其自体,由量极成,唯能立法与所立法相属当知。唯此联属性是能立法自性故。自性为因故。依实,二者同性故。所立成实,彼能立不成实性不能为其自性故。又能离故离者,无其所立;是似因。亦有果因之用。

20、是处有烟,则是处有火,如厨等,彼处有烟。是处唯因有所立,因果联属性成,说为果因。8李译第三节 论异法式如异法用者:为有,有得相可得者,唯彼可得;如青等差别。而于此不得为有为有相可得之瓶,是不得之用。若无无常性,则无有性,能起性,或所作性。有性,能起性,或所作性言,是自性因之用。是处无火,则是处无烟;而彼处有烟;是果因之用。李译第四节 论同法式与异法式的关系由同法者,用中于义得异法解。若无异法,是中所立于因无合故。如是虽由异法,而有合义。若无合,是中所立无有,因无有不极成故。若无自性联属,于一成遮,未定遮其他一。相属性遍皆二重:斯即说为同乎此相及起于此相。说遮者,当诠相属性。是故遮诠,遂成涵义相

21、属性解。又凡诠相属性者,即唯言合;虽以一言,说由合或离,而同品非同品之有无,固已明示,非必用二言以释。虽于无得中,说有,有得相可得者,得;如彼无相可得者,不得,是无。斯义之合极成。李译第五节 论宗义用此二者,非必标宗品。何以故?虽在如同法用中,不得彼有得相可得者,此是无说境境谓主题;如说是处不得有得相可得之瓶,此语义能,即是处此瓶无有。如虽在异法用中,唯得彼是有说境者,有得相可得者;而是处不得如此之瓶,亦由此语义能,而成是处有说境之无有。又宗是何等,此当示知。唯由自相。随自意乐,而不相违,是名为宗。由自相者,由所立性,是意乐立。唯由自相,由所立性,是意乐者,非由能立性。如说声是无常。所立以眼所

22、见性为因,于声所立不成故。此又非由所立性自意乐立,由能立性而说故。自者论师,于尔时说能立者。谓若彼依据某论,说能立言,由彼论作者,于此有法中虽许非一法,唯彼论师尔时由自意乐立之法,乃是所立而非余。意乐者,于彼义由诤论,合近能立,欲其极成,虽非明说,意是所立。是诤论所依者性故。如说:眼等必为他用,积聚性故,譬如卧具坐具等。此中我义虽未明说,而我是所立义。故曰:由此所立非唯是明言。相违者,义谓虽与宗相相合,意欲安立,其义适成现量,比量,义理,自语相违,彼则非宗。此中现量相违者,如说:声非所闻。比量相违者,如说:声常。义理相违者,如说:怀兔非月有义理谓世间之通义。古印度习俗,信仰月中怀兔。9自语相违

23、者,如说:比量非量。四相违皆是似宗。成者,不成者,由能立性所许者,尔时论师自意乐立者,唯言陈者,由颠倒而成相违者,所立如是。唯由彼自相能许,是论师所意乐,而无相违,是名为宗。示宗相无过。李译第六节 论不成因过已说为他比量是三相支论。此中三相虽阙其一,即是似立。相虽不阙,所许能许,或不极成,或有犹豫,皆是似立。一相有法相属不成,及有犹豫,是似因,不成。如立声是无常,眼所见性故;两倶不成。如立树有心识,剥其皮尽则死;敌论师不成。识,根,寿命,灭相,死亡,彼许其于树非有故。如立乐等皆无心识,能起性故,或无常性故,于数论师自不成。于自或于所依,如有犹豫,不成。如于雾等性起疑惑时,为成大种和合火有,而有

24、所说,是犹豫不成。如于此丛莽中有孔雀,闻孔雀鸣声故;声所来处不定。有法不成因亦不成者,如立:我遍在,是遍一切处有德性可知故。李译第七节 论不定因过如一相异品非有不成;不定,是似因。如于声无常等性所立法,以可量性故等为因,此法于同品,异品,某一处,遍一切处皆有。如是,唯此相犹豫,亦是不定。如某人非遍智,或有贪等,此是所立;以是说者故等为因。此是异品能遣犹豫。遍智之说者不得,此种人不可得,不可见,由自境性,因犹豫故。非遍智颠倒故。说者性等,能遣犹豫。说者性遍智性非相对故。彼遍智者,即为说者,此无有故。虽不得见,亦不成离,是犹豫故。句义相对,有其二种。能性纯全,他性中无此性故;此是相对相。如冷热触。或由相互除遣所成相,如有与非有。此二种相对,非可属诸说者性与遍智性。于不相违义虽不得,而彼此相违亦无相。贪等言等,果因性不成故。若他义或因成遮者,言等非遮。故言等是远离犹豫,不定。李译第八节 论相违因过成颠倒相违,有其二相。二相奚属?属同品有性,异品非有性。如立声常,所作性故,及勤勇无间所发性故;是相违似因。二者于同品非有而异品有,遂成颠倒。二者,所立颠倒,由能立故,皆是相违。李译第九节 余因过商榷而第三,是断所意乐立相违。如说眼等必为他用,积聚性故,如卧具坐具等物。此成所意乐立相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精品笔记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