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基础知识.doc

上传人:hw****26 文档编号:3555275 上传时间:2019-06-04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社会工作基础知识一、 社会工作概述(一)社会工作的涵义与性质1、 含义: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职业化助人服务活动。这一定义指出社会工作的本质是一种助人活动,其特征是提供服务。2、 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社会工作是一门综合性应用社会科学(1) 社会工作的科学性。 工作态度的科学性。社会工作者虽抱有助人的价值观念,但他审视问题的立场及态度却是客观的。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之间的关系是工作关系,他以“专业角色”开展工作,力求避免将其个人偏见、冲动等态度不经意地流露于助人过程中。 工作方法的科学性。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和不断积累、完善,社会工作已经形成一套针对不

2、同任务的工作方法,包括社会个案工作、社会小组工作、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社会行政等等。这些方法反映了社会工作助人过程的基本规律,经过了无数次助人实践的检验,已成为社会工作必须遵循的标准的工作准则。 工作程序的合理性与严密性。从接触求助者到接受他的请求,从了解求助者的需要到设计工作方案直至最终解决问题,社会工作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前后连贯的过程,每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都在为达到目标准备着条件,直至实现目标。(2) 社会工作的实用性。社会工作是社会科学中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为宗旨的或可称为“社会工程学”其中的一门。社会工作虽然也要告诉人们如何看待和分析各种现实的社会问题,但它所更看重的是教导人们如何去

3、解决这些问题。社会工作学科多提供的各种理论、方法和技术、技巧,都是为解决社会问题服务的。(3) 社会工作的综合性。社会工作对象即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它必须善于运用多种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提供的理论、方法及技术为自己服务。3、社会工作本质:助人。它是以关于社会和人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一定的制度和社会政策框架下,运用科学的、多样化的方法,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人,并在此过程中发展理论和方法,以进一步推进社会服务的过程。无论从出发点、过程,还是从结果的角度来看,社会工作都是在帮助人。(二)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1、 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1)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 以文艺

4、复兴为先导的资产阶级思想革命,主张恢复古代世俗的思想文化,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一步张扬了人道主义,把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写到了自己的旗帜上,资产阶级思想家强调天赋人权,认为所有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和自我发展的权利。(2)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及引发的社会问题。整个社会日益被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大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者。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为赤裸裸的利害关系。社会问题大量出现。贫穷、饥饿、失业、堕落充

5、斥着社会。2、 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1)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改良主义者认为,要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问题可以采用补救和协调的方法,可以通过修改社会政策来调整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其具体措施包括实施社会救济、提倡人道主义和博爱互助等。总之,改良主义要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去解决自身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的社会运行规律出发,论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甚至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因此资本主义制度的出路必定是它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产生。主张对资本主义进行革命的改造,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打碎旧的人剥削人的制度,建立一种公平的、没有压迫的、每一

6、个人都能自由发展的社会。(2)社会工作的产生:形成于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1601 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济贫法”规定:以社区为单位,对无亲属照顾的贫民实行有条件的救济,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救济制度,并形成一套救济工作方法。1788 年德国汉堡市实施救济制度,使救济工作更趋组织化和科学化。1852 年爱尔伯福市进一步修正改良了救济制度,完善救济工作方法,也对各国社会救济制度的建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英国出现了许多民间的社会服务组织,弥补政府推行的济贫活动之不足,同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向失业者、贫民提供帮助,推动了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1869 年建立的慈善组织会社

7、致力于协调民间各种慈善组织的活动,推动民间社会服务活动的发展。1884 年兴起的睦邻组织运动则致力于发挥社区在助贫救困中的作用,鼓励志愿工作者进入社区活动中心为贫民服务。是通过对社区进行改良来实现助人目标的一场运动。随着服务工作的需要,美国纽约慈善学院于 1896 年开始对给薪的“友善访问员”进行培训。与此同时,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社会工作学院成立,开始社会工作训练。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一个要求有系统的服务体系、服务人员需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追求服务效果的现代社会工作逐渐形成了。3、 社会工作的发展(1)专业的特征及社会工作的专业化2专业特征:应有一套系统的、支持其活动的理论体系。被社会广

8、泛认可。活动具有专业权威。职业内部有伦理守则。这一群体形成了专业文化。专业化: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是在长期的社会服务实践、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不断借用其他学科的新的研究成果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形成的。这个形成过程就是社会工作的专业化。(2)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发展1917 年美国学者玛丽芮奇蒙出版社会诊断一书,试图使社会工作方法成为一套独立的知识。此后发表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使社会个案工作成为一种专业方法被社会工作者普遍接受。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个案工作一直是社会工作界普遍承认的唯一工作方法。20 世纪 20 年代开始,小组工作被纳入社会工作训练课程,研究者也积极地从事小组工作理论的建构。

9、40 年代中期,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被接受。60 年代,社区工作已被正式承认为社会工作专业的一个基本方法。70 年代,社会行政作为一种间接的工作方法被接受。(3)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变化最初的社会工作的任务是解决已出现的问题,通过诊治解决受助者的问题,在这里社会工作扮演的是补救的功能。这就形成了社会工作的“治疗”和救助倾向,这在个案工作占主导地位的阶段尤其明显。随着社会问题的不断涌现和复杂化,社会工作者愈发感到单独的治疗型社会工作十分被动,于是预防问题的出现成为社会工作者的一项工作内容。另一方面,社会工作最初关心的是眼前问题的解决,通过实践,社会工作者认识到,不但要帮助受助者解决当前面对

10、的困难,而且要从长计议,尤其要注意发展受助者的能力,以免其再入困境。这样,治疗预防,救助发展就成了社会工作基本思路。(4)工作对象的拓展。起初英美国家的政府部门和民间组织只把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失依儿童和老人及残疾人、失业者和贫困家庭作为自己的工作对象。或者说,社会工作早期对象是由于生理、心理原因,或者由于个人无法抵御的社会和自然原因而陷于生活极度困难的群体。后来,社会工作除了依然关注这些最困难群体之外,也关心在非物质生活领域遇到困难的人。比如,在人际关系方面遇到重要障碍的人,在职业生活中遭受沉重压力而心理上、精神上处于亚健康的人士等。这样,社会工作的对象就扩展为所有“有需要”的人士。随着城市化

11、过程中贫民聚集社区问题的凸显,社区也逐渐成为社会工作的对象。随着农村贫困等问题进入社会工作的视野,农村社区发展成为社会工作的重要对象。近年来,随着人类生存环境问题的恶化,社会工作也在介入自然环境保护。这样,社会工作的对象就在向所有与人类生活相关的方面扩展。(5)理论派别的形成。最初,社会工作只是实干家的领地,缺乏对理论的关注。社会工作对理论的关注来自于系统的教育培训和对自己专业性的证明。最初,社会工作的理论只是被动地借用其他学科的理论,特别是社会学、心理学的理论。后来,社会工作也特别注意发展自己的理论,包括实践理论和一般理论。这样,社会工作的理论体系就包括社会哲学层次的宏观理论,针对某一问题的

12、中观理论和实践(微观)理论。这些理论吸收了社会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结合社会工作实践,形成了多样化的理论,也形成了多种理论派别和工作模式,并对社会工作实践给予解释和指导。4、 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1)中国历史上缺乏专业社会工作。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结构特征是以生活和生产相重合的家庭为单位,以家族亲友邻居为生活共同体,而形成的家族集团式结构。在文化价值方面,形成以儒家思想为主,儒、释、道相杂合的生活文化。(2)20 世纪上半叶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一些传教士在中国的大学开始讲授社会学、社会服务等课程,一些大学开始从事服务实践活动。另外,一些在西方受过正规教育同时受西方文

13、化影响的知识分子为了救国救民也从事农村发展活动,例如晏阳初平民教育运动。(3)1949 年以后中国的社会工作。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了加速发展工业化和加强对社会的组织动员能力,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并实行“单位体制”。政府力图靠正式组织的力量解决人们遇到的生活方面的问题。政府不但成为全部社会资源的占有者,也成为解决各种问题的责任人,于是政府成为全能政府。如果说我国的行政干部实际上承担了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的职能的话,那么这种实际上的社会工作可称为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4)改革开放与我国社会工作的恢复发展。1979 年国家决定恢复社会学学科建设,社会工作课程作为应用社会学也逐步在一些大学恢复

14、起来。随着“政企分离”改革政策的推行和政府及群众团体的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加之民政部门对干部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的提出,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的要求被提上日程。(5)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2006 年 10 月,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这就对我国社会工作制度建设作出了全面规划,并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几年来,各级党政部门积极探索,教育界紧密配合,我国社会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5、重点拓展知识:1601 年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1)内容:规定每一个教区每周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

15、明确了政府在救济贫民问题上的责任。规定贫民救济应由地方教区举办,每一个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亦设置监察人员。规定凡有工作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工作,以工作换取救济,这是最早的工赈法。教区设有贫民习艺所,教区亦义务代为介绍工作,或配给原料及工具,强迫其进行自救。3禁止无家可归者及无业游民行乞游荡,设济贫收容救济,强迫其在所里工作。有家者给予家庭补助,使其扔在家居住。规定人民有救济其家人和亲属的义务,教区即公共救济机构仅在贫民不能从其家人或亲戚那里获得救济时,方给予救助。济贫法将贫民分成三类:a,体力健全的贫民,需强迫入“感化所”或“习艺所”工作。b,不能工作的贫民,包括病患者、老人、残废者

16、、精神病患者及需抚育幼小子女的母亲,令其进入“救济院”或施以“院外救济”。c,失去依靠的儿童,包括孤儿、弃儿或父母无力抚养的儿童,设法领养或寄养。(2)1834 年英国议会对济贫法进行三点修改:救济设施必须全国一致,各区应分别联合成立协会,每个协会最少设立一所济贫所,由驻伦敦委员下乡进行监督,负责拟定章程规则和监督审核账目。济贫所内给予被收容者的待遇应较一般工作低。 原则上只进行院内救济,废除院外救济。(3)意义:是英国第一部成文的救济立法。这部法案的颁布一方面推动了英国社会福利的制度化进程,另一方面则直接推动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前身志愿助人活动的发展。(4)济贫法对社会工作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

17、下几个方面:政府负起了社会救助的责任,并直接参与了社会救助活动的组织工作。这在某种意义上为社会工作的诞生创设了一个合法性的前提,使社会工作专业的诞生有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伊丽莎白济贫法的立法的角度确立了助人自助的观念,这既是一个救助原则,又是一个救助理念。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来说,其重要的作用还在于它确立由专门人员从事济贫救助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将救助人员的专门化视作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开端。伊丽莎白济贫法所实施的院外救济也是社会工作提供服务的一种基本形式。(三)社会工作的对象与服务领域1、社会工作的对象社会弱势群体(1)按照国际社会学界、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学界达到的基本共识,所谓社会弱

18、势群体是指那些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我们将弱势群体界定为那些依靠自身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社会群体。(2)社会弱势群体的特征:一,社会弱势群体一般来说是其个人及家庭生活达不到社会认可的最基本标准的有困难的群体。二,社会弱势群体依赖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目前的弱势地位。三,要改变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需要国家和社会力量给予帮助或支持,也就是说,弱势群体是一些需要他人帮助、支持甚至是救助的群体。2、社会工作服务领域(1)涵义:社会工作领域也称社会工作范围,是指社会工作在社会生活中实施并起作用的范围。

19、(2)社会工作领域随着社会进步而扩大:社会进步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人类对自己生活质量的关注扩大着社会工作领域。(3)社会服务领域分类:按服务对象的生理和社会特征分类:儿童社会工作、少年社会工作、青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按服务对象遇到的困难分类: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就业方面的问题、个人方面的问题。以社会工作的特点分类:救助、帮助、发展。(4)主要服务领域:儿童及青少年服务,老人社会服务,妇女社会服务,康复服务,社会救助,就业服务,心理健康服务,家庭服务,医疗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矫治服务,城乡社区发展,军队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5)社会工作领域的扩展:从困难

20、人群到有需要人群。从关注社会问题到关注社会和谐发展。(四)社会工作的功能1、对工作对象:提供物质帮助、给予心理支持、促进能力发展、维护合法权益;使促进服务对象的正常生活,促进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2、对社会的功能: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促进制度建设与社会进步、增加社会资本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3、(1)提供专业资料(2)给案主提供支持与指导(3)进行社会救助, (4)建立资源网络(5)化解社会纷争(6)提供信息与机会“(7)给予意见和建议(8)参与政策的制定与调整 (9)提供政策依据4、功能的含义:功能是一个与系统相联系的概念,它指的是在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中,部分对整体的贡

21、献。5、功能的分类:4(1)谁的功能:是谁在行动和发挥作用,这是功能主体问题。对谁的功能:这一行动对谁发生了影响。(2)反功能:是指部分对整体的作用并非具有建设性,而是相反的情况。正功能:积极的作用。(3)显功能:那种明显的、被参与者所预期和认识到的后果是显功能。(4)潜功能:那种未被预期的和认识的后果是潜功能,也就是说,潜功能是参与者还没有认识到的功能和后果。二、社会工作的价值基础(一)社会福利思想(参照老师考试重点)1、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1)儒家大同社会思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

22、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是他理想中的“福利社会”,是和社会工作所追求的目标相一致的。特点:全民公有的社会制度,选贤与能的管理体制,讲信修睦的人际关系,.人得其所的社会保障,人人为公的社会道德,.各尽其力的劳动态度。(2)孔子“仁爱”: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认为,仁爱是做人的根本。孔子不仅是一个仁爱的宣传者,同时也是一个仁爱的实践者。孔子提出,人只要能做到恭、宽,信,敏、惠这五点,就可以称之为志士仁人。(3)孟子的仁政:“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

23、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如此,则“百姓和睦”。提倡家庭、邻里、社区成员之间应当“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思想含有丰富的社会互助、社会福利、社会政策、社会行政的内容。(4)墨子的兼爱论:“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勤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墨子提倡的爱人如己的“兼爱”思想,以及吃苦耐劳、自我牺牲的实干精神,对我国古代乃至当今社会工作、社会福利的发展,有着重要启示。(5)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不妄为,就没

24、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无为”就是不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有损道德规范、违反社会法则,有害众生的事。但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老子还曾谈道,“为无为,则无不治,”意思是说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做不到、办不好的。因此,老子所讲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等待,毫无作为的,而是“为无为”、“为而不恃”、“为而不争”,即以“无为“的态度去“为“,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6)韩非子实利主义:韩非实利主义之依据为人性。他认为求利避害乃是人的天性,人与人间之关系,建立在利害之上,无论君臣、父子、夫妻、主客之间,皆是如此

25、。韩非主张以实利为赏罚之依据,一方面是以实利为赏罚标准,合於实利者赏之,违於实利者罚之。另一方面是以实利为赏罚工具,主张赏者予以实利,罚者予以祸害。2、西方早期比较有代表性的:(1)柏拉图理想国:柏拉图的社会福利思想主要是通过他的政治道德思想表现出来。在理想国中,他建构了一个以社会等级制为基础的共产制乌托邦社会。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心目中的国家是一个城邦制的共同体,它是作为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公共事务机构而建立的。城邦国家是由一系列的社会等级构成,他们是统治者、军人和平民。国家是一个分工的体系,在其中各个等级各司其职,按照理性的法则处在不同的社会等级上。在这里,柏拉图提出了一种乌托邦式的整体主义福

26、利观。(2)原始基督教的福利思想:其福利思想主要内容包括对现实苦难的抗议,对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平等采取激烈的批判态度,期望通过所谓末日审判改变现实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和秩序,将地上的君主、将军、富人等变成奴隶,而奴隶变成主人,建立一个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同为兄弟姐妹,过一种简单而充实的生活,实行民主制度和平均主义,主张禁欲主义的千禧王国,达到福利状态。(3)边沁的功利主义第一,功利主义原则或最大幸福原理 判断一种事态是否合于功利,一种行为和一项政策是否正当,根本的标准是它们是否增加个人或社会的。幸福,并且这些增加幸福的趋势大于引起人们痛苦的趋势。这就是功利原则,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

27、天性之中。“最大的幸福原则”:任何正确的行动和政治方针都必须做到产生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并且将痛苦缩减到最少,甚至在必要情况下可以牺牲少部分人的利益。 第二,自利选择原理 当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时候,凡是对自己的最大幸福能有最高的贡献,不管对自己以外的全体幸福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他都会全力追求,这是人性的一种必然倾向。 第三,动物权利与惩罚理论第四,立法改革思想立法是实现最大幸福的重要保证立法的基本原则:趋乐避苦立法的任务:计算苦乐立法的目的:增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第五,自由放任主义 5(4)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莫尔(1478-1535) 代表作:乌托邦第一部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第二部分:理想

28、社会。第一财产共有和按需分配,消除城乡差别;第二人人学习技艺,参加劳动;第三以务农为本;第四进行城市规划,避免城市问题;第五提高卫生健康水平康帕内拉(1568-1639): 太阳城1)思想建立原则:公有制、普遍参加劳动和平等分配生活必需品。2)社会福利信念:社会的福祉和人民生活的幸福是和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相联系的现象,社会福利是一种促进社会平等和保护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的手段。3)基本内容:老年社会保障:代际转移和全民养老妇女社会保障:生育是国家和社会的事,公妻制。怀孕妇女给予照顾;妇女参加劳动儿童社会保障:贤人治理国家,智力很重要,儿童教育很关键残疾人:同样人尽其才(5)18 世纪空想社会主义

29、的社会福利思想梅叶遗书:在书中无情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罪恶和各种矛盾。全书贯穿着反对宗教神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反对剥削和压迫的革命热情,以及号召无产者和劳苦大众联合起来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社会的思想。 摩莱里自然法典:设计了一个消灭了私有制,实行财产公有,统一安排生产、共同劳动,各尽所能,由社会供养,人人平等的社会。(6)19 世界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与实业制度实业制度社会特征:第一政治为经济所包容,对人的统治变成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第二社会组织的唯一目的是用科学、艺术和手工业等知识满足人的需要;第三实业制度不是取消私有制,但也不允许游手好闲的寄生阶级存在。在分配上,个人的收

30、入应与他的才能和贡献成正比。“按能力报酬,按功效定能力”傅里叶与协作制度第一,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时期、蒙昧时期、宗法制度、野蛮度制、文明制度、保障制度、协作制度和和谐制度。第二,法郎吉:“和谐制度”或协作制度下自给自足、独立的社会基层单位: 特征:家庭将会消失,人们过着集体生活;投股集资,劳动者和资产者都可入股,人人参加劳动。以劳动、资本、才能(包括知识)三者为标准,按一定比例进行分配。 欧文与劳动公社:新和谐公社试验,提出财产公有、共同劳动、共同分配。(二)社会福利制度1、社会福利的内涵、分类与功能(1)定义:从广义上说,社会福利是指同改善公民生活素质、促进社会发展与提高社会总体文明水平相关

31、的一切物质、活动与相关服务。从狭义上讲,社会福利则是指国家(或政府)针对社会中特殊需要的个人和群体提供的津贴、物质和社会服务。在中国,社会福利主要是指政府部门(主要是民政部门)为社会中困难群体提供津贴、服务和相关支援活动,是一种基于需要但是专业化水平较低的社会服务。(2)社会福利制度的内涵。按照社会学的角度来界定,社会制度是指那些标准化并被普遍接受的角色、规范以及为人的社会化行为提供基本参照的系统。社会福利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在社会中也具有自身的结构与内容并发挥着特定功能。在社会福利制度中,主要构成要素有资源(物质与金钱)、组织(机构)、人力(社会工作者和其他专业服务人员)、服务对象、外在制度和

32、环境系统等。社会福利制度存在于一个大的社会制度系统中,受到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的影响,社会福利机构、政策与服务模式等也毫无疑问地受上述制度的影响与制约。同时,社会福利制度本身的功能和效力也影响着家庭、市场以及政府等系统在社会福利资源与服务提供中的作用和能力。(3)分类:社会福利的二分法A、剩余性社会福利与制度性社会福利剩余性社会福利是指当家庭和市场等常规机制瘫痪时,国家的干预必不可少,从而满足公民的社会需要,解决社会问题。制度性社会福利是指为所有公民提供的福利津贴或服务,这种福利不需要通过家计调查来完成,它有利于公民之间实现社会平等,并消除社会差异。B、积极的(社会)福利与消极的(社会)福利

33、6吉登斯认为,20 世纪 40 年代贝弗里奇式的社会福利国家其主要目标是根除英国社会中的贪婪、疾病、无知与肮脏四大社会问题,其关注的更多的是社会层面而较少关注个人的福祉与发展。此外,消极的福利还意味着福利的给予须附带辱化条件,通常接受者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如标签作用给福利接受者产生不同程度是负面影响。而积极的福利是指福利本身不是单纯为了经济的目标,而是在满足经济利益的基础上促进个人的人格发展。比如心理辅导服务就是一种典型的积极福利,其目标不是直接的经济利益,而是增进人力资本的一种投资。C、公共福利与私人福利公共福利主要是指国家提供的、用于满足公民的社会需要的资源和相关社会服务,其目的是解决社会问

34、题、促进社会进步和社会整合。私人福利主要是指由市场和家庭提供的用来解决公民个人需要、改进个人物质与精神状况的物质资源与相关的社会服务。社会福利的三分法A、剩余性社会福利(主要是指社会服务)、财政福利(通过税收渠道安排的相关福利津贴和待遇)、职业福利(以就业为基础的福利津贴和服务)。B、剩余性社会福利、工业成就表现模式、制度再分配模式。(4)社会福利的功能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社会福利具有两方面的功能,即潜功能和显功能。从潜功能的角度出发,社会福利是为了提升公民的社会地位、改善社会关系从而增强社会团结。从显功能的角度来看,社会福利是为了解决贫困、失业和社会不平等等社会问题,从此基础上改善公民的生活素

35、质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体来说:第一,社会福利通过资源分配与再分配来改善公民的收入分布,从而减轻公民之间的不平等,促进社会平等目标的实现。第二,社会福利作为一种社会控制与社会发展的手段,可以通过资金与社会服务,促进解决社会问题并改善社会关系,提升人的社会功能。第三,作为社会福利制度的一个重要促成部分,社会工作专业发挥着解决个人、家庭、社区以及社会问题的作用,为有需要的公民提供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有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第四,社会福利服务本身是一种有益的社会投资,有利于促进公民的人力资本的增加,同时对改善公民与政府的关系也有积极作用。第五,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社会福利不仅会改善弱势人群的生活素质,

36、提升社会总体的文明程度,而且社会福利服务本身也可以通过相互帮助的过程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从而促进社会中利他主义精神的发展。(5)社会福利的特征:社会福利的意识形态色彩 社会福利的可变性 2、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1)社会福利作为人资源行动的综合系统社会福利制度中最基本的是人的系统,包括一般的公民、社会福利工作者与社会福利对相关。在这一系统中,人及其需要的满足是核心问题。为满足一般公民与社会中弱势群体的社会需要,需要通过社会行政人员和社会工作者来策划并传递社会服务。社会福利制度功能的正常运行还必须依赖必要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金钱、物质、津贴、服务、相关的理念及政策。经济资源是社会福利发

37、挥效力的前提,而理念与政策则是保证社会福利制度效率的重要基础。社会福利作为一个解决社会问题和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必须要通过具体的社会行动来完成社会服务的规划和传递。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作为专业的行动,是解决个人问题、家庭和社区等问题与满足公民社会需要的保障。(2)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服务的传递体系社会福利作为一个系统,通过不同类型的社会服务项目和计划,在一定的组织框架下满足公民尤其是困难人群的社会需要。在现代社会福利制度中,社会服务的组织、传递与评估等都需要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人员来完成从而保证社会服务本身的效率与公平。作为社会福利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服务基本上包括两类:直接的社会服务和间接的社

38、会服务。直接的社会服务是指专业工作者直接面向受助对象并为他们解决相关问题、满足其社会需要的服务内容和机制。间接的社会服务是指专业工作人员的专业服务活动不直接面向受助对象,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对社会福利服务的行政管理、社会政策的研究和社会服务及机构的评估等。社会工作作为社会福利服务的传递体系,其作用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福利资源分配和政策实施需要通过一定的组织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工作扮演者核心的角色。第二,社会工作服务的基本对象包括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社会工作的实施可以使服务更有效地惠及服务对象。第三,社会福利制度要实现既定的社会目标,必须通过社会行动

39、来完成,而这一行动必须以专业实践来达到,社会工作是这一行动的内容。第四,社会是不断变迁与发展的,社会福利制度必须对上述过程作出反应,而社会工作的介入是应对社会变迁与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3)社会福利模式对社会工作专业化服务发展的影响社会福利模式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福利的理念、政策与实践所表现出来的总体特性,在社会服务领域具体表现为政府、非政府组织、社区等行动者如何实施社会政策,完成既定的社会目标。7社会福利模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普惠主义模式、剩余主义福利模式、混合福利模式。在普惠主义模式下,福利分配采取涵盖所有公民的普惠主义原则,其目的主要是消除差别,建立公民之间的完全平等,从而促进社

40、会正义和社会整合。这种模式下,社会服务惠及所有公民的方式,社会福利服务涵盖所有社会生活领域,在这种模式下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并不发达,政府在社会服务中承担着重要责任,社会政策的实施为在社会风险中的公民提供了基本的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减少了个人因风险和偶然事件造成的贫困与排斥,从而有利于社会平等与正义的实现。在剩余主义福利模式下,国家只为公民承担最低限度的社会福利和相关社会服务,市场、非政府组织和就业者个人等承担了主要的社会福利责任。在实行剩余主义福利模式的发达国家,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比较发达,专业服务在为弱势人群服务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混合型的社会福利模式则是上述两种模式的综合,它的社会政策路线

41、是“中间道路”,其经济发展的方式是公私混合的模式。3、当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1)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建立与发展福利国家的内涵与意义A、作为一种人为的行动选择与政治建构的产物,福利国家也是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个重要社会现象,它既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后果,也是公民权与社会进步的突出表现。尽管学者对福利国家有不同的界定,但是其核心都离不开国家为公民承担基本的社会保障责任这一项基本内容。B、福利国家是针对修复或消除市场经济的缺陷而做出的一种制度安排,因此,福利国家与市场经济制度联系在一起。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历史产物,是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不仅隐含深刻的政治企

42、图,也包含着对经济活动调整的意蕴。C、福利国家的主要目标不仅是为因遭受偶然变故和市场剥夺而导致的个人贫困与不足提供补偿,同时也是社会关系进行的一种重组。因此,福利国家既有均等化的效果,也形成新的社会分层。D、在资本主义内部,福利国家的发展路径与背景有着相似的特点,但也表现出差异。当今发达资本主义福利基本上可以分为以英美等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福利国家、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法团主义福利国家、以北欧国家为代表的民主社会主义福利国家。E、作用:福利国家尽管存在诸多漏洞和不足,但是由于其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用,它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里仍然发挥重要的作用,与资本主义政治与经济制度紧密地契合在一起,一方面成为改革

43、的对象,另一方面有成为改革本身的障碍。工业化进程与福利国家的发展A、工业化进程对社会福利发展的影响工业革命在欧洲尤其是在英国的迅速发展,促成了两个对立阶级的出现,际以追逐利润为唯一目的资本家和靠出卖劳动力过活的产业工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关系不仅成为欧洲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上半叶社会运动的主要潮流,也深刻影响了欧洲乃至整个西方社会政策的发展轨迹。作为一种高度组织的生产制度,产业革命的发展进程大大改变了西方的社会构成和政治经济体系。18 世纪最后 30 年时工人阶级和阶级意识开始形成时期。工人阶级作为一种具有某种普遍特性和共同政治理念的群体,他们对自身处境有着相同感受,对资本

44、家的剥削和压迫有明显的不满乃至抵抗意识。社会危机以及贫困现象的进一步恶化,使骚乱和社会不稳定经常出现。1795 年英国颁布斯宾汉姆兰法,一方面产业工人贫困恶化的处境得到了稍微的缓和,而另一方面,社会中穷人的数目却在不断扩大。1601 年伊丽莎白济贫法为基础,18 世纪产业革命时期的济贫措施在历次改革中做了不同的调整。但是,其根本出发点还是通过济贫来控制职业乞丐数目的增长以及用惩罚手段来遏制穷人对救济的依赖。B、产业革命的发展及其社会后果18 世纪以来的产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个人主义和自由市场的发展,它们共同构成整个资本主义体系的重要基石。产业革命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准备了一系列基本要素:第

45、一,人口的增长与资本的积累。第二,分工的专业化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第三,商品交易的成熟条件。第四,法律与政府行政的效力。英国以及欧洲大陆的产业革命深刻影响了西方社会的社会经济基础。产业革命的发展不仅改变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结构,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家职能的发展进程。产业革命的后果是双重性的,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另一方面它也在产生众多社会问题的同时,以剥削与压迫等手段来阻碍文明的进步。C、工业化进程中社会福利发展模式的发展在对工业化发展进程及其社会后果的理论解释当中,学者们多少都讲技术的发展视为现代社会中一种决定性的因素,即它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后果,而社会福利的出现与发展也是注定要应对

46、和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在福利国家内部,社会福利服务模式的发展得益于国家的大规模介入与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迅速发展。福利国家的危机与改革自 20 世纪 70 年代西方石油危机后,福利国家相继陷入经济危机,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同时出现,劳动力就业市场萧条,失业问题变得日益严重。同时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养老保障的需求加大,各国社会开支规模不断上升。20 世纪 80 年代后,由于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兴起,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与选择社会福利制度安排上做出了重大改革。自 20 世纪 80 世纪尤其是 90 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各国经济发展的图景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中国社会主义福利制度与社会

47、工作的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施了计划经济模式,同时在社会福利方面也形成城乡二元体制。在城镇建立了以就业为基础的单位社会福利制度,而在农村则实行以集体经济为基础的有限的社会保护机制。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加快了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社会保障制度有了相应改革,社会福利的发展也呈8现多元化的局面。在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改善经济发展效益的前提下,国家进一步加大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并加速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福利体制,民政体制和社会福利服务的改革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受到政府推动社会福利体制改革和社会(市场)需要的双重影响,“社会福利

48、社会化”成为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政府发展社会福利的主要政策纲领。进入 21 世纪以来,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快了完善市场经济、法律和社会管理制度的改革进程,提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2004 年 3 月中国政府提出了“建立和谐社会”的国家发展和建设纲领,再此基本政策背景下,中国社会福利和社会政策发展出现了新的机遇,但与此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社会转型与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转型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的速度加快,其改革方式也日益多样化。第二,私营经济的主导性增强,对劳动力就业市场、用工和收入分配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三,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频繁增加,对城市就业

49、和社会服务管理产生明显压力。第四,市场机制对公民社会生活影响很深。第五,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三)社会工作的价值与价值体系1、什么是社会工作的价值:社会工作的价值是指社会工作者在专业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的要求和规定。社会工作价值是人类社会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在社会工作活动范围内引导和规范社会工作者的行动。但是,必须说明的是在社会工作者与案主的互动过程中,所涉及的并不只是社会工作范围内的价值。他们之间的活动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然后才是专业关系。所以,社会工作价值必须是在人类基本价值的基础上发挥作用。2、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对社会工作者提出以下必须遵循的十项基本价值原则:(1)在社会中人是最重要的;(2)尊重案主,建立与案主相互信任的关系;(3)赞成发起社会变化以满足社会需要;(4)赞成把个人的情感、需要与专业关系区分开来;(5)愿意向他人传播知识和技能;(6)尊重和肯定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差异;(7)赞成发展案主的能力、帮助案主自助;(8)有决心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为案主服务;(9)致力于提高社会公正水平,为全体社会成员谋求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