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教案(四)参赛选手: 任欢箐 参赛课题: 凸透镜成像 参赛单位:上海民办立达中学课 堂 教 学 设 计任课教师:上海市民办立达中学 任欢菁课题:凸透镜成像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距、像距、实像、虚像。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的操作技能。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尤其在寻找像的过程中,感受观察、比较、推理的科学方法。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记录、分析,经历归纳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科学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过程中,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过程,体验合作
2、交流的重要性。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过程。难点 在探究成像规律的过程中,像与物所在范围的确定。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节教学内容是上教版第四章第七节“凸透镜成像” ,教材的第八、九节是凸透镜成像的应用,所以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为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本教案的设计以科学探究为主线,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实验,自主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首先,利用“东方明珠”电视塔创设探究情景,引入新课,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接着,教师介绍实验器材、调试方法和注意事项,为学生的探究打下基础。本课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分组探究得出凸
3、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动手实验、搜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等探究过程。不同小组分别进行缩小像和放大像的实验既解决了时间紧的矛盾,又让学生体验到合作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其中针对学生出现的思维障碍,教师适时适度进行点拨、引导。为突破“像与物所在范围确定”的难点,本课有以下改进和设计:1、发光物体由四个发光二极管排列而成,用红白两种颜色来区别像的倒正。同时,在发光体和光屏上都标有同样高度的格子;2、把光具座上的标尺做了适当的改进;3、用多媒体课件处理较多组的实验数据。最后,又利用东方明珠电视塔进行教学反馈,使得整节课前后呼应。四、教学过程活动 1提出问题进行猜想情景 1
4、激趣引课 活动 2实验探究记录数据情景 2多媒体课件 活动 3小组讨论相互交流活动 4实验探究实验观察活动 5巩固反馈结论 1凸透镜成实像规律结论 2凸透镜成 虚像规律结论 3凸透镜成像规律五、教学过程【引入】师生实验师:通过迷你版东方明珠电视塔激趣引课。生:利用手中的凸透镜在白色的“光屏”上形成一个明亮的缩小的倒立的东方明珠的像。观察倒立放大、倒立缩小的像。【新课】问题一在什么情况下物体通过凸透镜能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或倒立、缩小的实像?生:猜想学生实验师:指导学生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生: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放大、倒立缩小的像学生分组探究生:探究物体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倒立放大的像的
5、规律师:巡视、听取学生交流实验方案;参与指导学生实验;参与讨论生: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多媒体课件师:反馈学生实验结果生:观察教学课件,讨论实验初步结论问题二物体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会不会成一个既不放大也不缩小的像?学生分组探究生:在光屏上成倒立等大的像生:讨论得出凸透镜成实像规律问题三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像情况会怎样?学生分组探究生: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师:指导学生观察虚像生:讨论得出凸透镜成虚像规律小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巩固练习【布置作业】六、板书设计凸透镜成像一、基本概念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 像距 v 物距 像距 成像情况实像 虚像 2 2 倒立、放大的实像二、实验初步结论 uv 缩小的像v 放大的像七、教学反思“凸透镜成像”学生活动卡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实验目的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二、实验器材光具座(带有标尺) 、发光物体、凸透镜(焦距已知) 、光屏三、实验步骤1、调整物体、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2、在光屏上得到倒立、 的像(填“放大”或“缩小” )3、数据记录凸透镜焦距 cm;物体大小: 格实验次数 物距 u(cm) 像距 v(cm) 像的大小(格)123四、实验初步结论:实验结论:物距 u 像距 v 成像情况五、问题和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