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中国花鸟画年级:初三授课人:#教学目标和要求:引导学生欣赏工笔花鸟画和写意花鸟画,通过比较,了解两者各自的艺术特点,特别了解写意花鸟画“寄情寓意”的创作方法及“画中有诗”的表现手法。教学重点:1、工笔及写意两种花鸟画形式,特点及其发展概况;2、中国画的“六法”;3、赏析作品、岭南三月、孔雀图、墨葡萄图、竹 石图等。教学方法:课堂讲授,结合电化教学。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提前进入教室,上课铃响,行礼坐下)二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内容,首先,请同学们伴随优美的音乐到中国花鸟画的画廊走一趟,会有什么收获?请看屏幕欣赏了中国花鸟画,我们了解中国花鸟画有两种不同的风格,一种是工笔
2、,一种是写意,“工笔花鸟画”工整细致具有装饰性,富丽堂皇的艺术特点,写意花鸟画放纵、简练,重笔墨情趣,寄情寓意,画中有诗。三学习新课。那么什么是花鸟画?作为中国画三大科之一的花鸟画,顾名思义是表现花鸟的。实际上,花鸟画的题材内容是非常广泛的。1000 多年以来,史书上记载着大量描绘鸟、虫、鱼、山花野蔬、鹅蛙蟹虾、谷虫桑麻的画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包括了与动植物生活、生长有关的一切环境,如坡石水口、林莽草地、池沼溪潭、篱落棚架、鲜苔葛藤、以及四季、日、月、阴、晴、雨、雪、晨、夕等等。可以说除人物之外,自然界的一切,几乎都可以作为花鸟画的表现对象。花鸟画还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假若只从题材内容上来认识中
3、国花鸟画,尚不足以理解它的全部内涵。为什么花鸟画在中国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科并千年不衰,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呢?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大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大量描写山川树木、花卉禽鸟的诗歌和绘画,构成人们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画家笔下,花鸟画不仅表现花鸟外形美,更重要的是把花和鸟作为表达人的情感的形象媒介。在中国文化特有的审美理念陶冶下,花鸟画逐步发展出一种运用比、兴、喻、借等手法,通过自然界中的花鸟寄托人的主观情感的艺术创作形式。而那些单纯描绘花鸟自然美的绘画,并不是花鸟画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花鸟画是通过富有生命力和象征性的花鸟形象,来表达画家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生
4、活体验和精神审美寄托。懂得花鸟画独特的表现形式,我们接着了解工笔花鸟画及写意花鸟画的发展概况,(工笔)中国花鸟画萌芽于工艺美术的纹样上。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周秦汉时期的青铜器,汉代的画像砖、画像石,以及古代大量工艺美术品上,都经常出现花木鸟兽、虫鱼、龙凤等纹样。到魏晋南北朝和初唐时期已出现了不少以描写鹰、鸡、雉、孔雀、鹦鹉以及山花蔬菜为题材的作品。经过历史的发展,到唐代,花鸟画最终摆脱了人物画的附属地位,成为专门的画科。五代绘画发达,人才众多,各有创造,花鸟画获得了较大成就,出现了徐熙、黄荃两种明显不同的风格。由于这两种绘画风格的影响,形成了五代、北宋花鸟画的两大流派,对于后世花鸟画的发展,有很
5、大的影响。黄荃父子发展了勾勒彩晕的画法,成为工笔画的先驱。其用笔工细,用墨浅淡,再以丰富而浓艳 的色彩染成,因此工整细腻,富丽堂皇,所以当时世称“黄家富贵”。在此基础上,造型严谨、工整细致、淡雅清新、色彩浓艳、富丽堂皇的工笔花鸟画逐步完善和发展起来了。五代以后,两宋花鸟画获得更大发展。作品在布局上、形象塑造上都有所创新,出现了兴盛的局面,出现了赵昌、易元吉、崔白、李迪等著名画家。明代花鸟画以水墨写意为主,但工整艳丽的花鸟画也相当盛行,以边景昭、吕纪最为杰出。清代的花鸟画风格多样,以写意为主流,著名的工笔花鸟画家有蒋廷锡、沈铨等。(写意)徐熙运用水墨晕染、以墨为主、轻色淡彩的画法作画,这种生意盎
6、然、不事雕琢、着重笔墨的画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到南宋,出现以水墨花鸟画的新风气,元代又不断发展,特别是到了明代,水墨写意花鸟画得到很大发展。沈周、陈淳、徐渭等人继承发展了水墨画,形成了写意花鸟画派。清代绘画因袭古代风气极盛,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唯有花鸟画仍不断发展和前进,不乏杰出人才,既能继承传统,又有所创造。“扬州画派”的兴起,使写意花鸟画在绘画史上成为一大流派,对近代和现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另外,出现了朱耷、虚谷、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等优秀的画家,对花鸟画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现代花鸟画家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等,他们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又是新花鸟画的开拓者,为我国花鸟画的发展作
7、出了一定贡献。那么什么是文人画?唐代以前就有纯水墨形式作画的记载,但文人水墨画的兴起和发展是从南宋末年开始的,特点是:(1)作者多是学者、诗人又是画家,“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绘画文学化了,题跋和用印开始成为画面内容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入画,更强调用诗来题画和诗的意境。书法入画,主张书画相通,强调笔法的书写性。(2)文人画重表达观念和情感、畅神、抒情、寄兴、多借物寓意来表达志向和意趣。(3)文人画重墨轻色,重笔墨情趣,轻刻意求似,重潇洒洗练,轻繁缛纤细;重天真幽淡,轻富丽工艳。(4)在作品中将栅、兰、竹、菊、松、石等作为人格化的形象象征,以此寄托画家的情感和精神。明白了文人画,我
8、们再来具体了解花鸟画中的“徐黄二体”是指什么?在唐人卓越成就的基础上,五代时期花鸟画科逐渐发展状大,技法也日益成熟。出现了以徐熙、黄荃为代表的两种绘画风格,被后人称为徐黄二体。徐熙:金陵人,出生江南名族,一生没有作官,被人称为“江南布衣”,以高雅自任,寓性闲放。绘画多作江南野景,善画江湖汀花、野竹、水鸟、蔬果。黄荃:四川成都人,17 岁任蜀翰林待诏,后主画院事,在皇家画院贡职近 50 年,多作官中珍禽,瑞鸟和奇石异花。由于他们生活境遇和性格的不同,在绘画上自然形成了取材,意趣的不同,正所谓“徐熙野逸,黄家富贵。”黄荃的花鸟画,以勾线填色、染色为主,造型严谨,工整艳丽,开工笔画先河,徐熙则偏于写
9、意性,重水墨、重意境、重笔迹,超脱淡逸。在以后的发展中,这两派交相辉映,形成了中国花鸟画的两大主要体系。如何欣赏一幅中国画,中国画的“六法”是我们的点金石,“六法”是由南齐谢赫提出来的,向为历代画家、评论家、鉴赏家所推重,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的比较科学和有系统的绘画创作,绘画批评的准则,其内容包括:(1)气韵生动;(2)骨法用笔。(3)应物象形。(4)随类赋彩。(5)经营位置。(6)传移模写。气韵生动是“六法”中最重要的一法,是 1000 多年来我国绘画创作与绘画批评的重要准则。优秀的绘画作品,必须塑造出动人的形象,有巧妙的结构,用笔、用墨和赋彩。一幅画具备这一切,会给人以总的印象,也就是在内容
10、意境、形象塑造以及构图、色彩等方面,给人以又完整又具体的感受。谢赫提出来的“气韵生动”正是指这种感受。感受的深度,决定于作品对于生活美的揭示深度以及形象创造的完美性。(1)“气韵生动”是形与神在画面上的统一,这个统一具有极高的艺术性。(2)骨法用笔是绘画表现上关于用笔的问题,是运用线描表现对象形体的重要技法。(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夫象必在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于本意,而归乎用笔。”(3)应物象形是关于形象塑造的问题。所谓“应物”不仅是追求对象外表的相似,更重要的是认识对象的特质与内在精神。描写时,如果只是“象形”而不应物,是不对的。(唐)张彦远说:“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立
11、意便是中发心源。”故“应物”不是单纯照着对象画,而是在形似的基础之上表现好对象的精神实质。(4)随类赋彩是关于设色的问题。“类”即万物之类。这里所指的类,是绘画对象所呈现出来的特性,状貌以及颜色的类别。对于色彩的表现,中国画是很别致的,讲究物体的固有色,然后随物象之类,在形象特征上赋以概括性的色彩表现。(5)经营位置是绘画的布局章法问题,即绘画的构图、构成。所谓绘画中的“位置”,应该有所“经营”。“经营”二字,含义甚深,要根据对象的结构和格局,苦心加以组织和布置。因此在绘画表现上经营位置十分重要,谢赫提此“法”,正是总结了中国绘画在构图上的表现特点,正因为画的位置是“经营”出来的,是随画家精心
12、组织和布置的,所以中国的山水画才能不受焦点透视的局限,机动、巧妙地运用散点透视,在一幅画面上描写“万里长江”或“华岳千寻”。不论是深远,高远或平远都可以随画家经营位置。(6)传移模写是指临摹古人的优秀作品,向遗产学习的问题。唐朝大理论家张彦远认为此法是“画家末事”这并不是意味着此法无足轻重,而是说临摹不是绘画的目的,临摹是为了更好地创作而进行学习的一种手段。在摹古人优秀作品时一定要认真,做到“形神兼备”真正把精华学到手,才能达到“传移模写”的目的。1赏析作品。用中国画“六法”这把金钥匙,我们来比较赏析作品。(1)首先是工笔画与工笔画的比较,岭南三月的作者是周彦生,河南人,中国现代著名画家。湘溪
13、的作者是我国当代画家胡勃,这两幅作品的意境有什么不同?从构图、色彩、形状、用笔等方面去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2)接着看工笔画与写意画的对比,岭南三月与清末画家吴昌硕的作品梅花图相比较有什么不同?(技法、构图、用笔、色彩等);(3)再看看写意画中的文人画有什么特点?竹石图、孔雀图、墨葡萄图都是文人画,为什么?其中的题诗在画中起什么作用?(请同学们边欣赏边思考,然后谈谈)老师小结:墨葡萄图作者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天池,又号青藤,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明代画家。他不仅是一个大写意画派的杰出画家,而且是一个有名的剧作家。他的杂剧四声猿得到汤显祖、王骥德等曲学家的一致赞许。此图画面构图奇
14、特,藤条错落低垂,枝叶分披,果实倒挂枝头,苍劲有力。茂盛的叶子以大块水墨点成,浓淡自然,杂而不乱,奔入淋漓,纵横错落。葡萄晶莹剔透,鲜嫩欲滴。绘画风格豪放,不求形似,代表了徐渭大写意花鸟的风格。画上自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反映了他悲观厌世、怀才不遇的心境。物我两融,寓真情实意于“笔底明珠”的艺术形象之中,借助笔墨抒发胸中感情,是他美术作品的特点之一。孔雀图作者朱耷(16261705),号雪个,别号八大山人,明朝宁王朱权后裔,籍贯南昌。他 19 岁时明朝灭亡,为了逃避政治上的迫害,他出家做了和尚,以后又入了道教。朱耷是清代初年杰出的画家,他的诗
15、、书、画俱精,尤以水墨写意花鸟闻名于世。他的写意画创作,集先人之大成,又凭自己的旷世才能,大胆创造,纵笔挥洒,终于创出了神韵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历史上影响很大。他的作品政治色彩鲜明,情感激昂悲忿。朱耷亦善山水,他绘花写鸟,不画春光花影中的悦鸟欢禽,而是“枯柳孤鸟”,“枯木孤鸟”、“竹石孤鸟”,而且多为半闭眼睛,一足“上距”而站立的寒倦之态,特别是画眼点睛,有意将眼睛画得大而圆,将眼珠子点得黑而上翻,显出“白眼向人”的冷漠神情,以表示他对于当时统治阶级和权贵们的蔑视。他画的鸟,有的显得很倔强,虽然落墨不多,但却表现出鸟儿振羽不可一触、触之即飞的感觉。这种形象的塑造,无疑是画家对当时统治阶级和权贵们
16、的蔑视。这种形象的塑造,无疑是画家对当时现实不满和愤慨心情的泄露。有的作品寓意深刻,甚至有直接讽刺的意味,最明显的例子是孔雀图。孔雀图是朱耷 65 岁(1690,即康熙二十九年)时所作,是一幅画面简括、立意深刻的水墨作品。画面上部画一倾斜石壁,石壁底部垂着竹叶与牡丹。石壁下面的一块上大下小的危石上,蹲着两只丑陋的孔雀,孔雀的尾巴上拖着三根短残的花翎,一只竖着脖子举目四顾,一只缩着脑袋侧眼顾盼,一副孤独疲惫、惊心衰寂之态。画家在石壁上面的空白处题了一首诗:“孔雀名花雨竹屏,竹梢强半墨生成。如何了得论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这幅画究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和感情呢?朱耷画这幅作品的时候,正当清朝政权逐渐
17、稳定,康熙皇帝下江南实行各种拉拢政策。那时候有不少奴颜屈膝的人纷纷忙着“接驾”,本来应该是五更上朝见皇帝,但是有些人迫不及待地在二更时分就去等候了。朱耷在画上题的那首诗,正是讽刺这种情况的。清代官员的级别,是以孔雀尾巴毛做的“花翎”帽子为标志由皇帝赏戴。“花翎”的翎多为贵,戴上三根“花翎”就表示是最高官职。“三耳”是奴才的意思,因为奴才逢迎拍马,唯命是从,耳朵也就特别灵。诗中所说的“坐二更”,正是讽刺这一类人天还没有亮就急着去上朝了。“孔雀”们虽然荣耀,但他们立足的是一块根基不稳的危石。我们如果把诗、画结合起来品尝,便使人感到了画中对当时权贵的讽刺是多么地辛辣和深刻。朱耷在画上题款时,常把“八
18、大山人”连起来写,把“八”字紧紧点在“大”字的头上,看起来既像“哭之”,又像“笑之”的奇特字形,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寄托他的痛苦心情的方式。在当时清代高压政策和残酷的“文字狱”面前,朱耷只能这样曲折隐晦地表达他的爱憎和对统治者的蔑视。朱耷的绘画严整而能放,不落俗套,自有创造。他用笔恣纵,不拘成法,苍劲圆秀,用墨干擦而能滋润明洁。他的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一花一叶、一鸟一石结构奇特,生意盎然。在布局上,有时以书补画的不足。他的诗、书法精妙,所以他的画有的画得不多,有了题诗意就足了。这幅画构图简练概括,笔墨洗练,充满着浑朴酣畅而又明朗秀健的风神韵致。竹石图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
19、人,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这是一幅具有鲜明艺术个性,诗、书、画相结合的佳作,画幅右面画一块巨大的倾斜峭壁,拔地而起。岩壁勾皴结合,用笔用墨变化自然,恰到好处。峭壁之旁几竿瘦竹迎风而立,豪气凌云,青翠欲滴,如雨初洗。竹叶以草书法运笔,疏中见密,乱中求正,笔墨不多,水墨淋漓,轻重徐疾,苍劲豪放,表现了翠竹欣欣向荣而又兀傲萧爽的意趣和清劲秀逸的风格。画面左边题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崖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真实地反映出他那倔强的性格和内心世界。这首诗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学习。郑燮的书法兼取篆、隶、行、楷之长,自成一格,他得意地自称为“六分半书”,大大小小、歪歪斜斜,别有韵致。布置活动:欣赏就到这里,请看屏幕请同学们说说哪些画是工笔画哪些是写意画小结:同学们各抒己见,很有看法,非常好,在愉快中我们了解了中国工笔花鸟画与中国写意花鸟画各自的艺术特点;懂得了如何运用中国画“六法”这把金钥匙去欣赏一幅国画;并认识了写意花鸟画(文人画)寄情寓意”的创作方法及“画中有诗”的表现手法。等等课后小结:授课尽可能的图文并茂,语言通顺、通俗易懂,版书工整。可以现场作画,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