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一、时间范围:1840 年鸦片战争1949 年新中国成立前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共近 110 年二、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四、分期界标:“五四”运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领导;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前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领导;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新民主主义国家为前途五、中国近代化的沉浮政治民主化: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经济工业化: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思想科学化: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
2、果生活西方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一部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时间范围:1840 年1919 年,共近 80 年二、基本线索:封建列强入侵,与中国封建统治者互相勾结,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近代化。 第一阶段:19 世纪中后期(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政治:1、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人民反侵略反封建的不断增强3、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经济:自然经济日益解体;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近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思想: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早期维新
3、思想背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日渐壮大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维新思想的传播影响: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激发中国人爱国热情民族意识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标志中国政治民主化探索思想解放运动,传播了民主、自由思想,促使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一、鸦片战争(1840 年1842 年)1、背景:中国 西方(英国)清政府面临严重社会问题 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发展势头政治:落后的封建制度 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经济:落后的封建自然经济 先进的资本主义经济(保守、落后、自给自足) (开放、先进、无法满足市场)2、结果:英胜中败3、战败的原因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
4、主观原因:清王朝腐朽落后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抵挡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4、影响: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从国家主权来说。它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的政府,但实际上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是一种倒退。半封建,是从社会形态来说。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状态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产生并不断发展壮大。客观上是一种进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鸦片战争前: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是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鸦片战争后:半殖半封社会,主要矛盾是外国资本
5、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包括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矛盾中国革命任务和革命性质发生变化: 反侵略和反封建的双重任务;中国革命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分为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思想领域发生变化: “向西方学习 ”的新思潮萌发。新思潮实质是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道。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 年1860 年)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直接原因:列强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2、重大事件:1860 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从 19 世纪 60 年代到 80 年代,俄国
6、占中国北方 150 万平方公里3、影响:政治上:中国丧失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共同镇压人民的反抗;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近代史2实践上: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一部分官绅开始主张学习西方“长技” ,自强求富,兴起了洋务运动。三、 南京条约 (1842 年)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注意:不是整个香港) (破坏中国领土主权)赔款 2100 万银元(加重人民负担)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打开了中国沿海门户,有利于英国商品倾销和掠夺中国原料)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
7、口货物的关税要与英方商定,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即以商品输出为主,掠夺中国原料)四、 天津条约 (1858 年)公使驻京;赔款;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五、 北京条约 (1860 年)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对英法赔款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六、太平天国运动1、指导思想:拜上帝教(把基督教教义、儒家大同思想和平均主义思想相结合)2、爆发的原因 :阶级矛盾尖锐(根源)外国侵略加剧了矛盾自然灾害激化了矛盾3、经过:兴起(1851 年,金田起义)永安建制(1851 年,初步建政权)定都天京(1
8、853 年,正式建立同清政府对峙的政权)高潮(经北伐、西征、天京突围,1856 年军事上达到全盛)转折(1856 年天京事变,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失败(1864 年天京落陷,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下失败)4、性质: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5、太平天国的纲领前期:天朝田亩制度(1)主要内容:土地分配原则: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分配方法:以户为单位,按人口来分,不论男女产品分配原则: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分配方法:每户只留口粮,其余归国库(2)目的: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天国(3)评价: 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 绝对平均主义不切实际,具有空想性; 绝
9、对平均主义也不利于社会的前进和发展;维护的还是小农经济,与近代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潮流相违背,具有落后性。后期:资政新篇(1)主要内容: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2)评价: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当时中国的社会实际不具备实施的条件,未能实行。6、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二者的区别与联系相同点:都是太平天国的社会经济方面的重要文件代表了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不同点:产生的背景不同:强盛时期、衰落时期;核心内容: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绝对的平均主义,消灭私有制;资政新篇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承认私有制) ;群众基础不同:前者满足了
10、农民的利益和要求,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后者没有反映农民的土地要求,因而没有引起农民的强烈反响;作用不同:前者直接推动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后者没有付诸实行;反映了同一时代的不同特点:后者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7、失败原因:主观上:战略上的失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A阶级局限性:a经济上: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力代表b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c思想上: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d组织上:难形成统一坚强的领导核心B时代局限性:a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的力量过于强大,这是以往农民战争从未遇到的新情况b由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较晚和发展的不充分,当
11、时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未成熟到领导农民革命的程度,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必然要失败。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8、作用和意义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时代赋予了它反侵略的新任务后期提出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设想,是时代赋予新内容在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产生之前,农民阶级承担起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任务,揭开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9、与以往的农民起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31、时代背景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2、起义原因新:有本国封建剥削,又有外国侵略加剧矛盾3、担负任务新:反封建同时反侵略4、起义理论新:利用外来宗教发动农民反封建5、治国方案新:发展资本主义方案
12、资政新篇6、失败原因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七、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指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1、 (根本原因)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农业中国的冲击。(其它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这是中国自然经济迅速解体的主要原因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经济的联系,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个体小手工业生产无力抵挡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这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内部根源。2、自然经济解体经过和主要表现:解体过程:A鸦片战争前夕,自然经济已有某种程度的分解,但农村中“
1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并没有多大的变化。B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解体加速。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从 19 世纪 60 年代起,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D甲午战争以后,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解体主要表现:A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并大量出口,城乡商品经济发展。C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成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影响: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痛苦社会结构的变动: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成为城市无产者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提供市场、劳动力)促进中国经济商品化程度增强中国经济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
14、济的附庸从根本上冲击着封建制度。八、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 世纪 60、70 年代)1、背景:外国的入侵,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 洋务运动的诱导。2、表现:方举赞的上海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广东继昌隆缫丝厂朱其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3、分布地区:首先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出现。4、特点: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先天不足”集中在沿海地区,主要发展轻工业“后天畸形”5、产生途径:官僚、地主、买办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6、企业:1866 年方举赞、孙英德上海虹口创办发昌机器厂187
15、3 年广东南海陈启源,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九、洋务运动(迈出中国近代第一部)1、背景:内忧外患(内:太平天国运动;外:列强的入侵)2、含义:19 世纪 6090 年代,地主阶级的洋务派领导的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3、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4、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5、失败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战败。6、失败根本原因:只引进技术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7、内容: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 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 崇厚(满族):天津机器制造局。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近代民用工业:李鸿章: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张之洞:
16、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筹划海防,创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创建新式学堂(同文馆) ,派遣留学生。8、影响:引进了技术,培养了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最深远影响)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的入侵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十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地主阶级开明派,学习西方器物,未能实践)1、开眼看世界: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设译馆翻译外文资料,编译成各国律例和四洲志 ;以改革家的胆识,设法购买英制船炮,并加以仿制,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42、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 ,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著作。在书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3、作
17、用:启迪了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国社会思想主流。十一、洋务思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形势。2、代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3、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 。(中学,中国传统文化;西学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4、目的:巩固清政府统治5、实践:19 世纪 6090 年代,洋务运动兴起6评价:为西学在中国更广泛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了促进作用, ;但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十二、早期维新思想(19 世纪 60 年代)1、背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18、的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2、派别: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3、主张:最初持“中体西用”的思想,后同洋务派分道扬镳,主张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发展民族工商业。5、作用:对引导知识分子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5、局限:未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维新变法。十三、维新运动1、宣传维新思想:维新运动的兴起1)著书立说: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康有为代表作:新学伪经考 、 孔子改制考思想:借孔子传播西方政治学说,宣传变法的必要性。特点: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影响:在晚清思想界产生巨大影响,梁启超称为“火山大喷火”。梁启超代表作:变法通
19、议思想:阐述变法图存道理,宣扬“民权论” 。特点:民权思想动摇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影响:推动维新运动的发展。严复代表作:翻译赫胥黎天演论亚当斯密原富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要性。特点:借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影响:为维新变法奠定基础,康有为称他为“中国西学第一人”。2)进行论战:维新派与顽固派原因:维新思想的发展引起了顽固势力的恐慌与仇恨,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内容:A.要不要实行维新变法。B.要不要改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C.要不要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性质:是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在思想上的首次交锋。作用:论战进一步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
20、解放了思想,也为下一步政治斗争作了舆论准备和思想先导。3)上书皇帝:公车上书背景:丧权辱国马关条约的签订。时、人:1895 年 4 月,康有为、梁启超。内容: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影响: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4)创办学会、报纸、学堂:报纸:康梁等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 ;梁启超曾任上海时务报主笔,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 。学会:1895 年北京成立强学会(康梁) 。1898 年,康有为成立保国会,提出“保国、保种、保教” ,预示着维新高潮的即将来临。学堂:广州的万木草堂(康有为) ,后长沙的时务学堂。作用: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维
21、新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2、百日新政:维新变法的高涨1)康有为两次上书康有为 1897 年上书:背景:1897 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内容:历陈民族危机的严重性和维新变法的紧迫性。影响:最终引起光绪帝重视。康有为 1898 年上书:应诏统筹全局折原因:康有为第一次受皇帝之命提出具体变法措施。意义: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施政纲领。2)光绪帝百日维新:标志:1898 年 6 月 11 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也是变法的宣言书) ,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时间:1898 年 6 月 11 日到 9 月 21 日,共 103 天史称“百日维新” 。5内容:政治:上书办报裁冗员进
22、步: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局限: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经济:投资厂路开矿产进步: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局限:没有触动到封建土地所有制军事:裁汰绿营西法练进步:有利于西学的传播,有利于培养维新人才文教:废八留学改书院进步: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抵抗外来侵略政策:对办事不力严惩不怠;提拔维新派人士;急颁诏令。3、戊戌政变:维新变法的失败1)失败标志:1898 年 9 月的戊戌政变。2)失败原因: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破坏。破坏原因:维新变法触动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破坏表现:A.对政令敷衍塞责,不予执行。B.罢免翁同龢的职务;控制人事任免权;提拔亲信荣禄,控
23、制京津地区。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对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势力抱有幻想。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3)概况:将光绪帝囚禁于瀛台,逮捕并杀害了谭嗣同等六人,史称“戊戌六君子” 。新政中除京师大学堂等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4)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4、维新变法历史意义和性质1)历史意义: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以变法图强,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爱国性)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试图实行君主立宪制,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符合历史
24、发展的趋势。 (进步性)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抨击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人民觉醒。 (启蒙性)2)性质: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思想解放的启蒙运动,又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十四、晚清社会生活的变迁(一)原因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在中国传播了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2中国有有识之士的倡导,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推动,西方的生活方式逐渐中国化。3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兴建,近代文明通商口岸向内地辐射。(二)表现社会生活(服饰)特点:既受到西方服饰的影响,也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社会习俗(断发、放足)特点:都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交通、通讯事业(铁路、
25、轮船航运、电报)影响: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尤其是带动闭塞地区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推动中国近代化;改变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促进信息的传播,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使异地传输更加快捷,与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大众传媒(近代报刊、电影)(三)影响1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工业化进程;2政治上,有利于政治民主斗争的开展,促进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发展;3思想上,有利于冲破传统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粹,又日趋顺应时代的变革。(四)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征1、经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历程,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而不断深化。由闭
26、关自守,转为面向世界;由守旧传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趋近。2、地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较大。3、实质是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结合且保留中华文化特色。4、有利于传统落后因素的消除,推动中国近代化发展。第二阶段: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从甲午战争到武昌起义前)政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对华侵略进入新阶段,开始强烈要求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华民族出现第一次严重民族危机救亡图存斗争不断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思想:民主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维新思想主张君主立宪6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 年1895 年)1、根
27、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为了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制定侵略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 。2、背景: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制订了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以此挑起侵华战争。3、导火线:1894 年,朝鲜发生了东学党起义,朝鲜向清政府请求派兵,日本也乘机派兵,后由日本挑起战端。4、重大事件:黄海海战(1894 年) ,爱国将领邓世昌英勇牺牲旅顺大屠杀(1894 年)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895 年台湾被割让给日本,邱逢甲,徐骧为首的义军和刘永福的黑旗军进行反抗5、结果:1895 年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加深。6、失败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李鸿章的“避战保船”政策
28、。7、评价:是继南京条约之后最严重的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的时代要求8、影响:对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国际地位一落千丈;社会上掀起救亡图存运动。对列强: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二、 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进一步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助长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引发瓜分中国的狂潮)赔偿日本军费 2 亿两白银(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被迫大借外债,便于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反映列强资本输出
29、的要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三、戊戌变法(1895 年)1、背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日渐壮大;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维新思想的传播。2、影响: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民族意识;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标志着中国开始政治民主化的探索;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传播了民主、自由思想,促使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四、义和团运动(1898):1、根本原因: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民族危机严重。2、口号:“扶清灭洋”3、评价:“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但容易让义和团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
30、反帝斗争但带有盲目排外的色彩。4、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围剿”“招抚”“联合列强绞杀”5、目的:控制和利用义和团、6、失败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失败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7、性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8、意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五、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英、法、美、德、意、日、俄、奥。1、时间:1900 年1901 年2、目的:(直接)镇压义和团运动 (根本)瓜分中国。3、经过: 1900 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
31、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4、结果:1901 年,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5、评价近代列强的侵华对西方而言:侵华实质上体现了西方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也影响了列强之间的相互关系,各国在侵华的过程中既相互勾结又相互矛盾。对中国而言:一方面,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独立,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是造成中国近代日益贫穷和落后的根源;另一方面,他们把西方技术带入中国,给中国旧制度、旧观念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客观上促
32、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要看到列强只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就其主观动机而言,列强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近7代化国家,发展自己的经济,因此他们千方百计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相对于它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消极作用来看,其在客观上的积极作用无疑是处于次要和从属地位的。历史的结论是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压迫,中国才能富强起来。6、近代前期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原因分析主观原因:清政府的腐败落后客观原因:资本主义列强实力的强大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主义对抗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六、 辛丑条约 (1901 年)内容:赔:清政府向侵华各国赔偿白银 4.5 亿两,分 39年付清,本息共
33、计 9.8 亿两(赔款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作抵押,中国的税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国控制)划: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 ,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拆: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驻: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京津到山海关一线的广大地域,就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影响: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中“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体现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4、。七、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第一个高潮,甲午战后即 19 世纪 90 年代后到 20 世纪初)1、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客观条件)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主要原因)2、表现: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由沿海向内地发展3、企业和企业家:张謇是其中的重要代表。著名的民族工业企业有: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大生纱厂;荣宗敬和荣德生在江苏无锡创办保兴面粉厂;周学熙在河北唐山创办启新洋灰公司等。4、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促进经济结构变化: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出现,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阶级结构变化: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诞生并得到发展,无产阶
35、级队伍壮大。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和民主革命的发展: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早期维新思想,为以后的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19 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股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维新运动兴起。5、思想:民主思想进一步得到发展,维新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第三阶段:1912 年1919 年(从中华民国建立到五四运动前)一、政治: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开始北洋军阀统治北洋军阀政府对内专制独裁,对外卖国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进行斗争2、经济:民族工业短暂春天3、思想: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一、中国同盟会(1905 年)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
36、政党。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具备政党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即:有公认的权威领袖孙中山;有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目标三民主义。注意兴中会是1904 年成立。2、纲领:三民主义1、历史背景政治社会状况: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 世纪末 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各种改良方案失败(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注:失败的原因是都想在维护或基本保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经济阶级条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选择了革命道路。主观:1895 年,广州起义失败,孙中山流亡国外,一边攻读资产阶级理论,一边考察西方社会政治,
37、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2、提出:1905 年成立的同盟会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1905 年 11 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革命纲领解释为“三民主义”3、内容民族主义(民族革命)关系:前提来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具体主张: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独立自主民权主义(政治革命)8关系:核心来源:创立民国具体主张: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生主义(社会革命)关系:补充、发展来源:平均地权具体主张:“核定地价” “国民共享” ,是资本主义土地纲领4、影响:性质: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积极:A. 三民主义集中反映资产阶级对民
38、主政治的追求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强烈愿B. 代表时代前进的方向C. 三民主义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鼓舞人民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局限:A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B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C这些决定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5、三民主义的实践指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维护民主共和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三、辛亥革命1、背景(1) 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2)清朝统治危机严重(“新政”和“预备立宪” )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
39、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壮大(根本原因)(4)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和三民主义提出(思想准备)(5)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成立(组织准备)(6)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起义(军事准备)(7)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为武昌起义创造时机(直)2、辛亥革命的爆发:武昌起义(1911.10.10)湖北军政府成立各省宣告独立3、辛亥革命的成果(1)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背景:武昌起义成功,筹建南京临时政府2)时间:1911年12月2日 3)内容:规定了政府的组织构成和职权划分原则 4)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宣告废除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法律依据 5)缺陷:没有规定人民
40、的基本权利,没有充分体现“三权分立”原则,对司法权的规定极为单薄(2)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时间:1912年1月1日(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1)目的:将民主理念转变为法律性文献;(直接目的)限制袁世凯,以维护革命成果 2)临时约法对组织大纲进行的修订政府组织形式: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权力关系:扩大参议院权力与总统抗衡制宪:规定严格的修改宪法程序以防约法被破坏3)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关于国家制度和主权(性质):“主权在民”原则;表达了维护领土完整的国家意志“第三条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和青海。” 关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原则:“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关
41、于国家的政治体制:a.立法权:由参议院行使b.行政权: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c.司法权:法院行使4)关于临时约法的性质: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5)历史地位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规定“主权在民”的基本原则,并用法律方式赋予了国民民主权利,彻底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直接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伟大成果,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进步方向促进平等自由思想的普及、人民民主意识的觉醒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宪政运动及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6)历史局限性对实现人民的基本权利以及维护责任内阁制缺乏相应的制度措施进行确实的保障,以致约法成为一纸空文。 现实需要的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人治主义色彩,损害了立宪
42、的严肃性4、辛亥革命的结局和意义(1)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历史意义: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3)失败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9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5、教
43、训:辛亥革命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出路6、为什么说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因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以他们为对象: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资本的控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实现的首要任务。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项重要任务。7、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成功因素)帝国主义的支持,对南京临时政府采取军事威胁、外交
44、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国内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的进攻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软弱妥协袁世凯个人的权术和阴谋如指使段祺瑞等采取逼宫、宣布共 和等行为。四、列强干涉革命的方式和步骤。1)准备武装干涉中国革命原因:列强不希望中国实行西方式的民主政治, 更担心辛亥革命会威胁其在华的实际利益; 另外对中国人民的革命采取仇视和镇压的政策是帝国主义一贯做法。2)“严守中立”,积极扶植代理人列强改变对华策略的原因:一方面是帝国主义认识到,公开干涉难以达到阻止革命的目的: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正值一战前夕,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重重, 很难协调行动。列强选袁世凯做代理人的原因a.袁世凯的政治、军事实力与野心b.
45、袁世凯能够保护列强在华利益c.袁世凯得到封建势力的支持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a.军事:加强在华军事力量b.外交:拒不承认中华民国与南京临时政府c.财政:拒绝将海关税收等款项交给南京临时政府五、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 年 1 月 1 日)1、首都:南京2、临时大总统:孙中山3、国旗:五色旗4、纪元: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 年中华民国元年)5、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府6、措施:颁布一系列移风易俗和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法令 7、清帝退位:1912 年 2 月,宣统帝下诏退位,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宣告结束。六、短暂春天-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1912-1919,尤其是1914-1918
46、 年“一战”期间)1、背景: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南京临时政府政策上鼓励民族工业发展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最主要原因)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2、原因: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商品和资本输出,增加了对中国商品的采购。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北洋政府鼓励民族工业发展,倡导使用国货。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提高,激发了他们兴办实业的热情。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兴起。资本主义经济、法制体系逐渐形成。3、主要发展工业:纺织业,面粉业 著名的实业家:张謇(江苏南通人, “状元实业家” )4、特点:
47、a 发展不均衡,主要以轻工业为主b 封建自然经济仍然占绝对优势c 繁荣时期短,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短暂春天).5、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中国的近代化。6、影响:使民主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进一步要求实现民主政治。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促进了工人队伍的壮大,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10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工业化进程。七、新文化运动1、背景: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矛盾加剧。袁世凯实行专制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为复辟帝制做准备。一战期
48、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民主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政治革命的局限性和思想革命重要性2、实质:延续了救亡图存的主题,是一场资产阶级反专制、要求民主科学的思想文化运动。3代表人物:陈独秀,蔡元培,鲁迅,李大钊,胡适(1)陈独秀: 1915 年:陈独秀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运动开始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文学革命开始(2)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新体诗的推行者(3)蔡元培:1917 年担任北大校长,提出“兼容并包,百家争鸣”方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发展(4)鲁迅:1918 年:鲁迅狂人日记第一篇白话文小说2、前期:倡导民主和科学(核心) ,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 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因此,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鲁迅的狂人日记把文学的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