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绍兴市加快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1. 课程改革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2014 年 5 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 到 2020 年,形成适应发 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 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程改革顺应了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2. 课程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
2、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职业教育担负着为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 现代制造 业、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加快了职业的分化和综合,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质量和可持续发展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变化迫切需要学校转变教育观念,对接当地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树立多元智能的人才观、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和行动导向的教学观。构建体现职业教育规律、具有职业特色、能够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和劳动者。3. 课程改革是学校特色建设和专业发展的需要。经济社会的发展
3、使职业学校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坚持以特色求学校发展,以质量求专业发展的理念。课程改革不但可以促进学校特色形成,加快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还能够增强办学活力、提高中职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二、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1. 指导思想以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为指导,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中等职业教育实际为 基础,以增强职业教育的选择性为主旨,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 优化 专业设置、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样化的选择性课程体系,探索建 设“模 块化课程” 的选择机制、 “工学交替” 的教学机制和 “做中学”的学习机制、 “弹性学分制”评价机制,通过加
4、强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优化教学评价模式等配套改革,创新全市中等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推进我市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2. 基本思路根据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以三所省级中职课改试点学校为龙头,推动全市职业学校积极参与,形成市县联动、区域推进、同步实施的课改格局。通过 3-5 年努力,全市职业学校初步形成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受教育者多元化成才需要的课程体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更加明晰,办学特色更加凸显,综合实力更加突出,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提升。三、实施措施1. 建立多次选择机制,强化职业生涯教育。以以为人本原则,要让学生有机会根据兴趣爱好、就业和高
5、考意向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要让学生有机会选择就业或高考意向。学生从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升到中职教育,是人生路上第一次选择,往往会有一些盲目、偏面和随意性,随着 进校后一段时间的教育学习,对职业 教育、专业方向、 职业工种等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对个人成长方向有理性思考和定位,在这个基础上允许学生专业方向和毕业后意向作调整,避免选择的盲目性。学校在招生时,要加强宣传,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专业有关信息。学生进校后,学校要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开展下企业、专家职业指导、优秀毕业生返校报告会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更多地给予学生关于专业情况、职业岗位、就业方向的体验和感受。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置“ 生涯教育咨
6、询室” 、配 备职业生涯指导师,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逐步发现和培育兴趣,明晰成长方向,确立发 展目标。学校要逐步建立选择机制,制订相关政策和制度,合理引导分流。让学生进校后有多次(至少两次)选择的机会,第一次选择可安排在第一学期或第一学年后,选择的侧重是专业或专业方向,第二次选择可安排在第二学年后,选择的侧重是就业和高考意向。2. 推行弹性学分制,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积极推行弹性学习制度,继续推动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制度改革。制订学生 选修、免修、重修和学分替代等办法,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对 不同课程采用不同的质量评价方式,包括课程完成即给学分,课程完成 经书面考试合格
7、后给学分,课程完成通过相关的技能考核或产品制作合格后给学分,等等。要规定学生毕业最低学分要求,拓宽学分的获得途径,将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各级各类技能大赛成绩、 创业创 新成果及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等纳入学分体系,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兴趣特长。学校要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完善学分制,鼓励工学交替,长短学期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为实行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顶岗实习、学分互通互认等提供制度保障。3. 构建选择性课程体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以选择性原则,构建相配套的多样化、选择性课程体系。各试点学校要根据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立足学校、学生实际和专业实际,打造科
8、学合理、切 实可行的选择性课程体系。“核心课程模 块” 教学时数原则上不超过总时数的 50%,由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组成,按 1:1 比例分年段设置。公共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德育课程、语文、数学、 英语等文化 课程,及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公共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包含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课程。“自选课程模 块” 教学时 数原则上不能低于总时 数的 50%,分“ 限定选修”和“公共选修”两种,原则上按二选一比例向学生提供选修课程科目。 “限定选修”课程是分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拓展和延伸,以及为高考方向充实文化、专业理论课等知识。 “公共选修”课程是指面向全校学生自主选择
9、的课程,公共选修课要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可包含通识课程、公共艺术课程、知识拓展课程、技能拓展课程、体质和修养提高课程、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可以涵盖较广泛的内容。“核心课程模 块” 和“自选课程模块”中均应设 置实训实习课程。原则上,为直接就业学生开设的实训实习教学时数不低于总时数的 50%,为继续升学学生提供的实训实习教学时数不低于总时数的 30%。4. 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教学管理。创新教学方法。各职业学校要鼓励教师进一步探索在校企合作、工学交替、 “现代学徒制” 理念引领下的教学组织方式,加强适合中职学生学习特点的实践性教学,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实施“
10、做中学” 、“学中做” 等体现“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加大 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 六定模式”顶岗实习,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促进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技能实训的有机结合。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各职业学校要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实现大班与小班有机组合,长课与短课有机组合,理论课与实践实训课有机组合,逐步推进和实行“走班制”、 “弹性学制” 等现代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以提高教学的育人质量为标准。创新学习方式。各职业学校要积极引导、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尝试开展“ 导生制” 、“导学案” 等学 习方式,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小发明小 创造活动、创业教育、社会调研等实践平台,
11、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自主能力。加强教学现场管理。随着教学形式多样化的产生,学校要根据课改的实际, 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要积极引导学生分流和选课,要加强课堂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努力提高课堂效率,防止出现选修课开成“ 放羊课 ”、“游玩课 ”等现象。5. 加强专业建设,挖掘教学资源。多样性的教育教学形式开展,需要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作支撑。各职业学校要以课改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特别是要增强专业的内涵建设,在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挖掘教师的潜力,着力建设网络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校本教材。积极做好师资的校本培训,促进教师深入生产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
12、能力和创新能力, 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进一步优化教师的知识和素质结构,提高 “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要发挥教师自身知识特长,开发校本选修课程和教材。6.改革评价机制,促进师生发展。在学分制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与新课改相适应的学生和教师教学评价机制。一是评价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过程和学生全面发展。根据学生的智力类型与学习特点,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 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诊断和激励功能。二是评价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
13、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三是对学生的学业考核评价应体现职业能力目标,注重过程性、综合性的评价,坚持评价主体、 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四、保障机制1. 成立组织领导,加强统筹协调。课程改革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为确保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市教育局将成立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课程改革试点工作,研究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指导和规范学校的课程改革工作。各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也要成立相关的领导组织机构,明确校 长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建立和完善课程管理委员会、专家指导委员会等组织,积极发挥职教集团的功能,各司其职、协同配合推进学校课改工作。2. 提
14、升基础能力,满足课改需要。课改的实施对中职学校的基础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地各学校要站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扩充实习实训场所,更新设备设施,开 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网上学习平台,服务课改要求。3. 开展专题培训,加强队伍建设。教师队伍是中职课程改革推进的最重要保障因素,发挥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主体地位。各地各学校要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学习省课改方案和市课改实施意见,进一步统一思想,坚持“ 五项”课改原则,定时定期开展专项培训和总结交流。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兼职教师的作用,形成校内校外、专职兼职相结合的师资团队,适应选择性课程体系实施的需要。4. 发挥教研作用,构建交流平台。各教研大组要在课改中积极发挥作用,紧紧围绕课改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积极制订新课改下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标准、教学计划。要以教研大组活动为平台,积极交流课改新动向、新经验 ,研究和解决课改中出现的新问题,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为课程改革提供科研支撑。2015 年 3 月 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