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宗教音乐简介 佚名宗教音乐又称圣乐。它既传达上帝给人们的启示,又表现信徒对上帝的崇敬、赞美、信靠和祈求。宗教音乐是欧洲艺术音乐的源头。在 18 世纪以前,欧洲音乐主要以教会音乐为主,而教会音乐则以圣咏为主。圣咏是指单声调,没有固定节拍的基督教歌曲,分东方圣咏和西方圣咏,前者例如亚美尼亚圣咏,拜占庭圣咏等,后者例如安布罗西圣咏,格里高利圣咏等。18 世纪启蒙时期以后,音乐开始向世俗化发展,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但教会音乐仍然占据着中心地位。从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到浪漫时期,众多的音乐大师们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宗教音乐遗产。弥 撒 曲 天主教所用的复调风格的声乐套曲。15 世纪以前,是没有伴奏的清
2、唱曲,15 到 17 世纪改为由清唱和管风琴交替进行。17 世纪起采用管弦乐伴奏,并插入独唱、重唱等。歌词用拉丁文。结束时的唱词有“Ite,Missaest”(意为“回去吧,弥撒礼成”)之句,Missa 之名由此而来。弥撒曲分普通、特别、安魂、婚礼、主教等类型,以普通弥撒用途较广,通常包括垂怜曲、荣耀经、信经、圣哉经或三圣经、祝福经、羔羊颂等六个乐章。宗教改革之后,弥撒曲已非天主教专用,信奉新教的作曲家们也常采用弥撒曲的形式进行创作,内容和结构也有所变化。著名的弥撒曲有巴赫的b 小调弥撒曲、贝多芬的庄严弥撒曲等。受 难 曲 大型声乐曲。以四福音书中记载的主耶稣受难的过程为内容,从最后的晚餐起一
3、直到被钉十字架。最早(十二世纪)的受难曲以格里高利圣咏组成,用戏剧形式演出。到十五世纪,复调音乐代替了圣咏。巴赫的约翰受难曲(1723)和马太受难曲(1729)是受难曲创作的巅峰。后世鲜有重要的受难曲问世,值得一提的只有波兰作曲家彭德雷茨基于1966 年作的路加受难曲。清 唱 剧将圣经中的经文谱曲,用合唱、独唱、重唱与乐队演出的、有人物、有情节、有剧情的清唱表演称之为“清唱剧”,又称“神剧”、“圣剧”。十六世纪后半叶,圣菲利浦内里(St.Philip Neri)在瓦利切拉一所教堂的小礼堂内演出了清唱剧,并定为制度,清唱剧由此产生。以后不少宗教作曲家在清唱剧的发展上作出了巨大贡献。清唱剧的风格与
4、歌剧十分接近,有人物,有事件,用宣叙调、咏叹调和合唱来演唱。不同的是清唱剧没有戏剧动作和戏剧表演。清唱剧的合唱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处于全剧的中心地位。这一点清唱剧和受难曲相似,与受难曲不同的是:受难曲主要是描绘耶稣的受难过程,而清唱剧的范围则没有限制。清唱剧创作最有成绩的作曲家首推亨德尔。他的弥赛亚、以色列人在埃及等是清唱剧创作上的高峰。古典时期海顿的创世纪和浪漫时期门德尔松的以利亚都是清唱剧中的精品。近代清唱剧以奥涅格的大卫王(1921)和科达伊的匈牙利诗篇(1923)为最著名。康 塔 塔康塔塔于十七世纪初叶起源于意大利。最早的康塔塔是一种独唱的世俗叙事套曲,以咏叹调和宣叙调交替组成。十
5、七世纪中叶传入德国,遂发展成为一种包括独唱、重唱、合唱的声乐套曲,在这一点上与清唱剧相似。两者区别在于清唱剧篇幅较大,人物众多,而康塔塔则篇幅较小,故事内容较简单,往往偏重于抒情。康塔塔与清唱剧有时不易分清。十七世纪康塔塔扩展到宗教领域,巴赫很喜欢这一体裁,他曾专为教堂谱写康塔塔,每星期一部,数年间共写了三百多部。近代也有许多作曲家创作宗教康塔塔,如斯特拉文斯基的诗篇交响曲(1930)、康塔塔(1952)、圣歌(1955)、哀歌(1958),布里顿的学院康塔塔、怜悯康塔塔等。众 赞 歌 一种基督教会众合唱的颂赞诗歌,又叫赞美诗。十六世纪后,作曲家常将它加以改编,用管风琴伴奏。在十七、十八世纪德
6、国宗教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类诗歌有两类:一类是由作曲家谱写的,有很高的艺术性,但不适合一般信徒诵唱。巴赫就谱写了大量的众赞歌。另一类是由信徒谱写的,艺术性不算高,但容易上口,适合一般信徒咏唱。教会所用的颂赞诗歌都属于此类。宗教音乐简介 WayWhite宗教音乐又称圣乐。它既传达上帝给人们的启示,又表现信徒对上帝的崇敬、赞美、信靠和祈求。宗教音乐是欧洲艺术音乐的源头。在 18 世纪以前,欧洲音乐主要以教会音乐为主,而教会音乐则以圣咏为主。圣咏是指单声调,没有固定节拍的基督教歌曲,分东方圣咏和西方圣咏,前者例如亚美尼亚圣咏,拜占庭圣咏等,后者例如安布罗西圣咏,格里高利圣咏等。18 世纪启蒙时期以
7、后,音乐开始向世俗化发展,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但教会音乐仍然占据着中心地位。从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到浪漫时期,众多的音乐大师们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宗教音乐遗产。弥 撒 曲 天主教所用的复调风格的声乐套曲。15 世纪以前,是没有伴奏的清唱曲,15 到 17 世纪改为由清唱和管风琴交替进行。17 世纪起采用管弦乐伴奏,并插入独唱、重唱等。歌词用拉丁文。结束时的唱词有“Ite,Missaest”(意为“回去吧,弥撒礼成”)之句,Missa 之名由此而来。弥撒曲分普通、特别、安魂、婚礼、主教等类型,以普通弥撒用途较广,通常包括垂怜曲、荣耀经、信经、圣哉经或三圣经、祝福经、羔羊颂等六个乐章。宗教改革之
8、后,弥撒曲已非天主教专用,信奉新教的作曲家们也常采用弥撒曲的形式进行创作,内容和结构也有所变化。著名的弥撒曲有巴赫的b 小调弥撒曲、贝多芬的庄严弥撒曲等。受 难 曲 大型声乐曲。以四福音书中记载的主耶稣受难的过程为内容,从最后的晚餐起一直到被钉十字架。最早(十二世纪)的受难曲以格里高利圣咏组成,用戏剧形式演出。到十五世纪,复调音乐代替了圣咏。巴赫的约翰受难曲(1723)和马太受难曲(1729)是受难曲创作的巅峰。后世鲜有重要的受难曲问世,值得一提的只有波兰作曲家彭德雷茨基于1966 年作的路加受难曲。清 唱 剧将圣经中的经文谱曲,用合唱、独唱、重唱与乐队演出的、有人物、有情节、有剧情的清唱表演
9、称之为“清唱剧”,又称“神剧”、“圣剧”。十六世纪后半叶,圣菲利浦内里(St.Philip Neri)在瓦利切拉一所教堂的小礼堂内演出了清唱剧,并定为制度,清唱剧由此产生。以后不少宗教作曲家在清唱剧的发展上作出了巨大贡献。清唱剧的风格与歌剧十分接近,有人物,有事件,用宣叙调、咏叹调和合唱来演唱。不同的是清唱剧没有戏剧动作和戏剧表演。清唱剧的合唱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处于全剧的中心地位。这一点清唱剧和受难曲相似,与受难曲不同的是:受难曲主要是描绘耶稣的受难过程,而清唱剧的范围则没有限制。清唱剧创作最有成绩的作曲家首推亨德尔。他的弥赛亚、以色列人在埃及等是清唱剧创作上的高峰。古典时期海顿的创世纪
10、和浪漫时期门德尔松的以利亚都是清唱剧中的精品。近代清唱剧以奥涅格的大卫王(1921)和科达伊的匈牙利诗篇(1923)为最著名。康 塔 塔康塔塔于十七世纪初叶起源于意大利。最早的康塔塔是一种独唱的世俗叙事套曲,以咏叹调和宣叙调交替组成。十七世纪中叶传入德国,遂发展成为一种包括独唱、重唱、合唱的声乐套曲,在这一点上与清唱剧相似。两者区别在于清唱剧篇幅较大,人物众多,而康塔塔则篇幅较小,故事内容较简单,往往偏重于抒情。康塔塔与清唱剧有时不易分清。十七世纪康塔塔扩展到宗教领域,巴赫很喜欢这一体裁,他曾专为教堂谱写康塔塔,每星期一部,数年间共写了三百多部。近代也有许多作曲家创作宗教康塔塔,如斯特拉文斯基
11、的诗篇交响曲(1930)、康塔塔(1952)、圣歌(1955)、哀歌(1958),布里顿的学院康塔塔、怜悯康塔塔等。众 赞 歌 一种基督教会众合唱的颂赞诗歌,又叫赞美诗。十六世纪后,作曲家常将它加以改编,用管风琴伴奏。在十七、十八世纪德国宗教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类诗歌有两类:一类是由作曲家谱写的,有很高的艺术性,但不适合一般信徒诵唱。巴赫就谱写了大量的众赞歌。另一类是由信徒谱写的,艺术性不算高,但容易上口,适合一般信徒咏唱。教会所用的颂赞诗歌都属于此类。从圣乐看作曲家最后的心灵超越陈韵琳我能收集到的最早期的圣乐,就是葛立果圣歌。那是一种非常重礼仪,歌词的圣乐,曲调单纯在几个音符间滑行,没有和
12、声,没有分部,也没有女声。我常听人家笑葛立果圣歌简直就是在念经。去年暑假我去了一趟欧洲。就在维也纳,我被盖于约公元 1100 年左右的圣司提反教堂震撼了!初见教堂的外观,我就觉得这古老教堂会说话。教堂因年代久远,外表露出像被烟熏过的黑色色泽,而教堂里面,充斥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我发现所有的游客,不管在外面是多么的喧哗,进入这教堂,都跟我一样立刻安静下来。教会里面透着沁凉。堂顶高远。地下室,放着数座老死于此教堂的主教神父们的棺木,也是年代好久远了。我安静坐在椅子上默想,想这教堂历经战争浩劫,竟奇迹似的存到如今,见证人类生命的短暂,在浩瀚历史中实渺沧海之一粟,唯有教堂高耸指向的上帝荣耀,是从亘古直
13、到永久。就在那时候,我心中回想起葛立果圣歌。想象中古时候的质朴百姓,终生操作劳苦,不识字,就在进入教堂亲近给他们生命盼望的上帝时,葛立果圣歌的吟唱,给了他们透过歌词而传讲出来的信息,而种种仪式,也用象征的方式让百姓得知信仰的奥秘。现在流行一种文化复古风潮。非洲的,南美的,中国中原的,以及葛立果,都在这风潮中突然走红起来。当我坐在音响前面听葛立果时,脑中浮现那会传讲历史的古老教堂,以及中古时代的质朴人们,坐在教堂里跟他们属灵的父亲吟唱对答,心中不禁露出一个疑问:现代人对葛立果的热爱,有多少是出于对宗教信仰质朴的需要?葛立果圣歌之后开始出现对位曲式,那时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圣乐还没有明
14、显的贵族气息,仍旧十分清纯,对位,又给圣乐带出许许多多的变化。我最喜欢的是阿雷格里的垂怜曲。据说这首曲子被教会紧紧收藏了不外流,怕被一般俗人破坏了其乐曲的神圣性。垂怜曲歌词取自诗篇 51 篇,曲式中紧连三段节节升高的乐段,将诗人大卫出自内心深处的懊悔表露无遗:神阿!求你按你的慈爱怜侐我,按你丰盛的慈悲涂抹我的过犯.求你掩面不看我的罪,涂抹我一切的罪孽。求你为我造清洁的心,使我里面重新有正直的灵.。据说,是神童莫扎特去教堂礼拜,听到这首曲子后,心中立刻记牢了,回家默诵出来,终于让曲子流传出去。有时候,当我心中有些重担,是无法用言语祷词说出来的,我就在这首曲子面前沉默,让音乐表达出我心灵深处的祈求
15、。音乐史上的巴洛克与古典前中期时代,算是圣乐的高峰。重要曲目如巴哈的马太受难,韩德尔的弥赛亚,海顿创世纪,都是这时代的产品。但就其圣乐产量之丰,与好作品的比例而言,这两个时代却出现过多的拙劣之作。韩德尔有太多作品沾染意欲讨好贵族的企图,华丽喧闹但不清纯,很难厘清是为献给上帝还是献给贵族。莫扎特在萨尔斯堡期间,自己都承认:做宗教曲目是应要求而做,至于我自己呢!还是离敬虔越远越好。那时他很年轻。到将离世前几年,因为生活过度不节制,创作量太大,感染肝肾病变,其作品才突然跃升,像得到某种神秘启示似的,出现极品。海顿呢!实在太拘泥于格式,好象真正的礼拜敬虔,都被某种形式框住,无法自由的向上帝倾诉。海顿晚
16、年觉得他这一生的音乐创作,一直少掉一个最重要东西,后来悟通,写出创世纪这颂赞上帝创造的圣乐旷世巨著。创世纪的颂赞,才真的让人觉得不再受某种格式囿限的,打破框框自由与上帝交谈。或许那样的时代,正是中产阶级与贵族勃兴的时代,在他们的优裕生活与某种跟宗教领袖夺权过程中,宗教变成一种约定俗成的想当然尔,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优越典雅的文化,因而阨杀了心灵诚实的向上帝礼拜,也无意鼓励作曲家的敬虔。形式,就变成一种沟通方式,一种彼此保护。巴哈是个例外。他却穷困潦倒以终。最伟大的马太受难曲,竟然是百年后让孟德尔颂来发阳光大。而马太受难,对基督受难的过程,是用了多少的情感来诠释的啊!当我聆听这时代的作品,有时竟
17、会出现一种战栗感。因为我在我们这时代,一样看的到某种华而不实的信仰,以及可以将华而不实包装起来的形式。浪漫时代已是个经过宗教改革的时代。不管是蜕生而出的基督教,或透过耶稣会刺激出来的天主教,都开始着重个人与上帝之间独特的关系。浪漫时代的作曲家,地位也较能独立,既不受制于贵族,也不受制于教会。浪漫派因此像一个有非常多选择的十字路口,在挣脱束缚后的激昂人性里,自由的选择是向上帝或背离上帝。衔接古典与浪漫的贝多芬,已经在其庄严弥撒中,透露出不为形式拘格,出自心灵深处很人性的向上帝的吶喊,尾随而至的浪漫时代,更在音乐家创作的曲子中,处处显露神性的与人性的交战。譬如古诺,终生想作神父,却终生作了作曲家。
18、其宗教音乐就充满了激昂的向上帝的热情。李斯特,终生自由选择的向上帝虔诚,却一直无法断掉其风流韵事,直到晚年,终于不顾一切的进修道院做修士,期望其内在神性终能战胜人性。罗西尼,早在青年时期就因戏剧大大出名被肯定,却在声望最高的 37 岁,突然完全停止创作,沉寂十多年。当他再复出,创作的竟是圣乐。他在音乐中放入他的祷词。离世前几年,罗西尼创作了一首他唯一的弥撒,在应当是最悲壮的垂怜曲中,却仍旧是他一向的戏剧玩世不恭的风格。他为此很懊恼,向上帝祷告说:或许我天生只能做戏剧家,但我好想创作圣乐献给你,也希望你悦纳。浪漫时代是神性人性交战的时代,在人透过宗教改革挣脱教会控制,获得充分的宗教自由,人徘徊在
19、十字路口,在上帝与自我间挣扎做取舍选择。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有可能是最坏的时代。然后就发展到二十世纪。时代背景告诉我们商业物质侵蚀着人向性灵发展的渴望,民主的相对性拆解掉相信有绝对真理的可能。现代到后现代的艺术文学发展,甚至拆解掉人自身的主体性。一切都可被怀疑,一切都可在被拆解。这是无信仰的时代。而现代圣乐,就透过无调性,不谐和音,呈现存在主义式的吶喊上帝。与其说是颂赞上帝,毋宁说是吶喊出人跟上帝的疏离。这是圣乐的底线。越过这条底线,就是新时代音乐,上帝消失,只剩下泛灵。现代圣乐给人的感觉是焦虑的。但仍有几支清流。一是黑人灵歌。黑人灵歌虽带出蓝调爵士,以及现在我们习惯接受的敬拜赞美式圣乐,但早期
20、的黑人灵歌,却是黑人苦难中向上帝的盼望。最著名的几首黑人灵歌,都陈述出苦难,以及信仰的坚定不移。另外,就是犹太人的诗歌,以及俄国诗歌。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长期活在苦难中的民族。原来圣乐一样是谱出一个圣经约伯式的真理:人类透过苦难,便将信仰滤掉了不纯的杂质,显出诚挚的信心,盼望,与向上帝的爱。浪漫时代挣脱巴洛克与古典时代的教会权威框框,却在神性人性交战后,自由选择了走进拆解真理无神无信仰的焦虑框框里。然后在二十世纪末,突然出现了对最古老圣乐葛立果的发烧热,并配衬着一股宗教复兴的文化背景,包括基督教的,更多是各种灵异的。谁知道在科技一日千里之刻,人类心灵却往返循环周而复始的在绕圈圈,这告诉了我们什
21、么呢?如果圣司提反教堂有生命,应会傲然微笑,应它早在九百年前,就得知人类用历史文明苦苦追寻的答案! 作曲家最后的心灵超越陈韵琳据说,是神童莫札特去教堂礼拜,听到这首曲子後,心中立刻记牢了,回家默诵出来,终於让曲子流传出去。 最近为了一场小规模的、学生之间的音乐欣赏会,我把收藏的圣乐唱片,全拿出来重新整理。在挑选音乐曲目的过程中,我不知不觉就坐在音响前面,发疯似地狠狠听了两周的音乐,重温历史般,把圣乐从中古到现代游走了一遍。 葛立果圣歌时期葛立果,Gregory the Great(590-604),天主教教皇,世称“葛立果一世”。他所推动制订的“葛立果圣歌”,影响了整个中世纪教会音乐,更使中世
22、纪晚期成为“葛立果圣歌”时期。 我能收集到的最早期的圣乐,就是葛立果圣歌(Gregorian Chant)。那是一种非常重礼仪、歌词的圣乐,曲调单纯在几个音符间滑行,没有和声,没有分部,也没有女声。我常听人家笑葛立果圣歌简直就是在念经。 去年暑假我去了一趟欧洲。就在维也纳,我被西元 1100 年左右盖的圣司提反教堂震撼了! 初见教堂的外观,我就觉得这古老教堂会说话。 教堂因年代久远,外表露出像被烟燻过的黑色色泽。而教堂里面,充斥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我发现所有的游客,不管在外面是多麽的喧哗,进入这教堂,都跟我一样立刻安静下来。 教会里面透著沁凉,堂顶高远。地下室,放著数座老死於此教堂的主教神父的棺木,也是年代好久远了。 我安静坐在椅子上默想,想这教堂历经战争浩劫,竟奇迹似地存到如今,见证人类生命的短暂,在浩瀚历史中实渺沧海之一粟,唯有教堂高耸指向的上帝荣耀,是从亘古直到永久。 就在那时候,我心中回想起葛立果圣歌。想像中古时候的质朴百姓,终生操作劳苦,不识字,就在进入教堂亲近给他们生命盼望的上帝时,葛立果圣歌的吟唱,透过歌词给他们传讲了信息,而种种仪式,也用象徵的方式让百姓得知信仰的奥秘。 现在流行一种文化复古风潮。非洲的,南美的,中国中原的,以及葛立果,都在这风潮中突然走红起来。当我坐在音响前面听葛立果时,脑中浮现那会传讲历史的古老教堂,以及中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