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本思想政治教育之剖析一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从古至今,日本民族都是一个善于消化和吸收他国文化为我所用的民族,因而日本文化实际上是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杂糅体。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也不例外,也有本土理论和外来理论两大来源。(一)本土思想和理论1、神道教理论教义。神道教是日本最早的宗教,神道教的理论教义包涵:神国观念。日本以神国自居,大肆宣传大和民族的优越性,吹嘘上天赋予了日本统治世界的权利。靖国神社就是当时日本社会为大力推行神国观念教育而确立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爱国”场所。事实上,神国主义观念历来就是日本军国主义穷兵黩武和法西斯独裁统治的终极劣根:皇国史观和天皇崇拜。这一观念的
2、主要内容是:既然大和民族是由神选定的最优秀的民族,都是天照大神的子孙,那么天皇就是现实人间的“活神”,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日本要以天皇的名义统一世界,因而日本民族所进行的一切都是为了完成神的意志而进行的“圣战”。这实际上是赤裸裸的军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因为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造就一代又一代绝对服从天皇指挥、忠诚于大和民族、可为天皇尽忠殉节的忠臣良民,为日本天皇发动侵略战争赢得万民拥护。当然,正如前面所说,日本的神道教理论并非纯粹的本土理论。在古代社会,神国主义思想在其形成过程中,吸收了儒学、佛教和道教思想;在近代社会,神国主义思想又掺入了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想,融合成为日本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的
3、理论支持。2、武士道精神。日本人崇拜一切形式的武士道精神。武士以刀剑效忠主君为职业生活、社会生活,以修文练武为业,自幼接受超斯巴达式的严格军事训练和忠诚及献身等思想教育,以培养实干能力、尚武精神和奉献精神。武士道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传授武艺,这是武士的职业技能教育;另一方面就是灌输武士道精神,这实际上就是武士的思想政治教育。日本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武士道精神不仅要求武士信佛敬祖、崇尚武勇,而且还要求武士们忠于主君、忠于日本国,重恩义轻生死、甘愿为主君和本家族的利益牺牲自己。它包括:一是从中国儒学中吸收的忠、义、仁、礼、信;二是日本武士本身的天职重义理、安天命、公平、正直、诚实、勇敢等。这些德
4、目实际上就是日本人的理想人生指标,也是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二)外来思想和理论1、儒家思想。公元 3 世纪左右,中国儒学传入日本,它得到了古代日本历朝的统治者高度推崇。日本对儒学的吸收绝非照抄照搬,而是结合日本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对儒学进行了日本本土化的改造,改造后的日本儒教强调忠(忠诚) 、义( 礼仪)、勇(勇敢)、信( 信义)、俭( 节俭)五种美德,尤其是日本统治者把儒学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仁(仁慈)”替换为“ 忠”,而且这里的“忠”不再意味着没有虚伪和私心的对自我良心的真诚,而是完全献身于自己主人的真诚,这种真诚可以达到牺牲个人生命的程度。因此,日本式的儒学完全变成了以忠诚为
5、核心的民族主义思想。2、民主主义思想。1945 年美军占领日本后,在教育领域也要清除战前以教育敕语为指导思想的军国主义教育,要求推行民主主义教育。1946 年,日本颁布了以和平主义和民主主义为原则的新宪法,在 1947 年相应地制定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 ,确立了“民主教育体制”。民主主义教育的要求是:承认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真理和正义,注重劳动与责任,提倡独立自主的精神。这种民主主义意味着价值的多样化,所以实现民主的手段也要多样化,这就是通过多渠道进行思想和道德教育的根据。二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日本 1947 年公布了“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 ,从而取代了
6、战前的教育敕语 。 教育基本法第一条(教育目的) 规定:“教育必须以完成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出作为和平的国家及社会的建设者,爱好真理与正义,尊重个人的价值,注重劳动与责任,充满独立自主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国民。 ”从而“完美人格”就成了战后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追求目标。1 20 世纪 50 年代是日本的经济恢复时期,这一时期,浓厚的民族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完美人格的突出内涵。20 世纪 60 年代是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时期,在这种背景下,日本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得以恢复,皇国史观和天皇崇拜意识在冷寂了 20 年之后又再度沉渣泛起。1966 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了理想的人的咨询报告
7、,该报告阐明了理想的日本人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其中,敬爱日本天皇和日本国再度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完美人格的合理内涵。20 世纪 70 年代是日本经济发生突变的时期,日本经济经过三次增长高潮,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超过除美国之外的其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日本实现了其经济大国的现代化理想。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内涵亦相应有了调整,教育力求适应学生的能力、个性和志向的多样化,培养可推动国家繁荣的、能力突出的、具有超人力量的日本人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时期完美人格的实质内涵。20 世纪 80 年代后,日本经济大国的地位已经牢固,在国际经济新秩序中的位置已相当突出,因而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国际地位。在这样
8、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在深入了解日本传统文化的同时,广泛了解异国文化,主动为和平的国际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以取得国际社会的信任和支持。声称:“只有做一个真正的国际人,才是一个出色的日本人。 ”三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日本在历史上曾经是儒家文化圈的成员国,在现代化过程中走的是不同于欧洲的“非西方化”的道路,这些特别的内容在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有体现。(一)战前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日本在 1889 年公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和 1890 年公布的教育敕语是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性纲领,从而以国家宪法和天皇敕语的最高权威形式规定了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其核心精神就是国家主义教育和
9、军国主义教育。1、国家主义教育。日本的国家主义主要是强调:日本的国土是神赐予的,日本天皇的统治是神的意旨,天皇是神的化身,以此来树立国民的神国意识,培养国民的天皇为尊的思想。它主张,个人的一切需要、一切道德都必须从属于国家,从而培养国民的皇国观念及忠君爱国的道德品质。2、军国主义教育。日本的军国主义向国民灌输大国思想,号称日本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日本国是世界的统治者,企图通过武力征服世界。当时的日本通过各种媒体和教育来传播军国主义思想,驱使日本国民勇敢地投入到日本所发起的“圣战”中来,哪怕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从而才会有亚洲及世界人民饱受战争创伤的遗憾历史。(二)战后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
10、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惨败的日本在美国的影响下不得不走上“民主化”的道路。政治体制的巨大变化使得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也随之而变,从而有了不同于战前的新鲜内容。1、民主主义教育:承认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真理和正义,注重劳动与责任,提倡独立自主的精神。民主政治下的教育制度应该是根据个人的能力和素质提供教育机会的机构,避免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科书的统一化,承认教师在教育中的自由。教育基本法第八条规定说:“(政治)教育必须尊重作为有健全判断能力的公民所必要的政治教养。”3 这里的“政治教养”的主要内容就是日本之后所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议会制民主主义,要求公民对此理解清楚。具体内容如国家政治
11、的公共作用、民主主义的理念、新宪法的根本精神、民主政治的本质、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等。2、国体教育。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投降后,按照盟国远东委员会的决议,战后日本教育应当走“民主化”的道路,取消日本的任何军事教育,取消日本的国教神教,不准把天皇的教育敕语作为教学的基础,凡有军国主义与国家主义倾向之教师“悉予罢免”。这些统治者们都不在乎,统治阶级最关心的是“捍卫国体”和保持天皇统治的政治体制。虽然二战后宪法的修改一度解除了日本天皇的国家权利,但并未消除天皇在日本国民心目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天皇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受到国民的崇敬,作为国民精神的体现而使国民受到鼓舞。而且,美国撤离以后,日本在进行“爱国主
12、义”教育的过程中,有意让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的灰烬得以复燃。这种强烈的以“忠诚”为核心的国家民族意识,铸造了日本人根深蒂固的心理归向,使得日本无论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把天皇当作日本国的精神象征和政治象征而崇拜,从而维系了天皇的政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3、集团主义教育。日本的封建武士道在日本现代化过程中衍生了两个精神胎儿,一个是前面提到的缺乏理性指导的军国主义,另一个是有理性指导的集团主义。这种日本式的集团主义把武士的“忠诚意识”升华为公民强烈的集体主义责任感,因而“同集体化程度最高的社会的公民相比,日本人对自己所属的团体,如社会、公司等,更有责任感。看起来近乎荒谬,然而事实确实如
13、此,这正是他们的干劲和效率的一部分。”4 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在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随处可见。日本的社会和学校都强调树立集体观念、养成和群的性格。日本企业特别重视对职工进行富有日本特点的企业精神教育,通过这种教育来培养职工对团体的忠心,培养团体价值观,难怪有人称日本的工作人员叫“工作狂”、“工蜂”。这种对企业的忠心意味着对自己所属的团体的忠诚,从对小团体的忠诚逐渐上升为对大团体国家的忠诚,形成了举国上下的推动日本飞速发展的集体力量。四 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一)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日本家庭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包括:基础文化和儿童道德的教育,如在家中要“忠孝”、“诚实”等;日本民族和日本社会
14、各机构所接受的基本行为规则的教育;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基本信赖关系的教育。日本的妇女为了具备教育孩子的能力,往往通过继续学习的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日本有自发形成的“母亲读书会”,母亲们通过读书、相互交流来提高培养孩子的能力;日本还办有有组织的家庭教育组织,其中,最重要的是家庭教师协会即 PTA(Parents Teachers Association)。它是家长们按地区组织起来,学校教师自愿参加的组织,会长由家长担任,会员交纳会费。该协会通过开展家庭教育的学习讨论会、家长和教师的交流会等活动,提高家长教育儿女的能力。(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主要体现
15、为道德教育,它侧重于道德品质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塑造,也包含了特定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其目标明显、富有针对性培养能承担各项社会义务的合格公民,形成一定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判断能力。直接的有规范的道德课,间接的有各学科渗透、特别活动、学生指导和隐蔽课程。规范道德课。道德课在日本称为特设“道德时间”,具体内容根据文部省颁布的德目安排,由班主任负责教学,课本选用各出版社编写的教材,但特别鼓励教师自己编写教材。每个学校都根据德目制定本校的德育总体规划和年度指导计划,使德育既符合政府的要求,又与当地、本校和学生的实际相结合。道德课采用讲解、讨论、阅读、看录像、演剧、唱歌、辩论等方式进行。道德课的评估不打分
16、,而是对学生的有关认识特点和行为倾向进行分析。各学科渗透。日本学校各学科的教学都要求渗透德育。文部省颁布的学习指导纲要对各科各有什么责任、应该培养什么思想品质都规定有明确的任务。国语、地理、历史、音乐、美术、数理、体育、科学史,无一例外都要结合德育进行教学。除了上述的道德课外,公民科的德育最突出,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社会,包括社会生产过程和所有制、日本的政治制度、日本的各种社会问题。日本非常重视特别活动,即课外活动,各学校把它视为衡量学校工作好坏的标准之一。其目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意识,同时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展示能力。通过组织和参与活动,使学
17、生们认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从而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忠于”集体的观念。(三)单位思想政治教育。日本的企业教育始于 19 世纪 70 年代,完善于 20 世纪 50 年代。日本学者在评价日本企业教育的作用时说,日本企业教育是日本教育的秘密武器,是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臣”。日本每年花在企业教育上的投资比设备投资更多,日本的企业教育比其它发达国家要发达得多。日本企业教育内容丰富,中心是技术教育,职业培训;另外就是企业精神和道德教育,这也是日本企业的特色部分。这其中的企业精神和道德教育实际上好多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如企业要不断向员工进行忠诚、团结、协作的精神教育;进行群体价值观、恪守职责、勇于
18、奉献、公司第一等思想观念的教育。如日本松下公司进行的“松下精神”教育就包含了:产业报国的精神、光明正大的精神、团结一致的精神、奋斗向上的精神、礼貌谦让的精神、适应形势的精神、感谢报恩的精神。公司要把这些价值观铭刻在每一个松下员工的心中,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促使员工为公司整体利益而无私奉献,从而创造无穷的利润。(四)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机构、社会组织和社会活动所进行的,针对全体国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此,日本采用了很多途径。社会的公共设施和社区的各种组织。日本的社区里有:公民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青年之家、少年自然之家、妇女会馆、体育馆、影剧院、市民会馆、文化会馆、纪念地等
19、都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所。其中功能齐全、最具代表性的设施首推日本公民馆,这是日本所独有的居民进行学习、教育和文化娱乐的社区教育综合设施,除进行职业教育外,还实施公民教育,目的是培养为日本国家服务的理想公民,以加强国防。特别教育活动。日本有很多进行“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的社区活动,如每年 7 月的“全国防止青少年不良行为强调月”,教育机构、团体、自愿者共同开展宣传,各大城市和社区都张贴和悬挂标语、图片等宣传品,各地区引发各种宣传资料,在公共场所举行义务劳动及美化社区的活动,等等。这些活动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无意识的教育”,提高了人们,尤其是青少年热爱团体、热爱劳动、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水平。
20、(五)宗教思想政治教育。日本素来有“八百万神灵之国” 的雅号,可见其宗教之多。日本人有民族宗教神道教,还有佛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名目繁多的宗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突出的。如神道教对日本国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作用巨大:通过天皇崇拜,维护天皇的万世一系;形成日本独特的“忠诚集团心理”;产生独尊、排外、侵略意识。新教在组织结构上呈小型化、多样化趋势,便于人们参加。在宗教组织里,人们相互认同,相互信任,找到了安全感和慰藉感,从而促进了人们对社会稳定的肯定,便于统治者的统治。宗教强调在人际关系中要以“和 ”为贵和遵守传统道德,引导人们与社会相适应。(六)大众传媒思想政治教育。在日本,大众传播媒介(指
21、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信息载体)被视为政治领域除官僚、政党、利益集团之外的“第四种势力”。出现这种评价是和日本大众传媒的高度发达及其强烈的政治倾向给政治产生的影响有深刻关系的。因而日本的大众传媒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日本发达的大众传媒每天都把众多各种各样的信息提供给信息接受者,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行为和思想。日本的大众传媒之发达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据统计,1990 年日本的报纸发行量达到了 7252 万份,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首,每千人拥有的报纸份数则名列世界第一;1990 年日本周刊杂志的发行量达到 20 亿册,月刊杂志达到了 25 亿册;到 1985 年止,日本平均每千人拥有的
22、电视机达到了 585 台,仅次于美国,排名世界第二。广播则在 1954 年就已覆盖全日本。5 日本的大众传媒比较注意表达社会各种利益集团和国民的利益要求,反映他们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并加以评论。对大众传媒比较集中报道、评论的问题,日本的直接决策者都十分看重,在决策中往往会充分考虑到通过大众传媒反映出来的各方意见和利益要求。日本的大众传媒每天都向受众灌输大量的时事政治信息,这对于广大群众形成自己的政治观点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综上所述,在日本,为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集体主义作为指导,以民主、自由、个性等思想作为补充,极力培养出东西合璧式的人才,从而推动日本社会的前进。其主
23、旨是:第一,坚忍不拔的道德意志。日本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出日本国民临危不惧的胆魄,勇往直前的毅力,坚忍不拔的意志。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使得日本在战后短短时间内创造了历史的奇迹,令世人刮目相看。第二,忠于集团的献身精神。日本通过集体主义教育,使国民树立起乐于奉献的整体精神,引导人们把自己溶化在自己所属的集体之中,并在集团中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大到国家的“大和魂”精神,小到企业的“集团主义”,无不体现了日本国民对所属集团的献身精神。第三,崇尚文明的思维习惯。日本民族历来就是一个善于消化和吸收外来文明的民族,一方面体现在对东西方文明的有机吸收,另一方面体现在对未来文明的开创。当代日本教育人们
24、要崇尚科学、勇于开拓。日本对青少年思想政 治教育的经验及启示一、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明确的政治目标。早在 1950 年,日本政府就明确提出:“在远东,反共的最大武器就是要启蒙日本国民。”因此,必须在日本开展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使之成为培养反共防共国民的工具。中曾根康弘上台后,把“国际国家”视为他任期内的最大任务,认为实现“国际国家的日本”是日本制定并推行自己德育政策的出发点,要教育国民懂得在国际事务中,不仅要增加日本“作为经济大国的分量”,而且要增加日本“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 ”。可见,无论何时,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内容都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其政治色彩十分突出
25、。1达成共识。日本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高度的政治性和组织化。1984 年,中曾根康弘曾指出:“教育荒废”的现象实际上是青少年“心灵荒废”的表现,呼吁全社会动员起来关心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曾根康弘曾亲自出马,领导日本进行第三次教育改革,他所提出的教育改革的七条设想之一就是加强道德情操教育。1988 年,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在其发表的教改报告中指出,“能否培养出在道德情操和创造方面都足以承担起 21 世纪的日本的年轻一代,将决定未来的命运,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日本文部省 1988 年度教育白皮书强调:道德教育在培养心灵丰富的人的过程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针对这种状况,近年
26、来,日本下决心提高道德教育的地位,在学校培养目标的表述上,把战后提出的“智德体”的排列顺序改为“德智体”。把思想政治教育列在了突出的地位。2国家全面干预。日本的“道德教育”由政府指挥、文部省操作执行。如日本政府在战后确立了全面主义道德教育体制,后来又确立了特设道德教育体制;文部省实施教科书审定制度,通过审定教科书,使其内容与当时政府的政治主张相吻合。日本对其道德教育采取了国家全面干预的办法,由政府统一管理、统一布置,有一整套强有力的行政干预措施和政策。通过建立从文部省、德育研究机构、研究会、地区教育机构、学校等一整套管理体制,国家从整体上抵制消极因素的副作用,推行统一的民族价值观,促进学校道德
27、教育系统化;较好地运用行政和法律的力量来加强道德教育,使之适合社会发展的要求;调节所有社会机构的作用,合理利用各方面资源。如 2000 年,日本文部省决定对现行中小学德育课教学进行全面改革,责成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对德育课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并要求其在 2001 年以内提出关于中小学生德育课教学的指导纲要建议等等。3.加强立法。立法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全面深入的保证,又是教育工作实施的依据。日本政府就是以立法的形式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日本的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是日本教育实施的依据,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日本设立了一整套教育法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工作准绳。日本政府亲自
28、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并明确由政府主管教育的文部省执行。责权非常明晰。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 战后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随着政治体制的巨大变化而变化,以求更加贴近现实、贴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贴近学生。内容也是随着时代发展需要而不断补充和完善。除了民主主义教育、团体教育和集团主义教育三大类内容外,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国际意识教育。日本的国情是地小人多,资源匮乏,如果离开了国际社会,它就难以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在深入了解本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广泛了解异国文化,主动为和平的国际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以此取得国际社会的信任和支持。强调“只有做个真正的国际人,才是一个
29、出色的日本人”。所以,日本特别强调对青少年进行国际意识的培养。2.感恩教育。在日本特别重视对青少年的感恩教育。孩子们最崇拜的就是自己的父母,这是家庭教育的成功,让孩子知道父母为自己成长所付出的艰辛。教育孩子知道感恩师长,是他们给了自己知识,启迪了自己的智慧。教育孩子知道感恩自己的朋友,是他们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给了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为自己排忧解难,渡过难关。3体验性教育。日本文部省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大力提倡并推广“体验学习”活动。目的是培养青少年的生存能力、创造力、劳动观念和集体协作精神。充分发展青少年的个性,充实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养成内在的道德性。主要内容有:自然体验、家务劳
30、动体验和耐苦生活体验等。日本文部省在 1997 年实施了“青少年野外教育推进事业”,在全国范围开展让青少年走向野外进行自然体验活动,规定每年 7 月 20 日至 8 月 19 日为“青少年野外教育体验活动月”,以此使青少年形成刻苦、忍耐、自治、自理等刚强之心和积极向上进取之心。为了培养青少年的吃苦耐劳精神,日本学校给中小学生人为地设置磨难课程,对青少年进行家庭劳动体验磨难教育。以此来增强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活动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也增强了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另外,在日本一些学校还开展“上山下乡”等活动。组织学生到生活条件较差的农村、岛屿和边远地区去体验艰苦生活,磨练青少年的意志,培养
31、他们的“生存能力”和劳动品格。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日本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全方位的特征,非常注重家庭、学校、社会的相互配合,形成一个辐射全社会的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网。除学校、家庭外还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有:宗教教育、社区和社会工作体系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有:灌输性、渗透性、体验性、疏导性和全方位性。它的方法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思想政治教育与国情相结合。日本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表现是:对其他国家文化的融合、从本国的国情出发。为了解决道德危机,以“个人主义”道德观为文化传统主体的日本,开始把目光转向以“群体主义”道德观为文化传统主体的中国。广
32、泛吸收各种文化的精华,通过改造,“为我所用”。同时日本在大量吸收、引进中西方思想文化的过程中,特别注意根据本国的国情,对外来文化加以改造。例如,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虽以中国儒学为母体,但又不是中国儒学的翻版,而是经过改造了的中国儒学的变异物。如中国儒学把仁、义、礼、智、信作为最重要的美德,但日本强调的五个最重要的美德则是忠诚、礼仪、勇敢、信义、节俭,没有突出地考虑到“仁慈”这个中国儒学所独具的特征。又如,日本在学习、吸收它国文化的过程中,拓展了现代德育内容,提出了个性教育的思想,但日本的个性教育与西方的个性教育有着根本的区别,它以服从、服务于集团利益为根本目的,个人价值的实现以集体价值的实现为前
33、提。这种个性教育是典型的中西融合的教育模式。2.利用动画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日本动画采取的是渗透的方法,是一种非常隐蔽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使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在潜移默化的娱乐之中进行。它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首先,传播日本民族文化。日本动画通过对历史某一时期的还原再现,使青少年在了解历史的同时还获取了民族文化。其次,阐述各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世纪福音战士涉及基督教世界观,幽灵公主涉及日本传统神道教思想,虫师涉及神道教和佛教思想,这些动画还都涉及到探讨世界本源问题。再次,日本动画存在对伦理道德的判断。几乎在每部动画中,都有对其中人物的善恶进行讨论并作出相应的判断
34、。3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社会合力方法完成。日本文部省认为,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采取社会合力方法来完成。把社会、家庭、学校的力量都调动起来,形成合力,建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如设立 PYA 组织(日本家长、教师协会简称)。PYA 设立专门委员会和各种小组,定期组织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对学校教育提出各种意见、建议。参加该组织的成员主要有学校教师和社会各界热心于教育的人,有律师、工程师、建筑师、商场经理、会计、艺术家、僧人、家庭主妇和退休老人等。还有一些社会名流也参加了该组织。会长由家长担任,会员交纳会费。该组织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把教育好青少年视为己任,无偿地从事各种教育活动,
35、特别是在自愿捐助教育基金和诲人不倦方面作出了表率。又如成立“母亲读书会”,她们定期聚在一起,看书学习,交流心得。妈妈们重视看书学习,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模范作用的发挥,再加上建立良好的家庭育人环境,既为孩子作了示范,又能不断充实自己,同孩子们也有了共同的话题。日本社会教育法等有关法律规定,要求各地方道府县及市町村有义务为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创建一定的学习环境,修建一系列社会教育设施。这些教育设施开展不同的活动,并将德育教育渗透于文化娱乐活动之中。另外,重视利用大众媒体和社会大环境文化生活强化德育教育。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绩效评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
36、近青少年,同时最重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强调知与行的统一。一、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演变(一)日本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主要内容 1、儒家思想教育。公元三世纪左右,儒学传入日本。由于儒学能满足统治阶级培养其忠诚公民的需要,因而,历代日本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对儒学的倡导和利用,曾经一段时期,日本大学的教学内容和教科书都以儒家经典为主。 2、武士精神教育。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条途径就是武士教育。武士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是传授武艺,这是武士的职业技能教育;另一个主要内容是灌输武士道精神,这就是武士的思想政治教育。武士道精神不仅要求武士信佛崇武,更要求武士忠于主君,重恩义轻死生,宁愿为主君和本家族的利益而捐
37、躯。武士道的目的是把儒学纳入武士道教育体系中,培养武士对上能忠于统治者,对下能统治平民的“素质”,以维护封建制度。 (二) 日本近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主要内容 从 19 世纪末叶开始,日本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忠诚意识逐渐演化为“忠诚团”的日本民族精神,在“富国强兵” 、 “殖产兴业” 、 “文化开明”三大方针的指导下,日本的经济、政治、文化迅速发展,很快摆脱了西方列强对日本的挟制。50 年的时间,日本走完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150 年左右才走完的路程。然而,从 20 世纪上叶起,日本统治者为了彻底摆脱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控制,为了树立天皇制度的绝对权威和对外征战的需要,开始走上了国家主义的道路-
38、进而走上了法西斯主义道路。此时,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从国家主义教育演变为军国主义教育。从而给日本人民、亚洲人民及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三) 日本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主要内容 1945 年 8 月,日本宣布投降,其军国主义教育体制也随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彻底崩溃而土崩瓦解。因此,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伴随着日本社会的重建、恢复和发展而走向了新的历史。 1、美军占领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美军占领时期,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了很大调整,主要是移植美国的民主主义,而战前的封建主义、国家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则要求铲除。美国控制下的日本学校,宣传议会政治、国际和平、个人权威的思想和集会、言论、信仰自由等基
39、本人权思想。这实际上是给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补课,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日本战后萧条社会的恢复和发展。为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2、经济恢复、发展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1952 年 4 月 28 日,日美签订的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正式生效,这标志着美军对日本的全面占领宣告结束。此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美国经济和军事的双重支持下,日本开始迅速恢复国民经济,1956 年,日本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之路。从 1956 年到 1972 年,日本经济出现了三次增长高潮,使得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超过了除美国之外的其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这一背景之下,日本的思想政治
40、教育不再以尊重基本人权为中心的民主主义为重点目标,而是强调体现日本国家特殊性和为日本现代化服务的民族主义与功利主义。80 年代中期以后,国际政治格局再次发生变化,两级格局瓦解,世界力量重新分化组合,呈现多级化发展趋势。很明显,自 90 年代以来,日本国内民族主义开始抬头,军国主义开始泛滥,这不得不引起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国家的高度关注。 考察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演变,不难发现,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有自己的理论基础( 本土思想和理论)神道教理论、武士道精神,又善于吸收外来的思想和理论如儒家思想和民主主义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民主主义教育、国体教育和集团主义教育,因此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
41、和消化他国文化为我所用的民族。 二、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 主要包括基础文化与儿童道德的教育、日本民族和日本社会各机构所接受的基本行为规则的教育、家庭中人与人基本行为规则的教育,日本的妇女为了具备教育孩子的能力,往往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日本有自发形成的母亲读书会,通过读书和相互交流来提高培养孩子的能力,日本还举办有有组织的家庭教育组织,其中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协会,该协会通过开展家庭教育的学习讨论会、家长和教师的交流会,提高教育子女的能力。(二)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体现为道德教育,侧重于道德品质的培养和道德行为的塑造,也包含了特定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
42、培养能承担各项社会义务的合格公民,形成一定的道德价值观和道德判断能力,直接的有规范的道德课、间接的有学科渗透、特别活动、学生指导、隐蔽课程。 (三) 企业思想政治教育 日本学者在评价日本企业教育的作用时说:日本企业教育是日本教育的秘密武器,是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臣,日本花在企业教育上的投资比设备投资更高,日本的企业教育比其它发达国家要发达的多.日本企业教育的内容丰富,中心是技术教育、职业培训,另外就是企业精神和道德教育,这也是日本企业的特色部分。 (四) 社会思想政治教育 主要通过公民馆、图书馆、体育馆、影剧院。特别是公民馆除进行职业教育外,还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目的是培养理想公民。 (五)
43、大众传媒思想政治教育 被视为政治领域除官僚、政利益集团之外的日本的“第四种势力”,出现这种评价是和日本大众传媒的高度发达极其强烈的政治倾向给政治产生的影响有深刻的关系,仅日本的报纸在 90 年代的人均占有量就达到了世界第一,因而日本的大众传媒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 三、日本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 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现代化 日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以及它积累的许多珍贵的经验,值得当代中国去思考和借鉴。具体措施有:引进现代教育思想、建立现代教育制度、充实现代教育内容,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等。 (二) 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社会化 社会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44、,这可用当代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予以佐证。在这方面,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有一点是要特别注意的,那就是要把官方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化”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道德观念、思想信仰和行为模式中去。我们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世俗化”,要让思想政治教育溶入群众,要让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深入城市,而且要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包围”农村。(三)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国际化 一是要充实市场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市场观念,一方面可以激发人们坚强勇敢的奋斗精神和敢于承担风险的胆略,消除人类自身的一些懦弱、消极和安平乐道的人性弱点,尤其是可以冲破中国传统封建保守思想的禁锢:另一方面可以促使人们在瞬息万变、机遇与挑战同
45、时并存的世界大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并充分展示自己,灵活机智地捕捉生存和发展的时机,促进受教育者自身发展,从而以广大群众的“合力”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是要充实竞争观念。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塑造人格的任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实竞争观念,使人们明白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挖掘自身的竞争潜能;使整个民族树立竞争精神,永立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 三是要充实信息观念。当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信息观念,使人们能够顺应社会的需要,树立强烈的信息观念,掌握信息技术,完善信息环境,为建立理想的信息社会奠定牢固的保障,从而保证社会稳定向前发展。 四是要充实实践和效益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入效益观念,使人们在市场经济的
46、激烈竞争中,既讲速度和数量,又讲质量效益。 五是要充实环境观念。环境观念是当今国际社会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直接影响物质文明的发展,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对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隐形”作用。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溶入环境观念- 当然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可以教育人们一方面重视环境现象 ,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采取科学、人道的态度积极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另一方面提高人们“优化”社会环境的意识,营造一个充满正气和正义、公平和民主的氛围,从而使得社会能够健全、协调地发展。 总而言之,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确实有不少有益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当然,这并非说,日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尽善尽美,在各方面都完美无缺。事实上,日本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日本“刀刃上”的文化武士道精神教育、国家主义教育、军国主义教育等等,都是遭到世界各国,尤其亚洲严厉批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