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旧约综览 (作者:赖桑)01.旧约的权威旧约的权威旧约是基督与使徒所用的圣经。新约中的圣经或经文等字眼,除了彼后三16 外,其余均指旧约(例如:约五 39十 35;徒一 32;加三 8:提后三 16)。在基督离世后二十年所流传的新约部份,仅是他生平与教训的片段。但在这期间,教会的影响力,却已伸展到叙利亚、小亚细亚及北非,而教会 宣讲及教导的基础,正是基督予以全新解释的旧约圣经。耶稣与旧约你们查考圣经给我作见证的就是这经。(约五 39)基督接纳圣经的权威及约束力,与此同时,他亦认为自己是旧约真正的注释者,因而为自 己保留了重新解释旧约的权利。虽然基督在很多问题上,与犹太人的领袖意见分歧,但是,我
2、们可以从新约圣经的记载,知道基督与犹太领袖,都一致承认旧约的灵 感与权威。基督在宣扬与教导的时候,常常引用旧约作为基础。在他面对试探的事迹中(太四 1-11),曾经三次说经上记着说。这清楚表明他个人对旧约权 威的信赖。当他与犹太人争论他是否有神儿子的权柄时(约十 31-36),他更以圣经的可靠性作为论据的基础。犹太人作为神独特的子民,世世代代都相信旧约是神道的记录;在此,耶稣与他的犹太同胞,是一脉相承的。神的话语及启示的行动,已清楚有力地向 他的子民揭示出来,令他们不得不将它们记录下来,加以保存和珍惜。于是,在以色列人的群体之中,一系列具权威性的作品,便逐渐形成:它们包括律法、历史叙 述、先知
3、的神谕、智者的训诲,以及崇拜的诗歌与祷文。这些文献就是那位独一真神的话语。虽然耶稣对旧约的权威,采取一种与同代犹太人相同的态度,但对旧约的解释,却与犹太人有两个明显的分别。首先,正如众先知一样,基督发觉犹太 人以空洞无意义的律法主义,以及形式化的礼仪,去代替清心、正直,及关怀社会的情操(例如:可七 1 一13:太九 13,十二 7引自何六 6)。基督是新的 摩西,也是真正的先知;他在登山宝训中解释律法(太五一七) ,他否定了犹太人对律法的解释,强调爱、饶恕,及内心的敬虔;他为某些主要的先知论题带来新 意:这都是那些只顾埋首于律法章句的犹太人所忽略的。第二个要点更为明显耶稣坚持他成全了旧约、他自
4、己便是旧约的主题。他在拿撒勒的会堂中宣告今天这经应验在你们耳中了(路四 21) 这一句,可算是他表明身份的简要声明。他这种成全旧约的意欲,导致他与犹太领袖爆发激烈的冲突(约五46),同时亦塑造了门徒对旧约圣经的态度(路二 十四 44、45)。基督对旧约的解释是革命性的,他将旧约教导中的几个重要课题汇集到自己身上。他正如摩西一样,是伟大的先知,在山上教导新的律法;他是至高无 比的祭司,废弃了整个圣殿制度(参太十二 6:约二 13 一 15);他是智慧的君王,他比所罗门更大(太十二 24):他是大卫的子孙,亦是大卫的主,是以 色列王朝的合法继承人(可十二 3537,十五 2)、得胜的人子( 但七
5、1315;可十三 26),和受苦的仆人(赛五十三章;可十 45)。先知的主要论题 都在他身上成全了。耶稣对旧约的解释委实是与别不同同代犹太人的解释是静态的,而他的方法却是动态的。他认为旧约并不是一套用来规限宗教行为的僵硬原则,它 乃是受默示而具权威的记载,记录了神在历史中的活动,并以神国降临为终结。耶稣的话是灵,是生命(约六 63),故此,旧约经过基督的解释,也成了使人得生 命的训言(约五 39)。基督强调先知乃是律法的正统注释者,亦声称他就是旧约启示的核心:他的态度塑模了福音书以及使徒着作的解经模式。例如:马太最关心的,就是弥 赛亚的生平事迹是否与旧约先知信息前后呼应,故此,他常常重复地说是
6、要应验主藉先知所说的话(例如:一 22,二 15、17、23,四 14,十二 17,十三 35,二十一 4,二十七 9),约翰也常常明确或含蓄地比较摩西与基督(例如:一 17,三 14,五 4547,六 32,七 19)。保罗与旧约大数人扫罗,既是犹太人也是拉比,当然非常熟悉旧约:与此同时,他也是基督徒和使徒,因此,他亦明白到他所熟悉的旧约蕴含着崭新的意义。像耶 稣一样,他完全接纳圣经的默示和权威(提后三 16),并发现旧约最深刻的意义,在于它期待和预备了新约。基督与保罗对旧约有一致的立场,并不是偶然的巧 合:基督引用适切的旧约段落教导门徒,并指导他们怎样解释圣经。无疑,保罗亦受到这些教导的影
7、响。在他四封支柱书信(pillarepistles)罗马书、哥林多前、后书及加拉太书之中,保罗对旧约的信赖是显而易见的。经文内超 过百分之九十的引句,都是出自旧约,而他那些重要的神学论题以及辩论教义时所用的论据,也常常来自旧约。保罗愿意降服于圣经的权威之下,用它来确立自己的 论证和判断,而他对旧约的敬重,更给后人留下了重视圣经的榜样。保罗曾经致力铲除基督的跟随者,然而,因着他完全的改变,基督反而成为他解释旧约启示的核心:对于保罗来说,基督并不是旧约的附加意义,而是正确了解旧约的唯一媒介:这不单是从旧约中看见基督,更是站在弥赛亚时代的角度,考察旧约的先知信息及历史,如何在耶稣基督及其新创造中得以
8、完成。保罗将他有关教义的教训,建基于旧约的土壤之中,这一点可从他所探讨的题目,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来:这些课题包括人的堕落及影响(罗五 12 21)、罪的普世性(罗三1020)、基督的顺服与受苦(罗十五 3)、因信称义(罗一 17,四 13,十 57),及神在末期对犹太人的拯救(罗十一 26)。预表论(Typology)在保罗书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新约预表论研究强调,保罗与耶稣是以相同的方法运用旧约的预表,这正与亚历山太 的斐罗和犹太拉比所用的释经方法(认为耶稣和保罗的有颇大分别)成了对比。当代对预表论研究的复兴,部份是因学者重新肯定圣经的统一性,而且还发现新约作 者依赖旧约来发展他们的思想
9、。学者醒觉到新约圣经是一个动态的结合其基础在于神在两约中持续的活动,这种活动解释了圣经预表的历史连贯性。对保罗而 言,神是在两个时代中工作,而他以往工作的模式,正是现在及将来的预表,基督及保罗均以神以往的工作,来证明神在现今及将来的工作,例如:从埃及的释放, 建立了受压迫者得释放的模式一一新出埃及(参赛四十三 1620)。在保罗的思想中,旧约之重要性并不是一些属曼的、隐蔽的意义,而是在于神所默示的救赎 历史创造、拣选及救赎,到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所引进的新时代为终结。有些学者强调新约圣经在历史上是连贯的,但往往却没指出两约在道德及伦理方面的关系。虽然,新约在某些伦理的问题上,比旧约更具洞察力,但早
10、 期启示的主题,其实都在基督及使徒的教训中得以完全发挥:实践神的旨意是人生最高目标:不道德、拜偶像、不人道,及属灵的悖逆均要避免:诚实、正直、勤 奋、关怀别人的需要及权利,均是令人敬重的品德。保罗强调旧约伦理及道德教训的重要性(提后三 16),而他的作品亦反映出早期基督徒如何将这些教训实践出 来(林前十 111)。保罗及其他新约作者(尤以马太),极之自由地运用旧约经文,有时甚至自由得令人猜疑,因为他们所用的经文,有些在我们现在的希腊文或希伯来文 旧约抄本中,都是找不到的。渐渐有更多人发现,他们引用旧约的时候,往往结合了一些解释性的词句。不过,这些词句既不是随意武断,也不反覆多变,故可分类 为附
11、有说明的引句:它们并不是随意利用引文的字面解释,亦非破坏性地改变原文的意义。事实上,在解释圣经时,保罗十分留意经文的历史背景及它们的文法 结构。但他解释历史事件时,不会强调这些事件在过去的重要性,却较重视它们在将来的意义:他超越文化结构所承载的字面意义,进一步提供了簇新的解释;这些 解释在文法上是可行的,亦符合旧约启示的整体意义。总结上文讨论的那些旧约权威及解释原则,均可轻易地应用在新约的其他作品上,例如希伯来书、雅各书及启示录。他们各自以独特的手法,直接或间接地 引用旧约。例如雅各书主要是引用智慧文学,尤其依据那被称为智慧宗师(基督)的教导技巧及思想。希伯来书的作者则运用旧约经文及预表,来证
12、明基督及其新约 的超越性。约翰在启示录中相信基督是始,也是终,他不断借用旧约有关怜悯及审判的经文,来形容宇宙及历史的终局;藉此,启示录指出:先知们所宣告及期待已 久的,就是这个历史的高潮一一神的国度到那时终必得胜!新约的学者跟随他们的主,接纳了旧约的权威:但他们并不是追寻那些死气沉沉的字句,而是从神所默示的见证中,瞥见神的救赎工作,从而得到属灵 的生命。对他们来说,圣经不是奴役人的律法,也不是没有生命的文集,它是一部以基督为中心、以救赎为主题的伟大戏剧。神这些历史性的行动,曾激起各种不同 的回应,有人顺服下来,有人叛逆离去:现代的圣经读者,难道不需要这些榜样和鉴戒吗?基督与早期教会认为,旧约是
13、重要和权威性的经典(林前十 11),难道 旧约到今天就去失重要性和权威性吗?我们研读圣经时,需要有完整的启示整本圣经。旧约不仅属于犹太人,同时也属于普世的人。它记载了神工作的途径,总结了他对人的要求:它是 预备基督来临的记录,也是一幅描绘神如何与人类相处的最佳书像。旧约是新约所不可或缺的基础。我们如果要以旧约为基督教的圣经,就必须从耶稣及其使徒的角 度了解它。耶稣及他的使徒得到神的默示,因此就能够把握神的话语及其作为的意义,进而辨认出救赎历史的方向。此外,现代的读者也必须尝试从旧约本身去了解旧约。读者必须问:旧约的作者,究竟想向同时代的人传讲些什么讯息?他或她需要与当时的听 众,一起坐在市场、
14、城门口、圣殿或会堂,尝试从他们的角度,去了解他们所听到的讯息,透过他们的眼睛去认识神,以及从他们的生活辨认神的计划。换句话说,我们必须敏锐地研究旧约经文的背景。它为何而写?在何时写?当时的人面对什么困难?作者要解答什么问题?要将神的什么旨意或行动告 诉读者?唯有当我们明白作者原本的意向,我们才能掌握该段经文对基督徒的信仰与生活,有什么重要性。虽然,旧约背景并不能将经文的意义完全告诉我们,但 是,如果我们不以此为起点,便很容易随己意曲解圣经。而唯有我们捕捉个别作者的写作目的,我们才能够明白神所表达的讯息。神的灵透过整本圣经说话,亦因此 令圣经在神的子民中间,成为权威性的经典。旧约综览 02.启示
15、与默示基本问题我们可以依循两个方向去研读圣经。圣经是古代近东的产物,所以可以与一些时代相若、类型相近的作品一起研究。这方法的好处是可以真实地了解圣 经人物: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目标,而不是单单从神接受启示,也不是单从祭礼去敬拜神。有些人认为以色列是孤立的群体,不必与其他民族比较;但是,圣经所描绘 那群耶和华的子民,却不断与颇多的国族及宗教的体系保持接触。然而,话说回来,这种比较研究亦有不少弊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只留意圣民与邻族的共同点, 却倾向于忽略两者的重要分歧。到现在,其他古代近东宗教都已经消逝,而圣经那种宗教却仍保留至今,也许这就是圣经宗教的特别之处,使她屹立不倒。第二条进路是,于开始时便
16、提出圣经对自己的说法。这不是忽视近东历史、地理、宗教及文化,因为圣经本身也不会这样做。但圣经宗教实在有些特色,是与邻族不同的。其中尤以圣经里耶和华的观念最为特出旧约描绘的神,竟不断渴望与他的子民保持沟通。圣经一开始,便指出神创造天地、以他自己的形像(创一 26)创造人伦社会,并与他们沟通(一 28 一 30)。最初的神人团契,因为人对神权的反 叛而破裂,但神仍然在旧约时代不断与人沟通,因此,神使人与他契合,是旧约(及新约)的一种基本概念,也是相信圣经的人所一致赞成的。为了保持这种沟通, 神向他的子民启示他的心意,同时在人堕落之后仍然持续不断,为的是使人知道他渴望与人回复团契的关系。启示神向很多
17、前人启示他自己,例如向亚伯拉罕、摩西、撒母耳等。阿摩司先知论及他信息的权威时说:主耶和华若不将奥秘指示他的仆人众先知,就一无所行。(摩三 7)这个启示的观念在旧约经常出现。字义。启示的意义,主动来说,是指揭示的行动,被动来说,是指显露,或那被显露的事物。以往,人常常强调主动那方面的意义透过神 对人所讲的说话、所做的工作,和所展示的异象,启示便在其中显露。但现在人却强调被动方面的意义在某件历史事件中,人感受到是神的作为,启示便在其 中。圣经的观点则包括上述两种元素:正如一位学者所说,我们看见历史事件,又透过神的话语明白其意义。http:/ 3)行动的启示及话语的启示。我们可以肯定,神在其行动中揭
18、示自己。那段神拯救以色列人摆脱埃及的桎梏,出埃及过红海的奇异历史,难道不是旧约最 伟大的启示行动么?此外,与行动并肩的,是话语的启示。在出埃及前后以及事件进行中,耶和华都向以色列人启示他自己和他的心意(出三 2 一 10,十二 12, 二十 2;结二十 6 一 10)。事实上,旧约常被形容为神伟大作为的反复吟咏,因为神重复地提醒他的子民,要他们记念他为他们所作的事。倘若没有启示的话语, 就算行动有什么启示性,也是模糊不清的。甚至在神为他的行动作出解释后以色列人也时常忘记那些话语对启示及救赎的重要性。无论是话语及行动,启示不会独立存在,它之所以存在,是要对接受启示的人产生效果。接受的人要观察、学
19、习,然后作出回应。在圣经中,神不断表 达他的目标就是扭转伊甸园堕落的后果,并使人类回复创世之初的形像,所以,圣经启示常是救赎性的。从圣经的观点考虑,神的每个启示大概都包含救赎的目 标。就算是反面的行动(例如审判和刑罚),亦对完成神的美意有所助益。在希伯来文中,表达启示这个观念的字眼,主要是 gala即显露、揭开之意(参新约希腊文 aPokalypro揭开,及 aPokalypsis 揭开、显示)。在旧约,这个字不单用作神的启示,同时也指人的行动:例如指尼布甲尼撒王将犹大地抢掠一空:然而,新约则只 用来形容神向教会及以色列人的启示行动。启示的需要。我们有两个理由,说明启示是必须的。首先,耶和华是
20、超乎时空系统的存有。第一个苏联太空人从外太空返回地球时说,他在上面看 不见神。圣经所启示的神,表明人不能依靠任何感官的方法直接与他接触,所以他需要显露自己,以人能感受和明白的方法与人沟通。他利用人的听觉、视觉,及其 他感官,作为沟通的媒介,所以在圣经中,那些人能听到他的声音、看到一些现象,或感到神临在的震动。此外,人类乃存在于罪恶社会之中,人因叛 离神,而陷于罪里,所以难以听到、看见和明白神的启示。普通启示及特殊启示。依据圣经的观点,神在创造中启示自己,也在其护理的作为中启示自己。诸天述说他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诗十九 1)。正因这启示是透过自然界表达,所以称为自然启示:也因为它是对所有人
21、传达的(虽然有很多人不能了解),它又称为普通启示。相对来说,特殊启示就不是以普及方式对所有人传达,而是用特别的方法,向被选召的个人或群体,启示神的性情和旨意。神曾向亚伯拉罕、以撒、雅 各、摩西,及以色列人启示自己:为了以色列人,他将红海分开,让他们安全经过,但却让海水覆盖埃及人:神带领子民进入应许之地,驱赶当地的居民,又在日子 满足的时候,差他的儿子进入世界。启示的途径。除了透过创造和历史之外,神又以梦境、异象,及说话向人启示自己。说话的方式有时称为命题式启示(propositionalrevelation)。严格来说,命题式启示意味着日常的沟通方式,即以普通人能了解的语句说话。但这种方式如何
22、发生呢?圣经从没有清楚说明。但经验告诉我们,以语 句沟通、聆听及说话,必有生理及物理反应伴随。然而,若说属灵的神必须以物质化的方法说话,无疑是可笑的。不过,用人的言语来形容,神确是说话。圣经 清楚地表示,人听到神的说话,就好像听到人说话的情形一样。先知们确信神以言语向他们说话,让他们明白后再向别人传达,并且要求他们顺服神所启示的旨意。神对人最终极的启示,是道成肉身的神子耶稣。圣经肯定以往的启示,都在耶稣的言行中实现和成全(来一 13)。渐进的启示。当我们浏览旧约,就会发觉神并没有一次过将自己及其心意揭示出来。反之,他作出连续的启示,每一次都要与过去的累积起来。例如, 他呼召亚伯兰(亚伯拉罕)到
23、迦南地去( 创十二 1),并将这片土地赐给他的后裔作为应许(十二 7):及后,神说亚伯拉罕的后代,要受别国压迫四百年,才能进 入应许之地(十五 13)。这个主题在旧约逐步发展,渐渐清晰,并被清楚界定,最后,更成为先知教训的核心信息应许转化为将来那荣耀的日子。其他的主题, 也是这样渐进地启示出来。这个观念称为渐进启示。渐进启示并不单单是资料的增加,而是启示的量与质的逐步转化。例如,耶稣说他来不是要破坏,而是要来成全律法和先知(太五 17),这种成 全是将神的目标带到完满的地步,但非藉破坏律法和先知(旧约),而是在旧中注入新意。所以希伯来书的作者说,新约令旧约渐旧渐衰(来八 13)。旧约仍是神的话
24、语,但必须以新旧两约的完整启示,来了解旧有的教训。救赎的目的。按照圣经,神对人启示自己的心意,不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好奇心,乃是为成就他的计划,而这计划基本上是救赎性的。神的目的,是要使堕落的人性回复本来的原性,并进而让人对神有一整全的了解,与他完全地契合,致使救赎臻至善境。这个启示要求人信任及顺从所启示的道理。倘若亚伯拉罕的启示要达到救赎果效的话,亚伯兰必先对神有信心,并顺服所启示的话语才能成就。对于圣 经其他地方,我们同样要有上述要求。耶稣在世上所讲的、所做的,有很多人都听过、见过,但对于那些没有信心,又不肯顺服的人,所启示的真理,对他们是不会 有什么救赎果效的。同样,倘若我们今天要成就救赎的
25、目的,我们也需要相信及顺服神在基督里的启示。所以,按此意义而言,若有人不相信又不顺服启示,神就会 好像没有向那人启示过一样。有时候,先知被人问及一些看来不重要的问题,但先知的回答却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比方扫罗问先知:我父失去的?子在那里?先知的责任不是回答扫 罗的问题,而是向他揭示神对他的心意(撒上九 3 一十 8)。其他几处的的圣经,记载君王于作战前夕先向先知求问意见,而先知的回答则一致地表达出先知的职份 不是军师,而是要王知道神在以色列历史中掌权(王上二十二 128)。经文撰写(InscriPturation)。圣经从没有说,所有启示皆记于圣经之中。相反地,福音书明言耶稣部份言行没有记录下来
26、这些 未记下来的部份亦是神对时代的启示(约二十 30)。神为了将来的世代,也为他那继续不断的救赎目标,他愿意记下部份的启示,这样,以前的救赎行动,便可以 给后人留下榜样和见证。圣经便是这个撰写过程的成果。根据圣经的教训,神指定救思历史的进展,所以历史里的一连串事件,最终会成就他完美的旨意。这些事件的启示性意义,会由神的仆人为他诠释。他 们被形容为被圣灵感动的人(彼后一 21)。他向这些仆人默示(或向那些接受最初启示的圣者默示),他们便记下这些事件和对事件的解释,藉此留传下来给 后世的人。尤有进者,神的灵在各个时代中,光照那些读圣经的人,使他们能认出经文的权威,以信心接受为神的话,并作出信任和顺
27、从的回应。默示与启示的关系。默示是神的灵对古代圣者的一种作为,令他们准确地把启示的话语,用文字的媒介记录下来。启示是神自我揭示的行动,而默示则是神保守的工作,令启示得以正确传递而最终撰写成经文。神的气息。默示一词不是圣经用语,但这个观念则来自圣经。在新约,翻作默示的希腊文是 theopneustos,意思是神呼出的气息。它指出圣经终极之源是神,圣经因此拥有一种特质,可以对看或听圣经的人产生某种果效。神向前人启示,不单为了他们的好处,同时也为后世着想,所以,顺理成章地,神的启示应该正确地接收、保存,及传递。这个过程有好几个步骤。首 先,启示由某些被选召的个人或群体所接收;跟着,神的子民便将启示传
28、递(通常以口头宣讲的方式);然后,口传的启示会被记录下来。或问:信息是怎样保存下 来的呢?可能是由听者默写记录下(例如耶三十六 4、18、32),又可能由圣经作者收集编辑(例如路一 14);随后不久便有多种以原文写成的版本留存, 继之便出现译本;到了最后,神的启示便藉着圣经传到了听众和读者那里。默示的作用,在上文所讲述的那一个阶段有效呢?这是一个争论性的神学问题,如果坚持神的默示在每一阶段都有效,那么,雅煞珥书(书十 13)及以诺书(犹 14),岂不也拥有神的默示么?这是过份一点了。不过,把默示限制在撰写阶段,认为耶利米书只在巴录默写的那部份才算是默示,因而排除 了耶利米的讲道部份,也是过份偏
29、狭。其实,默示就是神的灵的工作,无论以何种方式,于那个阶段,用什么辨法,到那种程度,其目的都是确保启示的救赎功能得 以有效地发挥出来。神的灵。默示是神的灵的工作。新旧约所用的灵字,可翻译为?或气息。在默示的过程中,神将圣经呼出,而人将之吸入,两者 是密切相连的。以圣经的说话来讲,就是神的灵默示古代的圣者。我们没法更精细地界定圣灵的活动,因为神的灵如风,是不能被控制的,风只会以其果效显露自己 (约三 8)。人的同工。将神的启示撰写成经文,是一种神人同工的过程。神极少直接写在石版或纸张上(出三十一 18;申九 10)。在其他情况,甚或在这些直接的情况中,也需有人积极参与其中。受默示的人,因着用词、
30、风格、侧重点、历史和社会环境等等因素,明显地流露出他的性格和文化背景。诗篇作者写诗歌,箴言作者写箴言式的教训, 以赛亚的词句和思想又与何西阿和阿摩司的不同。在默示的过程中,神的灵在人的心智中动工,但不会抹刹或改变作者的性格,然而,那写出来的经文仍是神的话。然而,圣经所说的默示,不能等同艺术家从事创作时那种灵感。我们或可说,莎士比亚写话剧和诗歌时,是依赖灵感写作,亦可以说路加 福音及以斯帖记的作者,具备文学的天份。我们甚至可作结论说,因为莎士比亚更具天才的气度,所以其作品所有的灵感,比其他作品更多。不过,这些事实与 圣经的默示无关。圣经没有说圣经作者受默示是为了创作艺术品:只说作者受神的灵影响,
31、所以写出来的就是神的话。因此,圣经在外表看来就好像把人的话等 同神的话,于是摩西说也就是神说了。受感的程度。圣经是否有部份受默示,而部份却没有呢?不错,圣经有部份是不依靠直接启示的一一例如,引用世俗作品如宫廷记录、古列王的谕令, 和希腊诗歌等。圣经没有说这也是神的启示。有部份圣经比其他部份更受默示。诗篇比利未记的古以色列崇拜礼节更具灵感:钉十字架的记载及罗马书,如果比起犹 大国和以色列国的事迹及传道书,当然更能使读者接受救恩。不过,话得说回来,圣经本身已肯定所有经文都有默示。神的灵带领圣经作者和编修者除记录神的启示之外,还包括一些纯属于人的行为和言论。神的 救赎目标是整全的,需要了解部份来把握
32、全貌:撒但的谎言和基督的真理、利未人的祭礼和基督的活祭;无论在那一处,神永远是焦点,救赎的目标也贯彻始终,而 那些看似不重要的部份,其实对我们了解整个启示,是非常重要的。词句默示。词句默示指圣经默示伸展到每一句话;对某些人来说,这是指神读出词句,作者则默写下来。但是,如果所写下的皆是不折不扣的神的 话语,那么,各卷圣经便没有词语、风格及文体的分别了。其实,圣经的作者是人,他们是以人的语句去写出神的启示。要沟通得有意义,语句及字眼都应有意义。 所以,大多数现代学者都认为,如果要正确地明白圣经,最肯定的方法,就是尽可能利用作者的文法规律,以及所有可靠的历史资料,来研究经文的意义。这种研究 必须涉及
33、文字。音乐艺术能传信息,但只有用词句沟通才能准确。要保证沟通的准确性,神启示自己时必须在词句层面也准确无误,所以,默示必须伸展到词句。这 并不是说神借人默写每个字,而是说神的灵可能影响作者,令他选择合适的词句和个人经验,准确地传达神的信息。从这个层面看,圣经作者是人,但他们写在经文 上的话也可视为神的话语。旧约综览 03.正典正典正典的观念教会诞生时,正典已在她的手中。使徒的社众从不知道,如果没有权威的经文,情况会变成怎样。他们那犹太教的传统根基向他们保证:自从摩西的日 子,他们已有默示的经卷。况且,耶稣由受试探到钉十架,都经常引用旧约(参考太四 4、7、10,五 18,十35),这正有力地见
34、证了犹太传统的神圣地位。 甚至,耶稣的对头也从没有指示他曾对圣经不忠。那时,对圣经的解释也许引起过尖锐的冲突,但对它的权威则鲜有争论。而且,耶稣不单肯定旧约的权威,还认为 自己成全了旧约:摩西的律法,先知的书,和诗篇上所记的,凡指着我的话,都必须应验。(路二十四 44)彼得在讲道时引用约珥书(徒二1621、 32、33)反映了一个事实,就是教会在五旬节诞生的时候,旧约及基督的教训已经组合起来,成为教会的正典。神的启示是结合了话语和行动。如果摩西不加以解释,埃及的十灾可能只被视为巧合的自然灾害:大卫登上以色列的王位,然后占领耶路撒冷一事,如 果没有撒母耳和拿单说出其中的真正意义,就只会成为中东政
35、治舞台上的一次小漩涡;如果耶稣没有说出他的死,是为多人作赎价,那么,钉十架便会被视为罗马处 决罪犯的另一次事例。圣经的正典,是信徒所信服的作品和教训,是具有权威性的,它不是教会所拥有的一件奢侈品,而是神逐步启示的必然又必需的成果。神在历史中,以行动和言语启示自己,他一直看护保守,务求使他的话语和行动的性质,被正确地保存下来。这些记载,就是现有的正典。旧约正典的形成旧约正典的形成,可分为四个不同而又关系密切的步骤:权威性的讲论:文件:着作的搜集:正典的审定。权威性的讲论。对以色列人而言,正典在原则上是从摩西领律法时开始的:神赐下权威性的话语,人民誓言效忠,然后摩西将话语写下来(出二十四 3、4)
36、。其实,正典的种子在更早的时期已经留下来了:以色列人很早就开始了解到,自己在神的救赎计划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他们因而极宝贵神对族长们的 命令和应许,他们视之为神圣的说话,并从中领受神的鼓励和安慰。权威性的文件。在申命记三十一章二十四至二十六节中,摩西写完了律法,并且命令利末人:将这律法书放在耶和华你的神的约柜旁,可以在那里见证以色列人的不是。这书的权威更被约书亚再一次肯定:这律法书不可离开你的口,总要昼夜思想(书一 8)约西亚王登基第十八年(主前六二一年),律法书被重新发现,此事成为旧约正典发展的里程碑(王下二十二) 。埃及和亚述的君王常以他们的说话为 律法,但约西亚却截然不同,他顺服于经卷
37、的权威之下,承认神的律法是无可推诿的天命(王下二十三 3)。人民聆听及顺服某卷经书,并深信神透过它说话这 就是正典的要义。权威性的收集。希伯来圣经传统上分为三部份律法、先知,和圣卷显示着三类不同的文体和三个形成的阶段。摩西的五卷书被称为律法(妥拉)或五经。相信在大卫的时代(主前一千年),五经已经完成,大致与现时的五经无异。其中虽然可能有小部份曾经被人整理过,但大概到了以斯拉(主前四百年左右) 的年代,五经已经定形。先知书分为两组:前先知和后先知。前先知书即历史书,包括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及列王纪。后先知是指以色列伟大的传道者:以赛亚、耶 利米、以西结,及小先知书内的十二位先知(他们之所以称为小先知,是因为着作的篇幅较短,这十二卷书通常被归列为一卷)。前先知书的内容,涉及以色列那段圣约历史:始于攻占迦南而终于巴比伦的俘掳期(一二四一五五) :所以最后的编辑工作,应在被掳期或以后才完成,然而,每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