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环境: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环境法规定: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环境保护标准环境质量:表述环境优劣的程度,指一个具体的环境中,环境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体健康、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适宜程度的量化表达。环境容量:指对一定地区(整体容量)或各环境要素,根据其自然净化能力,在特定的污染源布局和结构条件下,为达到环境目标值,所允许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环境敏感区:需特殊保护地区(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
2、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森林公园、世界遗产地、历史文化保护地等)生态敏感与脆弱区(沙尘暴源区、荒漠中的绿洲、严重缺水地区、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系统、热带雨林、重要湿地和天然渔场等)社会关注区(人口密集区、文教区、党政机关集中的办公地点、疗养地、医院等)PS 我觉得括号里的不用背了三同时:指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以及综合利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环境保护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环保仪器设备标准各标准体系:国家环境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
3、环境基础标准;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环保仪器设备标准地方环境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环保部标准(行业标准)环境影响:指人类活动(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环境影响分类:影响来源-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累积影响;影响效果-有利影响、不利影响; 影响性质-可恢复影响、不可恢复影响;影响时长- 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影响时段-施工期和运营期。环境影响评价: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功能:判断功能;预测功能
4、;选择功能;导向功能第二章环境评价基本原则:依法评价;早期介入;完整性;广泛参与 环境影响评价类别: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质量回顾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质量预测评价) ;环境影响后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环境影响登记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步骤:准备阶段(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内容,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编制凭评价工作大纲)正式工作阶段(进一步做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并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阶段(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各种资料数据,得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Ps:看看 PP
5、T 或者课本第三章工程分析: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是对项目的建设内容、设计、施工、布局、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原辅材料利用及能源消耗等方面的系统分析,找出项目中的环境问题及污染因素。尤其是对污染型的建设项目,要从资源因子、能源因子的使用过程,分析污染因子的产生、来源及强度工程分析作用: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弥补“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建设项目产污环节和源强估算的不足;为生产工艺和环保设计提供优化建议;为项目的环境管理提供建议指标和科学依据。Ps 简答工程分析方法:类比法:指用与拟建项目类型相同的现有项目的设计资料或实测数据进行工程分析。注意项目之间的相似性和可比性:工程一般特征的相似性(性质、规模、产品、
6、工艺、原辅材料、设备类型等) ;污染物排放特征的相似性(污染物类型、排放方式、排放强度等) ;环境特征的相似性(气象、地貌、区域环境、生态特点等)物料恒算法:指利用投入系统的物料总量等于产出产品总量和物料流失总量之和求出污染物排放量。在有资料的情况下,应该优先采用此方法进行计算。要求对生产工艺和原辅材料比较熟悉。 投入 =产 品 +流失排放 =投入 回收 处 理 转 化 产 品资料复用法:指利用同类工程已有的环境影响评价资料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资料进行工程分析方法。在该方法比较简单,但是准确性较差,一般用于评价等级较低的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两本账:即为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产生量和实现污染防治措施后
7、的污染物削减量,二者之差即为污染物的最终排放量三本帐:即为改扩建前污染物排放量、技改或扩建项目污染物排放量、技改或扩建完后(包括“以新带老”削减量)污染物排放量;改扩建前污染物排放量“以新带老”削减量+技改或扩建项目污染物排放量=技改或扩建完后污染物排放量。环保措施方案分析:分析环保措施方案及所选工艺及设备的先进水平和可靠程度;分析处理工艺有关技术经济参数的合理性;分析环保设施投资构成及其在总投资中占有的比例总图布置方案分析:根据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分析工厂和车间布局的合理性;分析厂区与周围的保护目标之间所定防护距离的安全性;分析环境敏感点(保护目标)处置措施的可行性。污染源调查总体要求:掌握
8、污染源的污染成分、排放量、排放浓度、排放规律、排放去向。工业污染源调查内容:企业概况,工艺调查,能源、水源、原辅材料情况,生产布局调查,管理调查,污染物治理调查,污染排放情况调查,污染危害调查,发展规划调查。生活污染源调查内容:城市居民人口调查,居民用水和排水情况调查,民用燃料调查,城市垃圾及处置方法调查。等标污染负荷 课本 P35第四章清洁生产基本概念: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用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清洁生产审核思路
9、:判明废物产生的部位;分析废物产生的原因;提出和实施减少或消除废物的方案。 评价指标: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定性) ;资源能源利用指标(定量) ;产品指标(定性) ;污染物产生指标(定量) ;废物回收利用指标(半定量) ;环境管理要求(定性)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选择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对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工作进行分级。结合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正常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参数,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级。 P58 页评价范围: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即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 D10%为
10、半径的圆或 2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当最远距离超过 25 km 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 25 km 的圆形区域,或边长 50 km 矩形区域。点源调查内容:a) 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以及排气筒底部的海拔高度(m) ;b) 排气筒几何高度(m)及排气筒出口内径(m) ;c) 烟气出口速度(m/s) ;d) 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温度(K) ;e) 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 ,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 ;f) 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g/s) ,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 ;g) 点源(包括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参数调查清单参见附录 C 表 C.2(这个表好像把
11、上面的几点都涵盖了哇)监测点位数: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不应少于 10 个;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数不应少于 6个;三级评价项目:如果评价区内已有例行监测点可不再安排监测,否则,可布置 24 个点进行监测;监测点位置的设置原则:监测点的位置应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目的:了解建设项目建成后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的程度和范围;比较各种建设方案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给出各类或各个污染源对任一点污染物浓度的贡献(污染分担率) ;优化城市或区域的污染源布局以及对其实行总量控制。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评价步骤:1、确定预测因子;2、确定预测范围及计算点;3、确定污染源计算清单(模式中污染源资料);4、气
12、象条件计算清单(模式中气象条件资料);5、地形数据计算清单(模式中地形条件资料);6、设定预测情景;7、选择预测模式;8、确定相关的计算参数(模式中相关参数资料);9、进行环境质量预测与评价。高斯模型适用条件:(1) 污染物浓度在 y、 z 轴上的分布符合高斯分布(正态分布) ;(2) 在全部空间中风速是均匀的、稳定的;(3) 源强是连续均匀的;(4) 在扩散过程中污染物质量是守恒的。 书上的版本多了:“地面是相对平坦的” 、 “污染源与坐标原点重合”(,)= 2(222222)C 为污染物浓度, ;Q 为源强, ;U 为排放口出平均风速, ; 为水平方/3 / /向扩散参数,m; 为垂直方向
13、扩散参数,m;x,y,z 分别为计算点与烟囱底部中心的相对距离PS 作业习题大气稳定度:在垂直方向上大气稳定的程度,即是否易于发生对流。分为六级:强不稳定(A)、不稳定(B)、弱不稳定(C)、中性(D)、较稳定(E)、稳定(F)大气环境容量:指对于一定地区,根据其自然净化能力,在特定的污染源布局和结构的条件下,为达到环境目标值,所允许的大气污染物最大排放量。总量控制法:控制和调整一个地区的大气污染源排出的污染物总量,使其不超过该地区的环境容量,这一约束该地区总排放量的办法工作步骤:1、准备工作(污染物、源、气象、扩散模式、监测资料) ;2、模式校验和预测(模拟计算、模型验证) ;3、初步削减(
14、按排放标准) ;4、模式计算(平权削减法、反演法、逐级削减法) ;5、削减;6、给出最佳方案(以最小削减率为基础,结合经济技术) ;7、制定常规监控制度(控制超标污染源的排放)第六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原则:所定判据能反映地表水问题的主要特点,反映建设项目向地表水排放污水的主要特征,与建设项目排污有关的判据定为污水排放量和污水水质特征,与地表水环境有关的判据定为受纳水体的规模和受纳水域的类别及水质及水质要求。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依据:1、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2、建设项目的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3、地表水域规模PS 作业的简答题还是要看看的呢(前面的也是)监测点位的选取:已确定的敏感
15、点;环境现状监测点;水文条件和水质突变处的上下游,水源地、重要水工建筑物及水文站附近;河流混合过程段的代表性断面;排污口下游可能超标的点位。 (不确定)SP 模型要看呢 P115基本假设:BOD 的衰减和 DO 的复氧都是一级反应;反应速度常数是定常的;耗氧是由 BOD的衰减引起的,复氧是来源于大气的。 DKLdtD21式中: L河水中的 BOD 浓度,mg/L; D河水中的氧亏值,mg/L; K1BOD 的衰减系数,1/d; K2河流复氧系数,1/d; t河水的流行时间,d。解为式中: L0河流起始点的 BOD 值,按混合公式计算,mg/L; D0河流起始点的氧亏值,按混合公式计算,mg/L
16、。 实际中,最关心的是溶解氧浓度的最低点临界点,这点氧亏值最大,则:式中: DC临界点的氧亏值,mg/L; tc由起点达到临界点的流行时间,dPS 还是多看看书呢 其实我还觉得不会考这么多的呢达标分析水污染源达标分析:排放满足排放标准;区域污染排放总量控制要求;建设项目生产工艺的先进性水环境质量达标分析:评价指标;水环境质量要求;水生生态和人群健康要求第七章建设项目分类:I 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II 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III
17、类:指同时具备 I 类和 II 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原则:根据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程度与范围的大小,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为一、二、三级;I 类和 II 类项目,分别根据其影响类型、环境特征及其影响程度进行划分;III 类项目根据项目所具的 I 类和 II 类特征划分,并按其中的最高工作等级确定。 I 类建设项目工作等级划分依据: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场地的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污水排放强度;污水水质复杂程度II 类建设项目工作等级划分依据:建设项目地下供排(注)水规模;引起的地下水水位变化;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18、可能造成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大小。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因子一类:改、扩建项目已经排放的及将要排放的主要污染物;难降解、易生物蓄积、长期接tke10KKKeD22102)(cKCeLD102012122 )(lnLKDKtc 102122 Cuxc触对人体和生物产生危害作用的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国家或地方要求控制的污染物;反映地下水循环特征和水质成因类型的常规项目或超标项目。二类:选取水位及与水位变化所引发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相关的因子。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一级评价应采用数值法;二级评价中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时应采用数值法,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时可采用解析法;三级评价可采用回归分析、趋势外推、时序分
19、析或类比预测法。采用数值法或解析法预测时,应先进行参数识别和模型验证。采用解析模型预测污染物在含水层中的扩散时,一般应满足:污染物的排放对地下水流场没有明显的影响、预测区内含水层的基本参数不变或变化很小。采用类比预测分析法时,应给出具体的类比条件。类比分析对象与拟预测对象之间应满足:二者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水动力场条件相似,二者的工程特征及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具有相似性。第八章噪声:人们不需要的声音,包括杂乱无章不协调的声音和影响旁人工作、休息、睡眠、谈话和思考的音乐等声音。基本特征:环境噪声是感觉公害;是局限性和分散性的公害;是暂时性的。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声环境
20、功能区类别;建设项目建设前后所在区域的声环境质量变化程度;受建设项目影响人口数量划分原则:一级评价:评价范围内适用于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规定的 0 类声环境功能区,以及对噪声有特别限制要求的保护区等敏感目标,或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达 5dB(A)以上不含 5dB(A),或受影响人口数量显著增多时,按一级评价进行工作二级评价:建设项目所处的声环境功能区为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规定的 1类、2 类地区,或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达 3-5dB(A)含5dB(A),或受噪声影响人口数量增加较多时,按二级评价工作进行
21、工作三级评价:建设项目所处的声环境功能区为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规定的 3类、4 类地区,或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在 3dB(A)以下不含 3dB(A),且受影响人口数量变化不大时,按三级评价进行工作PS PPT 上为:一级评价:凡评价区内或边界外附近遇有特殊住宅区、居民区、文教区、温泉、疗养院、医院、风景浏览及名胜古迹等敏感目标,其环境噪声标准值要求在 4555 dB(A)以下;或者是建设前后噪声级有显著增高(达到 5 (A)或以上)或受影响的人口显著增多的情况;二级评价:凡评价区内或边界外附近遇有 1 或 2 类特定区域等较敏感目标,其环境噪声标
22、准值要求在 5560 dB(A)以下;或者是建设前后噪声级有显著增高(增高 35 dB(A)或以上)或受影响的人口显著增多的情况;三级评价:凡评价区内无上述敏感目标的建设项目;或者是噪声标准在 65 dB(A)及以上的区域中的中型建设项目,或者建设前后噪声级增高量在 3 dB(A)以下,且受影响的人口变化不大的情况。评价范围一级评价:为建设项目边界往外 200m 的范围;线状声源的拟建项目两侧各 200m;拟建机场主要飞行道两端各 15km、侧向 2km 内;二级评价和三级评价范围可根据实际情况比一级评价的评价范围适当缩小。声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1、项目建设前环境噪声现状;2、根据噪声预测
23、结果和环境噪声评价标准,评述建设项目施工、运行阶段噪声的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和超标状况(以敏感区域或敏感点为主) ;3、分析受噪声影响的人口分布(包括受超标和不超标噪声影响的人口分布) ;4、分析建设项目的噪声源和引起超标的主要噪声源或主要原因;5、分析建设项目的选址、设备布置和设备选型的合理性;分析建设项目设计中已有的噪声防治对策的适用性和防治效果;6、为了使建设项目的噪声达标,评价评价必须提出需要增加的、适用于评价工程的噪声防治对策,并分析其经济、技术的可行性;7、提出针对该建设项目的有关噪声污染管理、噪声监测和城市规划方面的建议。分贝运算式中: Lp为声压级,dB; P 为声压,Pa; P
24、0为基准声压听阈, P0=210-5Pa。课本 P162-163 点声源衰减在距离点声源 r1至 r2处的衰减值:PS 要看作业哇机场噪声评价一般用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WECPN)计算机场其他的,看书呢好像也没啥第十章生态影响评价:指对人类开发建设活动可能导致的生态影响进行分析和预测,并提出减少影响或改善生态环境的策略和措施基本程序: 生态环境影响识别;现状调查与评价;影响预测与评价;减缓措施和替代方案。基本内容: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确定生态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选址选线的环境合理性分析,与规划的协调性;拟建项目工程方案环境合理性论证;建
25、设项目全过程的生态影响评价和动态管理;敏感目标的影响评价;消除和减缓生态影响的对策措施。评价等级划分:根据影响区域的生态敏感性和评价项目的工程占地(含水域)范围,分为三级(依据) 。一级:全面深入评价,有很重要环境影响或敏感环境问题;二级:有重点问题评价(或专题) ;241lg0rAdiv21div0lg2pp三级:一般问题,可分析确定。PS 这个再结合 PPT 看一下呢评价范围与时段:范围:1、建设项目全部工程及相关各个工程的时空分布情况,特别需要考虑有些项目的原料生产地、水利工程的河流上、下游等区域;2、地理特征,主要包括地表水系特征和地形地貌特征等;3、生态特征,主要是指受影响生态系统的
26、结构完整性,生态系统物流的源与汇,应特别考虑动物的活动范围;4、凡涉及生态敏感目标,一般均应包含在评价范围内,对目标的保护范围与要求等需交代清楚。时段:与项目实施的时间序列是一致的,一般项目主要为施工建设运营期,对于某些特殊项目,应包含设计期和服务期满工程分析基本内容:项目所处的地理位置、工程的规划依据和规划环评依据、工程类型、项目组成、占地规模、总平面及现场布置、施工方式、施工时序、运行方式、替代方案、工程总投资与环保投资、设计方案中的生态保护措施等;工程分析时段应涵盖勘察期、施工期、运营期和退役期,以施工期和运营期为调查分析的重点。工程分析重点:可能产生重大生态影响的工程行为;与特殊生态敏
27、感区和重要生态敏感区有关的工程行为;可能产生间接、累积生态影响的工程行为;可能造成重大资源占用和配置的工程行为生态现状调查:内容:生态系统调查(类型、结构、特点;植被、群落、物种) ;生境条件(地理、气候、土壤) ;生态功能调查(生产力、主要环境服务功能) ;自然资源及利用(水土资源、动植物资源、其他资源) ;敏感保护目标及其保护要求;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区域自然灾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区域生态环境(历史变迁及动态功能变化) ;其他问题(人类主要干扰及干扰方式、经济发展规划对生态资源的利用、人文景观等)方法:资料收集法;现场勘查法;专家和公众咨询法;生态监测法;遥感调查法生态环境现
28、状评价方法:列表清单法;综合评分法;生态机理分析法;生态图法;景观生态分析法;生产力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显著性、重要性、长远后果进行人为的判断。预测方法:类比法;列表清单法;综合指标法(针对有标准限制的具体环境因子) ;图形叠置法;生态机理分析法(生物习性、生物毒性、增长模拟) ;景观生态分析法(面积、连通程度、动态控制) ;生产力评价法(生物生产力、生物量、物种量) ;系统分析法(专家咨询、层次分析、模糊评判等) ;生物多样性定量评价(物种、均匀度、优势度) 评价内容:对生态系统结构域功能的影响评价;对敏感目标的影响评价;对自然资源的影响评价;对区域生态环境
29、问题的影响评价;对区域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评价;对其他问题的影响评价;生态保护措施;提出合理可行有效的对策与措施评价方法选取: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针对评价对象特点与要求;同一评价对象可用多种方法评价第十一章环境风险:突发性事故对环境的危害程度,用风险值 R 表征,其定义为事故发生概率 P 与事故造成的环境后果 C 的乘积环境风险评价:由于人类的各种行为所引发的危害人类健康、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系统的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进行评估,并提出减少环境风险的方案。环境风险评价分类:自然灾害环境风险评价:指对地震、火山、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及带来的化学性与物理性风险进行评价危险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价:指
30、对某种化学品从事生产、运输、使用到最终进入环境的整个过程中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的可能性及其结果进行评价生产过程与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价:指对一个生产过程或建设项目所引起的具有不确定性的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危害后果的评价风险评价的内容:大气环境风险评价:首先计算浓度分布,然后按工业场所有害因素只有接触限值(GBZ2.1-2007)规定的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给出该浓度分布范围及该范围内的人口分布水环境风险评价:以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分布、包括面积鸡污染物质质点轨迹漂移等指标进行分析,浓度分布以水生生态损害阈作比较对以生态系统损害为特征的事故风险评价,按损害的生态资源的价值进行比较分析,给出损害范围
31、和损害值鉴于目前毒理学研究资料的局限性,风险值计算对急性死亡、非急性死亡的致伤、致残、致畸等慢性损害后果尚不计入风险评价方法:1 风险值计算1、风险值风险值 ( 后果时间 ) =概率 ( 事故数单 位 时间 ) 危害程度( 后果每次事故 )最大可信灾害事故对环境所造成的风险 R 入下计算R=P*CP 为最大可信事故概率,C 为最大可信事故造成的危害2、危害计算P258 (其实吧,我觉得吧,这不会考)2、风险评价风险评价需要从各功能单元的最大可信事故风险 Rj 中,选出危害最大的作为本项目的最大可信灾害事故第二十章区域环评:在一定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区域内拟开展的各种社会经
32、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据此制定和选择维护区域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行动规划或方案,同时也为区域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主要类型:开发区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城市建设与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 ;流域开发基本内容:区域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区域总体发展规划;环境问题的识别与筛选;区域环境影响分析(区域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区域环境制约因素分析) ;环境保护综合对策研究(区域环境战略对策,环境综合治理方案,区域环境管理及监测计划)区域环境承载力: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区域环境功能不朝恶化方向转变的条件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
33、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研究对象:区域社会经济-区域环境结构系统研究内容: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区域环境承载力大小表征模型及求解;区域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自然资源供给类指标、社会条件支持类指标、污染承受能力类指标土地利用适宜度分析:方法:矩阵法,图解分析法,叠图法,环境质量评价法;内容:环境敏感地的划设,土地使用适宜性分析的过程(确定土地使用类型,环境潜能分析) ,环境限制分析,土地使用适宜性分析,综合分析。环境区域容量分析:在保证不超出环境目标值的前提下,区域环境能够容许的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包含静态环境容量和动态环境容量;不同环境要素具有不同的环境容量,分别计算,合理确定。总
34、量控制:指在某一区域环境范围内,为了达到预定环境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核定主要污染物的环境最大允许负荷,并以此进行合理分配,最终确定区域范围内各污染源允许的污染物排放量。总量控制分类:目标总量控制;容量总量控制;指令性总量控制;最佳技术经济条件下的总量控制。分析方法和要点:污染物是否达标排放;环境质量是否达标;是否符合指令性总量控制要求(分配方法:等比例分配,排污标准加权分配,分区加权分配,行政协商分配) ;贯彻“增产不增污、以新带老、集中治理”的原则;经济技术可行(估算产污排污情况,评估排污水平)第十三章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是指项目方通过环评工作同公众之间的一种双向交流,目的是使项目能被公众充分认可,并提高项目的环境和经济效益。组织形式:调查公众意见咨询专家意见;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PS 这个应该是在那个综合题里考要看老师留的作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