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岳麓必修二第三单元强化训练(共 3 页,不含答案)1岳麓必修二第三单元强化训练青岛二中 2011-2012 学年度第四学段120 世纪 80 年代初,苏联的自留地占全国耕地的 4%,但其产量却占苏联农产品总量的 25%。这说明当时A农业集体化已不适应苏联农业发展 B个体农业是苏联农业产量的支柱C苏联政府仍然在片面发展重工业 D苏联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不断恶化2据记载,当苏俄要实行某经济政策的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 ”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苏俄要实行的经济政策应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
2、国家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3有一段时期,明斯克生产的一粒纽扣在当地售价是 1 卢布,在 700 公里外的莫斯科售价也是 1 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售价仍是 1 卢布。这一时期应该是A沙皇统治时期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C新经济政策时期 D斯大林体制时期41999 年普京指出:“目前这种困难的经济和生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式的经济造成的后果。我们不得不付出代价,为苏联体制所固有的过分依赖原料工业和国防工业而损害日用消费品生产的发展付出代价;为不允许产品生产者的竞争付出代价;为限制甚至压制企业和个人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付出代价。 ”这里的“苏联式的经济”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
3、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重点发展农业的政策5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根“拐杖”所起的作用是A赢得了一战胜利 B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 C巩固了工农联盟 D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6列宁指出,既然我们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我们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生产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 。这里的“中间环节”主要是指俄国A退出一战 B实行“粮食税” C实行新经济政策 D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7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在日记中写道:“1922 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的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A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
4、B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C加入集体农庄,走上合作化道路 D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8俄罗斯在 1929 年时,不能生产一架飞机,不能生产一辆联合收割机,也不能生产一辆汽车。十年以后,到 1941 年时,我们已经拥有了最好的技术,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A片面发展重工业 B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C推行新经济体制 D实施“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9英国史家霍布斯邦说:“若无 19 世纪资产阶级社会解体在先,势无十月革命以及苏联的成立在后。 ”又说:“发生于二十世纪 30 年代的大萧条,使人们认为苏联的经济制度成为一条全球性的可行之路。 ”依
5、据这样的陈述,下列最恰当的解释是A 资本主义得以挑战社会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本身的强大B 社会主义得以挑战资本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本身的强大C 资本主义得以挑战社会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对手的弱点D 社会主义得以挑战资本主义,最大的力量来自于对手的弱点10 1928 年 4、5、6 月美国汽车销售付款方式、汽车档次分类比例(单位%):已成交高中档车 已成交低档车 未成交 小计信贷 2 6 3 11 2 23 9 61 4现金 20 9 6 2 11 5 38 6累计 47 2 17 4 35 4 100岳麓必修二第三单元强化训练(共 3 页,不含答案)2表中反映消费方式带来的最主要的影响是
6、A 整个社会享乐风气盛行 B 刺激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C 家庭负债增多,影响社会稳定 D 美国经济陷入极度萧条之中111825 年英国发生了世界首次经济危机;1857 年后,世界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1929 年1933年由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主要是因为A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存在 B “自由放任”政策不适应资本主义的新发展C各国之间国际贸易冲突加剧 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确立12罗斯福新政体现的经济思想是A “发展经济的最佳方法就是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加干涉。 ”B “政府颁布济贫法只会使穷人的境况更趋恶化。 ”C “要使消费倾向与投资引诱二者互相适应,故政府机能不能不
7、扩大。 ”D “为了经济稳定和增长,我们迫切需要的是减少而不是增加政府的干预。 ”13伯顿W小福尔索姆(Burton Folsom,Jr )在其新作罗斯福新政的谎言中,批评罗斯福,“他采取了一系列政府干预经济的措施,但他的大部分举措,对当时的美国甚至以后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 ”新政“灾难性的影响”不包括A增加政府财政负担 B美元贬值,加剧邻国危机C造成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 D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14下图是 20 世纪 20 年代至 40 年代美国股市走势图。对此图理解不正确的是A19271928 年,股市上涨过快加尉金融市场风险B1929 年,纽约股市崩溃直接导致股市下跌C1930193
8、2 年,股市持续下跌主要是因胡佛坚持自由放任政策D 1932 年,股市上涨主要是因罗斯福开始推行新政15罗斯福上台后,颁布了全国工业复兴法 ,该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下列关于该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该法属于国家立法 B该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不涉及其他问题C该法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 D该法建立了公平竞争等方面的规则16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
9、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 ”与这一观点不一致的评析是A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从孤立到整体 B造纸术外传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C罗斯福新政促使美国渡过经济危机 D西方民主思想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17工业革命开始后,亚当斯密提出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20 世纪 70 年代后,面对经济“滞涨” ,资本主义国家又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A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B随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应调整 C没有哪种经济政策可保资本主义经济持续繁荣 D资本主义国家尝试建立计划加市场的混合经济1
10、8有人称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 ,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这两种看法的共同缺陷是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的角度看问题没有看到政策调整并未涉及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没有从发展的、辩证的角度看问题A B C D 19某同学在进行探究学习时采用了这样一段史料:2004 年美国联邦政府的预算开支:19 9%军费;21 6%社会保障;19 5%用于资助穷人、老人、残疾人的医疗保险项目 4 1%其他用于退休金和扶持残疾人的开支9%用于失业补助、给穷人家庭的住房、食品、收入补助以及税收返还科研 1。据此判断此次探究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岳麓必修二第三单元强
11、化训练(共 3 页,不含答案)3A美国:世界第一流的政治经济军事强国 B科研地位的下降:现代美国的发展隐患C福利社会: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D政府干预经济:美国联邦政府的重大变化20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不同程度地推行了社会福利政策,其目的主要在于A刺激社会消费 B改善政府形象 C改善劳资关系 D缓和社会矛盾21近日香港凤凰卫视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最穷的和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 17 倍,但是纳完税后,它可以小到 3 倍,就是说我这富人,比你就多 3 倍的钱。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福利制度可消除贫富差距 B体现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好处C福利制度可缓和社会矛盾 D这是国民收入再分配
12、的结果221992 年 9 月,莫斯科的学生觉得历史课有点奇怪。老师对他们说不用课本,因为历史课本是两年前修订的。老师还说:“我不知道问什么问题,更不知道判什么答案是正确的。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俄罗斯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B苏联时期虚构捏造历史C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发生剧变 D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23新经济政策与赫鲁晓夫农业改革措施的共同点是A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 B实行了农产品市场定价C国家改变了农产品的征收方式 D纠正了农业集体化的弊端24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
13、氏A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C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个人独断专行251972 年 5 月,美苏签署的条约规定:双方的陆基洲际导弹冻结在 1972 年 7 月 1 日实有和正在建设的水平上,苏联为 1618 枚,美国 1054 枚。苏联陆基洲际导弹占据数量优势主要得益于A斯大林的工业化建设 B赫鲁晓夫“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C勃列日涅夫推行的“新经济体制 ” D戈尔巴乔夫“加速发展战略”26.(25 分)苏联解体十余年来,在俄罗斯社会和广大历史学家的意识中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对苏联
14、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材料一 吴恩远在俄罗斯最新历史教科书关于苏联历史评价的一些新观点中指出:斯大林确实放弃了新经济政策,但判断这个“放弃”正确与否,不能仅仅看他是否符合列宁的教导,而要看它是否合乎当时的实践。2003 年 3 月 4 日,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俄罗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作家)在苏维埃俄罗斯报发文说, “考虑到具体历史条件,考虑到人员等情况,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是按最佳方案行动的。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 ”他称斯大林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材料二 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20 世纪祖国史中对赫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
15、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材料三 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 “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问题:(1)材料一、三主张应主要从哪些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角度分析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14 分)岳麓必修二第三单元强化训练(共 3 页,不含答案)4(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 (4 分)(3
16、)简述“戈尔巴乔夫等”是如何“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4 分)(4)谈谈你对俄罗斯重新评价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一现象的认识。 (3 分)27 (25 分)人们对待贫困问题的态度,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发展状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601 年的“济贫法” ,是英国社会福利史上长期占有重要地位的文件。它实际上是都铎王朝在不同时期针对贫民制定颁布的各种有关法律的汇编。其主要内容是:地方教区负有救助贫民的义务;国家开征救贫税,作为各种济贫活动费用的专项开支法令推广在伦敦首先实施的感化院制度。改编自卢海生试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济贫法的调整材料二:18 世纪下半叶到 19
17、世纪初期英国工人生活费和工资指数 (1850 年=100)17591768 年 17791788 年 17891798 年 17991808 年 18091818 年名义工资 81 86 94 114 114生活费 72 85 97 137 159实际工资 112 101 98 83 72材料三: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以前,美国政府一般对经济和社会生活持自由放任式的不干预态度,人们认为穷人应该对自己的贫困负责,政府没有义务为了帮助穷人们人为地改变市场竞争和淘汰法则。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以后,美国人逐渐承认贫困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更多的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政府该介入社会福利事业。牛文光美
18、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1)概括材料一中 17 世纪英国济贫制度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601 年“济贫法”出台的主要社会背景。 (5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8 世纪下半叶到 19 世纪初英国工人阶级生活状 况的变化及其影响。 (8 分)岳麓必修二第三单元强化训练(共 3 页,不含答案)5(3)根据材料三指出 20 世纪 30 年代前后美国政府对待贫困问题态度的变化,这反映了经济学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为解决美国的贫困问 题采取了哪些措施?(10 分)(4)综合上述,谈谈你对贫困问题的认识。 (2 分)岳麓必修二第三单元强化训练(共 3 页,不含答
19、案)61.【解析】自留地是农户个体经营的土地。材料反映了苏联的自留地少,但产量却很高,从反面说明农业集体化已不适应苏联农业发展。【答案】A2.【解析】由材料中的“苏俄”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来排除苏联时期实行的 C国家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材料中可以看出各国代表对此政策不满,可以判断出应该是对新经济政策中的利用资本主义的相关措施不理解而表现的不满。据此选择正确答案为 B。【答案】B3.【解析】从纽扣的定价一成不变可知此时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斯大林体制,选择 D 项。【答案】D4.【解析】本题考查苏联解体的原因。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普京认为当前的经济和生活困难是由苏联模式造成的,从斯
20、大林时期起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重视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发展而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也叫斯大林模式。【答案】C5.【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俄国于十月革命后退出一战,排除 A。建立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是斯大林时期的成就,排除 B、 D。从材料看,列宁这个言论应该发表在俄国经济由严重破坏到开始恢复之时,也就是在新经济政策实行之时,新经济政策实施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巩固了工农联盟。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答案】C6.【解析】本题出现较多,考查了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根据所学: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的经验教
21、训找到的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从俄国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有益探索。结合材料,本题选 C 项 。【答案】C7.【解析】1921 年 3 月,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故选 B。【答案】B8.【解析】1929 年到 1941 年,苏联处于斯大林时期,这个时期苏联加速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建设,所以出现了材料所示情景,故选 A。B 项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C 项属勃列尔涅夫改革的内容,D 项
22、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三项都错误。【答案】A9.【解析】材料认为如果没有 19 世纪资产阶级社会的解体,就不会发生十月革命;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并没有波及苏联,使人们认为苏联的经济制度可以推行。即材料强调的是:如果没有资本主义自身的缺点,就不会出现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国家。因此选择 D 项。材料强调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国家的挑战,排除 A、C 两项;题目并没有说明社会主义强大的信息,排除 B 项。【答案】D10. 【解析】分析表格,反映当时美国汽车销售的繁荣景象,再者信贷在其中所占的比例之大,结合所学知识,此是柯立芝繁荣的反映,过度信贷刺激盲目扩大生产,最终引
23、发美国的经济危机,因此,最主要的影响是刺激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AC 项是其影响,但并不是最主要的影响。D 项是一个具有较强的迷惑性,实际两者没有直接的联系。【答案】B11.【解析】1929 年1933 年由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是缘于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日益形成一个整体有关。所以 D 项正确。【答案】D12.【解析】罗斯福新政体现的经济思想国家干预经济,扩大政府的财政支出。A 项反映的是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B 项反对政府的救济,即反对政府财政支出;C 项要求扩大政府支出;D 项主张岳麓必修二第三单元强化训练(共 3 页,不含答案)7减少干预。故选 C 项。【答案】C13.
24、【解析】由新政“灾难性的影响”不包括来看,此题要求选出新政的积极影响,故只有 D 符合题意。【答案】D14.【解析】1932 年,股市上涨主要是因为罗斯福竞选当总统。罗斯福在总统竞选演说说阐明了新政的思想。罗斯福开始推行新政是在 1933 年,故 D 不正确。【答案】D15.【解析】 全国工业复兴法虽然是为复兴工业而制定,但涉及到其他问题,它的实施也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故 B 表述错误。【答案】B16.【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学理论-全球史观,解题关键是了解全球史观的含义。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 ,强调研究历史的视角从全球出发,而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
25、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 。C 项罗斯福新政没有从全球视角出发,仅描述对美国的影响,故选 C。【答案】C17.【解析】无论是自由放任、凯恩斯主义还是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其政策调整都需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故 B 符合题意。【答案】B18.【解析】 “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 ,是指新经济政策实行商品经济,允许资本主义存在;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是指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苏联和美国实行的经济政策,都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都是符合两国当时的实际的,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力。但是都没有改变两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答案】19.【解析】从材料所示的美
26、国联邦政府的预算开支情况看,用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开支比较大,故 C正确。【答案】C20.【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和社会福利制度的相关内容。注意关键词“主要”两个字,缓和社会矛盾,从而巩固统治是任何个国家和政府最主要任务之一。故选 D 作为最佳选项。【答案】D21.【解析】本题考查对社会福利制度的理解问题。社会福利制度虽然能够通过社会资本的再分配缓和社会矛盾,但是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富不均。故 A 表述错误。【答案】A22.【解析】判断材料中“1992 年 9 月”与“历史课本是两年前修订的”等信息,可以分析到由于1991 年苏联解体,社会制度、意识形态随之发生了剧变,对于历史人物
27、、事件的观点发生了变化。A 项说法与事实不符;B 项说法较片面不够准确;D 项与本题无关。【答案】C23.【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新经济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赫鲁晓夫改革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国家都改变了农产品征收方式,都在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排除 A,选 C;B 项不属于两项政策的内容,排除;新经济政策 1921 年实行,农业集体化是 1936年确立的斯大林模式在农业领域的表现,故排除 D 项。答案选 C。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而斯大林给农民规定的“贡税”由赫鲁晓夫予以废止,也就是国家改变了农产品的征收方式,所以正确答案为 C。【答案】C24.【解
28、析】分析材料结合所学,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主要指戈尔巴乔夫政治上的改革使苏联陷入混乱。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政治领域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岳麓必修二第三单元强化训练(共 3 页,不含答案)8社会主义” ,而且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他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 ,纵容自由化思想,使党内外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成为难以控制的政治力量。1990 年,戈尔巴乔夫又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苏联这艘改革中的航船已经驶入了危机四伏的危险区,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
29、域极度混乱。本题选 A 项,其他几项与材料无直接关联。【答案】A25.【解析】苏联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就是在勃列日涅夫推行的“新经济体制”时期。【答案】C26【解析】本题考查苏联历史上斯大林、赫鲁晓夫等历史人物及苏联历史的相关内容。第(1)问,材料从时代背景、实践效果等方面回答;第(2)问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评价赫鲁晓夫改革;第(3)问回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及结果。【答案】 (25 分)(1)时代背景(环境、国情) 、实践效果。 (2 分,每点 1 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分析合理性:时代背景:从国内看,苏联重工业落后;国防力量薄弱;粮食供应困难。 (4 分,每点 2 分,答出
30、2 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从国际看,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处于帝国主义的敌视和包围之中;20 年代美国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1929 年经济危机爆发;德、意、日法西斯势力日益猖獗 。 (4 分,每点 2分,答出 2 点即可,第一点为必答要点,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实践效果: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大增,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 资基础;促进了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国民素质;苏联成为世界强国。 (4 分,每点 2 分,答出 2 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积极: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2 分,其他
31、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不足:经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与美国争霸,影响了经济建设。 (2 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3)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上没有取得预期成果;在政治改革上,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改革走进误区;1990 年,苏共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1991 年,俄罗斯等 11 个加盟共和国成立独联体。 (4 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4)评分说明:按以下三个层次给分,本问总 3 分。第一层次:能作出简单、表面的认识(1 分)第二层次:对现象背后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1 分)第三层次:能作出正确的、概括性的评价(1 分)27
32、. 【答案】(1)内容:立足地方教区;费用主要来自救贫税;推广感化院制度。 (3 分)背景:圈地运动造成农村贫困问题突出,城市流浪人口增加,影响社会稳定。 (2 分) (2)变化:工人生活日益贫困。 (2 分)影响:阶级矛盾尖锐,工人运动兴起;社会购买力下降,制约了国内市场的扩大,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迫使资产阶级政府调整统治政策。 (每点 2 分)(3)政府态度:从不干预到干预(或从自由放任到政府干预) 。 (2 分)变迁:从自由放任主义到凯思斯主义(或国家干预主义) 。 (2 分)措施:直接救济;(2 分)以工代赈(或兴办公共工程) ;(2 分)制定有关法律,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 (2 分,如只答出, 联邦紧急救济法 、 社会保险法 、 公平劳动标准法警法律的,给 1 分)(4)认识:贫困问题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贫困问题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引发社会不稳定;贫困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