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期末复习指导一、名词解释 、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病毒体:结构完整、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特指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后释放 到细胞外的成熟病毒颗粒,可短暂存活并感染新的宿主细胞。如 HBV、HIV。 、菌毛:某些细菌菌体表面比鞭毛更细、多、短而直的蛋白性丝状物。按功能 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前者是细菌的黏附结构,构成细菌毒力,如淋球菌依靠菌毛黏附在尿道上皮细胞表面而致病;后者传递细菌遗传物质。 、质粒: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由双股环状 DNA 构成,控制细菌非生命必 须性状。如控制性菌毛的 F 质粒,控制耐药性的 R 质粒,控制毒力的 Vi
2、 质粒等。 、抗原:是能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 应答产物即抗体或效应 T 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组织生长繁殖后,病原菌本身不侵入血流,只有其产 生的毒素进入血流,到达易感的组织细胞,因其特殊的中毒症状。如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Dane 颗粒: HBV 是具有双层衣壳、直径为NM 的球形颗粒。因 Dane 于 年在乙肝感染者的血清中首次发现,故又称 Dane 颗粒。其结构由外向内依次为外衣壳、内衣壳、核心。Dane 颗粒为HBV 有感染性的完整颗粒。 、细胞因子:指由活化的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能调节细胞生
3、理 功能、介导炎症反应、参与免疫应答和组织修复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小分子多肽,是除免疫球蛋白和补体之外的有一类分泌型免疫分子。 、正常菌群:存在于身体各部的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是有益无害的,故 称之为正常菌群,对人体有营养作用、生物拮抗作用、免疫协调作用和抗肿瘤作用。 、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与“非己”抗原物质,对“自己 ”物 质耐受而排除“非己”抗原物质的生理过程。 、非胸腺依赖性抗原():只含 B 细胞抗原决定簇,不需要 T 细胞 协助,可直接激活 B 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 、消毒: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但芽胞可能存活。注射前的皮肤用酒 精棉涂抹即为消毒。 、真菌:一类
4、不分根、茎、叶、不含叶绿素、具有细胞壁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按细胞结构分为单细胞真菌和多细胞真菌(又称为霉菌 )。如引起各类癣症的多细胞真菌;引起深部组织感染的单细胞真菌有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 、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在血液中大量繁殖,并播散到其它组织中 引起新的化脓性病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脓毒血症,可导致多脏器的化脓性感染,如肝脓肿、膈下脓肿等。 、荚膜:某些细菌表面包裹的粘液性多糖或多肽类物质,可保护细菌抵抗体内 吞噬细胞的吞噬和补体、溶菌酶的溶菌作用,是细菌的毒力构成因素之一。如肺炎球菌、新型隐球菌因荚膜而具有致病性。 、抗体: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B 细胞分化成熟为
5、浆细胞后,合成分泌 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支原体:一类缺乏细胞壁、具有多种形态、可通过滤菌器、在无生命培养基 中生长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如引起人类非典型性肺炎的肺炎支原体和引起人类非淋菌性尿道炎的解脲脲原体。 、侵袭力:指病原菌突破机体防御功能侵入机体,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 能力。侵袭力与细菌表面的特殊结构和能否产生侵袭性酶有关。如产气荚膜杆菌具有很强的侵袭力,是因为其具有荚膜抗吞噬,还可产生多种侵袭性酶。 、超敏反应:是已被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应变应原后所发生的一种异常或病 理的免疫反应。表现为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 、核衣壳:由病毒的核心
6、和衣壳组成的病毒颗粒。裸露病毒体即由核衣壳组成。如脊髓灰质炎病毒。 、细胞因子:由活化淋巴细胞产生的能调节白细胞和其它免疫细胞增殖分化、 产生免疫效应或弓 I 起炎症反应的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 和干扰素 等均为淋巴因子。 、抗原决定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称为抗 原决定簇。抗原决定簇是抗原分子与相应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相应抗体或效应T 细胞特异性结合的部位。 、人工自动免疫:给人体接种抗原性物质,如疫苗、类毒素等,刺激机体免疫 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的方法。这种方法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较慢但维持时间长。可用于预防、控制传染病。 、败血症:病原菌侵入
7、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物质,引起严重 的全身中毒症状,例如高热、肝脾肿大等。严重者可导致休克死亡。鼠疫杆菌、炭疽杆菌均可引起败血症。 、抗原(胸腺依赖性抗原):胸腺依赖性抗原。含有细胞抗原决定簇, 需要在细胞协助下才能刺激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如细菌、病毒、细胞、及各种蛋白质等度是抗原。抗原即可诱导体液免疫、也可诱导细胞免疫,并能引起回忆应答。 、抗原提呈细胞():能捕获和处理抗原,形成抗原肽- MHC 分子复合物, 而后将抗原肽呈递给 T 细胞,使其活化、增殖的一类免疫细胞。 主要包括广泛分布于组织中的巨噬细胞、脾和淋巴结中的树突状细胞、并指状细胞、以及皮肤中的郎罕细胞和细胞。 、
8、微生物:是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必须经光学或电子 显微镜放大后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如病毒、细菌、真菌等。二、填空题 、 免疫器官 、 免疫细胞 、 免疫分子构成机体的免疫系统。 、 胸腺是 T 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中枢免疫器官。 、 抗原提呈细胞主要有 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细胞和 并指细胞等。 (及 朗罕细胞、B 细胞) 、 细胞识别抗原受- 分子限制,细胞识别抗原受 - 分子限制。 、 经革兰染色后,被染成紫色的为革兰氏阳性(+ )菌,被染成红色的为 革兰氏阴性菌( )菌。 、 无菌室空气消毒常采用 紫外线法。 、 病毒体的基本结构由 核心和 衣壳构成,又称 核衣壳。 、
9、 正常菌群在 寄生部位改变 、 菌群失调和 机体抵抗力下降条件下可转化为条件 致病菌。 、 干扰素的生物学活性包括 抗病毒、 抗肿瘤和 免疫调节。 、 最常引起脓毒血症的化脓性球菌是 金黄色葡萄球菌。 、 肝炎病毒中,经由粪-口途径传播的有 甲型肝炎病毒和 戊型肝炎病毒。、免疫是免疫系统识别 自己和 己非物质并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人类外周免疫器官包括 脾、 淋巴结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干烤法灭菌消毒温度为- ,维持 两小时 ,常用于 玻璃器皿和 瓷器等的灭菌。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传播途径有 输入污染血液或血制品 性接触 母婴垂 直传播。 、肺炎支原体主要通过 呼吸道飞沫传播,引
10、起 间质性肺炎。 、细菌内毒素的化学本质是 脂多糖,其毒性部位是 脂类。 、细菌和病毒都具有的形态是 球形和 杆形。 、超敏反应的发生是由于机体免疫防御功能反应 过强,而发生肿瘤是由于 免疫 监视功能缺陷。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既 感应阶段 、 反应阶段 和 效应阶 段。 、菌毛有 普通菌毛和 性菌毛两种,前者与 细菌粘附有关,后者具有传递遗传物 质功能。 、细菌生长繁殖的适宜酸碱度值为.- . ,合适温度为 。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 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 。 、抗体是重要的免疫分子,主要存在于 血液、 体液和 粘膜分泌液中。因此将抗 体介导的免疫称为 体液免疫。 、构
11、成非特异性免疫的屏障结构主要有 皮肤屏障、 胎盘屏障和 血脑屏障。 、型细菌是 细胞壁缺陷型细菌,临床上常引起 慢性感染。 、补体的抗感染免疫作用表现在 溶菌、溶细胞、 促进中和和 调理免疫粘附。 、抗原决定簇是存在于抗原分子 表面,决定抗原 特异性的特殊 化学基团。 、噬菌体是一类侵袭 细菌、螺旋体或其他微生物的 病毒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的活性介质主要有 组胺、 激肽原酶和 嗜 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高压蒸汽灭菌法常用的灭菌温度为 ,持续时间为 分 压力应持续. 。 、菌细胞壁组成与内毒素有关的是 脂多糖,菌细胞壁的特有结构是 磷壁 酸。 、细菌的基本结构由内向外依次是 核质、细胞质、细胞膜和 细胞壁。 、可侵袭细菌、真菌和其他微生物的病毒称为 噬菌体。 、机体抵御病菌入侵的第一道防线是 屏障结构。 、杀灭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称为 消毒。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芽胞的 方法为 灭菌。 、 菌血症是指细菌通过血流播散,但不在血液中生长繁殖的全身感染类型。 、细菌常见的变异现象中,可影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