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青年创业的现状、分化及问题.doc

上传人:您的****手 文档编号:3584458 上传时间:2019-06-1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青年创业的现状、分化及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农村青年创业的现状、分化及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农村青年创业的现状、分化及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农村青年创业的现状、分化及问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农村青年创业的现状、分化及问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农村青年创业的现状、分化及问题夏柱智 农村青年创业的现状、分化及问题基于中部 QS 镇 6 村 29 例创业者的调查摘要: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青年既是外出务工潮的主力军,又是当前创业潮的引领者。在一般现状描述基础上对创业者分化进行研究,有利于深入理解农村青年的创业特征和趋势。以我国中部 QS 镇 6 村为例的田野调查展现农村创业者的年龄、创业领域、创业时间和创业收入四个特征。从创业者与市场关系的不同性质,可以把创业模式划分为嵌入基层市场的“ 小微企业“和脱嵌基层市场的“规模企业“两类 ,并从目标、手段、风险与政府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这两类企业既可能是合作共赢的性质, 也可能是竞争排斥的性质,这

2、取决于规模企业的扩张模式。从惠及更多创业者角度建议,地方政府应支持以合作组织为基础的纵向一体化的农村创业形式。一、引言学者风笑天认为,目前国内青年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和青少年 ,而不是在职青年,更不是农村青少年他们是新增的劳动力和农民家庭即将或已经成长的主要劳动力。他指出走上社会的在职青年具有更多青年社会学的内涵,在职青年还涉及到更为广泛的成家立业问题、社会适应问题、社会流动问题和社会参与问题,在职青年群体更应该成为青年研究的主体1 。对风笑天提出的青年研究对象问题的回应是,在最近十多年的社会学研究中 ,随着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推动亿万农民进城务工,出现了一个反复被青年研究者关注的对象 新生

3、代农民工, 近年来“80 后”的新生代农民工比例日益上升 ,成为青年研究的主要对象2 。在城市化背景下,研究者一般把农民与城市社会的关系作为研究重点 ,把“进城落户”看作是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当然出路3-4 ,把农民工返乡当作城市制度性排斥的结果,忽视了农民嵌入由城市和乡村共同构成的城乡二元结构而获得自由流动的空间,因此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可能是一个能动的主体选择过程。最近,随着农民工返乡创业潮的出现,有学者从创业实践出发,研究发现农民工返乡创业过程中农民具有主体性:农民工返乡并不是退回到传统小农经济结构 ,而是通过主动创业超越小农经济。韩俊等学者指出:“ 农民工回乡创业打破了农村劳动力长

4、期向城市和发达地区单向转移的旧格局, 呈现出农村劳动力双向流动的新局面。”5姚俊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发展取向, 不仅局限于城市融入这一出路, 还应包括返乡非农发展和返乡务农两种选择。”6 由于创业一般带有一定的冒险性,需要一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能力,因此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一般是农村青年。诸多研究表明他们既是务工潮兴起的主要推动者,又是当前创业潮中的引领者。韩俊组织了较大规模的“百县”调查显示,回乡创业者占回流农民工的 13.8%,回乡创业者平均年龄为 39 岁, 年龄在 3045 岁之间的占了 63.9%7 。为了研究方便,基于研究在职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行为,本文将“农村青年”定义为出生于 197

5、0年代以后的,年龄在 1845 岁的农村劳动者,以突出农村青年研究这一主题。目前对农村青年创业者群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农村创业的发生学、意义及面临问题的讨论上。创业是一个整体的、动态的过程,尤其对创业者根据主客观条件形成的微观行为模式及分化了解不多8-9 。例如在创业研究领域占主导的社会网络理论中,边燕杰等人认为社会网络在组织创业者所需的商业情报、创业资金和首份订单扮演了重要角色10 ,付平讨论了社会资本在个体经营者的创业和发展的功能11 。以上讨论也存在不足:对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引起的农村创业者分化特征、分化机制和后果少有研究。本文创新之处即在于,引入社会学的阶层分析视角,在描述青年创业

6、者基本特征的基础上 ,根据创业者与市场不同的关系归纳出两类创业模式并进行比较研究和关联研究, 从中提炼影响农村青年创业的内部因素。通过本项研究,有利于避免停留在关于农村创业的发生学研究 ,真正把农村创业作为一个整体,解释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和分化过程 ,并给出关于地方政府支持农村创业的政策建议。二、农村青年创业现状本研究选取湖北省蕲春县 QS 镇作为调查点。QS 镇是一个典型的中西部人口大镇,耕地资源贫瘠,县乡工商业不发达,是贫困地区的代表。在八十年代初就有农民开始外出务工,在九十年代中期形成外出务工高潮 ,目前户均有 12 人在外务工。农民外出务工 30 多年来彻底改变了农村经济的基本面貌 ,目

7、前外出务工收入占农民纯收入比重的 80%以上,年纯收入达到 35 万元。在打工经济高潮持续 10 多年后,进城农民工的反向流动也随之兴起: 尤其是 2005 年农村税费取消,国家惠农政策陆续出台后,回流农民工开始了一波创业潮。这里所谓的“创业”沿用学术界主流的定义,王西玉等人把回乡农民工创办工商企业或开发农业的经济行为称为农民工创业12。即“ 创业”是区别于受雇就业,也不同于回到传统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自主经营,“自己给自己当老板”,这是最重要的特征;二是能够依赖农村农业资源带来体面收入, 而一些规模过小以至于仅仅是打发时间的糊口经营不能算是创业。调查组在 QS 镇选择

8、了 6个村的所有青年创业者进行深入调查,农村青年创业者 (1845 岁)一共 27 人, 采用面对面访谈的方式搜集资料,按照一个创业者 13 小时进行访谈,然后整理资料编号,受访对象具体情况见表 1。表 1 农村青年创业者的基本特征从年龄上看,“70 后”和“80 后”是当前农村青年创业者的主要构成部分,“80 后”开始成为农村青年创业者的主流。分组统计显示,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有 13 人,平均年龄为 30 岁,其中九十年代 1 人,19701979 年有 14 人, 平均年龄为 39 岁。韩俊等学者 2006 年进行的农村创业调查时,1980 年代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还没有回乡创业,笔者在

9、2015 年的典型调查时则发现 “80 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有部分回乡创业,他们返乡创业数量与七十年代出生的农民工几乎相等 ,未来这个创业群体还将继续增加。考虑到 2010 年左右是返乡创业的高峰期, 如果计算创业开始的年龄,则一般在 30 岁左右,整个 3040 岁的十年均是创业黄金年龄,这与创业时间一起说明了打工对农村青年回乡创业的重要意义。从创业时间上看,创业主要发生在 2005 年之后,反映出打工经历对返乡创业的影响。从 1990 年代中期 ,农民外出务工达到 10 年。青年创业者的经历验证了学术界一个经典命题“外出打工是返乡创业的孵化器”5。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出生的农村青年,他们返

10、乡创业之前一般有 1020 年的务工经历,他们通过务工积累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磨练意志等。调查村 27 个青年创业者创业时间在 2000 年前的仅 1 个,在 20012005 年之间的有 5 个,在 20062010 年之间的达到 15 个,20112015 年之间有 6 个,可见时间主要集中在 20062015 这 10年之间。这样当前的农村创业者大多是“创业一代”, 他们在打工 10 多年后迅速掌握了农村新涌现的市场机会。就创业领域而言,农村创业以生产生活服务业为主,规模种养殖业正在崛起,反映了农村市场化正在向农业生产领域深化。从一二三产业的角度,可以把创业者的创业领域细分为:种植业和

11、养殖业、乡村工业、个体工商业和服务业 (又可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返乡青年从事最多的是个体工商业和服务业,而不是想象中的种养殖业。27 个创业者的创业行业分布是: 规模种植业为 4人,规模养殖业为 3 人,乡村工业有 2 人( 分别入股石材加工厂和混凝土搅拌站);剩余的都在生产生活服务业:围绕建房所需家具、铝合金、水泥等相关建材的销售和服务的有 7 人,围绕工程所需运输、挖机等服务的有 4 人, 农村配套的生活服务如摩托车修理、超市、快递、婚纱摄影等服务的有 7 人。可见目前农村创业领域主要在第一和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目前最多,第一产业正在崛起。这也与QS 镇农村的建房热有关。从收入

12、来看,创业者大多数是农村中上收入阶层,同时农村青年创业者的收入分层明显扩大。关于收入统计需要说明的是,农村创业者大多没有严格的资本核算,且农村创业者收入随市场波动很大,因此笔者搜集的收入数据来自创业者对自身收入能力的评估。对 27 个创业者的年收入的统计显示 :收入平均值为 14.07万元, 中位数是 10 万元,最高是 50 万元,最低是 2 万元。小于 5 万元收入的有 4户,510 万元达到农村中上等收入水平的有 12 户, 处于上等收入水平 1150 万元的有 11 户。在 QS 镇,一个中等家庭年收入是 5 万元,那么创业者无疑是农村的中上收入阶层。三、农村青年创业者的分化及关联模式

13、比较(一)小微企业和规模企业的区分从年龄、创业时间、创业领域和收入等方面可以了解农村青年创业的基本特征。深入区分农村青年创业需要从农民创业组织方式角度阐述,这就需要按一定标准划分创业类型。王西玉等人从回乡创业的企业产权形式来划分创业类型,包括个体、私营、承包、租赁和股份制,其中个体占据 70.6%的比例12。韩俊等人根据农民创业的目的和等级,把农村创业划分为就业谋生型、成长谋利型和现代企业三种5 。为了形成对农村创业分化的认识, 本文依据创业者与市场的关系性质,把农村创业分为“小微企业”和“规模企业”,前者最主要的形态是个体工商业, 后者最主要的形态是现代企业。从 QS 镇创业现状可以看出,Q

14、S 镇 27 个创业者( 实体)可以划分为, 占大多数的小微企业和少数规模企业,其中 W 村的 SL和 S 村的 CZY 这两个农村返乡青年创建的企业已经发展成为具有现代类型的农业企业。本文区分“小微企业”和“规模企业” 的主要标准是企业接应市场的范围和深度。创业者的经营联结的是乡村基层市场,还是超越基层市场到达县域乃至全国市场。这一区分的启发来自施坚雅区分的市场等级13 和波兰尼提出的“经济的嵌入性”概念 ,人类经济嵌入并缠结于经济与非经济的制度之中 ,将非经济的制度包容在内是极其重要的。14 基层市场和地区市场是两个不同性质的市场,基层市场具有浓厚的乡土特征,企业基于基层市场的资源和需求进

15、行生产 ,地区市场则超越基层市场,是一个完全市场竞争的社会,企业生产脱嵌于农民家庭生计及乡土社会,在不同等级市场活动的企业遵守的是两套不同的逻辑。从社会学的角度看, 区分企业性质的不是绝对数量的“规模”或者创业者的收入,而是指创业者嵌入的经济社会关系的方式:小微企业嵌入基层市场的社会网络 ,而规模企业则嵌入更大的城乡社会网络,市场关系把乡村与城市连为一体。实践中 ,很容易从创业者的主要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是在乡村社会内部还是在外部来辨认两类创业,与小微企业固守本乡本土不同,规模企业的创业者经常进城开拓市场 ,与城市工商业者联系密切。(二)小微企业和规模企业的不同行为模式我们从四个角度来对小微企业

16、和规模企业进行比较,即创业者的创业目标是什么, 创业者的创业手段是什么,创业者如何看待市场风险,创业过程中政府的作用。表 2 概要地比较了创业者的行为模式。两类企业均是基于市场而获得利润的,创业者与市场关系的不同确定了创业者的目标、手段 ,创业者对待市场风险和政府角色的差别性态度。1. 创业目标创业目标引导创业者选择创业领域、创业方式和塑造创业过程的态度。小微企业者与规模企业者的创业目标设置是不同的,小微企业者的典型表现是伦理经济的特征,获得“小康收入”始终是创业的基本目标 ;而规模企业者则把家庭生计与创业相分离,追求的是不断增加的“企业竞争力”,不断设想整合各类资源做大做强。对于大部分普通农

17、民来说,回乡创业与外出务工都是 “手段”, 在家创业本身不是目的,创业就是“就业”,是工资劳动者转换为自我雇佣的劳动者, 创业是一定程度的“自我实现 ”,这种自我实现是作为自主择业就业方式出现的,就如农民说的“哪个农民都想自己当自己的老板”。大多数农民返乡创业根本上是为了农民家庭要获得不低于外出务工甚至高于外出务工的“小康收入”, 是“农民过得体面而有尊严”所需的收入水平。规模企业者的不同之处是,规模企业者与家庭这个社会单元发生了分离。规模企业者要能生存下去,必须加入到市场竞争 ,它已经进入完全的市场经济领域,遵守着市场本身的逻辑而与家庭、与小康收入无关。创业者 SL 从2009 年流转 30

18、0 亩土地开始,6 年后在全县各乡镇流转土地 5000 亩。为了维持如此之大规模的农业再生产,他必须不断地追加投资 ,一是为了形成大规模的生产基地, 他还在继续大规模流转土地;二是招商引资,建设产供销一体的全产业链, 不如此他就有可能被市场竞争所打败陷入债务泥潭。2. 创业手段创业手段指的是创业者要依凭的各类资源,包括经济和社会资源。这个地区的农民非常勤劳吃苦,他们无论是外出务工还是回乡创业都表现出这种精神。当创业进入企业竞争力层次之后,这种勤劳吃苦精神发挥的作用就退居其次了 ,决定规模企业的绩效大小主要是创业者拥有的资本及运用社会关系动用资源的能力大小。这里“资本 ”绝不仅是手上所有的资金,

19、还包括潜在地动员资源资本的能力。小微企业主要靠的是家庭劳动力,技术也附着在劳动力上 ,无法剥离。学习或接受培训所获得的技术使得劳动力更有效率,稀缺的是资金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创业者的思想观念里,雇工经营、自己当甩手掌柜是经济上划不来的。他们的经营性质决定了利润的主要部分是劳动力投入,一个做小生意的创业者说 :生意是不能请人做的,必须自己做,全靠自家人的劳动,不然不划算。须靠节省靠勤劳, 在家里生活“ 省出来才有钱”, 平时的生活开支依托于家里的田地,生意上全靠家庭劳动力的投入。小微企业的资金来源也主要来源于家庭, 一是农民外出务工积累的资金,作为启动资金;二是父母和兄弟姐妹的资助。QS 镇农民务

20、工获得的工资主要目的是储蓄起来,将来用于为子女建房结婚等人生大事 ,在农民还年轻,子女还小,父母还未年老时,他们可以把储蓄用来创业。正如他们所说的 :“父母还能照顾自己,孩子还小,不需要花什么钱,负担轻,可以大胆搞点投资”。故小微企业创业者不仅劳动力依托家庭,而且在资金上也往往依托家庭。规模企业的创业者则不同 ,他们重视的是资本及社会关系网络的动员能力。资本驱动劳动力、技术拥有者为其服务。资本是首位的,一个农民依靠自己劳动难以积累足够的资金 ,那么资金的获得就必须依靠大量朋友的借贷或入股,或从正规金融部门获得的信贷。在 QS镇这个农业乡镇,民间借贷是不发达的。“起步靠家庭 ,发展靠朋友”是规模

21、企业的创业者遵守的基本信条。他们凭着家庭的经济积累或者社会关系迈出第一步,在发展的过程中主要依托朋友圈子。这些创业者往往以入股的形式形成合作经济组织。在城市工商资本下乡的背景下,这些创业者进入城市工商企业主圈子内部 ,城市资本圈子相应地也进入农村创业者内部。例如 W 村的 SL 通过与更大的城市资本集团合作进入农产品深加工链,S 村的 CXY 加入了城市生态农产品加工链,他们均超越家庭经营进入具有现代意义的资本运作道路。3. 创业风险“打工很光荣,创业有风险”是农村青年创业者的基本经济态度。哪一个农民不想做大做强? 事实是大多数农民依然是 “小生产者 ”。只有少数创业者才能从小微企业成功成为规

22、模企业,从容应对市场风险。这不仅是由于农村经济机会的有限,而且是由于只要创业者还是一个家庭生计与企业经营未完全分离的传统经营者,那么他得时刻注意规避市场风险,并通过多种手段来保护家庭生计的安全。15小微企业的一个突出特征是注重限制规模,把经营规模控制在风险可控范围内。一种典型的说法是养猪户经常所说的“在价格好的时候多养几头, 在价格不好的时候少养几头”,因为“亏不起”。大多数农民对“ 创业”就是表达出这样一种“求稳”的状态 ,试图尽量获得无风险的利润。一位农村妇女所说 :“农村人只能站起来,不能跌倒,农村人跌不起,因为农村人负担重,没有保障 ,老人和小孩都要照顾。”另一个特征是小微企业的创业者

23、经营预期的不确定,例如普通家庭农场主不愿意签订超过 5 年的合同 ,对于他们来讲,长期合同对自己是一种束缚 ,是巨大的风险。因此流入土地的规模种植户也灵活地确定土地流转期限,关于土地流转合同的性质,规模种植户 WZH 的案例很典型。他与农户的土地流转关系均是口头协议的、一年一定的土地自发流转。我们问其为什么没有签正规合同?他解释说,“每年国家政策和就业形势不一样。粮食价格是主要的,粮价高了 ,农户亏,粮食价低了, 大户亏, 还要担心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柴油、化肥、农药和种子等 ),农村税费政策的改变” 。而规模企业的创业者则不断扩大规模,规模越大越好 ,更大风险是更多利润的来源。下面以 W 村

24、SL 创办的三合农机合作社(简称“三合”)和 S 村 ZCY 创办的益家谷草生态农业公司(简称“益家”) 为例来说明。SL 已经把最初 300 亩的土地面积扩大为 5000 亩,CZY 从最初一个农机手转型为家庭农场主及合作社的领导者。关于土地流转的风险,他们均相信政府会为他们考虑得非常周到 ,SL 说:“很多事情国家为我们考虑,(预期)政策会很好”。此外他们有雄厚的资本能降低成本和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因此对于分散农民没有办法应对的农产品价格下跌 ,SL 说:“我们对接市场,可以使用机械代替劳动减少成本,我们还可以发展下游产业(农产品深加工), 把中间环节省掉,降低生产成本,适应社会发展”。与小

25、微企业相比,规模企业要求和农户签订长期限合同,因为“土地合同应当越长越好 ,短期合同损害了他们的长期利益,因为怕农民拿回土地影响他们的投资效益 ,我们大户希望越长越好, 因为农业机械一个周期为 5 年,3 年机械化成本赚回,5 年就折旧(报废了)”。4. 政府角色市场经济条件下,创业者均是要靠市场获得利润,“创业关键靠自己”“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自己” 是创业者的基本原则。接受访问的创业者很少指望政府的大力扶持能改变什么。种植业的 JHG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的态度是“ 不管你政府有什么政策,我只要安心的做我的事情,不去考虑太多这方面的事情,政府如果能有相关的扶持政策最好,如果没有的话我自己也

26、能发展得很好。往往你发展得越好一些扶持你的政策就会越多,反而如果仅仅是盯着可能的政策忘了最根本的事情,会是想什么却得不到什么”。JHG 的另一个经验是 “政府往往是短期政绩利益而不是长期的市场利益,创业者因此不能盲目跟随政府 ”。调查了解到创业者形成了一种思想观念,“政府要你做什么的时候不要盲目的去做 ,只有自己能够对于产业有明确的想法,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划,才有可能真正的成功。”因为政府的逻辑是经常和市场的逻辑有冲突的,听信政府的鼓动最后失败的案例数不胜数。试图做强做大的规模企业就不同,地方政府的支持成为他们创业成败的关键 ,这不仅是在土地问题上,而且在于信贷资金上。学者对地方政府推动资本下乡

27、和规模经营的研究大量揭示了政府支持的重要性。16 CZY、SL 的创业经验第一条就是“ 要紧跟国家政策,紧跟党走没有错”。他们敏锐地认识到虽然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健全,“三农” 领域的创业没有政策扶持几乎不能做大做强。这些扶持包括实在的贴息贷款、机器补贴和一些“虚”的荣誉。对比 S 村的两个家庭农场就可以看出“ 虚” 利益的重要性 ,一户是 CZY 成立的“家庭农场 ”,一户就是他的同村邻居, 这一户非常低调,也从未见诸报端,也没有受到什么表彰之类的,只是在实实在在的种田, 是一个传统农业经营者。CZY 就不是这样,在他的办公室里面随处可见上级领导视察照片,也有很多的表彰证书等。正是这些 “虚”的

28、荣誉让他成功地加入了地方政府、共青团组织支持的“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并成为副会长。这里面的很多人是在农村创业有成的青年人,很多比 CZY 创业的规模和产值都大得多,但是凭借诸多的荣誉,CZY 却能够成为其中的副会长。借助这样一个平台 ,他就和协会里面的几个志同道合的人联合,一块做更大的企业。(三)竞争排斥还是合作共赢:两种模式的选择规模企业和小微企业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的。作为一个超出基层市场的规模企业, 其基本经营模式是不断扩张,获取新的资源、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规模企业和小微企业或者合作,或者竞争,这取决于规模企业的市场扩张方式。我们可以借鉴黄宗智等学者概括市场经济背景下

29、,两种农业产业化组织方式:17-18 一是横向一体化 ,指的是规模企业不断兼并小微企业,把农民变成雇佣劳动力;二是纵向一体化,指的是规模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小微企业成为规模企业主导产业链的一部分,规模企业扮演的角色是对接市场并深加工家庭农场生产的农副产品。QS 镇的两个规模企业正好是两种不同的扩张类型,SL 的“三合”是横向一体化的代表,CZY 的“益家” 则是纵向一体化的代表。1.“三合 ”的实践:土地大规模流转及产业链延伸“三合”是农村大学生 SL 于 2008 年回乡创立的。经过 4 年的摸索,2012 年,他确立了发展思路,通过不断扩展土地经营规模吸引外部投资 ,形成以“三合”为中心的

30、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地方农业生产的综合服务提供商。目前他已经流转 9个乡镇的 5000 亩土地。未来发展方向是通过土地大规模流转控制土地经营权,然后发包给家庭农场解决种植环节的管理问题,并通过控制上中下游的农资、农产品加工销售获得“全产业链”利润。SL 个人并没有这个经济实力 ,他目前是通过地方政府和关系运作来得到诸多支持。SL 深信目前农业领域缺的不是钱 ,缺的是“点子 ”及关系运作能力 ,SL 积累的名气让他具备这一能力。例如通过地方政府的支持,SL 解决了资金问题 ,地方政府通过贴息动员银行给予其每年 200 万元的低息贷款。他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也得到了武汉一家投资集团的支持,这一投资集

31、团是一家农业领域的国有企业,有雄厚的资本,该公司与 SL 的合作使得“三合”有可能快速扩张。目前公司通过收购省农机站等方式为“三合”提供农机、化肥、农药和生产技术等资本,并建立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 ,形成生产能力,SL 则不断地流转土地,通过分包建立代管式的家庭农场方式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 ,按照公司的生产计划进行生产,实现农业全生产链的掌握。2.“益家 ”的实践:依托合作组织的“互联性+农业”“益家”是返乡农民工 CZY 等人在 2015 年 8 月份成立的电商平台型公司。其成立原因是,“要做大就要做平台,农村许多好东西由于没有概念和品牌, 因此没有形成市场价格,益家谷草就是一个品牌,他能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在城市土鸡卖30 元一斤,土鸡蛋 1.5 元一个,农村由于缺乏品牌意识, 土特产品与普通产品价格一样” 。他们希望把农村土特产品推销到更大的外部市场, 而电商正好为此提供了机遇。不仅是自家农场生产的土特产品要推销出去而且应当建立更大的平台,把蕲春范围的土特产品也推销出去。“益家”希望依托共青团牵头成立的“蕲春县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组织各个领域的家庭农场、合作社等生产主体成为一个联合社,目前已经整合了 70 家家庭农场和合作社。整合分散全县范围的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