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扶贫成效评估体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oc

上传人:您的****手 文档编号:3584508 上传时间:2019-06-1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旅游扶贫成效评估体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乡村旅游扶贫成效评估体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乡村旅游扶贫成效评估体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乡村旅游扶贫成效评估体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乡村旅游扶贫成效评估体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乡村旅游扶贫成效评估体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周建华 沈国琪摘要:快速发展的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带动中国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重要方式,为此,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已被国家列为扶贫开发重点工作之一。乡村旅游扶贫成效究竟如何,哪些地方有待进一步改进?基于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文章构建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等因素组成的评估指标体系,结合设置在全国的 158 个观测点数据,对我国目前扶贫成效进行评析,并从提高认识和完善工作机制、创新模式,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加大投入,增加政策供给精准性和有效性、加强指导,强化人才和智力支持等方面提出建议。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重要的扶贫举措和战略。旅游业被称为朝阳产业和无烟产业,

2、其在扶贫方面有着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优势。伴随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以及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方面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世界各地一直都在致力于深挖乡村旅游在扶贫方面的潜力,2003 年世界旅游组织甚至把世界旅游日的主题定为:“旅游:消除贫困、创造就业与社会和谐的动力。目前国外影响最大和最具典型的旅游与反贫困概念有英国国际发展局(DFID)1999 年提出的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PPT)和世界旅游组织(WTO)2002 年提出的可持续旅游与消除贫困(STEP)。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表明,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乡村开发建设,因此乡村旅游已经成

3、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最好模式。乡村旅游扶贫作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方式,是基于我国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旅游发展实践被提出来的。部分贫穷落后的地区,依托其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旅游扶贫效应明显、成效显著,进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国家旅游部门以及扶贫部门也致力于挖掘乡村旅游在我国扶贫开发中的潜力。早在 1996 年,国家旅游和扶贫相关部门就已经专门组织研究乡村旅游扶贫模式,以加强对旅游扶贫的指导,进而帮助贫困地区景点建设,增强贫困区域旅游企业的竞争力,进一步发挥旅游在扶贫中的作用。2011 年,乡村旅游扶贫首次作为重要的扶贫方式之一,被写进我国的政府扶贫纲领性

4、文件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年)(中发201110 号)。2014 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 号)进一步指出:乡村旅游业发展在促进我国中西部协调发展,带动中西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我国经济平衡增长及生态环境改善方面的重大意义。可见,乡村旅游扶贫也已经成为我国扶贫的重要方式。一、乡村旅游扶贫相关研究综述早在 19 世纪 30 年代,欧洲等旅游业发达国家就开始出现了体验乡村生活,享受田园风光,感受乡村文化的旅游形式,并逐渐形成热潮。二战以后,乡村旅游从最初的被动发展转向主动发展,并成为改变和塑造乡村社区的重要因素。这种变化引起了许多学者

5、的关注,引发了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热潮,并进一步促进了乡村旅游实践的发展。(一)国外研究现状在研究的初始阶段,学者普遍关注于乡村旅游发展对旅游社区经济的促进作用,在整个 20 世纪 60-70 年代,旅游研究的主题基本都是旅游发展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乡村旅游能够增加社区经济收入、创造就业机会、为居民提供额外收入、提高当地生活水平、促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对稳定乡村经济、促进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减少边远地区人力外迁等方面有重要贡献。Oppermann 在乡村旅游研究文献综述中发现,乡村旅游的第一篇文章探讨的就是在山区的旅游及其对山区农民的重要性。Luloff(1994)指出美国农场旅游是在乡村经济

6、不景气的背景下产生的,农场旅游发展促进了乡村经济结构的重组与转型。Sharpley(2002)分析了乡村旅游对社区经济发展与再生的潜力与作用。(二)国内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经济层面影响的学术研究较多,以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的角度,研究乡村旅游的发展意义、发展条件与战略模式等,如姚长宏、韦欣仪等将贵州乡村旅游与反贫困战略联系在一起1-3。周玲强、葛学峰等人研究了乡村旅游的扶贫致富作用,认为发展旅游业可以平衡地区发展和缩小地区、城乡、工农差别,有力促进乡村、贫困落后地区的发展,其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4-6。中国社科院李周等几位学者合著的旅游业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的影响研究中,对旅游业对我国乡

7、村地区经济影响做了开拓性的研究,初步讨论了旅游收入在城乡居民之间的分配问题,认为旅游业对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有重要影响。近几年受国外学者的影响,国内学者也开始注重乡村旅游发展对经济产生的综合作用的研究,更理性地看待旅游发展对村落经济的正面作用与消极影响。郭华等以广西桂林市龙胜县与安徽铜蒂寨为例,分析了乡村旅游业对增加农民收入的影响,认为乡村旅游虽然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但增收效益的受益面较为狭窄7-8。张晶等学者通过案例分析,研究乡村旅游发展对村落所产生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认为乡村社区可能因为居民参与程度不同而产生新的收入差距9。代则光、王铁等认为,乡村旅游业发展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但也给乡村社区

8、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从建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控制旅游收益漏损、建立社区居民主导机制、突出地方乡村特色以及协调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矛盾这五个方面着手解决10-11。(三)研究评述已有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深入探讨乡村旅游扶贫成效及其影响因素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但是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乡村旅游经济存在着复杂性、矛盾性,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与旅游地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中,学者们认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经济有明显促进作用,但对于乡村旅游发展对扶贫的影响及其背后的制约因素、贫困地区农民受益机制的研究较少,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分析;其次,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扶贫、脱贫一种重

9、要方式,但成效如何,如何进行评价,不同地区的扶贫差异及其成因均需要深入的探讨;最后,实证研究偏少,采用理论抽象与归纳的研究方式较多,另外,由于乡村旅游相关的经济统计数据较难采集等客观原因,研究样本容量偏小,现有的实证研究结论可靠性欠缺,因而需要多种方式采集大样本数据进行分析,以保证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客观性。二、乡村旅游扶贫成效评估体系的探讨为了进一步分析乡村旅游扶贫成效及进展情况,由国家旅游局牵头,湖州市旅游委员会与湖州师范学院合作成立国家乡村旅游扶贫观测中心,并在全国 31 个省市、新疆兵团设立了 158 个观测点。为建立科学的旅游扶贫统计监测评价体系,促进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工作,扎实推进乡村

10、旅游富民工程,最终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分析和探讨乡村旅游扶贫的成效,课题组通过发放问卷、访谈等方式,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三个方面制定了扶贫成效评估体系。(一)变量测量体系设计本次调查研究一共涉及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个维度的测量,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开放式问卷的发放和收集,征询业内多位乡村旅游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对每一个维度归属的指标体系进行筛选,最终选取指标测量量表(具体见表 1)。(二)测量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在进行统计分析之前,首先对量表进行信度检验和因子分析,测量所得结果的内部一致性程度。信度检验以 Cronbach 值(0Cronbach 1)为评判标

11、准。通常当 Cronbach 值大于0.70 时,该变量可信。效度检验以因子载荷系数为判断标准,根据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当 KMO 样本充分性检验值大于 0.7 且 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时,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同一因子对应题项的因子载荷系数均大于 0.5 时,该变量有效。采用 SPSS19.0 软件对量表进行检验,结果如表 2 所示。从表 2 得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 Cronbach 值分别为 0.712、0.821、0.807,均在 0.7 以上,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此外,各变量的 KMO 值分别是 0.734、0.811、0.793,均大于 0.7,且各变量的 Ba

12、rtlett 球形检验均显著。因此,各变量都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变量因子对应题项的因子载荷系数皆大于 0.5,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三、乡村旅游扶贫成效的实证分析根据构建的乡村旅游扶贫成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已经架构的网络数据采集系统,对设立的观测点采集数据,以采集的数据为对象,课题组进行扶贫成效的多维度分析。(一)乡村旅游扶贫工程经济效益分析表 3 数据显示,乡村旅游扶贫工程 2015 年成效显著,在就业方面,乡村旅游就业贡献度达 35.9%,即从业人员总数中从事乡村旅游人数占比 35.9%;乡村旅游贫困人口就业贡献度达 75.1%,贫困人口从业人员总数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占比达到 75.

13、1%,占比非常高,说明乡村旅游已经成为解决贫困人口就业的主要模式。乡村旅游扶贫脱贫人数占脱贫总人数的 30.5%,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国家扶贫脱贫的重要力量;而本次统计中,乡村旅游人均可支配收入贡献度为 39.4%,即乡村旅游所获得的收入占当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39.4%;乡村旅游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贡献度为 45.5%,说明贫困人口在从事乡村旅游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 45.5%。从观测情况来看,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经济发展、贫困人口脱贫的主战场和中坚力量,旅游扶贫和脱贫经济成效突出。(二)乡村旅游扶贫工程社会效益分析我国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接受过初中及以上教育程度的比率为89.

14、1%,高于我国 2015 年度农村从业人员的平均水平;有线电视、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为 63.9%和 94.9%,经营场所免费 WIFI 覆盖率为 81.5%。从这两个因素来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态势良好,硬件设施投入好,人员素质较高,发展潜力较大。(三)乡村旅游扶贫工程生态效益分析乡村旅游扶贫工程生态效益指标中,村集体环保投入占村集体公共支出的 24.38%;保洁员人均保洁面积 391.66 亩,相对于旅游景点的保洁需求,略有不足;卫生条件中,接入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农户比率为 36.57%,公共卫生厕所比率为 36.29%;水冲式厕所普及率为 38.26%,比率均需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好与坏,直接

15、影响到乡村旅游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影响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印象,在信息传播广、速度快的情况下,进而会影响到旅游人次及旅游收入,因而值得乡村旅游管理部门认真考虑。四、乡村旅游扶贫成效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扶贫成效衡量的关键指标是其经济效益,而生态效益中环保投入、村庄保洁和卫生条件等指标,有利于提高乡村旅游景点的整洁和卫生程度,进而给游客留下良好的印象,促进旅游经济的增长,增加旅游从业人员的收入;社会效益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样对乡村旅游景点的服务条件、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为旅游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改善,会进一步提升地方乡村旅游经济效

16、益。本研究首先以 31 个省市扶贫评估中的经济效益中解决就业、增加收入、扶贫脱贫为因变量(各指标标准化后,利用因子分析等方式综合成指数,删除量纲的影响),以区位条件中对外交通指数、社会效益中的各指标、生态效益中的各指标为自变量,进行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索不同因素影响扶贫成效的显著性差异;其次,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的方式,分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和中介变量,进一步探讨扶贫成效评价维度中的协同关系。(一)区位条件测算区位条件主要是指观测点对外交通便利性以及地理位置,交通的便利性会影响到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较好的交通便利性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观光;地理位置同样会影响到旅游人次总数,如大城市周边地区和边远地区相比,前者旅游人次总数要明显高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