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题研究简报2013 年 10 月 10 日 第 11 期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档案事业史课题组光明日报撰文报道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档案事业史”: 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光明日报2013 年 9 月 18 日国家社科基金专栏刊发记者周晓菲文章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档案事业史”研究掠影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档案事业史”于 2010 年底正式立项以来,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文化责任感出发,立足学术前沿,严谨求实,开拓创新,以极大的学术责任和热情投入项目研究。两年来,课题组延聘专家,检寻资料,切磋疑义,三订凡例,不断扩展研究广度和深度。目前课题组重要成员
2、21 名,聘请档案界 5 位前辈备顾问,计划完成12 卷册中国档案事业史 ,并建设为中国档案事业史研究提供文献资料、学术成果、学术动态和知识支撑的数字资源库中国档案事业史知识库 。本项目研究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课题组的总体设想和前期成果受到众多专家的好评,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力。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档案事业史”研究掠影一文对“中国档案事业史”课题组强烈的时代使命感、严谨踏实的学风以及开拓进取精神等进行了专门报道。以下为光明日报报道原文。2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档案事业史”研究掠影作为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档案记录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脉
3、络,研究档案事业的发展史,对于传承中华文明、保存民族记忆具有重要意义。正是带着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档案事业史”课题组以极大的学术热情,正在这一领域默默耕耘。图为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中有关起居注编修机构的记载资料图片一个课题,一份使命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周雪恒如今已 78 岁高龄,但依然神采奕奕,思路清晰。2010 年“中国档案事业史”立项时,正值她人生中最困难的时期,3亲人的离去给她带来巨大的伤痛。但为了完成未竟的事业,她毅然再度出山。她说,这是时代赋予档案学人的使命。“通过档案弘扬中华文化,我们责无旁贷。”周雪恒简单的一句话,透露出档案学人强
4、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周雪恒的带领下,梁继红、安清福、李晓菊等青年教师辛勤耕耘,在课题研究中倾注心力。他们孜孜不倦地翻阅史料,希望能够通过研究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历史,追寻中华文明发展的脉络和特征,增强人们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提高全民文化素养。与此同时,他们还希望自己所从事的档案事业能够发挥服务现实的功能。“当代中国在面临民族、涉外事务等方面的争端时,如果可以参考历史档案,以史为证,那么在处理这些事务方面便会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这是课题组成员的想法,更是档案学人的职责。对于档案学科而言,这一课题实现了基础学科的学术回归。“国家社科基金此次对中国档案事业史课题的支持,对我国档案学科建设来说,具
5、有重大意义。”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院长、该课题“三史一库”中“中国档案事业史知识库”的总负责人张斌表示,“我们将全面梳理和整理中国档案事业史史料,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中国档案事业核心领域作艰深研究,这将大幅提高中国档案事业的学术研究水平。此外,课题还涉及到与历史文献相关的内容,将为史学、文献学等相关学科领域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料和方法,促进相关学科发展。”做“自讨苦吃”的奉献者肩负着神圣的学术使命,课题组专家不仅要认真完成“中国档案事业史”这个课题,而且力争将其做成精品。4“中国档案事业史”项目的总体架构是“三史一库”“三史”即中国档案史中国档案管理史中国档案学史,是项目研究的主干部分;
6、“一库”即“中国档案事业史知识库”,它将为中国档案事业史搜集和整理学术资料。立项之初,课题组原计划采用“通史”与“专题”相结合的写法创作“三史”,将其各作一卷。但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发现,就历史档案的实际遗存来看,明清以来的历史档案最为丰富,而近代以来档案管理在继承与开创中持续发展,对于现代档案管理的启示意义更为直接。基于这种认识,课题组决定在卷目设置上略远详近,增大了明清以来档案事业史的研究份量,将中国档案史和中国档案管理史的“通史”部分各作四卷先秦至宋元卷、明清卷、中华民国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卷,“专题”部分合为一卷单行。中国档案学史则按照历史阶段分为中国古代档案学史、中国近代档案学史和中国
7、现代档案学史三卷。“三史”由原来三卷增至十二卷,项目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扩充了。工作量的加大带来了经费紧张的问题,有的课题组成员无偿奉献,有的成员甚至还主动拿出钱来补贴学生。在周雪恒看来,对这一课题的思考和钻研已经成为她和同事们的事业和生活方式。如此这般主动给自己的工作量加码的事情实属少见。国家社科基金“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科规划评审组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黄长著告诉记者:“对于一般的学者来说,规划课题要“量体裁衣“,根据项目经费设计对应的工作量,但是,中国档案事业史课题组却“自讨苦吃“,主动增加自己的工作量,这种刻苦钻研、甘于奉献的精神尤为珍贵,值得鼓励。”“蹲下去”做学问517
8、万余字,198 页。课题组成员梁继红在完成科研任务的同时,认真记录了课题组从立项起至今的所有“档案”,包括课题规划、项目计划书、编写凡例、27 场大小会议的记录、10 期课题研究简报、两份成果要报、中期检查表等。单从该课题组呈现的中国档案事业史项目材料集,就能看出课题组科研任务的加重丝毫没有影响其成果的质量。“只有“蹲下去“,实地考察,才能找到真正的档案和史料。”为了拿到与近代教育相关的一手资料,梁继红利用元旦假期,去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调研。“由于平时教学任务繁重,因此,假期对我们而言,不是休息的日子,而是调研的大好时机。”由于课题涉及的内容、数据十分庞大,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还组织本院及历
9、史学院的 40余位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参加中国档案事业史知识库数据采集工作。对于青年学生而言,参与课题研究,一方面使其受到专业的学术训练,增长了学术见识,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其对档案学科的认同,加强了院系的学术凝聚力。为了得到最专业的指导和支持,课题组还聘请了原国家档案局副局长刘国能、原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副馆长秦国经、原青海省档案局局长牛创平、原中国档案报总编辑王德俊、原中国档案总编王景高 5 位资深专家担任项目顾问。可以说,课题项目突破了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范围,吸收了当下从事中国档案事业史各领域研究的佼佼者。“中国档案事业史”课题在国家社科基金的大力支持下,业已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部分成果刊载于核心期刊。在课题组成员脚踏实地、齐心协力的努力下,学术研究的道路虽然艰辛,但方向明确,生活也因奋斗而充实。这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必6将为国家社科基金增添新的学术精品,也将成为中国档案事业史界的一座里程碑。(本报记者 周晓菲)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原文链接: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