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章 氣候變遷,7-1 用來推估氣候變遷的證據有那些?【課本146頁】7-2 歷史上的氣候如何變遷? 【課本150頁】7-3 氣候為什麼會發生變遷?7-3-1 外在因素【課本153頁】7-3-2 內在因素【課本155頁】7-4 氣候變遷對環境和生物有何影響?7-4-1 對環境的影響【課本161頁】7-4-2 對生物的影響【課本161頁】7-4-3 冰期臺灣的海岸線【課本163頁】7-5 聖嬰現象也是氣候變遷嗎? 【課本164頁】,7-1 用來推估氣候變遷的證據有那些?,2,會受氣候變化影響而發生改變的物體,如果能將其改變保存下來,且能定出其發生改變的年代,就可以作為推估氣候變遷的證據。但不同
2、的證據能得到的訊息不盡相同,適用之時間尺度及推估出氣候變遷狀況的解析度也不同。進行古氣候學研究時,很少能只依靠一種方法,須同時採用多種方法交叉印證,才能得到較確定、豐富及涵蓋面較廣泛的氣候變遷資料。以下為常用的例子:,3,7-1 用來推估氣候變遷的證據有那些?,歷史文獻及觀測數據有時從遠古時期人類的遺物可以得到關於氣候的訊息(圖7.1)。但規律記載氣象的文獻則始見於西元前1300年前的中國,即約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上,有描述連續10天降雨及颳風的文字(圖7.2)。所以數千年來的氣候變化可從古人文獻中推知。,4,圖7.1埃及沙漠中的古代壁畫記載了驢子商隊曾行經該處。因驢子每天都需要喝淡水,所以現在騎
3、驢子橫越埃及沙漠是不可能的任務。這表示4,000多年前埃及的氣候比現在溼潤多了。,7-1 用來推估氣候變遷的證據有那些?,5,7-1 用來推估氣候變遷的證據有那些?,圖7.2 甲古文記載:第一天酷旱,第三天整夜下雨,第五日晨雨,第十日北風凜烈,6,17世紀中旬,陸續有雨量、氣壓、溫度(圖7.3)及濕度等測量儀器發明,讓人類得以對氣象因子進行較精準的測量,對於數百年來的氣候變遷,能提供明確而詳細的資料。,7-1 用來推估氣候變遷的證據有那些?,7,7-1 用來推估氣候變遷的證據有那些?,圖7.3 左為伽利略在1597年發明的驗溫器,右為1657年製造的溫度計已有刻痕。,8,7-1 用來推估氣候變
4、遷的證據有那些?,樹木年輪及珊瑚氣候會影響樹木年輪的生長速度(圖7.4)。對同一棵樹而言,在風調雨順、氣候暖和的年代,年輪的寬度會比較寬;在寒冷、乾旱的時期,年輪寬度就會比較窄。從樹木年輪,便可推得過去數百年甚至千年以上的溫度、降水等資訊。,9,7-1 用來推估氣候變遷的證據有那些?,圖7.4樹木年輪,10,7-1 用來推估氣候變遷的證據有那些?,珊瑚骨骼中某些微量元素的量會受海水溫度變化影響,所以從珊瑚骨骼形成的礁體鑽取岩芯(圖7.5),分析其中相關元素的含量,就可以推知過去的海水溫度。珊瑚的生命期常超過一世紀,故可提供百年以上的資料。另外,珊瑚生長於淺海,調查珊瑚在地層中出現的位置,也可重
5、建古海水面的高度。,11,7-1 用來推估氣候變遷的證據有那些?,圖7.5研究人員正從珊瑚頂鑽取圓柱狀岩芯,12,7-1 用來推估氣候變遷的證據有那些?,湖泊與溼地的沉積物湖泊及溼地的沉積物可以提供關於陸地氣候變遷相當豐富的訊息。如從其中所含的孢子及花粉組合,可以知道該區附近數千年甚至數萬年以上的植被變遷,並由此獲得該區古氣候及環境的訊息。如臺灣中部山區67萬年前針葉林分布的下限便由此推知(圖7.6),從而推得當時氣溫較今日寒冷。,13,7-1 用來推估氣候變遷的證據有那些?,圖7.6臺灣中部針葉林現今的交界約海拔2,500公尺,67萬年前的冰期則位於約海拔800公尺處。(圖中溫度是各海拔高度
6、的現今值),14,7-1 用來推估氣候變遷的證據有那些?,冰芯在南極及格陵蘭島鑽探取出的冰芯紀錄(圖7.7)可以長達數十萬年,而較近期的冰芯甚至可解析出每年的變化,是科學家探討氣候變遷的利器。冰芯中氧同位素的比率是氣溫的指標;年冰層厚度可判斷當年降水量多寡;氣泡中的氣體成分和含量可以揭示大氣成分的演化;所含微粒和各種化學物質的分析結果,可以提供不同時期大氣中所含氣膠量及火山活動等訊息。,15,7-1 用來推估氣候變遷的證據有那些?,圖7.科學家從南極鑽取到的冰芯,可看出一年一年的層次。,16,7-1 用來推估氣候變遷的證據有那些?,海洋沉積物中的化石海中生物的外殼大部分由碳酸鈣和矽質組成(圖7
7、.8),其中所含的氧有 和 兩種同位素,這兩種同位素在碳酸鹽生物殼體中的比例與生物生活時的水溫及當時的冰川體積有密切的關聯。若能比較全球各地同一時代化石的分析結果,可做為推斷各種氣候型態地理分布的依據。目前在世界各地的海底已採取了許多沉積物及沉積岩的岩芯進行分析,獲得了許多2億多年來的氣候及環境訊息。,17,7-1 用來推估氣候變遷的證據有那些?,圖7.浮游性有孔蟲的殼。有孔蟲是海洋中的單細胞生物,分布廣泛,且以鈣質為殼體,易成化石,常見於海洋沉積物及沉積岩中。,18,7-1 用來推估氣候變遷的證據有那些?,沉積岩從沉積岩的沉積構造及組成物質,可以探知其沉積時的環境概況。尤其是46億到6億年前
8、這一段時間,不易找到生物化石,科學家僅能從倖免於風化侵蝕的岩石來探索地球早期的氣候狀況,沉積的時間愈久,愈難找到沒有被破壞的岩層,得到的資訊也愈模糊,只能做粗略的推估。,19,7-2 歷史上的氣候如何變遷?,當氣象因子如平均氣溫、降雨量、風向、風速等有較長期且顯著的變化,就是氣候變遷,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間冰期與冰期氣候的變化。地球的氣候一直都是冷、暖交替的,當全球平均氣溫明顯下降且持續一段時間後,冰層覆蓋地表的面積增大,海面上的浮冰增多,此時便處於冰期氣候。夾在兩個冰期中,地表溫度回升的期間則稱為間冰期。地球氣候的歷史可以視為一系列冰期與間冰期的組合。,20,7-2 歷史上的氣候如何變遷?,
9、億年尺度的冷暖概況如果冰雪覆蓋範圍很大,冷卻效應涵蓋全球,且持續時間長達數千萬至數億年者,我們稱此為冰室氣候(圖7.9)。從岩層中冰磧物(圖7.10)分布的狀況推論,前寒武紀在最後一次冰室氣候時,整個地球均被冰川覆蓋。從古生代至今,則有兩次冰室氣候,一發生在古生代晚期,一發生在新生代的第四紀。,21,7-2 歷史上的氣候如何變遷?,圖7.98億年來地表氣溫的冷、暖交替現象。其中淺藍色塊顯示的是前寒武紀晚期、古生代晚期及新生代第四紀的三次冰室氣候。從圖中可看出,人類演化的歷程是處於地球歷史中較低溫的氣候狀態。,22,7-2 歷史上的氣候如何變遷?,圖7.10圖中白色的大小礫石為冰層中的冰磧石,2
10、3,7-2 歷史上的氣候如何變遷?,數十萬年尺度的冷暖概況近數十萬年雖屬第四紀冰室氣候,但氣溫仍有起伏變化(圖7.11),可再區分為數次冰期與間冰期的序列,尤其是從近40萬年來的氣溫變化資料得知,冷暖變化約有10萬年的週期。,24,7-2 歷史上的氣候如何變遷?,圖7.11從南極冰芯得到過去約40萬年的溫度變化,圖中最高溫(紅線)約以10萬年為週期出現,目前是處於相對高溫的狀態。,25,7-2 歷史上的氣候如何變遷?,最近一次冰川極盛期發生在約1萬8千年前(圖7.12),而後溫度開始上升,冰川消退,進入較溫暖的間冰期。過去1萬年來,地表溫度波動的幅度非常小,算是處於氣候穩定的狀態,對生物而言,
11、可以說是一個較穩定的生存環境。,26,7-2 歷史上的氣候如何變遷?,圖7.12北半球(A)現在與(B)18,000年前地表冰層分布之比較。18,000年前,地表約有3分之1的陸地覆蓋在巨厚的冰層下,冰層厚度可達數千公尺。整個地球現在只剩下格陵蘭及南極大陸等地覆有巨厚冰層。,27,7-2 歷史上的氣候如何變遷?,近千年來的冷暖概況在20世紀前,北半球地表近千年來的平均氣溫變化幅度小於0.5,但此期間仍有小規模的冷、暖震盪(圖7.13)。圖中顯示11至早13世紀是相對較溫暖的時期,現今幾乎完全被冰河覆蓋的格陵蘭島,當時甚至可以種植穀類,稱為中世紀暖期;17世紀至早19世紀則是相對較冷的,歐洲歷史
12、記載這一段時期冬天很冷,稱為小冰期,現今終年不凍的波羅的海及英國泰晤士河等地,當時常結數十公分厚的冰,之前移居格陵蘭島的維京人因無法適應這一段時期寒冷的氣候而整個族群衰亡。不過這些冷暖振盪是否是為全球性事件,目前仍有爭議。,28,圖7.13過去1,300年來北半球地表氣溫的重建圖。本圖是由10份科學研究報告得到的氣溫疊加而成,因其用來推估氣溫的線索及適用的區域不同,所以得到的結果也不盡相同。圖中顏色愈濃者代表重疊愈多,1860年之後的黑色線為儀器測量值。從圖中氣溫變化約可看出中世紀暖期及小冰期。,7-2 歷史上的氣候如何變遷?,29,7-3 氣候為什麼會發生變遷?,導致氣候變遷的主因是全球能量
13、收支或分配狀況的改變,而造成改變的因素又可分成外在及內在兩部分,前者主要與太陽輻射變化有關,後者則與地球本身狀態的改變有關。,30,7-3-1 外在因素,太陽發光強度的變化太陽輻射是地球大氣能量的主要來源,如果太陽發出的輻射強度改變,勢必影響地球的氣溫。依據科學家估算,太陽的輻射能如果減少百分之一,地表平均氣溫將減少12。40多億年前太陽發光強度約為現在的70%,地表接收到的能量較今日少很多。但由早期沉積岩證據得知,地表當時沒有被冰封,溫度甚至還較今日暖,這是一件很弔詭的事,所以科學家評估影響當時氣溫必定還有其他重要的因素(如:地球早期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較高)。,31,7-3-1 外在因素,
14、太陽活動較不活躍時,通常黑子數也較少。所以有些科學家認為地球氣候的冷暖變化可以從太陽黑子數窺知一二。在16451712年間,太陽黑子數目非常少(圖7.14),而此時剛好為歐洲的小冰期。但這段時間太陽的輻射量是否真的有減少到能影響地球的氣候,或只是巧合?仍然是待解之謎。,32,7-3-1 外在因素,圖7.141640年至1997年間的太陽黑子數量變化。1645年至1712年時,太陽黑子數明顯偏少。,33,7-3-1 外在因素,地球公轉軌道及自轉軸的變化除了太陽本身的變化外,地表接收到的太陽輻射量還受太陽光入射角及日地距離的變化影響。地球公轉軌道形狀的變化、黃道與赤道交角的變化及地球自轉軸指向的變
15、化等皆會影響地表接收到的太陽輻射量(圖7.15)。例如有利於北半球冰期的條件是較小的黃道與赤道交角,加上北半球夏季時位於遠日點,如此將使北半球高緯區在夏季時接收的太陽輻射量最小,冰雪因融化量較少,而得以逐年累積,有利於冰期氣候的發展。,34,7-3-1 外在因素,圖7.15地球公轉軌道及自轉軸角度的變化。,35,7-3-1 外在因素,近45萬年來地球氣溫的冷暖變化週期約為10萬年,即可能導因於上述的天文因素(圖7.16)。,圖7.16紅線是根據地球公轉軌道及自轉軸變化計算25萬年來北緯65度及7月中旬的日照亮變化量。綠線是南極冰芯中的氣溫紀錄與1990年平均氣溫的差值。藍線是格陵蘭冰芯中的氣溫
16、紀錄。從圖中可看出三者的變化趨勢有相關。,36,7-3-2 內在因素,地表狀態改變地表狀態會直接影響地表吸收與反射太陽輻射的量,如黑色物體易吸收太陽輻射反照率低而淺色物體反照率高(圖7.17)。大氣與地表間熱量的交換,也會因地表狀態而改變,如沙漠及冰雪覆蓋區反射的太陽輻射比綠地多。又乾燥地區地表含水量較少,由水蒸發所吸收的熱量不多,使地表溫度因而較高。所以地表狀態的改變會影響氣溫,長期下來,也將改變氣候。,37,7-3-2 內在因素,圖7.17各種地表的反照率。通常淺色地面比深色地面反射較多太陽輻射,反照率較高。,38,7-3-2 內在因素,板塊構造運動板塊移動速度對人類歷史而言是微不足道的,
17、但如以數千萬年至數億年的歷史尺度而言,陸塊的大小及位置自古至今則有很大的不同。許多證據顯示,冰室氣候的發生可能與板塊構造運動有很大的關聯。,39,7-3-2 內在因素,當陸塊漂移到高緯區時,會因日照強度減弱而變冷,易累積冰雪,使反照率增加,氣溫將變得更低,有利冰期氣候的發展;當陸塊聚合成一個超級大陸塊時,位於大陸內部的地區會變得比較乾燥,可能形成沙漠。當陸地與海洋分布改變時,則會改變洋流的路徑及流速,影響低緯區與高緯區之間的水氣及能量的分配,也會導致氣候變遷(圖7.18)。 另一方面,山脈與高原的隆起,會加速風化作用,使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移除的速率加快,溫室效應減弱,可能進一步促進冰期氣候的形成
18、。,40,7-3-2 內在因素,圖7.18(A)古生代晚期及(B)新生代第四紀時的海陸分布及對氣候的影響,41,7-3-2 內在因素,大氣成分改變二氧化碳、水氣、甲烷及氣膠在大氣中的含量雖低,但因為這三者均為溫室氣體,對地表能量的收支有很大的影響。從冰芯及海洋沉積物的紀錄也可看出溫室氣體濃度變化與氣溫高低有密切的關聯性(圖7.19)。,42,7-3-2 內在因素,圖7.19從南極冰芯和海洋沉積物中之底棲性有孔蟲殼體得到的資料。紅色線為二氧化碳濃度,藍色線為甲烷濃度,黑色線為溫度,灰色線為冰川體積。灰色條帶標示的部分為與現在氣溫相若的溫暖時期。,43,7-3-2 內在因素,一般而言,大氣中氣膠的
19、分布是區域性的,且在大氣中停留的時間較短。氣膠會反射太陽輻射,同時也吸收地球的輻射,但淨效應仍為冷卻作用。火山噴發會產生大量的氣膠,有些影響範圍可達全球,並在大氣中停留23年,它們將使地表氣溫下降。過去五百年中,兩次最冷的夏天分別發生在1601年與1816年,都是發生在大型火山爆發之後;1991年菲律賓的皮納吐波(Pinatubo)火山爆發,使全球均溫下降了0.5(圖7.20),即可能是火山噴發引發的效應。,44,7-3-2 內在因素,圖7.20(A)菲律賓皮納吐波火山於1991年6月15日噴發時的衛星照片,這次噴發導致1991年6月至8月全球氣膠濃度大幅增加。(B)6月至(C)8月標示出氣膠
20、的濃度,白色代表濃度最大,橘色次之,深咖啡色最小。,45,7-3-2 內在因素,大氣環流及洋流的改變大氣與海洋的流動可以傳送熱量,減少地表的溫差。當大氣及海洋流動方向或速率改變時,就會使熱量的分配狀況改變,導致氣候變遷。以溫鹽環流(參考第104頁,圖5.15)為例,其下沉的源頭在北大西洋,因為此處表層洋流溫度較低,鹽度較高,海水的密度因此變大而下沉。如果北極附近融冰釋出大量淡水,海水密度變小,不易下沉,可能使溫鹽環流減弱,北傳的熱量減少,海洋調節高緯度區大氣溫度的功能降低,北半球高緯區氣溫可能因此下降。,46,7-3-2 內在因素,圖5.15溫鹽環流,47,7-3-2 內在因素,綜合以上討論,
21、我們可以知道地球氣溫變化受多重因素影響,有可能來自地球外,也有可能源自地球內部,這些因素作用及影響的時間尺度各不相同(圖7.21),其中以太陽輻射逐漸加強所需的時間最長,需時數十億年。其次為板塊運動造成的陸塊位置與形狀的改變,這些對地球氣候的影響很大,同時也影響了生物的生存與演化。但因為歷時甚久,人類不太能感覺它們造成的影響。和人類壽命的時間尺度相當或小於這個時間尺度的氣候改變,都是現代人類及後代子孫可以感覺到的,人類行為對氣候的影響時間可持續數百年,且其影響目前已逐漸顯現,不容忽視。,48,7-3-2 內在因素,圖7.21氣候變化因素的時間尺度,7-4-1 對環境的影響,地表狀態改變當地表氣
22、溫改變時,大氣層的能量輸送及水循環狀態都會隨之變化,間接牽動了地貌的改變。比如說,冰期氣候因為冰川的擴張,全球溫度下降,大氣中水氣含量減少,使內陸氣候較為乾燥,沙漠面積擴大,森林面積減少。再加上高低緯溫差變大,使大氣環流加強,風速變大,易揚起大量沙塵。,7-4-1 對環境的影響,海平面升降冰期時,大量的水被封存於冰川中,海平面因此下降,以1萬8千年前的冰盛期為例,當時海平面比現今低約120公尺,回暖後,海平面逐漸升高,目前海面上升速率每千年約1公尺(圖7.23)。如果氣候變得太暖,使格陵蘭及南極的冰川全部融化,全球海面估計將再上升60公尺。海平面較高時,除大陸邊緣地區易形成濕地湖泊外,內陸也常
23、會發生大規模的洪水,進而形成巨大的湖泊。,7-4-1 對環境的影響,圖7.2由珊瑚重建過去18,000年間海水面的位置。,7-4-2 對生物的影響,當地表氣候改變時,氣溫高低及降水多寡都會直接影響生物的活動及生存,甚至刺激生物演化或造成生物滅絕。 有人認為地球上曾有兩次處於全球幾乎完全被冰封的冰期氣候,而其時間剛好都與生物演化的重要階段相當。第一次約發生在25至22億年前,之後出現真核生物的化石;第二次約在8億至6億年前,之後是寒武紀大爆發。這樣的巧合,很難不想到冰期可能刺激生物演化。,7-4-2 對生物的影響,推論其原因可能是因為地表覆蓋的冰層會阻隔大氣和海洋間的物質交換,使大氣中的氣體無法
24、溶入海洋,而海水中的氣體也無法擴散至大氣中。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勢必得發展出新的機制求生存,同時也有部分生物因無法適應而死亡。從地層紀錄發現,地球過去幾次海洋生物大量滅絕的時期,與全球水位驟減時期相當(圖7.24),推論水位的驟減可能和環境發生劇烈變化有關,如巨大的隕石或彗星撞擊,大規模的火山噴發,或冰期的持續發展等。這些事件都有可能造成氣溫變化,改變生物棲地的環境,使部分生物適應不及而走向滅絕。,7-4-2 對生物的影響,圖7.24自寒武紀以來的全球海面升降曲線。星號指出海洋生物大滅絕的發生時間。,7-4-3 冰期與臺灣的海岸線,1萬8千年前冰盛期時,全球的海水面比現在低約12
25、0公尺,許多現在的大陸棚海域當時暴露為陸地或淺灘。對地質時間而言,這段時期很短,地形的變動不大,所以臺灣島附近海域目前120公尺的等深線即可作為當時的海岸線(圖7.25)。臺灣海峽及東海大陸棚當時都是陸地,臺灣與中國大陸陸地相連,生物可以相互往來遷徙。但隨後間冰期時,海水面上漲淹沒臺灣海峽使兩地隔絕,動、植物獨立演化,臺灣因此蘊育出許多特有種生物。,7-4-3 冰期與臺灣的海岸線,圖7.25臺灣海峽海底地形圖,7-4-3 學測考題,在過去數萬年中,地球曾經處於冰河期,全球的海陸分布與現在不同。下列有關台灣海峽與歐亞大陸沿岸在冰河期間的敘述,何者正確? (A)由於全球大都覆蓋在冰河下,台灣海峽海
26、平面上升,台灣沿海地區的珊瑚生長帶升高 (B)由於極區冰層擴大,台灣海峽海平面上升,台灣沿海地區的珊瑚生長帶升高 (C)由於全球大都覆蓋在冰河下,台灣海峽海平面下降,歐亞大陸的大型哺乳類動物(如犀牛)可能越過現今的台灣海峽來到台灣 (D)由於極區冰層擴大,台灣海峽海平面下降,歐亞大陸的大型哺乳類動物(如犀牛)可能越過現今的台灣海峽來到台灣,答案:D解析,7-4-3 學測考題解析,地球處於冰河時期時,極區的冰層會擴大,使得水以固態的形式堆積在陸地上,因此會使全球海平面下降,當然也包括了台灣海峽。冰河時期時,台灣海峽的海平面下降露出陸地,使歐亞大陸的大型哺乳動物可以直接穿越台灣海峽來到台灣。,7-
27、5 聖嬰現象也是氣候變遷嗎?,聖嬰現象是一種時間尺度為數年的氣候變化。居住在南美洲太平洋東側一帶的漁民很久以前就發現每隔28年聖誕節前後,風力有減弱,海水有變暖的現象,同時漁獲量也變少了。這種現象大約可以持續2至3個月,他們把這種現象稱為El Nio,即所謂的聖嬰現象。 聖嬰現象的影響目前已知當聖嬰現象發生時,除東太平洋赤道區海水會異常增溫外,全球各地也會發生天氣異常的現象。過去三十年中至少發生過6次規模不一的聖嬰現象,其中19971998年的聖嬰現象是20世紀威力最強的一次(圖7.26)。,7-5 聖嬰現象也是氣候變遷嗎?,7-5 聖嬰現象也是氣候變遷嗎?,科學家對聖嬰現象的解釋近年透過氣候
28、資料的分析及人造衛星對海面水溫的監測,科學家已較能掌握聖嬰現象發生時,海水及大氣發生的異常狀況。太平洋赤道附近常年吹東風,表面溫暖的海水會被帶向西方,使西太平洋的海面較東太平洋高,並造成東太平洋沿岸出現湧升流,使東部水溫較西部低。,7-5 聖嬰現象也是氣候變遷嗎?,當聖嬰現象發生時,太平洋赤道中部及東側的海面水溫明顯地比平常年高出許多(圖7.27及圖7.28)。此時,西太平洋氣壓值比平常年高,而東太平洋則比平常年低(圖7.29),使東風減弱,暖海水往東倒流,東太平洋沿岸的湧升流因而變弱(圖7.30)。此時湧升流從下層海水帶來的營養鹽減少,生物生產力遽降,造成漁獲量大幅降低。聖嬰現象發生時,太平
29、洋赤道區氣壓、大氣環流及海水溫度改變,同時也會影響南北向的大氣環流系統,因此世界各地都可能出現氣候異常的現象,打亂了農、林、漁、牧的步調,對人類經濟及生命財產影響甚大。,7-5 聖嬰現象也是氣候變遷嗎?,圖7.27平常年1至3月的海面平均水溫分布,7-5 聖嬰現象也是氣候變遷嗎?,圖7.281998年聖嬰現象發生時,1月至3月的海面平均水溫分布。,7-5 聖嬰現象也是氣候變遷嗎?,圖7.291998年聖嬰現象發生時,1月至3月的平均氣壓與平常年的平均氣壓差。,7-5 聖嬰現象也是氣候變遷嗎?,圖7.30赤道區太平洋垂直水溫及大氣環流的狀況。(A)圖為平常年。由於地面的東風,造成海溫高值區出現在西太平洋,使此區較易出現上升氣流,降水量豐富,熱帶氣旋出現頻率大;相對地,東太平洋則較易有下沉氣流,因此較乾燥。(B)圖為聖嬰現象發生時的情形,東西向的環流減弱,溫暖海水西流速率減緩,使太平洋中部及東部水溫提高,降雨增加,太平洋西部降雨則減少。,動畫 聖嬰與反聖嬰,教學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