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徐国祥.ppt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3614861 上传时间:2019-06-25 格式:PPT 页数:356 大小:3.7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计学》徐国祥.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6页
《统计学》徐国祥.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6页
《统计学》徐国祥.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6页
《统计学》徐国祥.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6页
《统计学》徐国祥.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统计学教 学 课 件(PowerPoint),制作人:徐国祥 马俊玲 赵宁,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 规划教材,目 录,统计学,第1章 总论,第7章 抽样和抽样分布,第6章 概率分布,第2章 统计资料的搜集 和整理,第3章 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第4章 相对指标和指数,第5章 概率,第10章 非参数统计,第8章 参数估计,第9章 假设检验,第13章 统计决策,第11章 相关分析与回归 分析,第12章 时间序列分析和预测,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第1章,总论,返回总目录,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最早的统计是作为国家重要事项的记录。 从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可以把

2、统计学划分为三个时期: 统计学的萌芽期、统计学的近代期、统计学的现代期,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1.统计学的萌芽期,统计学的萌芽期始于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末叶,当时主要有国势学派和政治算术学派。,(1)国势学派 国势学派对统计学的创立和发展所作的贡献:为统计学这门学科起了一个至今仍为世界公认的名词“统计学”(Statistics),并提出了一些仍为统计学者采用的术语:如“显著事项”等。国势学派在研究各国的显著事项时,主要是系统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研究各国实力和强弱,实际上是“对比”思想的形象化的产物。,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2)政治算术学派,政治算术学派在统计发展史上的作用:在数量统计资料的

3、基础上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并从中提炼出理论原则。同时,政治算术学派第一次有意识地运用可度量的方法,力求把自己的论证建筑在具体的、有说服力的数字上面,依靠数量的观察来解释与说明社会经济生活。,主要的代表人物:威廉配第(W.Petty)、约翰格朗特(J.Graunt),政治算术学派在很大程度上毕竟还处于统计核算的初创阶段,它只能从简单的、粗略的算术方法来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计量和比较。,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2.统计学的近代期,统计学的近代期始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在这时期的统计学主要有数理统计学派和社会统计学派。,(1)数理统计学派 主要代表人:拉普拉斯(P.S.Laplace) 凯特勒(A.

4、Quetelet)统计学之父,他把统计学发展中的三个主要源泉,即德国的国势学派、英国的政治算术派和意大利、法国的古典概率派加以统一、改造并融合成具有近代意义的统计学,促使统计学向新的境界发展。,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2)社会统计学派,社会统计学派由德国大学教授尼斯(K.G.A.Knies)首创,主要代表人物为恩格尔(C.K.E.Engel)和梅尔(G.V.Mayr),他们认为,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现象,目的在于明确社会现象内部的联系和相互关系;统计方法应当包括社会统计调查中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对其分析研究。同时,他们还认为,在社会统计中,全面调查,包括人口普查和工农业调查,居于重要地位;

5、以概率论为根据的抽样调查,在一定的范围内具有实际意义和作用。,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3.统计学的现代期,从世界范围看,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统计学的发展有3个明显的趋势:第一,随着数学的发展,统计学依赖和吸收数学营养的程度越来越迅速;第二,向其他学科领域渗透,或者说,以统计学为基础的边缘学科不断形成;第三,随着应用的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借助电子计算机后,统计学所发挥的功效日益增强。,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1.统计的涵义,统计一词由英语“Statistics”翻译过来。统计一般具有统计学、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三种涵义。统计工作是对社会、经济以及自然现象的总体数量方面

6、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活动过程。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是统计工作过程所取得的各项数字和有关情况的资料,它反映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和比例关系等等,以表明现象发展的特征。统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统计资料的数量和质量。统计学是研究如何进行统计工作,是统计工作经验的理论概括,又用理论和方法指导统计工作,推动统计工作的不断提高。随着统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统计学不断地充实和提高,两者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由统计学的发展史可知,统计学是从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开始的,随着统计方法的不断完善,统计学得以不断发展。因此,统计学的研究对象为大量现象的数量方面。就其性

7、质来说,它是一门适用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方法论学科。,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3.统计学的研究方法,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决定着统计学的研究方法。统计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大量观察法、综合指标法和统计推断法。,(1)大量观察法是指对研究的事物的全部或足够数量进行观察的方法。大量观察的意义在于可使个体与总体之间在数量上的偏误相互抵消。大量观察法的数学依据是大数定律。大数定律是随机现象出现的基本规律,也是在随机现象大量重复中出现的必然规律。大数定律的本质意义在于,经过大量观察,把个别的、偶然的差异性相互抵消,而必然的、集体的规律性便显示出来。,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2)综合指标法,综合指标就是从数量

8、方面对现象总体的规模及其特征的概括说明。所谓综合指标法,就是运用各种综合指标对现象的数量关系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3)统计推断法在一定置信程度下,根据样本资料的特征,对总体的特征作出估计和预测的方法称为统计推断法。统计推断是现代统计学的基本方法,在统计研究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它既可以用于对总体参数的估计,也可以用作对总体的某些假设检验。,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统计学的要素和内容,1.统计要素,统计的要素包括:总体、样本、推断以及推断的可靠性(1)总体就是要调查或统计的某一现象(如工商业中某一经济现象)的全部数据的集合,就任何一个统计问题而言,总体是最基本的要素。(2)样本就是从总体中随机

9、抽取的若干数据的子集。,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就是对以样本所包含的信息为基础,对总体的某些特征作出决策、预测和估计。(4)推断的可靠性推断的可靠性测度是统计问题的最重要的要素,也是统计对企业决策最重要的贡献,它使统计的推断与“算命”截然分开。,(3)推断,统计问题的4个要素小结:明确调查的总体;从总体中抽取样本并对样本的信息加以分析;根据样本信息对总体作出推断;对推断的可靠性加以测度。,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2.统计学的内容,统计学的内容由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组成。,(1)描述统计就是指如何从一直的观察资料,搜集、整理、分析、研究并提供统计的资料的理论和方法,用以说明研究现象的情况和特征。描述统

10、计包括各种数据处理,主要是用来总括或描述数据的重要特征,而不必深入一层地去试图推论数据本身以外的任何事情。其主要作用就是通过对现象进行调查,然后将所得到的大量数据加以整理、简缩、制成统计图表,并就这些数据的分布特征计算出一些概括性的数字。,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2)推断统计,是指凭样本资料来推断总体特征的技术和方法。推断统计可以利用样本资料来代替总体资料,在观察资料的基础上深入一步地分析、研究和推断,以推知资料本身以外的情况和数量关系,从而对不肯定的事物作出决断,为进行决策提供数据依据。,推断统计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必须指出,描述统计是推断统计的前提,而推断统计是描述统计的

11、发展。,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统计在管理决策中作用的流程图,管理问题的提出,现实问题,管理问题的确立,统计问题的提出,管理问题的解决,管理问题的答案,统计问题的答案,统计分析,新问题,问题的再次提出,返回总目录,返回本章,第2章,统计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返回总目录,统计调查的概念和方案的设计,统计调查就是对统计资料的搜集。它是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和要求,有组织、有计划地向调查对象搜集原始资料和次级资料的过程。,原始资料又称为初级资料,是指为了研究某个问题而进行实地观察或通过调查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次级资料是指借用原来已经加工的现成资料。,由于次级资料一般都是从原始资料过渡而来的,所以统计调查所搜

12、集的资料主要是指原始资料。统计调查按照资料的组织方式不同,可以分为专门调查和统计报表两类。,1. 统计调查的概念,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一个完整的统计调查方案,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2. 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1)确定调查的目的,(2)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填报单位,这是制定统计调查方案的首要问题。即首先要明确所搜集的资料要解决什么问题。,调查对象是被研究对象的总体。调查单位是指构成总体的每一个单位。填报单位是指受征集资料的单位。,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3)明确调查项目和制定调查表格,(4)确定调查时间,(5)制定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调查项目是进行调查时要向被调查者所要询问的问题。

13、,调查表是把确定好的调查项目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在一定的表格上,凡是以文字作为答案的,可以采取问答式;凡是以数字作为答案的,则必须制定调查表。,调查时间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调查资料所属的时间;二是调查工作的起止时间。,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统计调查的方式和方法,1. 专门调查,是指为了某些特定目的而专门进行的调查。这种调查多属一次性调查,一般有普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四种。,(1)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全面调查。普查所搜集的资料表明某一现象在某一时点或某一时期的情况,时间性要求很强。,一、统计调查的方式,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3)抽样调查是指根据随机原则从调查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

14、进行观察并根据其结果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非全面调查的方法。,(4)典型调查是指根据调查的目的和要求,在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它是一种非全面调查。,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之间是有区别的:最大的不同点是,抽样调查是从总体中随机地抽取部分单位尽心调查,而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则是从总体中有意识地选择部分单位作为调查的对象。,2. 统计报表,统计报表是我国搜集统计资料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按照国家有关法规的规定,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自下而上地逐级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统计调查方法。,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统计报表的资料来源于基层单位的

15、原始记录。从原始记录到统计报表,中间还要经过统计台账和企业内部报表。,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1. 直接观察法,是指调查人员到现场对调查对象进行观察、计量和登记以取得资料的方法。,二、统计调查的方法,2. 报告法,是指报告单位以各种原始记录和核算资料为依据,向有关单位提供统计资料的方法。,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3. 采访法,是指调查员和应答者之间的一种对话。目的在于准确地搜集资料。它主要是按照事先印刷好的调查表由调查员逐一提问的方法进行的调查。,4. 邮寄调查法,是指通过邮政系统分发和收回调查表的调查方法,它是一种典型的被调查者自填法。,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问卷的设计,1. 问卷的概念和作用,

16、问卷,就是有问有答的调查表。,问卷调查的作用在于:,(1)可以使调查研究规范化。(2)可以使调查研究程序化。(3)可以使调查研究科学化。,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2. 问卷的基本要素,问卷的基本要素有四个:前言、问题和答案、编码、资料登录地址。,(1)前言,是给应答者的简短信函,一般写在问卷的首页或封面上。(2)问题和答案,是问卷的核心内容。(3)编码,就是用自然数给各种答案编上号码。(4)登录地址,是指明每一项资料在汇总时,登录在什么地方,实际上起着资料索引的作用。,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3. 设计问卷时应注意的问题,(1)对每个问题和答案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问题的统计方法。(2)提问的意义要

17、准确、清楚。(3)问题要适用于调查对象的最低文化程度。(4)问题应当短小,便于作明确的答复。(5)问题的排列应当具有逻辑性。(6)对敏感性问题设计问卷时应遵守保密的原则。,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统计分组,1. 统计分组的意义,统计分组就是根据统计研究的需要,将统计总体按照一定的标志区分为若干组成部分的一种统计方法。,统计分组的作用在于:(1)划分现象的类型,并反映各类型组的数量特征;(2)按照某一标志将性质不同的单位进行分组,以说明现象的内部结构;(3)通过分组可以揭示现象与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2. 统计分组的标志,在进行统计分组时,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选择分组的标志和

18、确定各组的界限。分组标志,是将总体区分为不同组别的标准和根据。分组标志有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2种。,(1)按品质标志分组 就是按事物的品质特征进行分组。,(2)按数量标志分组 就是按事物的数量特征进行分组。,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3. 统计分组体系,为了从不同侧面反映总体的特征,就必须运用几个标志对总体进行分组,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就是统计分组体系。,统计分组体系有以下两种不同的形式:,(1)平行分组体系如果总体按照一个标志进行分组,就称为简单分组。同一总体的几个简单分组按某一规定排列起来就构成一个平行分组体系。,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2)复合分组体系如果总体同时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层叠起

19、来分组,就称为复合分组,由复合分组形成的分组系列就称为复合分组体系。,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频数分布,1. 频数分布的概念,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将总体中所有单位按一定标志进行分组整理,形成总体中各单位数在各组间的分布,称为频数分布,又称分布数列,它是统计整理的结果。分布在各组的个体单位数称为频数,又称次数。各组次数与总次数之比称为频率,又称为比率。,根据分组标志特征的不同,分布数列可分为属性分布数列和变量分布数列两种。,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1)属性分布数列 是指按品质标志分组所形成的分布数列,简称品质数列。,对于品质数列来讲,如果分组标志选择得好、分组标准定得恰当,则事物的差异就表现得比较

20、明确,总体中各组如何划分就较易解决。属性分布数列一般也比较稳定,通常均能准确地反映总体的分布特征。,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2)变量分布数列 是指按数量标志形成的分布数列,简称变量数列。,变量数列往往因人的主观认识不同而不同,因此,按同一数量标志分组是有出现多种分布数列的可能。,变量数列按照用以分组的变量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单项式变量数列和组距变量数列。单项式变量数列是指数列中每个组的变量值都只有一个,即一个变量值就代表一组。单项式变量数列一般是在离散型变量变异幅度不太大的情况下所采用。组距式变量数列是指按一定的变化范围或距离进行分组的变量数列。编制组距数列适用于变量值个数较多、变动范围较大的

21、资料。,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2. 频数分布表的编制,(1)整理原始资料:确定最大最小值,并计算全距,(2)确定变量数列的形式:对于离散型变量,可以按一定的次序一一列举数值;对于连续型变量,不能编制单项式变量数列,而只能贬值组距式变量数列。,(3)编制组距式变量数列应注意的问题 确定组距:组距的大小要适度,要能正确地反映总体的分布特征及其规律。如果资料分布比较均匀,就可采用等距分组,否则应采用不等距分组。,确定组限:基本原则是,按这样的组限分组后,要能是性质相同的单位归入同一组内,使不同性质的单位按不同的组别划分。,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4)频数分布表的具体编制,3. 频数分布表示方法,频数

22、分布表示方法主要有列表法和图示法,(1)列表法即用统计表来表示频数分布,并可列入累计频数。,(2)图示法即用统计图形来表示频数分布的方法。常用的有直方图、折线图和曲线图三种。,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统计汇总方法和统计表,1. 统计汇总的组织方法,统计汇总的组织方法基本上有两种:逐级汇总法和集中汇总法。,(2)集中汇总法是一种把全部调查资料集中到某一机构进行一次性汇总的方法。,(1)逐级汇总法就是一种从基层取得调查资料,按照一定的领导系统,自下而上逐级整理综合的方法。,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2. 统计汇总的技术方法,在我国的统计实践中,常用的有手工汇总和电子计算机汇总两种。,3. 次级资料的汇总

23、整理方法,从统计角度来讲,对刺激资料的汇总整理主要有三种方法:调整法、推算法、再分组。,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4. 统计表,统计表是纵横线交叉所组成的一种表格,表格内所列的是整理后系统的统计资料。其优点在于:资料易于条理化,简单明了,且可以节省大量文字叙述,便于比较分析、检查数值的完整性和准确性。,(2)统计表的内容,统计表是由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纵横表格线和数字资料等基本内容构成。,(1)统计表的形式,统计表分为主词栏和宾词栏两部份。,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第3章,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返回总目录,集中趋势的测度,集中趋势是对频数分布资料的集中状况和平均水平的综合测度。而离散趋势是对频

24、数分布资料的差异程度和离散程度的测度,用来衡量集中趋势所册书之的代表性,或者反映变量值的稳定性和均匀性。,常用来表达数列集中趋势的测度有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些测度在统计学中也称为平均指标或平均数,可以用来反映标志值的典型水平和标志值分布的中心位置或集中趋势。,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1. 算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是平均指标中最重要的一种,一般不特别说明时,所称的“平均数”就是指算术平均数,其定义的公式为:,算术平均数总体标志总量总体单位总量,计算算术平均数时,标志总量和单位总量必须属于同一总体,分子分母所包含的口径必须一致。否则,计算出来的平均数指标便失去了科学性。

25、算术平均数,可以分为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数两种。,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1)简单算术平均数,将总体的各个单位标志值简单相加,然后除以单位个数,求出的平均标志值,叫做简单算术平均数。简单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为:,式中:,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2)加权算术平均数,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为:,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2. 调和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又称“倒数平均数”,它是根据各标志值的倒数来计算的平均数,即各个标志值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 调和平均数也分简单调和平均数和加权调和平均数。,简单调和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为:,即,设m为权数,则加权调和平均数的计算公式为:,则,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

26、3. 几何平均数,几何平均数是计算平均比率和平均速度最适用的一种方法。几何平均数有简单几何平均数和加权几何平均数之分。,其计算公式为:,在用几何平均数法计算平均数时,如果,大于2,,可采用对数法计算。计算公式为:,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需要指出的是,当把几何平均数应用于经济现象时,必须注意经济现象本身的特点。只有当标志总量表现为各个标志值的连乘积时,才适合采用几何平均数方法来计算平均标志值。一般来说,计算社会经济现象在各个时期的平均发展速度时,要采用几何平均数。例如,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发展速度、全国人口年平均发展速度等。,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4. 中位数,中位数是一种按其在数列中的特殊位置而

27、决定的平均数。把总体各单位标志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后,处在中点位次的标志值就是中位数,它将全部标志值分成两个部分,一半标志值比它大,一半标志值比它小,而且比它大的标志值个数和比它小的标志值个数相等。,要求得中位数,首先要确定中位数的位次。,未分组资料时,中位数位次,当总体位数 为奇数时,中位数就是中位数位次上的那个数据;当 为偶数时,中位数是中位数位次上2项数据的算术平均数。,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分组资料时,中位数位次,可以利用中位数所在组的下限来测算中位数,即中位数的下限公式为 :,式中:,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也可以利用中位数所在组的上限来测算中位数,即中位数的上限公式为 :,式中:,中位数

28、所在组的上限,大于中位数组的各组次数之和,中位数最大的特点是:它是序列中间1项或2项的平均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所以在当一个变量数列中含有特大值与特小值的情况下,采用中位数较为适宜。正式由于中位数的这一特点,在统计研究中,当遇到掌握统计资料不多而且各标志值之间差异程度较大或频数分布有偏态时,为避免计算标志值所得的算术平均数偏大或偏小,就可利用中位数来表示现象的一般水平。,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5. 众数,众数是一种位置平均数。众数是总体单位中,标志值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值。 为了确定众数的具体数值,可以利用下限公式或上限公式加以计算。,计算众数的下限公式为:,式中:,众数,众数组的下限,众数组

29、次数与上一组次数之差,众数组次数与下一组次数之差,众数组的组距,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计算众数的上限公式为:,式中:,众数组的上限,众数的计算只适用于单位数较多,且存在明显的集中趋势的情况,否则,计算众数时没有意义的。,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离散趋势的测度,离散趋势的测度,在统计学中也称为指标变异指标,是用来描述数列中指标值的离散趋势与离散程度的。常用的标志变异指标有极差、平均差和标准差等。,1. 极差,极差是指一个数列中两个极端值即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异。根据极差的大小能说明标志值变动范围的大小。其计算公式为:,极差最大标志值最小标志值,根据组距数列求极差的计算公式为:,极差最高组上限最低

30、组下限,在实际工作中,极差可以用于检查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进行质量控制。在正常生产的条件下,产品质量稳定,极差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若极差超过给定的范围,就说明有不正常情况产伤。但极差受到极端是的影响,测定结果往往不能反映数据的实际离散程度。,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2. 四分位差,四分位差是根据四分位数计算的。首先把变量各单位标志值从小到大排序,再将数列四等分,处于四分位点位次的标志值就是四分位数,记作 , 为第一四分位数(也称为下四分位数), 为第二四分位数,就是中位数 , 为第三四分位数。,四分位差的计算公式为:,四分位差的计算步骤为:,先寻找四分位数,然后根据四分位差的计算公式计算。,返回本章

31、,返回总目录,四分位数的计算,(1)由未分组资料计算四分位数。,是整数,则位次对应的 标志值即为相应的四分位数。,首先确定四分位数的位次,再找出对应位次的标志值即为四分位数。,设样本容量为 n ,,不是整数,则用,相邻位次上的标志值的加权算术平均数,插值法,计算四分位数。,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2)由分组资料计算四分位数。,第 四分位数所在组的下限;,第 四分位数所在组的次数;,总次数,即各组次数总和;,小于第 四分位数所在组的各组次数之和;,第 四分位数所在组的组距。,式中:,第 四分位数的计算公式为:,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四分位差是对极差的一种改进。与极差相比,四分位差因不受极值的影响

32、,在反映数据的离散程度方面比极差准确,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同时,对于存在开口的组距数列,不能计算极差,但可以计算四分位差。,四分位差与极差相比较:,四分位差和极差一样,不能充分利用数据的全部信息,也无法反映标志值的一般变动。,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3. 平均差,平均差是各单位标志值对平均数的离差绝对值的平均数。平均差仅反映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对其平均数的平均离差量。平均差越大,表明标志变异程度越大;反之,则表明标志变异程度越小。平均差通常用字母 表示。,未分组资料时,其计算公式为:,分组资料时,其计算公式为:,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4. 方差和标准差,未分组资料时,方差的公式为:,标准差的公式为:,

33、分组资料时,方差的公式为:,标准差的公式为:,式中:,算术平均数,总体单位数,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各组次数,方差,标准差,变量值,需要指出的是, 是总体标准差,而样本标准差为 。,当样本较大时,由于 几乎等于 ,因此常用公式 代替公式 来计算样本标准差S,并用于估计总体标准差 。,在小样本的情况下, 较 为总体标准差 的更优良的估计量 。,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5. 离散系数,上述的各种标志变异度指标,都是对总体中各单位指标值变异测定的绝对量指标。而离散系数是测定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变异的相对量指标,以消除不同总体之间在计量单位、平均水平方面的不可比因素。常用的离散系数主要有平均差离散系数 和

34、标准差离散系数,其公式分别为:,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6. 偏度和峰度,(1)偏度,偏度是用来反映变量数列分布偏斜程度的指标。,变量数列的单峰钟形分布,对称分布,非对称分布(或称偏态分布),右偏分布(或称正偏分布),左偏分布(或称负偏分布),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偏态分布情况下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有近似的关系:,X,f,X,f,X,f,对称分布,右偏分布,左偏分布,利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位置关系大致判断分布是否对称:,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用偏度系数准确地测定分布的偏斜程度和进行比较分析。, Pearson偏度系数,用SK 表示。,SK 为无量纲的系数,通常取值在-3+3之间。绝对值越大,

35、说明分布的倾斜程度越大。,SK =0 对称分布SK 0 右偏分布SK 0 右偏分布, 值越大,右偏程度越高; 3 尖顶曲线, 值越大,顶部尖峭程度越高; 3 平顶曲线, 值越小,顶部越平坦;=1.8 变量数列的曲线呈矩形分布;1.8 变量数列的曲线呈U形分布;,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第4章,相对指标和指数,返回总目录,对比是一种重要的统计分析法。相对指标和指数,都属于对比分析法。通过两个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数量关系的对比,来说明事物发展程度、结构,以及两个相联系事物之间的关系的指标,称为相对指标。指数是一种特殊的相对数,在本章中是专指不能直接相加现象在不同时期比较的综合相对数。,返回本章,返回总

36、目录,相对指标,1. 相对指标概述,相对指标又称相对数,是指两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之比。相对指标的作用主要在于能使原来不能直接相比较的数量指标具有可比性。 不同总体的总量指标所代表的事物的性质、规模是不相同的,往往无法直接对比。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将它们转化成适当的相对数,才能进行对比。,相对数的种类很多,根据其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分为2类:(1)有名数;(2)无名数。,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1)有名数,凡是由两个性质不同而又有联系的绝对数或平均数指标对比计算所得到的相对数,一般都是有名数,且多用复合计量单位。如人口密度,单位为“人/平方公里”;平均每人分摊的粮食产量,单位为“千克/人”。,(2)

37、无名数,无名数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采用倍数、百分数和千分数来表示。其中百分数是相对指标中最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2. 几种常见的相对指标,(1)计划完成相对数,计划完成相对数也称为疾患完成百分数,是将实际完成量与计划指标进行对比,对比结果一般用百分数表示。计算公式为:,检查计划完成情况,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检查报告期计划完成情况,在报告期终了时,检查整个报告期完成了本期计划的多少;累计完成计划百分数,就是从报告其的期初开始,截至目前止完成本期计划的程度。,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2)结构相对数,计算各部分在总体终所占的比重,这样的相对数,就说结构相对数。它是总体构成部分

38、的数值对总体数值之比,也就是部分与全体之比。结构相对数常用百分数来表示,而且各部分比重的总和应等于100,其计算公式为:,结构相对数的主要作用有:通过结构相对数说明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总体结构的特征;通过不同时期结构相对数的变化,可以看出事物的变化过程及其发展趋势;通过结构相对数分析研究各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是否合理,为改进工作提供依据。,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3)比较相对数,比较相对数,是指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之间同类指标之比,用以反映事物发展不平衡的相对差异程度。一般用倍数或百分数表示,其计算公式为:,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4)动态相对数,动态相对数,是表明同一现象不同时期的2个指

39、标之比,又称为发展速度。通常用来作为比较指标所属的时期叫做基期,与基期对比的时期叫做报告期。对比的结果,可用百分数或倍数来表示。其计算公式为:,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5)强度相对数,强度相对数是说明现象发展的强度、密度或普遍程度。它是由两个性质不同但又有联系的总量指标进行对比,用来反映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其计算公式为:,强度相对数有正、逆两种指标,一般视哪一个指标更能清楚地说明所研究的问题而加以使用,如研究人口密度时,应使用正指标。,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6)比例相对数,比例相对数,是同一总体中两个部分之比。其计算公式为:,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不同时期同一现象比 较,动 态相对数,强

40、 度相对数,比 较相对数,部分与部分比 较,部分与总体比 较,实际与计划比 较,比 例相对数,结 构相对数,计划完成相对数,六种相对数指标的比较,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3. 计算和运用相对数时应注意的问题,(1)注意保持对比指标数值的可比性;,(2)注意同绝对数相结合应用;,(3)注意各种相对数的结合应用。,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指数的概念和分类,1. 指数的概念,从广义上讲,凡是能说明现象变动的相对数都是指数。从狭义上讲,指数是专指不能直接相加现象在不同时期间比较的综合相对数。,2. 指数的分类,(1)数量指数和质量指数,按所反映现象的特征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数和质量指数。数量指数反映现象的总

41、规模、水平或工作总量的变化;质量指数反映工作质量的变化情况。,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2)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按计算指数时所用的基期不同,可分为定基指数和环比指数。定基指数的基期是固定不变的,环比指数的基期是随着报告期的变化而变化的,一般是以上一年的同期作为基期。,(3)个体指数和总指数,按所反映现象的范围不同,可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个体指数是说明单个事物或现象在不同时期上的变动程度,总指数是说明多种事物或现象在不同时期上的综合变动程度。,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3. 个体指数的编制,个体指数是反映单个事物或现象报告期相对于基期变动的相对指标。个体指数的编制是把反映该现象的报告期指标和基期指标

42、直接对比。,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总指数的编制方法,总指数是反映多种现象或事物报告期相对于基期的综合变动相对指标。总指数的编制方法主要分为综合指数法和平均指数法。,数量指数的编制有两种:一种是综合指标,可直接相加,只要分别汇总报告期的指标和基期的指标,然后加以对比即可;另一种是非综合指标,不能直接相加,要通过同度量的质量因素把指标过渡到具有可加性,然后分子分母的指标相加后再对比。这种通过同度量因素综合分子分母的指标再对比求总指数的方法,称为综合指数法。,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1)数量指数的编制,1. 综合指数法,数量指数的编制有两种:一种是综合指标,可直接相加,只要分别汇总报告期的指标和基期

43、的指标,然后加以对比即可;另一种是非综合指标,不能直接相加,要通过同度量的质量因素把指标过渡到具有可加性,然后分子分母的指标相加后再对比。这种通过同度量因素综合分子分母的指标再对比求总指数的方法,称为综合指数法。,综合指数法中按不同时期的因素取同度量因素主要有两种,拉氏指数公式,派氏指数公式。拉氏指数公式是同度量因素取基期,派氏指数公式是同度量因素取报告期。,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2)质量指数的编制,在编制质量指数的过程中,采用相应的数量因素作为同度量因素固定在某一时期上。,同度量因素与指数化因素相乘后必须是有实际经济意义的总量指标;数量指标指数一般以质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质量指标指数一般以

44、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同度量因素的固定时期必须以指数的经济意义为依据。,(3)编制综合指数的一般方法原则可以概括为:,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2. 平均数指数法,以个体指数为基础采取平均数形式编制总指数的方法称为平均数指数法。习惯上,把用综合指数法求出的指数称为综合指数,而把通过平均数指数法求出的指数称为平均数指数,实际上这两者都是总指数。平均数指数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算术平均数指数;一种是调和平均数指数。,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2)调和平均数指数的编制,调和平均数指数是对个体指数按调和平均数形式进行加权计算。这种指数形式实际上是派氏综合指数公式的变 形。在所掌握的是个体指数和报告期资料的情

45、况下,则应用调和平均数指数。,(1)算术平均数指数的编制,算术平均数指数是对个体指数的算术加权平均。这种指数形式实际上是拉氏综合指数公式的变形。在只掌握个体指数和基期资料的情况下,运用算术平均数指数公式编制总值数就比较方便。,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我国物价指数的编制和应用,零售物价指数和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是我国政府统计部门所编制的两种重要指数。编制零售物价指数和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的目的主要在于观察市场价格水平的涨跌程度,分析物价变动所引起的经济后果,研究居民实际收入的变化,以便为有关部门制定物价政策、进行宏观调控和抑制通货膨胀等提供依据。,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1. 零售物价指数的编制,我国的

46、零售物价指数是全面反映市场零售物价总水平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它可反映零售商品的平均价格水平,为国家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依据。,各类零售物价指数的计算步骤如下:,(1)计算各个代表品个体零售物价指数;(2)把各个体指数乘上相应的权数后相加,再计算其算术平均数,即得小类指数;(3)把各小类指数乘上相应的权数后,再计算其算术平均数,即得中类指数;(4)把各中类指数乘上相应的权数后,计算其算术平均数,即得大类指数;(5)把各大类指数乘上相应的权数后,计算其算术平均数即得总指数。,返回本章,返回总目录,在编制零售物价指数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代表各规格品种的选择问题;(2)价格资料的调查和平均价格的计算问题;(3)权数资料的来源和各类零售价格指数编制问题。,2.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编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于观察居民生活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价格的变动对城乡居民生活的影响,对于各级部门掌握居民消费价格状况和研究并制定居民消费价格政策、工资政策,以及测定通货膨胀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课件讲义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