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教425论文题目初中语文阅读训练质疑方法初探论文作者: 准考证号: 作者单位: 指导教师: 主考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二 三年二月十六日黑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第 2 页论文提要在语文阅读训练中运用恰当的质疑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语文阅读中的质疑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两种。1、 比较质疑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比较提出问题的质疑方法,主要有前后比较,参照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四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不同特点,适用于不同的阅读篇目。2、逆向质疑法所谓逆向质疑法是从文章结论相反的方向提出疑问的质疑方法。其形式有:对现成结论提出挑战;对
2、思维定势提出挑战。这种质疑方法很独到,适用于现在的语文教学中。总之,掌握质疑方法,养成质疑习惯,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语文教学水平。第 3 页初中语文阅读训练质疑方法初探当今社会,无论人们如何评价“克隆“这一科技现象,但有一点是无可非议的,那就是它毕竟意味着人类向科技领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古今中外,人们对某一种科技领域的探索与开拓,无不是在科技工作者的大胆设疑,精心钻研,永不放弃的前提下走向成功的。这就是说明,质疑在任何科技领域都是至关重要的。当然,这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就更不例外了。面对语文教学的改革,对教师和学生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其改革的重要目标是培养
3、学生阅读分析,快速写作,流利表达等多方面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势在必行。生疑是语文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直觉与初感,是头脑中的一闪念;而质疑,则是抓住阅读中的这些疑念,疑点提出疑问,以求通过阅读寻求问题的答案。质疑的关键是要将内心的疑问用问题的形式固定下来。我们都明白,阅读中产生的疑念,疑点常常只是头脑中的一闪念,若不及时抓住它,并通过理性的分析,研究形成问题,就会稍纵即逝,一无所得。读书不会质疑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没有养成在阅读中及时抓住疑念,并把它用问题的形式固定下来的习惯。尽管头脑中曾经产生这许多好的念头,由于没有及时问几个为什么,没有及时用问题的形式将它固定
4、下来,结果是许多宝贵的思想火花一闪而逝,追之不及。二是没有掌握将疑念固定下来的方法尽管有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意识,却没有掌握质疑的具体操作方法不知从何入手,提出疑问,结果仍是让头脑中的疑念逃之夭夭。由此可以看出,我们每个人的头脑或多或少都曾产生过这样或那样的疑念,关键在于养成质疑的习惯,学会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不盲从,有主见的思维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其作用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质疑实际上是一种研究性学习,而要质疑的问题,应该是有歧义的。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新的见解。例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一文在教学时,有的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第 4 页问题,“苛政猛于虎也“中的“苛政“书中解释是“残
5、酷的统治“,如果解释成“繁重的赋税“算不算错呢?问题提出后,我让同学们讨论,讨论很激烈,最后得出结论是可以,不应该算错。有的同学认为第二种解释要比第一种(即书上)的更为合理,并发表了自己鲜明独到的阐述:作者柳宗元在文章中自始至终都把苛政和毒蛇紧紧连在一起,首段永之人争着捕毒蛇,是因为可以“当其租入“;次段蒋氏诉说,在于提示赋敛比毒蛇更为可怕;篇末又引出孔子的“苛政猛于虎“,用以阐明“敛赋之毒有甚是蛇“。只有这样解释,才能紧扣文章的中心,切入主题。可见,质疑在语文阅读训练中是多么重要啊!下面,我就自己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中的一点点经验来谈谈语文阅读训练中的两种重要的质疑方法。一、 比较质疑法我国
6、著名的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吕淑湘老先生在人类的语言中运用大量的比较说明法。例如:对称对比,不对称对比,省略对比,列举对比等,把人类语言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抽象的科学道理,深奥的语言学知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剖释清楚,的确难能可贵。这是比较方法用在写作中,在阅读中,比较质疑的方法同样适用。顾名思义,比较质疑法是通过比较提出问题的质疑方法是把头脑中的疑念进行一番分析,比较等加工整理后,从中挖掘出更为深刻的疑问来。比较质疑法有多种形式:1、前后比较 通过前后比较提出问题。比如,阅读果树园时发现课文中讲过去的李宝堂“总是不爱说话,沉默地,像无动于衷不断工作,像不知道果子是又香又甜似的,像拿着的是石头
7、砖头那么毫无喜悦之感。“而今天的李宝堂却“忽然成了爱说话的老头儿“,又说又笑,嘴不得闲。从过去的“总是不爱说话“到现在“成了爱说话的老头儿“。 从过去的“毫无喜悦之感“,到今天的喜笑颜开,过去的与现在的李宝堂简直判若两人。经过对李宝堂前后言行一致比较分析就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同是一个李宝堂,土改前后为何会第 5 页有如此大的变化?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笔墨来描写这种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它与全文的主题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等等。2、参照比较 以课文为中心参照多方材料进行比较,从中发掘疑点质疑。如学习晋祠 ,可以围绕课文这个中心,同时参照辞典中“晋祠“条目和阅读手册中有关晋祠方面的材料,从比较中
8、寻找疑点,提出问题。如晋祠与太原的距离。课文上说 40 里,条目中说 50 里,哪一个对?对那棵老树,课文中说是“唐槐“条目中说是“隋槐“,说法不同,为什么?塑像的数目课文上说是 42 樽,条目中说是 43 樽, 阅读手册上说 44 樽。哪一对?课文与其它两个材料在表达方法上有何不同,等等。3、同中求异 通过分析比较,在同中找出不同,并提出疑问。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我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通过阅读我们知道,当时“我“的祖母死了,父亲将家里的东西“变卖典质“,为办丧事,又借了不少钱,
9、还要送儿子读书。钱从哪来?今后的日子怎么过?一系列难题摆在父亲的面前,作为家庭顶梁柱的父亲肩负着多么沉重的生活负担是可想而知的。相比之下,儿子虽然年已二十,但在父亲眼里仍然是个孩子。家里生活再苦再难,还有父亲支撑。照理说,最难过最痛苦是父亲而不是儿子。但是,面对同样的家庭不幸,儿子“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而父亲却说:“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的宽心话来。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发现父子对同样的不幸表现出不同的态度。由此可以进一步提出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写父子俩对同一事情的不 同态度?“天无绝人之路。“是什么意思?父亲为什么对儿子说:“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等等。4、异中求同 通过对不同事物的分析比较,寻找它们
10、的之间的相同因素,并提出质疑。比如,阅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能够强烈感受到百草园自由欢乐的生活情趣和三味书屋读书生活的枯燥乏味,很显然,两种生活有着天壤之别。但也能感觉到,第 6 页虽然三味书屋的学习内容,读书方式等的确枯燥乏味,但孩子们仍然是天真烂漫的,活泼好动的,好奇贪玩的天性并没有改变。请看课文中的这段描写:“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折腊梅花,在地上和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可见,孩子的童心并未被三味书屋的枯燥生活所泯灭。他们不在乎园子的大小,也不顾先生的管教,仍然干着“百草园“的勾当。从下面的描写中还可以
11、看出,孩子们干着这种“勾当“远不是偶一为之。请看,当先生在书屋里大叫起来时,他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是不行的。“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开始时他们肯定一同回去过,而且很可能是争先恐后,你推我搡,边跑边叫,进了书屋还在舞拳弄棒,蹬桌踏凳,结果被先生狠狠地教训了一顿。于是,他们改变了策略,“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不让先生抓住小辫子。但逃课,玩耍是从来没有断过的。即便是读书,他们又干了什么呢?课文上说“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是我们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工作用纸糊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做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象习字似的影写一样“。通过以上的阅读分析,可以进一步
12、提出疑问:孩子们的童心并不因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改变,为什么?如果遇上一个常动戒尺的严厉先生孩子们的童心会被泯灭吗?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童心的表现形式有何不同?等等。二 逆向质疑法逆向质疑法是从课文结论相反的方面提出质疑方法,逆向质疑打破思维定势,开阔阅读思路,培养思维的挑战性具有重要意义。运用逆向质疑法要注意,任何一结论都事以从相反的方向发问,但不是任何对结论的相反发问都有道理,它必须经过对课文的深入研究来验证。当我们读完一篇课文,并有了自己一定的看法时,不妨试着提出一些与自己的看法 或结论不同甚至相反的问题,并试着通过再阅读去验证它。如果我们的逆向质疑有道理 ,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即使道
13、理不充足或者干脆没有道理,也能从反面加深对原第 7 页结论的理解与认识。逆向质疑的形式有:1 对现成结论提出挑战。如项链中的主人公路瓦栽夫人是一个具有极强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思想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对于这一定论,可以提出逆向质疑路瓦栽夫人真的具有极强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吗?课文中讲到她为不能讲究打扮而感到不幸,为不能过高雅奢华的生活而痛苦,为没有参加晚会的穿戴而郁闷忧伤,结果才造成一连串的不幸。看来结论果然不错。至此,仍可以继续发问:路瓦栽夫人仅仅是一个爱虚荣,追求享乐的人吗?比如说,在舞会上丢失了朋友的项链后,她没有躲避,没有赖帐,也没有自杀,而是努力没法赔偿,她是用自己的劳动和节俭来还
14、债。连作者也说:“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就设法偿还。“这不是说明了她性格中不仅有追求享乐,爱慕虚荣的一面,也有敢于面对现实。勇于战胜自己的一面吗?通过这样的逆向质疑及反复阅读中进行验证,说明这一逆向质疑是很有价值的,它不仅促使我们去认真研读课文,加深认识,而且开拓了思路,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2 对思维定势提出挑战如:课文愚公移山是通过“移山来表现古代劳动人民不怕困难,人定胜天的坚定信念,“而学生却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愚公为什么不移屋?既然愚公“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把家搬出去,不就万事大吉了吗?这样移山,是不是太愚蠢了呢?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对思维
15、定势的一种挑战。当大家围绕着“移山“与“不移山“两个观点打转时,他却跳出这个圈子另辟蹊径,提出是“移山“还是“移屋“的问题,当然,通过分析可以知道,愚公不移屋而移山是有他的道理的。比如,从历史角度看,环境不允许,还有旧的乡土观念的影响;从题材看,本篇是神话故事,只是表明古代人民崇尚“见难思变“,鄙视“见难思迂“的思想意识。但这毕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有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对深入理解课文大有好处。作为教师,在鼓励学生的挑战精神之外,更注意培养自己排除思维定势影响的第 8 页能力,善于从多角度多层面考虑,提出问题,从而使语文课真正起到锻炼思维,培养能力的作用。当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质疑的方
16、法还有很多,如直接设疑法,假设质疑,删削质疑法等等,在这里就不一一叙说了。总之,我们在阅读课文时常能直觉地感到有些地方写的精彩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有些地方显得乏味,平淡无奇;有些讲得确实道理深刻,发人深省,有的却似乎不合情理,使人生疑;有的文章读起来顺顺当当,朗朗上口,有的则疙疙瘩瘩瘩,很是拗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有时自己也说不清,这时我们就要及时捕捉这些初感,及时问几个为什么?并用问题的形式固定下来。经常这样做,有助于熟练掌握方法,养成质疑的习惯,有利于改善教师的自身素质,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渗透这些质疑的方法,教会他们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第 9 页注释与参考书目注释:1中学语文教学首都师范大学语文报刊出版 1999 年 5 月第一流 1 页。2 高中语文教材果树园3 初中语文教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参考书目:1, 中学语文教学2 初中语文教师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