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论文对陕西本地乡土文化的认识.doc

上传人:坚持 文档编号:3628498 上传时间:2019-06-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本科论文对陕西本地乡土文化的认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本科论文对陕西本地乡土文化的认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本科论文对陕西本地乡土文化的认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本科论文对陕西本地乡土文化的认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本科论文对陕西本地乡土文化的认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对陕西本地乡土文化的认识年级:专业:学号:姓名:【摘 要】:陕西具有丰富多彩古朴独特的乡土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乡土文化逐渐失去其生存的土壤,因此它的传承和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其现状的了解,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期待陕西乡土文化能够得到有效地传承和发展。【关键词】:乡土文化 地域 现状 发展 策略一 陕西乡土文化的地域划分和秦、汉时期的发展陕西民俗的地域划分为: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关于关中地区的地理特点、历史地位、早期经营及至西汉初期的尚农遗风, 史记货殖传说:“关中自千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都镐,

2、故其人犹有先王遗风,好稼墙,殖五谷。 ”关于陕北地区新的人文风貌的出现、地域特点与习尚, 册府元龟说:“秦始皇遗蒙恬攘却匈奴。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居之,名曰新秦 。 ”汉书地理志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翟,修习战备,崇尚气力,以射气力,以射猎为先。 ”这一背景,与陕北腰鼓的声象相联系是可以相互印证的。关于陕南地区的早期风习, 汉中府志说:“汉中府,其俗强劲质朴,力农习射。武都氏叟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戆;土地险隘,其人半楚,风俗略与荆州、沔州郡同。 ”寰宇记说:“汉高祖发巴蜀,伐三秦,迁蜀七姓于商洛,其俗多猎山伐木,深有楚风。 ”宁强州志也说:“宁强州

3、”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蜀。都充分显示着相邻地区风习的相互影响作用和风习的地域特点。关于对先秦风习的评价, 薛思庵(野录) 说:“读秦风喜得无淫奔之诗,见得秦俗好。 ”显现出对岐周良好风习传承的渊源。至秦亡汉兴,汉高祖刘邦进军商洛、途经霸上,西入咸阳,南屯汉中;回击三秦,建都长安,关内关外风习会合,使民风民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关于秦地风习的变迁、特点及其重大意义,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朱子诗传中有段颇为深切的概括和论述。谨转录如下:“秦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然本其初而论之,岐丰之地,文王用之以兴, 二南之化,如彼其忠且厚也。秦人用之,未几而一变其俗,则悍然有招八州而朝同列

4、之气。何哉?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质直,无郑卫骄惰、浮靡之习。以善导之。则易于兴起,而笃于仁义;以勇驱之,则其强毅果敌之资,亦足以强兵力农而戌富强之业,非山东诸国所及也。 ” 这段评论,是对历史发展的概括和总结,也对认识以后的历史发展有重大借鉴作用。二、魏晋南北朝至唐宋陕西民风民俗及生产习俗的发展汉、魏、两晋这一历史阶段,方土游侠、道教、佛教活动,先后在社会上出现,对乡土文化产生相应影响,对社会生活不同程度上增添了新的因素,习俗产生相应变化。方土游侠至汉时,已渐与民间游艺融合或以民间游艺形式出现,在都市已颇为多见。 随书地理志说:“汉中之人,质朴无文,不甚趋利,性嗜口腹,多事田渔。虽蓬室柴门,

5、食必兼味。好祀鬼神,尤多忌惑,家人有死,辄离其故宅。崇重道教,犹有张鲁贵焉!”当地习俗的特色,还是浓烈的;道教和佛教的影响也是明显的。 至唐,民风民俗与官府的关系也至为密切。 秦中岁时记说:“唐上已日,赐宴曲江,都人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 。 ”辇下岁时记说:“长安每岁诸陵,常以寒食荐汤饼鸡毯等,又荐雷子车;至清明上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先得火者进。上赐帛三匹,金碗一口,都人并在延兴门看内人出城洒扫,车马喧嚣。新进士则于月灯阁置打毯之宴,或赐宰臣以下酴糜酒,即重酿酒也。 ”盛唐,物阜年丰,丝绸之路畅通,长安商贾云集,八方荟萃。饭店、酒楼、茶肆林立,在繁荣的饮食市场,胡风烹调,胡姬酒

6、肆也频增风采,蔚为民俗大观。李白少年行曾抒写当时情况说:“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当时,胡姬学习用面食作有自己民族特点的胡饼,也闻中全国。白居易就有“胡饼饼样学京都”的诗句。据考,现在的芝麻烧饼,即由当时的胡饼演变而来。而面食则是陕西人自古迄今的传统主食。这同陕西的农业生产也是密切关联的。陕西农业,源远流长,生产习俗也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向前发展着。关中地区,人们群众赞颂水车的谜语,谜面的文字是:“曹操独坐中原,身披八挂衣衫,领兵千千万万!”至于陕南水乡,生产习俗则更有一番景象。 城固县志说:“小满前后,农各插秧,谚曰:水执秧苗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7、;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 ”则创造并反映了另一相当高的精神境界。其所含哲理与表现的艺术手法也是令人叹服并值得深入体味的。也由此可见,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也的确是无穷的,值得重视学习的。三、 陕西乡土文化与生产生活相关的一些习俗的内涵与作用(一)陕西与生产习俗相关的有祈富求福迎神赛会等活动。如天禄阁识禄说:“秦俗以二月二日携鼓乐郊外,朝往暮返,谓之迎富 ”。我国古代以社、稷为土、谷神,立社(祠)祀奉, “春祀秋尝” ,祈赐丰收。(二)与伦理有关的习俗也很多。 “慎终追远” ,敬礼祖先方面,有清明节扫墓、夏暑“奠墓” “清暑” “中元,麻姑献祖”十月一日送寒衣,冬至与“腊日”祭先等。 在敦崇

8、伦常、和睦乡里、重视姻亲方面的习俗也比较多。对骨肉至亲,除元旦合家拜尊长、拜弟史、叔(媳)拜嫂,除夕合家守岁,对童稚有“压岁钱”外,出嫁女儿、女婿、外甥、外甥对母家、岳家、舅家逢春节、麦熟、忙罢、中秋要拜年, “看麦熟” “看忙罢” “送(中秋)节” ;母家、岳家、舅家则对女儿、女婿、外甥逢灯节、暑夏、端午、重阳要“送灯” “探夏”“送(端午)节” “送(重阳)糕”!另外在和睦乡里方面,也形成了许多“善里亲邻”的风习。春节时,家拜之后就是出拜、相互邀约饮宴。 咸宁县说 ;“元旦,士大夫风兴吉服拜祖先毕,以次拜父史,出拜师长、新族;齐民亦然。 ”此外,关中地区,新婚后还有“新婚妇拜户”的习俗。(

9、三)健康卫生文体活动习俗方面,腊月二十三祭灶后要“扫舍” 、迎接新春,各地很普遍。冬尽春至,妇女适时外出活动,以增进健康,各地也多类同。冬尽春至,妇女适时外出活动,以增进健康,各地也多类同。冬尽春至,少年士女、全民分别以各种名目、形式作文体活动,以娱悦身心,增进健康,且各有特色。(四)岁时节令中,慰孤,施舍和开展公益活动的习俗也有许多。如清明节的拜扫孤坟、无主坟。逢节舍饭,各地也比较多。(五)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省内外、国内外文化交流的增多和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传说中的故事、人物、历史人物以至域外人物也逐步进入民俗生活,以至于专门立会,进行追念。其中如:追念女娲氏“炼石补天”的“补天补地” ,

10、就很普遍,且产生较早。二月二日是药王庙大会:西乡县志记述说:“二月二日高坪寺药王大会,男女毕至,踏青选胜,采野菜供食” 。其他如耀县药王山等地都有此会,传说二月二日是孙思邈生日。清明寒食扫墓,除注入纪念介子推的意义外,也扫军墓。端午节,吃棕子,赛龙舟,饮雄黄酒,除前者注入了纪念屈原的意义后者因有了“白蛇娘娘和许官人”的白蛇传故事,更加印证了饮雄黄酒祛邪避灾的效应,而使这一习俗更加深入人心。许多地方端午节竞渡,也极热烈。四、陕西乡土文化存在的问题(一)政府对乡土文化的认识不够,相应的政策法规不健全,缺乏相应的传承保护机制。我们都知道乡土文化属于再生资源,其存在形式是多样的,且自我保护的能力非常弱

11、,随着它赖以生存的不论自然环境还是人文环境变了,它可能会很快灭亡,在这里,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规划和措施,乡土文化的得不到及时保护,必然就会遭到损害和破坏。其次虽然有一些法律法规但还是不健全,没有细化,在某些方面或者角度上还是空白,仍待完善。最后,保护机制不是很健全。像对一些文物的保护,条件如场所,人为管理等方面都有所缺乏。像一些特殊技艺现在会的人并不是很多。(二)脱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陋俗略有明显,要懂得取精华去糟粕。乡土文化中,有健康的元素也有一些不良的陋习,在这里我发现了有些地方还是相当信奉迷信之类的说法,这样特别不利于当地人文明意识的培养以及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三)乡土文化资源开发

12、有些滞后,缺乏创新,没有形成品牌。像一些民间工艺品,在当地人眼中一文不值,因为他们看厌了看烦了,多少年来都是一个样,比如说刺绣,很多妇女都会,但能做到精品的实在是少之又少。几十年都不曾改变,产品质量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更无法形成品牌,这样就缺乏销售渠道,仍然是自产自销,品牌经营意识相当淡薄。五陕西乡土文化的发展(一)将乡土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促进陕西旅游业的开发。陕西的民俗旅游主要是民俗博物馆静态的观赏性设施,缺乏体验和参与性,因此在原有基础上,学会增加一些互动元素。比如说剪纸馆教游客怎样剪纸,泥塑馆教游客动手制作,或者陕北秧歌,腰鼓等,不但能丰富游客的旅游乐趣,更能让他们深入的了解并体会这里

13、的民俗风情。像一些传统节日,可以安排相应的活动,既吸引游客有丰富他们的见识,何乐而不为呢!在旅游景点发放纪念品,既可以满足游客求新求特色的心理,又能创造经济效益。(二)将乡土文化与商业结合,促进陕西民俗产业的开发。这种保护方式主要适合于手工技艺类,通过对这类乡土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实现商业元素与文化元素的有机结合,加上流行元素不正适合了现在的混搭风格,紧随潮流又不失古典。也可以尝试对开发元素进行系列开发,比如说依靠汉唐历史,对其服饰,饮食,舞蹈,戏曲等文化进行开发创造;或对民间故事传说进行加工,围绕资产编故事,是故事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对住宿饮食,建造汉唐风情的客栈,茶馆,为游客增添体验和乐趣。为消费者带来不同的消费体验和文化感受,实现文化与商业的完美结合。【参考文献】:1、高楠.文化创意产业:民俗旅游开发的创意载体J.旅游管理.20092、高敏洁.陕西民间文化如何走出困境EB/OL.2009-03-073、刘德谦.乡村旅游,产业旅游与民俗旅游N.中国旅游报.2006-01-024、郑绩 . 乡土文化教育与民族国家建设J. 浙江学刊 .2009(02)5、薛思庵.野录6、司马迁.史记货殖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