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三言二拍》公案中蕴含的儒家思想.doc

上传人:坚持 文档编号:3628875 上传时间:2019-06-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探《三言二拍》公案中蕴含的儒家思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浅探《三言二拍》公案中蕴含的儒家思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浅探《三言二拍》公案中蕴含的儒家思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浅探《三言二拍》公案中蕴含的儒家思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浅探《三言二拍》公案中蕴含的儒家思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学 年 论 文论文题目 浅探三言二拍公案中蕴含的儒家思想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职称 2013 年 11 月 27 日摘要三言二拍作为劝谕、警戒、唤醒世人的具有明确社会功能的小说,蕴含了许多儒家思想,例如儒家的义利观,在多篇小说中都有体现。还有儒家的孝道、礼教、仁和思想、因果报应论等等,都通过一个个曲折离奇的故事娓娓道出。本篇论文,将从几场公案出发,解读其中蕴含的儒家思想以及对今天的借鉴意义。关键词:三言二拍 公案 儒家思想 借鉴意义Abstract“Stories from a Ming Collection” as the Ming Dynasty outstanding

2、vernacular short series, vividly demonstrated during the song and Yuan period of the social conditions, different degree reflects the public life and thoughts and feelings, a wide range of subjects, content complex. “Stories from a Ming Collection” as advised, alert, wake up the world with a definit

3、e social function of the novel, contains many Confucian thoughts, such as the Confucian Viewpoint, in many novels. And the Confucian filial piety, courtesy, and thought, the karma theory and so on, by a strange twists and turns of the story .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recent case, interpretation

4、 of Confucianism and its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o this day.Keywords: Stories from a Ming Collection ;The detective ;Confucianism ;significance目录 引言1一、 一只鸟引发的血案1(一) 案情简述1(二) 案件解读21.儒家孝道与义利观22.案件的借鉴意义3二、 一文钱害死的十三条性命3(一)案情简述3(二)案件解读41儒家礼教与男权至上42. 儒家仁和思想43儒家义利观与因果报应论44案件的借鉴意义5三、 色念惹出来的冤案5(一)案情简述5(二)案件解

5、读61儒家轻色守礼思想62儒家义利观和贞洁观63宵小之徒与断案明官74.案件的借鉴意义7结语7参考文献81浅探三言二拍公案中蕴含的儒家思想引言三言二拍是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的合称。其中“三言”指的是喻世明言 、 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 ,为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撰写的通俗小说系列;“二拍”指的是初刻拍案惊奇以及二刻拍案惊奇 ,为明代小说家凌濛初撰写的白话短篇小说。三言二拍中的故事大多由民间传说和唐宋小说编撰而来,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宋元明时期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情感,题材广泛,内容复杂。作者编撰三言二拍的目的,在于劝谕、警戒、唤醒世人,具有明确的社会功能。因为三言二拍的出版主要是迎合大众

6、口味,所以大多是以市民喜闻乐见的大团圆结尾。但其中有为数不多的几篇故事却讲述了几场冤案,格外引人注目。本篇论文,将从几场引人注意的公案出发,简述其发生的原因、过程以及结局,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其中蕴含的儒家道德思想,折射宋元明时期的社会百态,以及对今天的借鉴意义。一、 一只鸟引发的七条血案(一)案情简述在喻世明言第二十六卷沈小官一鸟害七命里讲述了这样一个离奇的血案。事件的发生时间在宋徽宗朝宣和三年,也就是公元 1121 年。浙江海宁市的机户沈昱家道富足,却有一个不务正业,嗜养画眉鸟的独子沈秀,外号“沈鸟儿” 。这天,他提着漆金鸟笼到柳林遛鸟,却忽然肚子钻心地痛起来,结果摔倒在地,不醒人事。凑巧

7、有个箍桶的张公经过,看到沈秀昏迷在地,旁边金贵的画眉鸟,顿时见财起意,便提起鸟笼要走。沈秀恰巧醒来,看到张公拿着自己的命根子画眉鸟,便破口大骂。张公气极,竟拔刀割下沈秀的头,丢在树中。后来沈秀无头尸被发现,沈昱夫妇悲痛欲绝,欲寻回儿子的头,于是出一千贯赏钱悬赏。官府也发出告示:寻到沈秀头,赏钱五百贯 ,捉到真凶的,赏钱一千贯。重赏之下,满城轰动。南高峰脚下一赤贫老儿黄老狗得知此事后,叫来自己的两个儿子大保小保,让他们割下自己的头换取赏钱。两个儿子竟真的照办了,以父亲的头换了赏钱。一日沈昱到京,偶然在御用监看到了儿子的画眉鸟,就把冤情告诉了大理寺,大理寺捉来进贡画眉鸟的李吉,李吉解释说是在一箍桶

8、老汉那儿买的,判官竟不调查,对李吉严加拷打,于是屈打成招,李吉被处斩。当时陪同李吉买画眉鸟的两个客人甚为不平,终于找到箍桶的张公,替李吉翻2案。张公把真相招供后,沈秀头被找到。那两个以父头换赏钱的黄大保兄弟也被凌迟处死。看到张公挨剐的张婆,魂不附体,跌倒重了,回家身死。至此,案情结束。看这场血案的七条性命:沈秀、黄老狗、李吉、张公、黄大保、黄小保、张婆,真是惨不忍睹,惊心动魄。而案件的起因竟是一只画眉鸟,更让人难以置信。一只鸟竟然可以牵扯出七条性命,其中的症结值得我们深思。(二)案件解读1、儒家孝道与义利观我们从这一场离奇的血案里可以读出作者想告诫我们的很多信息。首先,沈秀不听取父母的教训,玩

9、物丧志,整日游手好闲,可谓不孝。儒家孝道讲究无违、顺从,沈秀没有做到。如果他能用心操持家业,继承乃父之志,也不会招此大祸。所谓富不露财,而沈秀整日提着个金漆鸟笼招摇过市,难免不会引来觊觎之心。所以遭此横祸,也不难想见。沈秀在看到张公夺走自己的画眉鸟时破口大骂更是自寻死路,全然没考虑自己的性命危在旦夕,画眉鸟难道比自己的性命更重要?竟为了区区小利和歹人争执,也是愚蠢至极,结果导致自己死无葬身之地。只是可怜了沈秀父母白白把他养大,却白发人送黑发人,老来无依无靠。通过沈秀的遭遇,作者明显是告诫我们为人子女要孝顺父母,本分守业。小说开头写道“奉劝世人须鉴戒,莫教儿女不当家” ,就是警告那些玩物丧志,不

10、务正业的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沈秀死于非命就是例子。而凶手张公,更是罪恶至极。当他发现柳林中昏迷不醒的沈秀时,不仅见死不救,还为了只画眉鸟,杀了一条人命,张公完全就是谋财害命的代表。儒家所谓“不义之财不可取” ,而张公用画眉换得银子,还欢天喜地,毫无悔意,可以说张公把人性的恶完全体现出来了。另外,张公把画眉卖给李吉,无疑间接害了一条人命,更是给他的罪恶又添上了一笔。最后张公被处以分尸极刑也是罪有应得。通过张公的故事,作者告诫我们天道自有报应,多行不义必自毙,小说原话道“作恶恐遭天地责,欺心犹怕鬼神知” 。还有张婆,作为张公的妻子,知道丈夫做了不法之事,没有揭发,也没有劝阻,反而因为得到不义之财而

11、欢天喜地,简直良心泯灭。小说结尾写道张婆在惊恐中死去,还评论道“积善逢善,积恶逢恶;仔细思量,天地不错。 ”这其实也反映了儒家的因果报应观。三言二拍作为教化世人,警醒民众的小说,充斥着儒家道德思想。另外,因贪赏钱而割下父亲头的黄大保兄弟也具有代表性意义。他们这样做的起因是穷困潦倒的父亲的劝说。而父亲黄老狗想出这个办法是觉得自己老了,拖累了两个儿子,便想以自己的人头替儿子换来一千五百贯钱。这样的父爱真是令人感动和震撼,又不得不叹息黄老狗的愚昧。黄老狗让儿子割下自己的头,岂不是置儿子于大逆不道的地步?这在最讲究孝道的封建社会是罪无可恕的。父亲这么说,如果真有孝心3的话,黄二兄弟就应该当场跪地痛哭,

12、打消父亲的念头,踏踏实实过日子,也不至有祸事。可黄大保兄弟千不该万不该竟然真的动了此念,狠心割下父亲的头换钱。最后事发,被分尸五段。作者通过黄大保兄弟的故事告诉我们假如因为贪图小利财迷心窍,而违背孝道大义,甚至做出天理不容之事,最终的结果就是死不足惜,遗臭万年。2、案件的借鉴意义这个案件中沈秀和黄大保兄弟的故事强调了儒家中的孝道,他们都是违背了孝道所以惨死。 孝经的开篇就说道“夫孝,德之本也” , 论语也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是儒家道德的重要内容。即使在今天,孝道对我们也十分重要。特别是当下孤巢老人现象日益严重,子女因为各种原因不能承欢膝下。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扪心自问自己多长时间没有

13、和父母好好地相处和交流了。含辛茹苦养育我们的父母却在老年被我们遗忘。我们确实应该拾起孝道传统,及时把握行孝的机会,切莫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恸,至此追悔已迟。案件也强调了儒家的义利价值观。张公见利忘义,是孔子所说的典型小人。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只有小人才看重利益,干出令人不齿之事。而黄大保兄弟为了区区小利,竟干出杀父之举,违背人伦大义,更是天理难容。小说中鞭笞道“真乃逆天之事,世间有这等恶人,口不欲说,耳不欲闻,笔不欲书,此恨怎的消得?”作者对人伦道义远重于利的态度显而易见。 论语 “见利思义”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孟子更提出“舍生取义”的观念。儒家义重

14、于利的价值观在我们今天依然值得提倡。二、 一文钱害死的十三条性命(一)案情简述这个故事在醒世恒言第三十四卷一文钱小隙造奇冤 。景德镇造瓷工丘乙大的妻子杨氏一日肚疼想吃椒汤,便给十四岁的儿子长儿一文钱买椒。长儿与邻居之子再旺抛硬币赌钱,结果来来去去发生了争执。杨氏看到后一把火发到了再旺身上,又骂又打。再旺向母亲孙大娘哭诉,性情暴戾的孙大娘泼妇骂街,把杨氏偷人的事抖了出来,结果被丘乙大听到。丘乙大恼羞成怒,逼杨氏上吊以证清白。杨氏果真系颈自尽,却死在了打铁匠门口。打铁匠怕惹上官司,便把尸体抛在一家酒店门下,店主王公与小二发现尸体后也怕惹祸上身,把它抛到河边。后来尸体被心术不正的朱常利用来跟地方豪强

15、赵完打官司。赵完与朱常争田,于是朱常便故意惹事发生群架。趁乱嫁祸赵完家打死了本家人。赵完父子竟同样打死了自家人嫁祸给朱常。结果判官认定朱常和仆人卜才系借尸讹诈,并害死赵完家人,打入死牢,最后双双病死。而抛尸的4小二威胁王公给封口费被拒,两人发生争执,结果小二失手打死了王公,小二也被判死刑。另一个抛尸的打铁匠也终日惶惶最终病死。而被打入监牢的孙大娘也被逼死。打死自家人陷害朱常的赵完父子的心腹赵一郎以此事威胁赵完分一半家产给自己。赵完父子设计毒死赵一郎,而赵一郎与赵完偏房爱大儿有奸情,爱大儿把下毒一事泄漏给赵一郎,最后告到官府,赵一郎道明朱常被陷害的真相,结果赵完父子被处斩。赵一郎与爱大儿因奸背叛

16、家主,也被处斩。至此案情结束。由一文钱相争,先后共死了十三人:杨氏,赵完家的丁老和田婆,抛尸的王公、小二、铁匠,孙大娘,借尸讹诈的朱常和卜才,赵家的赵完、赵寿、赵一郎、爱大儿。这场离奇的公案足以震惊世人。(二)案件解读1、儒家礼教与男权至上这一文钱牵连不断的命案,足以引起我们的思考。到底是什么导致这多米诺骨牌效应?其实本案可细分成五个案件。第一、杨氏之死案;第二、抛尸案;第三、朱常争田案;第四、赵完父子杀人案;第五、赵一郎爱大儿告发案。首先要说杨氏之死案。杨氏之死,固然有其自身的原因:杨氏身为人妇,与人生奸,实是不对。作为人母,看到儿子与邻家之子争钱,护短心情可以理解,但不分青红皂白就对邻子又

17、骂又打,无疑是她惹事在先,这也给后来的惨剧埋下了种子。而孙大娘对她的当街羞辱,揭发奸情,无疑是对她致命的一击。因为封建社会对女子的道德要求极其严格,儒家礼教有“三纲五常” “三从四德” “七去”等道德规范,特别是理学还宣扬“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妇女贞洁观念。杨氏与人生奸有违妇德,无疑是一把道德利剑,她将一辈子都无法在别人面前抬起头来,还会受到强烈的舆论谴责。所以,杨氏之死的重要责任人是孙大娘。另外,杨氏丈夫丘乙大的责辱打骂逼迫她寻死更把她推向了死亡的深渊,是把她逼上绝路的直接责任人。因为在男尊女卑的男权占绝对统治地位时代,女子的命运完全掌握在男人手里。可以说,杨氏之死,赤裸裸地揭示了儒家

18、礼教和男权社会逼死人的黑暗面。2、儒家仁和思想杨氏之死案还教训世人要有儒家的仁和思想。作者分析杨氏惨死的起源在于她看到儿子与邻子争执时不能忍一时之气,反而惹事生非,打骂邻子。作者原话“杨氏只该骂自己的儿子,不该赌钱,不该怪别人正是: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 。从杨氏的事例作者告诫我们人与人之间相处要以和为贵,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特别是邻里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只有和睦相处才能平安无事。而孙大娘,也因为忍不了一时之气,当街对杨氏破口大骂,结果也因为平昔口嘴不好,冲撞了邻里,被邻里嫌憎,最后被众人指证为害死杨氏的凶手。所以在小说结尾作者5还强调“奉劝世人,舍财忍气为上劝汝舍财兼

19、忍气,一生无事得安然。 ”3、儒家义利观与因果报应论再说抛尸案。打铁匠白铁发现杨氏的尸体后没有报告官府,而是担心吃官司就把尸体抛在别处。而酒店店主王公和小二发现尸体后同样怕惹官司而把尸体抛至河边。参考到封建司法的黑暗严酷,应该说他们的做法也在情理之中。但这几个人的结局都很惨,白铁在惶惶中死去。王公因与小二为此事争执而被小二失手打死。小二也获利不成,反误了性命。作者这样的安排用意何在?除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同时也在告诫世人知情不报,终究逃不过良心的谴责和天报,这也反映了儒家的因果报应论。另外,小二与王公因区区小利之争而死于非命也点明小说主旨:劝诫世人莫贪图小利。 再看朱常争田案,也是因贪利反害己

20、的案例。朱常借尸害人不成,反被反咬,更应了那句老话:恶人自有恶人磨。作者想借此告诫我们:做人要安分守己。假如心存歹念,害人终害己。而赵完父子,为了诬告朱常,竟残忍地杀害了老儿丁黄,还杀死了目击者田婆,简直丧尽天良,灭绝人性。另外,赵完父子还间接害死了朱常、卜才。这样的人竟然可以逍遥法外,显然不能让人接受,所以作者写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那天公算子。一个个记得明白。古往今来,曾放过那个?”于是接下来就发生了赵一郎爱大儿告发案。赵一郎与爱大儿瞒着家主发生奸情的行为在世人眼里是背恩忘徳的无耻行径,注定不会有好下场,所以小说里两人最后都被处死。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就是教化或者恫吓那

21、些为仆为妾之人要忠心耿耿,循规蹈矩。4、案件的借鉴意义这个案件因一文钱小利,引发出一连串命案。作者认为首要原因就是世人缺乏忍让精神和过于重财。作者劝谕世人与人相处要平心静气,以和为贵,懂得忍让。这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也十分有借鉴意义。如果人与人之间多一点忍让和宽容,和睦相处,相亲相爱,就不会发生这么多起公交地铁打架斗殴事件了。另外,小说道“若不因那一文钱争闹,杨氏如何得死总为这一文钱,共害了十三条性命” 。其实在拜金主义言论甚嚣尘上的今天,儒家看轻物质财利的思想仍然应该提倡。如果人人都以得利为目标,忽视道义情感,只会成为社会不安定的思想根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以“义”为根本,不

22、断缓解冲突,消除矛盾,保持社会关系和谐。如同作者所说“不争闲气不贪财,舍得钱时结得缘,除却钱财烦恼少,无烦无恼即神仙” 。三、 色念惹出来的冤案6(一)案情简述在二刻拍案惊奇第二十八卷程朝奉单遇无头妇 王通判双雪不明冤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明朝成化年,也就是公元 1465 年。徽州府一个叫程朝奉的巨富,贪念女色,看上了卖酒郎李方哥的妻子陈氏。程朝奉便以厚利诱使李方哥成全自己与其妻一夜欢情。李方哥竟答应了此事,说服妻子,并邀请程朝奉晚上过来家里,自己则去外边避。没想到程朝奉到了李方哥家,看到的却是一具血淋淋的无头尸,惊恐地逃回了家。而李方哥回来后,发现妻子的无头尸,认定是程朝奉杀的,便把他告到

23、了官府。王通判经过逼问两人后,得知了事情的始末,把两人都下到监狱,在后来的调查中,获悉了犯案嫌疑人敲夜梆的游僧。于是经过走访和算计,衙差找出了杀人真凶游僧,游僧交代当夜看李方哥家门未关,便想趁机偷取钱财,见到美貌的陈氏便心生歹意,意图强奸,遭到陈氏激烈反抗后愤而杀害。而官府在寻找陈氏头颅的过程中,又意外地在市民赵大后园发现了另外一个头颅,于是了另一桩冤案浮出水面。原来另一个头颅是赵大仇人马某的,赵大割下其头埋在了后园里,没想到因此案被发现了。最后,杀人的游僧和赵大被处以死罪,程朝奉问成徒罪,折价纳赎。李方哥令妻卖奸被责杖。至此,案情结束。分析这场冤案,同样可以让我们看到很多信息。(二)案件解读

24、1、儒家轻色守礼思想就程朝奉而言,因为贪念陈氏美色,导致自己惹上大祸,到头来什么也没得到,反折损了许多银两,还险些搭上了自己的性命。通过程朝奉的案例,作者明显是想劝诫世人戒色戒淫,勿贪女色。儒家所谓“贤贤易色”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小说中写道“自古道天道祸淫直教你破家辱身” 。从时代背景来看,明中后期,封建礼法崩塌,纵欲主义,享乐主义之风盛行。作者显然注意到了,想纠正这种不良风气,小说中作者借李方哥的口说:“而今总是混账的世界就守着清白,也没人来替你造牌坊” ,反讽之意显而易见,所以才会写此小说警戒世人切莫放纵情欲。2、儒家义利观和贞洁观卖酒的李方哥和妻子陈氏,作为典型的小市民,他们的所作所为也体现了当时的一些社会思潮:追逐物质和金钱。他们因为贪恋金钱,放弃了伦理道德。所以结局都不好。而妻子陈氏,更是死无全尸。作者这样安排就是要警告那些妇女要恪守礼教,对丈夫忠贞不二,假如违背了伦理纲常,就会落得陈氏一样的下场。其实从女性角度看,陈氏被丈夫卖奸已是不幸,惨遭横死更是可怜,但作者不但没有同情,在结尾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