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语言中的语境刘洪文.doc

上传人:坚持 文档编号:3629036 上传时间:2019-06-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文学语言中的语境刘洪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文学语言中的语境刘洪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文学语言中的语境刘洪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文学语言中的语境刘洪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文学语言中的语境刘洪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内容摘要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文学语言作为文本而存在,它总是与社会文化形成一种对应的关系。文学语言随时代的变迁而变迁,文学语言文本与社会文化之间互动、互构,相辅相成。要揭示文学语言文本的文化意义,关键是进入语境,把文学语言文本放到语境中去把握,而语境大体上又可以分为文内语境、文外语境、时代状况与精神三个不同层级,三者之间密切相关,缺一不可。只有真正进入到这种语境分析,文学语言文本的原本意思、历史与美学意义以及深层的文化涵义才能充分地揭示出来。文学语言文本受社会文化文本的制约,它同时又丰富了社会文化文本,形成新的社会文化景观。关键词:文学语言 文学语言文本 社会文化文本 语境AbstractIn

2、the literature, literary language as text and exists, it is always and social culture to form a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Literary language with changes of The Times change, literary language text and social cultural interaction between each other, structure, supplement each other. To reveal liter

3、ary language text cultural significance, the key is to go into context, the literary language text on a context to grasp, and context in general and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context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Times, and in spirit and three different level, between the three closely related, be short o

4、f one cannot. Only truly into the contextual analysis, literary language text originally, history and aesthetic meaning deep cultural significance and meaning to fully revealed. Literary language text by social culture text, which it at the same time, the social culture rich text, forming new cultur

5、al landscape. Key Words:literary language literature language text social culture text context 浅议文学语言文本中的语境古今中外,已有许多论著对文学语言问题作了探讨。文学语言是指那些描写能达到生动、形象、具体,饱含情感、气氛浓郁、情调突出、节奏有致、色泽自然、气韵充盈、形神毕现等效果的语言,它并不能脱离于普通语言而存在。文学语言并不像俄国形式主义文论者所说的那样封闭在语言自身中,实际上它是与社会文化同行的。社会文化的变化必然引起文学语言的变化,反过来文学语言的变化又增添了社会文化内容。文学语言的语音、

6、词汇、语法、修辞的改变既受社会文化的制约,反过来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的改变又为社会文化增添了内容。文学语言必须进入语境,我们才能了解它的历史的美学的意义。一、文学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变迁无论中外,文学语言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变迁。(一)欧洲文学从拉丁文写作到俗语写作的变迁古代的欧洲,各国多用拉丁文写作,拉丁文相当于中国的文言。14世纪,被恩格斯称赞为“旧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和新世纪第一位诗人”的但丁首先用意大利北部一个邦的方言写成了着名的神曲 。 神曲所使用的俗语,在一百年之后成为意大利的国语而流行起来。最值得一提的是英语的问世。现在流行的英语当时不过是英格兰“中部土话” ,

7、但由于乔叟(约公元1343 1400)、威克利夫(1330 1384)用这种土话来写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用的范围不断扩大。到了莎士比亚和伊丽莎白时代,这种英语随着英国的扩张而流行全世界。无论是但丁、薄伽丘,还是乔叟、威克利夫,都是倾向于下层的市民阶层的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人,而坚持用拉丁语的则是上层僧侣和贵族,这足以说明市民阶层的文化影响决定了俗语的流行,特别是在文学写作中的流行。但是,正是俗语成就了意大利和英国的文化,如果没有俗语、土话的流行和普遍的使用、流传,就不会有意大利、英国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产生出具有世界影响的但丁的神曲 、薄伽丘的十日谈和莎士比亚的悲剧和喜剧,为整个欧洲的文化增添上

8、浓墨重彩的一笔。俗语在文学写作中的运用是市民文化的产物,没有市民文化的兴起,俗语的使用和流行是不可想象的。反过来,俗语在文学写作中的使用和流行,又为市民文化增添了色彩,没有俗语的使用和流行,市民文化也会黯然失色。可见,欧洲文学语言是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变迁的。(二)中国文学从文言写作到白话写作的变迁古代的中国,都是用文言写作,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白话文学开始替代文言文学的时期。中国语言从文言到白话的转化是一种趋势,是不断在发展的,或者说是随着中国的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胡适毫不避讳这一点,他说:文学革命,在吾国史非创见也。即以韵文而论:三百篇变而为骚 ,一大革命也。又变为五言,七言,

9、古诗,二大革命也。赋之变为无韵之骈文,三大革命也。古诗之变为律诗,四大革命也。诗之变为词,五大革命也。词之变为曲,为剧本,六大革命也。何独于吾所持文学革命论而疑之?文亦遭几许革命矣。孔子以前无论矣。孔子至于秦、汉,中国文体始臻完备,议论如墨翟、孟轲、韩非,说理如公孙龙、荀卿、庄周,记事如左氏、司马迁,皆不朽之文。六朝之文亦有绝妙之作,如吾所记沈休文、范缜形神之辩,及何晏、王弼诸人说理之作,都有可观者。然其时骈俪之体大盛,文以工巧雕琢见长,文法遂衰。韩退之“文起八代之衰” ,其功在于恢复散文,讲求文法,一洗六朝人骈俪纤巧之习。此亦一革命也。唐代文学革命巨子不仅韩氏一人,初唐小说家,皆革命功臣也(

10、诗中李、杜、韩、孟,皆革命家也)。 “古文”一派至今为散文正宗,然宋人谈哲理者似悟古文之不适于用,于是语录体兴焉。语录体者,以俚语说理记事此亦一大革命也。至元人小说,此体始臻极盛总之,文学革命,至元代而登峰造极。其时,词也,曲也,剧本也,小说也,皆第一流文学,而皆以俚语为之。按照胡适的看法,如果不遇到明代前七子的复古潮流,中国文学早就语体化了。胡适1917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得到陈独秀、钱玄同等许多人的强有力的支持,特别是鲁迅的小说创作实践的成功,更推动了白话文运动。胡适主张先从语言文字上改用白话文,形成“国语的文学” ,然后再利用作家创作上的运用,形成“文学的国语” 。胡适

11、本以为至少“要三五十年内替中国创造出一派中国的活文学来” 。但是出乎他意料的是,白话和白话文学不过四五年时间就在全国普及了。1918年新青年 、 每周评论改用白话,1919年全国共有400余种报纸采用白话。在当时影响很大的东方杂志和小说月报也逐渐白话化。当时政府的教育部受形势所迫,在1920年颁布部令,规定从这一年的秋季开始,全国各地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课一律采用国语。白话不过几年时间,就如燎原之火,燃遍全国,这不是偶然的,不是胡适、陈独秀几个人提倡就能办得到的。实际上,早于胡适之前黄遵宪就提过“我手写我口” ,梁启超提出“小说界革命” 、 “诗界革命”等,都主张用白话,可为什么他们没有成功,

12、胡适他们却成功了呢?胡适一直用“历史进化”的观念来解释,实际上这是解释不通的。根本原因是社会文化思潮的变化。由此可见,语言最先体现了社会文化的变化,社会文化也体现了语言的变化,语言与文化相互体现。二、文学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文学语言不但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变迁,而且文学语言文本与社会文化文本是互动、互构的。互动是说它们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构是说它们相互生成新的景观与价值。词语是语言的要素,词语也最能体现不同的社会文化思想。以中国古代社会的儒、道、释三家词语在文学中的运用看,文学语言的词语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动与互构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化是儒、道、释的分立与互补。所谓“分立” ,就是儒

13、道释三家的“道”不同,是不容混淆的。所谓“互补” ,就是儒释道三家的相互融合,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殊状况,儒道释互补体现在古代社会士人的价值选择上,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进退自如。但是无论他们是达是穷,都能作诗。于是“达”的时候可以做“兼济天下”的诗,穷的时候则可以做“独善其身”的诗,要是出家当居士、法师去修炼,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起码山林、流水、美丽的风景,那一尘不染的净地,不但都被他们占去,而且还可以做出优美的山水田园诗。儒家士人做的诗,采集了表现儒家思想与感情的语词。举例而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丕:赠白马

14、王彪)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杜甫:赠卫八处士)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以上仅是信奉儒家的诗人的一些诗句,但是仍可以看到像“志” 、 “壮心” 、 “丈夫” 、 “四海” 、 “万里” 、“比邻” 、 “美人” 、 “君” 、 “尧舜” 、 “风俗” 、 “离家” 、 “登科” 、 “春风得意”等从儒家文化中衍生出来的词语,最容易进入儒家诗人的作品中。儒家思想积极入世,追求仕途经济,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所以家国

15、情怀、讽谏美刺、追求功名、离家别舍、友朋聚散等就是儒家诗歌最重要的一些主题。不难看出,这些词语为儒家文化的产物,反过来其又为儒家文化增添内涵,这就是文学语言的词语与儒家文化之间的互动、互构。所谓“互动”就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谓“互构” ,就是互相增益、互相叠加,你为我增光,我为你添彩。信仰道家的诗人做诗,则常用另一些能够表达道家思想感情的词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田园居)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这仅是具有道家思想的诗人的一些词句,如“采菊” 、 “东篱” 、

16、“悠然” 、 “南山” 、 “自然”等都可能是从道家文化中衍生出来的,最易于进入具有道家思想的诗人的作品中。道家文化倾向于出世,蔑视功名,拥抱自然,追求人的心境的平静等。在这里,道家诗歌语言的词语与道家文化思想也是互动与互构的。释家最初由印度传入,不久与中国道家思想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文化。释与禅对中国的诗语贡献很大。平时我们的一些用语,包括诗歌用语都来自释与禅。在来自佛教的成语浅解一书中收入60个中文成语,经考证都来自佛教和禅宗的著作中,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的语言描写中流行开来。 如:“一尘不染” 、 “一动不如一静” 、 “一知半解” 、 “三生有幸” 、 “三头六臂

17、” 、 “大千世界” 、 “五体投地”、 “六根清净” 、 “不可思议” 、 “心心相印” 、 “四大皆空” 、 “头头是道” 、 “回头是岸” 、 “有口皆碑” 、 “抛砖引玉” 、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 “现身说法” 、 “看破红尘” 、 “落叶归根” 、 “解铃还需系铃人”等,都是佛家语、禅宗语,它们是佛家、禅宗文化的产物,受佛家思想和禅宗文化的制约,但同时又大大丰富了中华民族整个精神文化。讲到禅与诗的关系,李壮鹰教授有很精辟的见解,在其禅与诗一书里,他一方面看到了诗与禅的隔阂,又看到了禅与诗的共同点。 “唐禅僧孚上座有一首诗:忆得当年未悟时,一声画角一声悲。如今枕上无闲梦,大小梅

18、花一任吹。 闻声而悲是未悟道的表现,而悟道之后,任凭各种梅花曲(悲歌)在耳边吹奏,也绝不会动情。 ”他的分析说明禅宗诗的语言,不是感情语言,而是一种不动情的语言,但正是这种诗歌语言文本给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新的质素。以上用中国古代儒、道、释三家的文化思想与历代诗歌语词作了对应比较,说明它们之间的互动与互构。这种互动与互构说明,把文学语言孤立起来分析与批评具有很大片面性。我们一方面要重视文学语言的词语,另一方面又要重视文学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密切联系,只有这样文学语言分析与批评才是完整的,才值得为之用力。三、文学语言文本中的语境上文这种把一些诗句、词句与儒、道、释的文化所作的对应和类比,也许会让人感到

19、失望,觉得这样做太肤浅。像“山” 、 “水” 、 “自然” 、 “桃花”等许多词语,不但倾向道家文化的诗人可以用,就是倾向儒家思想的诗人的笔下也常出现。显然,如果只从一些词语与诗句上面看,的确很难区别儒道释不同的文化。实际上,简单的对应与类比并不是“文化诗学”的方法。文化诗学的基本方法是语境化的方法。在文学语言的文本中,语境对于一个句子、一个文学文本意义的发现是至关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任何语言文本都不是孤立的,都处于共时的和历时的社会文化的对话关系中,离开对话的语境根本不可能揭示语言文本的文化意义。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文中说:“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

20、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所以,这些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 ”马克思的这段话对于我们所研究的问题具有启发意义。既然一切观念、范畴都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 ,那么我们在分析这些观念、范畴的时候,就应该把它们放回到原有的历史背景中去,而不能孤立起来分析。同样的道理,我们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也应该把它看成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而把它们放回到原有的历史语境中去把握。巴赫金说,一个语言文本“只是在与其他文本(语境)的相互关联中才有生命。只有在诸文本间的这个接触点上,才能迸出火花,它会烛照过去和未来,使该文本进入对话中” 。巴赫金的论

21、断是很有价值的,他认为文学文本只有从其他文本的语境中去把握,文学的意义结构才会显露出来,文学才有生命。 “语境”这一观念,大体可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即最低层级是文内的语境,第二层级是“全人”语境,第三层级是时代文化语境。例如,面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孤立起来解读是不可能的。只有把这个句子“文本”放到陶渊明的饮酒全篇文本的语境中去把握,才会发现一些文化意义。但仅仅有这第一层级的“文内语境”的把握还远远不够,还要进一步跨入第二层级的语境,即把饮酒文本放到陶渊明的全部文本、全部为人中去把握,我们才会发现,他早就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愿望,早就希望“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

22、陶渊明生性耿直,不喜应酬,他开始时还作些小官,但后来实在无法忍受“为五斗米折腰” ,主动离开官场,归隐田园,显示出超越世俗思想的另一种文化精神。对于陶渊明来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是一般的写景,所表达的是他所热爱的一种生活方式。但如果停留在这个“全人”语境也还不够,还必须放到第三层级的时代语境中,把这句诗这篇诗放到陶渊明所生活的晋代社会文化思潮中去把握,发现那是一个混乱的时代,士人无地位,儒家思想逐渐减弱,道家思想、释家思想开始流行,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周的庄子的道家的元经典文本、次元经典文本获得士人的喜爱,影响日益扩大,地位大为提高。综上所述,三个层级的语境,可以简化为:语境一文内语境

23、,从中可以理解语义;语境二文外语境,包括全人全文,从中可以理解“意义” ;语境三时代状况与精神,从中可以理解“涵义” 。这三个语境密切相关,缺一不可。只有真正完全进入到这种语境分析,文学语言文本的原本意思、历史的美学的意义以及深层的文化涵义才能充分地揭示出来。当然,三种语境考察不是死板的,先考察哪个语境,后考察哪个语境,也没有固定的程序,但如若要揭示文学语言文本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则这几种文本间的对话性的语境研究是必须要顾及的。只有把三种语境融合起来,完全建立起文学语言文本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文学语言文本的意义才能显露出来。文学语言文本绝不是孤立之物,它的包含“语义” 、 “意义”和“涵义”的全部

24、意义世界在社会文化语境中;只有进入社会文化语境,才能解开文学语言文本之谜。参考文献1、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3、李壮鹰.禅与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5、巴赫金.人文科学方法论巴赫金全集(第4卷)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6、童庆炳.文体与文体的创造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7、闻一多.中国上古文学闻一多全集第10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8、胡适.中国文学过去与来路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