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西北工业大学汉语言文学函授毕业论文王绿 联系电话:13232271739;15916212167)请朱老师点评,谢谢!新文化运动分期问题浅析内容摘要: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学、 艺术、思想大 发展的时代。本文主要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分期,笔者在 这里共将其分为 四期:一、 1915 年 9 月到 1917 年初,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初步 发展时期;二、 1917 年初到 1919 年 5 月,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全面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初步发展时期;三、 1915 年 5 月至 1917 年 7 月,是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各种社会思潮并生的时期;四、 1921 年以后之 92
2、7 年大革命失败之时,是新文化向革命文化、新文学向革命文学发展的过渡时期。通 过上述分期,以期从纵向发展上更为清晰的认识新文化运动。关键词:新文化运动;新青年;陈独秀;李大钊关于新文化运动,历来的论述总是将其附于五四运动之下,称作“五四新文化运动” ,把它看作是五四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明显是将新文化运动政治化了。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将新文化运动从五四运动中独立出来进行单独研究,以还历史之真实面目。要想能够较为清晰地认识新文化运动,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对其进行分期,而这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弄清楚它的起止时间。新文化运动兴起于 1915 年 9 月新青年的创刊,这是学界公认的看法,因而并无异议。但关于新
3、文化运动何时结束的问题,却有了争议。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只是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称之为“五四前夕的新文化运动” ,而这明显是主张以1919 年的五四运动作为新文化运动结束的标志。另一种看法认为 1921 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结束,这种观点也是学界大多数人所持的看法。但我觉得以上两种观点都太过于政治化了,笔者认为 1927 年大革命失败前后,新文化运动方才告一段落。首先,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新文学运动在 1921 年以后仍在继续发展,直到 1927 年大革命失败之时,新文学才开始向革命文学转变。其次,在思想界,分化后的新文化阵营又在这一时期共同向学衡派等新保
4、守主义宣战。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认为新文化运动在 1921 年以后还在继续,只不过不像先前那样轰轰烈烈,而渐趋不如他的尾声罢了。到了1927 年大革命失败前后,革命文艺开始兴起,新文化运动结束。本文在这里主要是对 19151927 年的新文化运动进行分期,不足之处,请予指正。一从 1915 年 9 月青年杂志的创刊到 1917 年初新青年前往北京之前这一段时间,为新文化运动发展的第一阶段:资产阶级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初步发展时期。以 1915 年 9 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此年更名为新青年 )作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这是学界共同的看法,并没有什么异议。但为什么其所代2表的文化就可以被称作是新文化
5、,其被认为是一场运动呢?很明显,这就是说新青年之前的文化大都是旧文化、旧思想了。的确如此。中国的封建社会比之于外国,延续的时间特别得长,有两千多年,封建主义旧思想根深蒂固。1911 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腐朽的满清政府,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北洋政府仍厉行封建专制主义统治,民国只剩下了一个空招牌。正如鲁迅先生在忽然想到 (一九二五年二月十五日)一文中所写到的:“我觉得已久没有所谓的中华民国我希望有人好好的作一部民国的建国史给少年看,因为我觉得民国的来源,实在已经失传,虽然还只有十四年!”1同时,自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学东渐的不断深入,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得到
6、广泛传播,辛亥革命虽然很不彻底,但它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这必然会对旧的封建主义思想文化造成冲击,从而引起新旧思想与文化之间的冲突和碰撞。为了迎合北洋政府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维护传统的以孔丘思想为主体的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的主导地位,康有为等旧的维新派人士掀起了“尊孔复古运动” ,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文化复古派。1913 年,康有为等创办不忍杂志,接连发表文章大肆攻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宣扬封建主义旧道德、旧文学,鼓吹“尊孔复古” ,其中便这样说道:“欲中国之不亡;必自至诚至敬,尊孔子为教主始。 ”2而袁世凯政府则于 1914 年规定“各学校均应崇奉古圣贤,以为师法。宜尊孔尚孟,以端其基而
7、致其用” 3。尊孔复古逆流喧嚣一时,以文化复古派为首的封建守旧势力先后成立了“孔教会” 、 “尊孔会”等反动组织,企图全面复活旧的封建主义制度。针对此种情况,1915 年创办的新青年则针锋相对地大力宣扬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文化思想,像封建主义旧道德、旧文化宣战,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提出一系列彻底反封建的思想文化主张,新文化运动就此开始兴起。其实呢,在新青年创办之前,一些资产阶级性质的刊物也已经出现,如东方杂志和甲寅杂志。 东方杂志于 1904 年在上海创刊,是国内较早创办的刊物。辛亥革命后, 东方杂志也曾介绍和宣扬一些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但其主张和平改革,反对暴力革命,主张新旧折衷,中
8、西调和,对封建主义旧道德、旧文化主张不要完全破除,这其实是对守旧势力的妥协和偏袒。而甲寅杂志则创办于 1914 年,主编为章士钊,协助章士钊担任编辑工作的是陈独秀。 甲寅创刊后,也进行了一些反对袁世凯的宣传,因而具有一定的进步。但在对待封建主义旧文化的问题上, 甲寅则与东方杂志的态度一样,不主张完全破除,故而,陈独秀则会在第二年另起炉灶,创办青年杂志 ,申述自己的思想文化主张。因而,较早出现的东方杂志和甲寅等资产阶级性质的刊物所代表的思想文化主张根本就不能算作是什么新思想、新文化,而在真正的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它们开始反对新文化,反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更加封建保守了。1915 年 9 月,陈独秀
9、在全国最大城市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 (第 2 卷其更名为新青年 )这个当时国内最为进步的刊物,新文化运动就此拉开了序幕。新青年在其创刊之时,便打出了“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陈独1 鲁迅:忽然想到 (一四) ,见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年版,第 12、13页。2 转引自汪士汉著:五四运动简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46 页。3 彭明著:五四运动史 ,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130 页。3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便已鲜明地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危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1。讲人权,也即将民主。此文提出了六条新旧思想之间的不同
10、,新思想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在新文化运动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其矛头已经指向了封建主义旧道德、旧思想的核心孔家店,虽然它没有第二个阶段里那么激烈和彻底。新文化开始之时,正赶上了尊孔复古的逆流,因而,尊孔与反孔,自然成为新旧文化之间斗争的焦点。在这一时期, 新青年上先后发表了易白沙的孔子平议 、陈独秀的宪法与孔教 、 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等文章,进行反孔宣传。在这一时期, 新青年共出了两卷。首卷从 1915 年 9 月 15 日到次年 2月 15 日,共出了六期,刊物名称是青年杂志 。首卷完刊后,中途停刊半年。
11、1916 年 9 月 1 日复刊,更名为新青年 ,陈独秀发表了名为新青年的文章,同期发表的还有李大钊的名文青春 ,文中表达了作者创造青春中华的美好愿望。 新青年第二卷到 1917 年 2 月终刊,这刚好是其迁往北京之时。 新青年前两卷的作者除了陈独秀之外,主要还有高一涵、易白沙、刘叔雅、谢无量、汪叔潜、苏曼殊、李大钊等人。总而言之,在这近一年半的时间里,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大为兴起,它初步发展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对封建主义进行了一定的批判,开启了青年人的智慧,激发了青年人的爱国热情,为新文化运动的全面发展作了铺垫。二从 1917 年初新青年迁往北京到 1919 年的五四运动
12、,这是新文化运动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全面发展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发展时期。1917 年 1 月,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蔡元培开始出任北京大学的校长一职。上任伊始,蔡元培便开始着手整顿北大,并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陈独秀便在此时被聘为北京大学的文科学长,其主办的新青年也随之迁往北京,此外,蔡元培还聘请了一大批新文化人来北大任教,如刘半农、胡适、李大钊、鲁迅等人,而钱玄同、沈尹默等则在此前便已在北大任教,这些人都成为新文化运动全面发展时期的健将。 新青年在迁往北京后,开始了它新的一页。自此, “在北京,以北京大学为基地,以新青年为中心,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起
13、来” 2。首先,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学革命运动开始大为兴起,其宗旨是以新文学代替旧文学,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此促进新文化和新思想的广泛传播。文学革命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1917 年 1 月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在新青年上的发表。文中作者提出了文学改良的八项主张:“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3以上所说到的这八点,其实也正是白话文所要求的基本文法。虽然胡适在文1 陈独秀:敬告青年 ,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文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9 年版,
14、第 7 页。2 姚维斗、黄真主编五四群英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21 页。4中并没有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封建的主张,但其所倡导的文学改良思想促进了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因而具有首创精神,就连陈独秀也这样评价说:“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 ”1不久,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曰,推翻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立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立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立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2此外,作者还明确提出了要革新政治,必须要革新文学,因为新文学是
15、有利于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的。文学革命的口号一出,立刻得到了广泛的响应。钱玄同便是当时白话文的热烈倡导者。 “他第一个写白话文章在新青年发表,并且建议新青年 作为白话文的试验场 ,号召大家都来写作白话文。 ”3而新青年也自四卷一号起,开始大量使用白话文。此外,其他新文学健将也在此时为文学革命做出了贡献。刘半农、沈尹默创作了一些白话诗和白话文。而鲁迅则在 1918 年 3 月在新青年四卷五号发表了中国当时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此后又接连在新青年上陆续发表了孔乙己 、 故乡等小说和我之节烈观 、 随感录等杂文或杂感。有力的促进了文学革命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为新文学运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民主
16、”和“科学”依旧是此时新文化运动所高举的两面大旗。用当时时髦的话说,民主就是德先生(Democracy),科学就是赛先生(Science)。陈独秀曾说:“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4这充分说明“民主”和“科学”是此时新文化运动斗争的核心。提倡科学,就要反对封建迷信和鬼神思想。在封建社会里,鬼神之说是颇为盛行的。辛亥革命后,反动派除提倡“尊孔复古”外,还大
17、力宣扬鬼神迷信思想。 “一九一八年初,上海便有人设坛扶乩,并将乩书所得编成灵学杂志,还设立灵学会,他们竟狂言鬼神之说不张,国家之命遂促。 ”5针对此,陈独秀、鲁迅等新文化人先后发表文章对其进行批驳。较有名的如陈独秀的有鬼论质疑 ,易白沙的诸子无鬼论 ,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一系列的随感录等。只有彻底地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才能真正使科学兴旺发达,才能更好地解放人们的思想。提倡民主,就要反对专制,反对封建主义旧伦理、旧道德、旧礼教。相对于第一阶段的反封建主张,此时的思想要更为彻底,更为激烈, “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被明确地提了出来。被誉为“只手打孔家店的四川老英雄”吴虞,先后发表了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
18、据论 、 吃人与礼教 、 说孝等文章,明3 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 ,第 1 卷,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4 页。1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文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9 年版,第 80 页。2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文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9 年版,第 80、81 页。3 汪士汉著:五四运动简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66 页。4 转引自谷方:五四运动性质探索 ,见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编: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建设五四运动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
19、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71 页。5 胡华主编:五四时期的历史人物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102 页。5确指出“儒家以孝悌二字为二千年来专制政治与家族制度联结之根干” 1,封建统治者提倡忠孝“就是教一般人恭恭顺顺的听他们一干在上的人愚弄,不要犯上作乱,把中国弄成一个制造顺民的大工厂 ”2,对封建专制主义旧道德进行了有力的批判。而李大钊也在此时提出了孔子是“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 3,其矛头直指孔家店。而鲁迅在一九一八年三月发表的狂人日记 ,则是投向封建礼教的一把锋利的匕首。文中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里是没有年代,歪歪斜斜地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
20、睡不着觉,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这两个字吃人!” 4狂人日记一文无情的揭露了中国专制社会家族制度和吃人的礼教的罪恶,是对封建主义旧道德的血泪控诉,其发表后,立刻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吴虞便是在看了这篇文章后,写下了吃人与礼教一文,继续对封建礼教进行批判。以后,鲁迅又接连发表了我之节烈观 、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和一系列随感录 ,对夫权主义、夫权主义和其它封建主义旧道德、旧伦理,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1917 年底,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他很快影响到了其他国家。在中国,最早从本质上介绍和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健将李大钊。191
21、8 年 7 月,李大钊发表了法俄革命比较观一文,首次揭示了十月革命的本质,指出“俄罗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纪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的革命,是社会革命并着世界之采色者也。”5之后,他又接连发表了庶民的胜利 、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 新纪元等文章,热情的讴歌了十月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信心百倍地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6在李大钊的热情宣传和倡导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总之,在新文化运动的这一阶段,前期以反封建为主,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科学理念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新文学运动也开始大为兴起;而到了后期,由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传播,使新文化运动增添了新的内容,新文化运
22、动开始由宣扬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转向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三从 1919 年五四运动的爆发到 1921 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新文化运动发展的第三个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各种社会思潮并生的时期。从 1919 年 5 月 4 日到 6 月 28 日的五四运动是一次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为五四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而五四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又反过来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不断深入发展。在“五四”前,新文化运动以“民主与科学”为号召,宣扬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而在五四运动之后,社会主义口号挂广泛的流行起来,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新思想的主流。当时
23、有人便这样说:“今日种种新思想,大有辐辏而集于社会主义之趋势。 ”7宣传马列主义已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李大钊仍是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最热情的宣传者。他首先在新文化运动的1 赵清、郑城编吴虞集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63 页。2 赵清、郑城编吴虞集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第 173 页。3 李大钊:孔子与宪法 ,见李大钊选集 ,人民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77 页。4 鲁迅:狂人日记 ,见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425 页。5 李大钊:法俄革命比较观 ,见李大钊选集 ,人民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102 页。6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
24、胜利 ,见李大钊选集 ,人民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117 页。7 见郭绪印主编新编中国现代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4 页。6主要阵地新青年1919 年 6 卷 5 号上创办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 ,并在上面发表了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时,他还帮助北京晨报副刊创办了“马克思研究专栏” 。而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风行一时。 “据五四运动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介绍和传播所附资料索引,从 1918 年 7 月李大钊在言治季刊上发表法俄革命比较观以来,至 1922 年底, 新青年 、 每周评论 、 晨报副刊 、 民国日报副刊 、少年中国
25、、 曙光 、 劳动界 、 共产党 、 广东群报 、 先驱等报刊上发表的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即有 127 篇,其中 1919 年 5 月以后发表的为 223篇。 ”11920 年 8 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译本在上海出版。 “1920 年 9 月, 新青年成立了编辑印刷发行三位一体的新青年社,负责译介出版马列主义著作。 ”2同年,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祥地北京大学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积极宣传马列主义思想。它与其他一些马克思主义团体一起为早期的共产主义运动培养了骨干,为后来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五四后,不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其他从西方传入的各种社会思潮
26、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国文化界和思想界一时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这其中包括各种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如实验主义、平民教育思想等;同时,新思潮还包含了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想,如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新村主义、奋斗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而他们虽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但却都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其实质仍都是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性质,与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有本质的不同。此时,由于思想主张的不同,原先并肩向封建文化作战的新文化阵营也在五四后发生了分化,李大钊、陈独秀等人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而胡适、吴虞等人则仍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之上,到后来越来越走向革命的对立面。在各种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中,以胡
27、适所宣扬的实验主义最具代表性,其主张点滴改良的方法解决中国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反对暴力革命,反对社会主义。一九一九年七月,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挑起问题与主义之。胡适认为“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的事” 3,而中国要尽快解决的问题还很多,因而奉劝人们“多提出一些问题,少谈一些纸上的主义” 4。很明显,该文的实质是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李大钊在看了胡适的文章后,随即写下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予以反驳。文中说“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这是交相为用的,这是并行不悖的。 ”5同时,李大钊还对冒牌社会主义进行了辨析,并公开宣称:“
28、我是喜欢谈谈布尔扎维主义的。 ”6之后,胡适又接连发表数篇关于问题与主义的文章,继续鼓吹实验主义和点滴改良的思想。而直到 1919 年 8 月底,北洋政府封闭每周评论时,问题与主义之争方才告一段落。1 沙健孙:五四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与马克思主义 ,见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编: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建设五四运动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210 页。2 郭绪印主编新编中国现代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17 页。3 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 ,第 1 卷,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25 页。4 季羡林主编:胡适全集
29、,第 1 卷,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28 页。5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 ,见李大钊选集 ,人民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228 页。6 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 ,见李大钊选集 ,人民出版社 1959 年版,第 231 页。7在对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进行批判的同时,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又对以无政府主义为代表的各种冒牌的、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批驳。无政府主义早在 1905 年前后,便已传入中国, “五四”后,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同时,无政府主义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从一九一九年下半年至一九二年,新创办的无政府主义刊物有奋斗 、 北大 、 学生周刊 、 社会运动 (以上北
30、京) 、 自由 、 革命 、 (以上上海) 、 民风 (广州) 、 闽里 (福建漳州) 、革命潮 (山西) 、 半月刊 (四川)等” 1,无政府主义思想泛滥一时。在这一时期,以黄凌霜、区声白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者先后发表文章,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针对此种情况,李大钊、陈独秀等马克思主义者对其进行了批驳,指出无政府主义所主张的绝对平均思想和“个人绝对自由”观点的错误,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原则,宣扬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这场争论持续了一年多,到 1921 年方才结束。通过与各种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和非科学的社会主义的争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发展,而建立马克思主
31、义政党的时机也日益成熟了。1920 年 8 月,陈独秀在首先上海组建了共产党小组,同年 10 月,李大钊在北京发起成立了共产党小组,与此同时,全国先后有多个城市也都秘密成立了共产党组织。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也于该年 5 月移师上海,成为了上海共产党小组的机关刊物。1921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而这也是新文化运动在五四后的深入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的结果。四从 1921 年至 1927 年大革命失败前后的这一阶段:是新文学向革命文学、新文化向革命文化转变的过渡时期,也是新文化渐趋不如尾声的时期。在思想界,马克思主义依旧得到广泛传播,而分化后的新文化阵营又共同向宣扬传统文化的新
32、保守主义宣战。新保守主义包括以梁漱溟、张君劢等为代表的新儒学,以章士钊为核心的甲寅派和梅光迪等领衔的学衡派,而其中又要以学衡派最具代表性,因为它存在时间较长,参与人数众多,对社会影响也很大。学衡派的主要阵地为学衡杂志,1922 年 1 月创办于南京,创办人为南京东南大学的教授梅光迪、吴宓、胡先啸等人。其以“论究学术,阐明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判之职事”为宗旨,以反对新文化,宣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而为其撰稿的多数成员受过西式教育,喝过洋墨水,与五四前的文化复古派不同,故而他们所宣扬的思想也被称作新保守主义。 学衡创刊以后,上面先后发表了梅光迪的评提倡新文化者 、吴宓的论新
33、文化运动 、胡先啸的中国文学改良论 、 评尝试集 等文章,强调文化复古,宣扬国粹,反对白话文,反对新文学,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全面攻击。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也立即纷纷发表文章对其进行批驳,双方就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新文化等问题展开激烈论战。鲁迅是新文化阵营中重要的一员,面对学衡派的攻击,主张坚决予以回击。1922 年 2 月,鲁迅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估学衡 一文,认为学衡 “实不过聚在聚宝之门左近的几个假古董所发的假毫光” 2,而学衡派“诸公虽张皇国学,笔下却未免欠亨,不能自了,何以衡人” 3,最终“衡了一顿,仅仅衡出自己的铢两来,于新文1 彭明著:五四运动史 ,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60
34、6 页。2 鲁迅:估学衡 ,见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377 页。3 鲁迅:估学衡 ,见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377 页。8化无伤,于国粹也差得远” 1。通过这么轻蔑的一“估” ,对学衡派的挑衅给与了有力的回击,捍卫了新文化运动的成果和地位。虽然新文化运动在这一时期渐趋步入了尾声,但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新文学运动,却在这一时期有了新的发展,其主要标志便是纯文学社团与文学刊物的大量涌现。在新文学运动兴起之初, 新青年是文学革命的主要阵地,而单纯的新文学社团和文学刊物却还没有出现。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工人运动的兴起, 新青年
35、的政治性日益增强,到了 1928 年 8 月, 新青年更是成为了上海共产党小组的党刊,并在后来又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刊,完全被政治化了。因此,成立新文学社团和创办纯文学刊物,已成为当时文艺界的共识。而在 1921 年以后,新文学社团纷纷成立,文艺刊物大量创办, “据茅盾统计,从 1922 年到 1925 年的四年间,先后成立的文学社团和刊物就不下一百余 ”2,新文学运动有了新的发展。最早的纯文学社团是 1921 年 1 月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许多当时的知名作家,而后来发展会员达 170 余人,实力相当雄厚。其先后接办和创办的主要刊物有小说月报
36、 、 文学旬刊 、 诗月刊,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与创造新文学” 3为宗旨,其主要文学基调是现实主义。同年 7 月,创造社在日本东京成立,主要骨干为当时留学日本的成仿吾、郭沫若、郁达夫等人,其创办的文学刊物主要有创造周报 、 创造季刊、 创造日等,浪漫主义是创造社主要的文学风格。新月社 1923 年在北京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陈源等人,这完全是一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主导的社团。因为陈源等曾以现代评论为其主要阵地,故又称“现代评论派” 。语丝社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社团,因 1924 年 11 月创办的语丝周刊而得名。周氏兄弟鲁迅、周作人是语丝社的中坚人物
37、,成员还有孙伏园、刘半农、林语堂等人。除以上几个较有影响的文学社团外,另外还有民众戏剧社、米洒社、狂飙社、浅草-陈钟社、未名社、莽原社等也较为有名。这些文学社团为新文学的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在新文学社团和文艺刊物不断涌现的同时,这一时期也相应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如鲁迅的小说阿 Q 正传 ,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 ,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 ,以及周作人、林语堂等人创作的小品文,这些都是当时文学界的精品之作,是新文学的优秀成果。而到了 1927 年大革命失败以后,新文学开始向斗争的革命文学转变,这也宣告了持续了十余年的新文化运动就此谢幕了。1 鲁迅:估学衡 ,见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379 页。2 引自郭志刚、孙中田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69 页。3 引自凌宇、阎雄、罗成琰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0 页。